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重点专业建设专业群汇报材料正稿

2024-07-04

工艺美术重点专业建设专业群汇报材料正稿(精选3篇)

篇1:工艺美术重点专业建设专业群汇报材料正稿

呼应产业新转型建设特色专业群

——工艺美术重点专业群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二○一三年十一月

一、专业群建设思路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牢牢立足宜兴特别是丁蜀镇的优势特色传统陶瓷产业,自2008年起,整合专业资源,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形成了以工艺美术专业建设为核心,以雕塑艺术设计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为双翼的工艺美术专业群。

在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中,我们遵循“立足核心,群内统筹,共享共有,以心带翼,协同提升”的思路,充分依托工艺美术专业多年来几句的厚实的专业资源、专业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贯通群内资源流动的脉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优秀教师团队,共享一流实训基地,共享校企合作平台,工艺美术专业群内生力量更加充沛,专业势头更加强劲,专业辐射更加增强。专业影响日益扩大。

二、专业群建设举措与成效

1、科学布局群内专业

学校在建设工艺美术专业群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产业方向引导专业方向;深入到行业和企业,开展科学调研,了解第一手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和数量,以企业行业需求引导专业方向确定。目前核心专业工艺美术以“宽基础硬技能”为重心,具有广泛的就业适应性,两翼专业雕塑艺术设计聚焦紫砂艺术中的高端技能雕塑,具有技能含金量高、行业需求紧俏的特点,装潢艺术设计呼应了当前房地产业大发展、人们住房装饰需求升级换代的要求,就业前景广阔。同时,在专业层次上,学校也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布局。为了服务人民群众多方面发展需求,雕塑艺术设计专业和装潢设计专业均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全日制大专学历专业层次,开设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自2012年起,学校还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接“3+3”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工艺美术专业实现中高职衔接。这样,专业布局从规模到层次更加合理科学,有效满足行业、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2、呼应需求开发课程

学校邀请相应职业岗位的行业专家,与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工作团队,进行了工艺美术专业群各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分析,制定了分专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设置了专业化方向,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时比例。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群聚合力量,在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中职工艺美术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研究》引领下,群内各名师工作室领衔大力开发校本化课程资源,制订了《紫砂茗壶设计与制作》、《紫砂陶装饰》等8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陶艺教程》、《紫砂陶装饰》、《素描》等被评为无锡市精品课程。

3、构建平台优化师资

在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学校理事会的支持下,学校选聘优秀行业专家担任工艺美术专业群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汪寅仙、徐安碧、邱玉林、李守才等行业内的大师、名家在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督导。学校对工艺美术专业群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拜一个行业名师为师,学精一门全手工紫砂陶制作技艺,做好一件作品,带好一批学生”的“四个一”要求,有效地促进了工艺美术专业群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精心选聘选聘群内各专业负责人。工艺美术专业负责人邵立平,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雕塑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孙伯春,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无锡市职教美术学科带头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朱翼峰,中学美术高级教师。

4、立足课堂改革教学

在专业群的建设中,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首先,改革教学方法,逐步推进单元制的项目教学。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实现做中学,通过亲身体验获得非理性的个人超验,通过作品赏析,与大师对话、相互交流评价,形成动态经验,发充分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个人超验。其次,改革课堂形态,小组讨论、现场模拟、三维演示等元素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活力。同时,改革评价方式,在项目课程结束后组织成果展出,向收藏作品颁发证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近年来,在省市技能大赛中,工艺美术专业群的学生多次夺得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等比赛的一等奖。

5、校企合作建设基地

随着工艺美术专业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积极推进群内各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中央财政扶持的国家级紫砂陶实训基地,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承载能力为工艺美术专业群提供了扎实的实习实训保障。装饰实训、雕塑实训、烧成处理、模拟绘图等实训室,实现了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具备了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学校还加强了与群内专业对应的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工艺美术专业群建有7

个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学校专人管理,企业安排师傅进行指导,确保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有序进行,实现学生实训和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父母或亲戚建有工作室,则在父母或亲戚的指导下进行顶岗实习。

6、以陶载文弘扬文化

学校积极推进专业群文化建设,充分挖掘丁蜀镇的陶文化元素,结合专业去群特色,凝炼了“求真求精,至善至美” 的陶文化核心理念,建立了陶艺陈列馆,宜兴各种陶艺作品精彩纷呈,彰显着宜兴独特的陶瓷文化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建立了吴开诚艺术馆,收藏了南京艺术学院吴开诚教授捐赠的80余幅素描作品,以及历届工艺美术专业师生的国画、油画、书法等作品;建立了孙伯春老师作品陈列室,展现着学校优秀教师代表的艺术风采。工艺美术群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舞蹈《陶工古韵》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亮点,获得无锡市群文汇演金奖,作为宜兴紫砂陶艺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文化载体,其录像成为申遗的资料送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三、专业群建设的进一步规划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旅游业、家居装饰产业蓬勃发展,与之联系紧密的工艺美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学校将立足实际,通过3年的时间,把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成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在同行业中具有示范作用、能引领相关专业群改革和发展的品牌专业群。具体规划如下:

2013年

1、全面修订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规划,包括工艺美术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图书资料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

划等。

2、引进更多的行业大师、技术能手、名师和骨干教师充实工艺美术专业群课程与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与教学建设,集思广益,更加科学地论证专业群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

3、建立工艺美术专业群的“平台+模块”课程模式。以通用性的专业技能为平台课程,以方向性的专业技能为模块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选择提供专业实用的职业技能。

2014年

1、推进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工艺美术专业群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平台,为共建共享的精品课程及其教学资源库提供支持。

2、优化工艺美术专业群的“平台+模块”课程模式,围绕平台课程及模块课程,积累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素材,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

3、进一步论证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工艺美术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建设。

4、通过名师引领,承接项目,引导工艺美术专业群的专业教师在“做中学”,不断提高“学术”、“技术”、“教术”水平。

2015年

1、建立工艺美术专业群的专业教师、学生和毕业生及其优秀的作业、作品的信息资源平台。

2、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工艺美术类专业群建设中的“平台+模块”课程模式及基地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3、联合省内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工艺美术类专业协作互助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省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帮助兄弟学校推进专业建设。

尽管学校在工艺美术、雕塑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在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中有了一定的探索,但与专业群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课程建设、基地建设中还需转变思想,从更高的平台上看工艺美专业群建设,我们现在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探索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丁蜀中专的工艺美术专业群必将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篇2:工艺美术重点专业建设专业群汇报材料正稿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0概述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材料成型专业”)从1998年增设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全国各大理工高校中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多达80%以上。尽管专业开设时间不短,但是到目前为止,成熟的、统一的材料成型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仍然是处于探索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材料成型专业包含铸造、焊接、锻造等相关的三个老专业的内容,也因此,新专业的学习内容更加宽广,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更重,如果仅仅是将老专业内容加以合并使学生学习,那么在正常的四年制大学学习时间内是无法完成这些内容的。这就造成了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课程加以取舍,这造成了目前材料成型课程培养方案一家一样的情况。材料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这使得一些高校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新课程。如前些年快速原型设计仍处于理论发展阶段,目前很多高校已专门开设了此课程。国内各项技术的进步,原来仅存于科研机构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先进加工设备已快速走入国内大中小厂家中。这就导致了过往正确的、甚至是必修的很多课程内容不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的更新导致了培养方案的不统一。

本文结合东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以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背景,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人才的关系,探索如何拓展课程设置才能起到最优的学生素质教育结果,从而制定较好的人才培养方案。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之前,首先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来说,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多种条件的约束,其一是社会需求,特别是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其二是学校发展历史和侧重,这一点对于建设一个有特色的专业尤为重要;其三是专业现有师资力量,是否足以完成相应的培养目标;最后是招收的生源是否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经过培养后能否掌握专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制造业的社会,而制造业包含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相应材料的成型加工,这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对于材料成型专业的人才是极为广泛的,同时也意味着这种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但需要金属材料加工人才,也需要高分子材料方面的人才,不但需要做工程应用的人才,也需要能够进行工程研究的人才。因此,根据国家要求以及社会需求的这种情况,我们首先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械科学、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素质全面,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在这个培养目标中,不但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能够服务社会实际生产,同时还要求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能够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为人才的继续发展扩展了空间。

一个专业要发展,要壮大,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明确特色首先要结合国家发展、学校发展、社会需求和区域强项等多种实际情况来明晰自身的定位。东北电力大学处于东北工业基地,周边具备实力强大的汽车产业链、客车产业链,学校本身具有悠久的机械专业办学历史,拥有一大批科研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群体,数千平米的实验场地和各项完善的材料加工设备,包括各式各类机床、加工中心、火花机、快速原型机等,而学校每年招收的本科生素质较高,基础较好。结合以上这些条件,我们以“培养在模具设计制造、数控加工和材料成型方面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管理能力的宽口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的特色。

2 注重素质培养的课程群建设

确定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依据目标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达到标准。按照培养目标,专业培养人才需要具备机械科学、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同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素质全面,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模具设计制造、数控加工和材料成型方面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管理能力、宽口径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根据社会反馈,现代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每一个从业者还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包括个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决定从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三个模块来进行。

2.1 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课程模块

这个模块的出发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基于此,将此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部分:

(1)基础科学知识:这方面是以数学、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各类应用型知识,主要包括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微积分、运筹学等不同数学类课程;其次,包括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等自然科学类课程;最后包括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形式与政策教育、创业就业教育、现代企业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2)核心工程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包括力学类、材料类、电子及计算机类、制图及设计软件类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侧重于应用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它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机械相关的力学计算;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技术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方法,能够针对零部件性能要求合理选材;电工基础、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库理论及应用、网络技术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及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及应用;现代图学、Pro/E、CATIA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制图标准、工程图样表示方法及三维设计方法。

(3)高级工程技术知识:这方面要求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材料成型专业更深入的课程,并且整个专业的特色要体现在这里。针对专业“培养在模具设计制造、数控加工和材料成型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开设了材料成型与模具设计、薄板冲压成型、材料成型设备、铸造、金属材料焊接、材料成型原理、模具制造工艺学、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等课程。

2.2 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课程模块

这个模块的出发点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践生产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能够步入社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在个人职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常用机械设备的结构及其基本工作原理与应用,具备一定的机械系统综合设计能力;能够进行常用传动与控制设备及其零部件的选择、调试和维护,具备对项目或系统进行开发、运行和管理的能力;此部分主要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通过实习的方式来进行,如工程项目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等等;

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机械工程师道德标准并勇于承担责任;具有敢于为坚持原则而承担风险的勇气,实事求是地承认合作者的工作,对工作尽职尽责;有志于学习与掌握知识,造福于社会与全人类;具有质量意识、环保观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部分内容侧重思想教育,因此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业就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课程来完成。

2.3 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课程模块

调查发现,在社会工作中,要想取得成功,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要低于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培养他们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是必要而且重要的。本模块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工程项目实习、专业类课程、认识实习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摆脱空泛的思想教育,而代之以实践中由学生自己意识到其重要性,并进一步由教师指导的方式来进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比较有效的。

3 结论

篇3:工艺美术重点专业建设专业群汇报材料正稿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群;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0.引言

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三大主要材料之一,应用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不同院校的无机非金属专业所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清华大学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几乎覆盖了整个无机非金属材料范围:合肥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粉末冶金和工程陶瓷为主要培养方向:安徽工业大学等省内院校则以陶瓷,耐火材料以及水泥建材为其主要特色。尽管各有特色,但各高校所开的主干课程都相似。在课程群建设方面,已有部分高校开始进行试验,如清华大学进行“大材料”课程群建设,整合了材料学课程,加强材料基础课程建设,但相当一部分院校仍按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教学。

我院(合肥学院)新设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应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必要的材料工程应用技术、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创新的研究方法,具备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成为各行业高级人才的能力。与重点院校比较,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技术方面的素质培养。围绕着上述培养目标,整合本专业相关的系列课程、相应的师资队伍及教学资源,尝试建立体现我院办学特色的主干课程群,加快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套餐式的选择模式,逐步向学分制教学过渡,最终形成学科建设特色。因此建设主干课程群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将是对本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一项创新性研究。

1.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建

一般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但是往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好,使得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万金油式的基础教育,一方面与后两年专业的教学体系脱节,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往往有过多的重复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拟在建设好公共基础课的前提下,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组建为若干个课程群。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群:该课程群则是本科教学材料科学方面的基础课程群,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应用基础、固体物理导论、无机材料基础、無机材料物理性能及超细颗粒导论等课程:

工程与技术基础课程群:该课程群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教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基础课程群,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测量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原理(材料化工基础)、热工基础与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粉体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课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课程群:该课程群主要是按照我系专业的培养方向即粉体工程和功能材料方向所涉及的应用研究领域而设置,突出材料学科的应用特点及学科间交叉的前瞻l生。课程包括粉体性能及测试技术、复合材料概论、高技术陶瓷材料、膜材料与膜技术、特种陶瓷、电子与工程陶瓷材料、功能陶瓷加工技术、纳米材料及技术等课程。

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建与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课程群融合与分解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融合打破了教学资源的壁垒,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增加了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特色的新内容。可见,为有效实施课程群建设,必须将教学资源进行融合,打破课程、实验、师资等方面的壁垒,根据培养目标,从逻辑上和结构上加强各门课程的联系和综合,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办学效益。为此,结合具体实际,我院化工系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现代材料分析方法》、《固体物理导论》、《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超细颗粒导论》和《表面物理基础》六门课程组建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该的构建综合了组成该课程群的子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统一性,因此,构建后的课程群是一个新的集合体,具有新的内容和性质。

2.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是材料类和冶金类的主干课。通过讲课、实验、讨论和实践等各教学环节,将金属学、陶瓷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理论融为一体,以研究材料共性规律,即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材料设计和应用,并为学习后继课程、从事材料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996年12月全国高校材料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将原《金属学原理》、《金属学与热处理》等课程合并、扩展、融合为《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类各专业共用的技术基础课。《材料科学基础》综合介绍了热力学、动力学理论及纳观、微观尺度组织、细观尺度断裂机制及宏观性能。主要目的是介绍材料的成分、微观结构、制备工艺及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材料性能测试和材料加工奠定基础,该课程是材料类专业最主要的技术基础课。

2.2现代材料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材料结构及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材料的晶体光学和电子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的测试原理、制样技术、影响因素、图谱解析和它们在材料研究中的综合应用技术等。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等仪器的演示实验。通过学习材料研究领域所涉及的最常用的近代仪器分析的测试原理,掌握主要分析方法的制样技术、影响因素、图谱解析和它们在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2.3固体物理导论

固体物理导论是从理论出发讨论材料的特性,包括晶体结构、晶体振动、固体能带论、半导体电子论和固体磁性等部分,同时反映了表面物理、非晶态物理、超导物理、低维系统和无序系统的理论。本课程以晶体结构和晶体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等内容为基础,重点讨论能带理论及其应用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固体物理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以及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2.4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是材料学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从材料的组成、结构的角度阐述无机材料的物理性能及本质,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磁学、以及材料的各种耦合性能,例如压电、压磁、热电、电光、声光、磁光等性能。这些性能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在研制和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对材料提出的基本技术要求,即所谓的材料本征参数,掌握这类本征参数

的物理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方法,在大量获取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整理为经验方程,来表示它们的函数关系:另一种是从机理着手,即从反映本质的基本关系,如原子、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出发,按照性能的有关规律,建立物理模型,用数学方法求解,得到有关理论方程式。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相互验证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内容随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材料的发展特点明显的超出了传统组成和工艺范围:要求创造出具有各种性能的新材料,材料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上获得广泛的应用等,因此,在严格控制无机材料组成和结构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和研究各项物理性能,从分子、原子级、微观结构等方面设计材料成为材料发展的重要途径。

2.5超细颗粒导论

粉体工程学亦称颗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由于其跨学科、跨技术的交叉性和基础理论的概括性,因此,它既与若干基础科学相毗邻,又与工程应用广泛相联系。正因为颗粒同人类有着极其广泛的联系并具有重要的作用。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高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例如,现在人们创造的超硬、超强、超导、超纯、超塑等材料,使科学发展到了利用极端参数的阶段。要使材料达到极端状态,则往往要改变材料原有属性,而改变属性的方法之一就是使材料粒度细化至微细或超微细状态后再行组合。因此,近年来,在颗粒学中超细颗粒成为最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有关颗粒学中许多课题的研究日益表明,它已成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因此,开设此课程对学生了解和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起到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6表面物理基础

随着近几十年来凝聚态物理和物理、晶体学、化学、生物学及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表面和界面物理成为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其中,半导体技术、新材料、晶体生长学及化学催化是该领域发展的主要動力。许多物理和化学过程均涉及固体表面。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的多相催化反应发生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因而,对固体表面以及发生在其上的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是从事工业催化领域研究所必须的重要基础。本课程为使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本科生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固体表面化学的基础知识及研究手段,培养具有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并顺利地开展科研而设置的。

3.结束语

课程群的组建从当初的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是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群内课程,减少内容重复,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加厚基础;同时,扩大课程的覆盖面,引入新的材料和工程科技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口径,使学生毕业后能通过进一步的自学来掌握所需的知识。因此,课程群的构建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实践教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同时,课程群的组建还可以为模块化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3-75.

[2]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25-27.

[3]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2.66-68

上一篇:桥梁竣工施工总结下一篇:报刊发行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