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2024-07-30

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精选8篇)

篇1: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无锡市人民政府文件

锡政发〔2007〕327号

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重大发展机遇,加快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本意见所指的服务外包,是指国内外的各类公司和经济组织等服务发包商基于集中核心业务、节约成本等目的,通过签订服务合同的形式,将包括软件研发与技术、业务流程、创意设计在内的研发、运营和维护服务,委托给我市服务外包提供商处理的一种服务贸易形式。当前,在无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是无锡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依托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抢抓国际分工新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2.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为契机,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专业人才建设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以“基地城市+示范园区+重点企业”为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全面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环境,积极发展离岸外包,大力发展境内外包,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展,使服务外包产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支柱。

3.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推进。不断优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人文法治环境、生态宜居环境,全面推进承接离岸外包、转包和境内外包统筹发展,培育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推动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

——坚持突出重点。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利用外资的新途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新途径,重点发展国际服务外包。

——坚持人才为本。把专业人才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培育、吸引和集聚一批服务外包领军人才和一大批管理、技术专业人才,建成一支梯次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坚持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重点鼓励和扶持企业在承接外包业务同时,坚持自主创新道路,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

4.目标任务。争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加速集聚服务外包企业,加快扩大产业规模,到 2010 年,全市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服务外包产业总量达到 30 亿美元,初步形成服务外包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 200 家海内外著名公司来无锡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全市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达到 3000 家,进入全国服务外包 1000 强的企业 100 家。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 20万人,使无锡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之一。

二、积极构筑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载体和公共平台

5.全力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江苏省离岸服务外包基地”、“江苏省软件外包产业园”和“江苏基础软件园”建设。积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重点在无锡高新区、滨湖区、锡山区等地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各有侧重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吸引跨国公司、境内外机构及个人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入驻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国内外著名服务外包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培训机构等,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和土地的,由所在区给予适当优惠或补助。

6.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进我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内外包服务技术平台、电力系统、网络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配套,建设稳定供电系统和足够带宽的国际数据通信端口。完善 IT 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多宽带通信设施;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充分考虑网络系统和国家经济安全,争取引进国际运营商;鼓励主要电信运营商增加带宽、优化数据流向,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软件外包出口及国快无锡空港建设,与周边空港联手,开辟东南亚主要服务外包国空中航线,构建方便快捷、催化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国际化交通网络,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7.大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无锡服务外包网,重点打造企业信息和人才信息两个子平台,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建立公共测试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实验室、业务解决方案中心、企业交易平台和业务投诉平台,对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内服务平台的建设,分别给予不超过 100 万元、50万元、30 万元的平台建设补助,大力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平台建设。

三、大力建设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队伍

8.大力引进培育国内外行业高端人才。积极吸引海内外具有从事国际服务外包经验和熟悉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高级人才来我市创办或就业于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企业所聘任的境外、国外高级管理人员,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期限不超过 5 年。对在我市落户的各类服务外包优秀人才,其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户籍迁移、出入境管理等由所在地政府及公安部门优先安排,经认定后可按照《无锡市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试行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其按规定享受的政府奖励或补贴在政府人才专项资金中予以安排。支持海外留学归

国人员在锡创办服务外包企业,特别优秀的经认定后纳入全市“530”人才计划,给予相应支持。服务外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因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及商务活动需要一年内多次出国(境)的,可在办理因公出国手续时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的办法;对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技术和管理人员,可以申请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的访问签证,市外办、公安等部门提供必要的便利服务。对我市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做出特别贡献者,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人选,给予表彰和奖励。

9.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制订人才培训规划,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训体系,构建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多元化、多层次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各类人才需求。发挥我市高校优势,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设立服务外包研究方向,加强相关课程设置,加强技能培训,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智力支持。鼓励跨国公司和服务外包企业独立或与教育机构合作创办专业培训机构,在我市开展服务外包培训。建立服务外包和软件培训院校,推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实训学校和基地建设。拓展人才发展资金的使用功能,加大支持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的力度。

10.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积极接轨商务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用足用好国家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业资金及省市相关鼓励政策,对国家、省级资金支持的服务外包培训项目,地方政府给予 1:1 配套。鼓励和支持服务外包企业按照“外语+软件+专业”(即“1+1+1”复合型人才)模式,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实训。所需培训费用,由政府按该培训企业实际使用培训人员的数量给予补助,直接补贴给该培训企业。积极引导教育机构按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鼓励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服务外包“订单式”人才培训,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各类人才需要。

四、努力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企业集群

11.推动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升级。通过对改造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支持等方式,推动企业在技术层面上的升级,提高企业承接外包业务的能力和水平。企业承接外包项目自用设备进口,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规定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鼓励服务外包类企业与国际化企业开展合作,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研究开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上述企业在一个纳税实际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等技术开发费项目,在按规定实行 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服务外包内资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 30 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 30 万元以上的,允许企业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企业购进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适当缩短,最短为2年。

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内资企业的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取得的收入,其所得年净收入在 30 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

12.鼓励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服务外包企业申请专利提供资助。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符合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的,可享受国家及本市促进品牌发展的资金扶持。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经认定后,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同等税收政策,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生产性企业货物出口的相同政策。服务外包企业,因生产特点无法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或不定时工作制。对服务外包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在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 2.5%的部分内,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用好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合作的相关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采购设备、建设办公设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等提供政策性贷款。服务外包企业可优先申请使用省外贸发展资金,按时还本付息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给予一定贷款利息的资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优先安排服务外包企业。

13.加快引进国际国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加强对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的分类研究,有的放矢开展招商,努力吸引国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投资无锡。对本市新设立的服务外包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国际国内知名服务外包人才中介机构、经认定的专业技术培训机构,自开业起,视其对地方财力贡献大小,在五年内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积极探索以并购、参股、联营或其他方式,与国际离岸外包公司合资合作。对引进全球服务外包百强企业、国内服务外包前 20 强企业的,给予一定奖励。

14.重点支持企业发展离岸外包业务。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离岸外包业务,进一步承接上海辐射,努力成为上海“中国服务外包合同中心”的转包基地。支持我市服务外包企业争取商务部扶持出口型企业研发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政策支持。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外汇管理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服务外包企业绿色通道,及时解决企业外汇登记、并购、股权转让过程中涉及的外汇管理问题。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服务外包企业可将外汇收入的 20%留存在境外,用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和业务发展。经外汇管理部门核定服务外包企业累计结汇总额,在此范围内,预收外汇收入可直接办理结汇。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和承接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外包业务,并分别给予资金补贴。对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国际招商推介会和专业展会,按不超过参展费用的 50%给予资助。

15.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开展资质认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相关国际认证或认证升级,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认证、IT 服务管理(ISO20000)认证、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认证等。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相关国际认证,包括当年获得国际认证或认证升级、随后两年维护并进一步完善该项认证,取得每级认证后可申请一定的资金补助,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认证费用的50%,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

五、不断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的法治与政策环境

1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范,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设立市级“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并在服务外包基地和示范园区建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点”,集中受理对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侵权的举报投诉和咨询服务,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依法严惩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积极利用无锡(国家)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园的优势,服务外包企业可通过专门通道直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申报专利。将符合条件并具有知识产权工作优势的服务外包企业列为无锡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对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具有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给予一定奖励。

17.设立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到 2010 年,全市每年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资金规模达到 1 亿元。服务外包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服务外包培训;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认证、企业认定及企业产品认定、企业市场开拓;服务外包信息及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外包知识产权项目奖励以及服务外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18.优化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在市“三谷三基地”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下,推进各方面工作。各市(县)、区要做好本辖区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大力支持,形成政府宏观引导、部门密切配合、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19.建立健全目标导向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细化分解服务外包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纳入重点工作考核体系,明确目标责任,加强检查考评。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的服务外包产业统计体系,准确把握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为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统计信息和决策依据。

20.根据本意见相关内容,由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主题词:经济管理 产业 服务外包△ 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无锡军分区,市各人民团体。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 年 8 月 26 日印发

篇2: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送审稿)

为推进服务外包“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服务外包重点领域,培育服务外包重点企业,构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加快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跨越式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战略布局的调整,服务外包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服务产业增加值,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外贸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人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增加税收,扩大财政收入,充实政府财力。因此,各级政府,各个单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明确目标,推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重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服务外包总产值1500亿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50亿美元,从业人员50万人;形成软件外包、工业设计、金融结算、文化创意、云计算数据增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进入全国服务外包10强市之列。

推进实施服务外包“十百千万”工程。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推进建设十个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区,吸引百万个大学生从事服务外包,引进千家服务外包跨国企业,培育万 1

家本土服务外包中小企业,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把重庆建成内外资进入西部服务外包市场的“桥头堡”。

三、发挥优势,打造服务外包产业重点领域

做强信息技术外包(ITO)。依托正大软件、西信天元、中联信息等领军企业,发挥12条155兆宽带优势,整合资源,重点发展云端计划、软件外包、物联网等领域,占比达到60%。

做大业务流程外包(BPO)。依托美联国际、贝宝、软岛等重点企业,借势内陆交通枢纽、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重点发展物流运输、金融结算外包、呼叫中心等领域,占比达到20%。

开拓知识流程外包(KPO)。依托中冶赛迪、第三设计院等龙头企业,借助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积极拓展知识产权研究、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领域,占比达到20%。

四、设立资金,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设立“重庆市服务外包产业专项促进资金”,从2011年起,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专项促进资金。本市离岸外包执行额以2010年为基数,每年度离岸外包执行额增加2亿美元,市级专项促进资金就增加1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出口资助、企业扶持、市场开拓、国际认证、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等。

服务外包示范区所在区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运营费用补贴、国际通信专线费用补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补贴、招商引企费用等。

五、强化政策,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一)税收优惠。经认定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本市服务外包企业,在规定期限内,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为境外单位提供外包服务,凭委托合同,其境外所得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示范区资助。经认定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市级财政每年给予不低于100万

元建设资金支持,用于服务外包园区建设、公共平台建设、门户网站建设、招商引企等。示范区所在区县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

(三)出口资助。积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给予出口技改研发资助。以上年服务外包执行额为基数,基数范围内按服务外包每收入1美元资助0.03元人民币,超过基数部分1美元资助0.15元人民币,按季度申报拨付。

(四)认证资助。对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CMMI、CMM、PCMM、ISO27001/BS7799、ISO20000、SAS70、AAALAC、GLP、ITIL、COPC、SWIFT、ISO9001、BS25999等相关认证及认证的系列维护、升级等给予支持,每个企业每年最多可申报3个认证项目,每个项目可获得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五)培训资助。凡年度服务外包业务额不低于50万美元,其中向境外最终客户提供服务外包业务额占50%以上的企业,每录用一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每人2000元定额培训资助。专业培训机构每培训1名外包人才,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专业培训机构每人500元定额培训资助。对采用人事代理等方式录用人才的服务外包企业,可享受市、区级人才培训资助。

(六)扶持壮大外包企业。凡被商务部认定为服务外包领军企业的,一次性给予50万元定额资助;被认定为成长型企业或领军人物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定额资助;对员工达5000人以上、离岸业务年收入达1亿美元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每年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对员工达2500人以上、离岸业务年收入达50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每年给予不超过50万元奖励;对员工达1000人以上、离岸业务年收入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每年给予不超过30万元奖励。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的服务外包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定额资助。积极引进外资、外地外包企业与本地企业合资,给予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担保、评估中介费用补贴。

(七)支持开拓外包市场。凡在海外投资并获取服务外包订单的企业,除享受我市

对外投资的税收减免、直接奖励相关政策外,再按获得服务外包订单金额给予资助。服务外包企业到海外进行宣传、投放广告、参会参展等国际市场开拓,给予70%的人员费用或展位费资助。参加国际知名服务外包发包会的企业可享受人员差旅费100%资助。

(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外包企业,经申请认定后给予重点保护。建立服务外包企业知识产权信誉档案,评定企业信用登记,进行信用登记授牌并向全社会公布。完善我市个人信息安全法规,保守客户商业机密,遵守国际信息保密规则,保护发包商合法权益。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方便、快捷和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信息服务。

(九)支持创办微型企业。对投资金额10万元、雇员(含投资者)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可享受不高于注册资本金(出资额)50%的财政资助;其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十)鼓励引进高端人才。引进国外(境外)博士或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管理、能与国外外包客户进行业务沟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年薪超过3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住房补贴。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5年给予财政返还。其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保险、户籍迁移、出入境管理等项服务,由所在区县政府及公安部门优先安排解决。

(十一)加强企业金融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如个人信用担保、股权质押、企业相互担保等新融资方式,降低贷款条件,支持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的服务外包企业加快发展。对于年收入1000万美元以上、从业人员100人以上、注册资本金达到500万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担保。

六、推进合作,实施市区企业三级共建

由市外经贸委牵头,建立“市级有关部门——服务外包示范区——服务外包企业”的三级共建机制。市级有关部门、服务外包示范区、服务外包企业共同签署共建协议,落

实责任,督促推进,加快服务外包企业集聚,打造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服务外包示范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服务外包企业建设研发中心,给予优先规划,土地指标单列,减免出让金等政策支持,积极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服务外包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年度服务外包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用好用足国家及本市服务外包各项促进政策,加强与境外发包商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外包品牌,积极扩大服务外包业务。

七、加强领导,完善服务外包考核体系

发挥重庆市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研究制定全市服务外包产业规划,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政策,解决服务外包重大问题。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收集掌握全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关信息,协调处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日常问题,重大问题上报领导小组。

篇3: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1 充分认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

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 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 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 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 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 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 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 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 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2009年, 全国节能服务公司达502家, 完成总产值580×108元, 形成节能能力1 350×104 t/a标准煤, 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节能服务产业还存在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以及规模偏小、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难以适应节能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 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2.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 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2 基本原则

a) 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以分享节能效益为基础, 建立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机制, 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 提高服务能力, 改善服务质量;

b) 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通过制定完善激励政策, 加强行业监管, 强化行业自律, 营造有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c) 发展目标。到2012年, 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 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 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到2015年, 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 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 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3 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 符合相关规定的, 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资金, 支持和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3.2 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 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

a) 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 暂免征收营业税, 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 免征增值税;

b) 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 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c) 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 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

d) 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 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 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 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另行制定。

3.3 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 应当分别予以核算, 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 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 能源管理合同期满, 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 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3.4 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 创新信贷产品, 拓宽担保品范围, 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 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4 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4.1 鼓励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

节能服务公司要加强服务创新,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技术研发, 加强品牌建设, 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 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 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 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

4.2 发挥行业组织的服务和自律作用

节能服务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大力开展业务培训, 加快建设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总结推广业绩突出的节能服务公司的成功经验, 积极开展节能咨询服务。要制定节能服务行业公约, 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4.3 营造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务求取得实效。政府机构要带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明显成效, 提高全社会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营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有利氛围。要加强用能计量管理, 督促用能单位按规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为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基础条件。要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 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要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 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 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

篇4: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需求引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面向多样化、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

鼓励创新,提升服务。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开发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

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坚持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两手抓,在鼓励发展的同时,保障市场规范运行。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市场经营性服务逐步壮大,高端服务业务快速发展,服务社会就业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明显提升。

——规模逐步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各类业态发展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服务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诚信服务体系、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监管机制规范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融资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发挥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到2020年,重点培育形成20家左右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二)增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能力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理论、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丰富服务渠道和服务模式。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建设,鼓励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结合。培育服务需求,鼓励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进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和购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鼓励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三)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

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选本地区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类和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等级认证工作。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产品推介等活动,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广平台。

(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依托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创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形成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型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加强园区建设,完善和落实产业园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发挥园区培育、孵化、展示、交易功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加强园区管理,制定完善园区管理办法。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五)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将其纳入相关人才计划和人才引进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研修培训,依托著名高校、跨国公司,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和相关服务领域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

(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

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许可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探索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等制度。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诚信管理制度。加快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包括基础术语、机构评价、服务规范、人员资质、服务技术在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标准体系。鼓励各地和行业协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新兴业态标准的研究工作。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充分利用信息跟踪、市场巡查、受理投诉举报等监管手段,加大监管力度。

(七)推进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改革

nlc202309041231

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管办分离、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推进政府所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设立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脱钩,鼓励以委托经营、公司性改造、吸引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实体,加快社会化、市场化改制步伐。对具有经营优势的,要注意保持服务品牌,鼓励其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八)夯实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基础

完善行业统计调查制度,逐步建立科学、统一、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覆盖各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库,加强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定期发布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发展报告,引导行业发展。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功能。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研究通过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也应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探索采取政府股权投入、建立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消除人力资源服务中间环节的重复征税问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总、分机构不在同一县(市),但在同一省(区、市)范围内的,经省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可由总机构汇总申报缴纳增值税。符合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税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增值税。在国务院批准的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内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符合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市或发行集合信托以及公司债、企业债、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进一步放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提高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本参与程度。

(四)完善政府购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策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将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人力资源服务交给社会力量。要稳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研究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各项制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检查和科学评估。

(五)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公平稳定、透明高效、监管有力、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制定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及配套规章,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打破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的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各种壁垒,纠正设置行政壁垒、分割市场、妨碍公平竞争的做法。鼓励各地按照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市场执法队伍,提升市场执法和监管水平。加大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篇5: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新一轮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机遇,促进高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高新区服务外包及软件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服务外包及软件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服务外包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形式,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目前全球服务外包正以每年百分之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信息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优化区域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先导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及各省、市高度重视服务外包及软件业的发展。06年国家商务部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启动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千百十”工程,2007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2007)78号文下发了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目前,淄博市也高度重视服务外包及软件业的发展,正在积极研究制订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服务外包及软件业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一是提升产业结构,二是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三是创造就业机会。目前,高新区已有服务外包和软件企业45家。发展服务外包及软件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服务外包及软件业快速发展

坚持国际化引领、市场化促进、人才体系支撑、政策法规保障的发展方针,依托高创园,集中建设产业聚集、人才集中、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及软件园。5年内,高新区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百分之70以上,服务外包总额及软件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百分之80以上。为此,要强化以下措施:

1、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进入高新区。对从事服务外包及软件开发的企业,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从快办理审批和企业登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其经营范围中核定服务外包的相关内容,以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外包业务。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依托高创中心,积极引导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向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创新园聚集。二是建设软件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为进区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提供高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三是鼓励主要电信运营商增加带宽、优化数据流向,为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

四是由管委会投资进一步完善高创中心电力配套设施,建设自备专线,确保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不间断用电。

3、加强教育培训,培养和引进服务外包及软件人才。

一是大力培养适应服务外包及软件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和创业型人才。与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等有关院校建立人才培训体系,企业与院校之间形成互动。二是加强服务外包及软件从业人员在职和准入培训工作。三是加快引进服务外包及软件业中高级人才。大力吸引海内外服务外包及软件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管理和业务渠道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区发展。

三、加大对服务外包及软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在高新区注册经营,与服务外包发包商签有中长期服务合同的服务外包企业及经认定的软件企业,享受以下政策:

1、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享受高新区管委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财政扶持优惠政策。

2、对创新园的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6年免收房租。享受补贴的房屋面积按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每人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上限计算。

3、创新园的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免费使用软件服务平台,确需租用数据专线的按实际支出给予百分之50的补贴。

4、鼓励服务外包和软件企业申请相关的国际国内认证。对于获得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ISO20000)认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认证、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认证等相关认证的,给予认证费用不超过百分之50、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费用补贴。鼓励软件企业进行“双软认证”,通过软件产品认定的,给予每个产品5000元补贴。

5、大力支持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搭建发包与接包商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对服务外包和软件企业经高新区组织参加的国际招商推介会、国内外专业展会、国际市场宣传等活动,给予展位费补贴。

6、支持区内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自行培训技术员工。对于区内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三年内按当年净增技术员工的数量,给予每人1000元的培训费用补贴。

7、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专家。对园区内年薪在10万元以上的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给予奖励,奖励额度按同期个人缴纳所得税数额确定。

四、加强对服务外包及软件产业的组织领导

1、成立由管委领导任组长,经发局、科技局、财政局、高创中心等有关部门任成员的服务外包及软件业领导小组,制定服务外包及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制度,统筹服务外包及软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经发局负责日常工作。

2、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高度重视服务外包及软件产业发展工作。经发局、科技局、财政局、高创中心等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通力协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服务外包及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高新区服务外包及软件业又快又好发展。

3、有关政策的具体实施由经发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抓好落实。

篇6: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6年12月28日 深府〔2006〕267号)

《关于加快深圳市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规定》已经市政府四届四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关于加快深圳市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规定

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增强我市服务外包的国际竞争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现就加快我市服务外包发展制定以下规定。

一、本规定所称服务外包是指外国及港澳台公司、其它经济组织等服务发包商基于集中核心业务、节约成本等目的,通过签订服务合同的形式将包括公司IT业务及业务流程在内的研发、运营和维护服务,委托专业的外部服务提供商处理的一种服务贸易方式。

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是服务外包的主要形式。其中信息技术外包是指服务发包商以服务合同的形式委托服务提供商为发包企业提供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是指服务发包商将基于信息技术之上的原本属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或职能部分委托给服务提供商,由后者按照服务合同约定的标准进行管理、运营和维护的服务。

二、鼓励在我市设立独立的服务外包法人企业,为外国及港澳台公司、其他经济组织提供下列离岸外包业务:

(一)以系统和应用的设计、开发、运营和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

(二)金融、电信、物流、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所从事的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及分析、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三、为促进我市服务外包发展,引导和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成立市发展服务外包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贸工局),负责规划服务外包发展目标,制订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人才培训、拓展外包市场等各项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具体工作。

四、鼓励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在符合条件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物流园区等专业产业园区或服务业聚集区内,各有侧重的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建立具有特色的服务外包示范区,不断扩展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空间,吸引跨国公司、境外机构及个人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五、可享受本规定鼓励政策的离岸服务外包企业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独立法人企业,企业近两年在进出口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税务管理、外汇管理、海关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无违法行为,企业业务稳定增长;

(二)符合我市服务外包鼓励发展方向;

(三)企业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0%以上;

(四)企业年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须达到100万美元以上;

(五)离岸服务外包收入不低于公司当年总收入的70%。

六、市政府从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与自身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资质认证、海外市场拓展、建设外包公共服务平台等工作。市政府每年安排用于支持服务外包的资金规模不低于商务部每年安排扶持资金的两倍。

涉及金融、物流和文化领域的服务外包企业,可按照我市扶持金融、物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申请享受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资助。

服务外包企业申请资金资助时,对同一事项可从优选择,但不得重复享受。

七、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视同服务产品出口。新设立的企业自成立之日起5年内(已经设立的企业从本规定实施之日起5年以内)可凭外包合同和相关出口证明,对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实现的营业收入形成地方财力部分,市政府给予80%的技术研发与自身建设资助。

八、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经市科技信息局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可享受高新技术产业的其他优惠政策。

九、市政府根据服务外包发展的需求,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包括:

(一)根据服务外包企业需求进行的人才定制培训;

(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从业人才资质培训;

(三)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资质认证知识培训;

(四)英语、日语等外语实用技能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培训等。

对纳入国家批准的培训计划中的各类培训,市政府按照国家对我市人才培训支持资金的相同金额安排配套资金给予资助。人才培训资助的标准是: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从业技能培训给予不超过培训费用85%的资助;对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员工岗前业务技能培训给予不超过培训费用50%的资助。资助资金直接补助到培训项目的管理和承办单位。

十、支持并鼓励有资质的单位在我市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活动,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外培训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引进先进的人才培训理念和模式。

鼓励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深高等院校、学术机构与跨国公司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外包专业复合人才。

十一、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申请CMMI/CMM认证等国际资质认证。对当年获得CMMI/CMM3、4、5级认证或认证升级的企业,由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按照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认证费给予资助;随后两年,市政府按照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维护费给予资助。认证费和维护费每年最高分别不超过30、40、50万元。对通过PCMM、ISO27001/BS7799、ISO20000、SAS70等认证的企业,参照上述标准给予资助。

十二、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开拓创新,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具有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由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十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范,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密规则。在服务外包示范区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对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十四、服务外包企业可优先申请使用市外贸发展基金、外贸专项贷款。按时还本付息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给予贷款利息20%的资助;凡由我市担保机构办理出口信贷担保的,同时给予实际支付贷款担保费50%的资助。

十五、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对改造提升的项目由市产业技术进步资金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服务外包企业为承接外包服务项目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六、建立和完善服务外包投融资体系,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商业担保机构积极进入服务外包领域,参与投资和企业资本运作。

十七、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服务外包企业可将外汇收入的20%留存在境外,用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和业务发展。

十八、服务外包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可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暂行办法的通知》(深府〔2006〕2号)的规定,申请享受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励。

十九、服务外包企业因生产经营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的,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在确保员工休息休假和依法支付员工合理加班费用的条件下,按照自愿协商的原则,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二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聘用的中国籍人员,按规定给予商务赴港、澳、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境便利。

对在服务外包企业长期工作的外籍人员,按规定优先给予办理外国人居留许可和多次往返签证;对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凭企业出具的邀请函等证明材料优先核发半年或一年多次入境签证通知;对因紧急事务申请入境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向公安部门申请口岸签证入境。

对在服务外包企业长期工作且符合条件的外籍工作人员,按规定优先办理外国专家证件、外国人就业证件和居住证件;对长期工作的外籍高层管理人员,按规定为其家属在办理出入境、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便利。

二十一、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将符合条件的我市服务外包企业纳入大企业便利直通车服务范围,并按照市政府《印发关于为我市大企业提供便利直通车服务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深府〔2003〕136号)的规定,为其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二十二、市政府加大力度完善我市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安排建设资金用于服务外包示范区内电力系统、网络系统的改造,建设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稳定供电系统和足够带宽的国际数据通信端口。

二十三、市政府通过建立深圳市服务外包网和服务外包人才招聘网等信息平台、定期举办中国国际软件和现代服务外包交易峰会、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服务外包展会等方式,加强对我市服务外包企业的宣传和推介,创造商机,畅通培训和就业信息渠道。

二十四、建立我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统计体系,提供完备的服务外包企业基本情况和运营状况,定期分析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统计信息和统计咨询。

二十五、加强深港间服务外包企业的联合开发和战略协作,加强区域合作力度,充分借助香港的便利渠道,使我市的外包服务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二十六、本规定由市贸工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二十七、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规定中各项鼓励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贸工局会同市财政局、科技信息局、金融办等部门另行制订。

篇7: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07‟66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聊政发„2008‟23号),加快发展服务业,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以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县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近五年来,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007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2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15%。虽然我县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是全县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所占比重不高、载体不强、投入不足、速度不快,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先进县相比,我县服务业在发展总体水平、结构层次与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为衡量是否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的重要标志。要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全县综合竞争力;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吸纳城乡新增就业、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为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三产兴县”战略,尽快实现工作指导上的转变,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增加地方税收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的重 1

点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坚持“抓二带一促三”与“抓三带一促二”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突出发展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全县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提供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每年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3%以上,提供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达到30%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超过35%,实现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三、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

今后几年,我县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房地产开发、农村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一)商贸物流业。以阳谷县汽运公司、阳谷千千佳物流有限公司和阳谷京九物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发展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提升运输能力;着力推进京九物流园建设,重点搞好钢材、棉花、粮食、化肥、原材料等大宗物资的存储运销;整合有效资源,积极构建覆盖全县广大乡村、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商业网点;以信息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努力提高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水平,尽快在全县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三个办事处每年要培植3个以上规模企业,安乐镇、七级镇、阿城镇、张秋镇、寿张镇、闫楼镇六个基础较好的乡镇每年要培植2个以上规模企业,其他乡镇每年培植1个以上规模企业。

(二)文化旅游业。要充分发挥我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努力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围绕名人、名著,实施“武松打虎地”

旅游品牌塑造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集中力量,整合“一城四区两线”旅游资源(阳谷古城、景阳冈景区、古阿邑文化旅游区、迷魂阵军事旅游区、祝家庄旅游区、水浒旅游线和古运河旅游线),借助济南、泰安、曲阜、聊城、梁山等旅游名城名景,积极融入“山、泉、水、圣”精品组合。发挥农业优势,抓好观光示范农业建设。要以创建文化大县为目标,进一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搞好水浒文化、蚩尤文化、古代军事文化、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为培育城市形象和品牌,以狮子楼为核心,构建宋代民俗风情旅游区;以景阳冈为核心,建设龙山文化展馆、景阳冈文物陈列馆,构建景阳冈自然景区;以海会寺为核心,构建古阿邑文化旅游区;以迷魂阵为核心,构建军事文化旅游区。

(三)房地产开发。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的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经营许可证制度、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制度和入住许可制度,全面提高管理档次和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扶持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名牌开发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

(四)农村公共服务业。以农资连锁配送网络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为重点,建立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以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网络体系和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构建适应农民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引导富余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五)商务服务。按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加快发展法律、会计、审计、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实施重点突破,扩大服务品牌的带动和聚集效应。

四、培育载体,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载体建设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市政府确定我县的市级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积极筛选确定一批县级服务业载体集中进行培植,使其成为我县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县城区要充分利用服务业发展优势,把发展服务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速度,使服务业率先培育为优势产业。重点服务业企

业要按照主业突出、特色突出的要求,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坚持走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服务业企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尽快改变我县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的状况。

五、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在同级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要管好用活政府引导资金,确保各级安排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业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企业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采取银企洽谈、项目推介的方式,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鼓励资本实力雄厚的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向服务领域拓展,带动资金向服务业集聚。要抢抓国际服务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认真组织招商活动,精心策划、筛选招商项目,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努力提高招商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承接服务外包。

六、落实政策措施,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对国家、省、市出台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以投资、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政策为主体,进一步创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计划局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投资结构调整,规范投资管理,扩大服务业投入。财税部门要研究提出支持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的财税扶持政策。物价部门要深化服务业价格体制改革,研究提出促进国家鼓励类服务业发展的价格政策。国土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修编中,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用地比例,科学安排发展布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降低准入门槛、促进连锁经营等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各自职能,研究提出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七、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服务业工作责任制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本乡镇服务业的发展工作。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发展计划局是服务业综合管理部门,要充分运用规划计划的引导作用促进工作开展。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上报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反映行业发展情况,为领导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准确信息。要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的宣传,树立和推广一批服务业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氛围。要把服务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及所占比重、税收增幅及所占比重、增加值增幅及所占比重和培植规模企业个数纳入岗位责任制目标考核,完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奖惩。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抓紧制订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县服务业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县政府。

阳谷县人民政府

篇8: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为实现龙江振兴、富民强省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 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既要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加强行业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指导。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质量立教、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教育, 提高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 搭建多元互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三) 目标任务。到2020年,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3万人左右, 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1万人左右。招生计划增量及存量调整原则上全部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以上,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98%以上。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比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比例稳步提高。

———院校和专业布局更加优化。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布局, 整合教育、人社部门和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资源, 各县 (市、区) 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科学设置专业, 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紧密对接。重点提升面向以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龙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服务能力, 提高专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覆盖面。建设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引导并重点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示范 (骨干) 和优质特色职业院校。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特色专业 (群) 。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拓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渠道, 加大“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建设一批能够兼具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 其中, 重点建设50个左右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骨干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职业院校基本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省级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 政策法规更加健全, 相关标准科学规范, 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明显改善, 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和“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

二、加快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为重点,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各市 (地) 要建立高中阶段统一招生录取平台, 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 确保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鼓励优质职业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 整合现有资源, 优化布局结构。推进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 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 重点推进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五)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 重点培养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沿边开发开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将其打造成区域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应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按国家相关规定, 将符合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统筹管理。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结合我省实际, 研究落实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 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六) 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以我省重点建设的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引领,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发展, 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建设服务企业创新基地和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基地。鼓励2000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和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 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 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七) 完善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中高职衔接、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 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加快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推进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侧重对涉农、学前教育、养老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专业的扶持。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建立职业教育春季高考制度。对于报考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艰苦行业及少数民族类专业的考生, 可采取综合评价方式、择优录取。到2017年, 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达到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60%以上。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毕业生拥有同等升学机会, 构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到2020年, 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比例达到20%左右。积极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及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有效模式, 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八) 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灵活学习的制度, 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可承担区域内普通中小学部分综合实践课程, 并面向社区教育机构开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 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和新型农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推动一批县 (市、区) 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各县 (市、区) 要将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区域内的社区学院。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创新职业培训模式, 建立开放、便捷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开展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 做好健康教育及老年教育。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九) 加快发展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作用,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在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切实增强服务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能力。率先建成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龙江特点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十) 规范、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支持引导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 举办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民办职业教育;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依法规范民办职业院校在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办学行为,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 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十一) 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认真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深化产教融合, 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和对接职业院校, 提供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符合现行税收法律规定税前扣除条件的,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 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 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二) 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充分发挥省级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 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 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 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 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十三) 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制定相关政策, 落实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 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十四) 促进多元主体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研究制定促进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 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对接我省重点产业发展, 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十五) 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 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 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15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30个左右, 共建实习实训平台要覆盖国家、省示范 (骨干) 院校的全部重点专业, 其他职业院校要达到专业的50%以上, 使其成为我省技术技能积累与传承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 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六) 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职业精神, 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 增强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养、法制观念和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十七) 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加强示范 (骨干) 院校、优质特色院校建设。分层次推进职业院校科学发展, 努力建成3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品牌高职院校, 建成4所省内一流、国内行业领先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建设10所左右省内一流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25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建设20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建设10所左右省级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形成具有龙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完善支持政策, 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设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项目。建立50个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十八)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全省职业院校高技术技能人才聘任制度, 建立依据办学规模核定院校编制的动态管理制度, 采取购买服务方式, 鼓励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及能工巧匠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审标准, 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岗位。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 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加强校长、教育教学管理、教研和科研人员培训, 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2个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建设50个左右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提高企业实践考核标准, 加强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提升培训质量。

(十九) 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制定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政策规定、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依托“龙学网”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由优质职业院校牵头, 校企合作建设我省产业发展急需且满足技术培训需要的省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20个, 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 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实行学籍信息统一管理。

(二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对外合作渠道, 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 (境) 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 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以及合作办学, 探索职业院校到国 (境) 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依据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标准, 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服务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建设, 扩大与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国家职业教育合作, 培养符合现代国际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助, 提升龙江职业教育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二十一) 加快依法治教步伐。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启动《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 依法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办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成果法制化。加快推进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立法进程,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执法监督力度。

(二十二) 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 依法落实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全省职业院校财政拨款机制。全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原则上不低于3000元 (含免学费补助) 。到2017年, 各地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 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负担。省财政将根据各地职业教育投入和绩效改革等情况给予综合奖补。重点支持示范 (骨干) 院校、优质特色院校和重点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信息化等建设计划实施。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审计监督公告和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三) 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完善财政贴息贷款、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 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和个人通过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捐赠的, 其捐赠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 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家另有规定外,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 由县级以上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 统筹用于本地的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 (境) 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二十四)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编制黑龙江省“十三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落实国家中职和高职院校办学标准并实现基本达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引导高职院校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素质;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各级人民政府、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二十五) 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建立高职院校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到我省基层单位就业的国家助学贷款或学费代偿制度, 逐步建立职业学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加大对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农民工随迁子女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 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切实加强资金管理, 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 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二十六)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示范县和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项目进行专项支持。加快统筹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和功能, 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能力。

(二十七) 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 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市 (地) 、县 (市、区) 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 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等制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八) 落实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直有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各市 (地) 、县 (市、区) 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要亲自抓, 负总责。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 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干预。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合力。省财政、教育部门每年要对市 (地) 、县 (市) 职业教育投入情况进行考核。

(二十九) 强化督导评估。健全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 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 建立督导报告公布制度。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施示范 (骨干) 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督导, 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评估, 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以行业、企业、非行政部门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上一篇:共同携手抗疫情作文下一篇:闺蜜结婚上台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