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征文

2024-08-20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征文(共8篇)

篇1: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征文

维公元二零一四年12月13日,岁在甲午,时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日,响时之召,恭祭南京三十万先灵。

国有难事,非惟天灾, 抑亦人祸也。公元一九三七年,日寇攻陷南京,屠灭军民,奸杀妇孺乃至三十万众,其行天怒。是时尸横遍野,血流漂杵,六朝金粉皆作人间惨狱。剜目斩首,掘土以坑,奸妻淫女,杀人为乐,刑虐酷烈,无人性可言。昔日种种,虽未尝亲睹,然此国难,终不敢忘。

国虽蒙难,然我炎黄尧舜之子孙值此危难之际愈发图强志坚。而后志士仁人图存救亡,许身报国,视死生如无物。抗战八载,其间死者不可胜数。虽有纪念之碑石名簿,然埋骨荒野以至无所葬者,岂止千万。非未失其名节,更为后世所永怀。日匪穷兵黩武,败局天定。天道在我中华,虽忍辱前行,亦必驱之而后快!

今我中华,已无战火忧扰,百业盛昌,艺体繁旺。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为前人功绩,后人亦当慎终追远,秉先烈之遗志,承革命之精神。值此盛世开拓进取,以慰先烈之英灵。

是为祭。

篇2: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征文

从今年起,每年12月13日,我国将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这次国家公祭的对象,除了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还有在日本近代形成帝国主义后,所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遭到杀戮的死难者,包括1874年日本武力侵台造成的死难者、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对旅顺大屠杀中的死难者、19日本参与八国联军镇压和杀害许多义和团员、19日俄战争中的中国死难者、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后的中国死难者以及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后的中国死难者。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年来,已经多次对这段历史进行固化,而这次设立公祭日是第三次固化。”朱成山说,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第一次固化始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第二次固化是“建馆立碑编史”,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中山码头等一批集体屠杀或丛葬地遗址建立了遇难同胞纪念碑,编辑并公开出版了一批史料书籍等。今年起,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是第三次固化,有力反击了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和加害史实的言行。

因为多年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调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昨天获得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经盛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隔了,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已过去69年,虽然有局部冲突和战争,但世界整体处于和平状态。说明二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战胜国,制定的和平发展的国际新秩序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日本作为战败国,制定了和平宪法。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甘心军国主义失败,逆历史潮流而动,先是修改教科书,后是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否认“慰安妇”历史,完全是颠倒黑白。

经盛鸿说,30多年研究中,有些事让他印象深刻。一次应日本民间友好人士邀请,他去东京作报告,报告厅里聚集着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外面是日本警察维持秩序,再外面就是日本右翼分子,开着卡车、架着高音喇叭,气焰十分嚣张。还有一次是调查南京保卫战,中日武器装备悬殊令人震惊,日本兵每月训练子弹200发,因此枪打得准。而中国军队士兵只有10发子弹,有的人没有枪,只有大刀。日本当时能造航空母舰、造飞机,侵华日军飞机有多架,中国只有200多架,还都是从西方买来的,打一架少一架,“在抗日战争中,每打死一个日本兵,中国军人要付出6—8个人死亡的代价,我们是拿生命去拼。举行国家公祭日,核心就是要维护这段真实的历史,教育广大青少年不忘国耻,建设强大国家。”

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青年报》2月26日)

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

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

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

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

现在,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公众舆论和民间人士呼吁已久的纪念日,它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

第一,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对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死难同胞的告慰和尊重。让他们知道,那些杀戮、逞凶的日本法西斯军队已经遭到了可耻的失败,那些发动战争元凶的甲级战犯已经遭到了应有惩治,后来的人们知道并同情他们的无辜和苦难。这种告慰和尊重是人类良知的重要体现。南京大屠杀是全世界公认的历史事实,是日本帝国主义当年强加给中国人民、南京地区人民野蛮的杀戮,深重苦难。在四十多天的时间内,三十多万同胞死于非命,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惨剧,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悲惨一幕。不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我们才知道今天和平的宝贵。只有使我们的国家强大、民族强大,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够制止不义的侵略战争,更好地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第二,这是对否定南京大屠杀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国际上,总有那么一股为纳粹主义、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翻案的极右翼势力。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与世界和平、人类良知、历史进步悖逆而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向世界郑重宣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罪行不可否认,表明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没有忘记人类历史上那最丑恶的血腥屠杀一幕。同时,这也是对日本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任何企图复辟军国主义的势力,任何企图推翻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政策,都不可能得逞。中华民族已不再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现在我们不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已经更加强大。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邪恶势力只能作为历史前进中的小丑而存在,他们悖逆于历史的事实,悖逆于历史的规律,永远不可能得到上苍的褒奖而真正做大做强。

第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会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发挥长期的教育作用。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已有多年,江苏省和南京市地方政府,以及普通民众都在那个悲惨的日子对死难者进行祭奠。但毫无疑问,以全国人大会颁布的法定纪念日,以国家层次进行的祭奠规格更高,影响更广。在这种纪念活动中,不仅将由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而且会有大量的中国民众、国际友人参加纪念。这种国家级高层次的循环纪念活动,将有助于向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传播历史事实的真相;有助于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青少年产生长远的历史教育、善恶教育、是非教育、价值观念教育作用。发挥积极正义的影响,传递正能量,培育未来一代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助于青年一代肩负起历史的重托,制止残暴与无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

第四,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这是对善良人性的一种呼唤,对无辜遭受杀戮人们的一种悲悯,对邪恶势力的一种鞭挞,对人类良知的一种彰显。波兰对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美国对珍珠港事件、俄罗斯对卫国战争死难者、日本对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因此,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表明中国对历史的认识和做法已经进入了国际主流体系。

第五,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草案的公布,已经得到了国内社会和国际媒体的积极评价,表明我们这种祭奠先人的实践活动是正确的,有必要就此进一步加以推广。将来,我们要修建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忠烈祠,对在这场伟大战争中百折不挠的英雄人物,对为国家和民族大义、为人类正义而献身的人们进行永久祭奠。这种祭奠,不像有些国家是为了本国狭隘私利侵略其他国家而战死的官兵那样没有是非善恶的正义性,而是充分彰显了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牺牲自我的公益和高尚。我们既要同情和悲悯弱者的无辜牺牲,也要赞美强者的善良与主动献身。

篇3: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征文

一、公祭对象与公祭日的解析

国家公祭日悼念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而是包括其在内的“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 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侵华历史。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策划了“九一八事变”, 并进而侵占整个东北, 拉开了长达14年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 在北平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据统计, 抗日战争中, 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

为何要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命名?因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暴行中最集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成为中国民众对日本侵华历史认识的一个象征。“这一震惊中外的惨案, 受害人数之众, 持续时间之久, 杀人手段之残酷, 均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1) 。

在国际上, 南京大屠杀被称为二战史上的大惨案, 是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和践踏文明的暴行代表。因而, 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命名, 将使之对死难者的悼念超越国界, 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战争、反对暴力、追求和平的愿望。

将公祭日选定为12月13日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内涵。1937年12月13日, 是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南京城沦陷的日子, 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开始的日子, 正是从这一天开始, 侵华日军在南京展开了大规模的烧杀淫掠的屠城暴行,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所以, 这个日子最具代表性, 最应为世人所铭记。

二、充分的历史与法理依据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和践踏文明的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 铁证如山, 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法庭审判, 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2) 。战时, 南京大屠杀被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象征, 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民众的这一印象。

1946年1月19日, 为惩治战争犯罪, 中国、前苏联、美国、英国等11个国家在日本东京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对28名罪大恶极的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判, 其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 原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在法庭判决书中, 用两个专章的篇幅, 做了题为“攻击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判词。最终认定:“在日军占领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 南京城内和附近地区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的总数超过20万。这一估计并不夸大其词, 而是可以通过埋尸团体和其他组织提供的证据加以证实的。这些组织掩埋的人数多达155000人。他们还报告说, 大多数死难者都是双手被反绑着的。而且, 这一统计数字还不包括那些被焚烧的、被扔进长江的及被日军以其他方式处理的尸体。”“被占领后的一个月中, 南京城里发生了将近2万起强奸案”。同时认定:“几天后, 这样的纵火似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并持续了六个星期。大约1/3的城市就这样被毁掉了。” (3)

1946年2月15日, 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后改称“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作为同盟国法庭, 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专门调查和审理。最终, 法庭判定 (三十六年度审字第一号) :“计我被俘军民……惨遭集体杀戮及焚尸灭迹者, 达十九万人以上…… (详见附件甲一号至二十八号) ”, “被零星残杀, 尸骸经慈善团体掩埋者, 达十五万人以上…… (附件乙一号至八五八号) 。被害总数共三十余万人。” (4) 原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 “杀人竞赛”的刽子手野田毅、向井敏明, 以及田中军吉被判处死刑。

两个法庭的判决, 以法律形式界定了南京大屠杀的范畴:1.时间界定为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底;2.受害对象为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3.暴行内容为烧杀淫掠;4.屠杀规模为30万人以上, 从而形成历史定论和法律定论, 这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提供了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三、广泛的民意基础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距今已经77周年, 这一惨案一直铭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记忆中, 并通过书刊、报纸、影视文学作品等媒介转化为群体性记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日本教科书事件, 南京市政府组织建馆、立碑、编史, 使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得以向更深层次延伸。1985年8月15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江东门集体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建成开放, 是国内第一座抗战纪念馆。1983年、1998年至2000年、2006年该馆先后三次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进行抢救发掘与科学保护。广泛调查与整理遇难者名录, 将其镌刻在遇难者名单墙上 (又称哭墙) 。作为社会记忆的设施, 纪念馆和纪念碑将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予以保存、展示和传承。

多年来, 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但大多是自发性的民间小规模活动, 这一现状直到1994年得以改变。

1994年12月13日, “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在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各界人士和驻宁部队官兵近千人参加仪式, 放飞和平鸽, 悼念遇难的同胞, 北极阁、五台山、中山码头、燕子矶、普德寺等处同时举行悼念活动, 这是南京第一次举行大规模的悼念死难同胞的公祭活动, 这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已举办了20年。1995年公祭活动由南京市升格为“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2002年举行的“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5周年暨南京国际和平集会”, 首次增加了国际和平元素, 市民代表在仪式上宣读《南京和平宣言》 (至今已持续了12年) , 日本东铁路工会友好代表团等中外友好人士出席了仪式和集会。此后, 每年的“12.13悼念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内容不断丰富, 如国际和平法会、烛光祭等。

但其终究只是江苏省暨南京市的地方性公祭悼念活动, 地域上局限于一省一市;从悼念规格来说, 尚无国家层面的领导参与;从影响力来看, 与国家公祭相去甚远。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已经77年, 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200人。这些老人多已至耄耋之年, 体弱多病, 时间并没有弥合受害者的精神创伤, 他们仍未走出当年的梦魇。以国家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公祭日, 使之能在有生之年见证、参与国家公祭活动, 无疑是对他们精神的极大抚慰。

近年来,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 以及人大和政协代表、专家学者不断呼吁, 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2005年, 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 首次提出把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2012年,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向全国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关于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的建议》 (第5888号建议) , 他指出:“南京大屠杀不是南京城一地的事, 它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南京之痛, 国人之痛;南京之灾, 民族之灾, 应该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遇难的同胞, 振奋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 (5)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无疑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呼声与意愿。

四、符合国际惯例

目前, 以国家公祭形式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 以增强民众对国家遭受灾难历史的记忆, 已成为国际惯例。早在二战结束后, 主要参战国为了祭奠在战争中死难的民众和为国捐躯的将士, 纷纷设立国家级哀悼日:1959年, 以色列通过立法正式设立了大屠杀纪念日, 日期为每年犹太历尼桑月27日 (4月7日至5月7日之间) ;前苏联将德国投降翌日5月9日定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波兰、德国 (1995年) 、英国、意大利等国立法, 将1月27日设立为国家级哀悼日;2011年, 美国将12月7日确立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 以悼念在珍珠港事件中阵亡的美军士兵。波兰奥斯维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美国亚利桑那号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 每年都举行规模宏大、高规格的国家公祭活动, 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到场敬献花圈, 并发表公开讲话, 参加公祭的民众则达数万之众。2005年, 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 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以此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 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罪行。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 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大惨案之一, 为其设立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体现了对所有在暴力、战争中受害者生命价值的尊重。使之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记忆上升到人类共同的记忆, 固化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负面历史遗产。

德国文学家莱辛说, 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 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一直以来, 日本右翼否认、美化对外侵略战争, 特别是南京大屠杀历史 (6) 。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 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细菌战等问题的表述进行删改, 歪曲历史;日本政要不顾中国及亚洲人民的反对, 执意参拜靖国神社, 并屡屡发表否认侵略战争的谬论。以国家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无疑是对日本右翼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行径的迎头痛击和有力批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 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7) 。而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 其意义不仅是固化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忆, 更是为了超越历史,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

摘要:今年2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决定》的出台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充分的法理依据, 符合国际惯例。本文就国家公祭日的内涵, 以及设立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做出解析。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历史记忆,国家公祭

注释

11 南京日报, 1994-12-14, 第一版.

22 朱成山, 朱同芳, 主编.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1.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 2014, 6:3.

33 杨夏鸣, 编.东京审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5:607-608.

4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822-823.

55 朱成山, 朱同芳, 主编.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1.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 2014, 6:15.

66 如[日]东中野修道, 小林进, 福永慎次郎编.南京事件——考证“证据照片”.草思社, 2005.

篇4: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征文

78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的典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更是中国人民心底无法抹去的痛。日军于1937年12月侵占南京,其野蛮行为令人发指。他们奸污妇女,下至不足十岁的孩子,上至年过花甲的老妇。他们除了随心所欲地枪杀外,还以砍头、劈脑、剖腹、挖心、水溺、火烧、砍四肢、割生殖器、刺穿阴户或肛门等极度残忍的手段杀害南京人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30万中国人惨遭屠杀,全城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毁,南京城成了尸骨遍地、血流成河的人間地狱。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政府以国家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其目的是强化历史记忆。

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牢记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笔者想起有关电影《南京大屠杀》的两件事:一是电影片名一事。20年前,当历史巨片《南京大屠杀》的拍摄工作已进入最后的读秒阶段,突然有消息说片名要改为《南京1937》,原因是“大屠杀”一词会使人联想到血淋淋的残酷场面。一时间,这部影片不仅受到舆论界的关注,同时,改片名一事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争议。笔者作为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曾撰写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要求为《南京大屠杀》正名。笔者认为“南京大屠杀”作为历史事实,宣传时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没有必要将片名改为《南京1937》避重就轻。二是观众对影片的观后感。很多观众认为这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影片,可是也有一些观众看到影片中一组组反映耻辱的镜头后大吃一惊。伟大导师马克思说过:“应当宣扬耻辱,使耻辱更加耻辱……为了激起人民的勇气,必须使他对自己大吃一惊。”笔者认为,我们在回顾南京大屠杀这段典型的耻辱历史时,只感到“大吃一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教训,开创美好未来。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很多国家的历史表明,只有牢记历史,尤其是牢记惨痛教训,才能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提醒人民防备再次遭到军国主义野心家的蹂躏。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军侵华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也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和尊重生命的民族价值理念。

在当今的日本,安倍晋三政权等右翼势力甚嚣尘上,正在掀起拒不悔悟侵略战争的“历史问题圣战”,急欲删除战后和平宪法的和平条款,并大举扩充军备,企图以“日本复兴”的动人谎言迷惑世人,欲将日本带上军国主义复活的不归之路。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可敦促其切实正视和认真反省历史。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会促使人们长久保持历史记忆,避免忘却与麻木。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汲取历史教训;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魏冉)

篇5: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征文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1

同学们,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世代都无法忘记那一天,1937年12月13日,这是历史上屈辱的一天,这是让我们中国人心痛的日子,这一天就是南京大屠杀那一天!在那一天,日军攻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大肆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遇难者达30万人……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到底有多少南京同胞惨遭日寇杀害,恐怕谁也无法精确地估计。

八十多年过去了,国耻就如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我们的头上,压得几亿人民透不过气来,然而,时至今日,日本人还没有向中国说声对不起。也在我们这些少年人心灵里灌注了铅一样沉重的忧愁和哀伤,中国,我们古老的中国,生我养我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却遭到欺凌宰割,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挣断身上的屈辱锁链,铁骨铮铮地站起来啊!

半个世纪以前,我们中国被许多帝国主义者践踏蹂躏,我们的人民失去自由和生活的权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这些耻辱是我们祖国的伤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有人会说,它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好了,干吗还要“勿忘”呢?这是因为,忘记“耻辱”虽然可以减少伤感,但是记住“耻辱”就是记住祖国的历史创伤,能激起更强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记住中华民族的祖先为祖国所做出的牺牲,更能增强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感。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间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的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为了反攻倒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图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图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最后,让我们大家都参与到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活动中来,勿忘国耻,振兴国家!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2

成都市马家花园养老院内的藤椅上,常坐着一位慈祥的老人。齐耳银发,盖住了她逝去的年华,只有胸前挂着的“抗日英雄”勋章,依旧向人们诉说着她那不同寻常的青春岁月。

她叫王书君,今年95岁,是现今已为数不多的抗战老兵中的一员。在八年抗战中,身为在校学生的她毅然奔赴国难,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并参与举世瞩目的台儿庄战役。

1937年,王书君考取了保定女子师范学校。就在她考上师范学校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书君决心跟随同班女生沿着铁路向南方逃亡。后来,在别人推荐下,王书君来到后方医院,开始学习基础医护知识。很快,她被分入第30军31师的师部医院,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并随即与部队加入到台儿庄的血战中。

在那场举世闻名的战役中,日军矶谷师团在飞机的掩护下,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猛烈进攻。中国守军进行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十分激烈。

王书君回忆,当时每天有大量受伤战士从前方撤下,同时有大量部队开进前线,她和其他护士就在后方一个火车站内,对运输回来的伤病员进行简单包扎医治。“重伤员太多,只能躺在火车车厢顶上,等待治疗。有的就在闷罐火车里,连窗户都没有。我们背着药箱,挨个给他们换药。”

王书君说,有的伤员伤口裂开疼得不行,一直在呻吟,听着让人揪心。伤员太多,医治条件又十分恶劣,每天都有很多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战士去世。“有一次,我正给一位10多岁的年轻士兵包扎。开始我们还说着话,但很快,他就死在我的怀里。”回顾这段往事,王书君忍不住抹起眼泪。

让王书君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军人的英勇气魄。她回忆,有一位姓周的小兵,头部包裹得只剩一只眼睛,肩膀上的枪伤正在汩汩流血。伤情这样严重,他还嚷着要返回战场。王书君只好寸步不离地盯着他。但两天后,这位小兵病情稍有好转,便趁王书君拿药的间隙跑回了前线。最后,这名小兵壮烈地牺牲在战场上。收殓遗体时,他的眼睛圆鼓,始终无法闭上。就是像他一样的无数中国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王书君表示,她是日本侵华罪行的见证者,她将会把自己在抗战中的所见所闻告诉给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王书君说,现在日本否认侵华罪行,那么中国人就要肩负起奋发图强的使命,“只有你强大了,才有力量让侵略者正视我们,正视那段历史。”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3

如今,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从事变的历史背景到东北沦陷,从日本在东北的血腥统治到林海雪原间东北军民的抗战再到东北光复、日本投降,9180平方米的展馆内,7个展厅8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展品以及多组大小型场景、雕塑等共同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前后至抗战胜利的历史过程。

季宁回忆说,2000年夏天,曾任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老领导韩光来博物馆参观,88岁高龄的老人走到第二个展厅的时候,就开始体力不支了,但坚持不坐轮椅,一直站着参观完全程。“他指着墙上的东北抗联众多将领的照片对我说,其中好多人都曾经是他的战友、亲密的伙伴,他们牺牲了,他只能来这里看看他们,又怎么能坐着呢?”

“那几年很多当年抗战牺牲的英烈后代都在参观时提到,由于不知道烈士的牺牲时间和牺牲地,他们除了清明节都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给先辈烧纸焚香,大家太需要一个特定的祭奠这些英雄的日子了。”季宁说。曾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从黑龙江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寻找烈士父亲的讯息,但最终没有线索。无奈之下,老人接受了季宁的建议,面对博物馆的国歌墙三鞠躬后离开,留下落寞的背影。

如今,510米长的展线,季宁每天都要走上几遍,每次讲解的时间大约为40分钟。讲解之前,她都会换上白衬衣,这代表着讲解员们以最谦逊的`态度面对历史和英烈们。“如果说国家每年有一个固定的公祭日,那么我工作的每一天都是我的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4

今天,太阳火辣辣的,像针扎在身上一样,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梅花山岗,怀念张自忠将军。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张将军的坟墓,这座又圆又大的坟墓座落在绿树成荫的山岗上,坟墓前的碑上记载着张将军的生平。事迹,四周长满了绿油油的草地,墓前放着一些花圈。花蓝,寄托了人们对张将军的怀念。四周高大的树木,像威武的将军保护着张将军。我们在张将军墓前排好了队,然后各班中队长向联合中队长报告人数,我们用整齐洪亮的声音词:“1938年,临沂战场硝烟弥漫,将军英勇坚毅,沉着应战,穷追猛打杀顽寇,揍得日寇心胆寒”,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四周,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在老师的指挥下,我们同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和《烈士墓前》。我们默哀时回想当时硝烟弥漫的场景,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我们看见张将军和军队穷追猛打杀顽寇的情景。默哀完时,我们心情非常沉重。张将军为了我们的新生活用自己的生命跟敌人作战。难怪为他题词“尽忠报国”周恩来副主席为他题词“为国捐躯”朱德总司令为他题词“取义为仁”。我们在张将军坟墓前宣誓,“树英雄理想,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最后,我们双手捧着精心制作的小白花,小心翼翼的放在将军墓旁,生怕把长眠在此的张将军吵醒。我想:张将军流血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一名好学生。

安息吧!敬爱的张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5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

设立公祭日,祭奠死难者、敦促民众不忘历史,是国际上的惯常做法。比如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等等,这些纪念日不仅是对逝者的安慰,也是对生者的警醒,更有着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反思历史、铭记历史、尊重生命、珍视和平的深刻寓意。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这段惨痛的民族历史,在国内,曾经的惨痛历史越来越被各种轻松的演绎所替代;而在国外,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各种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清华战争历史的言论甚嚣尘上。这些现象都在警示着我们保护历史铁证、还原历史真相、教育本国国民、铭记历史苦难的重要和紧迫。

虽然现在每年南京市民都会自发举行悼念活动,但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南京人民的惨痛记忆,更是中华民族应当永远铭记的国家历史,是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浓重一笔。设立公祭日,就是要通过全民纪念的形式,让全体人民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时刻保持对历史苦难的痛感,从而时时警醒,倍加珍视当前得来不易的和平。

公祭日活动不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吸引着众多海外华人的关注和参与。相信随着全国各地的公祭活动和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的活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必将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对同胞死难者的缅怀,对民族历史的铭记,对和平发展的珍视,对民族富强的期盼。

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参与进来,不仅为了告慰死者,更是为了激励生者;不仅为了铭记战争、更是为了珍视和平;不仅为了牢记历史,更是为了警醒未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6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

篇6: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感想

每每提到南京大屠杀,心情总是无比沉重,脑海里回荡的是课堂上那一幅幅触目惊心、毫无人性的画面,而躺在画面中的人们,不是别人,而是中华人民、华夏儿女。那年那日,是太多中华儿女心头的痛楚,南京城在呼喊,然而,留下的确是日本官兵惨无人性的杀戮!这是苦难的历史,这是悲惨的历史,是中华人民乃至于全世界人民都不可否认的历史。历史从来都不是教会人们学会记恨,历史从来都是教导人们不要重蹈覆辙。然而有些人却要刻意歪曲历史,这是中华人们所不能容忍的。历史需要被澄清,历史需要被记住,历史是不能任人更改的。中华人们是对的,我们为了守护历史,尊重历史,正式历史做出了我们应有的努力。国家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在提醒人们的同时也在警醒着人们。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确定,是既东京法庭和南京法庭关于南京大屠杀审判、1985年建立纪念馆立碑编史后,第三次固化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而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设立公祭日,这无疑是一项彰显国家意志的重要活动。公祭悼念的对象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以及所有在日本侵略中国时被日本官兵残害的人民。今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举国上下将为之哀悼。而这无一不是在警醒着我们勿忘国耻,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中国备受耻辱,多少国土被蹂躏,多少同胞被残酷的日军所杀戮。如今的中国,再也不会让历史重演,中华人民必将奋力拼搏,凝聚力量,提高中国综合实力,让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篇7: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主题班会

一(1)班

文媛

时间:2017年12月13日

教学内容: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勿忘国耻。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长大后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强大。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年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以维护和平。

2、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回顾历史。

二、奏国歌

1、全体起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请全体同学为在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同胞默哀1分钟。

三、图片展示(痛苦的回忆)

1、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抚摸着大地的脉搏,但是,你可曾想道,这片丰饶的土地曾经伤痕累累,曾经流过泪,流过血?周恩来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只有爱自己的国,我们的民族才能成为这个星球上的最富强、最不可战胜的民族。同学们,中日疆土隔海相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很长一段时间,两国曾在相对平静之下和平共处。然而到了近代,日本图谋吞并中国,以其血腥之手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永世昭雪的滔天罪孽。面对历史,如今的日本却不思悔改,军国主义仍阴魂不散,屡屡起事,变本加厉地一次又一次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今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80年了我们远离炮火,却从未熄灭对黑暗的怒火;我们告别战争,却一直持续同愚昧的战斗。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国耻不雪,没齿铭记。2、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下面请大家看一组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四、历史不容更改、诗歌朗诵

1、日本认识到自己对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真心悔改了吗?(学生讨论、回答)。

2、投影出示以下文字:

(1)日本议员团声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仅两万人

(2)日本审定通过歪曲史实的“新历史教科书”

(3)日本首相小泉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4)靖国神社的介绍

3、投影出示以下图片:

(1)日本军国主义的招魂社靖国神社

(2)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3)日右翼分子驾车撞我总领馆

4、诗朗诵《我们不会忘记》

五、珍爱和平(讨论为主)

1、我们不忘这段惨痛历史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

2、我们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呢?(学生讨论、回答)

六、总结

篇8: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征文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自2014年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习近平在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二、教材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

(1)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2)政府依法行政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体现了政府坚持为人民负责的原则。

(3)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

(5)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2.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三、跟踪试题

1.2005年,第60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这体现了()

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解析:题目材料强调了文化的作用,设立国家 公祭日就是为了促使人们以史为鉴,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故选择C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促使人们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这表明()

A.人们的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物质产品离不开精神载体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选项表述错误。B选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应排除。通过建设生态文化 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开展相关活动来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体现了C选项的内容;D选项谈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材料没有涉及。答案为C。

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 军委主席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材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上一篇:高中数学 如何说课下一篇:红烛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