浅谈医院环境文化的魅力所在

2024-05-25

浅谈医院环境文化的魅力所在(精选7篇)

篇1:浅谈医院环境文化的魅力所在

浅谈医院环境文化的魅力所在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已进入“情感化”经营时代。反映医院综合素质的医院环境已成为医院经营运作中重要的资源要素,开发医院精神与物质的环境资源,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成为医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市场,赢得优势的法宝。医院环境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能让员工从无形中感到有形,从抽象中感到具体,并把美学原理应用于医院文化的实践与发展中,使这种审美文化成为沟通医院与员工,医院与患者,员工与患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使外在的物质映象转变为内心的信念。

一、医院环境与审美文化的完美结合,提升医院的个性化品质

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尤其是来到医院的每一位顾客都希望在优美的环境中实现对健康的追求,在美的欣赏和品味中达到身心的愉悦和价值的体现。自治区中医院的医院文化培育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并把求美作为主体特有的实践活动,来展现员工真与善的本质。

规划设计是中医院环境建设的灵魂,它从绿化、园艺、环保、节能等诸多方面考虑,注重环境的生态化与个性化,崇尚自然,追求原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并在强调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同时,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外部院景来看,医院综合住院大楼、门诊楼、急救中心高大显目,排列对称,与繁华的城市建设、高层建筑遥相呼应,协调而富有个性,突显了中医博大精深的气派与宏伟。宽阔的地下停车场、广阔的绿地空间,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就诊平台,喷泉、凉亭、鲜花、小鸟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美丽而和谐的画面,这种直观效应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抚慰,更为患者在选择就医对象时增添了一份信任。

进入中医院的门诊大厅,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追求诚信卓越、共享仁爱健康”这几个立意深刻的大字,显目而富有内涵,这不仅是中医院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更是医院向社会、向患者的一种承诺和责任。在医院的每一层候诊休息厅都可以见到排列整齐的高级坐椅,观看到宽大清新的等离子电视,欣赏到各种动听的音乐。摆放在医院每一个角落的鲜花、盆景、绿色盆栽散发着宜人的清香更是给人以春的气息和生机。高雅的名人字画,温和的色调搭配、宽大透明的玻璃鱼缸,清洁的就诊环境让您感受到的是身心的愉悦和放松。这种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动与静的结合,古朴与现代的交融,是中医院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和理解,也是人们对个人价值实现和品位提升的需求。在这里会让您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期望得到满足,也会让每一位工作在这里的人倍感快乐和自豪。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为医院在持续快速的发展中不断提升个性化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为医院环境增添文化魅力。

“始于顾客之需求,止于顾客之满足”是中医院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环境建设中,加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使医院环境更添文化魅力。

把朝阳的一面留给患者休息候诊,诊室设置在楼层的中间,让每一位就诊的患者随时都可以感觉到阳光的温暖和宽阔的空间所带来的视觉享受,这是中医院在门诊楼设计中的独到之处。ATM自动取款机、医保查询机、手机快速充电器、饮水机、IP电话、自动擦鞋机等等在病区、在门诊可以满足您随时的需要。就连刮风下雨,您都不用担心,中医院的保安会举起早已准备好的雨伞护送您上车,也许这就是中医院所倡导的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忧,中医院把自己当作一名顾客之后的换位思考就是要在环境建设中突显“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在考察了多家著名的医院、五星级酒店、宾馆之后,中医院在新病房大楼中特意设计了茶吧、网吧、健身房、足疗室,患者会客厅、VIP豪华套间、整体浴室以及为残疾人提供的专用卫生间、墙面扶手等,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更为患者及亚健康、健康人群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让您看病就医的同时感受每一份人性化设计所带来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满足。这种更具亲和力的环境氛围就是中医院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它尊重的是患者的人格和权利,尊重的是患者的需求和期盼。

医院为患者想的越多,患者就会越发的感到亲切,医院为人类社会想的越多,就越能得到持续永久的发展。从墙面到地板,中医院不惜花费巨资使用经国家检测过的安全无害的环保材料,同时在每一个病区设置费旧电池回收站,时刻提醒人们“绿色环保”是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根本要求。中医院环境中每一项人性化的设计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赢得了患者的赞誉,缩短了医患的距离,更增添了环境中的文化魅力。

三、和谐的人文环境使中医院更富生机和灵气。

中医文化传承已久,博大精深,倡导天人合一,在医院优美舒适富有人性化的环境设计中用人的精神和行为来呵护它,才能让这种和谐的氛围更具生机和灵气。

严格的首问负责制、先进的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已使中医院的管理理念、服务模式由领导驱动型转变为员工自发型。每一位员工早已把医院当做自己的家,有问必答、有路必带、有忙必帮是这个家中成员必尽的义务。一声您好,一个微笑,一束鲜花,展现的是中医院人的真诚和热情。

在电梯间、在走廊里随处可见的服务理念和医院精神会让您感到在这种环境氛围中得到的服务是真实可信的。正如深刻在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脑海中的一句话:不只是服务,更是心灵本真的交融,超越服务我们用心感动一切,因为您不仅住在我们医院,更住在我们心中!通过举办护理之星评比、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进行定期的现代化远程数字教育,使医院逐渐由学习型组织转变为思考型组织,在思考中实现对服务的创新,在实践中实现对患者的承诺。

院领导的身先士卒,员工的积极参与,医护之间的彼此尊重,医患之间的彼此信任所创造的这种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是快乐,使患者在治疗中感到是亲切,更使医院的整个氛围充满了阳光和朝气!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大事业的基础,体现于无数小事与细作之中。要在环境建设上体现中医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就要在保留中医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中医的古朴典雅与现代的高贵气派相结合,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文化品位!

篇2:浅谈医院环境文化的魅力所在

———谈中学音乐鉴赏课中联想与想象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区县:市直属 单位:天津市耀华中学 学科:音乐 姓名: 杨莉

音乐的魅力所在

———谈中学音乐鉴赏课中联想与想象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突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课堂教学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音乐的魅力所在,理解音乐的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音乐鉴赏课中的联想和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音乐的魅力 联想和想象 创新思维

音乐,作为一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以其独具特色的动感魅力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成为现代高中生艺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虽然不同门类的艺术都具有不同的美感效应,但是,事实证明,最能让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并喜爱的艺术,莫过于音乐。一方面,他们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调剂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对音乐有着丰富多彩的需求。

高中音乐鉴赏课给予学生一个丰富而广阔的平台。他们既能聆听到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闪烁着人文光辉的优秀音乐家的事迹,同时又能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用他们的联想与想象,给音乐插上翅膀,任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驰骋。

一、抽象艺术有利于培养大胆的想象能力

音乐不像文学语言那么直截了当,不像美术那样一目了然,也不如舞蹈那么动态鲜明,更没有戏剧,影视艺术那样写实。音乐的不具体性和多解性,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度。高中生是一个好想象的活跃群体,音乐课正是他们充分发挥这一年龄的生动舞台,通过想象和联想,学生不仅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出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在课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想象的动力,鼓励学生创造的尺度,音乐课就会成为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独特天地,敢于想象与联想的胆量,是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音乐的联想与想象有赖于音乐鉴赏中获得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中,曾高屋建瓴的以“音乐即思维”的观点,把音乐在人才培养中的能力教育作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音乐鉴赏课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赏、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这是高中《课程标准》所描述的。这其中鉴赏与创造,就是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核心。只有鉴别优劣,才能辨别真伪;认识了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才有激情去演绎,以至于去创造。

在高中鉴赏课中,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乐曲一开始,表现两股清澈的泉水从山涧涌出:一股寒冷,一股是暖流。寒流由长笛的音色和上行波动的音型奏出,不久,单簧管以温暖的音色携下行波动的音型进入,表示暖流前来汇合。与此同时,小提琴清脆的波奏、竖琴晶莹的泛音犹如飞溅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辉。两条小溪欢悦地向前流淌,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大,水势越来越猛,最后终于会聚成一条波涛翻滚的河流—沃尔塔瓦河------音乐是如此的沁人心脾,学生被这从天而降的清泉浇灌着,身心是如此的滋润。他们向我描述:我看见了,清澈见底,一泻千里;无比宽阔,暖意融融;我听见了,潺潺流水,一路凯歌。学生们陶醉着、兴奋着,音乐的形象呼之欲出,他们的想象插上了翅膀,随着沃尔塔瓦河的旋律奔腾而去。

三、音乐的联想与想象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其特殊功能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其特殊功能。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猎人的送葬行列》是一首漫画式的进行曲,改编自一首古老又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马勒把它叫做“仿卡洛风格的葬礼进行曲”。卡洛是法国一位著名版画家,他偏爱塑造一些恐怖和罕见的形象。这里指的是关于树林中的一些小动物埋葬死难猎人的民间故事:兔子和狐狸用脚爪楷檫它们装出的眼泪„„作者把这个景象写成一个卓越的乐章,使噩梦、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经相互交融在一起。学生们在聆听这段音乐时是极其开心和活跃的,他们边听边模仿,有 的还装出猫哭耗子的样子随着音乐做各种表演。这就是一个全新的创作过程,既理解了音乐,又创造性的发展了音乐,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性对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中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对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来说,听此曲就像一千人看《红楼》一样,文学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在心中有一千个黛玉和宝玉的形象,但所描述的人物还是可知可感的。音乐的形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更大空间的想象梁祝草桥结拜、长亭惜别、抗婚哭灵、投坟化蝶的场景,为其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梁祝》优美的爱情主题久久的萦绕在学生的耳畔,深深地映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而且在日后,当他们再次听到《梁祝》时,也许因心情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听时的感受会千差万别呢。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 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再比如在欣赏广东音乐《娱乐生平》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乐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爬泰山的画面,还有的同学画出了热闹的婚礼场景„„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四、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不是教学惟一的目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是音乐教师关注的主题。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感性欣赏、亲身体验音乐的基础上,还能学会思考和分析音乐,让学生的思想、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课堂教学中应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比较、思考、分析,理智的欣赏音乐,充分的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兴趣。

1、课堂教学中设计与学生知识经验相关联的问题情境

音乐艺术的创作、演奏和制作,离不开严谨的思维和理性的驾御。音乐作为人类的文化产物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渊源。我们面对具备较深文化基础、能言善辩的高中学生,无法逃避“学科综合”问题。音乐与诗歌文学,音乐与历史事件,音乐与地理文化,音乐与影视、造型艺术等等,如在上《黄河大合唱》这一课时,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欣赏同一时期背景的充满激情的诗歌作品,学生理解了文学与音乐同样能“为战斗发出怒吼”,并比较了诗歌与音乐不同的表现形式。音乐中无处不闪烁人类丰厚浓重的文化气息,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思考、研讨、判断,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和培养音乐欣赏兴趣的有效途径。

2、选择与音乐作品本身特点相吻合的思维形式

音乐具有抽象、模糊、创造性等特点,而音乐的现实性和指向性又提供了欣赏者联想和思维的空间。所以,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思维活动的设计,应有目的地选择与作品特点相吻合的思维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参与音乐审美体验活动。如在上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清唱剧《长恨歌》等文史性校强的作品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展开联想,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再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阿炳的《二泉映月》等作品则能以其深邃的思想,点燃起学生思索人生、洞察世界的火花。

3、善于捕捉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创新思维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内驱力。在教学中设计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启发学生标新立异。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积极评价,如在上《非洲音乐》时,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的让学生探究击鼓的不同方式和不同音色。再如欣赏教学中,把音乐作品当成无标题音乐让学生欣赏,讨论音乐的情境及音乐画面,并为自己心目中的音乐描绘主题,这些活动的设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五、总结与反思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这一教学手段,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在活跃、开放的气氛中培养自信锻炼能力;实践得知,只有在充满动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维持和激发,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注重学生的思辩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才会在热爱音乐的同时也热爱音乐课。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摸索的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的不足和困惑:

1、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论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还是新生代在特殊发展年代给我们造成的危机,都对我们音乐教育者提出警告: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厚自身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不断探索和研究教法。2、课堂活动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应把学生培养成能进行独创思维的主体,但这些学生毕竟还处在学习阶段,他们知识有限,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不丰富,如果我们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那肯定会束缚学生的独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教学中,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一同走进有着丰富的音乐想象,有着动静相结合的,有诸多学生亲历音乐活动的音乐课堂。3、教师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而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主要参考书目】

1、周家骥:《 教育科研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3:浅谈医院环境文化的魅力所在

斯蒂芬妮·梅尔在推出作品《暮色》之前还是个全职的家庭妇女,默默无名,但是在整个2005年,《暮色》是人们谈论话题最多的畅销书,上市短短几周,该书销量就一飞冲天,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5名。之后该书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56周之久,其中有5周是名列榜首。是什么使得《暮色》吸引了众多的读者,还引起广大评论家的注意?它的魅力从何而来?首先对该书进行评论的是像《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它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论:(1)凸显出浪漫小说的一种极致,充满着爱恨情仇的张力,但又优雅精致宛如简·奥斯丁的小说;(2)作品中隐现恐怖悬疑文学的魅力,惊险刺激;(3)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超自然的元素令人心醉神迷。同时国内对《暮色》进行研究评论的文章并不多,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人类与吸血鬼凄美动人的爱情;(2)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3)超自然因素———吸血鬼和狼人的神秘传说;(4)人类欲望在吸血鬼以吸血为生上的体现。继《暮色》之后,斯蒂芬妮·梅尔又写了《新月》、《月食》、《破晓》和《午夜阳光》,被称为“暮光之城”系列丛书。后四部书一经上市,都得到了读者们的热捧,成为了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和克里斯托弗·鲍里尼的《伊拉龙》、《长老》之后最受欢迎的书。可以说“暮光之城”系列丛书广受好评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暮色》的无比魅力,它那跌宕起伏、亦真亦幻的奇幻故事,细腻真挚的情感描写,悱恻动人的爱情主题,即使是有关吸血鬼和狼人题材的部分,也主要宣扬的不是暴力和血腥,而是其崇尚优雅而洁净的道德准则。

《暮色》讲述的是两个中学生贝拉与爱德华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但与一般青春小说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人与吸血鬼的奇特恋爱。这部作品以若隐若现哥特式风格作为背景,透过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夹杂着超自然元素,加上跌宕起伏的情节给读者们留下了惊心动魄、百转千回的感受。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价“暮光之城”系列:“充满着爱恨情仇的张力,但又优雅精致如简·奥斯汀,达到了浪漫小说的一种极致。”[1]本文从其哥特式风格,吸血鬼形象和故事情节安排入手,分析《暮光之城:暮色》广受欢迎的文学魅力所在。

一、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gothic)有两种涵义,一指蛮族时代的哥特部落,一指十二至十七世纪风靡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十八世纪以后,“哥特式”一词渐渐成为中古后期和文艺复一兴时代艺术的代名词。[2]高耸的尖塔,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藏尸所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大多不喜欢这类哥特式的建筑,认为它们代表了落后、野蛮和黑暗。因此“哥特式”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哥特式风格的小说最初发源于英国,随后很快就传到了美国。19世纪时美国虽然政治已经独立了,但是在文学上依旧深受英国传统的影响。霍桑和爱伦·坡的作品都是哥特式小说的典型代表。这类早期美国哥特式小说中通过环境的描写,糅合了超自然的因素,烘托出神秘、阴暗、压抑、鬼魅的氛围,读者不但越读越害怕,产生仿佛如临其境的幻觉,而且心理受到极度的刺激,体验到一种忐忑不安的神秘快感。

霍桑的作品《七个尖角阁的房子》讲述的是美国早期殖民时代,品恩钦家族的后代因为上辈所犯下的罪恶,一直摆脱不了厄运折磨,同族人为了这座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相互迫害,不得安宁的生活。每一代的主人都毫无征兆地死去,直到莫尔的后代霍尔格拉夫与品恩钦家族的后代菲布结婚,搬出这间闹鬼的房子,人伦秩序才得以恢复。在这个故事里,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就是哥特式风格的体现,它阴暗、沉闷,住在里面的人时时刻刻都感到压抑,犹如在牢笼一般,不见天日。所有的灵异事件都在房子里发生,读者们都被笼罩着诅咒,缠杂死亡阴影的这座房子吸引,心中既害怕,却又好奇着故事将如何发展,最终的结局到底如何。而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坍塌》中厄舍古屋虽然同哥特式建筑形式不同,但那里同样出现了棺材的被撬动的声音,还有铁镣的锵锵声,以及疯子的呻吟声和辗转挣扎声。厄舍古屋里发生的事情比起七个尖角阁的房子里发生的事情更诡异,更血腥,更让人不寒而栗。在这部作品里,爱伦·坡追求美的极致,通过象征罪恶古屋的倒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实际上达到了神秘和恐怖的极致,让读者们像坐过山车一样,感受到达最高点时由速度和高度所带来的那种惊恐和战栗。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短小紧凑、结构严谨、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整体效果十分突出。[3]

斯蒂芬妮·梅尔的《暮色》与这类早期哥特式小说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如果说霍桑和爱伦·坡的作品中那种哥特式风格是张狂的,浓厚的,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效果的话,那么斯蒂芬妮·梅尔的《暮色》中的哥特式风格就是含蓄的、淡雅的,但却给人惊鸿一瞥的感觉,就像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一样,若隐若现的着墨,看似平淡,而意境深远。在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她就把这种似有似无的哥特式风格深埋在了整个作品的框架之中。

故事的发生地在一座名叫福克斯的小镇,那里几乎常年笼罩着乌云。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镇上的雨水比美利坚的任何地方都要多。妈妈就是从这个小镇那阴郁而又无处躲藏的阴影之下,带着我逃出来的。[4]

天空呈现出一片灰暗的颜色,阴雨绵绵,加上寒冷的天气,整个外部环境的描写只有寥寥数语,这样阴暗的冷色调,烘托出故事背景里低沉、神秘惊悚的气氛,已经让读者们从心底里透出一丝凉意,精神世界变得压抑、混乱,感受到贝拉心里的无助但却无处可逃的荒凉。随着贝拉和爱德华的相识相恋,人类与吸血鬼之间的情感纠葛愈发理不断、剪还乱,特别是吸血鬼詹姆斯企图杀死贝拉并且吸光她的鲜血,作品中那种淡淡的若隐若现的哥特式风格猛然间显现出来,变成混杂着血腥和暴力的压迫感。

大厅里阴暗又空旷,很是凉爽,空调嗡嗡响着……西面的舞蹈室里很暗,我能从那扇敞开的观察窗里看到那整个房间。东边的那间更大的舞蹈室的灯亮着,但那边的窗子的帘子拉了下来……那些血染红了我雪白的T恤衫,飞快地汇聚在地板上,让他因为口渴而疯狂起来……[4]

哥特式风格的小说所呈现给读者的暴力、血腥和残忍在故事发生的高潮阶段出现,也从侧面显现出其存在的极致之美,读者们都会为这样的场景感到震撼,继而好奇贝拉的命运会有怎么样的改变。斯蒂芬妮·梅尔的《暮色》中哥特式风格穿插显现在其故事发展之中,并随着故事的发展显现出不同的状态,给读者们带来感觉上的变化,犹如烛火一般忽明忽灭,引人入境。

二、吸血鬼与狼人组合

《暮色》中另一吸引读者的元素就是吸血鬼的传说和狼人故事。东西方文化中都有脍炙人口的鬼神作品。与东方传说的鬼怪相似,西方传说中的吸血鬼在鬼神作品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有关吸血鬼的小说长盛不衰,令读者们津津乐道。

在西方的传说中,吸血鬼是受到诅咒,见不得阳光,只能在夜间活动,害怕圣神的物品,靠吸食人类鲜血长生不老的邪恶精灵。吸血鬼在西方黑暗时代体现出一种对于宗教力量开始质疑的情绪。十九世纪欧洲出现过一些描写吸血鬼的小说,其中数英国作家布兰姆·斯托克的《德拉古拉》 (Dracula) 最为有名。书中的德拉古拉伯爵成为了日后写吸血鬼小说作家笔下吸血鬼的祖先。到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美国女作家安妮·赖斯的《吸血鬼访谈录》大受好评,她随后写出了十多部有关于吸血鬼的小说,那些小说成为了吸血鬼系列,在英美掀起了“吸血鬼”热。[5]而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系列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亦是这股“吸血鬼”热的后续。

金发碧眼白肤的帅气少年爱德华是《暮色》里最引人注意的男主角,他是吸血鬼,在他身上体现出吸血鬼的经典特质:神秘、英俊、痴情、无所不能。他的形象与安妮·赖斯的《吸血鬼访谈录》里的路易与莱斯特有所不同。莱斯特残暴,嗜血成性,把人类当成玩物,任意玩弄,他忍受不了永生的寂寞就把一心求死的路易变成吸血鬼。当他把路易变成吸血鬼之后,受不了路易身上还留有的人类善良的天性,嘲弄路易是个胆小的懦夫,还想法设法迫使路易杀人饮血。在他看来,吸血鬼就是异类,靠吸血为生,与人类的格格不入导致它不为人类所认同,所以也就没有必要遵循人类社会的一切原则。莱斯特是自私的,居无定所,永远游离于人类之外,不需要人类社会的认同,也不需要归属感。路易则是因为妻子难产,同时遭到亲友们的误会,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于是在他一心求死的时候,莱斯特把他变成了吸血鬼。路易变成吸血鬼之后,获得了长生不老的能力,他以为可以摆脱烦恼,忘却痛苦,但是他残存的人类的良知和吸血鬼嗜血的特性强烈地冲突着。他不想伤害人类,但是身为吸血鬼,对血的渴望时时刻刻折磨着他,让他感到更加痛苦和绝望,因此这样的永生只能使他陷入无边的痛苦和迷惘中。他既有鬼性,又具有人性,这一对立的因素使得他自己也明白这样的苦苦挣扎是毫无用处的。尽管路易仍然在追寻着灵魂和生存的意义,但是他自己也明白这是徒劳的,最终他只能陷入永恒的麻木和孤独之中。[6]

相比较之下,爱德华虽然也在为他的身份和他对贝拉的爱苦苦纠结,但是出现在青春小说中的他显然没有路易来得痛苦和绝望。因为莱斯特和路易都是没有办法在阳光下行动自如的吸血鬼,但是爱德华不同,他在白天还能自由地在人类世界中行走,只不过如果阳光直射在他的身上,他就会华丽变身,全身变得金光璀璨的,宛若再世的阿波罗一般。遇到贝拉,虽然深深被贝拉所吸引了,但是他也为自己吸血鬼的身份而感到痛苦和迷茫。吸血鬼不仅是魔鬼的代言人,而且保留了许多人类的属性,在内心他们同时拥有着魔性和人性的双重特性,这两种特性相互碰撞,形成一对矛盾体。[7]人类与吸血鬼本来就是不能相容的,更何况他还爱上了人类,意识到这一点的爱德华无疑也是孤独和绝望的,但他的身边还有同是吸血鬼养父母的照顾,以及吸血鬼兄弟姐妹的陪伴,这也要比无人理解的路易来得幸福。爱德华的孤独感和绝望没有路易来得强烈,让读者们也不会有种百年孤独的窒息感,所以读者们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虽然感叹人类与吸血鬼感情的纠结,但心里却还保留着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不像对路易,只有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悲哀。

如果《暮色》中只讲述有关吸血鬼与人类的感情纠葛,那么故事就未免显得单薄一些,也很难吸引这么多读者的注意,因此,书中还加上了狼人雅各布的故事。于是故事的框架就由吸血鬼、人类和狼人三个不同族群所组成了。

狼人是随着吸血鬼一起出现的怪兽,平时狼人是以人类的相貌出现,只有到月圆之夜才会变成狼。狼人是人类最原始对未知自然恐惧的重要一环,渊源比吸血鬼更深沉复杂。近半个世纪以来,狼人无疑已经成为西方神秘文化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8]狼人雅各布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他同样爱恋着贝拉,但是他与吸血鬼爱德华又是天敌,种族之间的纷争加上对爱情的争执使得读者们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为三人盘根错节的关系及命运的变化而忧心。因此,读者们不仅记住了温柔多情、英俊潇洒的吸血鬼爱德华,而且记住了孔武有力、执著追求的狼人少年雅各布。

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略带凄美和诡异的哥特式风格给《暮色》带上了一层亦幻亦真的面纱,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情感真实,活灵活现,给读者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构建了整个故事的大体框架。

《暮色》讲述的是人类少女贝拉与吸血鬼爱德华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贝拉搬到小镇福克斯与父亲同住后,结识了神秘英俊男同学爱德华,他拥有迷人的外表和超强的阅读他人思想的异能,是卡伦家族里的吸血鬼。但是他却不能感知贝拉的思想,反而被贝拉深深地吸引住了。作为吸血鬼,他想吸她的血,可又为了爱又在拼命压抑自己的吸血欲望。父亲朋友的孩子狼人雅各布告诉贝拉有关吸血鬼的种种事情,但即便是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贝拉还是与爱德华相爱了。当贝拉受到吸血鬼詹姆斯的追捕之时,整个卡伦家族都行动起来想尽办法保护她。最终,在家人的帮助之下,爱德华杀掉了詹姆斯,救出了贝拉。

在斯蒂芬妮·梅尔的《暮色》里面,贝拉和爱德华的之间的爱情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心骨,也可以说是构成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之外,还交互着一些看似无关但是却对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几条副线:爱德华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与高中同窗同学之间的疏离感;贝拉父亲与狼人家族之间的深厚友谊;狼人家族与吸血鬼卡伦家族之间虽然格格不入,但是却互相遵守协议,互不干涉对方的生活;狼人少年雅各布对贝拉的喜爱和对爱德华的敌意;吸血鬼卡伦家族为保护贝拉而与食人吸血鬼间的斗争,等等。这些副线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都为主线的发展埋线伏笔,制造出高潮迭起的冲突与矛盾,让读者们按耐不住急切的心情想要了解事态的发展。他们为男女主人公曲折的爱情而揪心,同时也被他们洋溢着青春的纯洁爱情所感动,再加上超自然元素的魔幻作用,让读者们感受到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四、结语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带给读者们赏心悦目的感觉,更应该让读者们从心底深处得到震撼。《暮色》中结合了校园青春爱情,吸血鬼和狼人故事,还添加了恐怖和冒险等吸引人的元素,这些都是它获得成功的关键,其中纯洁的爱情让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得到洗礼,呼唤人性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就像作者梅尔说的:“我的故事其实有一种寓意。不管一个人在生命中遇到什么困难,不管你认为自己必须做什么事情,你总能有别的选择,总有别的出路。只要自己的信念不变,真心地相信自己,一定会拨开乌云见太阳。”[9]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人有多么复杂的生活经历,在心底深处,总是对美好的东西存在向往,唤起人性之善和人性之美,正是作者的意图所在。

摘要: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所著的小说《暮光之城:暮色》是《暮光之城》系列的第一部, 这部畅销小说因其哥特式风格, 吸血鬼与狼人故事组合, 以及青春浪漫的爱情故事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也引起广大的评论家的注意。本文从其哥特式风格, 吸血鬼形象与狼人组合, 以及故事情节安排入手, 分析《暮光之城:暮色》广受欢迎的文学魅力所在。

关键词:小说《暮光之城:暮色》,哥特式风格,吸血鬼与狼人组合,故事情节,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暮光之城”终结篇即将上市[N].东方早报, 2009-05-13.

[2]王晓秦.英美哥特式小说概论[J].内蒙古帅大学才民 (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 , 1987.3.

[3]石红.美国哥特式小说的传统初探[J].作家, 2009, 10.

[4]斯蒂芬妮·梅尔著.覃学岚, 孙郁根, 李寅译.暮光之城:暮色[M].南宁:接力出版社, 2008.

[5]苏耕欣.吸血鬼小说——另类自我化的挑战[J].外国文学评论, 2003, 02.

[6]周淑茹.关于《夜访吸血鬼》的几种读法[J].鄂州大学学报, 2010, 03.

[7]汪冬梅.解读《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形象[J].电影文学, 2010, 14.

[8]张薇.评《暮光之城》的神奇魅力[J].电影文学, 2010.7.

篇4:浅谈医院环境文化的魅力所在

史诗级国剧《大河儿女》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以来,收视一直喜人,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自媒体上都引发了广泛讨论。剧中,陈宝国与赵君分别饰演钧瓷世家贺、叶两族的掌门人,两大戏骨同台飚戏。陈宝国在剧中饰演的是河南三河县风铃寨钧瓷烧窑世家贺家的掌门人,他性情刚烈狂傲。赵君饰演的叶鼎三则是贺家的竞争对手,他身上体现了河南人的质朴与闯劲。

电视剧《大河儿女》的历史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讲述了河南儿女投身革命,为新中国建立立下卓越功勋的历史故事,是一部河南人的奋斗诗篇。相较于那些主题宏大、内容空洞的红色正剧和杀鬼子拼神技的抗战雷剧,《大河儿女》的创作特色则是行业剧与主旋律正剧的无缝对接,令人眼前一亮。它以小见大,以极富魅力又神秘的钧瓷为全剧切入点,不仅大大增强了该剧的可看性,让观众借剧了解了钧瓷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魅力,更折射了乱世中,中国传统文化破坏又复兴的坚韧历程。

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的剧才是有生命力的,《大河儿女》是一部讲述河南人的故事的电视剧,并不仅指剧中无处不在的豫剧、钧瓷、黄河等中原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全国观众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可以进一步了解河南、读懂河南。该剧齐聚多重看点,既有钧瓷顶尖手艺人的过招,又有年轻人纠结的爱情;既有平民柴米油盐的小生活,又有保家卫国的史诗情怀,赢得了各年龄层观众的热捧。

篇5:浅谈医院环境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弟子规》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法宝

我国传统的启蒙教育根据“人之初, 性本善”的特点, 提倡在孩子的心智、心性还很纯朴的时候, 及早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弟子规》就是最佳的选择, 它将“孝、悌、忠、信、礼”等做人的基本道理融进朗朗上口的短句之中, 使学生在诵读中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是小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南, 被称为“人生第一规”。为了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我结合学校的传统文化诵读活动, 和学生一起学习并背诵了《弟子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经典读物。

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使我清楚地看到,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在家长的骄纵下, 大多数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生活中由于过多地依赖家长, 缺乏自理能力, 良好行为习惯欠缺。针对这一现象, 我引导学生背诵《弟子规》中的句子:“冠必正, 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 有定位。勿乱顿, 致污秽”, 从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 如在班级书本、书桌凳及书包要摆放整齐, 衣物学习用品不要乱放, 垃圾要随手扔进垃圾箱。在班级里有些学生, 用别人的学习用品就像用自己的一样, 不管主人在不在, 同意不同意, 拿起来便用。对于这种不良习惯我结合“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的句子, 教育学生无论什么时候用别人的东西都要主动说明, 经主人允许了才可用, 并告诉学生这样做是对别人的尊重, 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班里有的学生和同学说话态度不好大吼大叫时, 我便用“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提醒学生与人交流时应如何说话。

有些学生大多独惯了, 做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觉得父母都得围着他们转。父母的话当耳旁风, 如果不满意就对父母吼叫撒泼。针对这一现象我结合“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静听。父母责, 须顺承”的句子, 纠正当下独生子女对待父母缺乏尊重和理解的问题。这一点在我班的一位女同学的身上就看到了明显的转变。以前妈妈叫她做什么事, 她都不放在心上, 不是忘记了, 就是拖拖拉拉, 要不就说不会做, 十件事有九件是完不成的, 妈妈一训斥她, 她就和妈妈犟嘴要不就耍赖, 妈妈对她可以说是无可奈何了。自从我们学了《弟子规》后, 妈妈再让她做什么事她不做时, 妈妈说“父母命, 行勿懒”, 她就什么也不说直接去做了, 也不和妈妈大吼大叫了。记得在学习完“入则孝”后,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我总和妈妈、爸爸唱反调, 虽然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 但我却认为那是他们让我听话的借口, 现在学习了《弟子规》后, 我明白了这样做是不孝的。以后我要当个乖乖女, 再也不和父母无理取闹地耍横了。”同时, 让学生永远记住并理解了孔子的名句:父母之所爱亦爱之, 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二、《论语》是塑造小学生高尚人格的利器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我认为小学高年级读《论语》很有必要, 他们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对社会接触得还不充分, 可塑性强。本学期我从《论语》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三十多句让学生来充分阅读, 引导学生感悟《论语》的文化精髓。比如:“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 一个人要正直, 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给学生指出了自学之路, 方法一点都不复杂, 从自己开始, 运用人人具有的自我认识能力, 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学习人家的优点, 改正自己的缺点。“吾日三省吾身”, 则说明做人要常反省自己, 在孔子看来, “求学志在用世, 修德重于读书”。

引导学生背诵《论语》的同时, 我还结合语文课的教学引用背诵的《论语》,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乐于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 还可以让他们结合实例深入理解《论语》的精髓所在, 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时, 我问:“看了好一会儿”除了欣赏还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看好一会儿?学生汇报完后, 我出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通过这些《论语》名句的传统文化渗透, 教育学生要懂得遵守法制的重要性, 从小养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

篇6:浅谈群众文化美化社会环境的魅力

一、积极开展群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福州有众多的民间剧团和专业剧团,十番、木偶戏等古老曲目,舞蹈中的拍胸舞、踩球舞、张旗归帆、七星灯、腰鼓等均有全国影响,而它们均来自民间,来自群众文化。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充分明确自身的职责,明确群众文化历来是社会文化的主体,而文化馆(站)正是这个主体的设计者、营造者、组织者。当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文艺事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其形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人民群众出于娱乐、休闲、求知、经营、交往等的需要,引发并逐步形成独特的群众文化并逐渐从单纯观赏走向自我参与;文化消费的观念也从固守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消费能力也从低档向高档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不断兴起、更新和发展。大量的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乃至于自发组织的团体文化,已经开始突破了原有计划模式下社会文化单一的组织形态和活动形式,向着多方面、多层次、多姿态、社会性的方向发展。

二、群众文化的载体——文化馆{站)对社会环境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群众文化载体的文化馆(站),发挥着群众文化工作最直接、最具体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职能。因为社会上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艺术网络,需要文化馆(站)人员去联结、去指导;各种群众文化艺术门类大量的活动骨干,需要文化馆(站)人员去培养、去提高;广泛的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需要文化馆(站)去组织发掘、整理弘扬;群众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文化馆(站)人员去筹办、协调;群众文化艺术的社会宣传,需要文化馆(站)去组织、去实施。因此,可以说群众文化的载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美化社会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据笔者调查所知,各县(市、区)的宣传、文化主管部门乃至各系统举行的文化艺术活动,大都是文化馆(站)人员在进行,诸如组织、联络、协调创作演出人员,甚至直接参与其中。被喻为意识形态中的万里长城的民间文字“三套集成”的发掘、整理、编辑、印刷的浩繁任务,也落在文化馆(站)的身上。节日庆典活动、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动组织工作,也大都是由文化馆(站)担负;群众性的业余文学艺术创作,更是文化馆(站)责无旁贷、其他部门所难以取代的重要任务。哪里文化馆(站)工作开展得好,哪里的群众艺术创作就繁荣,哪里的群众文艺演出就活跃。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文化馆(站)的职能的实施,群众文化就可能失去导向,就难以开展。那么,社会文化的主体就会陷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社会文化活动就会处于盲目甚至混乱的状态,就很容易引发出与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的封建的、落后的、迷信的、色情的、有害的各种形式的文化,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加强对群众文化载体的领导和建设

笔者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多年,实践使我认识到,领导重视,是文化馆(站)职能充分得到发挥的关键。领导必须通过文化馆(站)职能的发挥,看到其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具体地感受到文化馆(站)在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只是节日和庆典活动的宣传和组织者而已。必须意识到群众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其所产生的效益和力量,是经济手段所不能同日而语的;感受它作为公益性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要加强对文化馆(站)的领导和经济投人,加强对文化馆(站)工作的支持和扶持。

从群众文化的优势来说,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发挥这个优势,努力做好文化馆(站)的工作。群众文化工作是精品艺术的根源,无根之木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无源之水是汇不成巨川大河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群众文化载体的领导和建设,充分发挥其汪洋大海的作用,为精品艺术的产生建立牢固的基础,并开拓宏大的源泉。

篇7:浅析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

音乐发展到为戏曲服务, 是在戏剧表演从最原始的祭祀祭奠仪式分离出来以后的事儿, 到了明清两代戏曲的发展达到高潮, 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也随之密不可分。以专业表演演唱为主的剧团乐队, 主要任务是伴奏, 伴奏则是要强调节奏的把握与运用, 以达到烘托气氛的强烈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

一、“板眼”是戏曲音乐的支柱

生活中我们好说这样一句话, 就是“有板有眼”, 其大致意思就是说把做事稳妥、不毛糙, 或者是按部就班地进行, 称作“有板有眼”。这则成语就来源于我们中国的戏曲, 我们可以在明朝王骥德的《曲律》查到这样的描述:“凡盖曲, 句有长短, 字有多寡, 调有紧慢, 一视以板眼为节制, 故谓之板眼”。板眼的突出表现就是有节奏, 节奏感强, 我们视为“有板有眼”。

板眼节奏的是以“谱面形式”建筑在实际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 一旦发展到能用“谱面形式”加以记录, 那么它就反过来对实际演唱的板眼形式加以一定的规范, 其实, 传统的“点板眼”, 就是把实际演唱的板眼规范化。

板和眼都分为两种, 一种是指示正拍的, 一种是指示反拍或非正拍的。实板和正眼是指示正拍节奏的, 常和字一块下。腰板和侧眼是指示反拍或非正拍节奏的, 即所谓字半下者。底板除了在散板中以外, 在上板节奏中, 常也是指示下字开始的反拍或非正拍节奏的, 俗称“过板”, 它和腰板的作用相似。当然这里的正拍和反拍节奏, 根据不同的板眼形式也有所差异。板眼节奏中的板或眼的声响, 无论是实板还是虚板, 正眼还是侧眼, 实际下板还是下鼓均处于正拍的位置, 起到指示节拍的正反作用。

我国传统音乐的板眼形式, 其特点可简单的归纳为三:

1、节拍的划分受句逗的影响非常深, 因而曲牌体受长句的影响, 节拍较多不规则, 板腔体受整齐句的影响, 节拍趋于规则。如一板三眼 (4/4) , 一板一眼 (2/4) 有板无眼 (1/4) 。而且更主要的是受这种节拍节奏关系的影响, 旋律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因而各种加花加双, 抽板简缩的变奏手法, 成为板眼形式旋律变化最主要手法之一。

2、演员演唱节奏变化灵活多变, 常不受小结拍数形式的限制。尤其是在乐曲速度处理上, 大量运用弹性速度, 这是由指挥式的板眼节奏特点所促成的。同时, 也是单音体结构在旋律横向节奏变化方面最集中得体现。

3、鼓套子运用以至发展到各种乐器套子的运用, 具有一定纵向复调旋律的意义, 成为旋律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奏赋于旋律, 影响旋律, 加强旋律话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 虽然现今的乐谱节奏法, 已废弃板眼节奏形式, 在实际演唱和演奏中, 也不一定用板鼓来“点板眼”、但是传统板眼节奏形式的我国传统音乐旋律、节奏各方面的特点仍不能抹杀。尤其和板眼节奏密切的戏曲音乐, 更应该融贯中西, 互为沟通, 创造出赋于时代精神的、更富民旋律特色的作品来。说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 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脍炙人口的京剧《智取威虎山》, 剧中主人公杨子荣若干段经典唱段, 我们都记忆犹新。

二、“唱腔”是戏曲音乐的灵魂

戏曲音乐与舞台表演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整场戏曲表演中, 唱腔和伴奏起着控制整个舞台节奏的作用, 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势、一言一语都要符合音乐节奏, 而鼓师、琴师又是烘托唱腔的必要因素, 戏曲音乐的或松或紧、或快或慢, 音乐情绪的或欢乐或低沉, 或热烈或暗淡, 直接影响着舞台节奏和舞台气氛。戏曲音乐所用的器乐是为唱腔伴奏, 就是说“唱腔”是戏曲的灵魂, 也是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没有音乐的唱腔是枯燥的, 乱用音乐的唱腔是令人烦躁的,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戏曲音乐对调节和控制全局的节奏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出戏从开始到结束, 场和场之间的转换、唱和唱之间的衔接, 都需要音乐来为之引导和贯串。

三、观众是戏曲音乐的鉴赏者

中国有句俗话, 说的是“会看的看门道, 不会看的看热闹。”最初指的就是看表演, 表演也就是戏剧的基础。戏曲音乐从为表演的服务中接受观众的检阅, 观众在“看门道”中, 对戏曲音乐做出评价。内行的观众可能会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等各方面考察音乐对他们所起的作用。相反, 有些“看热闹”的观众, 也会从离奇的故事、低级的噱头卖弄中辨出孰是孰非的美学价值。

无论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 都是观众对我们戏曲表演乃至戏曲音乐的一种普遍反应, 是戏曲的音乐的魅力, 通过声音感知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了舞台上。所以, 观众才是戏曲音乐的最权威的鉴赏者。

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戏曲音乐独特的魅力是吸引观众目光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在戏曲的发展中把握戏曲音乐的走向, 是戏曲音乐生存创新的基础。

摘要:戏曲音乐是戏曲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戏曲音乐独特的魅力是吸引观众目光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在戏曲的发展中把握戏曲音乐的走向, 是戏曲音乐生存创新的基础。

上一篇:房产律师陪购协议下一篇:毕业感言:一去不复返的大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