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024-04-22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精选7篇)

篇1: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重力”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的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课指导思想为: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重力的方向

2、设计理念

(1)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探究物理知识的方法,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2)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再现历史上的研究情景,将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从而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在动态真实环境中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3、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新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安排,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教材通过“河水为什么总是向低处流”、“跳伞的人为什么会落向地面”和“抛出去的物体为什么总会下落”三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的大小的因素”,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学情分析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九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力。通过上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水往低处流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规律。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从生活现象的了解便于走向物理规律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所提出的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2)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五、教学难点:重力方向的理解与应用。

六、教学准备

根据课程设计需要,本节要准备两组实验和活动: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探究重力的方向实验,因此,要在课前准备下列器材及材料:弹簧测力计、钩码。用瀑布美景、苹果落地、三峡泄洪等图片或视频,并按照教学流程设计好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瀑布美景,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2、引出重力概念

(1)观察现象 让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①苹果下落 ②雨中漫步),然后动手体验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

(2)提出问题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3)建立概念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4)总结拓展总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用符号G表示。

接着,设疑 “假如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

3、练习测量重力

提示学生参照课本56页图13.2-3,利用备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练习测量物体的重力(指导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测量)

4、探究重力因素

(1)提出问题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比较重力是否有大小?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可能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二:重力的大小还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重力越大。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通过课件展示)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物重的大小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3实验方案:

验证猜想一:测量一块橡皮泥(质量为200克)的重力,并改变其形状,测出三组数据 验证猜想二:测量一只钩码的重力,然后增加钩码的个数,测出三组数据 4设计实验表格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在这期间,走到学生中去,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临时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落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几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所测数据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进一步补充说明,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g--牛/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其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式,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

5、探索重力方向

参照课本57页,引导学生猜想重力的方向。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按照图13.2-5所示,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此时再加以点拨: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重垂线。

6、拓展重心知识

通过课件展示:(1)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位置;(2)形状不规则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7、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重力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g=9.8牛/千克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8、随堂练习巩固

1.恐龙的质量可达50 t,则它的体重为______________N,相当于__________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的体重.

2.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______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

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 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4.下列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估计正确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50N

B.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0.15kg

C.一只母鸡的重力大约是1.5N

D.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0.5kg 5.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 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D.重力的单位是kg 6.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 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

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

9、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1.2.4

10、教学反思

1.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于应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还是不太熟练,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篇2: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2.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这是为什么呢?

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产生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二、重力的大小

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破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结论: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公式:G = 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于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例题:书11也例题。

三、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四、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巩固练习: 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和“三导”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和“三导”练习册没有完成 的内容。

小 结:让学生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重力

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大小:G=mg 方向:坚直向下

作用点: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在它的几何中心

三、应用:重垂线、水平仪

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篇3: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一) 教学课型:综合技能课

该课型基于教材文本, 又超越文本信息重构新的文本。教学过程从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处理, 最后到信息输出, 真正着眼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教育部, 2003)

把教材的第二部分调整到第一步分之前处理, 在复习环节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自主与合作学习过程中了解异国文化,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根据Learning English教材的课程理念, 本课准备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 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 使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并使交际内容生活化。

(二) 教材内容分析:

Fun in the Sun是初中英语冀教版 (Learning English) 八年级下Unit 1 Spring is Coming! 的第五课。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复习学过的有关天气、日期和季节的词汇, 并通过故事和话题进一步扩展描述天气的词汇, 学习有关户外娱乐的词汇。通过比较中国和加拿大的户外娱乐活动, 使学生能够把语言学习和个人经验、观点表述联系起来。

本课围绕“建议”展开话题, 以学习新的体育运动词汇, 用英语提建议, 以及发表个人见解为重点, 为“使学生能够把语言学习和个人经验、观点表述联系起来”, 做好语言积累和知识铺垫。在复习有关天气的词汇同时, 在对比中加入不同的户外娱乐活动, 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基础:

学生对于有关季节、天气和运动的词汇已经有一些了解和积累, 基本掌握用“I like to do…/ I like doing…”表达个人意愿。

(二) 心理及技能特点:

50%左右的学生基础较差, 没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习惯, 这部分学生比较依赖教师讲解, 习惯于被动接收信息。约20%的学生能够听懂并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积极解决问题。还有大约30%的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 但是由于畏难情绪常常不敢尝试。

(三) 学习需要 :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能够真实准确的表达个人意愿, 学生有了解更多户外娱乐项目的愿望。基于已有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更多有关户外娱乐或活动的词汇, 以及更加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满足其表达需要。

三、教学目标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习词汇:baseball, skiing, hit, rather, kick

2. 学习句型: 建议用语——

Let's (go cycling.) {Let’s …, shall we?}

Shall we (play basketball?)

How / What about (playing soccer?)

3. 识别词汇:degree, cycling, soccer ball

4. 了解词汇:Baseball 棒球

Badminton羽毛球

Tennis网球

Table tennis乒乓球

Softball垒球

Golf高尔夫球

Billiards台球

Setting-up exercise健身操

Yoga瑜伽

Roller skating Blading滑旱冰

Tug-of-war拔河

Trapeze秋千……

(二) 语言技能目标

1. 通过听说训练, 使学生学会有目的的获取所需关键信息。

2. 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所学语言项目准确表达个人见解, 与他人交流。

3. 训练学生与他人沟通信息, 合作学习的能力。所有学生能够就简单话题提供的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与讨论。

(三) 情感态度目标

1. 锻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用英语表达个人意见和见解,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运动的品质。

3. 让学生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

4.在学习中逐步树立用英语表达个人观点的自信心。

(四) 文化意识目标

了解加拿大的天气情况和户外娱乐活动。

四、教材处理及设计思路

第一, 考虑到学生整体水平以及教材的难度, 本节课分为“词 - 句 - 篇”三个步骤。只有做好单词和句型的操练, 铺垫到位,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才会水到渠成。因此本节课训练重点是前两个步骤, 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语言能力, 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对于“篇”的要求作为难点, 力争80%的学生达成目标。

第二, 利用多媒体, 通过声音、图片等各种形式的辅助, 结合听、读、说、写的训练将生词和重点句型整合、归纳、提炼进行足够量的语言输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第三, 学生运用前面几个环节积累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对话, 发表个人见解。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合作学习, 自制出游计划并在全班展示。

五、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Listen and sing.

营造气氛活跃课堂, 使学生尽快进入英语学习状态。

Step2.

Class opening. / To have a review.

(一) 预设学生活动

Free Talk: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spring (in China) ?

Exercise the patterns of discussion likes or dislikes.

(二) 教师活动

Leading-in & Presentation:

Tell them spring is a season for sports. And lead insports like this:

T: May I know what sports you like in spring?

S: Yes, I like (doing) . Yes, I like (to do) .

Let the patterns be the guide: like to do… / likedoing…

(三) 设计意图

复习有关运动和天气、季节的词汇, 复习表达意愿的句型, 导入新授课。

Step3.

Part 1: Let's….

(一) 预设学生活动

1. Discussion:

What can we do in spring in Canada?

Work into pairs to fi nish Part 2 of this lesson.

2. Practice:

Use the sentence“Let′s…”to ask and answer oneby one.

(二) 教师活动

1. Teaching new words:

Lead in, ask and answer.

Use the slides to show pictures of cycling and skiing.

T: Let's look at the… ( 建议用语的实际应用, 为后面教学埋下伏笔 )

2. New words:

Go cycling

Let’s go cycling.

(三) 设计意图

1. 拓展词汇丰富语言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2. 由图片引入单词, 词组和句型, 由简到难。

Part 2:Shall we…?

(一) 预设学生活动

1.Practice:

Students try to give advice by using “Shall we …?”

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They practise the dialogue in pairs:

Let's go fi shing.

No, let's not.

/ (Sorry, I don’t like it)

Shall we fl y kites?

OK. (Good idea)

2. Group work: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sports on the screen, talkabout them by way of asking and answering.

(二) 教师活动

Leading- in:

From the answer “No, let's not.” lead to “shall we—?”

Create situations and help Students use thesentences.

Help them answer

Good idea/ OK/ Wonderful or No, I don’t like it/ No, let’s not/ Shall we fl y a kite? …

(三) 设计意图

1. 学习运用多种建议句型。

2. 注重过程评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不失时机的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Part 3:

HowWhat about doing …?

(一) 预设学生活动

Conversation:

Let's go cycling.

No, Let's not.

Shall we play basketball?

I don't like basketball.

How about playing soccer?

OK.

(二) 教师活动

Use the PPT to help teach new words——“soccer”“play soccer”

Help the students to use “How/What about——?”

Use the PPT to show the grammar: What/How about doing——?

(三) 设计意图

1. 充分利用PPT的效果,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引起注意。将语法学习渗透到语言学习中, 以练代讲,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 借助认知规律, 学习新语言知识。以情激趣, 以趣导学。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 提供多种建议用语, 进一步了解提建议的表达方式, 丰富学生英语语言,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Step4

Part 1:

Watch and talk ( 简笔画图片附文后 )

(一) 预设学生活动

Guessing:

What are they talking to each other?

(二) 教师活动

Giv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sk them to discussin groups of four. Then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theyhave made.

(三) 设计意图

使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结构内, 通过思考记忆深刻。

Part 2:

Role-play

(一) 预设学生活动

Practise the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in groups of three.

(二) 教师活动

Give them much encouragement and prizes.

Encourage them to use more forms of sentences

(三) 设计意图

练习语言, 并运用语言做事情,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语言。

Part 3:

Target language

(一) 预设学生活动

Find the rules:

“How to give some advice and how to answer?”

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find the rules of theadvice sentences.

(二) 教师活动

Give some help.

Tell them some faster and better skills of finishing the job in a group.

1. Shall we…? /

2. Let′s do…/

3. WhatHow about doing...?

4.Good idea/ Wonderful / OK / Agreed or No, let′s not. / Sorry, I don′t like it.

(三) 设计意图

1. 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 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为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服务。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使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有事可做, 树立自信心, 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Step5

Part 1:

Assessment

Exercise and play a game

(一) 预设学生活动

Follow and fi ll.

1. Competition:

Every group tries to make a plan for this Sunday.

2. Post-task:

Every group asks two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planin front of class.

They can use their favorites form to show. Studentschoose the best group.

(二) 教师活动

Walk around and give students some help if theyneed.

Make a Task.

Divide students in groups of four.

A prompt: He She likes to do… likes doing…

Summary:

Students talk about benefi ts of sports. Tell them: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 every student should do some sports each day.

(三) 设计意图

1. 将课文作为一个阅读复述材料 , 由学生自我检测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

2. 将目标语言生活化, 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个性化思维方式 ,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友情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品质。

Step2:

Class closing

(一) 教师活动

Homework:

1. Activity Book-Ex4.

2. Have a survey “What do you like to do on usualdays?”

To survey your families and share their ideas.

(二)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单词和句型,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练习、运用语言。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还算完整、清晰。教学环节清楚简练,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入——呈现新知——操练新知——迁移运用——巩固评价, 环环相扣, 过渡自然。

活动的设计形式多样, 首先体现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 如二、三人一组和四、五人一组的活动;还体现在活动本身的设计上, 如预测、复述、表演、调查、报告等。

教学过程的目标意识体现突出, 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配有简洁明确的意图阐述。媒体资源的运用也比较合理, 基本能有效拓宽学与用的渠道。

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注重英语的交际功能, 体现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工具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在用中学, 学而用, 不断巩固和提升英语语言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中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GOOD ENGLISH。在情境中学生感知、体验英语语言的真实性,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恰当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语言技能。

二、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该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积极探寻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 享受英语学习过程的快乐, 体验成功的英语学习。

篇4: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现行的几种课程标准的教材,都是教育部审定通过的,虽然作者的身份不同,但从整体上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材应该是老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老师.但笔者认为,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教材,有六处内容就值得我们探讨.

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中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实验叙述了三个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每个步骤配了一个插图,如图8.3-3所示.

按图8.3-3所示的情况来看,步骤2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这句话和插图表示的意思不一致.因为改变和放在木块上的砝码连起来,就说明了木块上原来就放有砝码,然后改变放在木块上砝码的数量.比如,木块上原来有一个砝码,后来放上两个砝码或更多的砝码,我们就可以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但从教材的插图看,第一个插图没放砝码,第二个插图放了一个砝码.所以步骤2就不能叙述为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

要使实验步骤与插图表示一致,有两种修改方法:(1)实验步骤不变,第一个插图画有砝码;第二和第三个插图画同样多的砝码,但砝码数量要与第一个插图不同;(2)插图不变,实验步骤2可以这样叙述:在木块上放上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教材的插图要和实验步骤一致,不然会使学生阅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摩擦力》中的结论

《摩擦力》中的结论是这样叙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这样的结论是不全面的,它没有说明条件.

教材叙述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比如,一个重10 N的物体在水平粗糙的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100 N的物体在绝对光滑(摩擦力为零)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这两个物体的摩擦力.这种情况,接触面受到压力小的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

另外,教材在叙述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比如,一个重100000 N的物体放在的玻璃上,一个重10N的物体放在木板上,一个人先后来推这两个物体,在玻璃上的物体他推不动(摩擦力大),在木板上的物体他轻而易举推起来(摩擦力小).这样,在较光滑表面上的物体,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的条件.

综合上面所述,正确的结论应这样叙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引出压强概念”的叙述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中有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编者的意图是用“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这句话来引出压强的概念,而从这句话的表述来看并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在物理学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从压强的概念可知).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和取相同的压力比受力面积两种方法.上面的叙述没有说明在物理学中就用“应”字,那是不恰当的.因为“应”是表示一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一种方法.教材没有强调在物理学中,那肯定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这样就错误了.

上面的内容正确的应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在物理学中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我们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或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可以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这样叙述内容过渡才顺畅、自然.

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的图10.2-2,这个实验先测出水和小桶的总重力,然后再测出空桶的重力,用总重力减去空桶的重力就是排开水的重力,这样的实验步骤是错误的.

因为在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后把水倒掉,再来测出空桶重力时,空桶内壁有少量的水附着,这样使空桶的重力偏大,从而使被测物排开水的重力偏小,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误差较大.这个实验如果把图10.2-2中的顺序甲、乙、丙、丁改成丁、甲、乙、丙,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错误.按照这样的实验步骤测出来的结果误差也较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有义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5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的“图11.1-1”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叉车举高货物的过程中,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力F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图11.1-1),力F作用的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教材是强调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F,而教材把这个力的作用点画在货物的重心上,这样画力的作用点就值得探讨了.

如果在物体上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力的作用点画在实际受力的地方(教材的图7.1-4就是这样画),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要求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的题目.如果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把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这样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不容易画,例如,[HJ1.55mm]用手压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表面,要求画出手对物体压力的示意图(由于物体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不好找,所以不好画).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根本画不了,例如,一个正方体放在地面上,要求画正方体对地面压力的示意图时,作用点要画在地球的重心上,这样根本画不了.

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同时画多个力的示意图时,这时候为了方便研究力,[TP8CW04.TIF,Y#]就可以把这些力的作用点集中画在物体的重心上(教材的图8.2-4乙、丙、丁三个图就是这样画).教材只强调货物受到叉车向上的作用力 ,也就是要求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笔者认为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叉车对货物具体作用的地方,也就是货物的底部,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没有什么可争议.

6“图11.1-3”力不做功的实例

图11.1-3有这样叙述: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笔者认为,说乙图的力没有做功,那是无可厚非的.但说甲图所有的力没有做功,那就要看情况.

因为提滑板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滑板在提力的方向上没有移过距离,所以提滑板的力确实没有做功.但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固然很小,但也存在),手的推力就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这样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时,手的提力没做功,手的推力有做功.因此教材说甲图所有的力没做功是错误的.

如果编者在图中的叙述写上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忽略空气阻力).或单纯强调向上提的力没做功,例如图11.1-3甲、乙两图向上提的力没有做功.想一想,向上提的力为什么没做功.这样叙述就无可挑剔了.

教材的叙述要严密,要事无巨细、无懈可击.

篇5: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下列科学家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A.【答案】B 焦耳 B.伽利略 C.欧姆 D.法拉第

2.质量为M的滑块甲和质量为m的滑块乙(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假设水平面足够长,那么两个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距离将 A.逐渐变长 C.保持不变 【答案】C 3.小鹏手握橡皮擦,突然放手后,橡皮擦将 A.匀速下落 C.向各个方向运动 【答案】D 4.公交驾驶员进行驾驶技能比赛时,可通过“一杯水”来考验驾驶员的行车技术.将一杯水静置在公交车的置物台上(如图),司机突然刹车时,杯中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B.保持静止 D.加速下落 B.逐渐变短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A.仍保持水平B.将向前溢出 C.将向后溢出

D.会溢出,但不能确定溢出方向 【答案】B 5.关于惯性,下列四个现象中对应的说明错误的是 A.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说明灰尘有惯性 B.汽车紧急刹车,车上的人会向前傾,说明车有惯性 C.箭离开弓弦后,仍能向前飞行,说明箭有惯性 D.手握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说明锤头有惯性 【答案】B 6.大老虎从静止开始加速追赶小羚羊,快追上时,羚羊突然急转弯逃脱了老虎的捕捉.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老虎静止时没有惯性 B.老虎加速过程惯性增大 C.老虎惯性大不易转弯 D.老虎惯性小不易转弯

【答案】C 7.下列事例中,需要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人蹬冰面后可继续滑行 B.突然刹车人会前倾

C.离弦的箭继续飞行 D.敲击锤柄套紧锤头

【答案】B 8.汽车最基本的安全装置是头枕和安全带,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了头枕,能减小因突然减速对司机造成的伤害 B.有了头枕,能减小因撞上前车对司机造成的伤害 C.系上安全带,能减小因后车撞击对司机造成的伤害 D.系上安全带,能减小因紧急刹车对司机造成的伤害 【答案】D 9.下列不属于惯性现象的是

A.紧固锤头 B.不再蹬地滑板车继续前行

C.【答案】D 安全气囊 D.撑杆跳运动员上升过程

10.如图是探究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每次实验时,应使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 B.每次实验时,应保持水平桌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C.水平表面越粗糙,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快

D.实验表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答案】B 11.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速度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只要是运动的物体,就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C.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答案】A 12.有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每隔1 s从飞机上投掷一包救灾物资.当有三包救灾物资落下且未落至地面时,若不计空气的阻力影响,则这三包救灾物资在空中运动的正确位置排列是

A.【答案】A B. C. D.

13.如图是足球运动员踢足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足球在空中继续运动是由于惯性

B.脚踢球才使球飞起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脚踢球时,既改变球的形状,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 D.脚踢球时,球也对脚施加了一个力 【答案】B 14.如图所示为在一块倾角不变的固定木板上,一小球由静止开始沿着木板自由滚下.则小球离开木板后,其运动的轨迹可能是

A.沿曲线①

【答案】C 15.水平桌面上,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当他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

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沿竖直方向下落

B.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C.做曲线运动 D.无法确定运动情况

【答案】B 16.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其作用是

A.防止惯性的产生

B.急刹车时,对人体运动起到缓冲作用 C.防止汽车速度突然增大时,人向前“冲去” D.防止汽车启动时把人从后面甩出去 【答案】B 17.小敏在超市购物时,用15 N的水平力推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小敏撤去推力,小车因为具有 会保持运动状态而继续运动,则小车随后的运动状态是 .

【答案】惯性 减速运动

18.交通法规定,乘坐汽车时,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是为了防止汽车突然减速,乘客由于,身体向前倾倒而造成伤害;假如正在行驶的汽车所受的力全部消失,汽车将会处于(填“静止”“匀速运动”“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状态;静坐的乘客相对于汽车是 的.

【答案】惯性 匀速运动 静止

19.林书豪砍下20分、8助攻、6篮板,成为自1977年以来,NBA中前4场首发比赛总得分最高的球员.这一成就 B.沿直线② C.沿曲线③ D.沿直线④ 超越了篮球之神乔丹.在比赛过程中,他投出去的篮球能够继续飞行,是因为篮球有 ;篮球在飞行中运动方向不断改变,这是由于篮球受到的 作用(忽略空气阻力). 【答案】惯性 重力

20.如图所示,公路边限速标志为限速60(填单位);汽车沿水平路面高速行驶,遇到紧急事件而刹车,车内的人会向(选填“前”或“后”)倾倒.

【答案】km/h 前

21.如图,将一个足球竖直向上抛出,足球在向上依次通过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υA=4 m/s、υB=2 m/s、υC=0.如果足球在经过B处时,重力突然消失,则足球将做 运动,速度大小为 ;若足球在C处时,重力突然消失,则足球将 .(不考虑空气阻力)

【答案】匀速直线 2 m/s 保持静止状态

22.如图所示,一个小球顺着一个倾斜的木板滑下,不考虑空气对它的作用力,小球离开木板后,由于受到 的作用,将落在地上的 .(选填“A点”、“A点左侧”或“A点右侧”)

【答案】重力 A点右侧

23.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与此类似,人们为研究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快慢,做过下面的理想实验:将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金、铅、木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三种密度不同的介质中(ρ由静止同时释放,观察比较三个小球下落的情况,如图所示.由实验可知:

介质

1>ρ

介质

2>ρ

介质

3),在同一高度,(1)在同种介质中,下落速度最快的是 球(选填“金”、“铅”或“木”);(2)介质密度越小,三个小球下落时的速度 ;

(3)进一步推理可得,当三个小球在真空中下落时,. 【答案】(1)金(2)相差越小(3)下落速度相等

24. “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等”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环节.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探究重力的方向.

小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判断重力的方向,球A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缓慢改变木板的倾角α,可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选填“改变”或“不变”);若要进一步验证重力方向向下的结论,还应进行的操作是: .(2)在“探究阻力对运动影响”的实验中.

①小明将同一辆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目的是使小车运动到水平面时的速度 ;

②让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等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运动,目的是为了改变,从而完成探究.

【答案】(1)地球 不变 剪断悬线OA,观察小球的下落情况(2)①相等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5.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棉布、木板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则:

(1)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斜面底的 相同,比较小车经过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面运动距离远近的物理研究方法叫: .(2)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得越远.(3)推理:如果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永远做 .因为小车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 而总结归纳出来的. 【答案】(1)初速度 转换法(3)匀速直线运动(4)推理

26.如图,斧柄与凳子碰撞时,斧头会下落紧紧套在斧柄上.请用惯性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将斧子倒着举起来向下撞击时,原来斧头和斧柄都处于运动状态,当斧柄碰到板凳后运动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故此时斧头能紧紧的套在斧柄上.

27.下面是教材“科学世界”中的一段话和一幅图片.认真阅读后,请你给汽车驾驶员解释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语段中第一句所描述的现象?快速行驶的汽车,前部一旦发生撞击,车内的乘客就会向前倾,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而飞出车外,在多数轿车上,除了前后排座位都有安全带外,还安装了安全气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万一发生碰撞,安全带能对人体的运动起到缓冲作用,使人不致撞到车身.

篇6: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理解文章为何前乐后忧,而感情并不矛盾。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立足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处的环境,正确看待作者当时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资料链接】

1. 有关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3.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4.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1、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簧竹()清冽()为坻()为嵁()俶尔()翕忽()怡然()幽邃()

2、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全 石 以 为 底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3、翻译下列句子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5、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______________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小潭源流————()二.合作探究

1、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①、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

②、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4、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三.巩固提升

1、解释加粗的字词①水尤清冽 ________ ②心乐之_______ ③佁然不动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⑤往来翕忽________ ⑥斗折蛇行________ ⑦ 鱼可百许头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篇7: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问题导读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知识链接:

高尔基: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在俄语里的意思是“痛苦的”。高尔基要用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为人民的苦难而大声疾呼。所以用了这个笔名。主要作品有著名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母亲》,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写作背景:《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被打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的暴行。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形式和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一、注音:

非窜()胆怯()号角()深渊()呻吟()

苍茫()火焰()困乏()掠起()蠢笨()

飞翔()

二、辨析形似字:

崖()翡()蜿()

涯()斐()惋()

骚()皎()掏()

蚤()娇()淘()

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四、试着设计本课的板书:

学生自评: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单 生成新问题:

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难和问题吗?

问题一:

海燕在文中出场了几次?各写了什么内容?每次出场,总先写什么?这些内容对海燕形象的塑造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二:除海燕外,文中还写了哪几种海鸟?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三: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单:

一、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呻吟()白沫()翡翠()蜿蜒()()胆怯()号叫()深渊()困乏()

二、填空题:

1、高尔基是 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 》、《 》。

2、《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 》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它是一首,兼有 和诗的特点,它通过对 的描绘和对海燕 的刻画,深刻反映了本文的主题,歌颂了。

三、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1、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修辞: 作用:

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修辞: 作用:

3、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修辞: 作用:

4、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修辞: 作用:

四、文中对大海做了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表现?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六、指出文中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的象征意义。

七、“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课时

班级: 问题导读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一、解释词语:

苍茫: 呻吟:

胆怯: 蜿蜒:

飞翔: 翡翠: 困乏:

二、请同学们熟读课文5遍,在组内交流你的读后感。

三、试着设计本课的板书:

学生自评: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生成单:

生成新问题:

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难和问题吗?

问题一:本文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其中的种种景物亦有寓意,请结合写作背景,连线完成下列题目。

海燕 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海鸥

海鸭 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企鹅

大海

波浪 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乌云

闪电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狂风 暴风雨

雷声 假革命、不革命者

问题二:

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问题训练单

一 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表现?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二 指出文中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的象征意义。

三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鸡公山管理区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下一篇:路桥施工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