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宰我精神

2024-07-07

浅论宰我精神(共3篇)

篇1:浅论宰我精神

浅论宰我精神

宰我是孔子的弟子,他通过怀疑传统礼教、怀疑权威的`方式表现出他个性化的反叛色彩.他以对象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仁”,将“仁”视作某种独立自在之物.他还具有善发怪问的求知风格,其提问方式蕴涵着对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应用.这些思想特点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作 者:王铭 Wang Ming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州,510275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RTHER EDUC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3)分类号:B22.3关键词:宰我 怀疑 对象化思维方式

篇2:浅论宰我精神

科学精神:在英文中, “科学”一是“知识体系”, 二是“求真方法”。相应的科学精神:客观性和创造性。创新必须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理论创新必须依靠以下两种方法:演绎法 (从理论来) 、归纳法 (从事实来) [1]。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2]。在西文中, “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 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是: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精神的价值[3]。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

中国武术: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动作为基本内容, 以拳种方式传习,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技击类体育项目[4]。

武术自身及其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科学精神的缺乏

中共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8]。

文化的存储, 一方面是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把它记录和储存下来;另一方面是经由下一代向上一代学习, 把文化存储在个体上, 个体即是文化的携带者。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思想的影响, 其习练大都是通过体悟来获得。大多珍贵的技术实践和理论知识随着武术老一辈的故去也随之消失。受时代局限所限, 武术一些拳种的起源至今还处于牵强附会的解释之中。

在中华民族对科学精神的艰辛追索中, 对科学方法论的探求曾经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这是因为, 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的数千年发展中, 虽然具备了论辩、证理等证明方法, 但均未能达到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水平。古人在考察或证明一个理念或者观点时, 往往是将现象与事实逐条罗列, 进行简单类比的评判式议论, 而不是深入事物内部, 运用归纳、综合、实验等方法对事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在传统学术中, 曾经出现过“天一, 地二, 天三, 地四……”以及“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等具有数理特征的逻辑归纳和逻辑推理, 由于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自然界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朴素的定性分析阶段, 没有前进到精确的定量分析后的本质分析, 从而也就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论。与中国传统的外在类比不同, 归纳分析的特点在于深入到事物内部, 在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即“常寓之德”之后进行归纳。而要把握其常寓之德, 就离不开实验和判断推理[5]。由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论, 所以, 在科学技术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 武术的发展及其科学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武术虽然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 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科学研究中, 并没有形成其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就连本身具有的宝贵的理论和技术实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武术的理论研究较少, 且大多处于描述性阶段, 基本谈不上理论创新。武术的概念、本质、价值、功能及其终极目标现在还一直是众说纷纭。武术的实践研究好多还处于经验总结阶段, 也就达不到所谓的创新。有些实践研究的科学性及其科研方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 武术本身及其研究急切呼唤科学精神, 呼唤武术人及一切喜欢武术的人能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去保护和传承、发展武术及武术教育。这样, 才能继承和发展真正的武术, 真正使武术的功用得以发挥, 使武术在建设和谐社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2.人文精神的缺失

中共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8]。

民族文化是维系我们民族的魂魄。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强化我们民族个性的最佳途径。在今天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进程中, 民族存在意义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存在。受中国整体思维的影响, 武术各拳种形成了其独特的基本功、拳势、拳架、器械、散手等运动形式及训练方式, 形成了以技术为载体的文化内涵。因此, 不仅形成了武术外在动作的整体性架构, 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内在人文精神:人身心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这也正是武术在现代能够起到人文教育作用的宝贵之处。武术教育与奥林匹克教育所起的人文教育作用是相同的, 都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但其实现途径及其成熟度是有差异的, 这也就构成了二者进行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 这种交流是有原则的, 是在坚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这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所必需遵循的原则。

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 都有一个同感, 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们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 也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人文。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社会, 需要知识, 需要技术, 需要艺术, 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9]。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及武术教育, 也并不尽如人意。现代, 在奥运会全球化进程中,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成为衡量一切民族形式体育文化是否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首要标准, 许多民族形式的体育活动在奥运会扩张的过程中被边缘化甚至渐渐消失[6]。由于受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 中国着重于发展类似于西方体操的竞技武术, 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也是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且不论竞技武术是否是真正的武术或是武术发展的一种形式, 就其技术和理论来说远不能涵盖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片面追求西方体育的共性, 导致了武术运动本质特点的失落和武术文化特色的淡化和变味。失去了武术的攻防特点, 将失去武术运动意识和技术标准的依据。失去了固有文化特色的武术运动, 将失去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武技运动的特征[7]。这种依照西方奥林匹克的标准发展武术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如果顺其自然, 世界将逐渐失去文化的多元性, 从而也就失去了不同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能科学、合理地继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内涵, 武术将仅仅表现为技术, 从而也就不会有武术中所能表现出的对人身心的修炼, 从而使其人文精神价值的实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 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不仅是单纯技术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挖掘孕育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学习武术技术, 真正要学习的也是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从而达到对人的全面培养作用。

中国武术吸纳西方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东西方体育文化大碰撞, 西方奥林匹克文化占压倒性优势, 而以武术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则处于劣势。武术是审美文化主义的产物 (术、艺、道) , 进入奥运会, 二者游戏规则不同。所以, 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不能以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为唯一标准, 而是要发扬自身特色, 才能在全球文化背景下, 才能在文化的竞争中和文化的交融中, 表现出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那么, 我们究竟需要从西方文化中学习什么东西?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 学习他们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细严密的科学方法。同时我们还要学习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1]。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武术的科学发展, 更好地弘扬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积极向西方文化展示武术文化的精华

文化的交融不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的, 这样才有利于文明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要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 加强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在学习西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基础上, 我们也要向西方传播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如武术的以技击性技术为载体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及“天人合一观”的整体思维方式等。

结语

文化在相互学习中获得进步, 在相互交融中得到发展。时代在飞速发展, 落后于时代发展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武术一定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 学习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坚持武术科学发展观, 弘扬武术的人文精神。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中国武术、武术自身及其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科学精神的缺乏, 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将西方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吸纳到中国武术的继承、发展和教育之中, 同时也要积极向西方文化展示武术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中国武术

参考文献

[1]吴光远教授.北京体育大学2007级博士班基础专业课授课讲义.

[2]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4]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 2006, 29 (5) :684-686.

[5]李志英.科学方法论与民族精神的升华[J].论坛, 2007, 1:17-18.

[6]任海.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和谐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2) :33-36.

[7]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10:13-17.

篇3:浅论音乐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 音乐 艺术精神 生活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类,是“时间艺术”,是一门通过时间延续的方式进行的一门艺术,它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尽致的手段。音乐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的提炼,是人们除了语言之外最好的交流工具。它的艺术精神的体现,也是人的某种精神或社会精神物化于音乐作品的结果。

一、音乐的产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各种活动沿处于混沌状态,艺术仅仅是萌芽阶段,音乐成分在原始人类活动中就占有特殊地位了。人类学、艺术古生物学资料表明,在最古老的带有艺术成分的活动中,音乐的原始发声,音乐节奏的简单结构形式,都和狩猎、畜牧劳动中使用的工具或信号器具紧紧相联系,当人类借助这类工具或信号器具以壮声威,不限于某种实用目的,而是用它们的音响效果激发群体心理意志和共存精神时,音乐的萌芽就出现了。神话学资料还揭示了音乐的宗教性质,人类虔诚崇拜神的各种宗教性仪式中,自始至终都伴随着音乐,直到标志西方文明的基督教兴起,在教堂,在圣诞节深夜,古风琴响起圣乐,合唱传送出赞美诗乐音,童贞女孩们扮演白衣天使,燃着火把用歌声向信徒家庭“报信”-圣子平安诞生人间,在这整段时间进程里,按照严格程序展开的活动,由于有了音乐的参与,而导向一种庄严肃穆、浸沉信仰的神秘氛围。宗教音乐证实了时间性强的音乐艺术,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等地位,它既能煽起仇恨心,也能煽起爱心和提高信仰的火焰强力。

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中,音乐是早期出现的艺术形态之一。我国古代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所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所有音乐都来源于人的思想感情,而人的思想感情,却又受着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受什么样的影响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产生什么样的音乐。它肯定了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的精神状态。

音乐是一种以抽象而又特殊的假定意象来表达某种情绪的艺术,音乐以它独特的语言,把社会斗争、自然景色、人生哲理都能在音乐形象的世界里得到体现。音乐能以巨大力量表达欢乐、痛苦、戏剧性的激动、强烈的情感浪潮和仇恨的风暴。它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

二、音乐的艺术精神的各方面体现

音乐作品,作为一种物化的艺术精神载体,反映了音乐的多种艺术精神。具体可体现为作曲者主体的个性精神、完善的哲学精神、鲜明的社会精神、时代精神。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来说,它首先具有作曲者主体的个性精神。音乐这种艺术形态语言具有一个特点:灵活的程序性。这是一种动态性的形式构成,这一特点又和人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同构。人的情感体验和沉思是一个正在凝聚或正在飘忽消失的、无始无终的不断流程,所以也只有动态性、程序性的艺术形态能直接贴近它们,才有可能将精神意志、心灵及其对外部世界的折射推到至高点。

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的产品,它的存在是首先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从内向性来说,人类需要过一种真正的人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包括思想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面;也包括感情的,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方面。感情的、感受的方面较之思想的、认识的方面往往是更为深层、更为隐蔽;也是更为微妙、更为朦胧、难以明确表达、清晰言传的。然而,人的精神生活要求一种充实的、尊严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要需要精神交流,因为外向性的交流而呈现为多侧面、相互激荡、无比丰富,无限变化着的了。在这里,音乐是在它的层次、角度、多侧面和深度上具有独特力量的艺术形态。所以可以说,音乐是人类通过主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表达以折射外在世界的得力手段和语言,它具有作曲者主体的个性精神。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类心理活动的两种形式感情活动和思想活动主旨不同的,又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音乐是感性内容占优势的艺术。人类情感生活和作曲家个人的情感生活、情感态度在乐谱、音符和音响中被铭刻、被敞开。音乐对情感生活的虚拟、把握是那样深刻、细微、淋漓尽致,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第五交响曲》被定名为《命运交响曲》,它体现的人与命运之神的搏斗,正是他个人悲剧的情感生活怒涛激浪式的物化。那简短的主题节奏型--三个短音后面一个长音,意味着“命运之神在敲门”。有人认为,这种独特的、悲剧主题节奏型产生于贝多芬不幸的命运,-来自他对于父亲酗酒之后单调神秘的敲门声的童年回忆。这正说明了音乐正是一种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的艺术,它拥有感性内容的巨大优势,是主体个性精神的物化体现,这也说明了音乐具有作曲者主体的个性精神。

作为一门艺术来说,音乐还体现了完美的哲学精神。

音乐虽然是一种感性内容占优势的艺术,但它在表达理性内容方面也有其它艺术所不能代替的能力。这体现在表达感情层次、感情评价上,音乐不仅能潜入感受过程和情感态度过程,使它们在同一时序里交融地实现;就是对于感情内容正、反矛盾着的复杂成分也可能在同一时序里相反相成,融为一体。

作为一门艺术来说,音乐还具有鲜明的社会精神和时代精神。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着强烈的社会性,《乐本篇》中提出“凡音者,先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耳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团,声乐之道,与政通矣”。从这段话可以得知:太平年代的音乐安祥,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亡国的音乐悲哀。音乐的道理是和政治息息相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反映政治。也就是说:音乐作品都能反映一定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具体的社会精神。

奥地利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被誉为“神童”,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卷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并作有许多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他写出的作品旋律质朴、甜美,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人称“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他的音乐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坚定、乐观、勇于奋斗,并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感。

聂耳第一个在歌曲中创造了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一生中完成的最后一首歌,也是他“最后的吼声”,这首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战斗力量,无数革命先烈就是高唱着这首战歌,用自己的胸膛冲向敌人的枪口,迎接着祖国的解放。

上一篇: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试下一篇:外商来华投资流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