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

2024-07-14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共8篇)

篇1: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是指在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下,培养面向幼儿园的一线教师的职业教育,这便要求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注意职业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区别于其他职业性教育的基本准则,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技法等,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整体性原则。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达到有机的整合,从而成为教学一体化、知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整体性,在逐年的学习中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另一方面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便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在充分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教学比重,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的开展更具成效。

(三)目标性原则。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既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学前教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新型幼儿教师。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该人才培养目标,在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学前教育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

(四)多样性原则。根据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性原则,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固有弊端,使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更具多样性,如增加职业见习实习机会、亲身参与亲子活动或参加儿童读物出版、玩具制造等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又如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构建原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媒介,以培养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整体系统。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明确。随着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学科的发展,其理论课程系统的建立已较为成熟,但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与国外师范类专业多达72周的实际环境教学相比,虽然我国很多学校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依然存在实践时间短、实践形式单一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检验与补充的结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前教育专业是新兴的应用型专业,但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专业的发展需要,这种情况使一些高校为了满足专业发展需要不得不从相关的院系部门或社会单位抽调教师,但这些教师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培训,不仅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发展情况也不够了解,从而使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明显提高。

(四)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学前教育作为新兴专业,历史经验相对薄弱,校内外的实习基地达不到统一的水平。一方面,许多学校只重视校外实习,而忽视了校内实习,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与实践实训室,使学生的校内外实习脱节,缺乏统一平衡性,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在与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合作时缺乏对其资质能力的评定与考察,使校外实习的形式化现象愈发严重。

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途径

(一)实施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课程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课程,以训练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开设与实践内容紧密相关的理论课程、评析具有代表性的学前教育机构范例、根据不同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为学前教育机构设计活动、情景模拟演练等应用型实践教学课程。

(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引导者,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师的数量与素质远远达不到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各高校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聘用具有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吸收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或对学校内部的教师进行再教育,使教师充分了解社会对专业教育的需求。

(三)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只能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检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这便要求学校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展示、实践应用能力、情景模拟演练等创新型考核评价体系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结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可以营造实际工作情况中的职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校内专业培训与社会工作需求的有机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燕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11—15。

[2]官瑞娜,贾玉霞。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探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9—13。

[3]王善虎,吕小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2—16。

篇2: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

【摘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护理人才成长规律,实训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项目从单一到综合;以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校内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断优化实践内容,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细化实践教学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32-0099-02

护理界公认21世纪护理人才应具备的首要核心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对于高职护理教育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以湖北省护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依托湖北省护理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行业、医院调研,明确护理岗位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为了科学定位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护理学院专业教学团队依托湖北省护理职业教育集团,深入行业、医院调研,明确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护理功底、娴熟的专科护理技巧、规范的综合护理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胜任一般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框架体系

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强调“硬实践”,也就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更强调知识运用,临床思维、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实践经验的积累等“软实践”活动。因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总目标,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与素质目标,与行业专家一道构建五个模块、三个平台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1.五模块包括职业素养模块、基本护理技能模块、专科护理技能模块、综合护理技能模块、岗位职业能力模块

模块一:职业素养模块。护士的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医学软科学课程设置来培养的,为此,我们增加了人文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护理导论”“护理心理”“护理伦理与卫生法规”“护理人际沟通”等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实训与社会实践,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初步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及积极的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及伦理法律意识。

模块二:基本护理技能模块,包括基础护理、基础医学、健康评估等课程实训。通过该模块的实训,促进学生理解医学基础知识,初步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及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医学直观思维及基本操作技能。

模块三:专科护理技能模块,包括急救护理,内、外、妇、儿、精神科护理等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根据各专科护理岗位特点,以工作任务或案例为载体,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完成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熟练掌握常用的专科护理技术,获得过程性知识,进一步强化职业素质。

模块四:综合护理技能模块,包括10个综合实训项目。项目以案例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内容,案例由简单到复杂,由小综合到大综合。在学生学完了前期课程,顶岗实习前,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模拟病房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首先小组讨论,分析案例,找出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然后制订护理措施,运用前期学习的单项护理技术,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单项护理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及形成整体护理的观念,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块五:岗位职业能力模块,即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36周。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明确各科室实习目标、时数、内容、考核要点。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形成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由护生到护士的过渡。

2.三平台包括校内实训、教学见习与社会实践、顶岗实习

校内实训平台:按照“环境真实性、设备先进性、功能多样性、资源共享性、使用开放性”的原则,依据真实医院环境建成基础医学、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五大实训区。购置一批先进教学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配备有危重病人监护急救仿真系统。除了加强实训平台硬件建设之外,还注重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在实训室墙壁悬挂护理职业道德名言名句、南丁格尔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事迹介绍、护士文明用语、护士服务忌语、护士行为礼仪守则、护理操作规程等宣传牌,以营造职业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熏陶。模块一、二、三、四均能在校内实训平台完成。

教学见习近平台:根据“三早一重”即“早接触、早了解、早融入,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别于第二学期与第三学期分别安排1周的集中见习。通过见习使学生了解医院文化、护理工作任务、工作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专业知识,熟悉常见病的症状、护理常规。

校外实训平台:实习医院的等级越高,相对而言临床带教能力、操作的`规范程度及提供的实习岗位等综合能力越高。目前,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等30家三级甲等医院签订了实习协议,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的临床顶岗实践和学生的就业提供平台。

三、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内容选取方面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以服务专业课程为目标,整合医学基础实训项目。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明确基础医学与护理专业课之间的技能衔接点,按护理专业教学要求优化基础医学实训项目。二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实训项目。护理专业教学团队依托湖北省护理职业集团,对集团内24所医疗机构近3年护理操作的使用频次进行调研分析,删除过时的实训项目,引入临床新业务、新技术,丰富实训教学内容。同时还根据临床设备及耗材的更新,不断优化操作流程。三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心,开发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以案例为基础,融基础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科护理内容于一体。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184个实训项目,2周临床见习和36周顶岗实习组成。逐步形成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了护理能力的逐级提升,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四、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的“四级、三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了“四级、三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四级”即:一级考核是课程学习中,每项操作学完后由小组长进行单项技能考核;二级考核是课程结业时由任课教师组织的小综合技能考核;三级考核是实习前培训后,由护理学院组织的综合技能考核;四级考核是实习结束毕业时由医院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三方”即学生、学校、医院;“多元”指评价内容多元,包括知识、技能、安全、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及人文关怀理念等素质。

通过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实训项目的认真实施和系统的技能训练,学生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燕.护理综合技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张静,张小芳.应用型护理高等职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6,30(10):3795-3798.

[3] 刘雪琴,孔卫丰.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81.

[4] 田玉风,陈泽新.从课程设置中看中美护士人文素质的差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31(10):75-76.

[5] 赵蓓.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15(8):951-953.

篇3: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

一、实习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适应测绘工程专业就业的需要,河南理工大学以提高测绘技术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独立工作、设计、指挥、协调创新能力为落脚点,将分布在不同学期、不同阶段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合理整合。在测量学基础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制定测绘工程专业6个综合实习环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实践环节安排(见表1)。

同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对实习教学进行了优化,按照强调基础、突出工程设计、全面提高能力的思路,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新修订了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内容,逐步扩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要求的课程总数的比例。在测绘与国土信息中心实验室承担的25门实验课程中,共有71个实习项目,实习开出率100%,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51个,占总实习项目的71.8%。逐步形成了以实验与仪器操作为基础,以创新为主线,以工程训练和科学研究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二、实习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实习,国内许多高校仍缺少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来指导,其完成的质量、精度、时间等,均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以至于给每位同学评定实习成绩时,尤其是评定每位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时,没有一个定量或定性的标准,往往只通过印象和实习报告来确定分数。同时,测绘工程专业的实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实验报告、尤其是实习数据各小组内部经常完全一样,对每位同学的成绩往往无法判定和区分。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指标体系,不仅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校测绘学院的教师们,按照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及特点,在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实践性教学考核指标体系(见表2)。该指标体系着重考核了学生们的测、算、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们的动手操作仪器的能力,兼顾到了测绘工作必备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等综合素质。在整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根据考核指标体系所规定的内容逐项考核,既促使学生们严格按规范操作仪器,又培养了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们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实习条件建设

1. 校内实习条件与实习基地建设

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离不开完善的实习设备与实习基地。我校测绘学院积极从各方筹措经费进行实验室建设。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测绘学院在原测绘工程实验中心的基础上,新建了摄影测量实验室、数字摄影测量实验室、三维虚拟现实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地图制图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3584平方米。2008年,我校测绘中心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至2009年底,测绘中心实验室拥有实验仪器设备达956台件,总价值2480万元,设备更新率达到61.8%。除拥有常规的光学测量仪器设备外,还拥有各种国际国内一流的现代精密测量仪器设备,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 P S)15台套、精密全站仪68台、电子经纬仪61台、精密陀螺经纬仪7台、陀螺全站仪2台、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11台、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数字测图软件等。

与此同时,测绘学院还在我校占地3600亩的南北两个校区内,建立了测量学基础、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学、矿山测量学等相关课程的实习基地14个,年接待学生2000余人,满足了野外实践教学的需要。

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来,本专业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在河南省测绘局、河南中纬测绘公司、焦作市人防工程中心、焦作市影视城基地、西安煤航现代测绘公司、中国测绘研究科学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焦煤集团公司、焦作市水文地质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18个。并且通过校企结合,尽可能地实现顶岗实习,充分利用现场的测绘技术、设备及环境等教育资源,在现场环境下,采用技术人员带学生顶岗工作的方式,使学生把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测绘工作中去,达到测绘人员在现场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基本要求,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培养目标,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目前顶岗实习模式正日益成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对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实验室开放政策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仪器的能力,我校测绘中心实验室于2006年7月就实行了对学生开放实习的做法,到2009年底,测绘工程专业的大多数实验项目都已对学生开放。为了提高开放效果,实验室建立了开放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开放对象、开放时间、管理规定、学生开放实习守则、课程建设与科研及服务工作实验室管理办法等,开放实验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并能够逐步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使得开放实验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达到了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广、覆盖面宽。测绘中心实验室每周7天、每天3个单元12小时均安排教学任务。中心面向全校7个院(系)相关专业,开放了71个实验项目,其中基础性17个,占23.8%,综合性33个,占46.5%,设计性7个,占9.9%,验证性7个,占9.9%,创新性7个,占9.9%。

通过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推广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时间、空间、内容、仪器设备的开放,进一步提高了基地、设备和教师资源的利用率,使中心资源使用率达到95%以上,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到98%以上。

四、结束语

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做出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改革与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深层次、全方位设计。做到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提升水平,紧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大师资力量、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推进实践性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随着测绘科学的飞速发展,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我校按照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的宗旨出发,要求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必须适应现场的生产实践。从实践内容体系结构、实习考核指标体系、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建立与完善一整套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一些经验与做法。

关键词: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顾和和,张绍良,马昌忠,等.矿山测量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矿山测量,2004,3:60~62

[2]史富贵.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探讨[J].矿山测量,2004,1:56~57

[3]王登杰,庄勇,王秀民.工程测量学实验能力指标的建立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69~72

[4]陈俊杰,王庆林.平战结合服务教学[J].中国人民防空,2003,4:23

[5]刘国买,谭轶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132~133

[6]于晓平,杨国东,张强.基于网络的测绘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4,7:60~61

篇4: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05-02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独立学院发挥自身特色的重要举措。但受传统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滞后,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改革传统的教育内容已是大势所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迫在眉睫。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生源特征的简要分析

生源状况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从录取分数线来看,纵向比较,一般比母体学校录取分数线低60—80分左右。横向比较,东方科技学院生源质量好,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录取分数线名列前茅,经管类热门专业有时接近全省二本最低投档线。从学科分布来看,经管类专业以文科生为主,且女生居多。专业选择集中在比较热门、直接就业相对较好的会计、金融、国贸等专业,而基础学科不招生或招生人数较少。从综合素质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兴趣爱好广泛,有一定的文体特长;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理念;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强,综合素质较全面。多年的办学实践表明,经管学部学生在文体活动、才艺比赛、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往往优于校本部学生,在组织与协调、实践与创新、人际交往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甚至强于本部学生。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上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决定其人才培养目标与母体学校的区别。既不能等同于高职高专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比之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又要比母体学校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1]。

针对经管类专业而言,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兼顾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势,围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总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经管人才培养体系,立志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经管人才。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经管人才,与之相对应,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2]。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为重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循序渐进的能激发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方案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一般是按照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3],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内容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模块组成,逐步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以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为主线、以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全过程的螺旋递进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三)基本技能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为目标。包括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统计和计量分析软件应用四个方面。英语应用能力侧重于听、说、写、译训练,计算机基础是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操作训练。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其模拟实验利用EXCELL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让学生掌握统计数据的录入、整理、计算、分析等知识。计量经济学实验强调计量经济理论的实验及其计量模型建立技巧的应用,包括EVIEWS的基本操作、异方差、自相关、线性回归等实验项目。

(四)专业技能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的核心,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包括现代商业银行实务模拟、证券期货外汇交易模拟、项目投资评价模拟、会计实务模拟、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电子商务实训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等内容。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实验、实训平台,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匹配,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综合技能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的宗旨,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 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学术论坛、技能拓展竞赛、社会调查与实践、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技能拓展竞赛形式多样,通过各种竞赛方式组织,如虚拟投资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营销策划竞赛等(如图1)。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总体规划,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

东方科技学院经管学部现设经济学、商学两大学科,共有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七个专业,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自身的重要办学特色。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按照学科大类对每个专业所需能力进行梳理和考量,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并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实习的关系,实习与实训、社会调查的关系,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整合资源,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东方科技学院经管学部高度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两个部分,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达到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校内资源与本部资源共享,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经管实验教学中心,较好地满足了专业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大型企业集团、服务行业、政府部门以及能提供实践教学的相关单位,形成一个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此外,通过学生社团开设专业第二课堂。如学生社团中的投资协会、证券协会、市场营销协会、经济协会、管理协会、电子商务协会、创业人才孵化班等与专业实践充分融合,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及竞赛活动。

(三)更新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

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课堂上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情境式教学,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同时,扩展教学手段,实现多方位、立体化教学。如提供开放型实验室和网上交互式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线提问、讨论,并自发组织学习、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意识[4]。

(四)强化管理,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在继续加大实践教学体系投入的同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实施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实践教学监控机制;重视实践教学的时效管理。除基本技能实验与理论课同步进行外,专业实践训练集中在每个学期的2—3个星期内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集中在第四学年完成,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等集中在暑假完成,使实践教学的实践更为集中,效果更加显著;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建设实践教学质量工程平台,通过系统设计与规划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实践教学的师资管理。通过鼓励挂职、进修和引进等多种方式,培养、引进双师型教师;通过定期交流等方式,外聘实践领域的专家来校客座讲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妙弟,仲计水,江小明.明确发展定位,建设高水

平应用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2]冀满祥.明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应 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3).

[3]曲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理念的内涵及应

用[J].教育探索,2009,(6).

[4]何军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方案设计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1,(2).

篇5: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

序言

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存在,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一类型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

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高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旗,而这八个字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它表明:第一,校企合作的办学,必须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的融合;第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第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职业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及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承载着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还承载着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长的重任。

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不仅必须“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而且还必须“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凸显职业教育自身跨界的特点、特征、特色。

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又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课程。如果将教师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设施看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那么,课程,则始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离开课程,人才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跨界的职业教育,其课程也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这一跨界特征。

跨界的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激起了广大职业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包括教师探索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规律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的热潮。改革开放30多年来,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在这一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一直走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伴随着国家、省级示范院校或骨干院校的建设,出现了许多创新的成果。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在博采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中国自身的改革成果,融合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进行创新的一种课程范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作为一种跨界的课程范式,在企业的功利性(注意,功利并非贬义词)与学校的公益性之间,架设了一座跨界的桥梁。这一融合了两个学习地点的跨界课 1

程,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有利于逐步形成以“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1997年借鉴加拿大的能力本位的CBE课程模式进行改革以来,一直坚持走探索、创新之路。2007年,又开始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及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测评,其成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不仅在“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且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范式规则,使全院的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带头人丁敬敏,将课题研究与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理论,用来指导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改革实践,带领教师团队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整体的系统的改革,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该专业已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还有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丁敬敏所在的教师团队,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专著(ISBN 978-7-122-13034-1),正是该专业16年改革探索成果的总结,凝聚了改革者的心血与汗水。我以为,这是至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最好的专著之一。

纵览全书,回顾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可以将其基本经验概括为:勇于进取,适时总结,敢于创新,与时俱进。而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成果及其中蕴含的亮点,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课程目标,定位准确。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表现为“五业贯通”,即将学生的“学业进步、职业定位、就业质量、创业选择、事业追求”加以综合考虑,形成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整体性人才培养方案。在横向维度,构建了第一课堂的职业能力培养、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两条路径;在纵向维度,构建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三个平台,将第一课堂内容延伸至第二课堂,并结合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使得“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专业—创业”六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闭环的、协调发展的有机体系,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创业教育,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这就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以及程实施、课程评价,奠定了基础。

其二,课程开发,方法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基于此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单元的设计。该专业科学而细致的探索成果,不仅所应用的开发方法详

实,而且制定的方案可操作性强。这表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准确地把握了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由此体现了与“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定位的不同。该专业按照“分析与检验”的工作策略,设计了“划分职业成长阶段→确定各阶段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各典型任务下的具体任务→概括职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步骤,构建了融入国家职业标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递进式课程架构,开发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具有职业角色定位的准确性、职业资格等级的明确性、知识排序的递进性特点,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心理认知规律,实现了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认知规律的有机结合。

二是课程结构的序化,科学地确定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特征。这主要体现为:在纵向维度上,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认知规律,开发出工作课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横向维度上,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开发出由相对独立、灵活可变的学习情境组成的矩阵结构。在这种矩阵结构中,各学习情境可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横向和纵向都有出口的纵横板块课程结构,既能满足三年正规的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的需要,又可满足不同等级的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获取以及继续教育的需求,可实现多学制并存及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为一体,形成灵活、开放的弹性课程结构。

三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合理地整合了职业性目标与教育性目标。这主要体现在:从培养学生具备能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设计的能力着手,不仅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全面性,而且涉及个体行动能力的完整性,使其具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这一方法论层面的能力。按照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原则,以能获得工作结果为依据来确定学习情境下的工作任务,并按照与该情境下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中可获得的、能展示的工作结果相结合,来划分教学单元,确定单元课时。这些体现了教学项目特征、相对独立、灵活组合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训练学生行动的整体性,使学生在面对未来不断变换的岗位或职业时,能予以积极应对并负责任地行动。

四是教学载体的设计,有力地支撑了学习情境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通过精心的加工与选择,将学习情境的内容具体化。这就是载体——教学项目的设计。从重视项目成果和成果的价值、效益、正反两面的工作结果的角度,来选取源于实际的企业项目,并经过教学化的处理,再经加工成为高于实际的“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综合项目”等多层次的教学项目,接着以此为基础,设置项目的企业工作场景,变换师生角色,将职业道德、素

养以及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教学项目中,训练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价计划的行动能力,促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的职业资格的过程中,获得能从容应对变化了的职业情境并重新获取新的职业资格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条件,这就将“驾驭内容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善于交流的社会能力、认同价值的人格能力”得以整体而不是分割的培养,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其三,课程实施,路径清晰。课程是方案,教学就是实施。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学生业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该专业的有益探索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为主要目标,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在虚拟的、仿真的和真实的工作世界中,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习得知识与技能,并在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中,与师傅、同伴相互作用,逐步从“新手”成长为生产一线的“专家”。在教学方法上,从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通过采取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项目—主体—探究”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方法,创设职业工作情境,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去自主地发现、研究问题,自主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自身实践找到答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在该专业课程的方案中,知识是以两种“面目”出现的:一种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知识,其目的是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在问题完全解决、任务完成后出现的知识,即对所涉及的知识加以系统归纳、总结处理——也就是说,有用的知识是生成而非构成的。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张扬。

其四,课程评价,尺度全面。课程考核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考核不是对知识的记忆与复制,考核要重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该专业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做出了可喜的探索。这主要体现在:在对学生实施全方位考核评价中,建立了一个既有以考核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又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既有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考试,又有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考试;既有重视结果正确性的考核,又有重视过程完整性的能力考核。这样一个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合理的考试考核体系,最大的特点是设计了涉及操作技能、项目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量化考核表,实现了对能力的“量化”的评分,一改过去只能对知识考核进行准确量化的状态。当然,如果能在考核中也实现技能与知识的一体化改革,将更具有创新意义。

这些亮点雄辩地说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吸收消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和提高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成功之路和必由之路。令人欣喜的是,丁敬敏在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后,又带领教师团队成员进行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教材的开发工作。

可以说,从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课程范式,走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范式,这一诞生于中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将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重要的经验,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这里,我谨向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老师们致敬,希望他们不断探索实践与总结,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也愿意向全国的高职院校,推荐他们的改革成果。我要说,这本专著,值得一读。

成绩已属于过去,新的探索将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延续,也必将在中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中延续。

莫溺琼浆休懈怠,高职再酿信精彩!

这是我由衷的期盼。

姜大源

篇6: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

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调查分析为主要依据:

(1)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

(2)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

篇7: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

1体育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心基本都放在体育有关方面的学习上,他们更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当然这也非常符合常理。

1.1非专业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加大对体育学生的培养力度,使其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者共同发展。这也是现如今教育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仅只是从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来体现,更多的是从非专业方面的知识来体现。这与现在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不过就现在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而言,重专业知识轻非专业知识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尽管改革一直在进行的,但是改革的成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就业,就必须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教育。树立起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意识,树立全面、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1.2非专业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基石

就业是所有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必经之路,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但是这种特殊情况只针对于一些个别同学,还是极少数的。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这种人才也会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从大多数的实践经验来看,如果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但是他的非专业素质却十分缺乏,那么在有限的范围内,这个人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毕竟会受到非专业素质的限制,现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非专业素质会极大地阻碍个人的发展。在很多用人单位看来,评判个人优秀的专业素质,是建立在优秀的非专业素质的基础之上。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比如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品质和敏锐思考、认真负责、善于应变的行事作风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主要亮点。

1.3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

现在社会一直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只有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的发展才有比较现实的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指标。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能适应某个岗位的工作,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潜力,这种潜力也就是我们说的非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都可以作为非专业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可持续能力的参考指标。培养大学生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育培养体系进行一定的构建和完善,逐步增强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绝对是大有裨益。

2构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原则

2.1注重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

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进行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也就要求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在开设体育课程的同时,注重对一些非专业课程的开设,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在某种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还应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质。在开展的一些日常活动中,增加非专业素质,使之与专业素质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2.2注重潜移默化培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

篇8: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论文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和意义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与培训课程, 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就业作好准备, 使他们在毕业后能为地方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当前, 市场和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不相吻合的矛盾依然存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实践教学改革是后现代知识观下高校教学转型的突破口, “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1]。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改变教学目标、转换师生角色、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学院办学以来, 敢于突破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 知难而行, 倾资“搭建坚实的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2], 已先后投资1.4亿多元建设了50多个一流标准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 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网络中心, 现在还正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文科实验室, 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一流的硬件条件, 成功实现将实践教学开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扭转为办学优势。学院积极探索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学院课程、专业、产业三个层面的实践元素, 既有利于整合学院的办学资源, 有效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院内涵建设, 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能力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

(一) 改革指导思想

学院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在落实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中设置若干个实践教学环节, 出发点在于建立一个凸显应用、对接地方、成效卓著的服务型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1.坚持高起点、有突破, 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实现学科专业和地域特色, 能对接宁波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切实融入宁波服务型教育体系, 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而寻找实践教学工作突破点,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校地合作互惠双赢。

2.坚持以提升教师实践技能为支撑, 凝练教师实践技能和业界工作经历, 教师教学和科研素材来自实践教学工作经历, 教师实践教学工作业绩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岗位聘任和教学评优考核指标。

3.以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题, 以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重视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以学生的培养需要、能力拓展、知识结构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

(二) 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要求。作为教学型高校,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这是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出发点, 也是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

2.系统化原则[3]。遵循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 结合各个专业特点, 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体系, 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一体化原则。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能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 不仅注重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 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 注意教学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 强化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相互渗透, 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4.全员参与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学院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势紧迫感和主动自发协作开展教学改革的高度责任感进行项目申报和实施, 并接受实践教学业绩考核。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框架

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基于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而开展, 遵循了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在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三个层面上实施的“3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简称3P体系) 。

(一) 3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 针对学院特点, 学院提出了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3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元素、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及其整合方案, 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组成了三层次相互交叉的实践项目, 简称3P。

1.实践元素:Xc= (xc1, …, xci, …, xcn)

xci为一门课程 (或几门相关课程) 中设置的实践环节 (元素) , 该环节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产品 (部件) 元素、系统元素、设计元素、分析报告元素、方案元素等, 它是实践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基本要素。各个元素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要素的设置要体现区域适用性, 能体现其应用价值。如新闻采访课程设置了“传媒精英 (知名记者、主持人) 进课堂”活动, 将课堂融入社会。

2.课程实践项目:若干课程实践元素xci组合成为课程实践项目pc

把一门课程中的实践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加以组织, 就形成了课程实践项目。课程实践项目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对自己任教课程中的实践元素进行组合形成课程实践项目。课程实践项目可直接转化为科研项目素材、课外实践活动素材、学科竞赛素材。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及CAD”课程实践项目直接体现为机械方案拟定、简单机械拆装、二维CAD图纸绘制等实践元素, 体现了实践元素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

3.专业实践项目:若干的课程实践项目pc组合成为专业实践项目ps

把一个专业中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与产业发展的要求进行整合, 形成专业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专业的负责人。专业项目的提出, 需要和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 反过来, 专业项目的整合也可给教师开展科研提供思路。毕业设计 (论文) 、毕业实习、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实践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的课外实践教学新体系。

4.产业实践项目:若干的专业实践项目ps组合成为产业实践项目Pk

产业实践项目则是把相关的专业实践项目进行梳理、整合, 具有跨专业的特点。专业之间实践项目的整合, 其主要的逻辑依据是学院现有的基础与产业的需求。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 整合学院各专业之间相关联的实践项目, 进而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产业实践项目。如学院依托宁波市生物医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的优势, 摸索并建立适合宁波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社会服务 (培训) 体系。

(二) 3P特色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

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覆盖学院、分院、教师、学生四个构建主体, 学院在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师资培训等方面配套支持, 各教学单位落实和修订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参与实践教学业绩评价, 并最终将改革成果体现在第二课堂、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师自身发展中, 实现院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科竞赛建设成果的突破, 达到学院整体学风、教风、实践风的优化。

(三)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人才培养链

学院现有专业33个, 理工科专业在所有专业中占到56%, 已逐步建立起服务于宁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链是学院整合各分院、各专业现有教学资源, 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服务平台为一体的, 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两条人才培养链。在各课程、专业实践项目的统一整合下, 学院的相关专业全面统整和纳入到两条人才培养链, 通过工程训练、综合训练、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来推动区域型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两条人才培养链的实施成果直接体现为大批具备地方某一行业发展所需专业技能与国际或国内职业 (执业) 资格证书, 适应宁波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型社会紧缺人才。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做法和经验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业绩考核等四个方面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并体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修订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践项目整合、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七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依托课程、专业、产业实践三大平台, 学院致力于开发和引进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国内外的高端培训机构, 快速推进学院本科实践教育跨越式内涵发展。实践教学体系工作推动了学院、分院、教师、学生四个构建主体的协同发展, 顺利实现了学院内涵发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共性发展, 取得了良好成效。

学院牢固树立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寻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突破点, 推进适合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以项目为驱动, 构筑优质实践教学平台, 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建立适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项目为驱动, 与人才培养基地、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建设有机结合, 推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强化实践教学。

(一) 面向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坚持对接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 (执业) 能力教育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与用人单位合作, 实施学历教育内容与职业 (执业) 资格培训内容相衔接的人才培养计划。学院自2006年起推行大类招生, 引导学生作品围绕宁波地方实际选题, 实现毕业设计、学科竞赛走进企业, 课堂延伸到企业、行业。为有效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有效构建合格人才与精英人才联动培养模式。在保证合格人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为优秀学生设置各类创新实验班, 稳步推进优生优培工程, 相继开设了南苑管理实验班、求是实验班、创新创业实验班、工业设计产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生物医药创新实验班等各类实验班, 并积极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拓展特色人才培养平台。

(二) 针对地方产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

学院专业设置对接宁波产业、行业发展需求, 专业方向接轨企业发展需要, 初步凝聚了特色专业群。结合宁波产业结构发展和人才需求, 贴近地方, 学院开展了专业调研活动, 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学院专业建设明确以课程组为中心, 以区域业界需求为动力, 以就业为导向, 提倡和鼓励设定几个专业培养方向, 接轨企业发展需要。各专业均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导航专业发展。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专业预评估。机电与能源工程分院包装工程专业已经获得“中国现代包装工程二十年包装科教突出贡献单位”、“全国包装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三) 密切联系地方经济构建核心课程群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建立适合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学院教学计划修订结合区域、产业进行, 增设了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课程, 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课程分类建设, 课程教学大纲体现服务内涵, 在各专业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中, 设置一定比例的含有实践 (实验) 环节的课程。学院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批准10个和12个专业 (课程) 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 覆盖专业总数的60%。第一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投入经费142万, 近60门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设置、课程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法律与传媒分院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课堂, 已经从教室、实验室延伸到了报社、电视台等机构。学院ERP教学模式以及新闻系媒介管理课以公司模式上课的创新模式受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

(四) 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学院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教师、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让学院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 实现实践活动开展中学院与地方经济的互惠协同发展。选拔优秀学生到地方政府、社区挂职锻炼, 为宁波现代社区建设服务。Sun-Java授权培训中心、Orical授权培训中心、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实践培训基地等一大批实践教育和校外实习基地落户学院。学院充分利用了地方社会经济资源、科研资源, 根据地方实际设立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成立了28个A类研究机构和21个B类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平台, 会聚了实践教学素材。理工科聘请行业协会负责人、企业工程师等为学生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的指导教师, 确保师资队伍结构和知识背景符合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的要求。

(五) 稳步开展实践教学业绩评价工作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业绩是指教师在课程中设置实施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业绩分由教师申报, 教学单位审核、分配, 学院核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业绩分为A、B、C、D、E五档次。A为最高等级, E为最低等级。A档标准为80分以上, B档标准为50—79分, C档标准为20—49分, D档标准为5—19分, E档标准为4分以下。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立项项目的单位视项目类别分别给予实践教学业绩补助分。

(六) 落实专业培训与认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培训与认证教材选用与建设资助制度, 紧密围绕宁波市特色课程建设计划, 组织编写并出版适合学院教学特色的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 逐步建成系列化、与产业发展相对接、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新教材。实施地方特色教材开发计划, 充分依托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努力实现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等开展合作, 引进和开发若干门体现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核心能力的职业 (执业) 资格培训教材。在课程教材改革上, 教师开始自发编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实用型教材, 尝试“讲义 (课件) +教学参考书”模式, 向学生推荐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参考书刊, 体现教师讲义 (课件) 的高质量、前沿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孙占学.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 2007, (1) .

[2]盖国强.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办学特色,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2) .

上一篇:供电技术下一篇:机关单位水电和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