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术和制度创新与新疆企业发展

2024-07-04

浅析技术和制度创新与新疆企业发展(共7篇)

篇1:浅析技术和制度创新与新疆企业发展

浅析技术和制度创新与新疆企业发展

对企业而言,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只有同时注重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断拓展空间.新疆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完善和健全企业的各项制度,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创新之路.

作 者:李全胜 张惠 作者单位:李全胜(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张惠(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法经系)

刊 名:新疆社科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年,卷(期):“”(6)分类号:F2关键词:新疆企业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篇2:浅析技术和制度创新与新疆企业发展

据统计,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2000万家,约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5%和45%左右,特别是90年代以来,75%以上的工业新增产值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佳途径。我就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寻找其发展途径。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就企业本身而言,其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疲软、机制不活、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信息不灵等原因,致使中小企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更新换代慢

据国家对421家中小企业的1281种主导产品情况的分析,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2.94年,比国有大企业的10。8年还高出2.14年。其中70年代之前投产的产品有325种,占25。37%。按产品水平划分,达到80年代中期末或90年代水平的产品有956种,占74.63%,其1/3的产品处于80年代初以前的水平。因此,中小企业产品合格率低,产销率低,产品积压严重,经济效益差。如中国彩电企业长虹,康佳等还在生产平面电视为上百乃至几十元利润恶性价格竞争时,日本索尼,松下等企业已经开发出等离子,液晶显示等附加值高的产品,一台就能赚回国产电视卖上百台才能获得的利润。

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

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突出表现。在我国,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也表现在中小企业自身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走势,不少行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与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密切相关。各地为了自身的利益,盲目上项目,搞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专业化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

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社会组织实现专业化、协作化和社会化,形成竞争与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追求合理利用一切资源满足人们消费的社会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务必强调“少而精、少而专”。但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企业,效率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中国有句老话“一招鲜,吃遍天”,企业也必须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的创新,这样才能在全球化大潮下继续生存下去。

管理方式单一,官僚主义盛行

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众多的小企业,由于是私人企业或个人最大权力行为,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采取家长式的单一管理方式,官僚主义盛行。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科学决策,增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造成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亏损。特别是当企业资产发展到较大规模时,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使企业的原始动力在不正常的“内耗”或决策的偏差甚至失误中丧失殆尽。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体制效应推动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上述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盲目追求多元化,缺乏核心技术竞争能力

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初期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属于体制变革的释放效应,并非企业本身技术研发能力的快速增强。随着体制变革的逐步推进,其释放效应日渐减弱,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转折。这时候,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在如何增强核心技术竞争能力上下工夫,而是钟情于“多元化”经营,把有限的资源分散在几个甚至十几个行业中,梦想“东方不亮西方亮”,以此抵御经营风险。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尤为严重,如春兰集团原来是生产空调的龙头企业,销售最好时曾经占到整个市场27%,后来由于该集团的高层错误决策,春兰集团又开始涉及摩托车,汽车,电视,电冰箱等行业,均告失败。在同等条件下,挖掘一平方公里和挖掘一平方英尺,其深度自然会相距甚远,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深思。

忽视调查研究,对宏观经济形势把握不准

宏观经济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经济条件,是企业不能控制但必须去适应的外部力量,中小企业尤其如此。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不仅给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机会,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种种环境威胁,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剧烈的今天,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十分重视研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然而,纵观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是根据宏观经济条件和市场分析进行决策,而是领导人“拍脑袋”决策,因此失败在所难免。例如,深圳宝安集团经营的主业是房地产,而房地产易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深圳宝安集团由于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入研究,在1993年国家开始对经济过热进行大规模调控的同时,仍然加大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从而导致巨额资金被占压,整个集团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投资效益急剧下降。

急功近利,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组织经营活动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订的整体规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重视对所在行业及拟进入行业的市场分析和未来经济走势对该行业影响的研究,制订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用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但是,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陷入“无战略经营”,导致经营活动没有方向感。它们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经常为市场上五彩缤纷的获利机会所迷惑,风闻市场上某种产品畅销,就一哄而上,见哪个方式有效,便纷纷模仿。例如现在风靡一时的电动车行业,诸多企业看到这一行业的准入门槛低,技术含

量低,就一窝蜂的上马,有些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技术,只不过是组装销售,使用劣质的零配件,心存赚一票就走的心理,再加上该行业规范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该行业企业良莠不齐,可以预见该行业必将经过一个残酷的竞争,淘汰一大批不合格的企业。

管理者素质较低,管理能力有限

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对管理者素质要求不是太高。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竞争加剧后,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以生产冰箱起家的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其总裁张瑞敏的杰出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反观马胜利这位80年代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在只经营一家造纸厂时,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把企业搞得有声有色;但随着企业集团的扩大,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马胜利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暴露无遗,不适应企业发展,最终导致整个企业集团陷入困境。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总体上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一般员工的素质就更不待言。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三、制度创新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

综合以上情况和分析,我认为制度创新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当务之急是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实现中小企业组织的创新

中小企业必须改变那种研究、生产、营销内部各环节之间协调性差、管理薄弱、随意性大、产权模糊的局面,摈弃整个形式化的组织结构,借鉴国外企业组织管理的先进经验,实行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使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多层次集中管理模式转向扁平式分散合作、产权明晰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中小企业微观层次的创新,即在中小企业中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特征的有效运作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本质意义上说,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关于所有者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实践来看,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代理人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享有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充分的经营管理权,尽职尽责地履行对委托人的义务,为委托人谋取利益。因此,要推进政企、政资分开,理顺现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体制,明确划分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责权范围,妥善处理“老三会”与新的治理结构的关系。二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改革是中小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是建立有限责任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彻底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把它比作一个人的心脏,拥有健康心脏的人才能新陈代谢,才会生机勃勃。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国有产权虚化,集体产权模糊,私人产权消失等所致。因此,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与非国有化的改造,实现产权人格化。在此方面有三条选择路径:一是吸收外来资金,进行增资扩股;二是在平等范围内实施“债转股”,除“贷改拨”和将企业银行债权转为政府专门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外,还可以一定的方式转给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作为员工股权;三是将部分国有产权通过股份化的方式转为私有产权,企业经

营者、生产者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要防止“内部人控股”,配套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产权的流动。

实现中小企业运营机制与运作方式的创新

中小企业产权的清晰,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表明企业的基础性建设已完成。这时,还需要较好的运营机制与运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共同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采取有效的运营机制和运作方式也是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是要实行柔性管理,以人为本,完善人才奖励机制。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变化,中小企业需要以人的能力来增加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要以人为本,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柔性管理,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一种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第一,实行新产品开发的项目负责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第二,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增加工作压力;第三,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第四,推行管理职务公开竞选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第五,推行员工继续教育制,提高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第六,建立学科研究、学术会议制度,营造企业良好的科研气氛;第七,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果。二是改进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过去中小企业存在约束软化的问题,在重大决策上往往是管理者独自决定,决策风险很大,经常出现“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等现象,甚至还会出现寻租、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流失等腐败现象。因此,要结合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加强以监事会为主导,纪检监察、内审稽核等部门具体实施的监督约束体系建设,将监督融于中小企业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监督的重点应放在:第一,监督中小企业重大投资决策行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决策过程是否民主;第二,监督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否体现了各产权主体的利益,是否符合国家法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监督中小企业重大资产重组活动和财务状况;第四,逐步完善职工民主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工会、职代会的作用;第五,切实加强以社会审计为主要形式的外部监督。

实现中小企业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我国,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落后是中小企业当前的突出问题,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一是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强化企业基础,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针对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要加强成本、资金和质量管理。要强化成本核算,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构建资金监督体系,推进经营预算与计划管理,实行产品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与严格的品质保证制度,推行ISO系列标准。二是推进战略管理与创新。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都高度重视,但对战略管理与创新重视不够,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那么战略管理与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如果没有战略管理与创新这一“方向盘”的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动机”马力再足,也不能指引企业朝着正确的经营发展方向前进。而发展方向不对,甚至方向相反,企业的列车行进得越快,造成的经营损失就越大,结果就是“南辕北辙”。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强化战略管理与创新的观念,在管理中全面引入战略规划、战略研究与科学决策机制,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是加强知识管理。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的途径③。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资本和其它传统生产要素已成为商品,而知识资本却成为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因此,知识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中小企业加强知识管理应采取:第一,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创建企业内部知识网络,设立知识总监,关注创新和集体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二,建立企业外部信息和知识网络,尽可能多地吸收各种新知识,并使之与本公司的知识相结合;第三,同竞争对手进行合作性竞争,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开拓和培育市场。

实现中小企业文化的创新

拥有文化,拥有明天,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它主要通过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得到高度体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历史不长,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同时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没有历史包袱,只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采取措施,完全有可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系。当前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尤其是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对广大员工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的作用。二是建立新型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经营理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也直接支配和影响企业的行为。三是实施科教兴企的战略。企业文化实质是经济文化,科教兴企有利于员工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四是构建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高超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应把自觉素质、人的精神、群体共识放在管理诸要素的首位,通过文化环境的感染、诱导和约束等方式去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五是创造名牌产品。名牌一半是文化,一个名牌的形成过程,必然体现着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注重文化的投入,在商品基本功能无本质区别的今天,是不能创造名牌的。因此,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要控制和提升文化内涵,赋予其文化的、人性的丰富价值,使产品魅力无穷,长盛不衰。

实现中小企业外部制度的创新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建设,也就是要为企业发展提供外部制度,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外部环境。笔者认为应在如下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手段要实现从过去直接的行政干预为主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为主,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调控作用。二是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资金不足,他们迫切要求产品的周转速度要快,这就客观上要求市场必须充分完善,以利于他们快速方便地实现次品的“惊险一跳”。可见,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完全受市场机制的制约,政府要加大市场秩序建设的力度,规范竞争行为,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存在许多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经营上的困难,阻碍着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顺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推出高科技创业板,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动力。四是改革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承担了一些不应承担的责任,企业也要“减负”,要卸下本应由社会承担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职能,轻装上阵。因此,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创造人才流动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帮助中小企业完成企业社会职能的分离和富余人员的分流。五是政府要提供一系列制度支持,如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完善会计制度,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企业

信用评级标准,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非国有中小银行,重新划分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给予高科技中小企业优惠的财税政策等等。

综上所述,在国家“抓大放小”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有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持续发展,这当然需要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篇3: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相适应浅析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与之相适应的为人类自身需求所生产商品的企业因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在不断的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技术不断的革新与成熟使得产品市场的产品趋于多样和复杂, 产品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四种市场结构。企业必须不断的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的目标市场, 不断提高市场的覆盖率、占有率。因此, 企业为自身生存、发展、优势、竞争及社会责任等不同目的提出了许多战略战术, 如成本领先、差异化、品牌、市场集中、稳定等战略[1]。企业依据不断变化实施对本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战略, 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并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 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企业, 是那些对市场机会作出敏锐的识别、精准的计划、积极应对的企业, 均是不断对技术进行创新, 并采取对企业最有利的战略, 形成企业的优势。随着区域经济的高度发展, 需求逐渐趋于饱和, 企业要找到新的增长极必然向着经济的全球化、高速化、信息化发展的轨道, 企业不断技术创新已成为全世界经济竞争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现代企业的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竞争的核心是综合实力的竞争, 而创新力是这场竞争的制高点。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赢得相对优势的重要基础和源泉。技术的创新已成为企业持久繁荣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2 技术创新的基本内容概述

2.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对企业的积极意义

我们所说的技术创新一般是指其通俗定义。技术创新是经济学概念, 是一种改进现有或开发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往往是促使社会经济体系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源头, 技术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企业应用创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相应的市场价值[3]。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能够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对技术进行创新时,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 创造潜在的需求、挖掘和引导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 也是突破企业生命周期束缚的主要手段或方法。一般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分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如没有技术创新, 企业将无法获得新的生命力, 无法突破原有产业领域的范围, 企业产品在步入衰退周期将非常被动, 甚至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可见, 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是必要条件。第二, 技术创新所需的超前意识、科学的预测和技术进步的支撑是重要的一环。要使企业能获得市场有利地位, 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 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作用是全方位的, 只有多点着力, 才能是企业获得发展的主动权。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获得成本领先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效应、开发新产品从而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第三, 技术创新必须以构筑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技术创新主要作用之一是使企业的核心得以提升, 决不能因市场导向而影响技术创新, 从而导致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缺失, 失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能力、资源获取能力、技术能力等三个方面。这三种能力组合科学适度, 与企业实际相匹配, 才能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作为企业核心能力之一的技术创新能力, 必然会对其他核心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对管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提供管理绩效标志, 对资源获取能力主要有使资源获得高效、系统及合理的利用。

2.2 技术创新和创造发明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往往是人们易于混淆的两个概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这两种概念区分之后, 沿用至今。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新的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使企业得到发展和实现收益增加的过程。换而言之,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发明成果的技术实现和商品实现为基本特征的“技术经济”过程。创造发明, 是人类对尚未知晓而又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停探索过程, 成功既有必然因素, 也有偶然因素, 大致包括:新现象的发现、新概念的定义、新原理的证明、新理论的形成、新工艺的流程和新设备的发明, 通常是在实验室中完成。创造发明的经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有些发明是出自客观需要, 有些则是出自偶然的机会。同时, 两者在行为目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创造发明是技术创新根源所在, 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 只有当新的创造发明转化为社会商品或实用技术时, 才能称之为创新。技术创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 技术创新的成果应服从企业的战略需要。技术创新是否是有效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技术实力、人才储备、知识储备、与外界的技术交流、投资力度和市场环境, 其中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

2.3 充分理解技术创新的几个重要因素

2.3.1 观念创新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是前提条件。

超前的观念意识才能孕育出新技术, 观念是存在于人脑中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 时刻影响着人的活动, 因此, 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主要的经济活动, 是企业家才能的具体体现。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切合实际的分配人、财、物等资源, 需要领导者参与决策管理及进行组织。因此, 这就是首先要求企业领导要有积极的创新观念。

2.3.2 市场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在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技术创新过程中, 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是占领市场和实现企业产品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充分掌握市场需求;二是要研究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所需具备的条件;三是要充分了解市场特点及竞争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这就要求营销和技术有机结合。

2.3.3 企业管理创新起着技术创新的保障作用。

管理决策者的任务是解决技术创新的步骤、目的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而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和激发主观能动性则是管理决策者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 管理决策者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为核心, 建立有效机制:一是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二是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三是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只有在完善的机制作用下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

3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分析

任何企业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 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 均会对创新行为进行可行性、风险性及是否能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增长进行预测和评估。只有成功率较大、收益较高、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 才能对企业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离不开经济利益、企业家才能、企业文化、市场竞争及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 这也是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4 我国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的经济改革已处在深水区域, 每前进一步都举步维艰。如何使我国经济既快又好的转型和发展, 国有企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骨干企业, 排名在50位之前的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虽在战略规划、技术储备、人才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国际相关企业相比总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依然很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观念的滞后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落后致使创新效率低;三是创新激励制度及高级技工的缺乏导致创新基础薄弱。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等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已刻不容缓[4]。企业改革再次处于攻坚阶段及关键期。

工业发展近百年的历史证明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力度才能加快技术创新的前进步伐, 加快推动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才能使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得以增强。由于我国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片面追求企业规模, 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环境较为落后等因素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失, 致使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 无法完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规模再大的企业也因此居于从属地位。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5 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决策要点

5.1 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相适应

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目的是满足顾客需要和应付竞争情况。技术创新只有在满足企业战略需要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企业要完全掌握主动权, 实现其战略目的, 技术创新需要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正确的战略对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这种支撑的源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

5.2 创造技术创新所需的良好环境

由于我国的现阶段国情所决定, 技术创新的环境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正是技术创新环境相对落后, 致使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 导致创新能力的不足。人力资源亦是技术创新所需的最为核心的资源。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有好的技术创新。良好的环境应包含经济、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只有环境改善了, 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大幅提高。

5.3 加大技术创新所需的基础研究投入

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 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和建树, 形成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技术特点及优势。基础研究的成果在市场需求不明的情况下不必急于把新技术投入产品市场, 可以做为技术储备, 在必要时投放市场, 以保证企业的领先地位。

5.4 加强基础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

不是所有创新的技术都能转化为市场所需商品, 实验室技术理论的成熟并不能代表市场技术的成熟。技术孵化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有限, 更为缺失的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试验室技术一旦成熟就急于投放到市场, 就会出现边生产边改进, 使企业陷于被动地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脱节, 从基础研究出的成果应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专注于新技术的孵化, 使新技术能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

5.5 企业应加强统筹和归一化管理

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推动技术变化或新技术的生产, 技术创新亦是一柄双刃剑, 因此, 对技术创新的开始到结束应有相关的统筹管理, 使其标准化、系统化、归一化。技术创新甚至是不经意的失控, 企业可能就此破产或被市场淘汰。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其中甚至不乏曾经极为辉煌的世界500强企业。目前部分企业存在对极具潜力项目申报地批准之后, 对项目地跟踪和管理环节较为疏忽, 甚至是基本不管, 整个创新过程仅由一名项目负责人或几名相关新技术开发人员共同承担。一旦有了较大的市场需求, 相关项目负责人跳槽或通过其他途径投放该技术于市场提前获利, 企业自身无法控制, 处于被动局面。企业正是对创新技术归一化管理制度的缺失, 导致了企业无法弥补的损失, 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消亡。

总之,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是企业自身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必由之路。正确合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 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内涵, 对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鼓励创新机制, 广泛听取员工的合理化建议, 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5]。逐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才能使企业的生存及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才能支撑企业拥有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技术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基础作用入手, 阐述了技术创新的属性、作用、内涵及对企业的积极意义。重大的技术创新甚至会导致社会经济体系的根本性转变。企业通过不断技术创新,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或有利地位, 逐步推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企业才能拥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同时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及管理, 形成企业技术的有效机制, 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内涵,机制

参考文献

[1]宋奇成, 陈元刚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4 (2) .

[2]普拉哈拉德, 加里.哈默尔.公司核心竞争力, 1990.

[3]吴添祖, 冯勤等.技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

篇4:监理企业发展与制度的建立和创新

【关键词】企业;制度;建立;优化;创新

0.引言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谢志华教授曾在《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一书中指出:企业变迁的历史就是制度变迁的历史,企业竞争和较量的过程就是制度比较和竞争的过程,企业优胜劣汰的结果就是制度选择的结果;优秀的制度才能造就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落后的制度即使曾经优秀的企业也会被淘汰;只有通过建立一整套有效的企业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成功和持續的发展。由此可见,制度的建立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制度的优化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制度的创新关系到企业的存亡。

制度对企业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样的制度成就什么样的企业。海尔的制度成就了海尔,三星的制度成就了三星,微软的制度成就了微软,丰田的制度成就了丰田。纵观世界各国知名企业的发展历程,无一不是制度的归宿。隔行不隔理,监理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制度的导航,也离不开制度的鞭策。监理企业的发展,应从制度的建立、优化、创新开始。

1.监理企业的发展与制度的建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监理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在建筑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监理企业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人才流动过快,人员素质较低,企业制度缺失、不健全、不规范、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尤其是制度问题严重制约着监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得不到理性的解决,在后WTO时代,在国内、国际监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监理企业可能直接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研究现阶段监理企业如何建立企业制度,如何进行制度优化,如何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各种资源要素最优化配置,促进企业优质、高效、持续、稳定发展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制度是企业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载体,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智慧和经验的共同结晶。监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建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人为利而生,企业为利而存。人不是天生的势利者,但人有七情六欲,要食人间烟火;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监理企业只有敢于承认从业人员的需求、渴望、价值、利益、财富,才会以从业人员为本,理解从业人员,尊重从业人员,为从业人员谋福利,为从业人员谋发展。因此,监理企业不但要以人为本建立制度,还要以制度为纽带,带动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监理企业制度的建立要以丰富的企业文化为基础和前提。企业文化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具有凝聚力的全体员工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更是人的文化。不能脱离企业讲文化,也不能脱离人讲文化。企业和人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企业文化要围绕着人做文章。关于人的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方式是由人的“自我意识”和“超我意识”共同决定的。“自我意识”来自于自我价值观,超我意识来自于超我价值观。自我价值观以是否“利我”作为决定一切行动的指南,超我价值观以是否“利他”作为决定一切行动的指南。“自我意识”产生自私自利的行为,“超我意识”产生大公无私的行为。因此,将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从从业人员的自我意识和超我意识两个方面来进行高效地激活和有效地控制,规范、调整从业人员的心态和行为。根据制定制度“提高企业效率,规范员工行为”的基本原则,利用这种机理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出“自我与超我结合,制度与文化并重”的企业发展观。

2.监理企业的发展与制度优化创新

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共同遵守的各种行为准则的总称。监理企业的制度应自成体系,应完整、规范、协调、和谐,相互矛盾、逻辑混乱、模棱两可、残缺不全、漏洞百出的制度其本身就没有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高效性和均衡性,就不具备运行的基础,就会失去强大的约束效率。执行制度的力度在于有效运行,不能运行或不能正常运行的制度是没有执行力的。制度能否有效运行主要取决于制度本身的优劣,而制度本身优劣的判断标准是,第一,是否有利于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愿景的实现,第二,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和从业人员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否有利于调动从业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是否有利于企业以最小的运行成本获取最大的目标利润。因此,监理企业制度必须优化和创新。

监理企业制度的优化是监理企业制度本身适应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整,是制度创新的具体表现。一、优化制度的目标。任何一项制度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的。当目标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目标就要随之而动,这是确保制度高效运行的前提。二、优化制度的运行程序。任何一项制度都有适应自身运行的程序。程序不应是疆死的东西,而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优化。三、优化制度的执行成本。任何制度的执行都要付出代价,没有成本的制度只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监理企业要以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来成就制度目标的实现为制度优化的终极目标。

监理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制度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优化是创新,创新更是优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监理企业制度的创新首先要在内容上创新。制度应是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通俗易懂的具体条文。内容的创新就是要确保制度具有针对性,要针对企业的自身特点、情况和条件而不断补充或删减,这是制度运行效应的根本。监理企业制度的创新其次要在形式上创新。千篇一律的制度对员工不但没有新鲜感,而且容易流于形式。形式的创新就是要确保制度新颖,对员工要有强烈地吸引力,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制度的执行最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这是制度执行的关键。监理企业制度的创新最后要在环境上创新。任何制度的执行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时间、空间、区域、范围、人气等都是制度运行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环境的创新就是要确保制度在一个适宜的、友好的、和谐的环境中运行,没有障碍、敌(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51页)对、怨言等。因此,监理企业要善于营造内部环境,成就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促使制度得以顺利施行。

3.结束语

制度是企业追求发展的活的灵魂。这就要求制度要与时俱进,要具有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自适能力,要具有对内部条件独有性的调控能力。所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可变性、复杂性、偶然性、不规范性和难以预测性。监理企业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组织,在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时,企业制度具有较强的自适能力,就能使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处于协调,促使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制度趋于均衡状态,是自发的动态调整,而不是静止的人工挪动。所谓内部条件独有性是指企业内部拥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专有技术、专利技术、企业资质、企业规模、企业信誉、从业人员、工具设备等各种资源。监理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高智能服务组织,在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时,企业制度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企业的各种资源就能得到优化配置,就能确保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总之,建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为了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就必须建立企业制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制度优化创新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监理企业现阶段不至于被行业淘汰出局而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浅析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众多企业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及其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如何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一全新的课题,我们的企业正经历着一场实实在在的文化变革。本文拟就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必须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企业文化是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对于企业文化重要作用的认识已越来越广泛地被现代企业所认同。勿庸置疑,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理念的革新,这种革新相对于我们过去对企业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解,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热热闹闹的理论研讨背后,潜藏着一些负面和表层的东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真正意义上的具体操作往往还停留在陈旧落后的水平之上,显得不够深入且步履维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没有真正扭转过来。到大企业知名企业转一圈,觉得人家的企业文化搞得好,搞得有特色,但真正让自己来做,却又回到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上去了,觉得还是老一套好用,适应。或者在企业文化的大辞典里捡到一个新名词,却不动脑筋,没有思路,随便找一项企业文体活动的内容便拿来填充,旧瓶装新酒,换个帽子而已。这种叶公好龙的做法造成了企业文化新旧交替过程中的严重缺失。目前,一些企业在自身文化建设上都还没有形成一定特色和氛围,没有形成一个吸引人的文化磁场,不是没有原因的。比如说,企业精神是对企业文化的高度概括,但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精神的含义往往并不十分清楚,甚至与企业自身的特点风马牛不相及,连自己本企业的职工 也不知道他们的企业精神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用处。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在乎它的整体面貌,外在形象和内部凝聚力。游离在表面,浮光掠影式的文化建设,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以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思想观念必须要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因此,我认为,转变观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要在“深入”二字上下功夫,要深入实际,深度作业,要把握好三个度。即

1、学习要有深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新课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深刻领会把握其中的内涵。因此,要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学进去,学出一定的深度来。不仅国外大企业的先进模式要学,国内一些卓有成效的经验也要学,长此积累,对企业文化就会有一个宏观的全面的认识与思考。

2、操作要有力度。对于企业文化的实际操作,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通盘考虑,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特点,又要具有一定的开拓意识和艺术策略。企业文化要有载体,有内容,真正吸引人,团结人,从而展示出一个企业的基本风貌和精神内涵。

3、结果要有跨度。相对一些泛泛而谈的总结报告,企业文化建设的总结要有分量,有厚度,要使职工真切体会到企业文化建设有新意,有变化,有提高,企业能够真正实现跨跃式发展,对今后的工作能够起到指导作用。把握好上述三个度,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企业文化建设终将从旧有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以一种全新的思维观念引领人们行为方式,使企业文化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革新。

二、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创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鲜明特征。它与以往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的企业文化活动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现代企业文化更紧密地把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实际收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直接挂钩。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就愈见重要和突出。纵观国内外许多实 例,现代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确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从国外比较著名的大公司如IBM公司到近年来业绩颇佳的国内知名企业如:青岛海尔等,无一例外地都拥有自己的一套企业文化。海尔文化堪称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代表,张瑞敏对海尔文化是这样表述的。概括成二个字:创新;概括成四个字:不断创新;概括成六个字:永远不断创新。创新是海尔文化的全部内容,就像人的血液,激荡着整个肌体;就象电流,驱动着整个机器。创新是海尔之魂。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目前的环境状态,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换言之,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因此,坚持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摒弃原有的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来创造新的成果。文化创新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进而制约人的行为。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企业必将会成为强弩之末。

创新企业文化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企业管理的精髓,要特别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中,贯彻到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优势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激励人。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浸透到员工的思想中,才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才能稳操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因此,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文化的竞争。世界500强企业出类拔萃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背后,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根基。

三、建设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个性文化,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同是美国文化区内的企业,惠普公司文化便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倡导团体主义,主张建立轻松、信赖、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司宗旨明确写着:“组织成就乃系每位同仁共同努力之结果。”我国企业自觉的文化刚刚开始,一般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个性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挥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应把握自己企业的特点,经营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无异于没有企业文化,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纵观中外成功企业的实例,不难发现成功的企业都有其非同一般的企业文化。如:北京同仁堂的企业精神“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经营哲学“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杭州胡庆余堂的“戒欺”等。奔驰广告用语为“如果有人发现奔驰牌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你一万美元。”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所起的宣传效果比一般的标榜“品质一流” 要引人注目得多。与此相反,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文化,动辄以“求实、创新、团结、奋进”为目标,千人一面,似曾相识,因而有如过眼云烟,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建设有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特别的注意。评价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不能看它的标语、口号,更重要的是看它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风气和氛围。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指出的,在大多数企业里,实际的企业文化同公司希望形成的企业文化出入很大,但对那些杰出的公司来说,实际情况同理想的企业文化之间的关联很强,他们始终奉行的核心准则是搞文化就是为了做企业,搞企业也必须要靠文化。二者的有机结合,铸就了企业的成功,这是超越对手、实现发展的关键。

总之,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不断进行整和与提升,要追求自身优良传统与现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要不断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文化理念的创新,形成具有自己的特色的文化体系。

篇6:浅析技术和制度创新与新疆企业发展

中国的酒店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30年而调整成长的,现已作为一个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已成为必然,酒店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酒店如何保持自身优势,如何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已成为每家酒店都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同时与之相适应的酒店财务管理也应从“被动型财务”向“自主型财务”转变,从而建立起良性的现代酒店财务管理制度。作为青岛鑫江华润大酒店的管理者,参加浙江大学城阳区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让我感觉受益匪浅,我深刻地感受到对于鑫江华润大酒店(Sunkin Huarun Hotel)这样一个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600万美元的大型酒店而言,财务管理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更应与实际结合,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一、现代酒店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管理的一半是检查,而检查的主要责任部门之一是财务部。这种机构设置使财务管理渗透了酒店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带动和推动酒店其他各项管理。以前说到酒店财务,大家就会想到记账、算账;说到酒店财务管理,大家同样会想到那是计财部的事,与其他部门没关系。而现代酒店财务管理则是酒店经营管理的核心,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人都和财务管理发生着关系,凡涉及酒店资金流向的每一个环节,从采购到加工、到销售、到资金回笼、再到采购,都渗透着财务管理。酒店资金的循环过程称作酒店供应链体系,供应链体系是否高效有序运转,决定酒店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目前,大部分酒店财务部由五部分组成:会计核算、审计、收银、采购和供应,财务总监直接分管财务部及其采购、供应;财务部是直接由总经理领导的一个重要部门,财务部的机构设置决定了财务部的特殊地位。这种财务机构设置的特点是:

(一)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和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协调、调控、监督的职能。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和组织体系,可以协调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有利于节约和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统一控制和调动,加速资金周转,保证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财务部设置成本控制部及成本经理,直属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管理,对于整个酒店的成本控制、毛利率的调整、成本核算、合理库存量的调整等,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成本经理又管辖食品控制员、饮料、烟酒控制员、物料用品控制员,使他们对自己分管的项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层层把关,有利于酒店总成本的控制。成本控制部的工作范围就是成本核算,尤其是餐饮成本核算。按惯例,菜单上的每一道菜,都必须有一份标准的成本核算单,这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又十分繁琐细腻的工作,每一份菜的所有原料、辅助配料的分量、单价都必须一一核算并记录在案。这项工作由成本控制部与厨师共同完成,完成后的“标准菜单配方”是各个餐厅厨师日常操作的样板和“圣经”,主要菜单经过试制整盘,还要拍照立样。形成菜单资料库,成本控制部要据此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发现有不正常的成本讯号,有向厨师长提出予警的职责。如果没有成本控制,餐饮部工作就会缺乏理性指导而只能“跟着感觉走”,而很多酒店缺少的就是这本“圣经”。

(二)采购部与仓库直属财务部,便于了解商业、市场行情,降低经营成本,防止滥用资金和积压物资。

1、有利于酒店采购成本的控制。酒店采购价格如何确定直接影响成本的水平。国际酒店内对采购成本确定一般是由采购部与财务部共同派员调查确认,对任何一个“采购申请单”一定要充分调查,最后由财务总监决定,对食品原料货物的采购,因其价格随季节变化频繁,一定要由餐饮部,成本控制部、采购部共同派员进行市场调查,最后确定采购价。采购价格不会由采购部门和供应商说了算。

2、有利于调控成本率。餐饮部成本率高低如何变化与采购部进货价关系密切,如果发生餐饮成本率异常,财务部门就可以立即采取行动,降低采购品种和质量,从而调整到适当的价格和成本率。

3、采购部直属财务部除了有利于财务部了解价格行情、及时监控降低成本外,还有利于避免部门分散,互相扯皮情况的发生。

(三)设置专职的日审与夜审机构。

国际酒店为了保证收入准确及时,专门设置了日间稽核员和夜间稽核员,由收款员到夜审、日审核对收入,层层审查、层层把关、确保酒店的收入不受损失,也保证了客户应收帐款的及时回收。夜班审核专门在晚上10到早6点上班,主要负责审核各营业点交来的收款报告和帐单,做销售总结报告,并与前厅接待报告核对,当天的收入报告第二天早上8:30前报告财务总监,经过夜审、日审工作,保证收入的及时入帐、结帐,不易跑帐漏帐,十分科学。严格的日审、夜审工作,可以完全避免不将收入入帐的问题。

二、现代酒店财务管理中对资金的控制

(一)统收统支、重视现金流量的控制与管理。

国际酒店对现金流量的控制与管理十分重视,程序严谨清晰。财务部对库存现金要求必须每日盘点,并向财务总监提交《每日现金流量表》。现金的盘点人是由日审进行的,目的是保证库存现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按规定每月财务部必须按期编制现金流量计划与供应商付款计划,并向总经理报告付款情况。以保证现金按规定计划流动,确保酒店的正常运营。对酒店现金的支付程序也十分严格,每一笔现金支付都要经过部门经理、主管领导、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和总经理的审签同意,对总经理的开支,财务总监审批后还要报上级主管审批,缺一项签章现金都不能支付出去。各行政与营业部门均无权对外直接采购物品,都必须通过“采购申请单”一个渠道。

国内不少酒店对现金流量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计划性,做不到天天盘点,天天编制现金流量表,对本部门使用的物品,由本部门申请资金后即可指派采购或者本部门员工购买,也使酒店财务管理出现了很大的纰漏。

(二)通过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达到营业收入控制的结果。

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酒店销售收入控制是酒店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由于营业收入控制环节中涉及岗位多,包括酒店服务员、收银员、房务中心、厨房、酒吧、前台、稽核员等多个岗位。必须明确各岗位权限且协调统一,才能达到良好控制效果。同时,酒店服务项目多,价格差异大,收费打折也有不同的标准,结帐方式呈多样化,所以,酒店收入控制应依据这些特点,结合本酒店情况,研究制定最佳措施加以控制。

(三)转变成本控制观念,扎实认真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成本费用直接影响酒店的利润,是财务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不断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转变成本控制观念,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1、成本控制的前提是满足客人的需求。成本控制不是不分缘由地降低开支,对一些费用能减就减,完全不顾投入所能产生的效益大小问题。

2、成本控制具有相对性。成本控制不仅仅是直接减少、抑制成本的发生,还包括通过充分利用经营管理能力来实现成本相对控制。酒店的固定成本,并非意味着单位产品所分摊的成本额的确定,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改变—定经营规模下企业的产量或营业额,这对于固定成本比较大,财产设备利用弹性大,资金周转量大的酒店而言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以优质产品、一流服务和高雅享受、有效的营销活动来吸引更多的顾客,从而以高收入来降低固定成本水平。

3、树立“以人为本”的成本控制理念。成本控制和实施主体是酒店全体员工,仅靠财会人员或成本控制人员来实施是不够的,必须靠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就是充分认识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有效地提高人的素质,并使其得到最优的结合和积极性的最大发挥。酒店员工最熟悉酒店经营程序、服务规程和在经营工作中的一切物料消耗及费用开支情况,也最有办法控制成本,而且员工的参与使得事事有人控制,处处有人把关,随时找差距,随时作调节,大大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搞好控制成本的自觉性。

三、现代酒店财务管理中财务调控管理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酒店财务管理一般侧重于核算管理,而忽视了财务的调控管理。有的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常常是总经理签字同意的就全力办理,从不考虑正确与否。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每个决策都正确,必须有相关部门当好参谋,提供领导决策的依据。

酒店强调财务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会计的核算,而更重要的是财务的控制作用。对食品、物品的进货价格进行严格控制,财务总监搞好经常性市场调研,没有财务总监的批准不准随意采购。

财务部并非执行机构,而是职能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重新思考,运用通过反复的磨合和运转已形成了的一套比较完整的、严谨的、合理的体系来作指导。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先进酒店财务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改进我们的管理制度,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酒店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求管理者具备多种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人员的管理与试用等多方面。特别是应充分提高财务总监、经理及财务人员的工作地位,这方面在中国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特别是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人员逐步进行替换,尽快完善人才的流动机制,将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充实到工作岗位上来,为酒店财务管理逐步走向国际化和标准化创造条件。从中国目前酒店业的现状来看,中国酒店存在着国有、民营和其他经济等不同所有制形式,其经营档次高低也有不同,接待的对象也有差异,因此采用的财务管理方式方法也大不相同,财务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借鉴国外酒店财务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应同中国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采用适合中国国情,同时又与国际上的标准化相融和的酒店财务管理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又急迫的任务。

篇7:浅析技术和制度创新与新疆企业发展

1 煤矿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意义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 是煤矿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 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 大力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 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1 煤矿机电一体化能够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以前煤炭企业的生产状况比较落后。破煤、装煤、运煤、支护等各个环节都以手工作业为主, 劳动强度特别大, 所用设备简单, 而且功率小, 效果差, 不能转变替代原有的工作模式。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煤矿企业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 大大缓解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且大幅度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如采用掘进机开掘巷道, 完全实现了破、装、运煤等环节一体化等。

1.2 煤矿机电一体化能够增加劳动收入

手工开采及一般机械化开采, 生产效率低, 原煤产量少, 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虽然劳动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但由于机电技术的限制及客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 工人的收入相对而言太低, 使一些人不愿意从事煤炭行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先进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提高了煤炭产量, 稳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职工收入显著增加, 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同时, 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并带动了一系列相关配套的企业及服务行业的发展, 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3 煤矿机电一体化能够提高安全保障

煤矿的安全工作关系到煤炭职工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还关系到职工家庭的幸福, 同时安全生产也关系到保护国家资源与财产不受损失, 保证煤炭工业顺利发展。可是矿井采煤是地下作业, 工作空间狭窄, 见不到阳光, 空气也不如地面新鲜流畅, 经常会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 搞好安全工作是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不受损失及高速发展煤炭工业的重要前提。煤炭生产的前期由于各方面技术的不完善, 安全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机电事故频繁发生。但是通过技术的改造, 尤其是机电技术的发展, 采用了许多高产、高效、性能稳定的大功率机电设备以及各种安全保护装置、监测装置, 有效地避免了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

2 我国煤炭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随着国内进口采掘机械的不断引进和部分国产化, 煤矿机电一体化水平不断增高,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煤矿生产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对控制水平和规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而又加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我国煤炭系统中自动化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定距离。

2.1 煤矿设备的一体化和程序化

目前, 煤矿的机械设备部分应用了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态势。国有新建大中型煤矿应用情况较好, 传统的中小煤矿应用则较差。我国的煤机企业在煤矿机械生产中, 需要由零散的技术手段向系统化配套方面转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程序化应用, 特别是煤炭企业的机械装备上, 与国际同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程序化是煤矿企业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

2.2 我国煤矿的井下智能设备

井下机器人、智能化作业设备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的完整的独立设备, 是对采煤行业的一种巨大的贡献。我国大型矿山设备, 特别是井下机电设备, 由于设备能力、可靠性和检测智能控制水平不高, 严重影响机器的工作可靠性和安全生产。为了彻底改变这一落后的局面, 在采煤机械方面提出的目标是, 实现采煤、掘进、运输和支护设备的机电 (液) 一体化。

2.3 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目前, 我国大多数煤矿都安装了监控系统, 大大提高了井下安全, 虽然国内安全监控系统基本能满足煤矿要求, 但由于相应配套的传感器存在种类少、寿命短、维护工作量大等不足, 导致在许多监控系统工作可靠性不高, 系统利用率低。

2.4 矿井运输提升设备

带式输送机不仅能满足长距离的连续输送, 而且具有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自动化等特点, 已成为我国煤矿井主要的运输装置。所以, 其已成为当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我国已自行生产制造了多个品种和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

2.5 矿井提升设备

在提升机的安全保护上, 国外也已实现了全微机监控, 所有安全部件都采用双线回路, 安全监控回路采用冗余技术以确保提升机的安全运行, 以微机为核心的故障诊断装置已投入使用, 提升已实现高度自动化。目前, 我国的提升机多为全数字提升机, 全数字提升机不仅能够进行可重复性故障寻址、诊断和自诊断, 而且还可以进行简单而迅速的通信。

3 我国煤炭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煤炭行业的发展历经艰辛, 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现代化成果, 与煤炭机电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加大力度发展煤矿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3.1 加强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管理

加强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管理首先要抓好设备的技术管理;其次要抓好机电设备的现场管理, 发挥机电、安全生产管理的双重职能;再次, 搞好机电设备的管理, 要敢于大胆革新, 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而具体到实际的生产工作现场, 就设备而言, 我们应根据生产实际, 结合维修、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对设备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 使其为我所用, 更好地发挥设备的效能。

3.2 煤矿企业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

采掘作业是在非结构环境下进行的, 这种环境不仅难以建模, 而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矿井安全及灾害的预测与控制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智能控制在煤炭领域的开发与应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潜力。

3.3 煤矿企业机电一体化的电力电子学及电气传动自动化

近年来, 我国在煤矿电气传动及其自动化方面进行了交流调速与数字化直流调速系统的应用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与此同时, 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采用现代交流调速的矿井提升机与采煤机, 显然, 这对提高我国煤矿电气传动及其自动化的水平, 并争取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水平和能力, 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 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煤矿生产才能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从而进一步加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采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的煤矿, 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也是一个煤矿企业循环促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意义和发展现状的简述, 分析了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并指出我国煤矿企业今后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应走的道路。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意义,现状,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洪波.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6)

[2]祁小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2)

[3]石美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山西焦煤科技, 2007 (3)

[4]王树璞.煤矿综采设备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J].能源基地建设, 1995 (1) :22~24

上一篇:工作效率问题等于下一篇:催泪的表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