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污染调查报告

2024-08-01

河北省水污染调查报告(通用6篇)

篇1:河北省水污染调查报告

河北省水污染调查报告.txt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男人掏钱是恋人关系,女人掏钱是夫妻关系,男女抢着掏钱是朋友关系。男人爱用眼睛看女人,最易受美貌迷惑;女人爱用心看男人,最易受伤心折磨。浅析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河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摘要本文从近年来河北省地表水水质的年内变化规律和“96?8”发生前后地下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分析了面源污染的形成、特性、组成及时空分布规律,阐明了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提出了抓紧治理面污染的建议。

关键词面污染源水环境污染危害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但这些防污、治污措施和政策大多是针对工矿、城镇排污形成的点、线污染源的,很少见到关于限制、治理面污染源的法规文件。然而,据河北省近年的水质水量监测资料可以看出:面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虽然较为隐蔽,一般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实际上已成为十分严重的危害,必须认真对待。面污染的形成、特性、组成及时空分布特点

面污染主要是由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的残留物、农村生活污水以及堆弃在流域面上的矿渣、肥料等各种污染物造成的。

相对于点污染源而言,面污染源具有积累性及分布面广的特点。面源污染对水环境产生危害的充分必要条件:一是有积存流域面上的污染物;二是流域降雨径流对污染物的淋溶、携带。在无径流产生的情况下,积存流域面上的污染物并不会像点污染源那样立刻对水环境造成危害,然而,一旦流域产生暴雨洪水,这些积存流域面上的污染物就会随暴雨洪水从四面八方汇入河流、水库和洼淀。

面污染源的组成主要取决于积存于流域面上的污染物的组成,在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流域面上,面污染主要由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的残留物及畜牧业污染物组成,其代表性超标污染项目为氮类污染物;在以采矿业为主的山区,面污染源的组成主要取决于堆弃于流域面上的矿渣的成分,其代表性超标污染项目主要是铁、铜、铅镉等无机指标。

面污染的空间分布取决于污染物在流域面上的分布以及暴雨径流在流域面上的分布两个因素。面污染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主要取决于暴雨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面污染源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在北方地区,人们往往直观的认为,河流枯水季节流量小,污染物加入后得不到稀释,会使地表水水体的水质变差;汛期来水量较大,污染物加入后会得到稀释,因此汛期河流、水库和洼淀的水质一定比枯水期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近年来河北省山区72个水质水量控制站(控制面积113901㎞2)的地表水水质水量年内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由于这些河流在长达8、9个月的时间内处于无地表径流加入的状态,各种污染物在流域面上日积月累,带到雨季来临,流域产生暴雨洪水,雨水淋溶和径流输送使积存于流域面上的各种污染物随洪水从四面八方汇入河流、水库,地表水体的水质明显变差(表1)。

表1河北省山丘区水质水量统计

时间 监测到的总水量(亿m3)超五类水的水量占总水量的百分比(%)

年 月

1996 8 121 41.145 5.739 3.3

1997 2 35 937 11.329 14.6

2337.5 5.9 7 23 2.281012 19986 24 4.3 28 17.1 8 45 56 10 26 7.1 12 20 4.1 2 20 3.1 4 18 11.3 1999

由表1可见:1996年8月(“96?8”洪水发生月)全省各河系监测的地表水总量约为121亿立方米,其中严重污染的水量(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超五类水)就占41%。1997年全省是枯水年,而滦河水系8月监测的来水量为全省最大(其他河系为枯水年,来水量较小),该月滦河水系的总水量为14.6亿立方米,而据同步检测的水质分析,其中超五类的水量就占87.1%,且无一至三类水。可见,无论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汛期各河水水质都受到面源污染的直接影响。雨季过后水质状况明显好转,由表1同时可以看出,到每年10月份,超五类水量占总来水量的比例就会比8月份少38.6%。

再从超标项目看,1996年8月雨洪发生后,全省201个地表水监测站中,按地表水水质超标物质的超标率大小统计,依次是N、COD、P,它们的超标率分别为82%、48%和39%。氮类污染物在1996年雨洪期间氮类污染物的超标率比平枯水期高出约30%。

为了定量分析出在洪水过程中点、面污染源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程度,在“96?8”洪水期间,我们曾在大清河直流拒马河紫荆关河段进行了对次洪水过程加密水质监测的实验,通过对洪水过程中各项污染物输送量及相应时段的点源量统计计算,用总输送量减去点源输送量得到了洪水过程的面源输送量。计算结果表明,洪水期间地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主要来源于面污染源,面污染源输送量占其总输送量的99%以上,占全年污染物输送量的80%以上。由此可见,面污染源对地表水环境造成的影响绝不能忽视。面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储存在地下的地下水,一般不易受到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污染。污水入渗又需经过土层的过滤作用,故为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然而,当上覆土层和含水层中的污染物质积累到相当数量后,受虑污作用限制,随着地表水体的入渗,地下水水质也会受到污染。而且这种污染也会持续发生。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满足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要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久之便造成地下水位连年下降,这就为地表污水入渗提供了水利条件与蓄水库容。为研究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我们曾在石家庄山前滏西平原设立了一个地下水水质水量结合评价的试验区(面积873.7㎞2,水质井19眼,井网密度为46㎞2/眼),1996年汛期(7月初至8月上旬的40多天内)试验区内有5次大的降雨过程,其中尤以8月2~5日的次降雨量最大(即为“96?8”特大暴雨)。降雨以后地下水位得到了大幅度的回升,降雨入渗补给成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约占这一时期总补给量的57%。试验区内地下水埋深度平均变幅为6.53m,年最大变幅为16.69m。可见“96?8”暴雨对该地区地下水量的影响巨大,使多年超采腾出的地下水库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根据“96?8”暴雨发生之前,3月26日、5月27日~29日与暴雨发生后9月16日~19日、12月10日~12日在试验区采取的地下水水样的水质资料分析(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

/T14848—93)),结果发现试验区内地下水井的水质发生明显变化(表2)。

表2 试验区地下水水质级别分类表

类别 时间 符合1—3类水水质井 符合4类水水质井 符合5类水水质井

井数(眼)控制面积(㎞2)井数(眼)控制面积(㎞2)井数(眼)控制面积(㎞2)94.3

178.2 “96?8”之前 “96?8”之后503.3 6 276.1 0 0 15 695.5 4

由表二可见,“96?8”暴雨发生前,由于地下水埋深大,一些小的次降雨和农灌回归水难以入神补给地下水,几乎都消耗于植物的蒸散发。出场年排污的河、坑附近外,地表水对地下水几乎无补给,因此这一时期的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1—3类水的控制面积占试验区总面积的57.9%。“96?8”暴雨发生后,试验区除承接该区的降雨外,还要承接来自山区的河道洪水,使地下水位特别是行洪河道沿岸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上升,由此引起地下水水质明显变差,873.7㎞2的试验区内,竟无一眼井的水质能达到地下水3类质量标准。从超标项目来看,除高邑县城内一眼井的水质外,其余所有井的水质中的超标项目,都含有亚硝酸盐氮和氨氮,这两项的超标率高达94.7%,足以证明面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不仅范围广而且危害大。保护水环境必须根治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污染应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由于年内大部分时间处于无地表径流的干旱状态,各种污染物在流域面上积累,成为随雨洪排入河流等水体及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严重的面源污染。

面源中的许多物质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极大。据我省利用城市污水灌溉的灌溉区调查表明,灌区内人口的畸胎率、癌症死亡率、肠胃病发病率都高于清水灌区,人的平均寿命也相对较短。为此,从现在起必须重视面源污染的治理。减少面源污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大力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等保墒肥田措施。提倡合理使用化肥和节水灌溉,减少肥料流失,建立氮、磷、钾合理配置的施肥体系,改变偏施、重施氮肥的陋习,是减少氮类污染负荷的关键。

⑵、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措施。农村生活污水渗坑星罗棋布,在人口密集区,渗坑由点到面,成为不可忽视的面污染源。实施禁用含磷洗衣粉的措施,对乡镇企业、养殖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应事先计划用水,减少用水浪费现象,也可减少这一污染。

⑶、加强山区水土保持,严禁乱砍滥伐,减少水土流失,使洪水期的面源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⑷、治理面源污染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农业、环保等各部门,因此各有关部门应团结协作、科学治理才能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⑸、要加大水环境保护知识在农村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水环境恶化危害性的认识。全民动员来改变“全民污染,全民受害”的不良局面。

篇2:河北省水污染调查报告

河北黄骅污染物偷排调查报告2011-06-22 20:49河北黄骅污染物偷排调查报告黄骅,是河北省沧州市以东临近渤海的一片广阔的盐碱地,河北黄骅污染物偷排调查报告。在“大办农业”的时代,这里庄稼难种、水难喝。而到了“大办工业”时代,这里渐渐成了一片“热土”。尤其是2007年以来,渤海新区、河北经济隆起带、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大港产业园区等一系列国家级、省市级开发区都相中了这里。而县办的、乡镇办的、村办的所谓开发区更是不计其数。这个地方已经成为工业开发的汪洋大海。于是,各种怪异之事也频频出现。从去年底开始,黄骅市周边的乡镇里出现了不少蓄积着红色工业废水的渗坑,当地居民称之为“红河谷”。无名无由、无人认领的“红河谷”,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恐慌。令人咋舌的“红河谷”在黄骅市西307国道滕庄子乡西白庄村一带,沿着307国道旁一条柏油小路向北走约1.5千米,CCIN记者看到了一处约20米长、7米宽的污水渗坑,坑里水呈红褐色,因为颜色太深,坑里根本看不见底儿。附近西白庄村的李大爷正在渗坑旁的田里耕作。据他介绍,这里的蓄水原是村民浇地或打农药用的,今年春天的一天,突然就发现坑里的水都变成了这样的颜色。“挺吓人的,村里人都不敢用了,每次从这里走都远远避开。”李大爷带着CCIN记者向北走了百米之后,展现在CCIN记者面前的现象令人咋舌。就在与307国道平行的一条土路旁,一条宽约5米的河沟向东延伸,河沟里全部蓄满了红色废水,两旁的草已经枯黄。CCIN记者沿河沟向东走了约300米,仍然没看到尽头。据村民反映,不仅在西白庄,近半年来在黄骅市周边的其他乡村也出现了不少由于企业非法倾倒造成的“红河谷”,在距黄骅市约8千米的西胡庄北侧有一个更大的红色渗坑,长约1000米,最宽处有20米。“红河谷”一般出现在村外农田附近,原来都是蓄水坑或泄洪沟。“废水已经在这里渗了半年,河沟里以前有鱼,现在连个虫都没有了。”李大爷说。离河沟不远处即是麦田,他担心今年收上来的麦子会有问题。一位在附近放羊的村民说,他的羊羔年初喝了“红河谷”里的水,不久就死了。“红河谷”向西约1000米即是南排河,南排河向东流入渤海。李大爷忧心忡忡地抱怨道,红水渗到地里最后还不是被庄稼吸收了,这里本来就是靠天吃饭的盐碱地,如果再被废水污染了可怎么种地啊!“红河谷”的水是谁排的?CCIN记者沿着河沟探寻很久,始终没有找到排污口。有村民推测废水是从附近一个叫企业家园的工业园区里排出的,原因是工业园里有家厂旁的沟渠里也有红颜色的污水。在该村民指引下,CCIN记者找到了距该“红河谷”1000米处的企业家园工业园,在某工厂的围墙外看到了一处污水沟。该沟有两三米宽,沟里的水呈浅红色,沟渠旁枯死的杂草也呈红色。村民说围墙内有两家企业,分别是天罡化工厂和天和幕墙厂,前者生产过碳酸钠,后者涉及到热镀锌。但李大爷认为“红河谷”里的水不是企业家园里的企业排的。“有天傍晚我在沟边看见一辆罐车被一辆黑色轿车引到沟边排水,小车的车牌不是本地的,水刚排出时是黑色的,到沟里就成红色了。”李大爷带领CCIN记者找到“红河谷”旁大车的车辙。“这个情况向当地政府反映了吗?”CCIN记者问。“去年冬天这里就有红水了,我们向上面反映过,但是到现在红水还在那儿,也没人来处理,调查报告《河北黄骅污染物偷排调查报告》。”村民无奈地说。外地企业跨区偷排?“红河谷”究竟从哪来?为了调查清楚,CCIN记者走访了当地相关政府部门。CCIN记者首先来到了黄骅市环保局。该局一位李姓局长接待了CCIN记者。李局长十分肯定地告诉CCIN记者,“红河谷”里的水不是企业家园里的企业排的,并当即带领CCIN记者跟他一起到现场查看。在天和幕墙厂围墙外的沟渠里,环保局工作人员提取了水样。李局长看过水样后说:“天罡化工厂在环评批复中被要求没有工业废水排放,天和幕墙厂虽然被允许设立排污口,但是排出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我们每个月都会不定期来取样检测,并没有发现实质性污染物。”对于这里的水为什么会泛红,李局长的解释是天和幕墙厂的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铁锈处理,污水中的铁锈和岸边的枯草发酵后会变成这种颜色。“那会不会是园区中的其他企业排的?”CCIN记者问。“园区里的企业我们也调查过,排不出那种颜色的水。”李局长说。不是附近工业园里的污水,那会是谁排的呢?李局长的答复出乎意料,“有可能是外地企业雇当地的罐车偷偷倾倒的,究竟是哪的企业倾倒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抓住过,不敢乱说。”“黄骅市电视台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播出的系列环保宣传节目中就专门提到黄骅市周边的非法倾倒现象。我们去年也出台了一个奖励政策,在黄骅市各个乡镇集市的显要位置都贴了告示:只要能举报并协助抓到倾倒者,奖励3万元,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人来领这个奖。”李局长说。“一次都没抓住?”CCIN记者问。“没有,因为倾倒点非常多,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想要当场抓住非常难。”李局长解释说。“村民也没有举报的?”CCIN记者疑惑。“有一次晚上12点多接到村民举报,环保局离倾倒地点10多千米,我们组织人赶过去倾倒的车辆已经跑了。”李局长无奈地表示。“红河谷”里的水果真是外地车倾倒的,当地政府也这么认为。滕庄子乡副乡长吴忠锋认为“红河谷”的水是外地企业偷运过来倾倒的。“不光在我们这里偷排乱放,滕庄子乡往东、黄骅城区以西一带很多村里存在这种情况,我们乡比那边情况还好点。”滕庄子企业家园工业园管委会赵主任谈到“红河谷”时咬牙切齿。“这个事儿太招人恨了。据说这个利润很高,有些本地运输户为了赚黑心钱,不惜帮外地企业乱排乱放。”西白庄村委会赵家政主任告诉CCIN记者,为了抓偷排者去年冬天村里专门派人在“红河谷”边蹲守20多天,但仍没抓住偷排者。他之后根据有些村民提供的线索推测:前来偷排的企业应该属于山东、天津等地,在西白庄村的“红河谷”前后偷排了七八次。瞧,远处又是一个“红河谷”。谁该为环境埋单?“红河谷”有什么成分,会对当地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CCIN记者在环保局得到的答复十分含混。“红河谷里的水检测过吗?”CCIN记者问。“没有,水质比较复杂。再说水已经排到那里了,又抓不到人,检测也是无用功。既然是偷排的水,水质肯定是有问题,不然干嘛偷排。”环保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据环保局工作人员推测,偷排的水应该是高浓度废水,企业处理成本太高,所以才偷排。CCIN记者从一处“红河谷”中提取了水样,经过北京一家知名检测机构的初步检测显示:按照国家环保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该水样处于第五类水质范围,接近劣五类水质。一位业内专家根据检测结果推断,“红河谷”里的废水应该是染料企业排出来的。该专家告诉CCIN记者,印染企业的废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废水中不仅重金属含量会高,而且可能含有偶氮类、酚类等致癌物。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河北一些地区一度成了有名的染料生产基地,许多村镇都靠办小染料致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的土壤、地表水被严重污染,有的连地下水也被污染,有的村子多年挑选不出一个当兵合格者。染料废水的危害,老百姓也早已知道了。“红河谷”已经在这里,谁来买这个单呢?李局长说:“这个水既然是在这里偷排,那就肯定在当地也不好处理、处理成本高,不然它也不会被拉到外地偷偷排。这个水抽上来还得找相应的污水处理机构来处理,处理的费用谁来付呢?”而村民认为,既然倾倒是违法行为,那么当地政府部门就有责任抓到倾倒者。如果抓不到倾倒者,那就该政府部门埋单。

篇3:河北省水污染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生活饮用水,污染状况,调查

故城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隔京杭大运河与山东德州市百里相连。县域总面积937 km2。辖9镇4乡,538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县政府所在地郑口镇,座落于京杭大运河西畔。以县城为基准,距北京市350 km,距天津市250 km,距石家庄市150 km,距济南市140 km。由于地质结构和土质性质等原因,该县浅层地下水总硬度、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含量高,深层地下水氟普遍超标。

1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

2009年3—4月,对故城县各个镇(乡)、村的供农民生活饮用水进行抽项调查,测定项目主要有色度、pH值、氯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硝酸盐氮、氟化物、氰化物、挥发酚、铁、锰、铜、锌等20项。监测结果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1]评价,评价方法以单项因子的含量与标准含量对比,其含量超过标准含量的即为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结果表明,故城县农村饮用水主要超标物质为总硬度、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等。检测的337份水样中,全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水样只有10%。其超标项目主要是总硬度,其浓度测定范围在180~850 mg/L之间,超标率为70%;氯化物浓度测定范围在200~450 mg/L之间,超标率为60%;溶解性总固体浓度测定范围在600~1500 mg/L之间,超标率为80%。在深井水样中氟化物均不合格,浅井水样氟化物均合格,见表1、表2。

注:各镇主要超标项目均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和氟化物。

以上检测结果表明,该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问题主要是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氟化物等项目不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且有的水井是2项以上的检测项目同时超标。

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标准限值:总硬度(以CaCO2计),≤450 mg/L,氯化物≤250 mg/L,溶解性总固体≤1000 mg/L ,氟化物≤1.0 mg/L。

以上检测结果表明,该县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深层水主要是氟化物高,有的井水氟化物超标2倍以上;浅井水及地表水主要是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限值要求。

2 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资料显示,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于非卫生安全的水与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造成的。他们在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1 苦咸水的危害

据卫生部门调查,长期饮用苦咸水,影响人体微循环系统,可导致老年血压、心血管等方面的病变。用苦水灌溉可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2.2 高氟水的危害

长期饮用高氟水,易诱发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病情轻者牙釉质出现白垩、着色、缺损样改变,即所谓的氟斑牙;重者可侵害骨骼,表现为全身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骨骼变形,甚至发生瘫痪,即所谓氟骨症。

3 污染来源分析

3.1 生活污水和废物的污染

由于农村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和饲养家禽的污水随处排放,生活垃圾随处堆放,造成环境污染,农村河沟水体污染严重。

3.2 来自农业种植的污染

①化肥的大量施用造成污染。据测,农业生产中氮肥的使用率为30%~ 35%,磷肥的使用率为10%~25%。大量的氮和磷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沟,造成对地表水的污染,进而污染地下水。目前,该市一些乡镇,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很高,已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且随着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的加重,已引起中深层地下水的污染。②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的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以及施药工具和器皿的清洗等。在农药使用过程中,一般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4 改善水质措施

4.1 加强农村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及水质监测

目前,全国农村推广集中供水模式。为确保供水水质,防止再度污染,应加强供水水源地的安全防护,采取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等工程措施。同时,加强对集中供水水源的水质监测,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及供水水质状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建集中式供水场是解决该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最佳途径。

4.2 加强点源污染综合治理

城乡企业的污染源控制是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加强排污企业管理,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达标排放和纳污总量控制。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实行关、停、并、转、迁。

4.3 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要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必须坚持走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首先应在农村推广生态平衡施肥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采用高效、复合、缓效新化肥品种,增加有机复合肥的施用,大力推广生物肥料的使用,鼓励农民定期在土地上施入堆肥或粪肥,并采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减少化肥径流,节省肥料;其次,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再其次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农药的用量。完善农药的使用方法,提高施药技术,合理施用农药。对于养殖造成的水污染,要使其污染物经过处理净化后进入水体。

4.4 采取生物措施自然净化

根据我国农村现行条件,宜采取天然净化系统改善水质,利用天然水体或土壤的自净作用对废水进行处理;建设生物稳定塘、人工湿地和土地处理系统;大力推广生活生产污水净化沼气池的建设,对生活污水、畜禽排泄物进行集中处理。

参考文献

[1]GB/T5750.1~5750.13-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篇4:河北省水污染调查报告

关键词:工业固废;污染现状;管理对策;河北省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钢铁、电力、煤炭等固体废物污染的重点行业规模较大,河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到2013年底,河北工业固废产生量居全国第一,工业固废产生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河北占有三席[1]。其中,冶炼废渣和尾矿年产量分别为7394.4万吨和2.4亿吨,占全国冶炼废渣总产量的20.1%和尾矿总产量的22.8%[2]。

工业固废除了具有量大面广、管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等特点,由于受到历史、资源利用等因素的制约,如若处理不当,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基于循环经济视角,降低工业固废的产生量与排放量,加强其综合利用,是河北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河北省工业固废产生、处置与利用现状

(一)产生量变化趋势

河北省工业固废产生量在逐渐增大[1-2],由2000年的7028万吨,增加到了2014年的41928万吨,15年来增加了496.59%,给河北工业固废处置、利用和监督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图1所示。

(二)处置与综合利用现状

由图1可知,2000年至2009年河北工业固废利用率是逐渐提升的,从2010年开始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呈现急速下降的趋势,到2014年时综合利用率仅为43.47%。而我国近几年来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均在60%左右,河北省的工业固废利用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河北工业固废产生量和综合利用情况

近年来,河北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这主要和整体经济环境下行、综合利用成本高、效益低、消不抵涨等因素有关。目前河北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技术含量低的层次上,缺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技术。例如:煤矸石和冶炼废渣用于生产水泥等,粉煤灰用于建材领域和建筑工程等,而处置方式仍然主要依靠填埋[3]。因此,做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河北省工业固废处置和综合利用的工作重点。

三、河北省工业固废污染控制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北省工业固废持续呈现出消不抵涨、综合利用效率低、堆存量庞大的,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使得对工业固废的再利用显得越来越迫切。通过对一些学者的调查进行研究,发现河北省对于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对工业固废污染控制意识不强

一方面,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将环保落到实处。堆放和填埋依然是很多企业对工业固废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工业固废的管理部门,特别是特别是基层管理部门,对工业固废污染的监管重视不够。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有些产生工业固废的企业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所以部分政府重经济轻环保,基层环境监管能力相对薄弱。

(二)工业固废污染控制与管理水平较低

一方面,工业固废污染治理成本高昂,综合利用企业没有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缺乏资金,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也不够成熟。受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工业固废污染控制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市场前景不明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固废产生量、堆存量及综合利用情况的差异性,使得利用量大的地区供不应求,产生量集中的地区却大量堆积,企业众多,但分散,没有形成综合利用的产业群。此外,与废水废气污染不同,工业固废种类繁多,产生面广、点多,处理难度也比较大,其产生、处置和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现有条件下,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缺乏都使得动态跟踪管理较难实现。

(三)人才缺乏、科技投入少,成果转化效率低

由于河北省经济的发展较多依赖于钢铁、电力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多年来,河北省重点引进与传统产业相关的人才和技术,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的人才与技术相对匮乏。人才的缺乏、资金的短缺、技术推广力度的不足使得较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无法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转化为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高附加值产品。

四、河北省工业固废污染控制及管理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工业固废管理队伍建设,有效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随着工业固废产生量的急剧增加,要增加与提高管理机构及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对企业工业固废的全过程监管力度。生产者责任制度一种是以政府为主体,由政府或立法机关规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由生产者自愿从源头上减少排放,从过程中控制排放,产品使用后回收处理[4]。河北省应该结合两者,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础上,企业主动予以配合。首先,河北省政府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并强制企业执行,如若企业违规,则对其进行处罚;其次,政府应给予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财政上的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由此,激发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市场的活力,推动工业固废产业的稳步前进。

(二)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技术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动力作用

为了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必须加大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的科技研究投入,建立创新体系,加快培养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将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不断增长。

(三)加强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

2011年,河北成为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之一。在基地发展过程中,河北省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研究和开展工业共生项目,形成多渠道、多方式、多次利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对工业固废的“点石成金”,“变废为宝”。

(四)制定工业固废污染控制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减少其产生量和排放量

在摸清河北省工业固废数量、种类、处置技术和处理能力,发展变化情况等情况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扶持、污染控制规划和防治措施,根据省情,合理进行工业固废污染控制与管理战略布局,有计划、有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工业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J].中国环保产业,2015(1):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年环境统计年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

[3]韩永辉,曹培锋等.河北省固体废物排放现状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71-774,778.

篇5:河北省水污染调查报告

2. 1. 1 畜禽养殖业外部性分析

畜禽养殖污染主要来自于畜禽粪污,如果养殖场投资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必将增加养殖场的生产成本,但是如果大多数养殖场为了获得高的经济利益,对畜禽粪污只做简单处理或不做处理就直接排到环境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从而导致居民生活环境恶劣、疾病传播等

外部不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的出现,表明外部性对经济效率带来了损害。以数学模型来说明。对养殖户而言,其养殖费用包括两部分: 一是养殖成本,设为 C1;二是治理污染成本,设为 C2。

若养殖户不治理污染,则社会付出成本,设为 C3,并假定养殖数量为 Q,畜禽产品价格为 P。若养殖户不治理污染,养殖户的盈利 R1为:R1= P Q - C1( 1)此时社会总福利 F1= R1- C3= P Q - C1- C3( 2)养殖户对畜禽粪污进行治理,将增加治理污染成本 C2,此时养殖户的盈利 R2( 假定养殖量不变) 为: R2= P Q - C1- C2( 3)社会总福利 F2= R2- C3( 4)由于养殖户治理了污染,也就没有了社会成本,即 C3= 0,则 ( 4) 式变为:F2= R2= P Q - C1- C2( 5)( 1) - ( 3) 得: R1- R2= C2( 6)( 5) - ( 2) 得: F2- F1= C3- C2( 7)

所以私人成本社会化使养殖户获得超额利润C2,这一利润是以社会付出超额社会成本 C3- C2为代价的。养殖户不关心河流和空气污染,更关心养殖厂的收益,追求超额利润,减少了治理污染的私人成本,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2. 1. 2 公共资源产权界定模糊

产权指法人主体或 个人对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对于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的资源而言,其产权明确,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然而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其使用不受限制。对于养殖业来说,养殖户无偿地使用河流、水库等公共资源,随意将畜禽粪污排入水体,结果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随意堆放造成空气污染、病菌滋生,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及身体健康。然而作为集体所有的公共资源,其产权难以分割,导致资源低效配置和过度使用,必然加剧环境恶化。

2. 1. 3 政府失灵

政策失灵。主要是政府制定政策没有充分考虑环保问题,过分追求经济的增长,导致环境的污染状况的恶化。比如政府出台鼓励发展畜禽养殖业的相关政策,如果没有关于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的政策,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环境污染。

管理失灵。主要指政府管理部门在实施政策方针时,一方面可能出现部门协调不足,导致政策不能有效实施; 另一方面是环境管理中的寻租行为,污染者通过向政府部门行贿,逃避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或者降低环境标准,少交或免交排污费,出现政府管理失灵。

2. 2 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外部性内部化

2. 2. 1 庇古手段

( 1) 征税手段

征税手段是政府通过征税迫使生产者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对于养殖户来说,当政府征收排污费时,养殖户有三种选择: 缴纳排污税费、减少养殖量或者投资购买治理污染物的设备和设施。由于养殖户可以通过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因而粪污的排放量不再随养殖规模的变化而同比例变化。MEC 代表边际成本,MN-PB 代表养殖户没有处理设施,其污染如排放量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比例增加的条件下,养殖户的边际私人纯收益曲线,MAC 代表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曲线。当存在养殖户自身治理污染的可能性时,最优污染水平以及排污税费的征收标准,应根据 MNPB 和 MEC 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可以看出,当污染物排放量低于 W 时,养殖户支付的边际治理成本高于社会付出的边际外部成本,此时对社会来说,不治理比治理有利,因为养殖户所支付的治理成本也是社会总成本的一部分; 当污染量高于 W 时,养殖户支付的边际治理成本低于社会付出的边际外部成本,此时对社会,治理比不治理有利,养殖户为追求最大利润而将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到超过 W的程度,从而损害社会利益。由此可根据 W 的边际外部成本来确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将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 W 水平上。

( 2) 补贴手段

对正外部性进行补贴。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养殖场,因其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环境效益及社会外部收益,而这部分收益未被养殖户纳入自身生产决策,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养殖户的最佳养殖规模和产量对于社会来说还不是最优。从社会效益最大原则出发,政府给予养殖户适当补贴,从而扩大养殖规模,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佳,补贴额度正好等于外部效益。对负外部性减少补贴。畜禽养殖不可避免地产生污染,很难完全消除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所以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负外部性。对负外部性减少的补贴措施主要有补助金、低息贷款和减免税三种形式。当养殖户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可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金; 当养殖户采取一定的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设设施,政府可以提供给他们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贷款; 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快折旧、免税或者回扣税金或费用形式对采取污染治理的养殖户予以支持。

2. 2. 2 科斯手段

科斯手段中重要的手段是排污权交易。该手段是建立合法的排污权,并允许该权利买入与卖出,以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于畜禽养殖业,政府可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成若干排污权,通过拍卖等手段,有偿分配给养殖户,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利益,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排污权交易用于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最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明确界定产权,若养殖户拥有产权,可以不负担环境损害的赔偿责任,居民是外部损害的直接承担者; 若受污染的居民拥有产权,养殖场无权污染环境,如果造成环境损害,应承担相应责任。按照 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应明确受污染的居民拥有产权,养殖场为了避免承担污染环境的责任,可以进行排污权交易。

2. 2. 3 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比较

庇古手段较多依靠政府干预,而科斯手段更多依赖市场机制; 庇古手段既能适应计划经济环境,又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而科斯手段只能适应市场经济; 在面临 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庇古手段更加有效,而面临 政府失灵时,科斯手段可能更有效; 庇古手段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而科斯手段对技术水平要求较低; 庇古手段的实行与产权界定关系较小,而科斯手段实行前需界定产权。二者各有利弊。实际应用这两个手段时,应考虑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使二者达到完美结合。

3 污染治理方案

3. 1 农村散养户

据统计,201X 年河北省猪年存栏 100 头以下养殖户占 95%; 鸡年存栏数 2000 只以下占 96%;肉牛饲养规模 50 头以下占 99%; 奶牛存栏数 5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占 95%。可见河北省小规模养殖户和分散养殖户占多数,具有养殖标准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污染严重的特点。所以对于农村散养户以及小型养殖场,可通过农村连片整治规划,按照 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的要求,推广生物发酵床、干湿分离堆肥及厌氧发酵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基本流程如下: 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或厌氧反应器 ( 生化池) 氧化塘人工湿地农田灌溉或达标排放。

3. 2 大中型养殖场

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饲料化再利用模式、肥料化利用模式、能源化利用模式。饲料化再利用模式: 畜禽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和矿物质等,经过适当处理杀死病原菌后能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和代谢,能改善适口性,可作为饲料来利用; 肥料化利用模式主要有直接施用、栽培食用菌利用和堆腐后施用等; 能源化利用模式主要有直接燃烧、乙醇化利用、沼气化利用、发电利用和热解技术利用等。畜禽粪便是污染物,同时也是资源,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变废为宝,实现了粪污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该模式投资大、占地大、机械设备复杂,而大规模养殖可统一建大型粪污处理设施,具有易管理、成本低等特点。

4 结论

篇6: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2014年1月22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政府职责

第三章 水污染预防

第四章 水污染治理

第五章 监督与应急

第六章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障用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塘堰、水井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

水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严防严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将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环境质量。

第五条 实行水污染防治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和水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环境的义务,享有获取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生产生活用水的权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政府职责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水污染防治目标,保证本行政区域水体符合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开展有关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本省主要流域、地区水环境现状和经济、技术条件,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本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

对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水环境容量不足的区域,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监察执法体系,加强水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基层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实施有关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二)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

(三)依法拟定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四)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方案;

(五)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统一监测和定期发布水环境质量信息;

(六)编制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查处理水污染事件;

(七)依法开展水环境保护监察执法;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水污染防治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规定履行下列职责:

(一)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与调整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提出水体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审批新建、改建、扩建进入地表水体的排污口的设置,监测、分析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

(二)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指导畜禽、水产养殖的水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城乡建设相关主管部门依法做好城乡规划,负责城乡垃圾处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四)卫生主管部门负责饮用水安全卫生的监督管理,监督医疗机构废水无害化处理,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饮用水水源污染突发事故的预防及应急处置;

(五)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勘探、采矿、开采地下水等过程中的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六)交通主管部门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七)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湿地、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的建设管理以及生态修复;

(八)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监察、旅游、安全生产监督等其他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的部门协调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人召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承担日常工作、有关部门参加的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保护的目标以及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以及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水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鼓励水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提高水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水污染物排放量, 对为减少水污染进行技术改造或者转产的企业,通过财政、金融、土地使用、能源供应、政府采购等措施予以鼓励和扶持。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拓展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途径,引导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章 水污染预防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划定重点水环境功能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水环境功能区由市(州)、直管市、林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水环境功能区划需要调整的,按照前款程序报批。

依法批准的水环境功能区划应当公告。

第十八条 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本省重点水污染物控制名录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告。

排放水污染物的,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九条 编制区域或者流域开发建设规划,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水污染物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一)未按照计划完成重点水污染物减排任务的;

(二)重点保护水域水质未达到标准的;

(三)规划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

(四)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五)法律法规和国家、省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 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禁止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水污染物。

餐饮、洗浴、洗涤、洗车经营者不得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水。

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环境保护需要,制定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名录,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商务等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水环境容量,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禁止引进高污染、高环境风险项目,限期淘汰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艺和设备,公布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名单,限期整治或者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企业。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生态农业列入扶持范围,在申请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相关资金和污染治理贷款贴息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防止过度使用造成水体污染。

水产养殖应当采取措施避免水体污染。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塘堰养殖珍珠;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围栏围网养殖、投肥(粪)养殖。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和限养区,并向社会公布。

禁养区内已有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限期拆除;造成养殖者经济损失的,依法予以补偿。

第二十四条 畜禽规模养殖排放的水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畜禽规模养殖经营者应当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水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经营条件下的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废弃物,并采取防渗漏、防溢流等措施,防止污染水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等给予扶持;鼓励、引导建设集中式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引入市场化机制运营。

动物尸体及其他废弃物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向水体丢弃。

第二十五条 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调整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堆放、贮存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与供水作业或者水源保护无关的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护栏围网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宣传标语。

禁止损毁、擅自移动前款规定的地理界标、护栏围网和警示标志。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相邻的公路和航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运输危险化学物品的车辆和船舶发生事故污染饮用水水体。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治理,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促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防止污染水体。

第三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水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督检查,每月在本地主要媒体及时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根据地下水水文地质结构、污染状况、水资源禀赋及其使用功能等因素,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体系,划定地下水污染治理区、防控区和一般保护区。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行政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人口密集区、工业园区、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区和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地区的有效监测。

第三十三条 建设、使用垃圾填埋场或者贮存液体化学原料、油类等地下工程设施的单位,应当对地下工程采取防渗漏的有效措施,并配套建设地下水监测井等水污染防治设施,定期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地下水水质监测报告,防止污染地下水。

第三十四条 进行地下勘探、采矿、工程降排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等可能干扰地下含水层的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

从事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或者使用水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行政等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

大口井、废弃机井的产权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封井措施和工艺,防止污染地下水。第四章 水污染治理

第三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通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验收。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或者未通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排污单位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制度,保证设施正常运转和水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不得擅自拆除、停运或者闲置污水处理设施。因检修等原因需要停运或者部分停运污水处理设施的,应当征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十六条 排放重点水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应当进入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

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应当统筹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排污单位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后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的,应当符合集中处理设施的接纳标准。

第三十七条 城镇污水应当集中处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按照雨污分流原则,明确排水与排污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和保障措施,并在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城镇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优先安排排水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应当统筹规划、建设排污管网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镇排水与排污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保障城镇排水与排污管网建设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经费,污水处理收费不足以支付运行成本的,应当提高财政补贴水平。

省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公布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达标排放情况;对按期完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予以鼓励和扶持。

第三十九条 建设垃圾堆放场、处理场和垃圾处理设施,应当采取防渗漏等处理措施。禁止在毗邻地表水体的区域和泄洪区内建设垃圾堆放场、处理场和垃圾处理设施;已经建设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实验室、检验室、化验室产生的废液应当按照规定单独收集,进行安全处置,禁止排入排水管道或者直接排入水体。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实验室、检验室、化验室废液处理的监督管理,为有关单位依法处理废液提供指导。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未纳入城镇排污管网的村庄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优先采用生态、低能耗、资源化的污水处理技术;对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两侧等重点区域的村庄,应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保证建设及运转资金。

第四十二条 交通、环境保护、农(渔)业、旅游等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船舶水上污染防治执法联动机制,对船舶污染物实行从船上到岸上的全程监管。

船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置相应的防污设备和器材,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相应的排放标准。

港口、码头、水上服务区应当建设船舶油污水、生活垃圾岸上接收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纳入城镇管网或者农村环卫管理。

在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的湖泊、水库航行或者停泊的船舶,应当使用清洁能源;对使用汽油、柴油等燃料的船舶,采取限制措施,逐步淘汰。

第四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的市(州)、县(市、区)交界处设置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确定监测断面水体适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定期监测并发布监测信息。

江河、湖泊、水库、运河上游人民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出界断面水质达标。

第四十四条 跨市(州)、县(市、区)的江河、湖泊、水库、运河实行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

上级人民政府对考核不达标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整改;有关人民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直至出界断面水质达标,并向下游受影响地区人民政府作出补偿。

具体考核和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五条 跨行政区域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商制度,相互配合,共享信息,协调跨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预防和处置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件。

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可以由有关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水污染严重的流域、区域,划定重点监管区,确定重点监管的行业和企业,制定治理计划,限期整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水生态环境调查,制定修复方案,采取截污治污、清淤疏浚、调水引流、河湖连通、湿地修复、生态保护带建设等措施,对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保护和修复水生态。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地下水污染突出的固体废物堆存、垃圾填埋、矿山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生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区域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工作。

第四十八条 对因清理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实施退田还湖、退渔还湖以及生态移民等导致转产转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资金支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式予以扶持。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环保市场,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开展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营、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修复等环保服务业务,促进水污染防治的市场化。

第五章 监督与应急

第五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公告未按照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州)、县(市、区)。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公告未按照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

第五十一条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实施年度考核,向社会公布考核办法和结果,考核结果作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各级人民政府未完成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或者通报批评;不能尽职尽责,使辖区内水环境质量恶化,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询问、质询等方式,对本级人民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必要时可以依法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

第五十三条 负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水污染防治的举报制度。

负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污染水环境行为的联系方式,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举报事项,应当及时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人。有关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属实的予以奖励。

第五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建设污染源、水环境质量、水量和水位监测网络,实现环境保护、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等有关部门之间监测数据的共享。

第五十五条 排放工业废水的排污单位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对其所排放的水污染物进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依法适时公开监测数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进行监督性监测。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计量、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装置,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第五十六条 负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对排污口、水污染防治设施、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设施以及有毒物质存放场所进行环境安全监督检查。发现重大水污染事故隐患的,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应对措施,防止水污染事故发生。

第五十七条 负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排污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

(二)发现影响水环境安全的违法行为,责令当场纠正或者限期改正;

(三)责令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水污染事故隐患;

(四)责令停止使用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

(五)依法查封违法排污场所或者用于违法生产、使用的原材料、设备、运输工具。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重大水污染事故和重点排污单位实行挂牌督办,派驻专员监督执行。

第五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做好应急准备。

从事有毒物质生产、使用、运输、贮存、处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水污染事故应急设施。

第五十九条 水环境质量因严重干旱等不可抗力达不到功能区水质要求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要求排污者采取限制生产、停止生产等措施,减少水污染物排放,保障功能区的水环境质量达标。

第六十条 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危及供水安全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令相关排污单位停止排放水污染物,并及时向社会发布饮用水水源污染状况、应急措施和恢复供水等信息。可能危及下游地区饮用水供水安全的,应当及时通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建设备用水源,保障应急状态下的饮用水供应。

第六十一条 对跨省的江河、湖泊、水库,交界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发现异常或者发生水污染事故的,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向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与相关省(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协调沟通。

第六章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第六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众参与和监督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便利;依法公开水环境质量,水环境监测,水污染突发事件,与水环境保护有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使用,水环境质量限期达标情况,水污染物排放限期治理情况等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公布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方式、浓度和总量,以及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情况。

第六十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排污者环保诚信档案,记载其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承担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情况,并纳入社会征信体系。

排污者的环保诚信档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并作为财政支持、政府采购、银行信贷、外贸出口、企业信用、上市融资、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认定的重要依据。

第六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按照规定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申请获取相关的水环境信息,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予以答复。

使用公开的水环境信息,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水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

第六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水环境的行为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和控告。

发现人民政府及其负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可以向其上级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第六十七条 对污染水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水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负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在确定污染源、污染范围及污染造成的损失等事故调查方面为当事人提供支持。

法律援助机构对水环境污染公益诉讼和因水污染受到损害请求赔偿的经济困难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第六十八条 单位和个人可以对水环境保护的决策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除依法需要保密的情形外,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与公众水环境权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应当公开,并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听证会的结果应当作为决策的参考。

第六十九条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开展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对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科学知识、信息的宣传报道,对污染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和处理结果依法进行舆论监督。

鼓励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以及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依法参与水污染防治工作,保护水环境。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因水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要求污染者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民事侵权责任。

污染水环境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负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 违反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造成水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不按照要求采取治理措施或者不具备治理能力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确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度从本单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应当暂停审批新增水污染物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而不暂停审批的;

(二)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四)造成水环境功能退化或者跨行政区域水污染事故的;

(五)违反产业政策批准项目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

(六)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七)其他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或者执行违法的决定、命令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一)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单位开工建设的;

(二)排污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而未取得,或者不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水污染物的。

第七十四条 餐饮、洗浴、洗涤、洗车经营者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水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依法吊销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10万元罚款;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

第七十六条 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塘堰养殖珍珠的,由农(渔)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违法围栏围网养殖的,由农(渔)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拆除的,由农(渔)业主管部门依法确定有关单位代为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投肥(粪)养殖污染水体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经处罚后,再次投肥(粪)养殖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由发证机关吊销养殖证。

第七十七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堆放、贮存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护栏围网和警示标志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将主体工程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使用,直至验收合格,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未按照规定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视频监控装置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造成水污染事故后瞒报或者故意拖延报告的排污单位,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并对排污单位主要负责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一条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本条例规定排放水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或者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关闭;对排污单位主要负责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章 附 则

上一篇:金融理论前沿课题09任务下一篇:探索规范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