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行教育观后感

2024-07-26

中学生德行教育观后感(精选6篇)

篇1:中学生德行教育观后感

“圆梦中国,德耀中华。这里是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人的声音把所有人的思绪拉回到授奖仪式现场。一曲净化心灵的道德赞歌已经奏响。

“他是抗战英雄,今年已经整整100岁了。战争岁月,他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他热心助人,奉献拳拳爱心。”王福昌是今晚的第一位道德明星。短片中,这位百岁老人的脸上写满幸福和满足。

助人为乐,大爱无疆。王福昌、毛秉华、嘎罗、周丽娜……为10位助人为乐模范颁奖的是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和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申纪兰。把帮助别人当作最大快乐,坚持一辈子做好事,这是王福昌老人告诉我们的幸福密码,也是所有助人为乐模范的人生写照。

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里,从来不缺少侠肝义胆、舍生忘死的民族基因。作为一个身怀六甲的妈妈,彭伟平有着最深沉的母爱。当她看到邻家小孩儿性命垂危,纵身跳进池塘的那一刻,又彰显了勇士般的果敢和牺牲精神。

在《见义勇为模范群像》短片中,我们看到很多奋不顾身、解人危难、正义凛然、除暴安良、赴汤蹈火、抢险救灾的身影。他们的大义情怀,鼓舞我们勇于直面艰险,一路砥砺前行。

周美玲、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王林华、彭伟平、金汉……为11位见义勇为模范颁奖的是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庄仕华。孩子们为每位模范献上了鲜花,并敬礼致意。周美玲、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均经由《光明日报》报道,深深打动人心。周美玲,雷锋故乡——长沙望城区的小雷锋,今年5月22日傍晚,她从渣土车车轮下救出小朋友,自己身负重伤,经《光明日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20--年9月2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通讯《追着雷锋跑的人》,报道主人公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20--年救了60多人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家中药铺的第12代传人,他恪守“只卖良心药”的祖训,采药、制药、卖药,一丝不苟、诚信经营,360年的药铺在他手中接续传承、口碑良好。他就是诚实守信模范方联海。

诚是连心桥,信是聚宝盆。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江玉珍、杜长胜、刘真茂等10位诚实守信模范。为他们颁奖的是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和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素芝。刘真茂,20--年2月23日《光明日报》头版大篇幅报道了他30多年坚守、绿化狮子口大山的事迹,他的壮举感动中国。

于敏,卓越的科学家,隐姓埋名20多年,投身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为建设强大国防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氢弹之父”。高德荣,一位少数民族退休干部, 39年扎根基层,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百姓的火塘边,他为改善独龙族同胞生活殚精竭虑。

于敏、高德荣、官东、许光、朱彦夫……15位敬业奉献模范中,有3位已经为他们心爱的事业付出了生命,但他们的精神长存。为他们颁奖的是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殷方龙和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许振超。

大家也许记得,20世纪60年代“八六海战”中,海军战士麦贤得在战斗中脑部严重受伤,仍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在战斗岗位上,“钢铁战士”闻名全国。如今英雄依然健在,英雄背后那位不平凡的妻子,居功至伟。

“我是麦贤得的妻子李玉枝。照顾好一个家,照顾好我的丈夫、我的孩子,这是一个妻子的本分、一个母亲的责任。他们好,我就好。”李玉枝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的大美真情,正是每一位孝老爱亲模范身上蕴含的珍贵品质。

李玉枝、宁宏昌、樊桂英、米德格玛……为16位孝老爱亲模范颁奖的是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

“你们,奉养老人,侍亲至孝;患难相依,不离不弃;勤俭持家,抚育子女。你们,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人间真情凝成永恒……”这致敬词,如此深情,令人不禁动容。

篇2:中学生德行教育观后感

一、与德同行

在本章里,我更了解了家乡--洛阳涧西。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有105为帝王定鼎九州。这里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这里是“最早的中国”———洛阳。涧西有着近50--年的文明史,是一片历史文化浸透极深的皇天厚土,也是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科技实力雄厚的新兴工业城区。

在本章里,还讲了做美德少年的几个方面:爱祖国、孝父母、敬师长、立壮志、勤发奋。用一个个小故事来讲述大道理,“马革裹尸——爱祖国”、“卧冰求鲤——孝父母”、“程门立雪——敬师长”、“鱼跃龙门——立壮志”、“悬梁刺股——勤发奋”。这样让人更容易理解、印象更深刻。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卧冰求鲤——孝父母”中的一句话: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父母亲对我们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得可贵。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当父母百般疼爱我们的时候,我们孝敬父母,十分容易;而父母过于严厉对待我们的时候,还能像疼爱时那样的孝敬,那才是极为可贵的。我们孝敬父母要永远抱着一种态度——真诚,不求任何回报。

二、养成教育

在本章里,首先讲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质疑请教﹑思考创新。其次是要热爱劳动,勤俭朴素:家务劳动﹑珍惜粮食﹑爱惜物品﹑合理消费。还要学会自理自立,科学生活:科学饮食﹑个人卫生﹑强身健体﹑珍惜时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话是爷爷说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也要有健康的体魄。没有丰富的知识,做事情只能干瞪眼,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只能是空想。

三、礼仪文化

在本章里,讲的礼仪分为三种:中国传统礼仪﹑小学生文明礼仪﹑少先队礼仪。中国传统礼仪主要讲生活中的礼仪;小学生文明礼仪从各方面讲述;少先队礼仪就讲少先队的礼仪。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我最感兴趣的一句话是“没酒不成礼仪。”原本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酒就不能太礼貌。但当我看了后面的故事,才知道,原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餐桌上没有酒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也就是说,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失了礼仪。

四、国学经典

在本章里,主要讲的是各种文学经典以及内容详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广博精微,而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其中在容讲了《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的部分 篇章。我最受启发的一句是《增广贤文》中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羊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跪下来用乳汁喂养父母;小乌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时,就将食物口对口的喂养给年老的父母。这句话让我懂得:当父母年老的时候,我们担当起最大的责任,去照顾父母,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篇3:中学生德行教育观后感

一、大学生德行问题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德行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 但存在如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1.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孝道观念较差, 缺乏感恩意识, 而且城乡男女生之间又各有差异, 表现为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孝顺一些, 女生又较男生孝顺。

本次调查显示, 有62.5%的同学表示能做到不顶撞父母, 常与父母沟通;面对自己和父母都喜欢吃的食物, 65.5%的同学选择让父母多吃, 23%的选择了平均分食;在如何更好地孝顺父母的问题上, 59%的选择多陪伴父母, 35%的选择努力挣钱让父母过上富裕的生活。所有这些说明, 尽管有孝心的当代大学生占主流, 但还有一部分人孝道观念比较差, 缺乏对别人的尊重, 包括对长辈和老师的最起码的尊重, 没有感恩意识。

2. 有较强的正义感, 但正直行为相对缺乏。

并且男生比女生更缺乏正义感和正直行为, 城市女大学生 (以下简称城女) 比农村女大学生 (以下简称农女) 、城市男大学生 (以下简称城男) 比农村男大学生 (以下简称农男) 更少有正直行为和正义感。81%的大学生感觉人们对正直行为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也希望这么做。但当面对小偷时, 仅有18%的大学生认为应当抓小偷, 74.5%的犹豫不决。调查中问道:“如你的好友或亲人犯了罪, 而你恰恰又是法官, 你会利用职权便利甚至不择手段为他/她开脱罪责吗?”有4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定不会”。而且女生的选择比例较男生为高, 农村学生又比城市学生更倾向于这一选项, 其中农女占52%, 城女占48%, 农男占36%, 城男占28%。

3. 缺乏宽容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女最具宽容心, 而城男则最差。

有48%的被调查者一定不会报复背后说自己坏话的人, 其中, 农女、农男、城女和城男各占本类被调查人群的56%、52%、62%和24%。有35%的同学回答不一定, 其中, 农男和城男分别占46%和48%, 农女和城女分别占24%和22%。直接回答一定会的被调查者占到5%。但选择“一定会”的农村学生和城女仅占本类人群的2%, 城男占14%。

4. 大学生的诚信相对缺失、狭隘的江湖义气较重且大局意识较差。

43%的同学看到有人损坏公物或别人的财物会选择主动去制止, 42.5%的选择观望, 8.5%的选择不会;当问及与其他同学共同目击某同学打破班上窗户是否该向老师说出时, 14.5%的被调查者选择“我不能说, 说出真相是出卖同学”, 25%的选择“不仅我知道, 别人不说, 我也不说”, 5%的选择“不能说, 说出来对自己不利”, 55.5%的选择“应如实说出真相”, 其中, 农女占58%, 农男占60%, 城女占54%, 城男占50%。这一数字表明, 城市大学生较农村大学生更缺乏诚信和大局意识。

5. 节俭意识较差, 城市大学生节俭意识更差。

面对一块实在吃不了的馒头有45%的大学生选择保存起来以后吃, 其中, 持此种态度的农男、农女都占同类的48%, 而城男、城女则分别占42%和40%的比例;有17.5%的同学认为馒头不值钱, 选择扔掉, 其中, 14%的农村学生都持此观点, 而城市学生则在20%以上, 其中男生比女生高了2个百分点;有38.5%的同学选择了“放好, 或许有别的用处”, 但馒头是用来食用的, 作为学生来讲, 不吃又拿来做什么呢?考虑到这一层, 说明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二、闵子德行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调查不难看出, 当前大学生在德行修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在男女生及城乡之间又具有较大差别, 其中, 城市大学生德行修养较农村大学生为差, 男生比女生差, 更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城男的德行修养最差。导致前述现象和问题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 但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从家庭到学校乃至社会的德行教育的严重缺失, 特别是在对以闵子为代表的优良传统德行传承教育的缺失, 是产生上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德行的养成重在家庭和学校教育, 然后是社会风气。57%的被调查者认为接忠、孝、仁、义等传统道德观教育的最主要渠道是家庭, 38%的认为是学校, 14%的认为是社会风气。调查还发现, 几乎没有学生知道闵子骞这样一位在德行方面极具影响力的历史名人, 足见我们传统德行教育的缺失的严重程度。

多年以来, 众多家庭和学校, 大都是重物质利益满足, 重知识技术的培养, 轻德行教育建设, 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殊不知,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 德行修养是第一位的。孔子弟子三千众, 就有包括闵子骞在内的七十二贤人, 贤人尽管各有千秋, 但德行修养大都是经得住考验的。被孔子号召“小子鸣鼓而攻之”的冉求, 在《论语·先进》中充分体现他们师徒的思想意见分歧, 而不能说明冉有的德行存在多大问题 (1) , 其实冉求是个爽直之人 (2) 。

由于德行缺失, 他们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 这不仅对其自身的生存发展会造成很大障碍, 而且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改善带来许多不和谐的问题。如以“马加爵事件”为代表的案件等的时有发生, 就与当事人德行修养的缺失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 加强品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德行修养, 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一环。从小处说它关乎到学生的自身前途命运, 从大处看它关乎到国家社稷的稳定和谐和长期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时代教育以外, 更应挖掘中国的传统瑰宝, 对大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 以优化他们的身心修养。闵子作为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 其德行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积极内容。《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对闵子孝行给予充分肯定的言论——“孝哉, 闵子骞”, 这在孔子称赞弟子孝行的记载中是少有的[4], 并且把闵子归于孔门四科中的德行科, 与颜渊齐名, 足见闵子德行的高尚。而从后世的著述来看, 论“德行”, 往往是“颜、闵”同称, 论“孝行”, 往往是“曾、闵”并论[1]。可见闵子的德行修养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的, 其中的仁孝、宽容、感恩、忠义、正直、守礼、尊师、重俭、诚实重信、讷言敏行及着眼大局的和合意识[2], 至今仍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是我们理应挖掘传承的无价之宝, 无疑是解决前述问题对症的“药方”, 理应成为我们进行大学生品德修养教育的珍贵素材。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3]。 (《大学》) 学校教育对于人们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大学教育又处在这种作用的关键位置。因为大学生毕业以后就必须面临着找工作和成家这样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而组织家庭就意味着对下一代的繁育和教育。可以不夸张地说, 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 而大学生又是具有较高知识层次且可塑性较强的年轻人, 这样, 高校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确立之前, 以闵子的德行为榜样, 对学生进行德行渗透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闵子德行教育的对策性

鉴于大学生的德行现状, 针对我校区大学生德行修养不足之处, 应考虑实施如下举措。

第一, 以闵子德行为榜样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行示范效应, 带动学生努力实践闵子德行。

第二, 进行闵子孝行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应当从闵子的孝行教育入手, 开展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 努力培养大学生做孝子、孝女意识, 这应该说是扭转青年学生德行问题的根本。有道是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为先。[4]这说明, 为孝是树人的根本, 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孝道都没有, 若指望他/她能为国为民舍生取义, 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加强学生的德行修养, 孝行教育是根本。

第三, 努力树立校园正气, 纠正大学生正直行为相对缺乏且狭隘的江湖义气。学校要在校园内部树立正气, 努力弘扬闵子的忠义德行, 同时还要树立典型, 有奖有惩, 对于任何背景的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努力树立正气于校园。

第四, 实施生存和环境保护教育, 寓闵子德行教育于各种集体活动中, 加强大学生特别是城市大学生节俭、合作、宽容教育, 改变大学生的诚信和大局意识缺乏的现状。建议开设学生的生存实践课和保护环境课, 以便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学生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行, 使他们亲身感受节俭、合作、宽容的重要意义, 从而体悟爱护环境 (包括他人) 对于自身乃至社会的重要价值。通过各种集体活动, 加强闵子德行教育, 全面建立沟通联系与信任, 让大学生切身体会诚信和照顾大局的重要性。

第五, 学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可以开设艺术类各种选修课和文学欣赏课, 把闵子德行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教学当中, 在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同时, 也为他们拓宽排解郁闷的渠道, 这对于净化他们的心灵, 提升他们的德行水平是较为重要的举措。要知道包括闵子在内的孔子高徒大都是深通“六艺”的高手 (3) 。

第六, 以闵子为榜样, 开设礼仪必修课, 把闵子德行教育融入其中, 把传统优秀“礼”论和现代礼仪结合起来,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

第七, 成立校区闵子德行办公室, 负责以弘扬闵子德行为契机, 领导校区精神文明建设, 进行宣传组织发动总结表彰等工作, 按照闵子德行并结合时代道德规范要求, 督促和监督学生做新时代的文明大学生。

第八, 制定相关制度措施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制度的制定和实行, 是良好德行达到“内化”再到“外化”这样一个升华过程的重要保障, 所以要加强制度建设。

第九, 充分发挥广播、报刊、互联网、视频、讲座、宣传栏及文艺汇演等各种形式进行闵子德行宣传活动, 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广泛了解闵子骞其人、其事、其行。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治教研室的思想教育优势,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把闵子德行完全融入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 并让专业课教师能把闵子德行引入课程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积极实践闵子德行。

总之, 在我们的教学和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一定要时刻注意把闵子的良好德行传递给学生, 以德化人, 以行感人。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应当做到, 并且做到最好, 唯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方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修建军.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孔门弟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10:52.

[2]田达、郑仕玲.闵子骞德行分析[J].文教资料, 2010, 07 (上旬刊) :109-111.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10:3.

篇4:中学生德行教育观后感

关键词:中职学生 德行教育 引导

一、反面题材新闻事件的引入

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版的新版《德育》第一册教材中,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是恪守道德规范。在组织以道德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时,笔者结合社会生活事例开展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引用了一则新闻报道—— “武汉88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窒息身亡”谁之过?这篇报道曾引发了社会对公民道德良知的大讨论。学生们在遇到这类事件时会如何处理呢?他们对这起事件是怎么看的呢?他们有哪些解决办法呢?结合这则新闻报道,笔者和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1:“我对老大爷的死感到非常可惜,当时如果有人帮他一把就好了,有家人在身边就更好了,可以及时送医院,还是可以救过来的。”

学生2:“老大爷年纪大了,自己的身体情况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一些慢性疾病的话,最好还是少出门,否则出了意外很危险。”

二、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对事件的态度

笔者看看情形,学生讨论的主题还没有达到笔者想要讨论的道德层面,比如我们在这种情形下,首先应该想到出手相助,社会公德基本规范要求之一就是我们应该助人为乐。所以,笔者直截了当地问学生们:“如果当时你也是旁观者的话,你会不会去扶他呢?”

沉默几秒后,陆陆续续的声音小声地响起来:“不扶!”笔者无可奈何,继续引导学生们“如果是你的亲人的话,你会不会扶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当然要扶啦!”

这时笔者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我们班的学生都很爱自己的家人!可是,这位老大爷他也是家人们的长辈,他的亲人们也爱他,在他突发疾病、趴倒在地、无力起身时,我们稍稍伸一把援手,结果不是皆大欢喜吗?”

学生3:“我不敢扶,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要太坏哦。你帮了他,回头他反咬你一口,说是你推的,要你赔偿他的损失,我怕遇上这样的情况。”

学生4:“是的是的,前不久,有个驾驶员帮摔倒在路中央的老太太,反而被老太太诬陷,说是驾驶员把她撞倒的,最后还上法庭了呢。”

笔者感到诧异,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连这帮成天除了上学就是打打闹闹、无忧无虑的孩子们,都知道了这件讹人的事。

学生5腾地一下站起来接着说:“老师,不是我们没有爱心,我们想扶的,可是不敢啊,要是也被老大爷的家人讹上了不就麻烦大了吗?”

教室里的气氛由开始的同情转向对讹人者的愤慨与无奈,也开始纷纷讨伐起讹人者的种种不是,并进一步发展到总结诸如社会风气就是这样等等。笔者在心里暗自思忖,学生的是非观还是很明确的,知道孰是孰非。但同时也感到失望,现在的孩子也受到了社会不良事件的影响,明明知道应该去帮,但也明确表态不会去帮,理由就是怕被人诬陷。笔者担心,将来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并把那些反面事例作为自己冷漠处理这些情况的借口,不帮忙也变得理所当然。

三、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整体的道德风气

笔者告诉学生们:我们的社会主流还是健康向上的,事实上,学生们应该也知道很多好人好事吧,大家说说看呢!

学生6:“我印象最深最感动我的是今年暑假的北京农民工们,他们第一时间冲到事发现象,解救了很多因大暴雨而被积水围困的人们。”

学生7:“我在放学的路上,就是在口腔医院附近,看到骑电瓶车的小伙子撞倒了一位骑自行车的老大爷,老大爷脖子上的血一直流,小伙子一直抱着他,急得六神无主。有人大声问:报警了没有?还没报?那我来打电话吧。不远处的医院门卫也赶了过来,帮着把老大爷送到就近的医院。”

学生们举出最美教师张丽莉老师,路人出手相救坠楼的孩子、抢救过马路的学生……大家举了很多很多这样的好人好事,从农民工到路人甲……原来在我们身边并不缺乏这些高尚的事例,只是有时反面例子一出,议论的就比较多。就像前面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样,大家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坏事情总比好事情多。事实上却不然,社会的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这是笔者第一步要纠正学生们的地方。

第二步,告诉学生社会上的一些讹人事件毕竟是少数,是非主流,对于这些丑恶现象,我们是要去揭露它、批判它。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忽略了社会中很多美好的人和事,我们每个人对高尚的道德都有着一种向往、认同和期待。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主流意识引导着人们,引导着社会,朝着一个大家都向往的方向发展。

第三步,告诉学生国家对社会上极好或极坏事件当事人的态度:丑恶行为依法严肃处理,见义勇为积极表彰,体现了惩恶扬善的原则。就像北京的农民工兄弟们,受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宴请,崔老师代表所有的人感谢他们。我们发现,善良是可以传递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而不是瞻前顾后的。就像南京有两位中学生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他们一起帮助了一位摔倒的老人。两人互不认识,但两人的愿望是一样的,力所能及地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

第四步,提议大家掌握一些急救知识。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报道:在某风景区一位老外帮助了一位昏迷的中国老人;一位年轻美国女子在西湖救起了落水者。他们一位是用针灸,一位是做人工呼吸,他们掌握的这些急救知识都与他们的国情有关。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小孩灌输危险的认知和规避方法,小学时对学生进行对他人急救的教育,到中学时进行正式的急救学习,包括外伤急救、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等。我们在救人的时候,不能盲目地救,因此掌握一些简单必要的急救知识是有必要的。

第五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看到有人遇到困难时,除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外,我们要拿起手中的电话,拨打两个最熟悉的号码:110和120,为伤者争取最宝贵的时间,对我们来说,这真的是举手之劳的事。

四、小结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育,笔者也收获颇丰。从刚开始的反面事例到后来的正面引导,笔者和班上的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很多践行雷锋精神的人和事例。我们强调了一个中心:社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的人心是善的。学生们从刚开始的消极,到后来的领悟,相信这堂课对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起到一些作用。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培养他们积极向善的勇气,使他们不会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改变,而是正常、积极地去影响社会,在社会善与恶的博弈中,努力取善弃恶。那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甄昀.中华美德读本[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

篇5: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

船营区第四小学 张静如

案例一 吃 得 最 香 的 一 餐 饭

我校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久,教师和孩子们也都因此有点低的收获,如今,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一点一滴地走进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行为。

我曾经翻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名字叫《半个弃饼啃动人心》,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一位老师发现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扔了半个用塑料袋包着的饼,他将饼拾起来,问是谁扔的,没人承认,他说:“你们没挨过饿,不知道粮食的可贵,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说着就要将饼子放进口中,这一举动最终感染了全班同学,丢饼子的同学和老师一人一半把饼吃了。

刚看到的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把这个故事当作笑谈。当时我说,要是我把学生扔掉的半块面包捡起来吃了,第二天家长就会反映,这个老师精神有问题吧?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也许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浪费,所以才觉得丢半块面包没什么,才觉得这位老师的举动不合时宜吧。反思我们的行为,浪费的情况真是太多了!我们班每天中午都要倒掉将近半锅的饭菜,我心里虽然很不舒服,但是在我校,每个班吃完饭后都要挪边上一个锅用来装剩饭,这似乎已成为不约而同的习惯,我也一样,天天都在倒剩饭,有时满满的一盆菜只因不太可口,饭后就倒掉了。既然班班如此,人人如此,也不觉得不对。另外,现在的条件很好,谁家都不少那几口饭菜,我还真舍不得逼着孩子把不爱吃的饭菜硬噎下去。

可是读过《弟子规》,我深深认识到,浪费粮食是可耻的。教育学生不浪费粮食,不是逼孩子吃难吃的饭菜,而是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让他们感恩给予我们食物的人。吃下这一口饭,我们要感恩做饭人的辛勤劳动;感恩种庄稼人付出的汗水;感恩我们的父母辛苦挣钱把好条件提供给我们!这样做更能养成学生“对饮食,勿拣择”的好习惯。现在的人对饭菜挑挑拣拣太严重了,如果能改掉这个坏习惯,孩子们不是终身受益吗?想到此,我觉得提倡节约,刻不容缓。那么,我该如何入手呢?总不能像故事里的老师那样捡起半块面包吧?那样做,过于激进,别人接受不了,于是我想起了让我深受感染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校长亲身经历的。在庐江文化中心学习的时候,由于学习是免费的,吃住全由中心负责,而且所有费用都是好心人捐赠,所以学员们都是吃多少,盛多少,虽没有规定,但我们都自觉做到不剩饭。但是,有一天,校长多夹了几条萝卜,回来一尝才知道,这萝卜条又酸又咸,这是当地的一种咸菜,当地人很爱吃,但我们饮食习惯不同,首先觉得它不好吃,再就是它太咸了,实在吃不下!眼看着,碗里其他的饭菜都没了,就剩下这咸咸的萝卜,怎么办呢?悄悄地把它放在碗底,用另一支碗摞上去,谁也看不着,没问题吧,以后再也不剩了还不行吗?想着想着,校长就把两个碗摞到了一起,咸菜藏在了下面。可是这一举动被旁边的一位学员看到了,他问:“吃不了了?”校长皱眉,实在吃不下!“来,我帮你吃掉它!”当时的萝卜条已经被压在下面,不仅难吃,还变脏了,校长就满脸愧意,心里反复想着:以后再也不剩!

还有一件事,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也是在那里学习的第四天,我已经深知不该剩饭,可是那天盛饭的时候,一不小心,我的手一抖,再加上用不好夹馒头的夹子,一个馒头掉在了地上,我瞅着那块馒头就呆了。怎么办?捡起它?掉在地上,脏了,吃它不卫生啊!扔掉?一粒饭都舍不得浪费,我扔整整一个馒头?正犹豫的当,我身后文化中心的老师已经微笑着捡起来,放到了碗中,并且笑盈盈地给我夹块新的,说:“没事,去去皮,里面一点不脏。”我愣在那,一时反应不过来,待老师走了,我只觉得心里酸酸的,暗自后悔,我怎么不夹住那块馒头啊!整顿饭我都只想着和校长一样的话:以后再也不了!

这两件事既然让我深受感染,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效呢?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就兴奋地对同学们说:“这学期老师有个伟大的畅想,那就是——拒绝浪费!就说咱们的中午饭吧,你们知道这每一顿饭有多么来之不易吗?„„”接着,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很自然地分析出了午饭存在的问题:挑挑拣拣,剩饭太多。之后,我深情地讲了前面的故事,接着问他们:“你们说,那块馒头被那个老师捡起的时候,我是什么心情?”有一名同学说:“老师心里肯定很难受,自己的过错却要别人承担!”“说得好!那我们以后就不犯错,不让别人承担我们的过错,我们怎么做才能不犯错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最后的结果是:

1、不挑食,盛什么,吃什么。

2、吃多少,盛多少。

3、盛饭时一定小心,别弄洒了。接着我问:“什么时候开始执行?”同学们信心十足,异口同声:“从今天开始!”

于是新学期的第一顿饭,我们班就开始了“拒绝浪费,从我做起”的行动。当天中午,同学们打饭秩序井然,一个接一个,都小心翼翼,生怕弄掉一粒,吃饭时也特别安静,好像都在想着每一粒粮食的珍贵,最后真的是没有一个人剩饭!这一顿我吃得很香,饭菜的味道已经不重要了,看着空空的饭锅,我笑了,转过头对孩子们说:“这顿饭,老师吃得最香!”同学们纷纷拿过饭盒说:“看,我吃得多干净!”我感觉到孩子们的内心有了战胜自己的骄傲,更觉得杜绝浪费这一念头正一点点走进他们的心里。第二天早上,又有几个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昨天回家也没剩饭,妈妈都夸我了。”

当孩子们进步的时候,老师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自己从心里往外地高兴。从那一天起,我们班挂起了“无人倒剩饭”的计时牌,时至今日,已经是“35天无人倒剩饭”了,虽然只有35天,但我会坚持做下去,让这个计时牌陪孩子们走过童年,直到让拒绝剩饭形成一种习惯,影响他们的一生。

案例二

改还是不改?

为了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我们班挂了一块“无剩饭计时牌”,同学们热情都很高,每天专人负责检查饭锅,专人记录天数,看着计时牌上的天数一天天地增加,同学们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每天记录的时候,计时负责人都要向我扬起笑脸:“老师,今天又没人剩饭!”

今天是计时开始后的第八天了。午饭很香,是排骨炖土豆、玉米,这是我校的特色菜,这三样东西经过食堂的大锅一炖,肉汤夹着玉米的香味,别提多好吃了。孩子们遇到好吃的,都狼吞虎咽地吃着。看着他们可爱的样子,我半开玩笑地说:“孩子们,可别把骨头也吃下去,咱们提倡不剩饭,骨头还是留下来吧。”同学们呵呵地笑了一阵,接着陆续地倒餐具里的骨头。计时员连记了七天了,今天他瞄了一眼饭锅里的骨头,很自然地就把计时牌上的“七”改成了“八”。就在这时,一向老实厚道的小C端着餐具磨磨蹭蹭地走了过来。我看出她有什么话不敢说,立刻问:“怎么了?吃不了了?”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之后羞愧地低下了头。“是不是盛多了?”“嗯!好吃就想多吃点,可是我实在吃不下了。” 说着,头埋得更深了。“没关系,以后可要记住啊!倒掉吧。”小C一步一挪来倒剩饭锅前,倒掉了剩饭。

我怕同学们因为她影响了全班,群起而攻,所以悄悄地把计时牌改成了“七天”。不料,刚改完,就被一个同学发现了,“老师,都八天了!今天没人剩。”没办法,我只好老实交代:“小C剩了一小口。”同学们真的开始抱怨,“真是的,我把菜汤都喝了,她却剩!”“老师偏心眼,小C倒饭该批评!”“老师,那点不算,就一点点,不到一口呢,不算不算!”“小C,你怎么能影响全班呢?”„„最后,同学们认定,就那么一口饭不该算!他们嘟着小嘴,吵得面红耳赤,似乎就等着我大笔一挥,改过来!

改还是不改?我也犹豫了,全班41人吃饭,剩那么一口,而且孩子们已经坚持了七天,很不容易了,这些家里的皇帝,以前可是剩惯了的。更何况,在食堂,也许一个人就比我们班这些天剩得多,改回来吗?我拍拍手,示意同学们静下来。接着说:“孩子们,我们这个计时牌,没人和我们比,我们是在和我们的心比赛,赛什么?谁能说?”有说赛好习惯的,有说赛坚持的,有说赛集体荣誉感的„„接着我问:“改与不改哪个是好习惯?”孩子们开始议论,说着说着,竟然渐渐地没声了。过了一会儿,我瞅着他们笑了,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我明白了,不能改,那样做不诚实!”“我也知道,那样做,我们自己知道那是假的!”„„接着,我们一起笑得很灿烂!“那小C呢?我们该批评她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找找小C这件事哪里做得对?”“老师,我觉得小C很诚实,她要是偷偷把剩饭藏起来,谁也不知道。”“我们该原谅她,你忘了老师的故事里说的,老师还掉块馒头呢,有错改了就行呗!”我伺机引导:“同学们,《弟子规》中说‘过能改,归于无’,就是说只要能改正过错,就应该得到原谅,我们一起原谅她好吗?”教室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孩子们小鸟一样地拉着小C出去玩了。

篇6: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

一、明白教育的本质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成为贤圣之人。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

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故,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位好的老师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三)人不学,不知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接受过教育。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即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

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即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受教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四)教学慎于开始

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典在此时,教导他诵读、进而熟读、牢记不忘。如果不予经典教育,孩子一样会起妄想、妄念,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

儿童的经典教育就是扎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根基不稳,就难以有光明的人生。

(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最大的学习场所;社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世界的现况来看,当前的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导向很少。其污染的危害往往为人所忽略。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凡有影响力者,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否则,社会风气、道德公义只有日益沦丧而已!

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 4 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

譬如,佛陀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己,不被染着。

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

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

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爱与和平。而这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需,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教育。

以上四种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在人生过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精神的升华、德行的提升就要靠宗教教育来熏陶。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明白这四种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

身为一个教师,对于这四种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体悟,5 就能做好这份神圣的教育伟业。

二、教师应有的角色

(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儿童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已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能担起经典导读者众,但能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的老师就不多了。

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失去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一步落实学习。故,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真诚地效法学习。

《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又如何能化己育人呢?

教师素为人伦典范、世间人的榜样,从事教育的人应以此自勉。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6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越是深入地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是不足,越能激发自己向学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就不得不更深入地体悟经典的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那么在教学的领域中,才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出学生积极向学的精神。

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更为茁壮进步。

(三)心理建设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神圣的,需要用真诚的爱与平等无私的奉献,因材施教,才能灌溉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

在现实环境中,碍于教育政策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已为人所忽略。环视大环境中的教育,它究竟为人类带来什么?经由内心彻底省思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建立对教育的认知。

三、怎样落实「童蒙养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一)养其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四正)1.培养纯善的心

首先,老师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纯洁。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孩子纯善的心。善心是无远弗届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为与作用)也是无有穷尽的。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为人的根本。

2.教育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

(1)对人:明白五伦的关系,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

(2)对事: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培养好学的精神。

8(3)对物:灌输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晓喻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例如: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对物品也要有恭敬爱惜之心,这样才能用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为的约束

容止安详,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现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养成自大、为所欲为的心理);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例如叠被、叠衣、书桌的整理、鞋袜的洗涤、参与家务劳动);要求出言谦敬有礼,晓喻口为祸福之门,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

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也是老师非常重大的责任。

(四)熟练经典读诵教材

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导学生落实经典的教诲

1.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书正

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在家里也应如此,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

(2)精神抖擞,读诵要求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不可太高 精神抖擞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要掌握课堂的气氛。

「凡道字,重且舒」,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自己要做到。平素与孩子对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语速是否过快,如果能从小注意音声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调节,则孩子将来的言谈也会温文儒雅,气度翩翩。

(3)落实每天读诵

要求每天朗诵固定遍数,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来就可累积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诵下来。背诵得越熟越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其复习,诚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背诵的遍数也是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2.讲解做人的道理──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以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隘,因此,老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弟子规》。例如:对长辈礼敬的应对、与同学友爱的相处、公共场合的行仪,个人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在课堂上都要详细地教育。必要时,可以将《弟子规》编为剧本,让孩子表演、互相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3.合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上紧密配合,就非常有利于孩子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孩子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特别要重视的是,把握学生犯错的「第一次」,是老师和家长教育他的关键时期。为人师长、家长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谨慎 12 地教育引导,纠其偏差,补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4.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孩子是很易于受环境影响的。营造尊师好学、谦敬有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由点带面、由面及点地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让全班同学普遍地学习、实践。

现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爱的精神,自大意识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差,如果没有及时教育,会严重地妨碍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尤要注意培养孩子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长大之后,自能与人和睦共处。

(六)提倡老师教学交流与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师间彼此切磋交流,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

中国圣贤的典籍非常多,透过读书会,可以开阔对古籍更深一层 13 的了解。有助于充实自己,彼此相互勉励,受用无穷。

(七)找寻教材资源

除了经典教材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易于接受的其它教学材料,如故事、现实的实例等。

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透过细密的观察、及与家长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现阶段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就可以运用相应的故事、实例等材料,启发、诱导孩子认识自身的缺点,激发他们积极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信念。

特别要提示的是,我们有丰富的美德故事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等等,都要结合孩子经文学习的进度、他们自身的状况,经常讲解给他们听,让他们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养正自我。

四、教学之妙,存乎于心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人生一大乐事」,况教育乃百年大计,攸关学子一生,若老师能全力投入、深信,必能唤起大家对师道的重视。愿我们以五心——爱心、信心、决心、用心、恒心共勉之。

五、结语

上一篇:读“学问”的故事作文下一篇:食品药品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