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性对策

2024-07-04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性对策(精选6篇)

篇1: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性对策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性对策

黄丽萍

(浙江省临海市桃渚中学)

摘 要:为了将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地贯彻和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水平。新课改不仅要求改进老师的教法,而且对学生的学法也有所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保证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针对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几条有效的解决对策。

篇2: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性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单一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却没有进行自我内化,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低。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语文老师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那么如何才能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例如,老师在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先不和学生讲明《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的意思,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文章,让他们猜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句是什么。学生便会开始积极地通读全文,寻找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他们不再依赖老师的讲解,而是靠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来掌握文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中,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改中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语文课堂生活化的运用

很多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对学习语文提不起兴趣,其实最大的原因是语文老师没有将语文知识和日常的生活进行结合,而是专注于课本内容的传输,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非常不利的。那么语文老师如何将课堂变得生活化呢?具体来说,老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汲取知识。例如,老师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时,可以创设情境:“每个人分享一下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做的一件令你们最感动的事情。”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发言讨论,()其他同学听着台上同学的讲述就会想到平时爸爸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便会很有兴趣想知道文章中作者亲爱的爸爸妈妈会是怎么样的。这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入新课。通过这种生活化场景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改变单讲课本内容的枯燥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三、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最缺乏的就是探究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并不像数学、物理那样逻辑思维比较复杂的学科,它更多的是感性,所以,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老师在给学生讲完基本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然后对《桃花源记》进行演绎,也就是表演陶渊明从发现、进入桃花源以及在桃花源里受到款待的话剧。老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对话剧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是增加,但是主体不能远离课本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小组便会开始自主地探究《桃花源记》到底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作者又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该怎么表演才能体现这种感情,等等。同时学生内部也进行了分工合作,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看出,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强化自己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所在。

四、建立课堂激励机制

很多时候,即使学生做对了题目,语文老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学生的优秀表现没有采取任何的激励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渐渐被削弱,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了。因此,课堂激励机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呢?下面就举一个自己实践中的例子。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老师在教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学完了《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的基本知识后,大家能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这时有个学生回答:“文章主要告诉我们范进的.承受能力不高,自我控制比较差。”很明显,这样的答案是很偏离主题的。而且比较肤浅表面,但是老师不能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要鼓励他,让他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老师可以说:“你说出了文章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范进看到自己中举就疯了呢?如果按你说的,那么范进很有可能在之前受到什么小刺激就疯了。”学生便会顺着思考:“因为考试很难。”老师这时就要及时地肯定他:“你的思考方向对了,就是因为科举制这种毒害他人的制度,使得很多人都变得极端。谢谢你的回答,大家为他鼓掌。”通过这种积极引导和及时鼓励的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同数学、物理这些理科相比,语文的课堂教学缺少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反的,一些语文知识中的条条框框有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得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开创一些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然拿《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来举例,老师在学生学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局进行改编或者是对结尾进行续说。这样的话,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个问题,打开自己的思维,想象如果陶渊明一直生活在桃花源里会怎么样,如果陶渊明没有报官,而是带上自己身边的几个好友再去探寻会是怎么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他们的思想领域会变得更加广泛,而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结局,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老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呢?总的来说,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和具体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敢于突破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重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性对策

关键词:语文课堂,效率,初中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不仅更新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 也为语文教学的革新创造了新的契机。语文学科不再只是一门学问, 它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那么, 作为初中生学习基础的一门学科, 教师应该如何在新课标下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我国传统的语文观念只是将语文教学局限在课本和课堂上, 不仅不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连教材的学习也被禁锢在某种固定的模式里;课外书被当做了闲书, 扼杀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破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视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新课标已把“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提出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兴趣能刺激学生积极学习,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当代初中生, 活泼开朗, 涉猎广泛, 思想活跃, 喜欢标新立异。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激趣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情景教学, 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提升自身魅力等。

二、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

教学既要对学生进行宏观把握, 又要有微观的思考。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学科, 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保证语文学科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同时, 不因此破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 在阅读中拓宽视野, 在书籍中丰富自己的阅历。

三、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质疑意识需要教师的竭力引导。目前课堂教学仍然还处在封闭式、灌输式和讲授式的传统模式里, 由于语文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 还没有真正地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还没有养成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习惯:尽管一些教师已经产生了引导学生思考质疑的念头, 但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 开始丧失信心。

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摆正心态, 将教材视为自己教学的工具, 将自己视为教学的引导者, 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角。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工具, 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公平的关系, 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以学生的长久发展为根本目标。教学任务实现与否, 教学目标完成与否, 教学方法得当与否, 都应以学生的评价和感受为根本评价机制。学生质疑能力, 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 也是语文教学最容易忽略、最难实现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质疑, 无论质量好坏, 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 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 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要坚持正面引导, 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 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 也要加以鼓励, 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

五、善于因材施教, 展现过程

当代语文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架梯”, 即教师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积极、有效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享受成功的愉悦。这一环节, 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情机制、接受水平, 并与学生的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 不仅学会摘抄, 也要将唯美的文字合理运用,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展现训练过程, 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相结合, 教师要针对训练结果的反馈信息, 及时更正教学重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种资源、抓住每一个细节, 及时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要认真倾听, 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普通话的规范程度、口语表达能力的高度做出正确判断。为展现训练过程, 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

六、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注重教课本, 很少站在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主动构建生活与语文之间的联系, 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同时, 教师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找到语文的素材, 实现生活语文化, 最终使让语文教学来源生活, 回归生活, 实现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篇4: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性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25-01

针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下面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激励机制的运用等五种方法,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单一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却没有进行自我内化,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低。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语文老师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那么如何才能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例如,老师在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先不和学生讲明《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的意思,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文章,让他们猜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句是什么。学生便会开始积极地通读全文,寻找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他们不再依赖老师的讲解,而是靠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来掌握文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中,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改中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最缺乏的就是探究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并不像数学、物理那样逻辑思维比较复杂的学科,它更多的是感性,所以,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老师在给学生讲完基本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然后对《桃花源记》进行演绎,也就是表演陶渊明从发现、进入桃花源以及在桃花源里受到款待的话剧。老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对话剧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是增加,但是主体不能远离课本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小组便会开始自主地探究《桃花源记》到底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作者又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该怎么表演才能体现这种感情,等等。同时学生内部也进行了分工合作,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看出,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强化自己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所在。

三、建立课堂激励机制

很多时候,即使学生做对了题目,语文老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学生的优秀表现没有采取任何的激励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渐渐被削弱,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了。因此,课堂激励机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呢?下面就举一个自己实践中的例子。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老师在教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学完了《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的基本知识后,大家能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这时有个学生回答:"文章主要告诉我们范进的承受能力不高,自我控制比较差。"很明显,这样的答案是很偏离主题的。而且比较肤浅表面,但是老师不能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要鼓励他,让他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老师可以说:"你说出了文章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范进看到自己中举就疯了呢?如果按你说的,那么范进很有可能在之前受到什么小刺激就疯了。"学生便会顺着思考:"因为考试很难。"老师这时就要及时地肯定他:"你的思考方向对了,就是因为科举制这种毒害他人的制度,使得很多人都变得极端。谢谢你的回答,大家为他鼓掌。"通过这种积极引导和及时鼓励的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同数学、物理这些理科相比,语文的课堂教学缺少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反的,一些语文知识中的条条框框有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得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开创一些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然拿《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来举例,老师在学生学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局进行改编或者是对结尾进行续说。这样的话,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个问题,打开自己的思维,想象如果陶渊明一直生活在桃花源里会怎么样,如果陶渊明没有报官,而是带上自己身边的几个好友再去探寻会是怎么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他们的思想领域会变得更加广泛,而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结局,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篇5: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研究性对策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班级文化建设 对策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理由

㈠ 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以其特定的行为模式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班集体、群体行为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它的形态包括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主的班级行为文化,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和以班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

㈡ 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曾经指出“学生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由于教育培养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大写的人。因此,我们正在逐步改变以往应试教育那种生硬刻板的灌输教育。因为我们的班主任只有用高尚的人格、思想和情感去影响、熏陶、教化学生才会取得实效,只有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共同合作,一起探究等多向生命交互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自由地发展。《新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作为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为了建设适应课程改革的班级文化,我们强调要确立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制定,参与班级文化环境的策划,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评价。

(三)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

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片面地强调学习,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事倍而功半”的现象,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班级物质文化滞后

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教育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由于农村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而农村学生在卫生习惯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使得在个人卫生习惯、班级环境保洁、保护环境意识上相对较差。

3、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

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民族需要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个性,是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可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很多农村中学的班级中找不到“个性文化”,除了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忽视外,还因为教师缺少创新和改革的意识,更缺少为此思索的空间。或许,这也是其他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综上所述,文化是班级之根,是班级发展之源。为了切实优化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创建一个“理想的学习乐园”,我们提出了《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课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挖掘班级潜力,提高班级凝聚力,张扬学生个性,创建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班级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二、。P1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是乐团的指挥,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表率作用对班级文化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们在探索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思考过、尝试过,有过感悟,有过教训,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呢?我根据校情、班情,及农村学生的特点与兴趣爱好,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㈠物质文化——班级文化的载体

1、保持教室卫生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地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我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督促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保证教室窗明几净,以创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需要全班同学长期的努力,要持之以恒地与乱丢、乱吐、乱扔等不良行为作斗争。从中培养了学生文明的观念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2、创新墙饰

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开垦”了教室四周的墙壁,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班级环境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班集体的无声力量。

传统的班级布置整齐划一,缺乏活力和特色。新课程标准下的班级布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自己来布置这“共同的”家,例如,在本学期我们班级里开展了一次“文明用语伴我行”的班会活动,我就把布置现场活动的任务交给了班级了热爱美术的学生,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想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好点子,我让班干部在去收集整理,最后按同学们的方案来布置好教室,很多同学亲自动手参与,他们看着自己打扮出来的教室格外高兴,这样即开动了他们的脑袋,有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对于班级的黑板报,我力求每期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新闻采集,文字编辑,版面设计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校定期进行班级黑板报的展评活动,这样使黑板报成为学生们施展才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倾吐心声,掘取知识的“宝库”。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看报的积极性,构建了班级物质文化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环境要体现如下特点:

①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②要主题鲜明,富有挑战性和个性。

③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任翁地位。

④要经常更新一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3、创设图书角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是使学生到达知识希望彼岸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室里设立了“图书角”。小小的书柜 里面放满了我从学校图书馆里为他们借的书和学生们自己捐献出来的心爱的图书。书柜旁边的墙壁上挂着班级自订的报刊杂志。各班的图书角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图书外借登记、图书整理的工作。每当课间或自修课时,学生们就可以向“图书角”管理人员借阅图书。图书角的图书定期更换,一般为半个学期更换一次,更换时把前一期的图书都还掉。这样就可促使同学们抓紧时间,在更换之前把所爱的图书都看遍。借书是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来借,比如我班的陈建江同学因为小学时父母离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品行也不够好,有“自弃”现象,对他的教育也一直是我很头痛的一个问题,但我发现他有一个优点就是爱看书,于是我就有意识的为他借来一本《感悟母爱》,之后渐渐的感觉到了他的一些变化,于是我针对他的心理变化不停的为他变换着书刊,可喜的是,一年下来,他的进步也非常大。不能不说书在这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创编班报

众多实践证明,让学生编写小报不仅能让他们施展各自的才华,倾诉自己的心声,更能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促进同学们去摄取方方面面的知识。所以,我们规定每月一期,以回家作业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或几人合作或自编一张“班报”。每期的班报主题由学生商议决定。两年来,我班的学生编出了许多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的班报。主要有:科技小报、漫画报、环保小报、安全小报、成语小报、英语小报、数学小报等。编报过程中,文字编辑、新闻采写、版面设计全由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5、注重仪表美,增强师生的亲合力

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师 P2 的发型,衣着,都会无声的影响学生的个性。一个不修边幅,解襟敞怀的教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所教的学生也会跟他差不多。现在很多学校的办公室里都装有衣帽镜,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看看自己的装束符合不符合一个教师的标准。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㈡行为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班级行为文化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班主任也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且形式和内容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班会是班主任面对班集体的宝贵时间,更是班主任倡导、融进班级文化的主渠道。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相声等,确定每次班会的主题对班级文化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要尽可能的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上受到教育,行为上得到改进,例如,针对班中部分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现象,部分学生对家长生活的艰辛不理解,随着年龄的增大,与父母的沟通较少,我开展了“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如果只就事论事,我觉得这样的教育不深刻,这天恰好是“母亲节”,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亲情的教育,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节俭。这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添上靓丽一笔。

2、开展文体活动

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个性,班主任可以结合节日或学校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拔河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此外,班主任还应积极组织班中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操比赛、运动会、艺术节、诗歌朗诵会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每个学生多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培养成功的体验,获得自信。

3、开展评比和竞赛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通过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积极分子”“文明学生”,在班级中设立“优秀奖”“进步奖”“助人为乐奖”“特长奖”“博览奖”等,树立典型。评选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放大后进生的点点滴滴,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4、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自己的亲历实践中,才能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因此,我们及时引领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寻找服务的项目与岗位,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学习劳动技能,树立为集体、为家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还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的学科活动,如“科技百品制作”、“学会表扬别人”等,让学生充分拓展想象的翅膀,尽情表现,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能“玩中学,学中玩”,让全班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获得一技之长。

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中,不论是开展班级课堂教学、德育活动,还是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班级都根据自己的实际,订出周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形式多样、措施扎实、操作有力,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开展班级行为文化活动,首先活动必须要有价值,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或寓娱乐于活动之中,或寓求知于活动之中,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其次还要敢于创新,不拘泥于老方式、旧内容。

㈢制度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

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等多方面,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而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是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因此,在制定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广泛听取每一名学生的意见,在由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心理,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还应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使之真正实现具体规定与培养目标的和 P3 谐统一。这样才有助于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与激励作用的共同发挥。

2、竞争上岗

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班干部上任采取竞争上岗,通过自荐、推荐、民主评议产生,让学生民主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并设置多种岗位。例如,我任教的801班在健全 “班干部”机构的同时,设立了“值日班长”、“值周班长”、“电教员”、“图书管理员”、“环保小卫士”、“好人好事记录员”、“普通话督导员”等班级管理岗位,创设机会尽量使多数学生以各种角色活跃于班集体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竞选lun岗。在多元多向的竞争中,给每位学生带来机遇与挑战,是他们积极进取的活力与源泉。

3、完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竞争

对于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班级都加以肯定,并予以表扬,口头表扬还不够,利用奖品,盖上学校的大红章,开学初可以一次性准备好,到了要奖励时只要签上学生的姓名、事迹和日期就行。奖励要按照公平、公开、全面、全体的原则,不以成绩的好坏为唯一标准,而是综合地评估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例如:801的俞建萍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她待人诚恳,关心班级,几个学期以来,她总时默默无闻帮助他人,学期末,全班同学一致提议她为“好人好事积极分子”。

4、引进处罚制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由于班级管理采用了“社会化”管理,因此,学生在班上的行为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当这种社会影响出现负作用时,我们在奖励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处罚措施,加以强制性纠正,即当学生犯了不同程度的错误时,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解决,比如唱歌、背诵课文、讲一位名人的故事、写心理报告、打扫卫生等。

我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不仅注意制度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还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制度,使制度更加人性化,可实行性。作为班级的制度文化,制定班规是容易的,谁都可以制定,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值得班级全体成员依赖的。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学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十分和谐。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培养创新精神这三方面深入,丰富班级精神文化。

1、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和睦的同学关系,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学生都喜欢平易近人、理解同学、待人公平、乐于交谈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更像个大朋友,会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的真心,从而也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我们的做法是:

① 走近学生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都很强,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抛去所谓的“师道尊严”,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尊重他们的人格,聆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心,才能进而打动学生的情,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渴望。

② 理解教师 班内和网上设立班主任信箱,学生对教师的做法有什么不明白之处,想对老师提出建议和要求,都可用书信形式投入信箱,事无巨细,班主任都给予答复。从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去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老师。

③ 善待错误 在班级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犯点错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利用心理置换法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采取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做到批评的方式、语言、时空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待不同类型的同学,要有不同的衡量尺度;对待有缺陷的同学,要采取宽容、帮助的态度;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同样,当教师犯了错误时,也应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

④ 优化评价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它不仅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还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我们改革现有用语生硬、简单僵化,缺乏感染力的评价模式,构建 P4 以激励为主、注重过程、多元评价的体系。主要采取内差异评价的方式,将评比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将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而开展评价。

2、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

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有人说,语言的交流是肤浅的,只有心灵的交流才是人世间最动人、最温暖的经历。但是我认为首先语言、行为的交流才有心灵的交流。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关心身边的人,相互尊重、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进而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能源危机等问题。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班主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例如,班级中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要求大家伸出援助之手,我自己则帮助他交了班费及其他的活动费。我要求每一个同学担负起保持教室卫生清洁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校园里看到纸屑我都会弯腰拾起。如此这般的耳闻目染,怎么不能达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灵沟通呢?

3、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呢,班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首先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虽然有的学生的成绩不一定优秀,虽然有的学生在老师眼里看来是不循规蹈矩的,不听话的,喜欢自作主张,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等等,但是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学生能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从而造就出会观察、会思考、能独立面对困境、能独立生存的新一代人才。

三、成效与反思

㈠ 主要成效

班级文化具有间接而内隐的教育影响,是“潜在的教育”、“隐形的教育”。在研究课题的带动下,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学生行为有了明确的向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形中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发奋学习,热爱生活,珍惜光阴。班级中更是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这就是文化的沉积、导向与规范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进而,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2、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每个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催化剂。例如,遇到一些和其他班级的对抗性的活动,比如:拔河、运动会,全班同学更是空前的齐心。活动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集体的认可,找到自己的位置,使班级集体显得有吸引力。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强度。

3、增加了学校生活的吸引力

我们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活动的日子,学生到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就是春游、秋游、到农场劳动实践这种老生常谈的活动,也永远是学生盼望的。和谐的班级文化也让学生们更爱上学校,更热忠于接受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乐园,班级是他们的快乐的家,而同学、老师是可爱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

4、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树立班主任的能力威信和情感威信。一个班主任要想带好一个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班主任的“威信”。很难想象,一个班主任站在全班学生面前,学生根本无视他的存在,这样的班主任能带好班级。威信大致可分为三类:权力威信、能力威信、情感威信。权力的威信令人畏,叫人不敢违;能力的威信令人敬,使人不能违;情感的威信令人亲,让人不愿违。我们认为班主任应该多拥有“情感和能力的威信”,少用点“权力的威信”。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班级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帮助班主任树立能力威信和情感威信,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㈡ 几点思考

P5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值得思考和注意的地方: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① 鲜明的特色。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力,没有特色,则不能称其为文化。让班级成员走进教室中能深切的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班!让其他人走进教室感觉耳目一新。凸现班级文化的影响力,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并以此产生陶冶和教育作用。这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目标。鲜明的特色来自于班级成员,来自于班级成员的情趣和追求,来自于班级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创造。

② 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每个班作为一个集体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否则一切行动就只是盲目的。所以,我们认为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悬挂、张贴班级的理想和目标,让班级成员时时能见到,时时以自醒、自勉,唤起班级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目标和理想要具体、简洁,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我们更趋向于二者的结合。如在教室前面高悬班训——经班级成员集体讨论、制定,一以贯之,不轻易改变;在教室后面或其他明显位置悬挂近期目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定期更改。

③ 凸现艺术氛围。教室毕竟是学生读书养性的地方,必须要有些书卷气和艺术氛围。

④ 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设置班级留言板,互助栏、才艺展示区等等。在留言板上同学间、师生间可以交流思想情感,互助栏中大家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帮助,才艺展示区里同学们展现个人才华,活跃班级文化。

⑤ 忌铺张、浮华、凌乱。分散班级成员注意力,无助雅致、健康、向上的心性养成。

2、班级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要创建班级行为文化,班主任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成功地建立班级文化,则要求班主任第一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有更高的组织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及亲合力;第三、还要知识渊博,并尽可能地多才多艺;第四、能高瞻远瞩,着眼全局,有整个学段的意识;第五、头脑灵活,点子多。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雁,他的个性、能力、知识层面、工作作风、教学热情无不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质量,因而要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一个具备多方面素质的班主任,建立起班级文化既会得心应手,又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要民主平等。班级管理的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必须通过班级成员的集体讨论。制度是用来管理一个集体的,也是用来服务一个集体的。应不应该制定制度、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如何执行制度、怎么保证制度得以实施,这些问题,大家说了算,才叫民主。制度是大家定的,也是用来规范和服务大家的,执行起来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在讨论制度过程中,班级成员会对制度制定的目的、作用、制度的内容、制度的执行等,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更全面的理解,认识制度的深刻性、贯彻制度的自觉性、维护制度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制度是针对班集体每一个成员的,不能因身份或其他原因出现任何的差异——这就是制度的平等。一位班主任给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他们班有一条规章制度:任何人在教室中不能说脏话。有一次,他在向学生叙述一件事情时,无意中带出一个词:他妈的。当时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反映,他也继续把该说的事情说完。下周一班会时间,他拿着一篇检讨书来到班上,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查,然后把检讨书贴到墙上。此后,讲脏话的现象在他们班几乎绝迹。这就是平等的力量。

4、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进行班级环境治理和班级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培养一种班级精神。没有班级精神作指导,离开班级精神建设,班级环境布置再漂亮也是华而不实,班级制度制定的再规范也是一纸空文。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论著选》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3、《教育文化学》 郑金洲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利用强化作用 加强班级管理》 方晓会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3

5、《新课程成功班级管理实用手册》 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6、《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赵国祥

篇6: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随着新理念的贯彻,新教材的使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语文课堂教学已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下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益和质量不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收效不高呢?我们又该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

我认为造成中学语文教学不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师生的语文视野的狭窄,教学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和课堂,在语文教学中作了井底之蛙,从而使语文教学陷入了死胡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二是教学呆板,内容苦涩,课堂死水一潭,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三是部分教师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重形式而轻内容,这样的教学又怎能得到效益呢?

针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又该如何来加以改进呢?语文教学要始终贯穿一个“实”字,即老实,真实,扎实。首先是老实,这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实效性而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出现花架子,一定要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次是真实,这主要是针对教学的课堂形式而言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求真务实,不能糊弄自己,欺骗他人。最后是扎实,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也就是说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抓好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去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该背地一定要背,要知道,考试题虽然很活,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并作到学以致用,何愁语文教学效益不高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管理出效益.,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探究。

第一,在时间管理上,要探索教与学的科学比例。到底是“教”需要时间长,还是“学”需要时间长?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学”的时间应该多于“教”的时间。这是由“教”的目的所决定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促进学,教的多而学的少,显然是不对的。精讲多练,这是高效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洋思中学倡导老师只讲5分种,杜郎口中学提出了10+35课堂模式(10分钟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都是十分有道理的,他们把准了课堂教学的脉搏。“精讲”要求老师备课要细、要深、要广,要抓住关键点。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讲什么,怎么讲,要一清二楚;“多练”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去独立研究教材,同时提供精选的典型题目,达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现时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弊端是:课前不进行时间设计,要么是满堂灌,要么是大“放羊”,要么是“灌”和“放”的结构不合理。

在过程管理中,可以实施目标教学法或问题教学法。在45分钟这个非常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不讲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效益低的课堂,都是讲到那里算那里,没有计划没有目标。目标教学就是每堂课都应该课前制定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建立教学目标评估标准,规定在课堂内完成任务,多个课堂小目标的实现,等于完成了学期大目标或学年大目标。问题教学就是每一堂课都应该设置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围绕解决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本质上同目标教学是一致的。现时课堂教学的弊端是没有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不明确,任务不确定会导致完成度差,时间久了,效能越来越低。

第二,在教学主体上,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不能替代学生,老师不能是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去带领、去引导、去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愿学习的愿望。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就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小步成大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积累学习自信。教学过程最应关注的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他们才是培养班级学风的关键。

上一篇:教材红色的画教案下一篇:春游游记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