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2024-09-01

“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共12篇)

篇1:“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一、申报条件及范围

根据我省高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将第四项修改为:

2、申请者所在学校必须承诺匹配所要求的资助经费(不低于1:0.5)。

3、各单位要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坚持人才、平台(基地)和项目的有机衔接,适当向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基地)倾斜。

4、申请者限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已获得“燕赵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批“*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不得再申请本计划。

二、申报领域

自然科学按照如下19个领域归口申报:哲学社会科学类按以下8个领域归口申报:

1.哲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经济学;3.法学;4.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5.教育学、心理学;6.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7.历史学;8.艺术学、体育学;9.管理科学与工程。

三、评审名额及方式

第二批“*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50人,其中自然科学35名、人文社会科学15名。省教育厅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遴选评审工作,设评审办公室挂在省教育厅科技处。评审工作按照学校推荐申报、评审办公室形式审查、学科组初评推荐、评委会评议投票、省教育厅审定等程序进行。

四、申报方式及要求

1、以学校公函的形式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的申报。

2、申请人在认真阅读《*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如实填写《“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一式6份(A4纸型),申请书和附件均加盖所在学校公章。申请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双面打印,不得超过40个页码。

范文网【】

3、每学校要形成汇总清单1份及电子版,加盖学校公章。

篇2:“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填报注意事项

一、封面

申报领域:二级学科名称

通讯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联系电话:申请人本人电话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30日

二、经费预算

按照总经费20万做预算

三、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

参照申报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样式自拟

四、校(院)长审核意见

同意校学术委员会意见,我校将提供开展研究所需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支持。

同意申报。

五、附件

1、附件须有目录清单

2、学位、学历相关证书复印件

3、论文引用、检索证明复印件(另单独提供证明原件一套,不要装订)

4、主持在研课题批准通知复印件

5、成果的获奖证书、专利证书、著作封面、目录、封底等相关证明复印件(并附原书一本)

六、装订要求

1、申请书与附件用彩纸作分隔页,封面、封底用布纹纸按照图书样式胶订成一本。

篇3:“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1 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一般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目前,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狭隘专业教育模式在地方高校本科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其存在的不足是:其一、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其二、专业对口教育根深蒂固,文理科界限分明,导致学生知识面狭隘、视野不宽;其三、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重视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毕业就业率和考研率等一些可比性指标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高尚人格的培养,导致学生见利忘义,缺乏诚信,缺乏责任心,谈不上德才兼备;其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工程实践能力差。因此,如何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计算机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 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措施是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在小范围内进行大力度的尝试。2011年,宜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专业被列为江西省高等学校首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12月,依托该专业,我校面向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择优选拨了40名优秀的学生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针对该试点班,从培养理念、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探索适合我校的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创新教育文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2.1.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播撒创新的种子

传统的重技能、轻人文、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的发展,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快乐,压抑了他们的创新潜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使得多元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思维方式协调发展,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从而在科学领域敏锐地提出那些有可能成为科学发展新的生长点的课题。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已开设音乐欣赏、艺术欣赏、书法入门等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播撒了创新的种子。

2.2.2 职业素养全程渗透

忽视职业素养教育将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心理承受能力弱、不善与人合作等问题。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在培养方案中全程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每学期安排20课时的职业素养课。目前已开设时间管理/自我认知、团队建设/演讲能力、积极心态/演讲能力、有效沟通/情绪控制、职业规划/责任和感恩等内容,这些课程由学校教授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讲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使学生走向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培养方案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专业教育思想在我国高校根深蒂固,这种模式的缺陷的突出表现是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借鉴以通识教育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本质上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在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时,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理念,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是指全院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按学科大类或相近专业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模块是指按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子模块)。厚基础是指加大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的课时比例,减少专业方向课程的课时比例,从而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3 实行开放办学,坚持课内和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课外教育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形成“课程向技能开放,专业向企业开放,学科向行业开放,课堂向“慕课”开放,课余向社会开放”的全方位开放办学格局。

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高度重视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建立导师负责制,并提供配套经费资助政策,大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或学科竞赛活动。试点班大力实行校企合作,目前与北京中软国际南京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三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第四年完全由企业负责人才培养,包括工程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安置等。大一暑假就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环境考察等,通过实地了解所在城市的内涵,IT产业发展状况,IT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及业务流程,使同学们一开始就对本专业、本行业、本产业有所认识,对本专业产生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动力。

2.4 建设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我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创新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高校读博、进修访问等措施,使他们逐步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科研创新能力。

2013年,学校聘请了中软国际教育集团首席技术官CTO徐建民、海同公司总经理曲刚等四名企业精英为校内兼职教授。2012-2014年,近20人次被派往企业进行长期或短期学习,以培养老师工程实践能力。每学期在企业老师来校上给学生上实训时,学校都安排老师担任辅教,在与企业工程师的交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工程能力,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好的基础。

2.5 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

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应用结合”的原则重新编写了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课时的比例,大部分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由以前的2:1修改为1:1。每学期除了安排校内课程设计外,还聘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来校开设2周以上的实训课程。按照培养方案,从大三暑假开始,试点班还将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一年,以全面提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此外,学院给卓越计划试点班提供专用的教室,安装了新空调,并且每人配置一台专用的新电脑,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13年2月,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校申报的国家级项目—宜春学院-中软国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成功立项,更为我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6 以学科竞赛与科研创新为载体,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原则,坚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技能比赛中获得技能和素养的提升。

我院学子积极参加国际数学建模、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蓝桥杯”等赛事,并屡创佳绩。2013年,学校数学建模成绩斐然,获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1个,江西赛区一等奖3个,二等奖若干。java程序设计兴趣小组,采用真实工作案例,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氛围,真实的工作压力下得到锤炼,2013年,该队队员首次参与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就获得省级一等奖一个,并被选送北京参加了全国决赛,并获全省唯一的本科组二等奖。

作为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我校非常重视科研训练。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研究项目,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科研指导。每个学生只要有科研创新的想法,都可申报立项。一旦审批通过,将会获得相应资金资助。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已有3批次6人获得校级或省级科研项目立项资助。

3 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宜春学院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同年级对照教学班的教学效果对比来看,获得了比较理想的实际教学效果,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该文以“卓越计划”班为试点,从培养理念、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等方面,阐述我校在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尝试。

篇4:“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一、整合资源,严格选拔,组建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

(一)立足高等学校实际,明确团队组建条件。首先,创新团队的载体建设单位要以自治区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者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能够产生重大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才集聚效益的重點项目,或者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其次,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要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相吻合,人才所从事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能够解决重点优势特色产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或人才需求问题。第三,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品行端正,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科研攻关组织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第四,学校领导对创新团队建设高度重视、认识到位、大力支持,积极创设良好工作、生活、研究环境。

(二)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公开招聘领军人才。我们为每个团队设置了一个“八桂学者”岗位,由申报“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的高校,面向区内外公开招聘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科学前沿并赶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三)严格选拔程序,切实把好评选关口。组织相关专家评审小组,严格选拔工作程序,对申报创新团队的候选对象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差额遴选提出重点创新团队建议名单,经公示、审核批准并授予“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牌匾。

二、优先扶持,配套投入,构筑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的比较优势

(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我们制定了《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资助计划实施办法》,分批资助建设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每批次10个,每个团队资助期限3年。

(二)出台配套措施,营造良好环境。我们注重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引导,强化服务保障,对创新团队成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担任各类指导专家、外出学习进修等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

(三)科研立项倾斜,搭建创新舞台。我们积极支持创新团队争取和承担国家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省部、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优先支持创新团队申报自治区立项课题。

三、动态考核,严格评估,促进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完成核心任务

(一)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把创新团队建设期内引才引智成果、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成果、科研创新成果、学术研究及学科建设、社会经济效益情况等内容作为考核评估的主要指标。

(二)完善考核评价方法。聘期结束后,根据聘任合同和工作任务书进行综合评估。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考核小组,对创新团队的标志性成果进行复核评估,不仅听取创新团队述职报告,还实地考察创新团队的科研流程,全面评估计划实施成效。

(三)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达到管理目标,成绩突出的创新团队,优先列入下一轮创新团队建设载体;对措施不力、效果不佳、问题突出,达不到管理目标的,终止资助,责令整改,直至取消创新团队资格。

四、强化保障,注重激励,增强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的活力

(一)健全培训机制,提高人才创新能力。通过选派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培训、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使每位成员都有参与培训提高的机会。

(二)完善分配机制,以丰厚报酬回馈优秀人才。明确“八桂学者”在3年聘任期内,从所在创新团队的60万元资助经费中划拨出10万元,作为完成任务的学术带头人的奖金。

篇5:“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优质资源,培育和建设一批优秀创新群体,凝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开发人才队伍,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强校工程的推进意见》,继续实施“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团队支持计划”)。为做好选拔支持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团队支持计划”支持以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竞争有力的研究群体,逐步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创新团队。

第三条 “团队支持计划”每年评审一次。评审工作坚持合理规划,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科学评价,动态管理。

第四条 省教育厅科技处负责“团队支持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二章 支持范围与申报条件

第五条 本计划的支持范围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的创新团队。今后五年,每年遴选资助两个左右优秀创新团队。已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和教育厅资助的团队不再列入本计划的支持范围。

第六条 申报优秀创新团队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团队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学术群体,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有3~4个相对稳定、相互关联的研究方向,各方向的带头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主持国家级项目(在研);承担的课题与研究方向一致。已入选本计划支持的团队研究方向的带头人不得作为新申请团队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二)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主要从事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对我省发展“八大产业”、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等具有推动作用、能产生良好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应用研究,所从事的研究具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三)具有可依托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或省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包括省部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教育部、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重点研究开发基地为依托;所在学科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四)具有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应为人事关系在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的科研教学第一线全职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申请当年1月1日),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宽广的学术视野、较高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两院院士,或教育部社科委委员。

(2)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括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带头人。

(3)主持国家“973”(不含子课题)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或“863”重点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或“863”重大项目(前2名);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第1名。

(5)科技成果获发明专利授权,并通过转化和产业化累计为学校创造纯收入200万元以上。

(6)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前3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前3名)。

(7)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前3名,二等奖第1名。

(五)具有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团队整体学术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中具有明显优势。团队成员人数一般在10—15人之间,其中至少有8名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团队成员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支持的研究开发工作。

(六)具有承担重大项目、取得重大成果的能力。团队成员(不含团队带头人)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在3项以上,且省、部级科研项目在6项以上。实际到位项目经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团队累计在30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团队累计在100万元以上。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专利授权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七)具有与国内外同行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以学校为主持单位,至少组织了1次具有一定规模的全国或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年选派2名以上研究人员到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行学术交流,主要成员每年赴国外或省外参加5人次以上学术活动。

申报材料中的数据为近五年,涉及的项目立项、发表论文、奖励成果、专利授权等均以我省高校为第一单位。

第三章 申报与评审

第七条 “团队支持计划”由高等学校进行遴选推荐,并将《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申请书》、《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申请团队一览表》以及学校对上一入选团队的经费配套文件和推荐函一并上报省教育厅。

第八条 申请团队所在高等学校要认真履行资格审查和质量把关的责任。凡在申报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犯知识产权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团队三年申报资格。

第九条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通讯评议或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专家组在评审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支持名单。

第十条 省教育厅对专家组提出的建议支持名单进行审核,公示无异议后确定获资助团队的名单。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一条 “团队支持计划”对入选团队的实施周期为3年。资助额度:教育厅和所在高校对入选团队各提供50万元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并下拨。未及时足额落实资助经费的高校,省教育厅不受理申报下一的本计划。

第十二条 获资助团队所在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帐,专款专用,由获资助团队按要求统一支配,其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

第十三条 获资助团队应按由团队带头人填写《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进展报告》,于下一3月底前,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及相关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上报省教育厅。

第十四条 受资助团队应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资助期内应至少组织1次全国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资助经费的预算中,用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经费不得低于总经费的20%。

第十五条 资助期限结束后三个月内,获资助团队带头人应填写《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资助经费决算表》,并附相关材料,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及相关部门审核后上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考核小组,采取适当方式重点对团队带头人的作用、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人才队伍情况以及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等进行验收。

第十六条 获资助团队成员发表、出版与本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申报成果奖励等,均应标注“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the T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s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of Shanxi,英文缩写为“TSTIT”)字样。软件、数据库、专利授权以及鉴定证书等相关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转移,按国家有关法规执行。

第十七条 受资助团队带头人因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所在高校应及时向省教育厅提交调整的书面报告,经审查后省教育厅决定是否继续实施。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制定并实施本校的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加强对获资助团队的跟踪管理,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大力支持其开展科研、开发和教学工作。

第十九条 省教育厅优先推荐入选本计划的团队竞争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及国家其它部委的优秀创新团队。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省教育厅2004年印发的《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遴选办法》同时废止。

篇6:“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升高端人才储备,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青年学术骨干,构筑良好的人才发展梯队,根据《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陕发〔2016〕11号)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省高教系统人才竞争力,采取定期选拔、考核、动态调整的模式,选拔和支持一批研发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学术技术人才,为我省实现追赶超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从2017年开始实施,每年评选一次,通过五年时间,重点支持属于省内领先、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后备力量,为进入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打好基础。

第四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范围为在省内高校全职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

第二章 评选原则和申报条件

第五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评选原则:

(一)坚持服务中心。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助推我省产业升级的强大动能,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引领作用,鼓励引导青年人才发挥聪明才智,主动服务我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坚持潜力优先。重点选拔和支持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项目研发、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专业特质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三)坚持择优选拔。在制定标准、选拔程序、确定人选等环节始终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坚持以能力、潜力和业绩考察为重点,采取高校推荐和竞争性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和推荐青年杰出人才,确保有较强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坚持分类指导。兼顾不同层次高校人才队伍规模和学科、专业特长,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促进不同层次青年人才协调、均衡发展。

第六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申报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三)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所研究学科领域崭露头角,获得较高成就及荣誉称号,有较好发展潜力和一定的社会影响;

(四)具有较好的学术、专业发展潜力和创新思维,有志于在教学和科研一线潜心研究,建功立业;

(五)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

(六)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成果的应届毕业生可以破格选拔。

第三章 申报评选

第七条

评选工作由省委高教工委统一安排部署,由省委高教工委组织部具体组织实施。

第八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评选程序:

(一)推荐申报。各校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推荐本校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人才,并对申报人进行评议、遴选,提出综合推荐意见并在学校公示后,报省委高教工委;

(二)专家评审。省委高教工委根据申报人学科专业随机抽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通过审阅申报材料、会议评审等方式,提出初步人选;

(三)综合评议。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综合考虑学科专业均衡发展等要求,由省委高教工委审议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四)人选公布。入选优秀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人员名单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示。

第四章 支持服务

第九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从资金支持、导师指导、专项培训、政策扶持等方面,为入选的青年人才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资金支持。授予入选人才“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杰出人才”荣誉称号,并为其提供5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生活资助(视同政府奖金),相关高校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支持;

(二)导师指导。由入选青年人才提出导师人选,报省委高教工委审核通过后,为导师颁发聘书,并组织与入选计划的青年人才进行“一对一”结对,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导师人选原则上应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导师所在高校应按照指导博士研究生同等条件兑现工作量;

(三)专项培训。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建设、科学研究方法、形势政策解读等为重点,定期举办面向本计划支持对象的专题培训;

(四)政策扶持。各高校应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给予入选青年人才适当倾斜。

第十条

在支持周期内,对创新能力突出、科研成果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的青年杰出人才,优先推荐其申报国家、省(部)级重点人才项目。

第五章 考核管理

第十一条

各高校需与入选青年人才签订相关工作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合同期限一般为三年,合同需报省委高教工委备案。

第十二条

各高校应加强对获资助青年人才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工作,加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并按将考核结果报省委高教工委。

第十三条

省委高教工委将按适时对各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资金落实、支持保障、管理服务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六章 附则

篇7:“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3.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支持的研究工作;

4.在国内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并受聘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5.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6.在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第三章 申报与评审

第八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行限额申报,教育部根据有关高等学校的情况核定申报名额。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以学校为单位,其他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主管部门的职能司局为单位,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以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为单位,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

第九条 有关高等学校根据核定的申报名额、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和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推荐并提交申请书。校学术委员会应对申请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进行评审,提出审核、推荐意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汇总报教育部。

第十条 教育部组织有关领域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提出建议支持方案。

第十一条 教育部对建议支持方案进行审批,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一个月,如无异议,正式公布支持名单。

第四章 支持措施

第十二条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期限为3年。资助强度,自然科学类为5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类为20万元。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期内的研究工作,一次核定,分年度拨款。实施“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入选者的支持经费由所在高等学校“985工程”建设经费资助;其他高等学校入选者的支持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单位按1:1比例共同资助。

第十三条 教育部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高级研究学者”选派计划中,每年择优资助200名左右“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第五章 实施管理

第十四条 获资助者在资助期间每年须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年度进展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高等学校通过主管部门于12月31日前向教育部科技司报送当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十五条 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期结束的下一年度3月31日前,获资助者要填写《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总结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高等学校和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教育部科技司。

第十六条 获资助者所在高校应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帐,由获资助者支配,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资助期限结束后3个月内,由有关高等学校单独编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经费决算汇总表》,通过学校主管部门报送教育部科技司。

第十七条 凡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下取得的成果,发表论著以及成果鉴定时,必须标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NCET”)。

第十八条 对未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或调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岗位的获资助者,或对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或触犯法律的获资助者,所在高等学校应及时通过主管部门向教育部提交书面报告,由教育部决定中止或撤销资助。

第十九条 有关高等学校应加强对获资助者的跟踪管理,严格考核,大力支持其教学和科研工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8:创新德育工作,培养优秀人才

一、抓好常规德育

1. 狠抓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是人一生是否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身,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我校在德育实践中,坚持以育人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特色活动为载体,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为抓手,抓基础, 抓常规,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从理论上进行指导、从思想上进行启迪、从情感上进行交流、从行为上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创新思路,有计划开展了“科学学习”“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拒绝零食”“爱绿护绿”“文明就餐”“爱护公物”“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养成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爱护公物, 按学校要求穿戴,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逐渐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了纯正校风的形成。

2. 培养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层层落实德育工作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此起彼伏的各种思潮影响,未成年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其正确的认知、分析判断能力还未完全形成。这决定了新时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抓好这一工作,学校德育队伍的素质是基础和重点。我校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等全体行政人员和全体班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强有力的培训,提升德育队伍的素质,并逐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夯实工作任务。还聘请县检察院干警和司法干部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指导安全、法制等德育工作。

3. 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我校通过班会课、广播、宣传栏和黑板报等多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自救自护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专门聘请县消防大队指导我校开展了消防应急演练和地震应急演练; 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校舍安全、管制刀具、食品卫生等方面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决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4. 建设亲情交流室和心理咨询室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的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并且外出务工时间较长,留在县内读书的子女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导致他们产生孤独、叛离和不愿沟通等不良反映,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留守儿童综合症”。为使学生可以和远方打工的父母沟通交流,我校建成了亲情交流室和心理咨询室,使他们通过网络享受远方的父爱和母爱; 还聘请有经验教师为心理咨询教师,长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心理存在一定问题、有重大违纪问题的学生等进行登记,定期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抓实高效“法定德育”

为了使德育工作具有延续性,增强德育实效,我校根据实际将非常重要的德育教育提升至学校重大事项,由教代会讨论通过,作为学校法定开展的活动确定下来,具体开展了以下活动。

1. 精心组织感恩活动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感,是一种品质,是生活的大智慧。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现在独生子女多,学生都是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等多方长期的溺爱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因素,我校对每一个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都要在七年级进校和九年级毕业时集中进行两次感恩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恩、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和社会的关爱之恩等。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学会以感恩之心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尊重每一份平凡而普通的劳动。

2. 扎实开展国旗下的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发挥作教育、导向和规范等重要作用。我校将每周星期一或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举行升国旗仪式后的讲话作为法定活动坚持开展,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国旗在校园中冉冉升起,整个校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氛围。这种场合国旗下的讲话不仅突出了当天的主题,而且激发了全校师生的高尚情感,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了其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3. 高度重视开学典礼和法制教育

每学期开学初,我校按规定都要举行法定的开学典礼。会上重点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向全体师生传达和学习,让学生在每一个学期开学时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会上对上一学期表现优秀的师生学校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让学生感受正能量的激励和鞭策。同时我校将法制教育作为“法定”教育确定下来,每学期要聘请司法部门或公安的领导和干警到我校开展一次以上的法制讲座,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三、抓住活动德育

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体育和艺术特长,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体育和艺术的育人功能,而且能以生动活泼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学校和生活的热爱,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多方面获得发展,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发展德育、智育的重要基础。我校通过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每年的11月举办“体育艺术节”系列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勇敢拼搏,坚韧不拔,机智果敢,克服困难等优秀品质,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提高了运动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锻练意志,识大体、顾大局等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了组织和纪律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文化艺术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不仅能使学生在舞蹈、声乐、器乐、绘画、书法、写作、演讲、诵读等方面提高能力和水平,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正确的价值取向,展现他们文明进取、团队协作的精神风貌。我校每年五月举办的“红五月艺术节”,让学生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美育等方面教育。

四、抓牢模范德育

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 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 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 这揭示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校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每学期都要评比出“三好学生”“优秀团班干”“优秀团班员”“优秀班干部”、成绩突出奖和学习进步奖等多种奖项,并在大会上给予发放嘉奖,让学生接受榜样示范的洗礼,促使他们学习先进,鞭策后进。

五、抓全文化德育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我校从校园绿化、美化到校训、标语、警示牌、寝室文化、教室文化等都作了认真的打造,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实现了学校处处德育,处处育人的效果。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德育工作,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这就决定了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把常规德育、法定德育、活动德育、模范德育和文化德育结合起来并使之具体化,按要求落实,我们的德育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摘要:学校传统的德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创新工作方法,把常规德育、法定德育、活动德育、模范德育和文化德育结合起来,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

篇9:“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关键词: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引言

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核心内容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环节[1]。培养创新型能力人才不仅要学习课堂理论知识,更需要课外实践能力的锻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是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2]。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

(一)定义。

本科生科研训练又称之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是专门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实践教学环节和科研项目资助计划,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独立完成的一项研究工作,可以进行实验或者调研等多种研究形式[3]。

(二)国内外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

本科生科研训练在国外起步比较早, 特别是美国。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简称M IT) 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 [5], 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或课题。M IT认为, 这一计划是全美国最早实施的本科生科研项目之一。

国内出现较早的就是1996年清华大学实施SRT (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它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模化的科研训练。之后, 从1998 年开始浙江大学也开展了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 每年投入经费20 万~50 万元, 每年立项1000 项左右; 中国科技大学于1999 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这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过程,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5]。

三、依托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开展实践,培养高校创新型能力人才

(一)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宣传力度,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高校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渠道进行推广,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负责人的积极动员,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该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师生积极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营造创新文化,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4]。学校和学院可通过学术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及报告会等形式,传授学生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并提前了解作项目应注意的事项,学校对在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表彰,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依托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或者参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然后填写项目申请书。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首先,积极引导学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让学生尽早了解所研究课题在科研领域和所在学科的前沿和最新动态,在此基础上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科研训练课题紧密结合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7];其次,指导教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比如可以让学生制定项目具体的实施方案、项目进度计划、经费预算分配和阶段性成果汇报等,并由项目负责人监督项目进展情况,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6];最后,学生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出的阶段性成果和结论,及时撰写成调研报告或实验成果进展报告,指导教师给予具体指导,培养学生文字撰写和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真正达到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以后工作学习奠定基础[7]。

(三)依托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而项目团队成员的组成最好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项目团队成员之间保持有效、和谐的合作。因此,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团队协作精神,从各个方面协助学生拓宽项目团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得科研训练项目顺利进展,提高学生对科研探索的信心[6]。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可能涉及多个学科方面的具体工作,必须要求项目团队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配合,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顺利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并且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大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所应必备的良好素质[7]。

(四)规范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管理,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

学校重视、激励措施到位是开展科研训练计划的关键,学校各部门和各学院在制度建设、经费支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本科生科研训练从项目立项、实施、中期检查、项目结题要进行严格的过程化管理,落实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和管理项目负责人的各项工作,实行项目负责制管理。

为了激励师生参与的积极性,项目结题后,经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终审确认、验收合格,项目主持人及成员给予相应学分,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工作量的鼓励[8]。科研小组的研究成果被推荐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根据获得奖项的级别,科研小组负责人及成员和指导教师及管理项目负责人应给予相应奖励。

高校重视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实施,严格规范整个项目的管理过程,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成为新时期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能力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林,陆灵云,沈明霞,等. SRT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8-12.

[2]朱丹雁,张翔南,李欢,等.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实施与展望[J]. 药学教育,2009,25(3):12-16.

[3]沈文飚,袁家明,闫祥林,等. 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索与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2005,11:81-83.

[4]郝渊晓,周美莉等. 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626-632.

[5]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6]沈明卫,涂澄海,何勇,等.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133-135.

[7] 訾斌, 李艾民.依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36-37.

[8] 郝智,伍玉娇,张金柱,万明攀.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 培养创新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71-74.

篇10:“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培养、支持计划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立足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和科技创新人才,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和竞争力,早日实现我院“建设成为位于国内一流医院前列,国际知名现代化综合性医院”的战略目标,医院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特制定本方案。一、二、培养和支持周期、规模:

(一)周期:5年

(二)规模:

1、培养计划:主要面对医院重点扶持学科的优秀青年人才。每个周期选拔培养对象5名,人员从学科建设委员会确定重点扶持的学科中选拔。

2、支持计划:面对全院优秀青年人才。每个周期选拔支持对象10名,根据个人条件,专家评选。

三、选拔培养、支持对象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并有可实施条件。

(三)年龄、学历、资历条件:

1、年龄不超过40周岁;

2、取得硕士或以上学历、学位;

3、中级及以上职称。

(四)学术条件:

教、医、研等方面业绩条件突出者。

四、培养和支持措施:

(一)培养措施:每人每年3万,五年15万;

(二)支持措施:每人每年5万,五年25万;

(三)优先推荐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

(四)申报科研项目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培养对象:

本院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和学科建设需要的后备人才。

五、申报及选拔程序:

(一)培养计划选拔程序:

1、科室推荐或自荐(自荐须有2名本专业教授推荐);

2、学科建设委员会讨论确定本周期培养人才的选拔学科;

3、人事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审核;

4、个人申报材料公示(公示期7天);

5、专家委员会评审(个人述职、评委评审);

6、院长书记办公会审批。

(二)支持计划选拔程序:

1、个人申报;

2、人事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审核;

3、个人申报材料公示(公示期7天);

4、专家委员会评审(个人述职、评委评审,专家委员会以院外专家为主);

5、院长书记办公会审批。

六、七、考核:

根据本人申报的工作计划、研究进度及工作目标,每年进行一次工作小结,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合格者拨付下一年的培训经费,不合格者终止培养计划或支持计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组织管理:

篇11:“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上海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市科委)设立上海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包括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简称扬帆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简称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简称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简称浦江计划)等4种类型计划,以项目形式资助入选者创新创业。其中浦江计划由市科委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简称市人社局)联合设立。

扬帆计划面向32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其进行原始创新和大胆探索,尽快成长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启明星计划面向35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脱颖而出的杰出青年科技人员,促进其加快向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长的步伐。资助项目分为A、B、C三类,A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B类主要以企业为依托,C类面向在沪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的青年科技人员,服务本市企业集团科技创新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企业为依托。

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带头人,促进其建设高水平科研梯队和创新团队,带动上海科技和产业发展。资助项目分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两类,学术带头人项目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技术带头人项目主要以企业为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前期有较好合作基础的,可依托企业申报技术带头人。

浦江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回国工作的海外留学人员,目的是加快集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向其提供在上海创新创业的“第一桶金”。其资助项目分为A、B、C、D等类型,市科委主管其中A、B两类项目。A类项目资助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B类项目主要资助以企业为依托的科技创新创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扬帆计划、启明星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和浦江计划(A、B类)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申报

第四条 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1.申请者所在单位和依托单位应在沪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依托单位承诺给予申请者必要的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

3.已入选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任一类型计划的人员,不得再次申报该类型计划。在受资助项目结题验收前,不得申报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其它类型计划。

(二)申报各类型计划的申请者还应分别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扬帆计划

(1)截至申报次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32周岁。

(2)申请者未曾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启明星计划

(1)截至申报次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35周岁。

(2)A类项目申请者应具有博士学位;B类项目申请者应具有有博士学位,或有硕士学位且有两年以上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经历;C类项目申请者应具有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经历。

3.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

(1)截至申报次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50周岁。

(2)已形成以申请者为核心的稳定的科研团队,团队中人才结构、梯队配置合理。

(3)学术带头人申请者应具有独立主持国家级项目的经历;技术带头人申请者应具有五年以上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经历。

(4)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员依托企业申报的,应与依托企业有较好前期合作基础。

4、浦江计划

(1)截至申报当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50周岁,且回国不超过2年或回国创业不超过4年。

(2)A类申请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以留学身份在国外连续学习或进修2年以上;B类创新类申请者须以留学身份在国外连续学习或进修2年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硕士学位但在海外知名跨国企业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4年以上;B类创业类申请者须以留学身份在国外连续学习或进修1年以上,具有学士(含)以上学位,所创企业已获得本市有关部门颁发的工商营业执照。

(3)申请者回国后未获得过国家或本市政府资金支持。

第五条 申报程序

(一)扬帆计划、启明星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申报程序:

1.申请者向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2.依托单位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对申请者进行审核并择优遴选;

3.通过依托单位遴选的申请者在线填报申请书并打印提交依托单位;

4.依托单位对申报书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在当年申报通知规定时限内报送至通知指定的受理窗口。

(二)浦江计划申报程序:

1.具备申报资格的申请者在线填报申请书并打印,提交依托单位;

2.依托单位对申请书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B类创业类申请书还须经所在区县科委或留学生创业园区加盖公章进行推荐)后,在当年申报通知规定时限内报送至通知指定的受理窗口。

第三章评审

第六条 形式审查。市科委收到申请书后进行形式审查,符合申报条件、申请书网上提交成功、书面材料签章齐全且与网上提交的电子文档内容一致的视为有效申请。

第七条 初评。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书,组织专家进行网上评审。由评审专家依据申请者既往研究基础及所申请项目的创新性与可行性,择优遴选。

第八条 复评。对通过初评的申请者,组织“专家见面会”进行复评。申请者应在接到通知后按要求做好准备,并在指定日期到会进行汇报、答辩,未能按要求到会参加复评的,视为自动放弃。市科委依据专家复评结果,确定拟资助对象名单。

第四章公示与立项

第九条 复评结束后,市科委将拟资助对象名单和依托单位名称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对拟资助对象的资格条件有异议的,可向市科委反映。市科委在经过核实后,确定最终资助名单。

第十条 市科委发布资助名单并公布。自申报截止日至资助通知发布,原则上不超过120个工作日。

第五章实施与管理

第十一条 资助通知发布后,依托单位应组织申请者按要求填写计划任务书,编制经费预算,并与市科委签订书面合同。

第十二条 合同签订后,市科委向依托单位账户拨付项目经费,用于受资助对象完成合同规定的科研任务,专款专用。经费管理依照《上海市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项目执行期间,项目负责人不得更换。因负责人患病、调离岗位、出国等可能影响项目如期完成的,依托单位应及时提出合同变更或项目终止申请,经市科委核准后办理相应手续。合同期满前三个月内,不再受理合同变更申请。

第十四条 扬帆计划、启明星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项目执行期三年,浦江计划项目执行期两年。合同到期后三个月内,受资助对象应按合同规定提交验收申请、总结报告、经费决算等材料。依托单位应对验收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报市科委验收。合同到期前完成研究任务的,可提前申请验收。

第十五条 论文、著作等成果,经扬帆计划资助的,应标注中文“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资助”或英文“Sponsored by Shanghai Sailing Program”;经启明星计划资助的,应标注中文“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或英文“Sponsored by Shanghai Rising-Star Program”;经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资助的,应标注中文“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资助”或英文“Sponsored by Program of Shanghai Academic/Technology Research Leader”;经浦江计划资助的,应标注中文“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或英文“Sponsored by Shanghai Pujiang Program”。

第十六条 对项目负责人及依托单位在项目申报和执行过程中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市科委视情节轻重采取限期整改、通报批评、约谈法定代表人、停拨经费、终止项目、追回已拨经费直至在一定时限内取消其申报资格等处理措施。

第六章附则

篇12: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个人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中央组织部、国家科技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农„2014‟105号)的文件精神,我被选派到榆林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现代农业园区种(水稻栽培)、养(稻田养蟹)、加(大米加工)技术指导及其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主要工作思路。21世纪初,是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为促进中国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知识、体制、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的工作思路主要是面向现代农业要求,把超前的现代农业理念、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效的农业装备、科学的产业管理模式带入企业并在企业应用和总结提高。

(2)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沉下心扎根企业,与农业企业和农民直接见面,使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直接到企业、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养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农民科技人员,加速农业科技传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收。二是推广七项技术,即:稻田养蟹技术、有机稻栽培技术、规模化生产技术、现代机械化作业技术、标准化产业技术、专业化管理技术、商品化经营技术。三是办好技术培训班。

(3)培训工作落实情况。以榆林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基地,在田间地头开展观摩式技术培训,在室内利用现代影像工具系列的传授农业科技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共举办各类培训会3场(次),培训农民2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多份。

(4)取得的成效。引进并推广水稻新品种5个,河蟹新品种1个,制定《蟹田稻及稻田蟹有机栽培(养殖)技术规程》1套、《大米加工及包装技术规程》1套、《有害生物安全防治技术规范》1套,并成功的推广了七项产业技术。一是稻田养蟹技术。包括良种蟹苗引进、扣蟹加代培育、蟹苗适时安全投放、田间水质及其水生动物和饲料管理、成蟹捕获及暂养等一系列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二是有机稻栽培技术。螃蟹和水稻共生一地,既有共生共长等相辅之优,又有肥、药等相克之矛盾,因此在稻田养蟹过程中必须要取其之长,补其之短,采用重施有机肥、土壤和种子严格消毒、禁用化学农药等措施,因此,其产品必然是有机的。三是规模化生产技术。园区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300多户共3100亩分散的农民土地集中起来,形成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1公里的矩形地块,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和生产。四是现代机械化作业技术。由于土地面大、规整、平展,农田道路网络通畅,农田作业中的翻耕、靶平、插秧、收获、灭茬等环节全部使用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如大马力拖拉机、液压犁、旋耕机、激光平地机、联合收割机等。五是标准化产业技术。无论是水稻生产、螃蟹养殖,还是水稻加工、包装和螃蟹暂养及包装;无论是种子(种苗)、还是生产管理,都是按照有关行业及技术规范和要求进行。六是专业化管理技术。园区管理人员分为水稻组、养蟹组、加工组和销售组四个团队,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并分别从宁夏、辽宁等地高薪聘请了水稻专家、养蟹专家、加工技术员和营销能手。七是商品化经营技术。园区经营是以追求最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宗旨,以生产消费者满意的农产品为目标,因此,节本增效、资源循环利用、放心食品生产、精细加工、现代包装等商品化经营技术成为园区经营的重要手段。

(5)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是缺乏工作经费;二是在单位考勤、考核中存在不衔接问题;三是把项目或者科技成果带到工作地进行推广存在一定问题。

(6)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建议;希望支持创建三区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形成科技产业创业链,协助企业和三区人才开展产业链推广,促进科技要素带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三区”支教政策措施。对在支教工作中认真踏实、业绩突出的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在职称晋升、评优选模、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照顾。

(7)下一步工作思路及计划。

一是帮助公司确立和培育公司文化、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模式等软实力;

二是继续深入推进“八项产业技术”,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务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销售年终述职报告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