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2024-08-29

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精选8篇)

篇1: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让人类更好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处理知识,交流知识,从而帮助工作和学习,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同时信息技术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学期重点学习了以下内容:

1、进一步熟悉上网,熟悉Internet Explorer的使用使用。

2、网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搜索引擎的两种搜索方法,分类搜索与关键词搜索。

4、用文件下载的方法。

5、熟悉上网查资料,整理资料,利用上网这个工具为生活服务。分析本学期教学任务

采取分组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好落实,夯实基础,加强检查,让第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内容。

本地区的电脑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有电脑的,有的家长没有科学地指导学生使用电脑,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善用电脑、健康上网。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了超过两年的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学会本学期的内容不是难事。

本学期达到的教学目标

带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里探险、寻宝,不会与人进行交流,找到想要的“知识宝蒧”,如何把知识宝蒧扛回家,如何在网上安个窝,以及通过网络对我们可爱的家乡—中山市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让学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山人的骄傲,体会与人合作“探险”、“寻宝”的刺激与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山人的难倒与自豪。对过本学期的教学,认识到组织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在进一步推行协助教学,促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

篇2: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一共2个教学班,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新编版小学信息技术第8册,内容是全新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网络的简单应用两个方面。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网络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延伸,相对受硬件的影响较大,可以视硬件的承受能力而定,适当的接触网络方面的内容。知识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网络知识的简单应用。重难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视窗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接受更深一步的信息技术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4、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5、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制作相应的信息技术作品。

篇3: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以教职成[2011]12号印发《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指出:“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目前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乃至更多专业教学组织模式基本上采用“2+1”形式,即三年中前两年四个学期时间都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第三年的两个学期才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模式自实施以来,根据各方面反馈情况看,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实习模式单一,实习内容简单、枯燥,不利于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生实习时间完全按照各自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不协调,出现学校实习学生安排一头热的现象。学校一方因为大批学生待安排有足够的动力,而企业因为非用人旺季而动力不足,需求不旺,导致校企合作渠道不畅,效果不理想。

鉴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切实保证每位学生的实践锻炼时间和质量,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因为教学组织模式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采用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灵活调配学习与实习实训时间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设计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探索设计中,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充分利用“校中厂”、“厂中校”、合作企业等校内外实习基地,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提升要求,将三学年六学期分为十个学段,第一、二学年各分为四个学段,第三学年分为两个学段。

第一学段主要学习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培养职业基本素养。

第二学段是认识实习阶段,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目标规划、安全教育及企业参观等。认识实习就是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使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兴趣。带领学生到电子市场实地考察,使学生对电子元器件、集成模块等有深刻的印象。带领学生到“校中厂”或合作企业参观,初步了解企业的构架、运营模式等,从而使学生对电子产品整个生产流程有一定了解,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第三学段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职业基本技能。

第四学段为职业体验阶段,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或“校中厂”进行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工艺员等岗位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电子工艺手工焊接、初级装调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熟悉生产管理、工艺管理,掌握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识别、测试,初级电子产品装调等实践能力。在这一学段,可将企业初级工部分岗位标准加以转换,作为此阶段的考核标准。

第六学段为适应性岗位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或“校中厂”实习,在电子产品制图制板员、电子产品工艺员、电子产品装调工等岗位上轮流上岗,培养SMT操作、焊接、装配、调试、测试等多岗位的专业能力。在这一学段,可将企业中级工部分岗位标准加以转换,作为此阶段的考核标准。

第七学段主要学习专业综合知识,培养职业综合技能。

第八学段为生产性岗位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或“校中厂”实习。在元器件采购与管理、电子产品参数测试与功能测试、电子产品故障诊断与维修、生产设备的操作与调试等岗位轮流上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生产组织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在这一学段,可将企业高级工的相关岗位标准加以转换,作为此阶段的考核标准。

第九学段主要学习专业拓展知识和职业拓展知识。

第十学段为就业性岗位实习阶段,学生到合作企业或预就业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院专业指导老师一起,共同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指导,同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报告的撰写与答辩等工作。在这一学段,可将企业技术员的相关岗位标准加以转换,作为此阶段的考核标准。

根据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改革思路,结合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运营情况,合理安排十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及实践时间,按照“学习→认知实习→学习→专业实习→学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逐步具有职业岗位能力,最终能胜任岗位工作。

3 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不是简单地将学期重新划分,而是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不可能一触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让师生逐步适应非一学年两学期的定式。

(2)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必然给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落实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系部教学管理一线的作用,让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催化剂,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功能,实现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任务。

4 结论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六学期、十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将传统的一学年两学期划分为一学年多学期,将以前一次性顶岗实习分成多个实习阶段,并且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既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专业办学的要求,又考虑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的需要。同时将企业的岗位标准转化为实习过程的考核标准,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目标明确,内容具体。随着课程学习和岗位实践的进行,学生能力从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一定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锦祝.高职“多学期”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2(3).

[2]熊宇,张堃,庄武良,梁奇峰.高职高专“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2(8).

[3]张诺,张文秀,郑建华.高职院校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5).

篇4: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

1、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自学方案。

教材虽然是专家按教学规律编写的,有很强的系统性,但它不一定能关注到每一个地区学生的特点。所以教师不应该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而应该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抓住对学生的信息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材内容来设计基于生活的教学主题和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教学内容,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课前自学研究,为上课做好准备。同时,按照学生预习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例如,我在讲“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在讲图片和动画信息的加工时,把选修课本中的这一部分的内容加了进来,优先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课后通过网络等手段预先练习,寻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而且拓展了课程资源。

2、研究学生,做到深入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今的孩子信息渠道来源广,这使得不同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学生时,不仅要了解相同年龄段学生的共性,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确立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研究教学策略,做到学习活动多样化

恰当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老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不仅要体现所学的内容,还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二、课中要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1、出示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行为的指导与教学评价的尺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学习目标,它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定向、定位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检测最后教学效果的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使得教师有一个广阔的天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为了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

(1)本着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熟悉,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真实的问题中。

(2)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会信息处理的过程,总结技巧和方法,还能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从培养创新能力出发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所欠缺的,但是创新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我国现在特别提倡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广大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做到有内容让学生观察,有空间让学生想象,有吸引力让学生创造。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技巧性很强,它不同于传统学科,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在教育学生学习信息知识、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必须要采取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优势面前,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方法有很多,有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游戏法,小组协作法(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法等,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能适用于所有课的需要,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来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我在讲《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就使用了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协作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我的校园”确定主题,根据主题用数码相机采集图像、视频等素材,再围绕主题利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处理软件对素材进行适当处理,选择集成软件集成小组处理后的图像、视频等信息,呈现主体。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汇报交流。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处理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让学生体验了信息的获取、加工、集成、交流与评价的全过程。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小组选择什么主题,采集哪些素材,怎么加工处理,怎么集成作品,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综合性很强,个人很难独立完成,所以比较适合用小组协作法完成。

4、布置作业要难易适中,操作性强。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亲自实践后,有些内容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每节课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进行实践,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做到难易适中,可操作性强,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他们留下创意的空间。

三、课后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有限的课堂上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是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包括能否达成学习目标,学习是否高效,还有能否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启动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活动。

總之,只要教师每节课都能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也就是把准备、实施、收获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成功地上好每一节课,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5: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安庆学区北道小学

尹明峰 回顾本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实际制定各项计划,备好课,写好教案,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难易结合,并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学得愉快、学得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对这半个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一节课“讲解”的内容不宜过多,讲解的语言要精炼,步骤要清晰,演示的范例要由浅入深,注意前后知识的连接。在讲课中要善于使用“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应灵活多样,切忌“呆板”、“枯燥”。如:教材中篇第八课《在金山演示中插入图片》的讲解中应主要以自学探究式教学为主,让学生自已找出同类软件中类似的方法步骤。

“练习”是一节课中学生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练习的时间要充足,练习的内容要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练习的形式要做到多样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如:在制作《古诗》演示页的时候,学生完成2个演示页后,可以让学生做更多的操作:文字修饰,使整个作品效果更加好。

“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谓“学以致用”。它可以是对某一节课所学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对几节课,一个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可以穿插在“练习”之中,但又是在“练习”基础上的一次升华。例如:在教完教材中篇艺术字和图片的插入之后,我让学生制作一个宣传刊头,就可以在练习的基础上用到以前的知识,又让学生懂得了电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和热情。

二、加强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多媒体演示作品的制作,而这一课程是软件应用课,学生在五年级时学习了金山文字,而金山演示这些软件都是有类似之处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主要是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即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通过看书根据我提出的问题自学或同学互相学习,最后由他们得出答案,通过后期的一系列练习:《电子相册》、《神舟六号》、《美丽的广州》等主题作品的制作,学生的操作水平有了好大的提高。

三、注重因材施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在操作时,如果完成的可以看一下还可以怎样做,或者可否做得更好;有些时候我设计多个任务,有简单的,一般的,稍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做。这样不单使学生在不同程序得到发展,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利用计算机开展创新实践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我还选拔一些好的学生进行辅导,培养尖子生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主要是电脑画、电子报和网页的制作方面,通过对他们的辅导,使他们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提高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篇6: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期学情分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比较热情,讨论和学习的气氛比较不错,这是我们教学的优势。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间断接触信息技术的范围不同,且我们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而且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教材要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所以,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我们学校的教材采用的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本学期学习两个单元的内容: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2、计算机文字处理基础

第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及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计算机的操作基础

第二单元中的知识主要是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

三、本学期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能够合理的引用他人的观点或使用他人的成果,养成尊重他人著作权的习惯。

2、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及使用原理等,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能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设计、制作作品,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

四、本学期采取的具体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为主,教师引导教学为辅。使学生在引导中进行自我的培养,养成依法、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篇7: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学期教学计划

固东中学 杨照荣 2014年9月2日

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91、194、196三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通过上年的学习,学生对办公软件例如word、excel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二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是使用云南省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八年级第2册,本教材的设计考虑到零起点学生的特征,注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内容包括:平面素材加工与集成,音视频素材的加工,认识网络及网页制作。其中“认识网络及网页制作”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知识点:图像的获取、图像的加工处理、简单平面设计、声音的采集和编辑、影像的简单编辑、计算机网络、局域网、信息安全及网页制作。重难点:网页制作。

三、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如何采集、加工平面素材,并进行简单的平面设计。

2、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的技能。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3、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初步学会辨别网页的布局元素,综合运用网站和网页的制作技巧,建立一个简单的网站。

6、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表

课时 内容

第一课时 讲解学好信息技术的方法、本学期课程计划

第二课时 查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安装新硬件

第三课时 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的系统资源

第四课时 获取、安装和卸载软件

第五课时 了解病毒,防范恶意代码

第六课时 掌握采集与拍摄图像的技巧

第七课时 学会处理加工图像

第八课时 采集、录制声音

第九课时 掌握剪辑与合成声音的方法

第十课时 获取与剪辑视频

第十一课时 初步认识powerpoint

第十二课时 筹划一份演示文稿

第十三课时 添加文字、图片、图表

第十四课时 幻灯片中添加表格、声音、视频

第十五课时 设置对象的放映效果

第十六课时 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

第十七课时 发布演示文稿

第十八课时 综合活动:制作演示作品

篇8:上学期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案例描述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拟人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 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 随风起舞的落叶、令人垂涎欲滴的水果, 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给全文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 我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 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学生非常感兴趣, 用了很多学过的词语:景色宜人、层林尽染、春华秋实、瓜果飘香、金秋时节、叠翠流金。学生说出了许多描绘秋天的精彩词汇, 让人感觉仿佛秋天真的到了。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感受秋天。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借助字典以及以前学过的一些记字方法, 互相指正读错的字音, 不一会儿便把整篇文章读通顺了。

接着, 我来个问句式陈词:“孩子们, 秋天的雨美吗?”所有的学生都说太美了。我接着追问:“美在哪里?”学生们的概括能力都很强, 有的说是颜色美, 有的说是气味香, 有的说是秋的信息美。于是, 我顺着学生的思路, 说:“秋天的雨好美, 带着它那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把颜色都送给了谁呢?”有个学生脱口而出:“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我拿出一片画好的银杏叶, 说:“作者真会观察, 大家看, 这片叶子像什么呀?”学生抢着说:“扇子!”十月深圳的天依然有些热, 我下意识地用银杏叶扇了几下。有个孩子注意到了, 高喊:“老师在扇扇子!”在场听课的老师都乐坏了, 我觉得有点窘。不过, 恰巧为我解释“扇”多音字和“炎热”作了很好的铺垫。于是, 我更用力表演。“是呀, 我用这把扇子用力地扇哪扇哪, 才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生马上说:“老师, 扇是多音字, 扇子是第四声, 扇了扇是动作, 所以是第一声。”我还没有来得及表扬这名学生,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夏天实在太热了, 所以‘炎热’的‘炎’有两个火呢!银杏叶不用力扇, 又怎么能把炎热扇走呢!”于是我改变由我出示生字的做法, 随机调出了“炎热”和“扇子”这两个词语, 让学生由声音回归到生字。很多老师在课后对我这点评价很高。

二、教学随感

1. 联系上下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 课文内容丰富多彩,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 从秋天的到来写起, 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 秋天的丰收景象, 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 画面、音乐的渲染很容易把学生带进美丽的秋天。但是课文里有许多新词, 如果都放在第一课时学完, 可能要占去大量的时间, 老师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 刚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情境中, 就会被这些对学生来说因为陌生而觉得枯燥的文字拉回到现实中来。学生学习的情绪一旦低落, 学习的效率自然会降低。所以, 在词语教学时, 我采用了分课教学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 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几乎流于无形。如一开始学道:“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钥匙”这个词本意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在这里却是一种把秋雨拟人化的写法。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懂得了它深层的意思。如果单独把这个词拿出来, 可能学生只能体会到它的表面意思。

2. 学以致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 通过欣赏录像, 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对秋天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时学习课文中的写法, 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 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运用刚才学会的词语。“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在学到的知识与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学以致用, 把知识运用到平时的说话、写作和日常生活中去, 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案例点评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情境入手, 采用动作、实物等手段, 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秋天里, 把一个个生字、一个个词语变成秋天的种种色彩、种种信息, 满足了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整堂课上, 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效率高。

2. 意境识字, 生动有趣

上一篇:小摄影师作文300字下一篇:《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