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方案教育论文

2024-08-31

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方案教育论文(精选7篇)

篇1: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方案教育论文

一、课题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造就创新人才振兴国运已被人们所共识。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创新人格(个性)。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地、自主地树立创新意识、提出创新要求,才会以持久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应积极渗透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灿烂的前景。应用现代成熟的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以及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结合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方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内容

所谓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或课程的结合。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先是对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程辅助软件为主体单机自学模式和以自制课件或积为主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络技术发展后出现了上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模式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还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有机化合物)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协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基本理论起着贯通元素化合物知识,激活思路,理解本质的主导作用。基本理论的学习会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使其系统化、络化,促进知识的联想、迁移和应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都与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密切相关,物质结构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在第二学期,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此选择信息技术与中学物质结构教学整合思路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整合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课件展示或上学习,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例如,教师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将要发给学生的材料;用数据库软件保存学生的报告;用电子表格记录学生的成绩;定期的从因特上获取其他教师教学思想,并通过E-mail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等等。学生上查阅和收集资料;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或页展示自己的作业;通过络与同学、老师交流问题;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采集图片等等。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理解,并且产生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他们的学习目的。对教师来说,面临的挑战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并且教授学校规定的那些复杂的课程,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高中化学新教材物质结构理论部分内容

(一)、必修教材内容

第1部分:原子序数核素同位素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的关系

第2部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长式)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第3部分:化学键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

(二)、选修教学内容

第4部分:H2O、NH3、HF中的氢键离子晶体(以NaCl为例)原子晶体(以金刚石、SiO2为例)分子晶体(以干冰为例)金属晶体各类晶体的模型(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和性质的一般特点晶体的类型与物质熔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的关系

三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㈠实验的学习目标

(1)实验的学习目标

在活动中,根据教材物质结构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掌握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了解基本原理应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深入理解微观结构及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会应用络和参考书进行文字、图片及动画等资料的查找和收集,学会使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结合相关软件进行图片制作,较熟练地运用页制作工具制作页。

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综合比较、对比分析问题,使用几种技术资源研究问题,收集和综合信息。

(2)教学活动形式

本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建立一个以物质结构知识为主题的小型资源库。在建站过程中分小组收集和制作相关素材,查找有关1-36号元素的结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相关的一些科学家的生评介绍和科学研究方法,有关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类、微观结构等知识内容。再将根据知识的分类方法制作页,将页在同学间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进行相互链接建立资源库。㈡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认识,学生具有的硬件情况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力情况。

2向学生布置研究计划和要求,划分实验小组,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分工。

要求资源库中必需包含如下内容(其它内容自选):中学化学有关物质结构理论的知识;中学化学中介绍的科学家的生评及元素发现史,涉及的全部常见晶体;部分与教材关系不大但在生产、生活中有较大用途的晶体;现代化学新发现的晶体;特殊的晶体等;每种晶体的所属类别、外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图片或动画)、典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要的用途;中学化学涉及的有关晶体的典型试题及分析。

3收集、制作的资料以磁盘方式或发电子邮件(rpljj@pub.chaozhou.gd.cn)提交,提交的资料中必需注明提交人姓名、学号、资料来源(络、图书、自制等)。

4班级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共9个小组),分别收集、制作如下几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同时收集有关晶体的资源库及地址):中学化学教材中以上选定的四个部分的内容及有关试题及分析。

5人员的分工:策划部:负责对本组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和分工,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工程部:负责具体制作页以及解决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美工部:负责制作图片、动画等;信息部:负责收集、整理数据,文字数据的录入。

第二阶段:

学生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实物摄影、扫描图片、查阅教材及参考书、利用互联等)收集有关物质结构知识的各种文字、图片、动画及声音资料。

第三阶段

1页制作讲座。讲座以介绍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基本应用为主,通过5-7课时的教学时间使大部分学生能利用这个软件制作一个有关晶体页面。讲座内容包括页面布局;文本的修饰;图片和动画的导入及处理;超级链接;表格的应用;构造框架、层和简单的动画(选讲)。至于对资源库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由实验班级中的计算机制作高手来完成。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第四阶段

1每组制作1-3种物质结构的相关页。2课堂上展示个人制作的页面并进行相应的解说。

第五阶段

1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资源库的总体设计、页面的链接及上传。

2调查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整合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行为和方法。

针对评价内容,观察或用测试的方法,确定每个学生达到的程度,建立学生档案袋。学生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相关调查”(实验前和实验后各一份);实验前、后学生在学科上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生所在小组完成的相关页面;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组长和组员对该生的评价;实验过程中,有关这个学生的照片、文字及录像资料等。

四研究课题的工具和资源

1、硬件:数码照相机,扫描仪,录音笔,计算机及络设备,多媒体展示设备。

篇2: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方案教育论文

一、媒体教学研究

化学是一门集“微观”、“抽象”、“动态”于一体的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 传统化学教学的局限性开始突出, 比如信息功能弱、个别化教学能力差等。尽管教师使用了生动、准确、恰当的语言, 学生仍然只得到一些单向的间接信息, 要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需要一个漫长的消化和整理过程[2]。这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应需求而出现, 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本文文献来源为维普 (1989-2010) 及CNKI (1999-2010) , 收集到相关研究的文献共59篇, 有关文献主题统计如表1:

通过对文献的主题分析反映出: (1) 价值研究及运用研究居多, 证明多媒体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已经广泛普及, 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2) 多媒体教学研究作为封闭整合的方式, 研究主题不够多元化, 分布不均衡。 (3) 表层问题研究如价值研究等较多, 深层次研究偏少;对这一阶段的系统研究还有待展开。 (4) 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价值研究、运用研究及技术研究。

1. 多媒体教学的价值研究

价值研究是从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角度出发, 对多媒体教学的教学价值进行探讨。研究者一致认为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化学教学: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3];运用其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实验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提高实验的效率, 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4];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 极大地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5];利用其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 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节奏慢、课堂容量小等缺点[6]。虽然研究者陈述角度不完全一致, 但可以看出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方便及信息量大等特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到活跃教学氛围、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表现力、优化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作用。

2.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研究

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是指在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中出现的关于教与学的研究。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研究包括多媒体教学行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研究。

多媒体教学的行为研究涉及多媒体的恰当选择及使用原则:黄金兰认为有的教师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忽略多媒体教学只能是辅助作用, 而非替代作用[7];梁兴华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必须“适时、适度、适当”[8];多数中学化学教师创作的课件技术水平较低, 往往达不到有效辅助教学的要求”[9]。由此来看, 如果课堂是一种艺术, 则如何使用多媒体已然成为这种艺术的一部分。

在多媒体广泛使用的背景下, 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研究者开始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马占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从台前走向了幕后,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兴趣交流和对象交流等各种交互要素的调控上[10];也有研究者强调传统教学模式, 如冼洁丽认为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不能排斥或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11]。在多媒体教学研究中, 教学模式研究尚未引起重视, 研究较少, 但能反映出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改进的探索。

3. 多媒体教学的技术研究

在信息技术发展中, 较优秀的办公软件、动画软件等相继问世, 研究者从这些软件中寻找化学教学的辅助资源:如葛国治介绍的Word 2000在编写化学方程式时候的妙用[12], 许培享介绍的3DS MAX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3], 胡家耀介绍的中文版Flash MX 2006所制作的动画, 不仅可以作为课件素材, 而且Flash MX 2006本身还可以制作出界面优美、动静结合、声形并茂, 且交互方便的多媒体CAI课件[14]。

二、网络资源教学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和网络的普及, 化学教学不再满足于只是对一些软件的使用。在原来封闭式的整合基础上, 探求与网络的整合;以网络资源为中心的开放式整合方式出现。本文收集到与这一阶段研究相关文献36篇, 对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 (如表2) 。

将表2与表1对照可发现: (1) 研究主题较多媒体教学研究丰富, 出现新的研究主题, 说明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究广度的拓宽以及网络资源教学研究的特殊性。 (2) 与多媒体教学研究相比, 网络资源的教学价值研究比例占22.2%, 下降13.4%, 技术研究与新主题资源研究增加, 说明研究主题的多元化发展和研究深度和层次的突破。

1. 网络资源的教学价值研究

虽然主题分析显示价值研究有所降低, 但其在网络资源教学研究中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研究旨在说明网络资源或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聆听专家对教材内容解析, 参照名师教学教案设计, 搞好教学设计[15];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16];极大地丰富和更新了教材内容, 生动地展现教学主题[17];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加深教学内容, 找出较深层次习题来供学生选择学习, 达到分层次教学[18]。与多媒体教学功能相比网络资源的化学教学功能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资源可方便教师学习、提高备课质量、促进课程资源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框架。

2. 网络资源的教学运用研究

网络资源的教学运用研究同样主要有教学行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研究。从主题分析表显示内容看, 与多媒体教学行为研究相比, 教学行为研究有大幅下降;教学模式研究则上升较大。说明运用研究主体已经由表面层次的教学行为研究向更深更全面的教学模式研究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学习和教学中的成功应用, 给传统的教研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19];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 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20];杨光辉提出了网络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包括交流互动网络教学模式、虚拟情境教学模式、实验演示网络教学模式等七种模式[21];王世雷则介绍了基于网络课件的集中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和WWW远程网络学习模式[22]。关于网络资源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 研究深度值得肯定。不管是从课堂上对网络利用程度的不同, 还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差异, 在教学模式上都有案例可循。

网络资源教学的案例研究从个案角度出发介绍网络资源具体的使用, 给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如邹少兰和周国芳介绍的网络版化学元素周期表在教学中的应用[23];李峰屹介绍的《苯·芳香烃》专题学习网站[24]。

3. 网络资源教学的技术研究

网络资源教学的技术研究丰富了网络资源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 为网络资源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顾静和冉鸣介绍了MSN Messenger与WebQues模式结合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化学学习[25];李景威陈述了Mnin Quest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26];蒋玲及王庆溶介绍的基于Web的化学模拟实验系统[27]等等。

4. 网络教学的资源开发研究

作为开放式的整合, 网络资源教学中研究出现以网络资源为主题的研究即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王后雄和尹文静对中外实验网络资源作了详细全面的分析, 为网络实验资源的应用提供策略[28];陈凯和龙琪等人则是从筛选依据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29];陈新峰倡议建立教师备课系统, 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和建设信息资源库[30]。把网络资源作为一种研究对象, 出现不过几年时间, 但是其研究水平已经从表面的介绍到筛选, 直至信息资源库的提出, 发展迅速。

三、数字化远程控制教学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全方位整合形式, 也是目前为止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最高形式, 可称为数字化远程控制教学研究。这个阶段的整合发展为两个方向:信息化方向的远程教学研究和数字化方向的手持技术教学研究。

1. 远程教学研究

远程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所能实现的教师与学生相对位置分离的教学形式, 也是最大限度发展网络资源及教学媒体的一种教学形式。本文收集相关文献6篇, 其中关于价值研究2篇、关于运用研究2篇、关于技术研究2篇。

关于远程教学的价值研究是进行运用研究及技术研究的前提, 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陈志强认为只要化学教育工作者合理地利用, 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化学教育教学的良好助手,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认知工具[31]。

远程教学的运用研究依旧是重要的研究主题:李安徽从实际应用出发, 对网络视频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实际应用操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32];黄翦以Na的性质为例, 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化学教学设计[33]。

远程教学的技术研究在主题上更有新进展:潘华东和桑新民提出了虚拟的教研模式[34];刘菊玲和张军儒等人则对远程教育学生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和功能结构做了全面介绍[35]。关于教研模式和学生管理方向的技术研究说明技术研究不仅在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丰富成果, 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已经展开。

2. 手持技术教学研究

手持技术在国内作为一种新生的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 是指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组成的定量采集各种常用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36]。其研究起步较晚, 相关文献仅4篇, 而其中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等人在这一研究中走在了前列。

张贤金和黄静等人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36];邓峰和钱扬义在2006年对8名高中学生手持技术实验前后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 探讨信息技术在对中学生解决问题类研究性学习中所起的作用[37], 在2009年又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基于手持技术环境的“弱电解质的电离“课堂教学实例, 提出手持技术可作为课堂探究工具与学习认知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及原理[38]。

手持技术在几年内就获得了学者和教师们的认可, 在将来手持技术必能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也不难看出, 这个阶段的研究, 中学教师的参与性急剧降低, 距离此阶段的研究成果的广泛使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四、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远程化学教育、手持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明显, 远程教学使化学教学的时间制约性和空间制约性降低, 手持技术则优化了普通的化学实验。

篇3: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方案教育论文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教学 教学质量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82-01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绝不是二者简单“相加” ,而是要以化学课程为出发点,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化学过程,使“教”与“学”趋于一致,让“信技”与“教学”融于一体,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既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传统教学整合的方法

整合现代教学资源已成为现实教学的需要,但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对实施整合的方法和步骤并不很清楚。通过信息技术展现真实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情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趣、导学的作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为重要的体现,通过平时的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化学传统教学的整合通常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情景导入→探究并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中分析问题→讨论学习中解决问题→深入研究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新颖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学生也对一张面孔、一支粉笔一统天下的局面有点厌倦,他们想看到新鲜的画面、听到悦耳的声音、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把课本里单调的文字变成多彩的、闪光的、跳动的字符,富有灵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接受内容,并且很快地学会并掌握。如,教师将瓶瓶罐罐、现代化工厂的生产流程像看电影一样一一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起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能够更好地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知识。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问,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实验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更明显,重点内容可重复操作,并且可以放慢速度、放大图片,学生看得更清楚、现象更明显,难点自然而然就突破了。还有的化学实验,可能由于条件的限件,按常规不能进行演示,但通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平台,进行模拟演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的可设计性,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是必然的,多媒体技术能弥补常规实验教学的不足,优化化学试验教学。

1、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

一堂课45分钟,有的实验时间长,不易马上见到实验效果,如铁生锈的实验,若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需很长时间,不可取,如果改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其实验过程,几分钟即可,既节省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

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学会实验基本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相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一线,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卫生、健康等方面都离不开化学。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努力使所教知识跟日常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化学知识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例如,我在讲授化学式计算方面的内容时,就从医院里找来治疗常见炎症的一些药物说明书,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然后根据说明书上标明的该药品主要成分的结构式、日常用量和储存方法等信息,现场编制一些习题给学生练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再如我在讲授第 12 单元化学与生活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利用数码相机从学校附近的一所服装加工厂后面的河道里,拍摄到一组被大量塑料垃圾污染的照片,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作了展示,学生们看后大吃一惊。这时我就抓住时机,讲授了白色污染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以及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同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七、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应用多媒体课件要注意以下几点:

多媒体教学不管有多大的优点,它始终也只是媒体,只是手段,是用来辅助教学的,而不是代替教学的。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是一个新事物,到底在课堂中占有多大的比例,不好一概而论,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何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何时指导学生训练、怎样根据需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切忌盲目跟风。

2、不能忽视双边教学活动,注意教学情感的适时交流。

3、注意把握教学节奏,切忌变“满堂灌”为“满堂电灌”。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是一位我们可信赖的帮手,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是引入多媒体辅助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用,不搞形式,一切以服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准。只有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才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才能真正使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所以,我们要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素质,赶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陆天池.《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4: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方案教育论文

一、正确认识“整合”的基本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能使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 只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某些教学工具, 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分析与综合信息并能娴熟地表达出来, 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教学工具一样, 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 整合的基本内涵可概括成这样几点:

一个目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两个优化:一是优化教与学的资源;二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三个结合: (1) 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2) 学科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3) 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的结合。

一个评价标准:评价整合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达到自主有效的学习。

二、准确把握整合的基本原则

1. 功能有效原则。

2. 优化组合原则。

3. 经济方便原则。

4. 适度利用原则。

三、运用恰当的整合策略

1. 化微观为宏观。化学是一门从分子、原子水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

2. 化抽象为直观。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原理抽象程度较高, 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3. 化不能为可能。

有些实验无法或不宜在课上演示, 或学生无法或不宜在实验室中去做;有些化学反应受现有教学条件所限, 且用常规方法难以实现, 这些看似不可行的实验, 但若利用多媒体技术, 则完全可以在课堂上予以展示。

4. 化小为大。

某些重要细节或现象不易看清的课堂演示实验。这种情况通常可借助视频功能作定点, 局部的放大处理, 或者制成简单的投影片, 由投影仪投出。

总之, 应抓住教学冲突处, 找准媒体切入点, 尽量创设问题情境, 努力促进教学互动。

四、采取合理的整合途径

1. 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同步发展。

目前, 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多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上的昙花一现, 过后, 往往又是传统教学形式的“涛声依旧”。

2. 学科教材处理能力与多媒体操作技能齐头并进。

多媒体信息技术既能帮助教师获取、筛选、组织学习资源, 也能帮助教师展示、传递、处理教学信息, 媒体越是现代化越要重视教师的作用。

3. 开发化学课件双轨运作。

开发课件是实施多媒体教学不可或缺的一步工作, 化学课件的开发应走自行研制和网上下载这条双轨共行之路。

五、结束语

篇5: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方案教育论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化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由于中学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难以作为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取计算机模拟演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有以下几类:

(一)有毒、有害、缺乏安全的实验。

安全是化学实验必备的一个条件,一些有毒、有害、缺乏安全的实验在课堂演示会危害到老师和学生的健康,新课程改革已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如删除了引起危险的学生氢气制取和性质实验、有毒害的一氧化碳性质实验等。但氢气的爆炸、一氧化碳的毒性又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这时可借助计算机CAI课件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如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中毒。

(二)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有许多有气体放出、产生沉淀、发生变色现象的实验,这些实验如果只靠教师在讲台上做,部分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仍看不清楚,利用投影仪或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再通过大屏幕电视,使演示装置得到放大,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实验现象一下子能使全班同学清晰地看见,使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再现实验,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实验是中考复习中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难以把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现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模拟实验不能代替科学实验

(一)在科学性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许多科学实验,其現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

(二)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喜欢化学课,就是因为对化学实验的期待,如简单地用课件演示代替实验,其趣味性必然荡然无存。

(三)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形成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以及动手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亲手完成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快乐。同样的实验换成课件演示,学生体验的仅仅是鼠标的点击。

(四)在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化学实验既有一定危险,也有可能失败,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既顺利又简便,还能避免某些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但学生往往缺少失败的经历,缺少经受挫折的感受,缺少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的毅力,缺少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体验,这也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三、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的误区

(一)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课件。

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各种信息包围学生,音像、视频、投影频繁使用,使学生应接不暇。这样做开始可能吸引学生,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学生视觉、听觉的疲劳,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上实验课时,用动画代替实物进行模拟实验,而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的教学华而不实、缺乏实效。

(二)过分注重课程整合的形式,忽视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人们常常头脑发热,夸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注重了形式,忽视了教学效果。如有些教师上课把计算机、课件网络资源一股脑提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没有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以及各知识间的衔接,导致相当多的学生无所适从,一无所获。

四、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整合

(一)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一个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一堂好课应该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因此课堂整合要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

(二)建立科学完备的资源库。

要求教师事先搜集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上课让学生在局域网上搜索;事先搜集有效网址,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减少学生搜索的盲目性。

篇6: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方案教育论文

一、课程整合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 这是科学化、人性化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他们得到持续而有效的发展。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科学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出指导作用,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 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提高, 才能上升形成具有更广泛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

(三) 信息化与工具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 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有: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 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 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 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此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强调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 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伙伴。

(四) 知能并重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既是立足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整合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 增强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个别化与协作性相统一原则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平台, 在总体目标相同的前提下, 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学习, 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网络又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 有利于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 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实践具体实施

目前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领域进行整合的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Authorware, PowerPoint, Flash, Asp和Dreamweaver。

1、Authorware主要用于集成录像、动画等avi, mpg文件和声音wav文件, 并能控制avi文件播放;Authorware的交互作用强大, 可以演示拖动图片、文字等, 可以通过函数调用外部程序。化学中的《化合价》、《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反应速率》等都可以用它来集成。

2、PowerPoint主要用于演示, 有统一的界面格式, 也可以自创。能通过链接调用所需要的文件进行播放。化学课程中可以用它来介绍一些科学史实, 简单的实验过程、生活现象等, 如《二氧化硫的污染及其防治》、《氨和铵盐》等。

3、Flash可制作gif动画或形成swf格式的课件。这种课件对教师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 修改较麻烦, 无集成功能, 在实践运用中较难进行。中学化学课程中《氧气的检验方法》、《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等可以用它来制作, 界面即美观, 且渐变过程清晰。

4、Asp和Dreamweaver可进行网页制作。可以直接链上Internet, 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进行随意跳转;可以展示gif动画, 或下载所有需要的材料或在线直播:可以通过查询的方式找到所需的资料;也可以通过外调的形式在当前窗口中显示各类exe文件或动画、录像, 也可进行考试等。化学课程中主要用它来显示文本内容较多的知识, 提供一个强大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同时可在网上进行测试和信息反馈。

三、主要功能

(一) 促进师生角色转变

教师是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发挥着学习主体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具体作用主要有:学生是教学对象和学习的主体, 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自然特征和知识基础特征来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整个教学过程必须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要有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要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学生要具有相应的学习技能, 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使用技能;学生要善于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网络上的学习材料;要主动思索, 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要积极进行“会话’, 、“交流”和“协商”, 与教师进行交互, 与同学进行交互, 与计算机、网络或是教学软件进行交互;有问题积极提问;主动调动多种感官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 并积极反应;充分展开发散思维与联想, 争取形成更多的知识节点和知识链;利用网络上的大量学习资源, 主动进行知识的扩展;主动参与讨论, 积极发表意见;听从老师的引导, 并积极配合教学过程;主动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采用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进行整合后, 由于大量地使用了计算机和网络,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的主导作用, 学生对媒体的掌握非常熟悉, 善于利用这些媒体及技术与他人交流, 从而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而成为主动的角色, 主动地对如何创造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发布信息做出选择。与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相比, 信息技术的利用允许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对其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 做出选择并锻炼操作的技艺。

(二) 激发学学习动机

从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及课外读内容的熟悉情况来看, 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班级的学生, 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了。这种主动性充分体现在对某个特定的课题学习或研究过程中, 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广泛的激发。如电脑的及时反馈使学生获得满足感, 对技术操作应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动力, 对能够驾驭专业人员刁‘能操纵的电脑工具使学生们感到自豪。

(三) 提升信息素养

篇7: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方案教育论文

●●整合的现状和困惑

1. 目标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架空

许多老师为了凸现信息技术的优势, 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和落实。学生们不停地赞叹画面的优美,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但一堂课下来, 学生搞不清主要讲了什么, 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 这样的整合无异于空中楼阁。

2. 忽视学科特点, 影响实践体验

化学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 而不是在计算机前做实验。如有位教师花了许多时间用计算机制作了“钠与水反应”的模拟实验, 让学生只看不动。这样获取知识, 就不如学生亲自动手, 探索钠与水反应的情况所获取的知识更具有实践性。

3.教学设计不当, 影响思维拓展

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 大大减少了学生“思考——发现”的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按预设的模式学习, 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 更没有教学机制的生成, 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

4.课件制作粗糙, 理解接受单一

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 缺乏交互性, 上课时学生仅充当“观众”;有些则过于复杂, 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 其课件往往画面背景杂乱,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整合的途径和对策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 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 都应是为教学服务, 即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体, 教师则是主导, 信息技术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 而不能相互替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 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下, 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 而不能滥用, 更不能喧宾夺主, 取代学科教学的本真。

2.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 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应该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中的生成性问题。

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1) 中“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教学, 笔者设计了五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 (知识准备) , 教师课前在校园网上建立丰富的“化学物质资源库”, 上课时引导学生访问互联网上相应的网站或校园网上的“化学物质资源库”, 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第二阶段 (问题分析) , 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研究的课题, 如课题之一“人们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围绕课题进行学习。第三阶段 (信息收集)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自己课题相关的信息, 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或打印出来, 并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第四阶段 (综合研究) , 各小组围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展开小组讨论交流。第五阶段 (自我评价) ,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将学生的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 (屏显) ,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学习有关“物质的分类”的知识, 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培养收集、运用、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信息素养。

3. 加强信息技术资源与师生的整合, 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首先, 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其次, 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此外, 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 努力学习信息技术, 学会使用与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整合的环境和思考

1.整合的环境

现代教育思想的支点就是个性化, 要承认差异的合理性。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 (兴趣、情感、方法、能力和模式等) 上, 同样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授上, 包括教师教育活动的方法、风格以至模式。整合是一个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深入研究的课题。实践出真知, 课程整合理论更应该强调实践。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通过实践探索验证多种整合模式的设想, 进行广泛交流、探讨, 以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2.思考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课程整合, 为新课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必须很好地利用交互性所提供的主动参与活动, 获取有效认知的特点, 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条件,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现出其作为学习主体的特色。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学生的接受程度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上一篇:团支书竞聘演讲辞下一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