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并购,上市,三者律师业务

2024-09-07

投融资,并购,上市,三者律师业务(精选5篇)

篇1:投融资,并购,上市,三者律师业务

投融资、并购、上市 三者律师业务

一、概述

1、国内现状:随着入世后外资介入的深化及国企改制、民营经济的发展,国内并购呈现高潮,但是律师尚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其他服务群体同律师竞争,国企业改制大多是在专业咨询机构指导下设计方案实施操作,律师只是个别环节作为陪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一是与现实环境有关,同时律师的业务素质也不适应;好的一方面是,新一轮国企改制并购大潮为律师参与提供了相遇,而且以往失败的改制使人们看到了规范改制行为的必要性、迫切性,并购活动也不断地从行政主导式向法律政策主导,由暗箱操作向公开操作转变。

2、在改制或并购业务领域律师非诉讼业务主要:(1)前期咨询和调查;

(2)并购过程中就具体问题出具法律意见书;(3)起草与并购有关的法律文件,合同??(4)更高层次上为并购设计方案并具体指导实施,这也是前述律师的弱项。

二、律师参与并购业务的流程(以有限公司为例,从买方角度)

(一)并购项目的总体结构设计就考虑的因素

1、客户是谁:收购方/出资方,我们以收购方为主线讲:

此前是否存在交易关系,各方的目标,哪一方处于优势,交易项目的性质(是战略收购还是财务收购),其他因素

2、是否上市公司有不同要求,我们以有限公司之间收购和以收购方为主线: 有线公司应考虑的限制,除有关法律规定外,还包括公司章程、其他出资人的优先权(举例)、3、是资产收购还是股份收购(或叫出资收购)

资产收购:是否特定资产,比如质押抵押物,是否须经第三方(债权人)同意,动产/不动产,具有复杂性。

股权收购意味着承担原出资人的全部义务,外资收购时还应考虑是否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收购后出资比例(25%)限制对公司的影响;收购国有资产导致出售方失去控股地位时能否通过相关审批,其他如目标公司与其债权人否有限制性约定等等。

4、收购方式:协议、竞价、招标、拍卖

国有资产必须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竞价出售,只有经批准或只有一个竞买人时才允许协议收购。

协议收购时买方处于主导地位,应控制并购文件;竞价出售情况则有所不同。

5、对价支付:

1)支付形式:现金/股票或其他财产形式,外资收购中如果不使用外汇,须经外汇管理部门核准。

2)支付期限:多是分期付款,在合同中对收购方设立保护性条款,比如约定对价调整条件,对尾款的损失抵押条件及提存方式等,应当注意《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规定(两者有区别),两者之外的情况可协商确定。

6、其他应考虑的因素

1)税务问题(在国外很重要)外汇管制

2)价值评估问题(评估方法有多种),特别是国有资产和外资收购,应进行评估和履行

相关审批手续。注意两者的区别,评估方式及是否须经审批核准,决定了交易价格的确定依据。中间地带,民企之间收购无经限制。

3)环境保护问题

4)法律风险,比如有重大诉讼

5)并购监管,目前在国内是趋向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大型交易中的反垄断要求,可展开讲: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规定不能满足要求,《外资并购规定》的内容,影响,《反垄断法》制定情况,当前垄断的情况等等。举例

(二)并购程序 收购程序,三个阶段:

(一)前期洽谈达成意向书阶段

律师的工作初步调查,提供法律咨询,制作前期文件

(二)谈判签约阶段

尽职调查,提供法律意见书,制作并购文件

(三)交割阶段工作 交割前的尽职调查,准备交割文件,拟定交割备忘录(载明交割所需的各项文件,并于齐备时进行验证以确定是否可以开始交割),协助办理各项审批登记手续。

流程图:以协议并购为条件

1、前期协商,收购方与出售方(目标公司股东)或目标公司进行洽谈,初步了解情况(是否有意向或终止),律师在信息收集和调查的基础上向委托人提示法律风险和防范措施,必要时出具法律意见书,并为委托人起草收购意向书等前期法律文件。

2、签订意向书

和签订独家谈判协议(上市公司和国企收购不可行)和保密协议。(也可以是在意向书晨的保密条款和独家谈判条款,应当确定谈判保密限期);

意向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收购标的;2)收购方式和合同主体;3)收购价及价格确定方式;4)对价支付;)是否需双方股东会决议通过;6)是否需政府主管部门批准;7)收

购所需满足的条件;8)保障条款,包括独家谈判(排他协商)条款、提供信息资料条款、不公开条款(各方在共同公开收购事项前,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披露收购事项目信息资料)、锁定条款(在意向书有效期内,收购方可依约定价格购买目标公司,对方不能拒绝);

9)附加条款,包括终止条件、保密条款等。

保密条款内容应包括:适应对象范围(知情人范围)、保密事项范围、保密期限资料的返还及销毁等。

律师应向委托人提示意向书与正式收购合同效力的区别,明确哪些条款具有约束力,一般保障条款保密条款具有约束力。

3、在此基础上收购方在目标公司协议下对目标公司资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进行资产评估(注意国有资产评估的特殊要求),对目标公司管理架构进行详尽的调查,对职工情况进行统计造册。

这部分工作中律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尽职调查,下面着重讲。根据审慎性调查及价值评估确定是否继续实施并购

4、收购双方及目标公司债权人代表组成工作小组草拟并通过收购实施预案。债权人与被收购方达成债务重组协议,约定收购后的债务偿还事宜。

5、收购双方正式谈判,协商签订收购合同

律师的工作包括起草并购合同等法律文件、参与谈判、合同制作(文件制作),作为单独部分后面讲。

收购方律师应当争取起草法律文件,这样可以主导文件制作,也谈判中占据主导位置。谈判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交易价格,交易价格直接影响到合同当事人其他的权利义务的分配,比如:1美元象征性对价收购,出售方就可以不做陈述与保证,总之需取得平衡,这要求律师的法律判断要和客户的商业利益相结合。好律师不仅要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法律使客户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

6、双方根据公司章程或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合同提交各自的权利机构(如股东会)就收购事宜进行表决(这项工作可能在签约之前已完成)。

7、双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收购合同交有关政府部门批准或备案。参见外资并风和国有资产并购的规定。

8、产权交割,既办理资产转移、经营权转移手续<详见指引> 交割涉及的行为包括:(1)签署相关的交接法律文件(有时签约与交割可能同时进行);

(2)交付有关的证明和资料;(3)支付对价或资金结算;(4)办理所有权转移手续。律师应制定交割/交接时间表和清单/备忘录,明确上述工作。

资产收购自交接日所有权转移,股东权收购,自交割日权利义务转移。后续工作包括将股东记入股东名册、办理工商税务、国有资产土地、房产、社保等变更登记手续。外资收购国企后,原国企划拨的土地必须办理出让手续。(接指引第21、22、23条)

三、尽职调查——重要性

1、目标和宗旨

从收购方来讲:确认了解出售方资产和权益,发现潜在的责任和风险,从而使收购方做出以下决定:调查收购价格,或提出交易的先决条件,或退出收购。

2、尽职调查的种类:法律/财务/专业(各专业调查应相互协调,律师应起协调作用,有些法律风险是包含在财务风险和其他风险中的)。

3、尽职调查的范围:目标公司公司结构、主要合同、贷款和担保、相关证照、资产(包括

不动产)劳保、环保、知识产权、诉讼、保险等等;

4、为了便于工作,双方可协商建立资料室;

5、尽职调查的工作阶段:(1)签约前(2)签约后交割前

目的:明确并割前目标公司的状况,确定是否地行价格调整,确定责任的归属及承担(并割日前资产状况与陈述保证、承诺不符,卖方承担责任)。

6、尽职调查与合同条款的关系:(1)陈述与担保;(2)保证;(3)补偿担保;(4)先决条件。

四、收购合同,合同由合同和附件组成

并购协议通常应包括的主要条款见P32和“指引”。陈述和担保、承诺/保证/先决条件/补偿保证。其内容的设定主要依据尽职调查的情况设定。

(一)陈述和担保(承诺)定义?

是并购协议中主要条款,对买方讲是最重要的条款

1、对收购方而言,陈述担保的目的;

1)就出售方知悉(但收购方不易验证的)事实的陈述; 2)填补尽职调查的漏洞(任何调查都不可能万无一失); 3)确认收购方作出收购所依赖的事实;

4)为收购方提供在主要事实不实的情况下停止交易,重新谈判、调整价格或提出索赔的合同依据;

5)针对某些事实要求对方提供的法律意见书。

关于法律意见书,律师应当慎重出具,因为一旦有误,将会带来对自己和所里一系列不良影响,甚至被索赔(建伟所与恒基公司案),律师仅对法律问题出具意见,对事实问题不应出具意见,同时呼唤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尽早出台。

2、陈述担保的范围

1)公司组织架构、授权和资产总额; 2)资产(包括无形资产、知识产权); 3)负债; 4)财务报表; 5)税务;

6)合同、租赁和其他义务; 7)劳动保险事宜; 8)守法和诉讼情况; 9)产品责任; 10)环境保护; 11)其他。

3、它包括:

1)买方的陈述与担保:保证己方具有实施收购的资产和财务能力; 2)卖方的陈述与担保;

3)目标公司的陈述与担保,保证没有隐瞒影响收购事实的重在问题,在股份收购中,目标公司的陈述与担保尤为重要。比如目标公司关于从业人员、工资待遇问题的陈述可以是:“本协议附件()全面披露了从业人数、工资待遇,并可长期保存,交割前公司不设立新机构、招录新人员、提高工资待遇、增加额外支出??”。

作为出售方也应有自己的应对策略:比如:限制范围、设立重要性标准,对非重要事项披露不实不承担责任,设立了“了解程序”等条件,比如:“根据公司管理层了解的情况??”,尽量披露目标公司的情况。

(二)保证:是要求目标公司在签约后至交割前这段期间应作为或不作为的事项,以及交割后履行特定义务。

其范围常有:

1、交割前:(1)不作为:例如停止关联交易、不放弃权利、不转移资产、不修改合同、章程、不分红等等;

(2)作为:允许收购方接触资料,与目标公司有关人员访谈,目标公司取得有关项目并购的政府批准等等;

2、交割后:竞业禁止、保密、其他

该部分内容与陈述与保证及先决条件可能存在重叠。

篇2:投融资,并购,上市,三者律师业务

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主要类型与模式”

1、按照交易目的划分

A、行业并购:指收购方通过横向收购同行业企业或纵向并购上下游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协同效应或产业链延伸。

B、整体上市:指已实现部分资产上市的集团企业,将未上市部分或全部资产注入已上市资产所在的上市公司平台,从而实现集团企业资产整体上市的证券化过程。

C、借壳上市:借壳上市是指借壳方通过向上市公司置入自有资产,同时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使其资产得以上市的资本运作过程。

2、按照交易模式划分

A、现金收购:上市公司以自有资金或债权融资筹集资金收购标的资产,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B、重大资产出售:重大资产出售,交易对方以债权、承债、现金等方式支付。

C、重大资产置换:重大资产置换,差额以现金支付。

D、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可以配套融资,可能以部分现金支付对价,可能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构成借壳上市。

E、重大资产置换、出售+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上市公司通过剥离主要资产,形成净壳,再向交易对方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资产承接方可能是原控股股东,也可能是注入资产股东,也可能部分原股东承接、部分注入资产股东承接。(涉及变相壳费支付)

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主要审核关注要点”

1、审核关注要点——交易价格公允性

A、资产基础法:资产基础法,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评估中在假设被评估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采用与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相适应的具体评估方法分别对被评估企业的各项资产及负债进行评估,以评估后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确定净资产评估价值。

B、收益法:是指通过将被评估企业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思路。现金流折现方法(DCF)是通过将企业未来预期的现金流折算为现值,估计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即通过估算企业未来预期现金流和采用适宜的折现率,将预期现金流折算成现实价值,得到企业价值。

C、市场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可比上市公司或者可比交易案例进行比较,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市场法适用的前提是:①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且市场数据比较充分;②公开市场上有可比的交易案例。

2、审核关注要点——盈利预测 A、涉及的盈利预测内容

标的资产盈利预测报告(一年一期或当年)

上市公司备考盈利预测报告(一年一期或当年)

评估报告盈利预测一般对标的资产进行五年一期间的盈利预测 B、主要关注事项

假设前提是否合理,是否难以实现 预测利润是否包括非经常性损益

对未来收入、成本费用的预测是否有充分、合理的分析和依据 盈利预测报告中是否存在预测数据与历史经营记录差异较大的情形 盈利预测数据与历史经营记录差异较大的,相关解释是否合理

盈利预测报告中的预测盈利数据与评估报告中(收益法评估)的预测盈利数据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涉及的预测数据是否相符

盈利预测报告、评估报告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对未来的各项假设如不相符,相关解释是否合理

3、审核关注要点——持续盈利能力

1、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是否做到人员、资产、财务方面独立。财务方面独立包括但不限于独立开设银行账户、独立纳税,以及独立做出财务决策

2、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负债比率是否过大(如超过70%),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很高

3、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是否将承担重大担保或其他连带责任,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明显偏高

4、重组完成后控股股东或关联方是否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上市公司是否为控股股东或关联方提供担保

5、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之间是否存在同业竞争问题,如存在,是否已就同业竞争问题作出合理安排

6、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收入是否严重依赖于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收入及相应利润在上市公司收入和利润中所占比重是否合理

4、审核关注要点——资产权属

1、关注事项

标的资产是否已取得相应权证(土地、房产、商标、专利、采矿权等)

标的资产权属是否存在争议或限制(抵押、质押等情况)

标的资产的完整性情况是否充分披露

2、土地或房产未取得相关权证时

申请人是否补充披露尚未取得相应权证资产对应的面积、评估价值、分类比例,相应权证办理的进展情况,预计办毕期限,相关费用承担方式,以及对本次交易和上市公司的具体影响等。

在明确办理权证的计划安排和时间表的基础上,关注是否提供了相应层级土地、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办理权证无障碍的证明。如办理权证存在法律障碍或存在不能如期办毕的风险,是否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例如,由重组交易对方承诺,如到期未办毕,则以现金方式向上市公司补偿相应的评估价值)。

本次交易标的资产评估及作价是否已充分考虑前述瑕疵情况,如未考虑,是否已提出切实可行的价值保障措施。

3、标的资产是否存在争议或限制

标的资产(包括标的公司股权及标的公司持有的主要资产)权属存在抵押、质押等担保权利限制或相关权利人未放弃优先购买权等情形的,申请人是否逐项披露标的资产消除权利限制状态等或放弃优先购买权等办理进展情况及预计办毕期限,是否列明担保责任到期及解除的日期和具体方式。针对不能按期办妥的风险,是否已充分说明其影响,作出充分的风险提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标的资产作为担保物对应的债务金额较大的,关注是否已充分分析说明相关债务人的偿债能力,证明其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和良好的债务履行记录,不会因为担保事项导致上市公司重组后的资产权属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独立财务顾问和律师是否对此进行充分核查并发表明确的专业意见。

4、标的资产的完整情况是否充分披露:

上市公司拟购买(或出售)的资产涉及完整经营实体的,关注相关资产是否将整体注入(或置出)上市公司。除有形资产外,相关资产是否包括生产经营所需的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如包括,是否详细披露权属变动的具体安排和风险;如未包括,是否需要向关联方支付(或收取)无形资产使用费,如何确定金额和支付方式。

涉及完整经营实体中部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关注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能否(如何)实际控制标的资产,相关资产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知识产权等方面能否保持必要的独立性。

标的资产涉及使用他人商标、专利或专有技术的,关注是否已披露相关许可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否充分说明本次重组对上述许可协议效力的影响,该等商标、专利及技术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影响。

5、审核关注要点——同业竞争

关注相关各方是否就解决现实的同业竞争及避免潜在同业竞争问题作出明确承诺和安排,包括但不限于解决同业竞争的具体措施、时限、进度与保障,是否对此进行了及时披露。重点关注解决同业竞争的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妥当、采取特定措施的理由是否充分,具体措施是否详尽、具有操作性

相关各方为消除现实或潜在同业竞争采取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通常关注具体措施是否包括(但不限于)限期将竞争性资产/股权注入上市公司、限期将竞争性业务转让给非关联第三方、在彻底解决同业竞争之前将竞争性业务托管给上市公司等;对于承诺和措施,重点关注其后续执行是否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损害上市公司和公众股东的利益;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和公众股东在后续执行过程中是否具有主动权、优先权和主导性的决策权。

涉及竞争性业务委托经营或托管的,关注委托或托管的相关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是否已充分分析和披露,有关对价安排对上市公司是否公允,如可能存在负面影响,申请人是否就消除负面影响作出了切实有效的安排。

6、审核关注要点——关联交易 A、交易本身是否构成关联交易

上市公司首次董事会会议是否就本次重组是否构成关联交易作出明确判断,并作为董事会决议事项予以披露;存在关联关系的董事、股东是否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在相关董事会、股东大会会议上回避表决

重组交易对方是否已经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就受让上市公司股权或者向上市公司推荐董事达成协议或者默契,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发生变化;该等股东是否回避表决

独立财务顾问和律师事务所是否已审慎核查本次重组是否构成关联交易,并依据核查确认的相关事实发表明确意见

中介机构经核查确认本次重组涉及关联交易的,独立财务顾问是否就本次重组对上市公司非关联股东的影响发表明确意见

上市公司董事会或中介机构确认本次重组涉及关联交易的,独立董事是否另行聘请独立财务顾问就本次重组对上市公司非关联股东的影响发表意见

B、标的资产业务是否存在持续关联交易

是否充分披露关联交易定价依据,以及是否详细分析交易定价公允性。是否对照市场交易价格或独立第三方价格进行充分分析说明,对于关联交易定价与市场交易价格或独立第三方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或者不具有可比的市场价格或独立第三方价格的,是否充分说明其原因,是否存在导致单方获利性交易或者导致显失公允的情形。(作价公允性涉及到标的资产真实盈利能力,影响收益法评估值)

对于交易对方或其实际控制人与交易标的之间存在特定债权债务关系的,结合关联方应收款项余额占比及其可收回性的分析情况,重点关注是否可能导致重组完成后出现上市公司违规对外担保、资金资源被违规占用,是否涉及对关联财务公司的规范整改,对此类问题能否在确定最终重组方案前予以彻底规范和解决。

是否存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通过本次重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资源或增加上市公司风险的其他情形,相关影响和解决措施是否已充分披露。

特殊情况下涉及重组方将其产业链的中间业务注入上市公司,重组后的持续关联交易难以避免的,是否已考虑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对持续性关联交易的长效独立审议机制、细化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并适当提高披露频率。(持续大额关联交易、无可行解决措施会构成审核障碍)

7、审核关注要点——债权债务处置 A、购买/置入资产债权债务处理

购买/置入资产为股权时,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不涉及债权债务处理;

购买/置入资产为股权时,有的银行借款合同格式条款可能约定重大股权变动需要取得银行同意;

购买/置入资产为经营性资产时,债权转移需通知债务人,债务转移需要取得债权人同意。

B、出售/置出资产债权债务处理

履行通知债务人程序、取得债权人同意。

设置原控股股东兜底条款。

8、审核关注要点——经营资质

关注经营资质是否取得、是否临近续期、是否存在重大续期风险,不同行业的经营资质的各不相同。

9、审核关注要点——内幕交易 A、核查时间窗口

董事会就本次重组方案首次决议前6个月至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公告之日止。

B、核查对象

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交易对方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主要负责人),相关专业机构及其他知悉本次重大资产交易内幕信息的法人和自然人,以及上述相关人员的直系亲属买卖(实际核查过程中含交易标的及董监高。)

C、终止情形

上市公司、占本次重组总交易金额比例在20%以上的交易对方(如涉及多个交易对方违规的,交易金额合并计算),及上述主体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机构存在内幕交易的。

D、涉及内幕交易方被撤换或者退出交易可恢复情形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交易对方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占本次重组总交易金额比例在20%以下的交易对方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上述主体控制的机构,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提供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经办人员,参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其他主体等存在内幕交易的

10、审核关注要点——合同关键条款 A、基本合同条款

购买资产交易价格及定价依据

支付方式

发行股份数量及定价

发行股份锁定期

期间损益归属

滚存未分配利润的安排

业绩补偿条款(以及业绩激励)B、发行股份锁定期

法定锁定三十六个月情形:特定对象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控制的关联人;特定对象通过认购本次发行的股份取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特定对象取得本次发行的股份时,对其用于认购股份的资产持续拥有权益的时间不足12个月。

为保证业绩承诺履行的可行性,往往采用分步解锁或者部分、全部补偿义务人锁定三十六个月。

C、购买/置入资产期间损益 成本法:可以相对自由约定;

收益法:约定为盈利由上市公司享有,亏损由交易对方补足。

期间损益与业绩承诺重复补偿?

D、出售/置出资产期间损益

一般约定为资产承接方享有和承担,但也有例外。

E、借壳上市业绩补偿

若置入或者购买资产采用收益法评估的,一般按照业绩未实现比例补偿所对应交易价值。

F、非借壳上市业绩补偿

目前的补偿方式和补偿覆盖比例已经比较市场化,案例呈现多样化,从风险控制和维护上市公司利益角度,补偿业绩未实现比例所对应交易价值,全额覆盖为最完美的补偿方式,但取决于交易各方博弈结果。若补偿上限不能全额覆盖交易对价,则建议进行风险提示。但从市场的角度,强调单边业绩对赌,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扭曲交易定价、妨碍交易公平、阻碍并购整合等问题。

G、资产基础法要求进行业绩承诺的情形

监管机构要求进行业绩承诺,该情况下一般补偿未实现利润差额即可;

资产基础法评估过程中部分或主要资产以假设开发法、或者收益法进行评估。

H、业绩激励

业绩激励的约定比较市场化,各个案例差异较大,总的来说,以超额业绩的一定比例作为激励对价的较多,极少的案例采用了“超额实现业绩比例*评估值”来进行业绩激励,金额较大,审核风险也较大,且容易刺激业绩操纵。

11、审核关注要点——借壳上市关注点 A、上市公司历史沿革关注是否发生控制权变化

由于对是否构成借壳上市的判断过程执行累计计算原则,因此在审核上市公司历史严格的过程中要关注上市以来是否发生控制权变化,若发生控制权变化,有可能出现:本次交易未发生控制权变化,购买资产总额也不超过上市公司前一对应指标100%,但累计计算后构成借壳上市。

B、关注构成借壳上市嫌疑情况

本次交易收购资产总额超过上市公司对应指标100%,且交易后注入资产股东交易完成后所持有股权比例接近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股权比例情形。需要关注:

1、注入资产股东之间是否存在一致行动关系;

2、是否采取足够措施保证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

三、国务院发文: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取消审核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很多行业需要整合并购,市场有强烈的需求,这些政策的松绑很有意义,如都能执行,真正的市场化并购将会在中国掀起一轮高潮。发展市场化的并购,一能解决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目的,二能使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只挤IPO一条道,通过并购可以达成此目的。

松绑要点

(1)缩小审批范围。取消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事前审核,强化事后问责。取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出售、置换行为审批(构成借壳上市的除外)。对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义务豁免的部分情形,取消审批。地方国有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转让,下放地方政府审批。

(2)简化审批程序。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相关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式审批,避免互为前置条件。实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分类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实行快速审核或豁免审核。简化海外并购的外汇管理,改革外汇登记要求,进一步促进投资便利化。优化国内企业境外收购的事前信息报告确认程序,加快办理相关核准手续。提高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效率。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生产许可、工商登记、资产权属证明等变更手续,从简限时办理。

点评:此前证监会曾下地方调研并购问题,PE机构与上市公司反映称,上市公司现金不多,不可能用现金来实行产业并购、资产重组,希望通过定增方式实行,但定增的话,审批过多,流程太长,制约了效率,屡屡因难度大而放弃。国务院下发的意见,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赦”。

(3)发展并购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

(4)重用资本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兼并重组支付方式,研究推进定向权证等作为支付方式。鼓励证券公司开展兼并重组融资业务,各类财务投资主体可以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形式参与兼并重组。对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实施兼并事项,不设发行数量下限,兼并非关联企业不再强制要求作出业绩承诺。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并重组,不实施全面要约收购制度。改革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的股份定价机制,增加定价弹性。

按照此逻辑推理:这显然是针对新三板公司的,换言之,新三板并购的话,会豁免要约收购。非上市公众公司兼并重组,允许实行股份协商定价。

定向权证是个很新鲜的事物,竟然可用于并购支付手段了!而业绩承诺的取消,恐怕令资本市场无所适从,最终股价怎么走,需要更专业的投资者来判断,或者内幕者才知道股价真正价值了。这点貌似尺度太大了。不过,桌子底下的业绩对赌肯定不会因此消失。

(5)完善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政策。修订完善兼并重组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政策,降低收购股权(资产)占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资产)的比例限制,扩大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的适用范围。抓紧研究完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交易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改制重组涉及的土地增值税等相关政策。(6)落实增值税、营业税等政策。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的,不属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应视同销售而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税务部门要加强跟踪管理,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牵头部门要积极协助财税部门做好相关税收政策的落实。

(7)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中央财政适当增加工业转型升级资金规模,引导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转型升级。利用现有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资金渠道,调整使用范围,帮助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安置职工、转型转产。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各地要安排资金,按照行政职责,解决本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点评:上述税收等措施,将极大地降低并购重组税务成本。国税总局要哭泣了。

(8)完善土地使用政策。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有偿收回企业因兼并重组而退出的土地,按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可以用于企业安置职工、偿还债务等支出。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搬迁的工业项目,在符合城乡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条件下,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审核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收回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并以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为原土地使用权人重新安排工业用地。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土地转让、改变用途的,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相关用地和规划手续。

(9)鼓励优强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带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优强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10)引导企业开展跨国并购。落实完善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政策,鼓励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企业海外并购秩序,加强竞争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积极指导企业制定境外并购风险应对预案,防范债务风险。鼓励外资参与我国企业兼并重组。

(11)消除跨地区兼并重组障碍。清理市场分割、地区封锁等限制,加强专项监督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平衡地区间利益关系。落实跨地区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跨地区利益分享问题,解决跨地区被兼并企业的统计归属问题。

(12)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向民营资本开放非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难道要对民企实行负面清单)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企业母公司通过出让股份、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引入民营资本。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向民营资本开放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优势企业不得利用垄断力量限制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1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任免、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总之,此次松绑可谓大快资本之心。

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标的资产过渡期间损益归属

1、问题的提出

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中,一般依据或参考标的资产的评估值来确定交易价格,而评估报告或估值报告存在一个估值的“基准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需要履行必要的内外部决策/审批程序,这些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标的资产如果属于完整经营性资产或者经营实体,在定价基准日至交割日期间(“过渡期间”)会形成经营性损益。由此,引出标的资产过渡期间损益的归属安排问题。

2、相关审核政策

(1)中国证监会相关审核政策

根据中国证监会于2015年9月18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监管法律法规常见问题与解答修订汇编》,“

十、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中,对过渡期间损益安排有什么特殊要求?答:对于以收益现值法、假设开发法等基于未来收益预期的估值方法作为主要评估方法的,拟购买资产在过渡期间(自评估基准日至资产交割日)等相关期间的收益应当归上市公司所有,亏损应当由交易对方补足。”

(2)国务院国资委相关政策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于2009年6月24日发布的《国资委规范国有股东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事项通知》(国资发产权[2009]124号),“

二、国有股东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符合国有股东发展战略;(四)标的资产定价应当符合市场化原则,有利于维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

另,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工作人员在《中国资产评估》(2012年第12期)发表《评估基准日至产权交易(割)日期间盈亏归属问题初探》的文章,文中提出如下观点:在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行为中,自评估基准日至产权交易(割)日期间的盈亏,如果在此期间未发生资产评估重大期后事项,那么在以市场价值作为评估价值类型的情形下,无论采用哪种资产评估方法的结果作为出资折股或转让价格的依据,期间利润均应归原股东或产权转让方享有;而期间经营亏损也应由原股东或产权转让方承担,并按规定补足或扣减转让价款。

3、初步分析意见

(1)关于过渡期间亏损的归属

在标的资产作价自始确定不变的情形下,不论标的资产采用何种评估方法,在过渡期间亏损可以由交易对方承担这一点上,证券监管部门与国资监管部门并无不同理解。

(2)关于过渡期间收益的归属

A、在标的资产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的情况下,证券监管部门对于过渡期间收益归属并无特殊规定。因此,对于非国资属性标的资产,其过渡期间收益归属可由交易双方自由约定;如标的资产涉及国资属性,根据国资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标的资产过渡期间收益应由国资股东所有,如做此约定,则本着权利义务一致的公平原则,过渡期间的损失亦应约定由国有股东承担。

B、在标的资产采用收益法评估的情况下,对于过渡期间收益,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核政策与国资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按照《关于上市公司监管法律法规常见问题与解答修订汇编》的规定,此种情况下,应约定过渡期间收益归上市公司所有,亏损应当由交易对方补足。

五、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申报需注意三方面事项

并购重组审核流程优化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政许可事项申报有哪些注意事项?对此,证监会日前予以明确,提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申请人应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有关要求,合理确定《并购重组方案概况表》中交易标的所属行业,财务顾问应对交易标的分类情况进行复核。一般情况下,交易标的应至少分类至行业门类(共19类),如行业门类属于制造业的,应同时确定其所属大类(共31类)。

二是首次申报文件应包括1份全套书面材料(原件)、4份电子版及3份重组报告书单行本;反馈回复的申报文件应包括1份书面材料(原件)及4份电子版。上述电子版文件应为非加密的word等可编辑、可索引模式。

三是重组报告书中应增加专项披露:“(中介机构)承诺:如本次重组申请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的,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中介机构包括为本次重组出具财务顾问报告、审计报告、法律意见、资产评估报告、估值报告及其他专业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

证监会表示,自11月9日起,并购重组的材料应按照上述要求进行申报。11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为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提升并购重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证监会将实施并购重组审核全流程优化工作方案。11月9日后受理的并购重组申请将按照新流程审核。11月9日前已受理的并购重组申请,继续按原流程审核。

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深度研究报告

(一)标的资产技术、资质等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1、协鑫集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标的资产的技术来源情况以及对未来盈利能力稳定性的影响。

2、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标的资产报告期超采的情况及风险,以及交易完成后将产量限定在证载范围之内对于标的资产业绩的影响。

3、美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①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标的公司房屋、土地权属瑕疵对公司未来生产经营的影响。②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标的公司未来外延式收购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4、青海贤成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进一步披露标的公司“试点产品”身份内容和认证过程,并就上述事项对上市公司未来生产经营的影响在重大风险提示中作特别说明。

(二)标的资产的生产经营风险

1、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①请申请人补充披露2014年以来铅锌价格走势及未来趋势,以及2015年截至目前荣达矿业业绩实现情况。②请申请人结合标的资产收购价格,分析标的资产最近两年报表业绩对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2、青海金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标的公司碳酸锶产品价格波动对未来盈利预测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标的资产单一产品、单一客户依赖及产品价格下跌的经营风险和应对措施。

4、新疆天山畜牧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全面披露本次重组国有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规性、标的资产与上市公司现有业务的关系以及本次交易的合理性。

(三)可辨认无形资产的重大影响

1、任子行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充分识别并确认标的公司可辨认无形资产,并补充披露对资产基础法评估结果、备考财务报告和备考盈利预测的影响。

2、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充分识别并确认标的公司可辨认无形资产,并补充披露对备考盈利预测和商誉的影响。

(四)标的资产综合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1、辽宁红阳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补充披露保证标的资产未来业绩稳定的具体有效措施。

2、上海金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本次交易标的公司的未来利润保障方案。

3、西安宝德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请申请人补充披露标的公司的项目取得、经营资金保障、融资成本等未来盈利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请独立财务顾问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请评估师就上述事项对收益法评估结果的影响发表意见。

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问题研究——诉讼、仲裁事项

诉讼、仲裁事项,对于律师而言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可谓老生常谈。本文结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监管规范及案例实践,聚焦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中诉讼、仲裁事项的尽职调查及中国证监会审核关注要点,希望能贡献些许新意。

(一)、相关规范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2014年修订)》(《26号准则》)关于诉讼、仲裁的规定,比较集中有四条,具体如下:

第十五条:交易对方及其主要管理人员最近五年内受过行政处罚(与证券市场明显无关的除外)、刑事处罚、或者涉及与经济纠纷有关的重大民事诉讼或者仲裁的,应当披露处罚机关或者受理机构的名称、处罚种类、诉讼或者仲裁结果,以及日期、原因和执行情况。第十六条:交易标的为完整经营性资产(包括股权或其他构成可独立核算会计主体的经营性资产)的,应当披露:该经营性资产及其对应的主要资产的权属状况、对外担保情况及主要负债、或有负债情况,说明产权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抵押、质押等权利限制,是否涉及诉讼、仲裁、司法强制执行等重大争议或者存在妨碍权属转移的其他情况。

第十七条:交易标的不构成完整经营性资产的,应当披露:相关资产的权属状况,包括产权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抵押、质押等权利限制,是否涉及诉讼、仲裁、司法强制执行等重大争议或者存在妨碍权属转移的其他情况。

第四十条:上市公司应披露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交易标的权属风险。如抵押、质押等权利限制,诉讼、仲裁或司法强制执行等重大争议或者妨碍权属转移的其他情形,可能导致本次重组存在潜在不利影响和风险等。

另外,沪深交易所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业务指引或业务指南,也有关于诉讼、仲裁事项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譬如:上交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信息披露及停复牌业务指引》第二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披露重组预案后,重组标的资产涉及重大诉讼或仲裁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披露,并提示相关风险。

从中国证监会、沪深交易所的监管规范来看,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项目需要关注两类诉讼、仲裁事项:一是涉及交易对方及其主要管理人员的诉讼、仲裁事项;二是涉及标的资产(标的股权还需关注其对应的主要资产,下同)的诉讼、仲裁事项。

(二)、尽职调查

基于中国证监会《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关于保荐项目尽职调查情况问核程序的审核指引》、《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专业意见附表》及《律师事务所证券法律业务执业规则(试行)》的相关规定,结合案例实践,涉及诉讼、仲裁的尽职调查一般应做到如下几点:

1问卷调查、访谈

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出具尽职调查问卷,就交易对方及其主要管理人员、标的资产是否涉及诉讼或仲裁事项与有关自然人、法人的主要负责人及有关法人的合规管理、财务等部门负责人进行面谈。经查验,未涉及诉讼或者仲裁事项的,中介机构应要求相关人员或公司出具书面确认。

鉴于仲裁案件的商业保密属性,对相关主体、标的资产是否涉及仲裁事项,中介机构尤其要注意通过交易对方主要管理人员、标的资产的高管人员获得相关资料。2公开途径检索、查询

中介机构可以根据情况选取“交易对方及其主要管理人员、标的资产所在地、经常居住地”等可能涉及的人民法院官网、最高院“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最高院“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查询系统”和中国法院“裁判文书网”等检索是否存在诉讼争议的信息。

3走访法院或仲裁机构

中介机构通过走访交易对方及其主要管理人员、标的资产所在地、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法院或仲裁机构,调查相关主体和资产是否涉及诉讼或仲裁事项。

(三)、中国证监会审核关注要点

我们随机统计了中国证监会关于四家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诉讼、仲裁事项的反馈意见(详见下表),大体能够归纳出中国证监会对诉讼、仲裁事项的审核关注要点。1)申报文件是否完整披露重大诉讼、仲裁事项;2)诉讼、仲裁事项的最新进展情况;3)是否需要计提预计负债;4)对本次交易及评估值的影响。

1需要披露的诉讼、仲裁事项

《26号准则》使用了“重大民事诉讼或者仲裁”和“重大争议”的表述,按此理解,在重组报告书及法律意见书中需要披露的是“重大”诉讼或仲裁案件。中国证监会关于物产中大重组项目(上表案例2)的反馈意见亦印证了上述理解。

何谓“重大”诉讼、仲裁,参考沪深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规定,基本标准如下:1)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元(创业板为500万元),并且占标的资产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10%以上的诉讼、仲裁事项;2)未达到前款标准或者没有具体涉案金额的诉讼、仲裁事项,基于案件特殊性可能对标的资产日常生产经营或本次重组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

2诉讼、仲裁事项的披露要素

结合中国证监会的反馈意见及沪深交易所关于重大诉讼、仲裁事项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于需披露的重大诉讼或仲裁案件,一般应当完整披露:诉讼或仲裁主体、案由、诉讼或仲裁请求及依据、标的金额、诉讼进展、裁决的日期、判决或裁决的结果、执行情况等。

3对重组交易的影响分析

A、是否计提预先负债及对交易评估值的影响。

对于尚在一审程序、无证据表明需要计提预计负债或者一审判决胜诉的诉讼、仲裁案件,公司的财务报告对该类未决诉讼、仲裁一般可以不计提预计负债。对于未预先计提负债的,我们认为,重组交易协议应明确约定由交易对方承担诉讼或仲裁事项的潜在损失。

对于一审被判决败诉的未决诉讼、仲裁案件,一般认为属于“很有可能”导致公司产生负债或承担经济利益流失的情况,通常应计提预计负债。对于已预先计提负债的,该等诉讼、仲裁案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反映在该等重组交易的评估价值中。同时,重组交易协议应对超出预计负债范围之外的潜在损失做出补偿安排。

B、是否涉及司法查封及对重组实施的影响。

《26号准则》要求律师就“交易标的是否存在抵押、担保或其他权利受到限制的情况,如有,应说明对本次交易的影响”发表核查意见。如果标的资产因诉讼、仲裁事项被采取司法查封措施,则需要结合“司法查封措施对标的资产生产经营的影响、可选的替代措施、重组项目预计进度”等因素,做出合理安排,确保不对重组的审核及实施造成实质性障碍。

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务-投资银行家的干货分享

我们所知道的并购重组其实不是一个严格法律上的概念。并购重组有两部分组成:并购和重组。我们对应资本市场重组审核的是重大资产重组,目前证监会对于重大资产重组未来将不用审核;但发行股份购买资本还需要审核。并购执行的是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证券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证监会的规章及交易所信息披露的准则。

从并购收购方法来看,收购主要是公司控股权的变化,以及公司控股权变化的相关信息披露,即并购。并购还包括吸收合并。并购在法规里执行的是证券法第四章上市公司收购及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目前此办法正在征求意见,并于8月11日已经截止。

收购从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看,主要界定了收购的几种分类,以及与分类有关的信息披露的原则。收购有以下几种:

1、二级市场的集中交易(包括举牌行为)

2、协议收购

3、继承赠与

4、行政划转

5、间接收购

6、要约收购

7、司法裁决。

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看,达到5%的收购就应该进行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的披露;5%-20%也是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的披露,超过20%小于30%是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的披露,大于等于30%是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的披露,超过30%如果不符合要约豁免的条件,还要披露要约收购报告书,进行要约收购。我们平常所界定的这几种收购,在大多数情况下,并购发生活跃的板块主要集中在中小板、创业板、还包括A股主板中小市值的股票,尤其是民营企业。股份收购很少发生要约收购,因为上市公司股价偏贵,进行要约收购大多数情况下划不来,而且中国的股价发出要约之后股价会暴涨,股价超过要约价格,发出后没有实质意义。

在我国A股市场的收购行为经常出现协议收购上市公司股份,最多达到29.9%,规避一些触发要约收购的条件,有时候超过5%;如果不到5%,通过协议收购是无法完成的,交易所对小于5%的不执行协议收购,一般是通过集中交易或者大宗交易来完成。

目前上市公司收购本身跟重组不必然发生关系,因为收购是股权权益发生变化,可以不涉及上市公司内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只有在两个公司吸收合并过程中,即上市公司对另一家上市的公司吸收合并、以及非上市公司对另外一家上市公司进行吸收合并,在这个情况下,会涉及到上市公司内部资产负债权益发生变化,这就是收购与重组同时发生。在一般的收购过程中,仅仅是权益发生变化,从而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

对于发出的要约收购(要约分为全面要约和部分要约)。我国的政策是参照欧洲和美国的要约制度,采取了折中。发出要约实际上是收购上市公司30%的股份,若要进一步收购,应该让全体股东享有同等的待遇。

本次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改动并不如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改动的多。它主要是针对两部分进行修改:

1、在要约豁免的条件方面简化了行政许可条件,2、对于要约收购简化了相关的前置审批条件,同时对于履约保证金进行了多样化处理,例如可以用财务顾问作为担保。

下面介绍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整体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包括了以下几个子概念:

1、上市公司收购、2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3、上市公司的分立

4、上市公司的回购

5、上市公司吸收合并。

在国内大量出现的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以及虽然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涉及到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比照于重大资产重组来审理。在这种情况下,重大资产重组实际上是上市公司及其控股或控制的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购买出售资产和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资产交易,达到规定的比例,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界定的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以及净资产发生超过比例变化的行为。为什么在重大资产中往往涉及到并购重组?因为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过程中,被收购方标的资产的股东往往换股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份,上市公司总股本以及各个股东的权益比例会发生变化,被收购方的股东在换股成为上市公司重组完成后的股东以后,会涉及权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进行信息披露。原有股东权益变化超过5%,也要进行权益披露。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重大资产重组或者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所导致的上市公司权益的变化,触发了上市收购管理办法的一些条款。如果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过程中,拟注入的资产规模非常大,注入资产的大股东成为新的重组完成之后的大股东,这就是反向并购。反向并购重组完成之后,上市公司大股东超过30%的还需要进行要约豁免。这就相当于一个借壳上市。但是借壳上市中间还有复杂的清壳,以及会计处理、合并处理、估值等问题。

重大资产重组的主要类型:

1、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上市公司可以进行支付现金或者对价,对目标公司资产进行收购,从而控制相关的标的资产。在购买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用现金,如果涉及到股份,也可以用现金加股份,纯股份换股收购。重大的意思是被收购的总资产超过原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收入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就相当于重大。

2、重大资产置换:上市公司将一些需要转型的资产剥离出去,置换进相关资产。如果置出置入的单一方向超过原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的50%,也构成重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出售和收购同时操作。重大资产置换经常出现在原国有企业、央企、地方国企,在上市的过程中拼凑上市或者是打包上市,存在着大量的关联交易或者从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优化资产进行置换。

篇3:投融资,并购,上市,三者律师业务

公司并购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完善资本市场的内在性机制。公司并购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的美国,现已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过五次公司并购浪潮,从2004年起,正发生第六次全球并购浪潮。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由于证券市场兴起较晚,公司并购仅十余年的历史。随着2008年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束,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一个并购高潮,也可以作为第六次全球并购浪潮的一个波尖。公司并购的实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并购融资是并购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并购融资方式主要有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而关于融资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在西方融资结构理论研究中,并未形成统一的融资结构模式。关于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绩效的研究较多,但也未得出统一结论,因此,并购融资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关结论对我国企业的并购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公司并购已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热点,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公司并购研究的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孟令强、龙超(2009)基于行为公司金融的视角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动机,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了股票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发现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对并购带来不利影响,二者共同造成股价泡沫和企业盲目扩张。刘峰、向凯(2009)认为,有效的公司控制权转移市场包括如下要点: (1)控制权的转移是一个长期过程,旨在掏空的意图易被识破;(2)收购者需要支付一笔金额较大的收购款,以确保在机会行为出现时收购方是最大的损失者;(3)掏空是一次性行为,市场能够阻止其再次发生;(4)掏空所带来的负商誉能够使掏空者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发生成本损失。黄兴孪、沈维涛(2009)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国有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的双重特征,且中央控制公司的并购绩效优于地方政府控制公司的并购绩效。赵显亮(2010)研究了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双方股东的行为策略,认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成熟,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也趋于合理,并购主体对于并购重组问题的自主性愈强。田满文(2010)认为,上市公司并购在本质上是上市公司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的行为,表现为公司控制权或公司产权的转移,强调并购融资在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中具有核心作用,且并购融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并购效率。Shleifer、Vishny(2013)研究了上市公司并购的不同融资方式对治理绩效的影响,发现内源融资有助于公司治理绩效的改进,而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对治理绩效不存在促进功能,银行借款是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未达到预期的治理目标。万良勇、郑小玲(2014)研究了董事网络的结构洞特征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发现公司在董事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有助于并购信息和并购机会的获取,公司所拥有的结 构洞数量 与并购活 动显著正 相关。Rhodes、Vishwanathan(2014)研究了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认为并购绩效可用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主营业务增长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和每股收益来衡量,发现关联交易类的并购违背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杨志海、林汉川、赵立彬(2014)研究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驱动力的成长机制,发现价值高估是驱动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的主要力量,目前尚未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大股东套现驱动并购的观点。

以上从并购动机、控制权转移、政府干预、股权结构、交易双方的利益博弈等方面研究了上市公司并购的内部机理,涉及到并购的资金支持问题,但对并购融资方式及其效率差异性尚未给予足够关注,而资金融通是并购实施的前提。因此,基于并购融资方式视角的并购绩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并购融资的研究在西方公司治理领域已有很大进展, 这是西方资本市场长期资产重组的结果。Donaldson最先对融资顺序进行研究,认为公司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而是根据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顺序来选择资本结构。在Donaldson“优序融资”理论的基础上,Myers和Majluf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资本结构理论,对融资优序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与企业经理层相比,投资者拥有较少的关于企业资产价值的信息, 股票价格与实际价值会产生偏离;在股票融资时,一旦股价被低估,新的投资者将获取超过项目净现值的收益,从而损害老股东的利益,但债务融资可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Myers和Majluf认为,企业应优先考虑内部融资和低风险的债务融资,融资优先顺序应该是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

并购绩效不仅受到融资方式的约束,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需要从战略流程的视角来考虑并购公司的成长路径。一般而言,公司并购的过程分为并购规划、并购交易和并购整合三个阶段。并购规划是对并购方式、融资方式、整合方法和并购绩效进行规划和预测,是并购的开端;并购交易是按照并购规划的内容来完成并购操作,并灵活处理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问题;并购整合是指并购后, 对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企业文化、技术开发、生产流程和营销机制等进行整合,以充分发挥并购资源的优势。

基于现有分析,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调研及对并购流程的认识,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并购绩效除受并购融资方式的影响外,还受到并购规划有效性、并购交易有效性、技术整合有效性、营销整合有效性、生产整合有效性和文化整合有效性的影响。第一,并购规划有效性是指并购交易前对并购过程战略筹划的有效性以及对并购整合绩效预测的准确性。公司并购需要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各部门业务骨干人员的长时期筹划,对并购交易中出现的问题和并购整合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预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二,并购交易是完成并购的一个操作性环节, 是在并购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并购方式的选择、目标股东的选择和并购股权比例的选择等。第三,并购整合是公司并购的实质性阶段,而技术整合是并购事件的关键驱动要素之一。技术整合就是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在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上的整合,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尤为重要。在并购整合过程中,技术整合的任务最为艰巨,不仅包括技术目标、方案、方向的整合,还包括双方技术人员的隐性知识技能的整合,如经验、诀窍、直觉的判断等。要获取技术整合的成功,必须达到深层次的人员整合的境界。第四,营销整合是指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营销机制或营销系统的整合,包括营销目标、方案和区域的整合,以及营销人员的整合。无论是同行业并购还是跨行业并购,营销整合的成功对并购绩效均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对流通类和仓储类上市公司而言更是如此。第五,生产整合是指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生产机制的整合,包括生产线的整合、生产辅助设备的整合、生产计划的整合,以及生产人员的整合等。生产整合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并购都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制造类上市公司。当然,对于营销类上市公司,生产整合不是关键性的整合任务。现代企业的生产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流程,生产整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产成品管理、半成品管理、原材料供应、生产调度规划、生产进度调整等多个方面,并时常与ERP建设融于一体。第六,文化整合是指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经营理念的整合,是技术整合、生产整合和营销整合的支撑性因素,是企业软环境的整合。如果并购双方文化整合失败或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必然导致并购的失败。西方国家在并购规划时极为重视文化整合, 特别是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而我国上市公司对文化整合的认识有待加强。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0: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

H1:并购规划有效性对并购绩效存在促进作用

H2:并购交易有效性对并购绩效存在促进作用

H3:技术整合有效性对并购绩效存在促进作用

H4:营销整合有效性对并购绩效存在促进作用

H5:生产整合有效性对并购绩效存在促进作用

H6:文化整合有效性对并购绩效存在促进作用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研究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通过专家测评法,以7点量表制对自变量进行赋值,取值范围为1-7之间的任一个整数。为使取值更为精确,笔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聘请了三名资深证券分析师进行打分,参考资料来源于证券交易所内部信息、国泰君安数据库、新浪网财经数据、公司招股说明书、会计年度报表、上市公告书、审计报告、重大事件信息披露等数据源。本次数据收集自2013年7月7日起,至8月19日止,历时43天,获取有效样本69份。每个样本数据包括并购事件发生当年及并购后两年的数据,以便对连续三年的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因此,样本均为发生于2009年和2010年的并购事件。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基于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本文构建模型(1),式中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因变量和6个自变量的数据由专家打分得到。

注:(+)表示正相关、(-)表示负相关,(+/-)表示相关性不确定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并购当年及并购后第一年的描述性统计数据略去。由表2可知,各变量的样本值基本处于正态分布,中位数与均值较为接近,样本数据的质量较好。技术整合、营销整合、文化整合三个变量的最小值为2,大于其他各要素,中位数也相对较高,说明这三种并购策略的应用相对成熟。同时,并购规划、营销整合、生产整合三个变量的标准差相对较大,说明样本中这三个变量数据的差异较大。技术整合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异较小,表明各公司并购重组技术较为接近。

(二)相关性分析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4,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相对而言,并购交易与文化整合、生产整合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说明并购整合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并购后的企业文化趋向和生产能力的合成效果;生产整合和营销整合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也说明这两种并购整合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性。同时, 并购绩效与各并购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并购变量的选择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并购绩效与各并购变量间的整体拟合效果需要通过模型检验才能实现。

注:* 表示在 10%置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多元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在并购当年,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分别与并购绩效在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股权融资系数大于债务融资,可见,股权融资的绩效显著大于债权融资,债权融资的绩效显著大于内源融资;对并购后第一年和并购后第二年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同样结论,H0得到验证。此外,在三年中,并购规划和并购交易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H1和H2得到验证;技术整合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第一年与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生产整合在并购后两年内与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文化整合与并购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

六、结论

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的检验结果,结合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经验性认识,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的绩效最好,债权融资的绩效次之,内源融资的绩效最差,与理性并购融资方式的绩效分布截然相反。在英美成熟证券市场上,通过利用内部资金积累的内源融资效果最好,债权融资次之,而股权融资是最后的选择。可见,我国证券市场公司并购的融资方式在未来时期可能存在明显的调整。(2)并购规划有效性和并购交易有效性对并购绩效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一方面开始注重并购规划的作用,并在并购交易中遵循并购规划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以前并购规划和并购交易并行的不良状态。(3) 技术整合、营销整合和生产整合对并购绩效存在一定影响,但缺乏持续的显著性。技术整合在并购后的前期的效果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减弱。营销整合和生产整合在并购后的前期效果较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整合方法有待改进,整合效率有待提升。(4)文化整合对并购绩效缺乏显著影响, 说明我国公司并购仍处于低水平的运作状态,缺乏深层次的规划和思考。西方企业将文化整合的规划作为并购规划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公司并购中文化整合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可见,我国证券市场的公司并购行为一直被一种非理性的理念所主导,存在着对并购目标本末倒置的理解。

注:括号内为 T 值,*、**、*** 分别表示在 0.1、0.05、0.01 水平上显著。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数据,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中,股权融资的效果最好,债券融资次之,内源融资效果最差。此外,并购规划和并购交易对并购绩效存在促进作用,技术整合、生产整合和营销整合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文化整合对并购绩效没有显著促进作用。

篇4: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与风险防范

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通常采取并购融资的方式。而这样的并购融资行为不仅能够为公司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更能够使公司财务稳健。在金融资本与事业资本被打通的套利机制之下,公司将转向价值型取向的投资,更加合理、细致的分配资源。融资所需要的资金能否及时、足额的到位不仅关系着并购的结果,而且还影响着并购后企业的整合与发展。因此,在并购融资之前需要对融资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而研究融资的模式、分析风险以及如何选择融资模式对于公司并购融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的意义

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并购融资行为,第一,可以有效的衡量各种模式构成的成本效用,在股权分置条件下有利于上市公司理性的选择并购融资模式。第二,通过对上市公司并购模式的研究能够预防经营风险,建立并购融资风险的防范体系,不仅加强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而且加强了融资领域的调控能力。第三,完善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预警体系,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公司财务做出预警,从而健全并购融资的预警制度,防止发生财务危机。

2 并购融资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公司并购融资是一项以公司整体为资金融入对象的融资活动,公司根据自身的经营现状以及资金周转等情况,从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与多种渠道筹集公司生产、经营以及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公司并购融资作为公司的一种外部扩张的一种行为,并购融资需要内部和外部融资,来而实现并购款项的支付、改变内部股权、改变自身资本结构。因此公司并购融资前必须考虑到资金的来源、额度以及对于公司的发展等问题。

对于公司并购融资风险的防范理论有:第一,融资结构理论;第二,并购风险防范的方法论,即通过努力使风险频率和风险程度发生的可能性最小,通常包括防范措施与减轻措施。

3 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行为研究

并购融资环境的分析。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并购融资的方式上,公司的选择十分有限,我国的并购融资渠道少,并购融资的工具品种单一。低成本的融资理念、债券市场的发展缓慢、并购融资起步较晚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公司并购融资行为出现偏差。在股权分置解决之后,全流通的现象出现在中国股市,消除了股权分裂现象,改变了畸形的中国股市。

公司并购融资模式。对于公司并购融资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增资扩股。上市公司的中的大股东,在拥有经营权的情况之下,不仅要考虑公司本身的认购成本和一些小股东的认购意愿,而且还要考虑增资扩股的这种方式对其控制权、收益率、净增资产等财务指标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股权置换。股权置换作为公司合并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公司的并购活动中,并购方将自身的股票转换成现金支付给目标公司的股东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由买方来出资收购卖方的所有股权或者一部分股权,而卖方的股东在取得资金之后用现金认购买方的股权来增加所持股份,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本集中而不需要额外的筹集资金;二是通过买方收购卖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资产,但是由卖方的股东来认购买方的增资股份,以此来达到集中资金的目的,

金融机构信贷模式。公司并购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就是金融机构信贷,这种贷款的方式与一般的商业贷款有所区别,因为这种方式需要并购方向相应的可能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提前做出申请,磋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这种贷款方式一般具有金额较大、偿债的时间较长、存在的风险较高等特点,需要双方长时间的商讨,因此提出融资要求必须在收购的初期。

卖方融资。并购双方在谈判时,会出现并购方推迟支付部分款项或者全部款项的情况,这是一种全新的有利于并购的支付方式,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某些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卖方又急于脱手等原因。这种融资方式需要并购方具有良好的经营模式和并购后的经营计划,有利于款项的分期付款,因此税负也是分期支付,从而使得税负延后,而且能够要求并购方支付更多的利息。第五,此外还有杠杆收购和利用信托资金。杠杆收购是并购方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大量的举债,还有的是发行高利率、高风险的债券来筹集收购所需要的资金,从而达到收购的目的,而所有的安全性都是以目标公司资产为担保。

公司并购融资行为原因分析。公司的自有资金通常是公司并购的内源融资,因为成本较低,手续简便;,贷款融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银行贷款虽然可以弥补公司内部融资资金的不足,但是银行的贷款期限较短;债券融资的限制。我国的债券市场起步晚,不够发达,融资的工具也比较单一,而一般的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也比较苛刻、程序复杂,现今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公司并购融资的需要。第四,权益性融资的限制,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上市公司大多使用定向增发新股的方式来进行筹集并购所需要的资金,但是限制条件过多,而且对于发行股票而言,需要通过的核准手续复杂繁琐。第五,公司的盲目性扩大,有些公司不择手段的来完成并购融资,对于并购融资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分析,融资行为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到公司自身的资金实力,盲目的扩大债务型融资,最终导致公司财务危机。

并购融资风险分析。在股权改革之前,法人股与流通股是两股分立的模式,增发的新股又受到种种限制,换股并购中的换股比例难以确定,使得股权型融资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诸多困难。再加上企业本身的实力规模较小,如果采用债务型的并购融资模式,可能会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我国的投资银行以及相关的并购咨询机构尚处于初级阶段,并购融资过程中无法正确做出有效的风险评测以及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我国的并购融资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管体制以及措施,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行为也缺少相应的监控以及风险预警。

4 构建并购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第一,优化并购融资的结构,应根据企业的并购动机和企业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合理、科学的规划长期资金、短期资金的投入比例;第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公司在制定融资决策的時候,应该打开视野,做到内外兼顾,顺利推进企业的重组与整合;第三,充分发挥银行的桥梁作用,在大型的跨国并购业务中,投资银行应该是一个财务顾问的角色,主要是为并购方代理策划,参与并购合同的谈判工作,拟定并购条件,协助筹集资金。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做好公司并购融资所带来的风险工作,是公司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叙述了公司并购融资的模式,分析了公司并购融资行为的原因,旨在构建一个适应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公司并购融资风险的防范体系,从而促进公司更好的发展。

篇5:投融资,并购,上市,三者律师业务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完善, 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并购融资方式正是在这一环境中形成, 并逐渐被企业所采纳。从资金来源上看, 并购融资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由于我国企业发展时间短, 内部积累资金有限, 无法满足企业并购交易所需全部资金, 很大一部分资金还是要依靠外部筹集, 因而内源融资只能是现代企业并购融资的补充方式。对于外源融资, 由于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低, 无需还本且没有时间限制, 因此成为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所采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尽管债务融资一直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但由于从银行贷款的条件严格, 而发行企业债券也受到种种限制, 因而债务融资并非所有企业的有效融资方式。混合性融资中的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方式融资发展起步晚, 不能被企业广泛采用。此外, 还有杠杆收购、卖方融资的方式。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 杠杆收购的方式将得到广泛采用。但由于法律法规限制, 卖方融资方式目前并未在我国应用。

二、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1、并购中股权融资存在的问题。

首先, 在股票市场融资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我国股票市场建立晚, 各方面还不够完善, 市场融资功能不能有效实现。从2001年至今, 股市大起大落数次, 股市融资功能大受影响。其次, 换股并购融资方式在操作上受到限制。由于股权出资是由地方政府试行, 受地方法规约束, 适用范围受限。此外, 股改之前, 证券市场中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 难以确定股票市价, 因此换股并购交易受限。最后, 依靠员工持股融资方式存在局限性。由于员工认购本公司股份的资金大多来源个人资产, 不能发挥财务杠杆效用。

2、并购中债务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是并购贷款融资获取资金受到限制较多。并购方企业在并购时难以负担高额的现金, 大多需要借助银行信贷。而银行首选的是大型的、经营规范的、业绩较好的企业, 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轻易获得并购贷款。二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票据融资的方式受多种约束。目前我国债券发行整体规模较小, 债券品种有限, 缺乏活跃的二级交易市场, 流动性不强。而且《证券法》对债券市场发行主体的规模、盈利能力、资金用途等都有严格规定。三是租赁类融资发展落后。欧美国家的设备租赁融资方式占设备购置比例的20%—30%, 而我国只占1%。加上租赁业务多在关联企业间开展, 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

3、并购中混合性融资存在的问题。

混合性并购融资方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制于法律法规。例如:可转换债券的发行, 要求上市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持续盈利, 且三年的净资产利润率平均要达到10%, 原材料、能源和基础设施类为7%。还有规定:担保人的净资产不得低于可转换债券的融资额。可以看出, 我国在政策和法规上鼓励业绩良好的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 而限制了非上市公司、低盈利或非盈利上市公司。另外, 管理层收购资金来源也存在诸多问题。

三、解决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问题的途径

1、科学决策并合理运用现有方式。

要遵循融资优序理论, 将资金流动性作为融资决策的前提。合理规划所需求的并购资金量和支出预算, 并根据支出计划制定支出程序和数量。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债务融资的数量结构和期限结构, 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确保并购资金的有效供给。另外, 要合理运用现有的各种融资方式。目前我国主要以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或两者结合的方式来筹资。要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决策最佳融资结构, 充分考虑融资成本及债务杠杆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选择最优融资方案。

2、提高金融中介机构实力以促进并购融资的发展。

要加强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能力, 全面提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新业务的开展和市场的需求。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将员工收入与绩效挂钩, 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要增强国内投资银行的竞争力。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小、起步晚, 因此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 使其充分发挥在并购融资中的作用。最后, 还应壮大社保基金、信托基金和保险基金等机构的投资者, 有效发挥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

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适度放松金融管制。

要逐步完善换股并购的相关操作细则和法律法规, 完善债券发行及税收法律制度。由于我国并购资金筹集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 阻碍了正常并购融资的开展, 迫使企业不得不为了筹集资金而违法或违规操作, 因此立法部门应当尽快修订有关法律法规, 利用税收优惠来吸引资金进入并购融资领域, 在政策上适度放宽企业企业债券用途, 降低发债门槛。此外, 应当适度放松对企业并购融资活动的监管, 使正常并购融资渠道合法化。

4、积极探索新的并购融资方式。

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时, 应当一同发行认股权证, 给原流通股股东一定的补偿, 从而提高股票和债券的吸引力, 有利于企业并购融资的顺利实现。另外, 积极使用信托融资并购的方式, 由信托机构融资购买并购企业的信托资产, 该资产为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 再由并购企业利用信托资金完成对目标企业的并购。信托融资的特点是筹资成本低、筹资能力强。而且《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信托公司可筹集的信托资金总余额最高为30亿元人民币, 可以很好地满足融资主体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庞守林, 邱明, 林光.企业并购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上一篇:年会老板感谢员工致辞下一篇:高中正视自己议论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