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2024-08-25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精选6篇)

篇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冠山联校南关学校郭荣秀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已有多年的时间,在这几年时间里,我们在教师的观念更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师生运用网络环境的能力、网络环境与新课程整合的实践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由此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初步的理性熟悉。使我们教师的思维、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就以上几方面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题目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改革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课堂教学信息高速、及时、全面反馈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被动、封闭、强化性学习(填鸭式)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更不适应现代经济时代的要求。

学生参与教学,冲破封闭,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潮流。“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已成为学习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的四大要素。2005年9月,我校安装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进行了联网改造,为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经历了前期预备工作阶段和实施阶段,前期预备工作阶段的具体做法是:(1)请有关信息技术权威人士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普及有关知识及课题发展、研究状况;(2)组织动员,组建研究队伍,为了更好的实施和落实,制定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具体做法是:(1)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和相关案例材料。校园网的接通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们的思维伸向了世界各地,使我们的眼界看遍五湖四海。从网上我们学习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我们把这些内容进行编辑、并形成文字、电子文档收录在文件夹内。现已搜集、整理了大量研究资料。从而使我们从一种模糊的研究向规范化研究迈出了一大步。(2)参观学习,以感性的方式拓展教师的思维。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大型的参观学习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开阔教师的眼界,用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识就是从学习和实践熟悉中积累起来的。我们把实际的研究纳进到我们学习研究的日程中来了。

每年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参观南关村的苗圃园,了解了那里科技发展的新概况和采用的技术手段,在欣赏美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领会到了那里的设计思想的发展理念。从具体的设置到远景的发展、从个体的培育到整体的规划、从设备的控制到人才的治理,我们都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对于我们的视觉和思维都是强大的冲击。

往年我们又组织一次大型的纠正错别字活动。动员3―― 6年级的学生到各个街道、商店、餐馆、小卖展、医院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统计一些常用的繁体字、错字、别字、简化字等,通过上网搜集熟悉一些繁体字。同时规劝他们正确书写汉字。从中我们熟悉到:眼界就是思维、眼界就是学问,眼界就是思路。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新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①语文组建立了语文教学的资源库,活化语文教学的授课模式,开阔学生的读、写视野,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终极进步语文教学质量。

②数学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数学教学中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科学化,基本题材的档案化,基本过程情景化,知识输出的高效化,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化。

③英语组利用网络资源,创设听、说、读、写、议的环境,进步英语会话模拟环境的质量,进步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进步学生在英语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④综合校本组: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科间、教师间的资源共享,进步知识输出效率,进步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现行的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从题目的提出开始,让学生们自己选择课题,自行确立研究方案,进行实际实施,写出探究报告。在这方面,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题目,制定了各种研究方案,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并以实物模型制作说明,调查报告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课题研究的发展。从而达到了课题研究和教学发展的和谐和同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体现。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能力。

研究重点: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学习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促进或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达到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

主要内容:在部分学科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帮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进而探索一条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全面进步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同时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成果分析

取得的理论成果: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根据多年来的研究,结合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初步总结出一套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1、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实验、文字资料、生活现象等,帮助学生发现题目: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一项基础功,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题目而展开的。发现题目也是一种能力,有题目才能有思考,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十分留意题目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目标,利用实验、文字资料、生活现象等,设置题目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题目。

2、进行猜想并提出假设:

进行猜想并大胆提出假设是针对题目提出的解决方向,是多样化的,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轻易使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发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探究假设:

通过探究,不但可以得出结论,还可以进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素养。

4、得出结论:

结论可以是一些规律,也可以是对事物的熟悉,学生在各种不同思路的引领下,互相讨论,深进研究,原有的知识再次巩固、应用,往往能够找到题目的答案,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当学生得出结论时,通过表述锻炼了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交流结论:

通过交流结论,课堂效率进步,学生思维更加开阔,经过比较还可以找到最佳途径解决题目。

6、应用结论:

应用结论是对获得知识的巩固练习,并在牢固把握的基础上进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总之,以题目为核心,在题目驱动下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我构建知识系统并进步、扩展,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

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实验、文字资料、生活现象等,帮助学生发现题目→进行猜想并提出假设→探究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论→应用结论

上述模式只是一个低级研究性学习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细化,我们将继续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往。

取得的实际成果(一)论文:

1、王秀英老师撰写的《运用信息技术,进步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论文获得《阳泉市陶行知研究会》一等奖。

2、郭荣秀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假日生活调查点滴体会》论文获得《阳泉市陶行知研究会》一等奖。

3、魏银萍老师撰写的《小议探索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征文活动中获市二等奖。

4、陈晓琳老师撰写的《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探讨英语教学》

5、王建彬老师撰写的《浅谈学生的体育爱好――喜欢和风俗》论文获得《阳泉市陶行知研究会》二等奖。

(二)课例

1、赵凤云《》录像课

2、刘丽琴《》录像

3、岳巧林《》录像(三)课件:

1、王凌云老师制作的《识别交通符号》

2、王彤霞老师制作的《七巧板》(四)实施案例:

白凤仙老师的《》案例,在年、11月“"研讨会上获三等奖。

四、研究结论:

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应用,实现了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建构一种自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学生、教材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和谐自然的整合,顺利实现了学科教学改革转轨,利于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练习和信息技术运用。进而进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造精神、题目意识的进步。终极使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进步课堂教学效率。

五、讨论与建议:

1、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既可节省大量的时间,拓展大量的空间,优化课堂结构,又可令枯燥、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寓教于乐,对突出知识和技能的重点、突破学习和把握的难点,进步教学的效果有独特的作用和上风,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相比的。

2、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学生是在自我构建知识系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利于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练习和信息技术运用。

建议:

其一、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在真正吃透大纲和教材后才能确定,切忌”灵机一动“"信手拈来”。

其二、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尽不能为用而用,装点门面,一定要用其所用,重实在效。

其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持之以恒,并且需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高效的教育功能。

总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在创新思维的思想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为我们拓宽了新的领域,信息技术环境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相结合,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开发者。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培养学生研究题目、提出题目、分析题目、解决实际题目的能力,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进开展。

历史上的今天:

钗头凤2010-10-08【金氏打油】赠眼科医生张健2010-10-08秦王扫六合2010-10-08转:三十而立,普通家庭财产的完全规划2010-10-08

篇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

信息技术引入学科教学领域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如能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变传统教育的一些做法,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就有可能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比较早提出“整合”思想的是美国“2061计划”。2061计划指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扩大这种从经验出发的学习”,“打破现存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限制”。在“整合模式”里,“2061计划”并不是孤立地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是在每个课题里都强调了“建议学生应获得亲身体验”,主要是实验和社会调查,还特别强调了“观察、测量和分析”在技术应用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该项计划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而小学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所以少有专门研究这一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在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较多,常规教学偏少;

2、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够系统,导致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教与学的关键困难解决不够理想;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

5、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

6、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该课题在国内以前研究的重点是放在与各学科的研究,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这将有利于通过这个整合的信息发现其共性的规律,寻找其个性的特征,以更好地为建立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已有许多经验。由此,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三维目标,体现课堂价值,张扬学生个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整合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向更深层次推进的切入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从当前教与学的一般模式出发,结合信息技术环境和小学品社学科教学的特点,探讨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建立系统的整合理论,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

(1)使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探究学习,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使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习过程具有协作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合作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4)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并力求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相关成果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三、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人工智能技术(Aritifical Intelligence)等。目前,在教育领域中用到的除了上面说的外,还应包括幻灯技术、投影技术、录音技术、电视技术等视听技术,并且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也总结出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因此,在鼓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传统视听技术的应用。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P.382);指“学生在形成概念和 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 技术和方法”(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P.311)。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2、现代信息技术理论认为: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因此,当今世界正面临一场“学习革命”,这种革命将彻底改变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当代课程观

从静态的、封闭的向动态的、开放的观念转变。具体讲,包括以下五点内涵: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3、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为根本。

4、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创造者。

5、课程是文化再生产。

五、研究目标

1、探索与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优化课堂结构。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4、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

5、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升,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提高。

六、研究内容

1、当前,小学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一是单机演示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整合;二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整合;三是电子白板环境下的交互

式整合。而在不同的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恰当的选择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会呈现一片快乐,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之中快乐学习,快乐收获。而错误的选择,将会给课堂上的师生造成教学和学习上的迷茫。我们准备集中对这三种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出在这三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策略的模式。它是研究的重点。

2、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与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大不相同,因此,学习方式也存在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展开学习,养成良好的团结互助,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3、探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离不开资源,而当前,这些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来源于网络;二是来源于原创;三是来源于修改。无论哪种资源,都要遵循贴近儿童,健康向上,并具有有效性。这些资源的获取也是本课题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高效的获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真实问题。我们将通过课题的开展,总结出各种素材、资源获取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4、依托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将着力构建适合我校实际并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资源体系。离开了资源库的支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程整合将是短暂的。要想长期地将整合进行下去,建立一个检索方便,分类清晰,存取方便的资源库也是此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它将贯穿于整个课题的研究全程,而且,课题研究结束后,还将不断充实、完善。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得到持续发展,受益于学校师生。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了解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与优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收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需求与建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

4、实验法。

5、比较法。

八、研究步骤

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3年6月)

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进行教师培训,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理论进行学习,对课题相关的要素进行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1)组建课题组

学校计划课题组由辽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高级职称、辽宁省劳动模范娜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人员由副校长、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小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人员均是本科学历,是省、市、区级骨

干教师,这些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从事教育科研的实践能力。

(2)理论学习

课题组成员将主要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的文章进行查询,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在此期间,主要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教育模式》等,同时学校订阅了《辽宁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等期刊,将期刊中有价值的文章及网上的资料复印或下载,组织教师学习。通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确保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

2、中期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4年7月)

(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标、分析教材、上研讨课,积累课件资料、课例资料。这一时期课题组将在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注重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研究。

3、后期研究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课题组将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并在成熟时逐步推广。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九、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前期:文献研究资料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征评。课题开题报告、调查报告、实施方案等

中期:中期总结、研究论文集、教学实录与反思集、资源库等。

终期:《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研究报告、《教学新视野》(书稿)、教学课件集、师生论文集、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与案例、音像资料光盘及其它优秀软件汇编等

十、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组织机构

1、专家咨询小组

组长:郭丽文(辽宁省电化教育馆教研部主任)组员:侯春涛(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技术部主任)滕刿联(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品社学科教研员)

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娜

成员:魏振刚 赫洪申

3、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赫洪申

成员:魏传凤 王海兵 李绍华 佟倩 石启宝

(二)人员分工

刘娜: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及协调工作。

魏振刚:参与课题的总体设计与指导,负责筹集课题研究经费,协调研究工作,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赫洪申:负责课题实施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工作,组织研究报告的撰写。王海兵:负责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学校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参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魏传凤: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工作。参与课题的实

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

石启宝:负责课题的研究实施,参与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佟倩: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李绍华:参与课题的实施并与相关学科配合,负责设计、编写与本学科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完成并发表研究论文1—2篇

十一、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1、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为学校分管教学和分管科研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计算机教研组长等。他们中,大多数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专业素质较好,学科分布广泛。基本上都独立主持过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参与过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课题管理经验。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主管负责人,在此前还专门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了专题研讨,作了专题报告。

2、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近年来,学校一直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目前已迈入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化发展轨道。

(1)、常规设备、器材: 实现班班通设备全校覆盖。(2)、高技术设备、器材: 多媒体教室1个;

制作课件专用计算机10台,制作课件专用办公室1间;

高清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刻录机等;(3)、完整的校园网: 10M光纤接入;

骨干网具备181节点的校园网络; 电子备课系统软件一套; 拥有校园网站;

(4)、闭路系统,实现视频教学进课堂;(5)、多媒体教室1间。

3、专门性的校本研修

我校为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学软件开发、课件制作、教学研究的水平等在省市内均处在前列,校园网上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教学资源库和网上直播室,拥有一批专职计算机教师。尤其是在教师校本研修方案中,我们将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列入研修计划,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目标。学校还将把该课题的研究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程管理中,确保课题目标的全面实现。此外,学校将继续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强化对课题的管理,充分发挥课题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无论是研究经费还是研究时间,学校将全力予以保证,以进一步扩大科研效益。对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

4、多纬度的指导支持

积极寻求理论指导,争取得到全国及省市区电化教育中心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题研讨活动,与同一课题的兄弟学校正常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取长补短,保证本课题研究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

5、经费保证

年投入科研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15%左右,并逐年增长,优先保证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及其它教学设备的使用。

十二、主要参考文献

1、何克抗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陈民众等著的《创新教育新论》

3、祝庭智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4、黄荣怀等的《关于网张教学过程认证标准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

5、钱建昌、谢建斌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6、钟志贤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

7、黎加厚等《教育技术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8、张倩苇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9、滕明兰.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10、陈 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3,(1)

11、鲁新民、吴果夫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实施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

篇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一) 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构建了“媒体搭桥——情境驱动——自主学习——信息延伸”的模式, 此模式下, 教师是:创设情景——任务呈现——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反馈。

下面以《海底世界》教学为例。

(1) 媒体搭桥:创设情境, 利用网络把难以看到的海底景象展现, 学生“游览海底世界”, 欣赏海底深处的奇异景象, 由此唤起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撞击, 产生移情效应, 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 情境驱动: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海底到底是宁静的, 还是有声音的?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世界?打开“质疑问难”窗口, 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 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 以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可以采用朗读课文, 上网查找资料, 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目标明确, 学有所向, 学有所法。

(3) 自主学习: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声音、动物、植物、地形、矿产) , 可以在“课文朗读”里点击“声音”聆听到海底的美妙乐曲, 点击“活动”看各种动物活动方式, 也可在“海底资源库”查看资源。再将自己的探究结果通过BBS发布、交流, 并以口头汇报补充。在交流中, 既实现了第二次资源共享, 又突破了三年级学生把话说具体的教学难点, 达到“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4) 信息延伸:“拓展延伸”环节设计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海底世界吗?课后请认真搜集海底世界的有关资料, 并把它写下来。利用“海底论坛”、留言板进行探讨, 参与评价, 最后打开“练习巩固”, 利用“友情链接”提供的网址进行“海洋探秘”。

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以“任务”推动学习, 贯穿学习,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学习环境与资源的构建和学习内容任务的设计上。

2.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形成了图、文、声、像并茂, 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 极大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我们构建了“信息导说——自主习作——媒体评改——存盘上传”的模式。

下面以《月夜遐想》作文教学为例。

(1) 信息导说:多媒体展示优美的月夜图、动画, 配以优美的音乐, 把自己头脑中瞬间产生的奇特想法, 用一个词、一句话写下来。交流后出示搜集的关于星月的奇思妙想图文, 朗读讨论从中领悟奇思妙想的方法, 并构思自己的习作。

(2) 自主习作:有了想象, 有了构思, 习作就像流水一般流淌出来。播放优美的轻音乐, 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 用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 媒体评改:完成习作后, 老师将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或病文加以出示, 欣赏评改, 采取重放、关键处定格、放大或缩小等手段, 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 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

(4) 存盘上传:根据例文评改, 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定稿后存盘并上传给教师, 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3. 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打破逻辑演绎推理的做法, 增强学生归纳和直觉估算能力, 从而体现数学文化特征。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意义建构”的模式。

下面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

(1) 媒体激趣:图片欣赏——埃菲尔铁塔, 举重运动员, 天坛、杨浦大桥、故宫……生动的画面, 激起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紧接着观察画了一半的瓶子、衣服, 想象整个图形。讨论看了这些图案, 你有什么想法?把你想了解的知识, 上传到公告栏中。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 最后师生通过互相协商, 在公告栏中完善本课的教学目标, 自觉进入新授。

(3) 探索交流:将一张纸对折, 在纸上画出半个瓶子、衣服的图案, 沿线条剪下, 把纸展开。讨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水到渠成。初步建立概念后, 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与画法, 进入在线测试反馈学习。

(4) 意义建构: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进而获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最后把自己得到的结论上传到网上, 互相交流。在老师的总结之下, 共同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查阅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也可以进入“思考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 还可以创作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在班内交流, 同伴互评, 教师点评。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自我判断、探索、选择性的学习、建构, 努力体现学习的个性化。

4. 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协作交流和情感激励工具, 促使学生发展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及英语交际的能力发展。我们构建了“情境热身——模拟操练——思维拓展——回扣教材”模式。

下面以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4《Halloween》教学为例。

(1) 情境热身:课前, 教室里布置相关情境,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滚动播放国外Halloween的图片、音乐, 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文化氛围和节日气氛。

(2) 模拟操作:讨论What do we need for Halloween?We need…What else do we need?…讨论完所需东西后, 用多媒体创设购物的情景, 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操练重点句型What do you need?What else do you need?What do you like?Do you like masks?…相关单词pumpkin, mask, vase, pig, chicken…学生语言运用真实、灵活。

(3) 思维拓展:教师进一步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字、图片。如在Halloween Party中人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bite the apples, 并组织试玩。既掌握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又大大提高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效率。

(4) 回扣教材:回归到课文语篇, 进一步了解Jim一家是如何准备万圣节, 如何去买所需的东西, 继续巩固相关知识等。

英语语言训练, 特别需要信息技术来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 特别需要信息技术为其创设各种模拟情境来为学生更主动、真实地进入英语对话情境。

本课题在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主的基础上, 向其他学科辐射。

(二) 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 学习目标的选择者, 学习内容的探索者, 学习成果的发现者, 学习方式的创造者。如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的教学中, 学生首先进入“资料室”的“56个民族”, 点击“各族简介、民族风情、图片荟萃、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栏目, 进行广泛的或归类的资料搜索。也可进入“精彩视频”收看各民族视频资料。经过多方收集相关信息, 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鉴别和整理, 使之简洁明了, 通俗晓畅, 最后将自己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并交流,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等。

(1) 竞争。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 由不同的学习者 (可以是小组) 完成, 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 然后加以评论。各自任务完成后, 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如《海伦·凯勒》一课, 学生在对海伦成功某一原因的深入探究后, 进行课堂交流, 看谁的探究最有价值, 最后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认识到诸多原因的合力才最终造就了海伦·凯勒。

(2) 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 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网络查询资料, 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 达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如举行“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辩论赛时, 老师向学生推荐了《狮城舌战》一书, 因书店无货, 学生们纷纷上网阅读, 学习起辩论艺术;还从网上搜集名言警句、生活实例充实论点。辩论时, 一个个引经据典, 唇枪舌剑, 对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 伙伴。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 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 并从对方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 促进问题的解决。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研究时, 学生自由组合成伙伴关系, 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 伙伴积极参与, 友好合作, 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 创造性潜能也获得了充分的开发。

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造性学习

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外化呢?我们研究中常用的工具: (1) 文字处理工具 (Word、WPS等) ——适合培养学生信息组织、意义建构的能力。 (2) 绘画、作曲工具——适合培养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 (3) 信息浏览、搜索工具 (如Internet Explorer) ——适合培养学生搜索、甄别、获取信息的能力。 (4) 信息集成工具 (如Power Point、Front Page) ——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表达能力与品质。如“蓝鲸”的研究性学习汇报时, 学生的成果展示精彩纷呈。有用Word撰写研究报告, 有用Excel的立柱图对比蓝鲸与大象、肥猪的大小, 更有用Power Point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

(三) 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构建了“一个准则, 一个形式, 多项内容, 多种手段”的评价模式。一个准则:学生发展准则;一个形式:发展性描述评价;多项内容:信息能力、问题能力、非智力发展、知识获得等;多种手段:多元的评价主体 (教师、学生、社区、计算机系统, 并有机结合) 、多变的评价载体 (口头评价、表格描述评价、综合描述评价、网络评价) 、多种的评价对象 (小组或个人) 。

●●课题产生的绩效

(一)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 在学中创、创中学, 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 转变了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习能力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进行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 从学到创, 从创到学, 不断提升。

2. 丰富了学习手段, 提高了信息素养

学生能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学习资源, 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 以解决问题。学会了通过E-mail、留言板、BBS、QQ等进行交流讨论, 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3. 加强了多种评价, 体验了成功喜悦

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的定时性考查, 学生的心理负担减少了, 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强了。

(二) 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 在教中创、创中教, 为教师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1.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艺

课题组的成员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实践, 提高了教学能力, 一系列典型教学课例得到了推广。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有近150篇发表、获奖。

3.练精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篇4: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后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它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其他学科中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但是笔者认为它其实更适合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它能使得更多小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迅速掌握需要掌握的技能。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为了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应科学地建立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在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下采取异质分组法,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我采取的是把全班分成8组、每组6人,其中有两三位同学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其余几位同学则相对差一点,并对组内每个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定期轮换),组内成员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一个学期调整一次。每个组都要齐心合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并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值得强调的是,小组内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才能明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自的努力和大家的通力协作。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现实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就会在平时的上网、玩游戏、查资料等操作过程中摸索出一些知识来,而有些同学只对游戏感兴趣,根本不关心那些基本操作。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根据老师教学的内容,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老师的示范下操作着计算机。同一个学习内容,不同的知识水平,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效果:已有知识多的同学学到更多,而已有知识少的同学,则越学越少。长期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失去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小组合作学习更要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1.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

为了能够在课堂中顺利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辅导并做好相关素材资源的提供。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所上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等媒体资料或网络共享资源。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教师在课堂组织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并进行适当的评价,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

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时间要合理安排

根据学习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比较科学地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太短,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交流和操作实践。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应用

如,在教学“制作小报”这课中,首先我讲解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操作问题,然后由各个小组自由讨论决定本组制作关于哪方面的小报,如“环境保护”“奥运知识”“动物世界”“我们喜爱的动画”等,同时定好内容、版式;接着,小组成员依据自身特点来分配任务;再接下来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如有不懂,先向组内其他成员请教,假如经过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可求助于其他小组成员);最后组内成员有效地整合各个内容;在整合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应阐述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这样,在整个小组合作制作小报的过程中,既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又发展了个体的特长,发扬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前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合作讨论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大脑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第一次组织小组讨论主题的时候,我发现小组讨论交流时,学生对于所讨论的问题只有很浅显的认识,只是几个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能简单地说上几句,大多数学生则是只能充当听众、旁观者的角色。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因此,合作讨论必须得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2.个人与学习小组有机结合

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存在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往往一个小组操作技能好的学生承担大部分工作,而一些操作技能较差的学生根本不会参与进来,出现“优生在做,后进生参观”的现象,这样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只有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同时个人与团队的荣誉感也会让他们努力将自己的个人部分做得更好。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思维火花的迸发。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思考和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篇5: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一、课题名称及关键词界定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本课题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电教设备、校园局部网、多媒体网络课室以及能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学习互助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因特网、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层面,还存在着“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量与实际需要不符合”、“多媒体应用不流畅”、尤其是“„信息技术只存在于教师的用‟的单向效应”等误区,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制压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在我国,教育科研网已启动,将建成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个层次的结构网络。在省内,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里也提到,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所应具备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构建自主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本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主动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

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乃至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与理论的支持。

四、本课题研的创新之处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顺应知识经济和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给中学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体现了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信息技术除了应用于自身学科外还可以深入到其它学科中去,改变学生的学习。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而且促使学生形成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下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补充、不是调和,而是一场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载体支持下的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倾向于依靠教师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 老师安排学习任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非常淡薄。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观念势必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本课题组成员的共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靠自身的水平来进行,不能教条的强迫学生去学某些知识;教师只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主动地得以实现。

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自主学习应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确立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控制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评价学习结果。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和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所学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以期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构想,我们将着重进行几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探索英语学科在内容与形式上对网络环境的需要程度,从而优化课程整合的过程。

3、借助优化的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编写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适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4、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调控学生心理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研究假设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假设:网络是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多媒体和网络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英语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七、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学生课内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体计划;构建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其学习效果开展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品质。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服务。

3.经验总结法。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改进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库。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5.实验法和个案法。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方式变革取得应有的进步。

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的研究活动除了渗透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结合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兴趣的活动来进一步开展和研究。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约为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6.10—2016.12)

主要是理论学习,学习我国各地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比较宏观的了解和把握,进一步制定详尽的计划和方法。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意义,制定计划。

(2)组织课题实验的教师参加相关理论学习和培训,申请立项。实施阶段:(2016.12—2017.08)

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学习。搜集和制作开发教学方案,运用网络上实验课;

在实验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开展有计划的研究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教学论文、阶段总结等等。

总结阶段:(2017.08—2017.12)按课题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力争出一套成果汇编,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的成果作好准备。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绩优异。学校教科研风气浓厚,每年都有上百篇文章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我校已经建成运行稳定的校园网,有多媒体教室160个,课题组成员每人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为课题组在每个年级准备了两个实验班,便于做对照实验。学校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投入课题研究,补充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和设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研讨及购买资料所需经费由学校审批报销。为激励研究人员出成果,对课题研究做出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习手册:《前期学习资料汇编》

2.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 3.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能力提高》 4.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5.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口语交际提升》

6.研究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本课题组成员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能完成本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李柯,课题主持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高中英语高级教师,邯郸市骨干教师,年富力强,多年一线教学和研究经验。夏志平,贾菊芳,文勋,李智超四位教师都是中学一级教师,武安市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他们曾撰写《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方式》《也谈MOODLE辅助高中英语协作式写作教学的可能性》等论文数十篇。他们能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甚至通过示范课、讲座等形式在县内外交流,能较好的发挥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

李柯:负责课题总调度 夏至平:理论研究 贾菊芳、李智超:课例研究 文勋:资料收集整理

十一、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

《信息技术》—陈

纯—浙江教育出版社。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文—《上海教育》2001年第4期。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刘向永—中小学电教。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教育技术研究,2000(4)。兰宏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12。张建伟,卢达溶《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曹

篇6: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开题论证报告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各国的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潮流。各国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行动方案,在宏观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美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并要求12岁会上网。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二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观念。日本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活用能力”。国内广州、北京、上海等被列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都在研究如何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研究网络这一格局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机制,是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随着学校的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完善,宽带网的接入;以及家庭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网络畅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的选题适应时代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体现了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理论总结,对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

育中的运用,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方法、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重点工程,随着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教育方法和学校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尤其,信息化社会及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愿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合格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主要探讨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对传统的教学弊端的分析,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进一步验证了信息化环境下学科整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可行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

2、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探讨

3、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课程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在现代教育思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双优”进行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研究。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具体如下:

(1)教学实验法

应用教学实验法来研究信息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2)行动研究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验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

(3)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案例分析法

通过典型案例的研讨分析,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

3、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11------2013.2)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班级,对实验学生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以及电脑操作熟练程度,有效地指定实验计划。

(2)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相关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更新观念。

(3)课题研究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交流探讨实际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3------2013.8)

(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精美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尝试,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技巧。

(2)建立教学资源库,完善每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课件、试题,教学视频等。

(3)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评定及总结,并不断地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

(4)完善课题专题网站建设,进行课件、网页的评比。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9------2013.11)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做出细致的分析、总结,形成网络时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基本经验。

(2)进行课题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3)进行实验课题的结题和汇报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课题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方法做出很多尝试,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发展研究,符合当前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网络时代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的创新。

2、实践应用价值

上一篇:精美手机爱情短信:你是我的宝贝下一篇:建管科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