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超市》教学反思

2024-07-19

《我们的小超市》教学反思(精选5篇)

篇1:《我们的小超市》教学反思

《我们的小“超市”》教学反思

横栏镇四沙小学

黄少妹

在上完本节课后,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反思:

(一)成功的做法

1、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

本课的教学要求主要是:纵使与探索为学习领域的。“我们的小超市”刚刚好把这个单元或是更多的知识纵使运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超市买卖的场面,并把之前的作品或是这节课的作品展示出来进行“买卖”,所以思考: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使其为教学服务,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那就得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好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创设。每位教学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想到一个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课堂气氛。针对小学生精神集中时间不长,注意力容易分散与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等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情境教学设计。

1)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时,对于课堂气氛这一教学情境的设计不容忽略,针对一些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对应、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对象是学生,备课时应该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进行,教材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如果教学情境活跃吸引,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教材上一些简单、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学生可能有“轻视”的情绪,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同样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情境教学关注细节。课堂小节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更会带动一节课的其他环节。美术课堂中多以学生的动手画画、动手制作为主,这样更加需要把每个细微的环节说清楚。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因人而异,能够利用精彩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学生不错过每一个细节要领,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2、运用情境教学手段

情境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能够科学地创设情境,不但为教学实践活动带来良好的效果,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无限的乐趣。

1)本课例的设计,紧抓住学生喜欢参与“实践”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同角色扮演”做商人或是买家等。让学生通过实践的买卖交流,增长知识。

2)在本课例当中,虽然“角色扮演”这个环节不是重点,但是在学生分角色表演当中,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才能,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自己表现搭建了一个 很好的舞台,使得学生的特有的才华在表演中得到很好的展示与发挥,这里反过来为教学本身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做得不足之处

学生准备的作品没有预期的充分,样品也不够,一些学生把以前的作品拿出来,但是因为保存不好,所以显得过于陈旧,在买卖交易的过程中,被忽视在一边了。有的学生在生活交际方面欠缺语言的表达,所以在活动的时候并不很顺利,这方面以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篇2:《我们的小超市》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实验器材。在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的活动中需要使用到垫圈,配套器材箱里没有,我就去五金店里购买了100个垫圈,但是在课前调试的时候发现只要挂一个垫圈小车就飞一般的往前冲,怎么办呢?后来,终于想到在小车上加重物,要加多少?怎么加呢?经过多次改进,实验终于可以顺利开展了。接下来怎样整合教学环节又是一个难题,“一个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刚刚运动起来”,这个知识点是在研究小车拉力与运动速度关系的环节中解决的,我把它提前到了“玩小车的活动中”,这样本课的教学环节改为:一是安装小缆车并研究用几个垫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二是研究小车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这样比较节省时间,优化了教学环节。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本课我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车图片导入,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缆车的运动原理,引出“我们的小缆车”,提高制作小缆车的愿望;接着安排的是设计并安装小缆车的活动。在调试小缆车的过程中,同时安排了挑战性的任务:研究挂几个垫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在理解什么是重力的活动中,我通过提水桶和拎凳子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什么是重力。在研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关系的.活动中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根据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特别是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说的教师绝不包办,教师只有“无言”或“少言”才能换得学生自主实验后的“多言”,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

篇3:《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与反思

(1)知识与技能:

掌握:1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2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2经历“推测—实验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模拟实验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2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实验的设计。

三、教学准备

学生:小车、带钩子的细线、螺母、垫圈、挡板、夹子、秒表、记录表。

教师:统计表、课件、学生材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视频引入,提出课题

(1)谈话:为了奖励大家课前的表现,老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请观看。

(2)提问:现在,老师很好奇缆车是靠什么动力上下运动的呢?我们怎么研究呢?我们能不能将缆车搬到实验室来研究呢?

(3)过渡:在我们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一种方法——模拟实验。今天我们就一起用模拟实验来研究《我们的小缆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2. 安装一个小缆车

(1)介绍材料:小车、带挂钩的细线、螺母、挡板、夹子。

(2)看图片分小组安装小缆车。

(3)过渡:现在安装好了小缆车,各个小组也小试牛刀,让小缆车运动起来吧。

我们交流两个问题:1挡板和夹子的作用是什么? 2螺母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4)提问:螺母起到拉动小车的作用,那你们知道这个拉力是怎么产生的吗?

总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板书:重力)

生活中,你们还感受到了重力吗?

学生畅谈,并指出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5)出示有关重力的图片,标出方向向下。(抛向篮筐的篮球最终回到地面,瀑布的水往低处流,秋天的树叶往地下飘,这些都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向下的。)

3. 模拟开动一次小缆车

(1)过渡:现在我们的小缆车安装好了,也知道了是螺母的重力在拉动小缆车,那现在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模拟开动小缆车吧。

请小组成员听我的指令:

计时员秒表归零;

材料员小车放到起点;

操作员手指压住细线,挂上螺母,保持静止;

记录员注意记录;

开始拉动缆车。

(2)请各小组依次汇报数据。

4. 探究实验

过渡:看来各个小组都已经学会了开动小缆车,那让我们进行更大的挑战!

(1)推测。如果我们用垫圈替代螺丝,推测一下,多少个垫圈能使小车动起来?小车动起来后,再增加垫圈数量,小车的运动又会怎样?用什么衡量小车的快慢呢?

请小组内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第一部分。

教师选择两个小组说说推测。

(2)实验过程。出示实验提示:1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操作员左手压住细线,右手控制垫圈静止后,方可启动小车;3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直到第6个;4实验完成后,材料员将材料放回原处,其他组员完成记录单。

学生实验,时间10分钟。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实验单第三部分,分小组上黑板标出实验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4)推测与结论的关系。小组内对比推测和结论,产生疑问。

总结:科学探究需要大胆的猜想,但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体会“推测—实验验证—结论”的过程。

5. 课外拓展

除了垫圈拉力可以让小缆车动起来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缆车运动起来?

研究拉力大小与

小车运动速度关系记录单

第_____组记录员: _____日期:_____

第一部分

我的猜想:垫圈增加到第_____个时,小车动起来。此时,再增加垫圈数量,小车的速度变化可能是(变慢不变加快)。

第二部分

注意:实验完成后,材料员将材料放回原处,其他组员完成记录单。

第三部分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设计特色

1. 教学内容的调整

原教材设计了两个环节:“安装一个小缆车”和“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让小车运动起来不是难题,问题是让小车有效地运动。为了让实验顺利进行,且每次实验都能得到合理的“时间”,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加入“模拟开动一次小缆车”环节。规范了实验过程,为下一个探究活动做好了准备。

2. 探究活动的设计

基于提高课堂的效率,这节课在完成“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关系”环节时,设计了三个过程—“推测—实验验证—结论”,让学生通过学习清楚地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特别在学生记录单的设计上,明确地划分出三个部分,科学探究过程一目了然。

3. 实验数据的展示

本节课充分展示每个小组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并通过有效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展示在黑板上的结论是一个具有很强说服力的证据。学生不仅能得出结论,还能发现小车运动的趋势,并使用箭头线表示出来。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六、教学反思

1. 调整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探究时,小组人数的控制非常关键。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应该充分参与探究,表现自己。本节课考虑到实验的复杂性,每组安排四位学生,包括材料员、操作员、计时员和记录员。在探究过程中,以上四个身份缺一不可,而且每一个人都是小组的发言人。

2. 模拟开动小车的必要性

规范的操作,不仅是获得准确数据的前提,更是科学素养的体现。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但是对小缆车的操作,特别是组内合作还不够成熟。通过本节课老师的统一指令,每个小组都模拟开动了小缆车,为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3. 展示数据的重要性

篇4:《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1. 设置任务驱动,自主领取材料

为了让学生有探究的兴趣,我设置了三个难度递进的任务,分别放置在三个任务盒中,置于讲台上,学生完成任务后自主上台领取下一任务单和材料,也解放了老师,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进小组观察和指导。同时,我设置了材料区,没有限制学生领取的材料和数量,当学生产生新的想法要探究时,可以自由领取材料,给了学生自主研究的空间,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学本课堂。

2. 提供研讨支架,把握汇报节奏

在之前的设计中,原来是不限制研讨的问题,由学生自由说发现的,但上完一个班后发现,学生在组内研讨时没有目的,无话可说,我在巡视时看到很多学生的记录单上“我的发现”一栏是空着的,学生普遍反馈“不知道”“没想法”,所以在第二次设计时,我就给学生提供了几张提示卡,当学生没有想法的时候可以参考,后来就直接把提示卡上的问题呈现在屏幕上,学生在研讨的时候有意识地按照我给定的研讨方向前进,在进行全班交流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偏差。

3. 提升问题层次,促进思维卷入

活动任务中研讨问题是经过认真设计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任务一的问题是聚敛性问题,聚敛性问题的答案是固定的,且都很简短,考察的是低层次思维。而任务二、任务三中的问题是发散性问题,引发学生开展较深入的讨论,有助于促进高层次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从课堂效果来看,在回答低层次思维时,班里的后进生也能参与进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升级,问题层次的逐步提升,学生的研讨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思维也是跟着一步步卷入的。在五(1)班教学时,有小组在完成所有任务后,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欲望,在小车的两边各挂上不同重量的钩码,发现小车会往钩码多的一边运动,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有了比较力的大小的概念。五(3)班有学生提出如果把轮子卡住,就需要更多的钩码才能使小车动起来,这里体现了学生有关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前概念,我们看到,其实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研究权,学生的思维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大的发散。

篇5: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我看了陈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收获甚多,陈老师为我州《科学》教学提供了一节成功的课例。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唤醒学生学习拉力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前概念”,使学生重新组合“力”的概念。

1、充分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唤起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科学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引入自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识基础入手,引导学生列举亲身感受的事例,如老师问“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车吗?”同学们回答说有“马车”、“自行车”、“摩托车”、“磁悬浮列车”……,老师继续追问“你们在什么地方坐过缆车?”同学们回答说“我是在广州坐的。”、“我是在重庆坐的”……

2、借助课件,激励没坐过缆车的同学学习制作“小缆车”的欲望,学生自主经历建构概略的过程。

3、师生的示范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如教师用学生熟悉的玩具车作示范,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它是以什么作为动力的?”使学生建立了初步“动力”概念,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

二、引导学生全心体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整个探究过程把握了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小组合作,挖掘对重力的初始概念,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对安装小缆车的问题和改进方法进行探究,形成对小缆车运动更深刻地认识,以提高学生对重力概念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猜想、实验、对比等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素养。

1、重视了全员参与,指导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方法、步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足够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实验过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耐心地指导研究,围绕“如何设计安装小缆车”、“大小不同的拉力使小车的速度变化怎样?”、“如何知道小车运动的速度快慢情况?”、“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为什么要多次进行实验?”、“如何使小车自己运动起来?”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组装,利用铁垫圈产生的拉力,认识了重力;再通过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2、在探究中,引导学生用数据事实来分析、交流、描述、验证“运动和力”的关系。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到“推测——实验验证——对比讨论——得出结论”的活动里,利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来分析描述事实,运用真实的数据,体验通过控制变量来进行验证的方法,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使学生对“运动和力”概念认识得到提升,产生全新的、科学的认识。

3、注重了课堂生成的把握。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值得探究和研讨的问题,教师及时应变,适时点拨。如学生在实验中记寻时不准确、变量控制不科学等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充实、修正原有的感性经验,形成对运动和力的正确认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原有的科学概念,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等、和谐,老师的鼓励是语言、是眼神、是表情、是行动,构建了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

2、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合作、去操作、去探究,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自信心,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和意志。

3、教师耐心倾听不同层次学生的见解,培养了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做人素质。

上一篇:手机屏幕市场分析下一篇:工作立志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