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感悟

2024-07-07

职业生涯感悟(共9篇)

篇1:职业生涯感悟

职业生涯感悟

我从工作日写实接触劳工、从岗位评价走进劳工、从定员定额了解了劳工、从工资管理明白了劳工、从档案管理懂得了劳工。从社会保险管理体验了国家政策的演变;从劳动保险管理体验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从离退休管理体验了不同人员待遇差别。我在工作的历程中,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所有的工作我都干过,对于所有的工作流程了如指掌,工作也如鱼得水,工作一直很开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劳动人事部门开始改名为人力资源。我所从事的劳动人事科也更名为人力资源科,工作的重心也开始转变,原来以工资为龙头开始向职工培训、绩效考核开始转变,我原来的优势也不复存在,需要我重新开始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学习,我逐渐成为本专业的佼佼者,成为公司培养的对象,这时企业开始变革,压减中层干部指数,部门开始调整,新的领导也从其他部门调来,我因此丧失了提拔的机会。为此我很苦闷,认为自己下了如此大的力,我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本企业的老资格,也可以称为专家,工作开始消极也不能进入状态,总想调走,可

后来一想自己除了人事管理外其他工作都不会,新的单位不好找,只能在本部门暂时干吧。

新部门领导是我的好朋友,许多工作需要我的支持,我心里不愿干,但嘴上不说,我本人的个性是干就要干好,不干与就不干,既然本人是下力的命就认了吧,多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我也清醒了许多,逐步进入工作状态,与同志、领导相处的关系也很融洽。

随着公司的对外发展,我的部门领导需要到外部作兼职,因为我工作出色,多次到公司领导处推荐我从事副职,公司领导开始不同意,因为公司改制后各部门不再设副职,公司领导想提拔我为部门助理,他不同意,因我的部门领导是我公司在外部兼职的唯一人选,经过多次的推荐,这期间我的工作各方面都很出色,公司领导最后下决定,打破原来的规定,提拔我为部门副职,其他同事、同学、甚至很多领导都为我祝贺,为我高兴,同时也为我多年的付出给予了肯定,我是公司改制后第一个提拔的机关中层干部,提拔我不久,公司免了两个部门负责人。

我清楚公司领导的意图,也认清了自己从业的艰辛,我默默地在人事部门干了二十多年,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一个

中年人,从不懂事事的小青年变成了部门领头人,这些年我付出了很多,中间若放弃,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每年给大学生作培训的时候,我总会说:人干什么工作自己选择不了,但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认真,都要做到最好,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再不断学习,使自己逐步成为本专业领头人,人不论在哪里有能力总会有回报。

从我本人亲身经历领悟如下:

一、职业无高低,每一个专业都博大精深,都需要从业者用心去学习、去领会。

二、干工作一定要用心,用心工作,用心体验就会有收获。

三、受到不公平对待那是常事,不要怨天尤人,要正确面对。

四、有能力总会发光的。

五、学习是进步的阶梯,不论从事什么专业,都要不断地学习,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需要自己去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篇2:职业生涯感悟

——读《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有感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很清晰地为自己设置人生的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目标就像我们成功启航的船帆、飞向天空的翅膀,有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目标才有奋斗的力量。通过阅读本书使我系统地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以及迈向成功的条件以及目前在社会中的定位、发展方向等。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案例,给我们讲述了目标的重要性、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距、我们自身所必须付出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指明了通向成功阶梯。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首先我们必须要确立人生的目标,没有了目标就像没有舵的船,不能前进只能在原地打转。同样的道理,我们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方向,碌碌徒劳虚度时光。我们的生活、感情、职业等都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未来也充满了各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牢记自己的信念、目标、理想。这个时候,必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做出决定,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真正的人生目标,要秉承“跳一跳,够得着”原则,同时又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样我们就完成角色转换:即从“模糊人”变为“清醒人”。有了目标就一定成功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那如何才能迈向成功呢?

成功需要很多条件及自身努力,确定了目标只是成功的前提。我们要想成功,就得去把握这些条件。初入职场的我们往往不具备,但我们可以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经验、品德、素质等主观条件去寻找,去积累。成功的关键要素是自身的态度,我们必须离开自己习惯的舒适区,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人”变为“主动人”。50斤与100斤担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越是缓慢的回报往往越是大的回报,自以为聪明,不愿意付出,不肯吃亏,最终只会埋没自己的潜能,庸庸碌碌过一生,无法出头,无法成功。所以重要的是开发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能够沿着螺旋上升,一步一步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完成角色转换:从“消极人”变成“积极人”。心态是内因,我们都知道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那外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呢?

每一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在群体中发展,因此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沟通,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一般来讲,成功的沟通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传递,第二个部分是了解。要做到乐于倾听别人意见,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利益或需求,要奉行“诚、真、信”的处事原则,言必行,行必果,要合理解决冲突问题,与上司和下属友好相处,建立双向的沟通渠道,因此我们必须完成角色转换:从“封闭人”变成“开放人”。另外,有一句话说的好:成功的人善于抓住机会。机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必须果

断,也许你抓好一次机会就会获得一生的成功。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离不开社会的规划和发展,我们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应该结合未来的发展规划,根据本人意愿、自身能力以及客观可能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个人的生涯路线。同时要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融入其中,对事业充满责任感和归属感,学会从日复一日地维持性工作中找到发展性工作的亮点,构筑共同的愿景。

篇3:教师职业幸福之感悟

也许有人会这样:自离别书香校园、投身教育事业的那一刻起, 他们便怀着满腔热情, 誓要勇闯一番事业。于是, 他们每天几乎是朝九晚五, 日子既繁忙又充实。他们觉得这就是幸福!然而, 随着时间的流逝, 昔日的激情渐渐淡化了, 换来的却是无限的惘然与惆怅、怠倦与失落。面对着校内那周而复始的繁琐的教学任务, 远离着校外那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 他们的内心萌生了强烈的落差感。经日积月累, 他们的身心已疲惫不堪, 彷徨而迷失方向。最终, 昔日那引以为荣的光辉事业的坚定信念开始动摇了, 他们无不嗟叹着:“当这样的一名教师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吗?”很明显,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这些教师的幸福观发生了变化。那么, 何为所谓的幸福呢?我认为, 幸福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体验, 也是一种美妙的人生感悟。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不断拼搏、积极进取, 而且要有开怀、豁达的心境, 淡泊名利的胸襟, 奉献社会的志向, 幸福之神才会向我们挥手。

那么,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呢?

只有懂得享受课堂的教师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课堂是实现知识传授和师生心灵沟通的舞台, 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往往能使教与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当放下严肃的架子, 努力去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 让师生一起享受着“民主”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注力于发掘学生的潜能, 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热情地鼓励他们, 让他们自主地合作、探究、和讨论, 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敞开、情感交流的过程。这样, 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享受课堂快乐和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过程。

只有懂得享受学生快乐的教师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把快乐带给孩子们, 是教师幸福的使命。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 我们不应加以指责, 而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让他们重拾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 我们应及时给以表扬和鼓舞,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在操场上嬉戏的时候, 我们不妨也参与其中, 与他们打成一片, 共同分享着他们的童真与烂漫。

只有懂得享受自我完善的教师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新课改”浪潮的不断高涨, 社会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赶上历史的潮流,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努力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为此, 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把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奉献应分的力量为已任,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从多方面提升自我, 力争做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多才能综合型教师。

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教师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不仅来自工作, 更来自生活。在繁忙工作之余, 懂得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教师, 才是真正懂得消遣人生、享受生活的人。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 在完成手头工作之后, 约三五知已一起去唱卡啦OK、去聚个会, 以此尽情地放松一番, 释放心中的压力;夕阳西下, 与伴侣漫步于金灿灿的沙滩, 阵阵清爽的海风迎面扑来, 顿感心旷神怡, 无比舒畅;或许手头有点紧, 但还得学会舍得买些喜欢的书籍, 买心仪的衣服, 去趟旅行……。可见, 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和闲情、高雅的生活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之柱。

只有懂得享受失败的教师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也许有人会问:“失败是令人痛苦的, 我们怎么还要去享受它呢?”其实, 我们要享受的不是失败的结果, 而是失败的过程。俗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通过享受失败的过程, 我们往往能获取深刻的经验教训, 从中不断改进, 不断进步。因此, 失败最终得以升华, 成功亦随之降临。这时, 我们便能品尝到成功所带来的欢悦了呢!由此可见, 失败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摆正心态, 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之。只有正视失败, 我们才会活得更加快乐!

篇4:30年职业生涯的感悟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

最终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做正确的事情,并且把事情做得更好。

职业生涯

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

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场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道,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20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30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学习了。

最终的决赛来了,大家都是高手,这个时候的输赢或许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世界的规律依然发挥着作用,赢得复赛的人已经不只是骄傲自满了,他们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些人的脾气变得暴躁,心情变得浮躁,身体变得糟糕,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这和体育比赛是一样的,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不快乐,

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

你工作快乐吗?有没有觉得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工作很不开心?有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有没有觉得工作像一团乱麻每天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有没有觉得其实现在的公司并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好?你从工作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了吗?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不快乐?

其实,你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你不知道要什么!你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你不知道去追求什么,你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你什么也得不到。

我总觉得,职业生涯首先要关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大概没想过这个问题,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错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对于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几年重来一次找工作的过程吗?你想每年都在这种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过吗?不想的话,就好好想清楚。

天下没有轻松的成功,成功,要付代价。请先忘记一切的生存压力,想想这辈子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最要紧的事情,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

什么是好工作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的工作?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

人总想找到那个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人是最好的,对于你也一定是最好的吗?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

我想,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跳槽与积累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频繁跳槽的后果是让人觉得没有忠诚度可言,而且不能安心工作。

要跳槽肯定是有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发生了,躲是躲不开的,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开心,如果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你必须相信,90%的情况下,你所在的公司并没有那么烂,你认为不错的公司也没有那么好。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很多问题当你真的想要去解决的时候,或许并没有那么难。有的时候你觉得问题无法解决,事实上,那只是“你觉得”。

一般来说,工作到2-3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工作不顺利,好像到了一个瓶颈,心情烦闷,就想辞职,乃至换一个行业,觉得这样所有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开,会好很多。其实这样做只是让你从头开始,到时候还是会发生和原来行业一样的困难,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你熬过去了而别人没有熬过去你就领先了。

一份工作到两三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变成熟手,这个时候往往会陷入不断地重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从而懒得去寻求进步了,觉得自己已经完成比赛了。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是,这个时候,还是要拿出前两年的干劲来,稳扎稳打,积累才刚刚开始,比赛才刚刚开始。

你足够了解你的客户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老板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你足够了解你的手下吗?你知道他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已经积累够了?如果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让他们帮你的忙,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你又何来的成功?

等待

并不是每次闯红灯都会被汽车撞,并不是每个罪犯都会被抓到,并不是每个错误都会被惩罚,并不是每个贪官都会被枪毙,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并不是你每一点付出都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个善意都能被理解……这个,就是世道。有很多时候,人需要一点耐心,一点信心。每个人总会轮到几次不公平的事情,而通常,安心等待是最好的办法。

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周润发等待过,刘德华等待过,周星驰等待过……看到了他们这些如今功成名就的人,你可曾看到当初他们的等待和耐心?你可曾看到金马奖影帝在街边摆地摊?你可曾看到德云社一群人在剧场里给一位观众说相声?你可曾看到周星驰的角色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段低沉苦闷的日子。在他们一生中最灿烂美好的日子里,他们渴望成功,但却两手空空,一如现在的你。没有人保证他们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

人总是会遇到挫折的,人总是会有低潮的,人总是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人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入对行,跟对人

第一份工作有两件事情格外重要:第一件是入行,第二件事情是跟人。第一份工作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入行,现代的职业分工已经很细,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一个行业里成为专家。其实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好,也没有哪个行业特别差。看上去很美的行业一旦进入才发现很多地方其实并不那么完美,只是外人看不见。

我认为选择什么行业并没有太大关系,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个行业不行了,问题是,再不行的行业,做的人少了也变成了好行业,当大家都觉得不好的时候,往往却是最好的时候。

国美、苏宁其实是贸易型企业,也能上市,卖茶的一茶一座、卖衣服的海澜之家都能上市……其实选什么行业真的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关键是人。

有一点是需要记住的,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直到我们能够预见得到的未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一般的,普通的,不太成功的。因此,大多数人的做法和看法,往往都不是距离成功最近的做法和看法。因此大多数人说好的东西不见得好,大多数人说不好的东西不见得不好。有些东西即使一时运气好得到了,还是会在别的时候别的地方失去的。

跟对人是说,入行后要跟个好领导好老师,刚进社会的人做事情往往没有经验,需要有人言传身教。所谓“好”的标准,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是以下三个:

首先,好领导要有宽广的心胸。能发脾气的时候却不发脾气的领导,多半是非常厉害的领导。中国人当领导最大的毛病是容忍不了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是,领导很有能力,手下一群庸才或者手下一群闲人。如果看到这样的环境,还是不要去的好。

其次,领导要愿意从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代表同意下属的说法,但他必须了解下属的立场,下属为什么要这么想,然后他才有办法说服你,只关心自己怎么想的领导往往难以赢得下属的信服。

再次,领导敢于承担责任。选择领导,要选择关键时刻能扛得住的领导,能够为下属的错误买单的领导,因为这是他作为领导的责任。

多认识一些人,多和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同样能找到好的老师,不要和一群同样郁闷的人一起控诉社会,控诉老板,这帮不上你,只会让你更消极。和那些比你强的人打交道,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学习他们,然后跟更强的人打交道。

选择

我始终认为,在很大的范围内,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每天,每刻我们都在做这样那样的决定,我们可以漫不经心,也可以多花些心思,成千上万的小选择累计起来,就决定了最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每天你都可以选择是否为客户服务更周到一些,是否对同事更耐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问题再弄清楚一些……

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赖在地上撒泼打滚,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在你的每个小小的选择之间。

你选择相信什么?你选择和谁交朋友?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怎么做?……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比如选择做什么产品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而选择怎么做才重要。选择用什么人并不重要,而选择怎么带这些人才重要。大多数时候选择客观条件并不要紧,大多数关于客观条件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紧的是选择怎么做。

篇5:职业生涯规划感悟

小谈——职业规划

成为新同事还没两个礼拜的小王上个礼拜辞职了,所有事情又回到了我一个人“包圆”的情况。

小王之前关于辞职的事情,一直很不好意思跟我说,知道定下来差不多了,才跟我含蓄的说了这事儿。

后来一聊,原来是被苏宁聘上了。

但小王之后跟我说,她其实心里挺迷茫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其实苏宁的工作是父母主张她去的,因为苏宁听起来毕竟是家大公司嘛~

一声叹息~

苏宁或许听起来真的是很诱惑的,毕竟是家全国性连锁公司。

相对所得,肯定某些方面有所失。

小王走后,我颇怀念有她的日子,毕竟现在我一个人又在同时做两个人的活。

新来应聘的女生,是84年的。

很能吹,一身的嘴把式。

自己的理想薪酬上面写的居然是1500元(含保险)。

我看到这些后,感觉有些悲凉。

84年出生的,学历也不高,算起来出来工作也有4、5年了,工资要求依然在元以下。

唉~

我当初对自己的计划就是工作一年以后,在南京的月工资要在3500+,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差一点点距离,但我相信今年年底到一年以后,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工作一年半后,我的`目标是坐上主管的位置,现在虽然位置是相同的,但是收入和职位明显不成正比(嘿嘿),但我现在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中,我要让我的老板心甘情愿的去满足我的薪资要求。

两年以后,我准备自己创业,做最熟悉的服装行业。

或许会很艰辛,或许会有很多困难。但之前的两年经验已经足以让我省去很多麻烦。

篇6:职业生涯 访谈感悟

学校为了让我们及时了解社会就业现状,从而及早规划人生,积极为未来的事业做准备,为我们开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然而,作为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且简单的环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亲身的经历,就无法清楚地了解当今就业形势的真实状况,就只能让自己继续隔绝于社会之外。社会的复杂多样,变幻莫测,是在书本、网络和学校里无法感受和洞悉的到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取关于未来工作行业的现实且专业的信息,我特别采访了从事销售行业的李先生。通过和他的谈话,我改变了一些旧有错误观点,对未来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具体而崭新的规划。

通过此次职业生涯人物访谈,作为一种获取职业信息的有效渠道,使我们了解了真实的社会就业现状,以及一些特殊信息,如潜在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以及工作者应具心态等。这些信息让我意识到了找到好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有助于我及时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为将来的竞争与就业垫好基石。我从此次对易莞姣学姐的访谈中得到以下体会:

(1)要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不断夯实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肯去学、肯去钻、肯去精益求精。而且我们要勤动手,多多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此外广泛涉猎各方面报刊书籍,关注行业动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竞争实力等,不断拓展自己的优势和成功渠道。

(2)学会做人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如今在校学习的我们,交际圈仅限于亲人、部分同学和少许的朋友等,非常狭窄,对自己今后生涯的顺利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更加重视培养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及经营并维护好自己的人脉资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的培养

(3)心态决定成败,细节铸就辉煌。我们去应聘工作岗位,是想施展自己的实力,更是想为所在公司创造利润和价值,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为公司的负担。在人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接受一个心高气傲、做事磨蹭、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员工。正如冠捷科技集团黄某所

言:“其实那些从大学出来的毕业生更高傲,说的都很好听,叫他做一点事总是磨磨蹭蹭,而且还做不好。我们对员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苛刻的要求,他们只要对自己有态度,对所在岗位认真负责,那他们做任何行业都是可以的,而且我们也是欢迎这样的员工的。”还有,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抱怨和悲观的心态,应该尽量多地去接触行业最新的发展概况,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待毕业时,积极投身就业大潮之中。

(4)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去获取;二是从自己的实践中去获取。而最重要最可靠最有价值的还是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等。实践出真知,这是千古以来不变的真理。再说猜测带有很多的主观想像的成分,比如对未来找工作难度的过分渲染而造成的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失望等。如果你能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你会发现生活或工作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很多事情不是能否做到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去做的问题。你若想做,你会去找方法,你若不想做,你会找一大堆理由。而且实践特别锻炼人,练你的技能,考验你的专业知识,练你的勇气等。不论结果成功与否,所获得的体会和阅历是你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这就是实践的魅力所在!

(5)九十年代出生的我们,从小有的吃,有的穿,没吃过什么苦,没经历过什么挫折,凡事都依赖父母,独立意识弱,独立办事能力差等是常有的事。一个人如果一直依附着别人,那么他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人一旦不能独立自主,人生很多事情都将无法完成。比如说公司给你一个项目,你若没有独立完成的能力,那么在很多方面都将受制于人,不仅项目很难完成,而且你最终也很难得到领导的重用。我们都已成年,都到了自己对负责的年龄,很多事情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地去决定和处理,无需依赖别人。而且我们也不想一直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掌控着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而且经过这样有意识的培养,我们不仅独立决策、执行能力会大有提高,而且自信心、自尊心也会大有增强,走向一个更加成熟的自我,也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起起落落。

每个人都满怀憧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就能找到适合自己、服务社会的理想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社会现状,尊重客观规律,择业前要对自身素质进行一次彻底的了解和评价,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个人的理想志愿等做一次全面充分的分析,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同时,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塑造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中有的放矢,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更多内容推荐】

>>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看法

>>2015职业规划书模板下载

>>员工职业规划怎么写 >>职业生涯规划的宗旨与价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五篇

>>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你做什么工作最好

>>>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范文!<

> <

><

附: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环境认识,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0xx年寒假,教育学院举办了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300多名大学生深入各地,对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成功人士进行了访谈。开学后,教育学院及时总结,举办了访谈活动交流会,并对优秀访谈报告进行了展示,在广大同学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作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批创新基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基地的建设单位,教育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系列活动,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的新途径,取得了丰硕成果。现选摘部分同学的访谈心得,与广大师生共飨。为了让同学们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了解相关的职业常识,教育学院在2013年寒假开展了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在假期里,通过对职业人物的访谈,我对自己向往的职业——教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次访谈活动中,我对家乡菏泽市定陶县的3位乡村教师进行了访谈,她们是我的初中班主任郭玉真、小学班主任王丽、我初中的同学——现在一所私立幼儿园任教的李玉。

上世纪80年代中专毕业之后,郭玉真被分配到定陶县第四中学教授政治课并兼任班主任,因工作成绩突出,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现在已经成为该校政教处主任;王丽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文艺兵,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心小学担任语文教师,现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李玉是“90后”女生,高中毕业后学习了两年学前教育,现就职于一所私立幼儿园。

这3位教师都是从非正规的师范院校毕业,在交流过程中她们都谈到:自己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时候感觉到力不从心。所以,工作之余,她们都在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技能培训,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们特别叮嘱我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认真向专业教师请教,多去图书馆、多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与郭玉真交流时,我们共同回忆起我上初中时的情况。初一那一年,刚刚开始住校的我们对学校的集体生活充满了期待。后来,校外突然发生了一起群体溺亡事故,吓得我和同学们晚上在宿舍开着灯,坐在床上不敢睡觉。郭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从家里抱着被子来到宿舍,和我们住在一起。那天晚上,我们睡得很香,郭老师却几乎一夜没有合眼,时不时地起身帮这位同学掖掖被角儿,给那位同学盖好衣服„„再次回忆起这一幕时,我的心里依然充满了感激,而郭老师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说:“再辛苦也无怨无悔,照顾同学们是自己的责任。”

在访谈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谈到“教师是个良心活”。作为教师,虽然她们身处不同的年龄阶段,又面对着不同的学生,但在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共同的职责,怀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书育人”。老师们对学生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怀,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快乐成长。不管工作有多累,无论工资高低,她们从不抱怨,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尽力去教,用心去爱。”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对教育、对学生充满爱的心。

篇7:教师职业生涯感悟[推荐]

在一个多学期的教学中,我似乎一直在忙于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对于学习方法的教育比较忽视。也许我一直以为他们是初学者,无非是听听读读背背,直到最近的两件事情,让我感觉到

学习方法教育的必要性。第一期,还在正月里,我把主题定为《Spring Festival》,写了稿子。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话题确实有些难度。我选了班上最优秀的孩子来练习,个别词汇教了几遍还是读不出。比如学方法派所不齿的“后现代解构主义”方法教他记读音——“烦死他我”。为什么呢?你过节要去朋友家串门吧?总去吧?招人家烦吧?但是你就是想去,你过节就是“烦死他我”。小朋友终于乐不可支地记住了这个词。后来上课讲aeroplane,学生们记不住读音,我又大胆尝试,把这词儿解构成“哎哟,不累”。并且解释说:“上海到北京,1400多公里,远不远?远!去一次累不累?累!但是我们有飞机,两个小时就到!哎哟,不累!”这是比较荒谬的方法,确实不值得倡导,我也不会鼓励学生经常使用。但毕竟目前即使是专业的英语学习者,这也是常用的记单词方法之一,而且算是母语正迁移,偶尔用这个方法帮助学生记单词也未尝不可,让学生多了解一种学习方法,也不是件坏事。成绩也很差。我和家长沟通,家长也很无奈,说每天要求孩子坐在点读机前面读英语,孩子读两句就烦,家长本身也不懂英语,连单词都看不懂,也没法教孩子,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他不是第一个问我这个问题的家长,我把当年我母亲的做法和他分享了一下:母亲抓住我所有洗漱吃饭的零散时间,把录音磁带放给我听。其实我并不会全神贯注去听,但不经意地听时间久了,里面的内容自然能说出来,比专注坐在那里听效果反而好。而单词默写完全交给一个本子,每页中间对折,左边英文右边中文,默写时盖住英文,自己就可以搞定默写的事情。母亲只认识26个字母,她负责在我自己默写结束之后抽几个让我背给她听。家长听了我的话,觉得这些方法非常不错,并且建议我在家长会时向家长推广,因为班上同样情况的家庭是大多数。家长的这个建议也给了我启发,我之前确实也忽略了对家长辅导方式的指导,家

长会时只告诉家长做什么,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做。诉孩子们背单词背课文或者告诉家长督促孩子背单词背课文,还要告诉他们具体怎样做更加有效,至少可以把我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毕竟在没有外语背景的家庭里,我的学习之路算是比较成功的。也许我的学生今后能够在学业上比我更加出色,了解到更好的方法,但我的经验能够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起到抛

篇8:七十年幼教生涯感悟

我的幼教生涯是二十岁开始的, 七十年来没有离开, 始终沐浴着幼儿教育的阳光, 充分享受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业所给予的厚爱和灵感!因此, 我要与大家分享我的幼教生命历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虽然国家民族遭遇多难, 我却有幸在父母的恩爱中成长, 并且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幸福的童年经历让我懂得一个简单的做人道理:读书用功, 做事认真, 待人和气。这成为我一生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1940年, 我从苏州景海女师幼师科毕业, 留在附小任教。八年间先后与2岁~8岁的儿童交往互动, 与孩子们建立起感情, 其中2岁~4岁幼儿对我特别有吸引力。1948年, 在校长江贵云老师的安排下, 我得到美国友好人士四年的资助到美国留学。为了攻读托儿教育硕士课程, 先用三年时间完成大学本科四年的教育专业课程, 取得学士学位。四年间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中最宝贵的三个方面是: (1) 在面向墨西哥人和黑人的托幼机构中打工、实习, 了解到美国弱势群体的处境和他们对本民族幼年一代成长的那种深沉爱护和期望; (2) 攻读托儿课程期间受到运用理论对婴幼儿发展进行观察、分析及与家长交流等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3) 大学副修英文, 受到口语和写作的正规训练, 为80年代主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准备了双语技能。

回顾上述十二年的生活经验, 悟出两个道理:与孩子们互动交往是从事幼儿教育的情感基础, 是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抓住机会学习相关技能非常重要, 没有准备, 机遇就会擦肩而过。这两点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多次得到验证。

1952年8月, 我留学归来, 回到出生地南京, 走进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当时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任院长, 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独立幼教系, 承担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幼教专业教师的任务, 并有一所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和两所附属幼儿园及玩具研究室, 供师生见习、实习、研究之用。那样的设施正符合我回国时的理想。在美国进修的最后一门科目写的论文是:设想回国后办一所幼教师资培养和幼儿身心发展研究相结合的机构。那正是当时所在学院办学的模式, 导师是一位澳大利亚籍的女教授, 她建议用北京四合院来设计校舍, 说她特别喜欢那样的房屋。离校前, 她征求我的意见将此文投稿某杂志, 我同意但不具实名。此后未有联系。

1952年至1958年, 幼教系的课程是向苏联学习的。教师们受派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听苏联专家讲课, 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研究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及各科教学法的教学, 并且十分重视教师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 以观摩教学的方式用所学理论对教学现场观察、分析、评论。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做法延续至今, 逐渐发展成为南师幼教的优良传统。

1955年, 由系主任带队, 全系专业教师到无锡、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幼儿园、幼儿师范学校参观学习, 听课座谈。在上海参观了曹杨新村幼儿园, 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面向工人子弟, 为广大工人服务的幼儿园, 当时的园长是景海幼师科1937届的毕业生。听说当年上海的幼儿园有不少景海毕业生当园长, 让我觉得很高兴。

1958年开始, 南师师生在学院党政领导的组织安排下多次到农村参加劳动、办幼儿园, 那是我从未有过的经验。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的过程中, 逐渐理解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意义, 初步树立幼教为工农服务的思想感情, 开始懂得“人民教师”的责任, 为献身人民的幼教事业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 我国在十年动乱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幼儿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首先遇到的挑战是:幼儿园恢复正常秩序缺乏合适的教材, 高师恢复招生也需要重建各种教材教法。怎样迎接这样艰巨的挑战?我们南师幼教人发扬自家联系实践的传统, 各科教师走到幼教第一线找合作伙伴, 根据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要一起研究适合的教材教法。具体是从三个方面着手的: (1) 清理过去的教材, 重新试用, 给予肯定或改进; (2) 根据需要创编教材, 通过实践加以确定; (3) 引进国外、海外教材, 进行本土化。从1979年开始, 经过三年的试行和提炼, 探索其中的教育教学规律, 我们编出了一套各科教材教法, 受到广大幼儿园的欢迎, 也为高师学前教育各领域的研究和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这项合作的另一成果是:建立起理论工作者与第一线实践者相结合的团队,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成为南师幼教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样的团队合作持续至今, 在继承和发扬中不断创新,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也使团队精神得到加强。

随着各科教材教法的广泛应用, 幼儿园教师们发现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提出“是否能将各科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呼声。我们也发现有些幼儿园自发地试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幼儿园普遍使用的“单元教学”。针对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们从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1) 继承和发扬幼教前辈陈鹤琴先生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2) 引进系统论、建构论、社会生态学等理论的有关观点, 剖析面临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措施。

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研究室与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建立协作研究组, 探索幼儿园的教育结构。我们发现当时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是:对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明确, 教师缺乏驾驭幼儿园教育整体的观念和能力。因而需要研究:怎样更加合理地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 进一步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作用, 使教育任务得以全面地落实到全体幼儿身上。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 从观察教育现场入手, 边看边想, 一起分析讨论, 探索其中的规律。以1983年9月入园的小班为研究对象, 连续三年以理论观点为指导对教育活动进行观察、分析、设计、试行、总结。研究初步建立起了“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由小班、中班、大班的三十几个主题构成的一个连续教育过程。以尊重幼儿发展规律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为指导思想, 将三年的教育分成一系列小阶段, 每一阶段按主题组成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主题月的设计以认识周围生活为基础, 从情感教育入手, 着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发展言语和思维能力,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个主题包括:教育目的、集体活动、日常活动、家长工作机制评价等几个部分。这些都是在实践中设计, 又经过实践整理出来的。主题的设计与实施又是以一定的理论思考为根据的。这个“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在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反复实践逐渐完善, 至今还在继续发展, 推陈出新, 同时也被广大幼儿园采纳试用, 并发展成多项课程, 促使幼儿园课程改革持续发展。

1982年, 南师幼教专业得到机会执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项目, 开展了这样几项工作: (1) 1982年、1985年两次派代表团到墨西哥、美国、英国各地考察学前教育及幼教师资培养; (2) 1985年至1989年出席澳大利亚、法国、朝鲜、香港等地的幼教会议, 开展国际交流; (3) 选派1983届毕业生到美国、英国留学; (4) 派中青年教师到美国访学; (5) 招收两届两年制幼教进修班, 提升在职幼教水平; (6) 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电教设备、汽车等, 并由省政府拨款建设配套的幼教中心楼。通过以上的活动, 南师幼教人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广泛学习和交流, 开阔了视野, 也发现了我国幼教的优势和潜能, 加强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在执行上述项目期间, 我们还多次邀请外国专家前来讲学, 并接待国外、海外幼教朋友来访, 开展多方交流。特别是通过1989年夏天的香港国际幼教会和秋天的南京国际幼教会, 与香港和台湾的幼教同行广泛接触沟通交流, 建立友谊, 并开展合作研究。这扩展了我们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影响范围。

1985年, 根据江苏省农村广泛办起的学前班缺乏师资和教材的情况, 我们派出应届本科生到各地考察调研。在一线需要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宗旨的鼓励下, 我们建立了老中青三代结合的研究小组, 走出城市, 执行原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农村幼儿教育研究”。经过四年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形成了“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 促进了农村幼教改革, 其影响延续至今。

1993年, 我从南师教学岗位上退下来, 有机会实现四十多年前研究托儿教育的心愿, 走进住地附近的如意幼儿园开始合作研究托班教育。我们运用十年来探索幼儿园课程结构的经验, 针对2岁至3岁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借鉴人类发展生态学观点, 帮助孩子们比较顺利地从家庭走进幼儿园适应集体生活。我们的托儿教育以“生态变迁”观点为指导, 充分利用社会生态环境变化所引起的活动、角色、人际关系的发展需要, 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每个孩子的身体、动作、语言、情感和行为习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愉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为享受快乐的童年走出第一步。托班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小、中、大班教育的提升, 2岁至6岁四年制托幼一体化课程逐渐形成, 成为如意幼儿园的特色。

在上述研究的同时, 我应深圳特区幼教发展的需要, 到那里开展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合作研究。根据学前期母语发展的规律, 让幼儿学英语从口语听说起步, 将幼儿积极主动地自然习得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结合, 使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方法寓于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一些成人化的英语教学因素逐渐地改变成为能适应并促进幼儿学英语的教育过程。经过三年探索形成了一套《幼儿英语》教材, 包括教师用书和幼儿用书, 受到广大幼儿、家长和教师的欢迎。

篇9:教师职业感悟

关键词:合适;博览群书;用心 感悟一:合适才是最好的

时下大部分人喜欢住大房子、当大款、做大官,传言有一位老太太去买鞋,她本来穿一双小鞋,可当她看到大鞋和小鞋的价格一样时,她决定买一双大鞋。“大”真的就是好的吗?结论很明显——合适才是最好的!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给孩子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要给学生减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记得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说:“在中国减负比反法西斯还难啊!反法西斯8年抗战,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而今天减负呢?教育部的红头文件下达一百多份,今天我们学生的负担仍然是地球上同龄人当中最重的。”不光是我们的学生感到累,我们的老师也同样感到累,我们的学生累在每天泡在题海战术中,累在做不完的作业中,累在拼了命也要考高分、上大学。我们的老师累在机械的作业批改中,每天都有成堆成堆的作业要批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考高分。怎么会不累呢?不管学生适不适合学习、愿不愿学习都要强制孩子去学习、学习、再学习。每天在学校学习,那些不统考、不中考、不高考的科目甚至可以少开或不开,节假日孩子又忙于补习那些要考试的科目,怎么能不累、不厌烦呢?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说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那就是培养孩子合格加特长。谈到姚明,我想大家想到的不是他学习怎么样?考了多少分?而是想到了篮球,想到了NBA。还有刘翔,大家肯定联想到的是他的110米跨栏,联想到的是亚洲飞人。所以说,当一个学生踏上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享受的职业成就恐怕是他的特长而不是考分多少。所以学校不仅要按国家课标开设课程,还要开设各种兴趣班,开设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生在他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发展才是最好的。这个话题还需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去做更深的探讨和研究——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优秀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优秀也不意味要求学生都实现、

都达到一个标准——上大学、做大官、当大款。直木能造梁,弯木可以造梨,让所有学生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给学生适合他的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感悟二:教师——需要博览群书

2012年3月19日我有幸参加了银川市第二十四期校长培训班。领略了各个校长、园长以及专家教授的不同风采。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做教师需要博览群书。银川九中的王彦龙校长在讲怎样当好校长中,共讲到10条,其中第一条就是:注重学习,提高修养。他推荐我们要看政治、经济、文学、教育、哲学等方方面面的书籍。靳伟才老师讲:“出色的人都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要想做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首要条件就是学习。”银川市教科所的张建才老师讲:“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改变,面对改变,我们还能以不变应万变吗?我们还有多少老本可吃?教师应强化几种意识,其中第一条即学习意识!读书,养成学习习惯。读书的出发点不仅能愉悦自己,落脚点还能造福人类……”一个又一个的专家教授讲授着学习的重要性,我也对他们广博的文化知识产生了由衷的敬仰。当今教师常见的一种状态就是:排斥学习,不思进取。所以我在此呼吁所有同行——行动起来吧!学习,不停的阅读。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学生。记得李镇西校长说过:“让我们把阅读当做一种内在需求,同时又把这种需要养成一种习惯。就像谈恋爱,热恋中的小伙子,他再忙都有和他女朋友约会的时间,为什么?他内在的需要。对吸烟的朋友来讲,你不用提醒,他也从来不需要提醒,就会吸烟,为什么?养成习惯了,他再忙不会没有时间吸烟。老师们,只要想读书,就不可能没有时间。”我们作为“用思想育人,用语言说教”的教师,读书也应该成为我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或者生命形态;让阅读使我们的胸襟开阔一点,视野宽广一点。作为教师,对于各个方面的知识,我们都应该有所涉猎。这样在课堂上才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别具一格、谈吐不凡,使学生进入一个辽阔纯净、鸟语花香的知识世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气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也能热爱读书,给学生一种知识渊博的形象展示!教师“眼界”的深度、宽度,决定了教育的厚度、亮度和弧度,也决定了教学的精度、质度。教师的眼界问题,不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而是关系个人素质乃至教育质量全局的问题,教师要“眼界开阔”,最重要的是加强学习,做一个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感悟三:用“心”做教育

我们自从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可以说每天都是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80%~90%的教师用尽了自己的心血。但我今天仍然要谈谈用心做教育这个话题。

就从我们的运动会谈起,运动会开幕式,我们各年级的方队,可以说我们每个年级的老师都是用了心思的,拿气球的、拿国旗的、连气球的颜色也用尽了心思,这些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

再看看跑道上,我们的老师看到自己班的孩子跑过来,激动地呐喊助威不弱于我们的孩子;接力赛时,孩子的兴奋、班主任的紧张加油,都反映你和这个班息息相关。

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却没有把这些工作留下足迹,这就是遗憾。如果我们把每一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的节目表演、新年联欢、还有你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点滴令你感动的细节都拍成照片,有心情就在照片下配上一段文字,写出你的所思、所想、所感;没时间就简单写上一句话,某年某月什么活动,谁做了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师还可以把孩子几年来写的有关班级同学、老师以及他们最近某一活动的想法打印成千字文保留下来,配上相关照片,几年后在这本集子上写上卷首语,起上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这本“著作”一定会成为你2~3年或六年里你和孩子最丰厚的礼物,也是你和孩子的一笔精神财富。说不定哪一天这用心留下的成长足迹还真出版成书,畅销发行,这都不一定。

老师每天虽然工作琐碎、繁杂,甚至重复,但是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一批批不一样的孩子,我们的工作相同中也应该有不一样,那就是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做教育。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不要机械重复每天同样的工作,要用心思考、用心做事、用心和孩子相处,就会做出不一样,做出你的风格。同行们,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只要继续努力,自身素质一定会有所提高。我坚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分析下一篇:oa系统升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