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

2024-09-10

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共10篇)

篇1: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

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启动仪式,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将联勤联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应急处置等职能统一纳入。中心严格按照工作要求,从信息收集、立案受理、分类派遣、任务处理、核对反馈、结案归档、综合评价等七个环节落实和规范工作流程,确保网格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利用城管、市容、综治、社保等辅助力量组建了5支网格化管理工作队伍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联动中心工作职责:

(1)负责受理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12345热线的派单,与徐汇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平台、公安“110”等相关系统联动;

(2)负责对各类渠道发现的问题实行一口受理、统一派单,并进行协调、督促、核查、评价和监督;

(3)负责上报需要区级平台派发上级职能部门及友邻单位处置的案件(报前须经街道主要领导审核同意);

(4)负责指挥调度社区相关单位和人员开展联勤巡防和综合执法;

(5)延伸建设居民区工作站,负责对居民区工作站的工作指导和必要的经费保障;(6)承担社区综合治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市容环卫等事务性工作;

(7)负责网格监督员、协管员的培训考核,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开展数据统计分析

篇2: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

负责辖区内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1.主要承担巡查发现辖区内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市场监督、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对各渠道发现的问题向社区网格员进行派单调度、督办核查、协调执法处置;

2.依靠综合执法办公室,强化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处置矛盾案(事)件;

3.接收和办理区网格化指挥中心的任务指派;

4.社会矛盾化解、重点人员帮教管控以及辖区内社会治理基础信息采集;

篇3: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

一、智能配电网网格化管理概述

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基于全局信息交互技术的管理模式, 其主要目标是以网格为基本单位, 实现网格环境中的有效资源的共享与协作, 消除资源孤岛与信息孤岛的影响, 将分布在网格中的信息以适当的方式整合起来, 从而形成有机整体, 使各个网格个体之间有效协调, 最终实现信息的高度融合和共享。城市中心区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最集中的区域, 该地区配电网络结构最为复杂、电压等级多样, 现状配电网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 需要从规划层面通过网格化管理手段实现配电网资源的全面共享与优化整合, 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1) 从网格化管理模式出发, 城市配电网规划以供电客户为基本单位, 依据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划分单元网格, 结合区域内发展定位及客户用电需求, 通过分析实测历史最大负荷时期的电量数据, 推算空间负荷预测模型指标;根据实测负荷模型对每个网格进行分类分析, 确保准确性;按照配电网规划的相关技术导则, 差异化地构建目标网架结构, 系统化地开展网格内配电网规划, 确保配电网规划和上级电网规划及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紧密协调。

2) 从智能化功能定位出发, 城市配电网规划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 结合客户用电需求和区域开发深度, 通过对网格内供电需求和现有技术成熟度分析, 明确信息通信、自动化、保护配置的技术原则与规划目标, 针对不同网格定位, 提出多样化的规划方案, 实现配电网规划的信息化和精益化, 提高设备选用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管理水平, 构建有效接纳分布式清洁能源、电动汽车以及与用户协同互动的智能配电网。

二、智能配电网网格化规划的关键问题

城市中心区配电网直接面向供电客户, 构成结构复杂、电压等级多样、空间布局紧凑, 其规划建设应该以服务民生、服务经济、服务节能减排为理念, 按照集约化、精益化的原则, 体现“安全、互动、清洁、高效”的城市智能配电网发展方向, 实现配电网与用户、配电网与分布式能源、配电网设备状态与电力调度控制的良性互动, 为用户提供可靠性高、电能质量好、智能化水平高的电力供应。因此, 需要从坚强、智能、绿色配电网规划三个层面阐述智能配电网网格化规划的关键问题。

(一) 坚强配电网规划

安全可靠是坚强配电网规划与建设的根本要求。合理的网格布局与网架结构是配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为了加强配电网防灾抗灾能力, 防止停电事故, 保证安全可靠供电, 需要对配电网网架结构进行网格化规划。在分析网格内区域供电能力的基础上, 以安全、可靠、经济为规划目标, 打造灵活可靠的网格化配电网, 优化空间资源配置, 增强小区之间互倒互带的能力, 实施网架一次建成、设备一次投入的新模式, 并为网格内二级开发预留充足的电源接口。配电网规划布局应适当超前负荷发展, 坚持远期与近期结合, 坚持新建与改造并举, 淘汰陈旧电力设备, 结合供电电源点布局, 搜索现状网络中的供电薄弱环节, 加强现有网络结构的改造, 促进配电网各个电压等级协调发展。

(二) 智能配电网规划

智能配电网是城市范围内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整合的主要载体。网格化智能配电网规划以信息量测与监视数据为基础, 以网格为基本单位, 以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为主线, 致力于打造智能网控、智能运检、智能用电一体化系统并行应用平台。电力流覆盖配电网的各个电压等级, 信息流涉及各个配电高级应用系统。电力流将收集、处理的信息传送到网格区域数据中心, 网格区域数据中心与市电力公司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互, 反馈到配电高级应用系统进行信息、状态展示, 从而实现了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互动、电网设备状态与电力调度、运检、抢修之间的互动, 直观、全面地展示了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关联影响以及动态变化趋势, 为城市电力供应提供可靠支撑。

(三) 绿色配电网规划

随着全社会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 构建绿色低碳电网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 成为了未来城市配电网的发展方向。绿色低碳电网是城市配电系统接纳清洁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智能路灯的重要载体, 也是网格化管理理念的综合示范区。针对各个网格区域的发展定位, 满足分布式电源的并网需求, 充分评估清洁低碳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 优化网络结构, 为分布式电源提供并网接口, 为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预留电源接口, 在智能调控系统的集中管理下, 实现灵活接入、优化运行与智能控制。智能路灯采用节能材料、新能源发电与节能技术, 按照“按需照明、合理用电”的理念, 配备互动化、可视化的自动监控系统, 提高了道路照明质量、降低能耗, 实现了绿色照明。

三、结论与展望

网格化管理在城市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实践符合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 在提高供电可靠性、有效接纳清洁能源、推进城市低碳化等方面表现出很大潜力, 有着广阔应用前景, 注重理论应用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在配电网规划过程中引入先进通信、智能量测等技术, 综合考虑配电网建设、改造以及技术升级的需要, 实现配电网在规划环节的协同优化。

摘要:城市中心区配电网规划是城市电网规划的核心环节, 也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概述城市配电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网格化管理的全新理念, 从坚强、智能、绿色配电网规划三个层面阐述了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城市智能配电网规划的技术途径与关键问题, 分析了网格化管理在城市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为我国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网格化管理,城市中心区,配电网规划

参考文献

[1]郑士源, 徐辉, 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 2005.

[2]陈国华.复杂系统理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2.

[3]蓝毓俊.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4]沈道义, 杨振睿, 何正宇.智能配电网供电模式与优化规划研究展望[J].华东电力, 2012.

篇4: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探索

一、引言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1]。

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城市管理网格化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城管使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有效解决多部门管理和协调的问题。同时,数字城管也是城市“管”、“治”的基础工程,是公众都可享用的“公共品”。因此,在已有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扩充,作为智慧城管的公共平台[2],为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到2017年年底,所有市、县都要整合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管理网络,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实施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

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本文认为,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是突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实现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融入参与式的城市社会服务与管理;二是网格化服务与管理将实现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和服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促进协作性公共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时代政府部门的治理机制,整合政策制定与执行,促进资源共享;三是通过各行业、各系统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互动、无缝链接、协同服务、快速反应、整体推进,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四是整合“碎片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型政府深化改革的品质。

二、城市管理服务网格化发展概况

在城市管理服务网格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地的数字城管建设开始于2003年。数字城管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与城市事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方式。它通过应用、整合多项数字技术,利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通过建立主动发现问题的机制、责任明确的问题处置机制、长效考核的评价机制,实现科学、严格、精细、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市政管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综合行政执法等多部门、多方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城管”,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

在数字城管建设运行9年后,杭州、南京、宁波等一些城市开始启动智慧城管升级建设工作。2012年4月,作为国内首家智慧城管中心,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正式启动运行。

与数字城管相比, 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是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各类信息资源,推进数据融合[3]。智慧城管通过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城市管理各个环节、不同人与物之间的泛在互联;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运行状态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管理对象拓展到“人、事、物”全方位管理,实现公众参与的城市治理[4];通过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发挥智慧城市管理的整体效能;强调“以人为本”的开放创新,汇聚公众智慧,推动社会创新,实现以监管为主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

三、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特色

2013年12月,温岭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后,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开始推进智慧城管建设。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动智慧转型

1.“云”化资源

利用政务外网资源,搭建与公安、交通、建设等部门共享资源的“政务云”,将各部门的“信息孤岛”融合汇聚到统一的云计算资源库,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信息壁垒,以“统一归口、分布使用、交互共享”的资源动态管理模式,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对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平台,采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租用第三方天翼云。通过虚拟映像,将温岭市智慧城管视频资源与省级智慧城管平台互联互通,成为首个接入省级平台的县级试点,实现了省级平台对温岭市的宏观监管和指导,形成了具有温岭特色的第三方云与政务云共存的“混合云”优势,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物”联感知

通过融合信息感知平台,接入信息采集员的“城管通”、执法队员的“执法仪”和行业监管员的“处置通”等,通过智能终端获取的问题描述信息,以及渣土车、环卫车、行政执法车等车载系统获取的位置描述信息,通过分析作业车辆、作业人员和执法车辆、执法人员的位置和实况,实时指挥调度;通过统一视频感知平台,集成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建筑渣土监控系统、垃圾焚烧发电厂实时监控系统等,整合天网工程中城市管理问题高发的66个点位,形成了面向城市管理的有效智能监控优势。

nlc202309082148

3.“大”数分析

在原有数字城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扩建,优化系统流程,实现智能化案卷提醒和回复,开发智能分析评价系统,提升智慧城管考核评价的科学性;通过一、二期工程建设,实现主城区29.93平方公里的标准化采集覆盖,同时建立可量测实景影像空间数据,将城市管理的事部件定位于全息影像空间参考系中,确保平台城市景观的可视性;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隐含、未知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为政府部门决策、减少可能的风险提供一手数据。

(二)注重“物联网+”理念融入,创新服务民生

1.立足大众创新,提升公众参与

建成以微信、微博等为渠道的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创新市民参与机制;在省内首创建立wiki门户网站,促进城市管理的民主决策。同时,对有效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建议的市民,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2.立足社会创新,探索服务转型

在全国首创建立停车诱导微信公众平台,整合自驾车泊位寻找和公交、公共自行车站点、路线三位一体的信息查询功能,方便市民绿色出行;建立城市管理问题投诉渠道。市民通过微信直接发送城市管理事部件问题和意见建议。自2014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全新改版上线,点击量突破200万次。

3.立足知识创新,推进政产学研融合

加强与省内智慧城管专家组建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城管研究所的紧密合作,探索校政合作新模式。全省首个县级“智慧城管”教学实践基地落户温岭,双方互聘技术顾问、专家,共同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城管方向)人才,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为学院师生讲座,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组织专题研讨。双方通过调研拟定的《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规划方案》通过省级评审,获得一致好评,作为全省县级市智慧城管建设标准方案推广;双方共同申报的合作科研项目“基于温岭的智慧城管信息采集项目”被省建设厅立项。

四、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的思考

2013年,时任住建部副部长的仇保兴在“智慧地推进中国城镇化”主题报告中提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升级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捷径”,各地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优化数字化城管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的物理性公共平台”;“智慧城管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不断深化数字城市管理技术应用,以业务驱动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5]。

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的核心是社会管理,智慧城管管理领域的核心是城市管理,二者虽然领域不同,但是网格化管理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本文提出的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引入智慧城管平台的理念,将网格化管理延伸到街区和乡镇,叠加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综合治理、权力阳光、决策、管理、服务、政务公开、社会监督与参与等项目内容,建立配套、完整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督考核的闭环机制;围绕“政府城市综合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管理”,通过有效整合各部门的公用资源,统一实行“一个三级网络体制、一个统一服务入口、一个流程调处到底、一个监督考核机制、一个智能化平台”[6],最终是要着力于解决基层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整合。通过对数据库(包括今后新增的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城市基础对象数据库、实景影像数据库,以及各类管理业务的数据库并加入时间维度,以此构建温岭市独有的、时空一体的城市数据库。二是热线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热线,包括市长热线12345、城管热线96310、城建热线12319、民政热线96345等特服号码和其他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的投诉咨询热线,搭建“一号对外”的服务平台,实现市民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能得到政府部门提供的社区治理、小区管理、生活和便民服务。三是视频监控资源中心。通过整合视频监控资源,主要包括天网工程(公安局),公园及周边的视频监控(建设规划局),车站、公路的视频监控,以及公交、出租GPS监控(交通运输局),各市场及周边的视频监控(市场监管局),城管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行政执法局),以及酒店、宾馆、商场等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搭建覆盖全域的视频监控网络,及时了解、掌握城市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四是公共信息服务中心。通过整合政务公开信息,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教育科研等专业数据库之间的共享交换。五是地理信息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国土局的基础国土资源数据、建设规划局的天地图、交通局的道路路网信息、水务集团的给排水管网、供电局的电力线网等数据,在与智慧城管平台基础数据进行叠加、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信息覆盖面更广、基础设施功能更全的政务地理信息服务中心。六是拓展网络。数字城管的闭环监管流程是现代城市科学管理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在此提出创新性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即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构建市级部门、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网络,通过采集、派遣、处理、考核的闭环监管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级网络即市级网络,组建温岭市综合服务管理中心,整合信访、公安、司法、民政、人社、国土、卫计等部门,建立融信访接待、户籍登记办理、法律咨询、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平台;二级网络即街道、乡镇网络。通过整合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办等资源,建立集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三级网络即行政村、社区网络。通过在行政村或社区建立基层管理服务站,开展各项便民服务,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

通过综合应用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和已整合的城市数据信息,推进数据融合,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面到协同一体的四个平台,即业务协同平台、公共事业监督平台、应急指挥平台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海涛.城市社会网格化管理研究与展望. [D]

[2] http://www.gkzhan.com/news_People/detail/414.html

[3] 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60-66.

[4] 宋刚,孟庆国.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创新[J].电子政务,2012(2/3):1-9.

[5] http://www.vsharing.com/k/CIO/2015-9/714403.html

[6] 智慧城市白皮书[M].(2012),中国通信学会智慧城市论坛

(责任编辑:李静敏)

篇5:网格化管理:城市网格化管理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按照区城管委关于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要求,现制定XXXX街道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以街道社区为依托,以单元网格为载体,以标准化管理为目标,整合各种管理资源进社区,进网格,重心下移,靠前服务,实施全方位、全覆盖、精细化长效管理,形成职责清晰、管理长效、资源整合、协同治理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社会化管理水平。

二、基本思路

采取街道领导总体负责,社区主任全面管理,街道社区干部管片抓线,网格员落实点,实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定人、定时、定岗、定责。“网格责任人”负责处理网格内的各项问题,及时排查并上报处理结果,对无力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由上一级网格负责人协调执法、环卫、城建、市政及辖区单位等进行处理。

%1、组织领导

%1、网格化管理工作责任体系由领导小组、指挥协调办公室、网格长、网格员组成。

1、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XXXX街道党工委书记

副组长:XXXX街道副书记、主任

成员:XXXX街道纪工委书记

XXXX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XXXX街道副主任

XXXX街道副主任

XXXX街道纪检委员

XXXX街道宣传委员

XXXX街道组织委员

主要职责:全面负责全街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落实。

2、指挥协调办公室。网格化管理指挥协调办公室设在街道党政办公室。

主任:XX街道党政办公室主任

联络员:XXXXX

主要职责:接受上级派遣任务;受理、分类、处理本街网格化管理信息;向网格责任人分派任务、督办落实;对各网格的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和评价。

3、网格长、网格员。由XXXX城管大队队员、街道、社区及部门单位工作人员担任。主要职责:通过对责任网格的巡查,及时发现责任网格内发生的事件并进行处理,做好巡查记录和信息传递。

四、网格划分

本着便于联系、便于组织、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把街道以社区为单位,划分成5个合理规模的网格。制定网格划分的网络图,各网格制作公示牌,公布网格责任人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内容和管理服务职责等信息,向每个住户发放网格责任人服务联系卡。

五、工作流程

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流程由信息采集、分类处置、任务转递、处理反馈、核实结案五个环节组成。

1、信息采集。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一是网格员通过巡查发现问题。二是设立举报专线和电子邮箱,接受群众投诉举报问题。三是承接110指挥中心批转的有关问题。

2、分类处置。对于发现的问题,网格责任人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处置。一是网格责任人职责内的问题,立即自行处理。二是网格内其他管理人员职责内的问题,通知其他人员立即处理。三是网格内工作人员无权处理或者无力处理的问题,上报上一级协调处理。

3、任务转递。街道指挥协调办公室将各网格上报的问题立卷、分类。根据问题性质,确定归口处理部门和人员。街道能够解决的问题,组织力量快速解决;街道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报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办公室,由区网格化管理办公室转递到相关管理责任部门及时处置。

4、处理反馈。管理责任部门对问题处理完毕后,应将处理结果和意见反馈给街道指挥协调办公室。

5、核实结案。街道指挥协调办公室通知网格员对处理结果进行确认,情况属实的,做结案处理,如不属实的,交由管理责任部门重新处理。

六、管理责任。

本着着力基层、理顺关系、统筹协调的原则,形成以街道领导成员分工负责、各社区书记具体负责、街道社区干部对口联络、网格责任人实地负责的组织体系,确保责任网格“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实事共办、服务共做、管理共担、责任共负的良好局面。

各网格责任人要准确、快速地采集和反馈居民群众各类需求信息和责任区内的突发事件,把握群众脉搏,记好“工作日记”,使社区居民群众能够就近、便捷地获得更精准的服务,使社区突发事件能够快速、果断地得到妥善处理。

七、重点工作任务

各网格长、及网格员主要预防、治理以下工作:

1.新增违法建筑

2.街面堆放销售建筑原料

3.私设临时市场

4.露天烧烤

5.乱排乱放建筑垃圾

6.物流配货扰民

7.新增违法设施

8.乱停乱放非机动车

9.洗车修车占用公共空间

10.夜间工地施工扰民

11.未经审批户外宣传广告

12.私设废旧品回收固定场点

13.居住区积存垃圾

14.露天公共场所动物宰杀加工

15.乱牧滥牧

16.畜力车进城

17.城市“牛皮癣”

篇6:城市网格化管理优势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无论是在城市管理手段上,还是管理方法上,都有独到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城市管理的主动、实时、长效网格化的管理模式,调整了城市管理流程,克服了城市管理原有模式存在的突击式、运动式、被动、滞后、多头管理等弊端,真正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精准化。城市网格化管理通过整合现代“数字城市”技术, 采用单元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城市事件管理法,使城市管理对象更加细化,各管理单位责任更加明确,实现了城市的粗放式管理到精准化管理的转变。

3、城市网格化管理再造了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了城市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分离,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指挥协调中心,实现了城市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篇7:网格化管理中心工作流程

1.(一)县级中心工作流程 1.统一受理

对上级交办、群众来信来访、下级上报事项进行统一受理登记,要将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事由和当事人的姓名、所在地、人数、要求、联系方式以及事项的受理时间、受理单位和受理人姓名等相关内容记录准确。2.梳理分类

根据受理事项的内容、性质进行梳理分类。主要分为六大类:平安建设类、社情民意类、公共服务类、应急处置类、社会民意类、其他类。对此六大类案件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划分为重大紧急类、服务管理类、矛盾纠纷类。3.交办督办

重大紧急类的事项经领导批示,交由相关单位和部门立即处理。服务类和一般的矛盾纠纷,经中心负责人批示,交由相关单位和部门处理,根据具体事项的办理时限要求,进行跟踪督办。4.限时办结

重大紧急类事项立即上报,启动应急处置程序。服务管理类事项,一般事项在7个工作日办结;重大事项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疑难复杂事项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矛盾纠纷类事项,一般矛盾纠纷在15个工作日内化解;疑难复杂纠纷在30个工作日内化解;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时限办结。5.整理归档

事项办结后,将相关资料整理,根据事项性质分类、排列、编号、装订归档。

1.(二)乡级中心工作流程 1.统一受理

对县级指导中心交办、群众来信来访、下级上报事项进行统一受理登记,要将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事由和当事人的姓名、所在地、人数、要求、联系方式以及事项的受理时间、受理单位和受理人姓名等相关内容记录准确。

2.梳理分类

根据受理事项的内容、性质进行梳理分类。主要分为六大类:平安建设类、社情民意类、公共服务类、应急处置类、社会民意类、其他类。对此六大类案件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划分为重大紧急类、服务管理类、矛盾纠纷类、基础信息类。

3.办理或转办

重大紧急类和基础信息类事项上报县级指导中心。服务管理类事项,属于中心办理的,由中心直接办理;属于中心职能部门办理但现场无法办理的,采取代办、协办、预约等方式,由中心帮助办理。对于属于职能部门调解的矛盾纠纷,由中心转交职能部门调解办结,并根据办理时限要求,进行跟踪督办。4.限时办结

重大紧急类事项立即上报,启动应急处置程序。服务管理类事项,简易事项现场办理;一般事项在3个工作日办结;重大事项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疑难复杂事项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矛盾纠纷类事项,小矛盾纠纷现场调解;一般矛盾纠纷在7个工作日内化解;疑难复杂纠纷在15个工作日内化解;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时限办结。5.上报归档

事项办结后,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根据事项性质进行分类、排列、编号、装订、归档。办理结果需要上报县级指导中心的,要按时上报。

(三)村级中心工作流程 1.统一受理

对乡级中心交办、群众来信来访、网格上报事项进行统一受理登记,要将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事由和当事人的姓名、所在地、人数、要求、联系方式以及事项的受理时间、受理单位和受理人姓名等相关内容记录准确。2.梳理分类

根据受理事项的内容、性质进行梳理分类。主要分为六大类:平安建设类、社情民意类、公共服务类、应急处置类、社会民意类、其他类。对此六大类案件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划分为重大紧急类、服务管理类、矛盾纠纷类、基础信息类、任务指派类。3.办理或指派

重大紧急类和基础信息类事项上报乡级中心。服务管理类事项,属于中心办理的,由中心直接办理;不属中心办理的,采取代办、协办、预约等方式,由中心帮助办理。矛盾纠纷类事项,一般矛盾纠纷现场调解;属于职能部门调解的矛盾纠纷,帮助当事人走正当程序调解办结。任务指派类事项,由中心指派工作人员或网格长办理。4.限时办结

篇8: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城市均出现了用电需求持续上升的现象。其中,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其配电网结构最为复杂、电压等级多样,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传统的规划策略已不适用于该配电网现状,需寻求一种新的规划策略。在目前配电网规划领域,常规的规划思路为对于整个片区配网的现状分析、负荷预测、网架和电源分布的规划等,该思路考虑整个区域、负荷等数据采集较困难,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会严重影响后期的规划[1]。

为了促进区域发展,本文提出网格化规划思路:将配电网供电区域划分为多个供电分区,以配电网每个供电分区现状评估分析为基础,依据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不同用地性质和开发深度的地块进行归类,结合典型负荷预测模型,开展规划区域空间负荷预测,按照供电区域差异化的规划标准,确定中压配电网目标网架接线模式,实现网格化供电[2]。与传统方式相比,网格化规划模式内容比较全面,而且思路较为清晰,值得推广采用。本文从规划层面通过网格管理手段,从网格化规划中的划分、规划及校验3部分系统地研究分析城市中心区配电网,实现配电网资源的全面共享与优化整合,提高电网运行效率[1]。

1 配电网常规规划现状

最常用的规划方法是电网规划人员对规划区域进行定性分析,依据经验分配负荷,并结合当地电力公司工作人员的经验来铺设网架,然后经多方专家讨论后选取最佳方案。这样的规划方法十分简便,并且可以将专业经验考虑进去,但是负荷预测精度易受人为因素的限制。目前配电网规划面临新的挑战,见图1。

这些新问题,加大了负荷预测,导致电网建设周期延长增加了电网建设成本。因此,需要采用新的负荷预测方法,提供更加准确的负荷预测结果;采用新的电网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模型,使电网发展规划适应外部环境和可靠性提升的要求[2]。

2 基于网格化理念的配电网规划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可细化区域供电范围。通过深入研究影响配电网网格化规划的各影响因素,制定出基于网格化规划的配电网规划研究内容,包括网格化划分、网格化规划及网格化规划校验3部分

2.1 基于分层分区的网格化划分

目前网格划分已广泛应用于配电网规划领域中,传统的网格划分方式可按照网格形状,分为均一网格划分与不规则网格划分。其中,均一网格划分忽略了城区本来的建设状况,对配电网现状分析、网架结构优化方面作用不大,甚至产生了影响;不规则网格划分得到的小区分解度较低,有关负荷在线路和变电站供电范围内如何分配的信息不够详细。因此,为了更深、更细地划分配电网规划领域,根据供电区划分、配电区划分、行政划分、地区功能区布局、城镇道路条件划分网格,从而形成新的网格划分方法,即分层分区的网格划分法[3,4,5]。

采用分层分区方法具体划分网格时,为了更好地对不同层次的负荷特性和网格配电网现状进行分析,将供电公司、供电分区、配电分区、基本功能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的交错部分定义为用电网格。此用电网格即为划分后图层进行完全叠加后形成的交错部分,如图2所示。基本功能块的边界若与供电公司、行政区和环线等边界分别形成交错时,可将交错部分定义为网格[6],如图3和图4所示。划分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数据的搜集、统计和分析。

不同类型区域,网格规划面积有所不同。除了D,E类地区因地域广阔、负荷发展缓慢,网格标准接线数量难以确定外,其余类型供区的网格供电能力均按照1~3组标准接线考虑。取10 kV线路最大整定电流450 A,按满足“N-1”校验的原则计算,1组2供1备接线的供电能力约为14.8 MW。通过计算,不同类型地区对应的网格面积如表1所示。

对于A+供区的网格,网格面积范围建议为0.5~1.5 km2;A供区的网格,网格面积范围建议为1.5~3 km2;B供区的网格,网格面积范围建议为3~8 km2;C供区的网格,网格面积范围建议为8~45 km2;D,E供区的网格,由于负荷密度较小,网格面积建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划分。

2.2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时,必须以配电网每个网格为单位开展,以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支撑,以配电网网格单元现状分析为基础,以构筑“网络清晰、联络有序、负荷均衡、安全可靠”的网架结构为目标。网格化规划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在配电网网格化划分的基础上,分析配电网各网格规划区域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规划范围内各地块的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等指标。这些指标是配电网规划十分重要的信息,利用负荷密度指标法预测各网格的负荷以及总负荷,使负荷预测的结果更加合理、可信。

(1)目标网架规划。

在远景负荷预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远景目标网架,同时以用电网格为单位,对目标网架的构建进行描述。网格目标网架规划应实行差异化原则,合理满足A+,A,B,C供电区域发展和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各区域电缆接线可参考《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 1738—2012),电缆网接线包括单环式、双环式2种,架空网接线包括辐射式、分段适度联络式。

(2)过渡网架规划。

在近中期负荷预测的基础上,规划由现状配电网向目标网架过渡的配电网建设改造方案,并以用电网格为单位,对过渡方案进行描述,用户专线与专变的接入方案要与目标网架规划相适应。

(3)过渡改造规划。

根据目标网架规划和过渡网架规划,在制定每个网格的配网改造策略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制定不同的目标:

1)对于发展成熟网格,应坚持现有资产充分利用的基本原则,当现有网架已形成标准接线,主要以现状问题为导向,按照改造量最少的标准逐步向目标网架过渡,必要时该网格可暂时保留原有接线模式;当网架结构复杂、尚未形成标准接线的区域,在固化线路运行方式的基础上,确定各类联络点的作用和性质,然后按照网格内现状电网问题的评价得分,结合投资情况一次性改造成目标网架。

2)对于快速发展网格,在固化现有线路运行方式的基础上,确定各类联络点的作用和性质,结合变电站资源、用户用电时序、市政配套电缆沟建设情况、中压线路利用率等因素,按照投资最少、后期建设浪费最少的原则逐步由单环网等标准接线模式向目标网架过渡。

3)对于发展不确定网格,由于市政规划暂不明确,无法确定负荷增长点的区域,首先固化线路的运行方式,确定各类联络点的作用和性质,然后按照网格内电网现状问题的评价得分,对突出问题进行处理,并结合负荷发展情况,构建单环网等简单且易于过渡的标准接线。

2.3 配电网网格化校验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后,配电网规划校验也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网格化规划的绩效、经济、可持续发展3个维度开展工作[7]。其中,绩效主要反映供电可靠性;经济性主要分析网格化划分后需要改造的用户比例和现有资源利用情况;可持续发展考察网格化规划适应负荷发展的能力,包括变电站负载均衡度和负荷适应性2个方面。由此3个维度可分解出可靠性、经济性、变电站负载均衡度、负荷适应性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

本文采用百分制,根据不同指标的特点分别采用点值和区间2种评价判据。综合多位电力专家的意见确定各个指标的评分判据。对于区间评价判据,为了使评价分数具有平滑性,选取最大分值100分、最小分值0分、中间分值20分、40分、60分、80分[8,9],共6点数据,然后通过曲线拟合得到各个指标的隶属函数。根据各个指标的隶属函数,结合各个指标的指标值,可以计算得出评价对象的各个指标得分。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对象的指标得分,根据层次分析法向上计算得到网格化配电网规划评价得分。网格化配电网规划评分模型公式为:

式中:某一级或二级指标的评分;为该指标权重。

3 实例分析

以陆家嘴金融片区部分地块为规划实例,此规划地块分别由陆家嘴街道、潍坊街道、塘桥街道3个街道各自的一部分组成。具体范围为北至黄浦江水域,南至龙阳路,西至浦东南路,东至源深路杨高南路,总规划面积约为9km2。从网格划分、网格规划及网格校验3部分规划分析此地块配电网情况。

3.1 网格划分分析

本次规划区全部属于浦东A+类供电分区。因此,行政划分采用街道划分,即陆家嘴街道、潍坊街道和塘桥街道。根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若干个相邻的、用电性质或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基本一致的地块(或用户)组成的功能单元的用电网格划分原则,每个网格面积控制在0.5~1.5 km2。中,陆家嘴街道共划分为5个用电网格,潍坊街道划分为4个用电网格,塘桥街道划分为5个用电网格。规划区共划分14个用电网格,如图6所示。部分统计表见表2。

3.2 网格规划分析

对于网格规划主要是以01地块为例介绍。目前01号网格内共有1 10 kV变电站1座船舶站,35 kV变电站1座吴家厅站。区外有2座35 kV变电站铜山站和万国站,均向网格内提供部分电源或者和网格内10 kV线路进行联络。变电站合计容量为192 MVA。

采用负荷密度指标法预测网格的总负荷,同时率选0.7,如表3所示。

根据网格现状电网及负荷预测情况,该网格10 kV电网发展在基于解决现状电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新增负荷区域进行供电,最终形成目标网架。

(1)进一步改进10 kV接线模式,使其典型化、标准化,优化网架结构,使分段联络更加合理,增强负荷转移能力,最终形成K型站接线为主,单、双环网为辅的目标网架[10]。

(2)通过10 kV电网的建设,明确变电站的供电分区,合理控制变电站供电半径,解决交叉供电的现象。

网格规划改造后,01地块配电网具有以下效果。

(1)东城瑞苑开关站,即墨大道开关站、银城中船开关站手拉手开环运行,形成“开关站四电源两主两备接线模式”,此种接线模式满足“N-2”停运要求,且开关站为集中供电模式,便于运维管理。

(2)110 kV船舶变电站、35 kV吴家厅变电站与10 kV荣成大厦开关站、荣城保利开关站形成“变电站一中心开关站一终端开关站”接线模式,此种接线模式满足检修方式下“N-1”标准[11]。

(3)即墨大道原为10 kV街坊站,改造为开关站实现四电源两主两备模式;荣成大厦原为10 kV街坊站,改造为开关站实现“变电站一中心开关站一终端开关站”接线模式,提高供电可靠性。开关站可割接附近35 kV变电站小容量出线,节约变电站仓位资源。

(4)大道荣成甲、大道荣成丙、大道荣成金原为架空线和环网混合线路,改造后原架空线支接的街坊站及箱变割接至开关站小环网供电,供电可靠性高。

(5)吴家厅变电站出线厅2昌邑改造后厅6居家桥、船舶站配套出线、铜山站出线铜2福山形成架空线四分段三联络接线,缩小了停电范围,大幅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3.3网格校验分析

应用配电网网格化规划评价模型,对陆家嘴金融片区的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成果进行了量化评分。实际评价得出最终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在计算所评价的区域网格划分方案的各个技术指标后,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该方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终获得陆家嘴金融片区网格化规划评分为93.59分,整体规划水平优良。从变电站负载均衡度、经济性、负荷适应性、可靠性等4方面综合考察,浦东核心区开展的网格化规划整体情况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以看出,核心区区域网格方案在经济性、可靠性和变电站负载均衡度方面均达优秀水平,但负荷适应性仅达到及格水平。

经济性方面,经济性得分91.83分,分数达到优秀水平。其中,用户切割比例分数为满分;线路、主变平均负载率得分属于中等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网格化规划具有前瞻性,需要为以后的负荷发展留有一定的裕度。

可靠性方面,可靠性得分为满分。供电可靠率RS-3、线路N-1通过率、主变N-1通过率、变电站10 kV母线N-1通过率都是满分。

变电站负载均衡度方面,变电站负载均衡度得分99.18分,接近满分。+重过载、轻载变电站比例得分都是满分。变电站站内负载均衡度分数也接近满分。

负荷适应性方面,负荷适应性得分66.58分,分数刚过及格线。出线间隔裕度属于良好水平,网格供电能力平均裕度分数较低,主要原因是网格线路平均负载率较低。

4结语

针对传统城市配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网格化的配电网规划理念。该理念主要从网格化划分、网格化规划及网格化校验3部分系统地分析城市配电网规划。最后以陆家嘴金融片区为实例,从网格划分、网格规划及网格校验系统地分析了陆家嘴金融片区配电网。证实了网格化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及实用性。

(上接第51页)

讨[J].供用电,2010,25(5):35-38.

[5]葛少云,韩俊,刘洪,等.中心城区10 kV主干网络分析模

型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33(8):15-20.

[6]陆圣芝,胡伟,罗建欲.江苏分层分区研究[J].江苏电机

工程,2006,25(3):11-15.

[7]万卫,王淳,程虹,等.电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36(24):14-18.

[8]韩震焘,黄志伟,葛少云,等.城市配电网综合评价[J].电

力系统自动化,2012,36(8):95-99.

[9]潘锋,张宇俊,周敏.一种基于接线模式的中压配电网综合评价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9):19-

21.

[10]张慧超,吴骏,刘靖辉.考虑负荷转移的电网检修计划优

化研究[J].智能电网,2015,3(8):711-716.

[11]郝骞,马慧卿,杨风,等.一种配电网拓扑跟踪方法及其

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3,21 (8):119-125.

(责任编辑付小平)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王赛一(1978),男,上海人,博士,高工,长期从事配电网

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君.城市配电网规划及其技术评估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2]王大雷.网格分析法在城乡配电网中的应用与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

[3]张植华,李健.网格化城市配电网目标网架动态构建方法[J].陕西电力,2015,43(2):23-29.

[4]黄晨宏,王蕾.上海电网输变电项目后评价工作方案探讨[J].供用电,2010,25(5):35-38.

[5]葛少云,韩俊,刘洪,等.中心城区10 kV主干网络分析模型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33(8):15-20.

[6]陆圣芝,胡伟,罗建欲.江苏分层分区研究[J].江苏电机工程,2006,25(3):11-15.

[7]万卫,王淳,程虹,等.电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36(24):14-18.

[8]韩震焘,黄志伟,葛少云,等.城市配电网综合评价[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8):95-99.

[9]潘锋,张宇俊,周敏.一种基于接线模式的中压配电网综合评价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9):19-21.

[10]张慧超,吴骏,刘靖辉.考虑负荷转移的电网检修计划优化研究[J].智能电网,2015,3(8):711-716.

篇9: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

首都城市副中心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经济社会多领域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它的体系建设需要现代系统方法论的指导,其中的整体优化原则、结构层次原则、开放创新原则也就成为设计和实施该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系统整体性思考是一种立足全局的战略思考,它在局部与整体的多维辨证关系中体现整体优化的特征。城市副中心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在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中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各管理部门与各社会领域资源的相加,而是涉及到权力、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优化配置,正是这种整体优化的谋略才使得城市副中心的网格化体系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特征。

首先,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设计并非是一场对现行体制的革命,而是在保持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强调进一步强化“条上”的行政管理责任和“块上”的属地管理责任。在全区范围内科学地划分网格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但从技术形式上来看,这项工作并非是体系建设的难点。在网格划分之后,问题的关键在于“网责”的落实和执行。因此,在总体性的谋划层面上,立足城市副中心发展的实际,重点加强城乡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制定并严格遵守全区统一的入格标准,切实把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单位、人员、任务、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网格,建立“条块”有机联动,部门和属地齐抓共管的机制,形成完备的责任体系,建立并完善结案核查反馈机制,就成为一个事关全局的思考。

其次,网格化体系要以完善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整合相关信息资源为依托。在技术上,网格化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是依托信息网格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通过系统搜集、整合、分析、汇总相关信息和诉求。这就要求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项目指标、工作标准和操作流程,建立科学高效的社区、街镇、区三级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整合后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畅通诉求渠道,加强互动交流。定期对社会服务管理各类业务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同时加强对信息采集、更新和共享的科学管理。

从全局来看,它的系统设计也会结合通州区信息发展规划中的许多重点工程。如新城智能管理工程是确保“国际新城”城市功能高效、健康运行的基础工程,要求通州区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建设新城市政综合管理平台,普及基层数据“一表化”采集,实现对人口、市场、食品、卫生、生产、建筑、人防、应急等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打造包含规划、土地、房屋、交通道路、地下管线等城市要素的区级三维地理数字空间体系,实现与视频监控信息的整合;建立程序化、规范化、实时化、集成化、可视化的领导决策智能支撑系统,以通州信息大厦为载体,集成新城发展、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类实时运行信息和分析数据。

另外,资源全面优化的目的是为了借助网格化体系提升综合管理执法机能。对于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级平台的积极作用,采取集中办理、联合执法、综合整治等方法处理解决。众所周知,这样的效果只能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建设中体现出来。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固有体制的约束,只能做到“形合而神不和”,因而无法做到城乡社会服务管理的无缝隙对接和动态化常态化管理。所以,在网格化体系设计中要避免这些弊端,要在空间上实现全区域覆盖,时间上实现全天候服务,工作上实现无缝隙衔接,才能实现运行上的动态化管理,服务上的全方位加强,诉求上的立体化响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网格化体系是一种常态化解决社会管理问题、精细化社会服务的机制,它的正常运行需要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来保障。网格化体系的信息化优势为实行技术监督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实时监控问题的发现、报送、分析、派遣、处置和反馈等情况提供了便利。事实上,根据信息系统自动记录的数据资料,就可以定期形成对街道、乡镇和有关部门的评价结果。只有制定科学的量化指标,形成动态的、社会公开的评价结果,并将指标纳入到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体系中,才能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反馈链条。

二、结构层次原则

系统论认为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而系统稳定性就得益于系统结构的自我稳定性和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力。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要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的功能转变,就必须形成不同层次的新结构序列,才能达到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的目的。

(一)管理主体的结构层次性

社会管理体制的管理主体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四部分组成,体现出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参与的特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社会管理格局中,这些管理主体在地位上是有层次性的,其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这种层次性原则要求各个主体之间既有区分又有协同,避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单主体运行。同样,在网格化体系的设计中,这种主体的层次性也应该体现出来。

首先,在区级层面的组织设计上,应尽快设立区网格办和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在职位责任的界定上,区网格办负责加强对“三级平台、四级服务”的指导,并对网格化建设及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负责收集由街镇、社区和网格上报的各类急难险重事件,并结合属地和部门实际,根据条块权责对事件进行分拣部署,加强督办和反馈。对权责不清、争议性大的问题,提出办理建议提交区委、区政府进行研究。

其次,在区级以下层面的设计上:(1)街道(乡镇)党政“一把手”对辖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负总责,党(工)委副书记具体负责对辖区网格服务管理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在各个街道(乡镇)及区属有关职能部门成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分中心。城乡社区则成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工作站,构建三级(区级、街镇、社区)平台、四级服务(区、街镇、社区、网格)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组织工作体系。(2)各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居(村)委会主任为辖区网格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两委班子每位成员要至少联系一个网格并兼任网格指导员,在社区(村级)层面积极处理和协调解决网格问题。(3)每个网格设置一名专职网格长,负责本网格内各类事件的发现、收集、上报、协调处理等工作。

nlc202309012125

总之,作为一种常态管理体系,区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的主体结构设计处于核心地位。在主体结构划定的基础上,解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构问题,并使两条线可以在结构上有交叉,但功能上不能重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转。

(二)系统平台的结构层次性

网格是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单元,但是它的功能是在整个网格化体系中实现的。具体而言,在系统结构的层次上,搭建区级、街镇、社区三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并在区级、街镇、社区、网格四个层面提供不同需求的服务与管理。显然,这是以把全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到一张社会管理网之中为基础的,也是在把所有的人、地、事、物、组织、资源等内容进网入格以后的结构化设计。

在结构的层次性上,区级平台、街道(乡镇)平台和社区(村)级平台的地位功能是不同的:在地位的层次关系上,社区平台是基础;街镇平台是中枢;区级平台是龙头。因此,实施中要充分发挥社区(村)级平台的基础作用,调动街道(乡镇)平台的中枢作用,加强区级平台的指挥和龙头作用。同样,在区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和网格级的网络建设中也能看到这种服务与管理的层次性,这是有效实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功能运转的基础。

(三)运行机制的层次性

在工作运行中,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要形成“信息采集、源头发现、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于一体的系统闭环工作流程,构建“更清晰地掌握情况、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更迅速地处置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这主要包括:

信息采集更新机制:它要求以网格为单元,建立及时更新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要做到有人负责本部门相关信息的搜集、核查和上报。

问题源头发现机制:问题发现的途径是多元的,可以通过网格巡查制度,及时发现核实并报告各类社会问题的源头隐患;可以广泛运用热线电话、短信平台、视频探头等多种手段,拓展发现问题的渠道。

任务协调处置机制:这是在发现问题以后,通过科学划分和评估的问题层次,按照不同职责范围上报到社区平台或街道(乡镇)分中心乃至区级中心,进行协调处置。

分层处理解决机制:对工作中反映、发现的问题,实行自下而上分层解决办法。网格内能够协调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在格内尽快解决,社区内能解决的不出社区,如果本层级解决不了,应该按照职责和权限,逐层向上一级报告解决。

综合管理执法机制:网格化体系实施的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各级平台的积极作用,采取集中办理、联合执法、综合整治等方法处理解决。

总之,在技术结构上,网格化是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整合资源为手段,以优化服务为核心,以加强管理为重点,以建立起“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社会化统筹、协调化推进、多元化参与、高效化运转”的工作机制为目标,从而逐渐形成与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通州特色的城乡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三、开放与创新原则

位于首都北京东部的通州,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人流、物流、信息交汇的中心地带,这种环境上的开放性既为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加速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加大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管理服务的压力。但是,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和接纳这种开放性,并对这种开放性的影响因素做出前瞻性考量,才能体现出未来城市副中心发展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一要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待社区类型和性质的划分。如在国际新城建设过程中,今天被视为核心区建筑工地的网格,以后就会成为高档商务服务区的管理网格;在首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现在的农村社区也会变为城市社区;而今天的城市社区也会变为未来国际新城的国际社区,这样的变化都是开放性的,在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设计中必须关注这种适应性调整和创新性适应。

二要关注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底层开放性。在健全的网格服务管理体系中,网格层面的自治、社会参与和社会共建的力度应该是逐渐增大的。一方面,要动员相关的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居(村)民代表、楼门院长及各类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职能部门、各街道乡镇,特别是社区(村)两委、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等工作力量下沉到网格,是在底层自治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在遵循基本原则、统一规范标准的基础上,要以开放的意识鼓励底层积极探索、以活动建团、以辖区共建单位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创新形式。

三是管理主体思维模式的开放性是系统主要的主观因素。首先,网格化管理要求领导干部要从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思维模式。领导干部要从立足新城国际社区、智慧城区、城市副中心等要求和标准转换思维模式,不断适应和推动网格化管理的开展和实施。其次,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手段是管理与服务的技术工具,领导干部不能建网而不见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发挥信息化优势,借助虚拟手段,达到现实中的工作效果,领导干部要尽快转变工作思维模式,尽快塑造形象,做社区型干部,并将工作业绩真正体现到干部任用工作中来。

总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解决传统社会机制遗留问题、破解当前社会建设问题和许多难点问题的重要模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在加大调研力度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薄弱环节,摸清先行先试工作的真实情况,才能在逐渐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逐渐体现城市副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赵静)

篇10:什么是城市网格化管理?

所谓网格,就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

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将城市管理范围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并将网格中的部件、事件数字化,譬如把一个井盖、一个消防栓、一颗树这些部件或者出现的乱设摊、跨门经营这样的事件,在网格中标上相应的代码(用代码来进行案件的识别、梳理、操作),同时指定派遣其相对应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来进行城市事件、部件等市容秩序的维护。网格化管理通过整合政府资源,运用先进数据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确、高效、快捷和全覆盖。

①责任网格——本区将网格化管理系统覆盖地区细分为单元网格,再将若干单元网格组成工作责任网格。

②部件——城市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共设施类、道路交通类、环卫环保类、园林绿化类、以及其它设施等。

上一篇:新乡县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下一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