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

2024-04-11

小学语文论文(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作文论文: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遵循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丰富写作材料

1、定格“生活小镜头”。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

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开启“词句百宝箱”。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象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许多学生家庭教为困难,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希望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

除了以上所述几点,还要注意对作文的评改。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作文就再也不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拦路虎”。

篇2:小学语文论文

总结

小编精心推荐

四年级教师工作总结:语文 | 数学 | 英语 | 体育 | 音乐 | 美术

篇一: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如流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这样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1、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好胜心强的特点,实行竞争评优机制,评选出学习认真的好学生为班级之星,在班会及校讯通上进行表扬鼓励,以此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的早读时间,安排两位“小老师”负责读书,带领八个小组长进行监督检查,大大提高了早读的读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2、教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做作业。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常规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的介绍。刚开始有一些同学不知道怎样预习,我就请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讲自己的经验,对这些同学是很大的促进。有有部置就要有检查,及时的检查对学生的学习是最有力的监督。“该说是就说”,“该听时就

听”,“该写时就写”,认真听课,积极思考,随时记录,这是对听者的要求。对学生的作业从格式到内容进行规范,提高作业美观度,班级中涌现出来了许多书写清楚认真的同学。

3、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本学期利用阅读课,充分发挥阅读书籍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学习,积累好词佳句,并随时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不仅使学生拓展了视野,而且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二、提高课堂效率。

1、注重新课的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中,让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我就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时而讲个故事,时而围绕课题发问…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等形式更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2、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教学中,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交流,在交流中完善提高。此时老师的及时鼓励,巧妙点拨,会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3、重视品读感悟

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语言运用的精妙,语境描述的美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注意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文本内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更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加强作文能力的训练

作文水平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从字、词到句、段、篇,都会展现出语文学习、积累、运用的能力。教学中,充分发挥文本作用,一单元作文教学为主,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在学习单元中的课文时就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例文的精彩之处。在引导学生写作时就有理有据,有了很好的示范,就能点燃学生创作灵感的火花。注重作文的修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写好作文后,先有自己修改,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修改,与此同时提出要求,学生结合要求再次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完成后誊写有老师评改,在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清晰地明白自己的习作的得失,这样经过训练后,大部分同学的作文布局合理,选材准确,语句通顺,极少有错别字,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四、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能在塬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我着重“抓两头,带中间”,注重培养优生帮助差生。在班级中

篇3:小学语文论文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作业负担过重,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小学语文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老师不顾及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具体情况, 也不管部分学生是否能接受设计的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设计语文作业时一律是相同的作业量和作业要求, 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 使学生做的无用功多却很多。

2. 机械地重复抄写作业比较多, 老师设计作业时, 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抄写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简单知识、生词、优美语句、重点段落等, 使大量的作业, 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质量没有多大的帮助, 不仅浪费时间, 还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3. 老师对学生进行课文生词读写训练时, 随意性比较大,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把对课文及生词的读写训练纳入到语文作业中来, 而是在教材进行到一段落的时候, 突然抽查学生读写训练,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作业准备, 技能上缺乏积累, 因此, 对老师的突然袭击只能报以应付的态度, 没有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方向

1. 语文作业要适量

语文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想要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技能, 就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长期的积累和消化。因此, 老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作业量, 不能因为急于提升学生的成绩, 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 就加大学生的作业量, 老师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 确保学生能够高效率的完成作业, 而不是以大量的作业使学生盲目应对, 甚至造成学生出现抄袭、让别人代写作业等现象, 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行为。

2. 语文作业趣味化

由于小学生处于玩心比较重的年龄阶段, 再加上语文作业的形式过于呆板, 内容比较枯燥, 趣味性不高, 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 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 应紧跟学生的心理需求, 设计的语文作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 《泼水节》这篇课文, 老师可以举行以这篇文章为主题的班会, 在班会活动中,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描述场面并写出感想, 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兴趣大幅度提升。

3. 语文作业要开放性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 开放性强是语文显著的特点之一, 在语文作业设计时, 应将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使课内和课外的教育资源相融合, 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 不仅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 还要做到与社会息息相关, 此外, 老师还应充分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语文作业, 供学生选择, 使语文作业不但开放, 且丰富灵活。

三、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升语文质量的策略

1. 多元化学习策略

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根据学生对学习掌握的不同程度, 进行多元化设计, 帮助学生从课本走向现实, 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 打破传统教学和作业模式的局限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 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和需求, 使作业设计具备个性化和丰富化等多元化特点。例如, 在学习《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时, 老师可以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内容, 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建筑物, 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 如果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 学生会设计成什么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 可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大会堂, 也可以找人民大会堂与身边建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并写出各自的感想, 通过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特点, 并因材施教, 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激发学习兴趣。

2. 营造趣味性策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果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或者过于被动地学习状况, 语文学习的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因此, 兴趣才是学生完成作业最有效的方法, 老师在作业设计中一定要借助多种感官共同融合的作业。例如,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中, 老师可以用手机或者录音机给学生播放这首歌, 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 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都在干什么, 或者他们童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 然后学生们就会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 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把生活中的小细节带到语文课堂中, 在生活点滴中提炼美感、情境结合, 在学生头脑风暴的时候, 让学生写出他们的童年趣事, 使学生在实践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作业,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兴趣, 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3. 强化探究性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倡导学生探究发现、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老师在作业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例如, 老师可以让学生把教材中动人场景, 或漂亮的风景, 通过自己的想象画下来,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意识, 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质量。

总而言之, 语文作业对语文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水平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 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 老师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作业是否有趣、有效, 并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核心, 真正做到小学语文的作业改革, 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完成作业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同时, 教师在作业点评时应尊重每位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并及时解决, 从而提高小学的语文质量。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做语文作业,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以及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 语文作业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 教师设计的作业量多且单调, 机械的重复写作业过程, 不仅压抑了学生思想, 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优化小学作业, 提高小学语文质量, 是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为题, 并对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 以便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质量

参考文献

[1]江艳.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J].学科教学, 2014, 4 (8) :3-4.

[2]马兴喜.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理念、原则和策略[J].课改在线, 2013, 12 (4) :12-13.

篇4:小学语文,小学?语文?

也许是被文章言美情浓的魅力所吸引,好多老师选择了《月光启蒙》上公开课,而且不约而同的,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都补充了《月光母亲》的原文。“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读着这样一段话,谁不为之动容?有位老师更是独具匠心,连用三个“现在母亲……,可曾经……”的句式,让学生对比读,如今的母亲满头白发,连儿子也不认识,可曾经,母亲那么聪颖,装着一肚子的歌谣、故事、谜语,强烈的形象反差更是在读者心头掀起情感的巨浪,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在被这段文字感动的同时,我的心头也拂过一丝疑问:这段文字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教者补充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本课教学的重心究竟应该落在哪儿?

后来有一次在邻县听了一堂不同以往的《月光启蒙》,不由眼前一亮。这位老师没有介绍孙友田的原文,也没有提起患了老年痴呆的母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是做大做强歌谣童谣,提升母亲形象。重点是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感受母亲年轻时的形象,感受作者记忆中童年夏夜的美好。课上,这位老师用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品文中的歌谣童谣,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谣(童谣)。然后,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如“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等,进行品读,体会母亲美好温馨的形象。整堂课似乎都笼罩在如银的月光下,柔和而优美。

回想《月光启蒙》两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笔者有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怎样才是有效的拓展

有一位特级教师在听过几堂补充原文的《月光启蒙》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非得用这样的方式去让学生感悟母爱吗?学生小小年纪,无法承受生命之重。能不能让童年留下些轻松美好的回忆?笔者也以为,小学生不是不可以阅读《月光母亲》的原文,只是让人觉得这样的课堂太沉重。小学语文课原本应该可爱一点,可亲一点。

过去,我们习惯于深挖教材,将教材挖掘得支离破碎,后来,我们又一窝蜂地追求课堂的广度、深度,将各种音像或文字的材料作为开发的课程资源充实进课堂,于是,学《莫高窟》就读余秋雨,学《孔子游春》就读《论语》,学《珍珠鸟》就读冯骥才的创作体会……有些补充的文本材料深深打动的是已有一定人生阅历的老师,而不是懵懵懂懂的孩童。

一般在课堂上补充课文之外的文本资源,目的可以是增加积累,可以是帮助理解,可以是促进认识,也可以是升华主题。无论哪种,教者心中必须清楚自己安排这段拓展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有效的拓展首先必须目的明确。其次,阅读材料与学生的理解水平、情感水平是否相匹配?有些大家的文字对小学生并不合适。还有,补充的文本与原文之间是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阅读之后是否生成了新的东西?而这些新的生成,仅靠学课文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具备了这样几点,拓展才可以说是有效的。

二、感动从哪里来?感动过后是什么

走进时下的语文课,“感动”成了最大的亮点,似乎没有感动就不成其为一堂好课。

语文真的就只剩下了感动吗?那些感动有多少是由纯粹的语言文字带来的呢?以“母爱”题材的课为例,韩红的《天亮了》、阎维文的《母亲》、满文军的《懂你》在课堂上唱响,《母爱的姿势》、《疯娘》、《跪拜母爱》也被介绍给孩子们,离开了这些歌曲和拓展的文本(以及照片、画面),还有多少感动是由课文、由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带来的?有多少是孩子们自己从语言文字中品出来悟出来的?感动过后,孩子们心中还能留下多少属于语文的东西?

读过了《月光母亲》,那个坐在摇椅上无意识地笑着摇呀摇呀的老母亲形象宛如刻在了我脑中。我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去阅读这篇散文的,首先从文本中感受到的是情感和精神。可语文课上的学生不是一个普通读者,应该是一个深入的读者。他们不仅要领会文中爱恨情仇的主题,还要从教材中学习如何用语言传达情感,学习听说读写等语文学科的东西。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月光启蒙》中那些抒情的优美的语句,那些情趣盎然的歌谣童谣,对于学生这样特殊的阅读者、深入的学习者,同样也很重要。所以,除了感动,语文课还有更多的任务要完成。

三、编者意图是否要考虑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编者从浩瀚文海中精选出的适合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经典,可以说,每篇都蕴含着编者的苦心,也都经过了专家们的审核,经过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检验。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都是编者必须考虑的因素。应该说,编者的意图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时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在教学中,还是要尊重、领会并贯彻编者的意图,以便更好地运用教材,让孩子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营养。

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是他的母爱系列篇之一。除了回忆童年夏夜的美好,更多的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感激母亲对自己文学上的启蒙。而编者在选作教材时,除了将几处语言改得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外,最大的改动是另拟了题目,突出了“启蒙”,删去了原文开头关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的一段描写。我无缘拜访教材的编者,但我能从中揣度,编者的意图可能是不想让孩子过早地承受生命之沉重,命运之无常,而是让孩子感受童年夏夜之美好,年轻母亲之聪颖,乡土文学之魅力,与童年的孙友田一样,得到做人与文学的启蒙、熏陶。邻县那位老师可能也是如此想的。他的课已过去快一年了,可我依然清晰地记着课上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读歌谣(文中的歌谣、身边的歌谣)的情景,依然记得那精美的课件:在深蓝的天幕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月光下的农家小院内是母亲搂着孩子的剪影,一个柔和甜美的无伴奏女声轻轻哼着一段小调,斯情斯景,令人陶醉。试想一想,在学完《月光启蒙》一课后,我们是愿意孩子们悲戚地回想着痴呆的老母亲,还是愿意孩子兴趣盎然地颂着歌谣童谣并开始留意身边的民谣?结果不言而喻。

四、该坚守怎样的自我

走在语文课改的路上,一路繁花似锦,主题教学、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本色语文……于永正、王菘舟、孙双金、窦桂梅……看也看不够,学也学不完。盲目模仿、跟风虽不至于像邯郸学步般可笑,却也会让我们迷失自我,找不准前进的方向。没有窦桂梅的激情你就不能酣畅淋漓,没有薛法根的平和就无法淡定从容,没有薛瑞萍的博览就缺乏深沉睿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坚守语文的自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坚守语文课堂的自我——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坚守学生的自我——发展中的学习主体;坚守教师的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的思考;坚守有效教学的自我——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我们更多地要考虑:我们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小学生的心态、小学生的情智、小学生的话语、小学生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我们要打造的是最适合小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

篇5: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多元解读应警惕“误读”现象

永康市大司巷小学

吕丽恒

【摘要】 本文就现阶段语文课堂出现的“多元解读”演变成“多元误读”现状进行剖析,将“误读”现象分为以下三种:自由无度、游离文本、本末倒置。根据现状透视,提出教师解读应尊重教参,多元发散应理解在先,难点解读应关注背景,评价引领应规范恰当四条策略。以期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有效的“多元解读”。

【关键词】 多元解读 多元误读 发散思维

“多元解读”是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高频词。语文课程由过去强制灌输的“一元解读”到如今倡导的“多元解读”,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价值观。然而,由于对“多元解读”一词理解的偏差等种种因素,在近十年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看到曲解、误解文本现象发生,语文教学再次陷入繁琐低效的困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不同角度的认知以实现解读的多元化,同时也要警惕因为对“多元解读”、“独特体验”的过度追捧而走入另一个极端——“多元误读”。

一、现状透视

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多元误读”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误读现象一:自由无度

语文教学中常有教师把“多元理解”与“别样声音”画上等号,在探究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就当成课堂生成的资源,当做“新解”来肯定。这样的教学,表面上打着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体悟的旗帜,实际上是无限制的放任学生的奇谈怪论,这种自由无度的误读最终导致阅读教学荒腔走板。

误读现象二:游离文本

按李海林先生的说法,“游离文本”指的就是仅仅从文本中的某一素材或要 素出发,将文本 “破碎”了,然后拾起某一“碎片”,以该“碎片”作为“引子”,将其镶进另一个意义结构中,创造别一种意义结构。如此,还美其名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进行探究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精神。实际上,这种做法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不顾文章的逻辑链,将文本搞得零碎不堪,这样的解读再怎么多元也是片面的,脱离文本整体的。

误读现象三:本末倒置

专家指出,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所“说”的,既有可能是“感受性阅读”,也有可能是“误读”,还可能是个人的“独白”篡位。不顾文本原有的整体倾向,以现代人的“非语文”观念读解文本,并对文本作逆向思维,这种误读现象可以称之为“本末倒置”。如从环境保护角度批判武松打虎,从现代法制立场说鲁达知法犯法,从现代优生学的立场说曹雪芹缺乏优生优育常识,从现代教育方法出发说《背影》中的父亲婆婆妈妈,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此类说法悖离文本思想视点,故而显得荒谬。

二、观点阐述

这种种误读现象的出现是社会日趋多元化,学生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所不可避免的。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倾听,对讨论过程中生成的课堂资源做出正确判断,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野”范围。正确把握价值观导向,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多元解读”。

三、策略构建

(一)教师解读应尊重教参

当前,语文界掀起了一股重新解读新教材中传统篇目的热潮,如《语文学习》中的“重读”栏目、《语文教学通讯》中的“多元解读”栏目、《语文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与研究”、“备课参考”栏目均刊载了大量观点新颖、大胆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重读之风兴起,是教师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表达自己声音的体现,然而,在重读背后,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为了 体现自己思维的独到而以否定为乐,凡是传统的说法,否定了之,不顾自己的观点是否太多标新立异,过分张扬自己的个性,甚至在课堂中把这种无法站住脚跟的思维渗透给学生,使得学生的解读也信马由缰、误入歧途。

笔者认为,多元解读也应多元有界。尽管快捷方便的资料查阅给我们教师提供了许多文本解读的捷径,但是教师在备课时的解读必须尊重教参。教参是各界优秀学者、专家、教师所提供的比较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解读角度。细读教参,不难发现,教参的解读角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既有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有现代元素的体现。教参中的文本解读也是多元的。如《杨氏之子》一文,教参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杨氏之子“机智聪明”这一层面,也提出“尊敬长辈”“文明礼仪”等,应该说是相对比较全面的解读。因此,教师在追求自我独特的基础上切莫抛弃教参,好好向教参的编者学习,潜心领悟教参所提供的参考资料,融会贯通并深入浅出,长此以往分析解读,教师的解读才能走向真正的多元。

(二)多元发散应理解在先

根据“多元误读”现状的剖析,笔者发现,来自学生的许多“误读”的声音都是由于对文本不理解造成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话不无道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潜心阅读文本的时间,在匆匆扫读课文之后,既追问学生对文章人物的看法,对文章描述事件的分析,这样囫囵吞枣的阅读只能导致学生的解读停留在肤浅、单薄的层面。

如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时,有位教师出示描写“凤辣子”的衣着装饰“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一段,让学生自由读,然后问:你觉得“凤辣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漂亮、美丽,教师给予肯定,其余学生纷纷效仿,美若天仙、楚楚动人、清新靓丽等一系列形容美的词不禁思考脱口而出,而教师亦一律肯定。试问,这种平面的换词式的解读是否就是“多元”了呢?为什么学生的理解都只在“美”这一层面移动?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缺乏理解性的阅读有关。其实这段文字就连读正确都要花不少功夫,如“金丝八宝攒珠髻”“赤金盘螭璎珞圈”等词的读音和断句就是一个难点,怎可在学生随意自由读之后就匆匆提问呢?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这段话时就处理得相对比较到位,教师先示范朗读,在示 范中强调字词的读音,接着让学生通过两三次的练读做到读正确。随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凤辣子”的饰品去看,学生认为“凤辣子”是喜欢打扮得“珠光宝气”“集珠宝于一身”,不管是头饰、裙饰还是服饰,都似在炫耀自己的“华贵”与“地位”。再引导学生观察“凤辣子”的相貌,学生从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中不仅读出她的美丽,也体会到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由此可得,只有在深入的阅读理解基础上,学生才能做到精彩的多元解读。

(三)难点解读应关注背景

《夸父追日》作为一篇经典课文,它的主题是十分鲜明的,它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对光明的执着追求,是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的体现。然而,许多学生以现代的角度去审视课文时却对夸父的这种做法嗤之以鼻,“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是正常的,如果夸父真的追到了太阳把它固定在天上永不落下,那不是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了吗?没有黑夜我们还怎么睡觉怎么休息呀?类似的解读层出不穷。诚然,学生以这种科学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提出质疑我们可以理解,但不能迁就于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的教育,如果让学生小小年龄就对这些应该讴歌并汲取的宝贵营养财富不屑一顾,那么,这样的解读越多元越精彩,对学生的思想造成的混乱和伤害反而越大。谁都知道,这是一个神话故事,神话是一种想象的创作,并非真实生活就一定存在,它的意义就在于“意义层面而不是事实层面”,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神话想告诉人们的是那种对光明的追求锲而不舍感天动地的精神,如果硬要拉到现实中进行比照,那就失去了神话的价值,也不利于学生的精神的滋养。笔者认为,当学生产生类似案例中的解读时,教师可以还原神话故事的创作背景,体会上古时期人们对于光明的追求和对火的渴求,让学生阅读古籍《山海经》中的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通过古文阅读让学生体会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足矣。

(四)评价引领应规范恰当

有位教师在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学生说话: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一学生说:“我喜欢白骨精,白骨精很会想办法,三次 变化不同模样来蒙骗唐僧,而且她遇到挫折锲而不舍,一次失败再来一次。”此言一出,居然受到许多学生的随声附和。面对学生如此个性又振振有词的回答,若以“你的想法真独特”来评价,想必学生之中会有更多“白骨精”的支持者,教学就会如脱缰的野马,学生的思维会更离奇。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固然应该,但这位学生的感受显然是脱离了文本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绿色评价理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健康引导。

且看这位教师如此接招:“白骨精是很会想办法,三次变化不同模样来蒙骗唐僧,然而,任其再怎样变,始终逃不开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白骨精是很顽固,但孙悟空一次又一次识破了白骨精的诡计,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你们说,谁更有高招?”这一评价重新把学生引到“正途”上来,学生又变成了“孙悟空”的忠实拥护者,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扣住文眼“三打”深入品析,逐层体会中使文本的灵魂人物“孙悟空”形象更加丰满。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正确与否的判断,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一种引领。当学生的思考游离了主题,学生的思维偏离正轨,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坚持健康引导,这样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与导向。

钱梦龙指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那种忽略文本的暗示或提示、随心所欲毫无限制的解读,对阅读教学的损害不亚于标准答案。《淮南子》的“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悦)于目;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可以看成是对“多元有界”的一种形象表述。总而言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把握好解读的“度”,守住解读的“届”,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多元解读。

【参考文献】

篇6:小学语文论文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关键词:喜欢 观察 阅读 修改 评价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不写不行。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能够文通句达地写出较好的习作呢?

首先,让学生喜欢作文。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让学生异想天开,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采集素材。小学语文大纲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读书笔记、日记。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不要过重强调文体,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管写成什么文体,能写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强调什么写作章法,不要

要求学生在某一篇作文中用比喻等手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他们想出来,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写作章法,但内容、感受却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们不能因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于要求而加以否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作文。

其次,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内容才充实。让学生多观察。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

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用心观察生活,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

再者,阅读与写作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

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3、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啥便长啥。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对写好的文章要善于修改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

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时手头工作在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给予讲解。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

当然,写好作文需要的不仅仅这些,还得天天练笔,积累经验,与此同时,通过多表扬,多评价,使学生感到自信,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学生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而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

3、《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下册

4、《作文概说》叶圣陶

篇7:小学语文论文

1、为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手足(zhuzu)写字(zhizi)大山(shansan)竹(zhuzu)排只(zhizi)三天(shansan)

大人(yenrenyin)两(lialangliang)人中国(guoguo)

2、数一数下面的字有几画,再写笔顺。

虫()风()马()会()

3、把下面的字去掉一笔,变成新字,再组词。

自()()禾()()

去()()鸟()()

电()()天()()

4、按要求填空。

医:()结构,共有()画,第七画是()。弯:()结构,共有()画,第九画是()。脚:()结构,共有()画,第八画是()。敬:()结构,共有()画,第五画是()。

5、比一比看下面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成词。

种()自()坐()和()白()座()

哪()手()乌()那()毛()鸟()

二、词。

1、选词填空。

(到处、处处)乌鸦口渴了,()找水喝。

(什么、怎么)乌鸦喝不到水,()办呢?

(用法、办法)乌鸦想出()来了。

2、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小()近()来()少()直()快()笑()先()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根()()小河()的花一朵()()老师()的树

一片()()小白兔()的衣服

4、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多少的词。

例:(一棵)大树(两把)椅子

()小羊()楼房()尺子

()水井()水牛()苹果

三、句子。

1、为下面的句子填上标点符号。

哪座房子最漂亮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天空寻么蓝那么高

2、把句子补写完整。

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一起()。

农民种了()和()。

()到了,天气凉了。

3、用下面的词各写一句话。

很多:

就是:

一会儿:

四、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用

一、两句话写下来。

篇8:小学语文论文

1.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性质, 每个人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都会对文章有一定的品评, 在过去的教学中, 只要是涉及到问题就会让文章失去美感, 所以我们在学校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让每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活动项目, 从而品评成果。

2. 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以前老师或

学生是靠自己设计问题, 用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这一目标时, 从中得到的体会是仅有个别的几个同学参与, 学习的面积都很狭小, 学生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 学习的能力也自然不会得到提高, 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课堂教学效率却很低。这是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假如让课堂的主要形式变为语文活动, 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而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语文活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3. 天真活泼是学生们的天性, 孩子们也喜欢在愉快的气氛中

学习, 学生们普遍不喜欢以往的教学模式, 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主要是理性的剖析文章, 解读文章, 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活动是和这大不相同的, 我认为学生们一定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 如果参与了这样的活动, 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有所提高。老师设计语文活动时要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灵活机动得多, 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 同时学生们也会参与设计, 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

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朗读、故事比赛、导游、演讲、表演课本剧、游戏、名人访谈, 习作品评、书法品评等许多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用过这种教学方法, 但都是短时间的几分钟或者偶尔用一回这个方法, 而现在我们整个语文课堂都贯穿着这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 在实际教学中, 第一节课我们要用写悼词纪念周总理为语文活动的开始, 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人向周总理告别, 之后我们再由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文章, 这时就不需要老师讲解太多, 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情。而且学生还能够说出这篇文章作者哪里写得好, 这是因为学生们有心理上的体会。大家一直在说优秀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的这种设计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舞台, 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 有所收获。可以想象, 这样的方式不管是从认字、书写、写作方面还是从读文言文方面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怎样更好的开展语文活动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 我曾经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 办法是让孩子布置教室, 之后让他们在精心布置的教室里找自己喜欢的文字, 全班同学找到了几百个字, 除去以前学过认识的字对于学生而言, 还有很多是陌生的字, 这时我利用画水果等方法, 帮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或者是让他们根据字做各种各样的动作, 让他们猜是什么字, 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 而且还会组词。

在上《雨铃铛》这一课时, 我采用的方法是诗歌朗诵比赛, 学生朗诵的有动作, 有感情, 而且记得还非常牢固。诗歌所体现的意境已经全部展现出来, 也用不着老师过多的去分析讲解, 在结尾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们再续写诗歌, 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同样写的很好, 同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方法不仅应用在诗歌、识字等简单内容教学方面, 而且还可以运用到阅读、习作等方面的教学中, 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草原》一文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导游, 虽然时间紧, 效果不尽如人意, 但同学们却找到了草原的很多特点, 而且好多同学在写文章时不自觉的就利用上了这些特点。甚至有的学生能写出导游诗, 这是给学生最大的收益了。

语文教学活动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确实有文章分析不透, 蜻蜓点水点物, 但同时值得我们一提的是以前我们把文章分析的很透, 学生依然不会读, 不会写, 不会用,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把过去的指导方法彻底的放下, 让学生的思维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让语文教学活动彻底成为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 成为扩展知识范畴的工具。

总之,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 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 并从积累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特别是对相同主旨, 相同事物的不同表达形式, 更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 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 还有就是, 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 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 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摘要: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 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 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 (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 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的生成性畅所欲言, 为什么不再进行更大胆地变革, 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 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 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场呢?

上一篇:关西镇“三送”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安全知识的谜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