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

2024-08-25

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通用14篇)

篇1: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

一、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听课的基础。新授课要求预习教材,因为授新课是传授教材的新内容、新知识,预习功课可提前发现自己在新课学习中的难点,以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与新课有关的问题,从而增强听课的主动性和理解力。凡新课预习要做到“四出来”,即把简单观点背出来、主要观点标出来、重要论点划出来、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预习过程中要边读、边思、边划、边记,即一边阅读,一边划出重难点,以便在上课时注意留神,把握重点解决难点;一边读一边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难点记下来,把自己的初步体会或点滴看法记下来,准备上课时解决或参考。

二、认真听课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第一,集中精力,专心听课。这是保证听课质量的主要条件,只有集中精力专心听课,才能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才能从老师讲课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提高听课质量,才能做好笔记,为课后作业和复习打下基础。第二,眼、耳、脑、手并用,看、听、思、记结合。眼睛要看教材,看板书,看老师的手势表情;耳朵听内容;脑要协调眼、耳、手的活动,思维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手要认真做笔记,在书上划出重点、记符号,同时在四者并用,四个动作结合时,要注意协调看、听、思、记四者的关系。首先是听,听是关键,是基础,特别要听对难点的讲解;其次是记,心记不如笔记,听课笔记一定要记,而且要记好;第三是思,只有思才能受到启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更多收获;最后是看,看虽处于辅助地位,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记课堂笔记

好脑子不如勤笔头。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怎么记呢?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记听课笔记。第一种方式是书上批记,即将主要论点、论据、重点、难点及理论知识的层次等在书上逐一做下各种符号,必要时还做一些文字记述;第二种是笔记本记录(听课摘记)。但无论怎么记,切忌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老师的板书,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不一定都记,老师没有写的也不一定都不记。要听记结合,不要贪多求全,把老师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要记关键性内容,特别是教材上没有的知识,凡是课本上叙述详细的地方,可以不记内容而记书码和行数,同时记笔记要精简内容、分门别类、使用统一符号。

四、及时巩固复习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及时巩固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目前的新授课,我们学生自己复习的形式主要是日常复习和阶段复习。其中日常复习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复习形式和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熟记以后,一小时忘56%,两天忘16%,六天忘3%,就是说第一次重复最重要,当天学过的内容一定要进行及时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及时巩固增强记忆的效果。否则,日积月累,不会的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基础差,以后很难再补,所以当天讲过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巩固,搞好日常复习。其次是阶段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可以按照笔记把知识编制成简明扼要具体直观的图表,实现知识的系统性。总之通过日常复习和阶段复习就能实现局部到整体,整体到局部知识的相互转化。

五、规范练习与作业

练习与作业是学习过程的继续和深化,关于练习与作业要做到独立规范完成,所谓“规范”,谨记:整洁、认真、清晰、条理。

如何让学生学好政治的方法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学生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2、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3、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框、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写出眉批,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4、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要求学生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5、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例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一、二课内容压缩为“国家”两个字,由此引申出:国家的基本阶级和阶级关系;国家制度──民主;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管理形式──政体;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国家结构──我国的“一国两制”等。

6、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篇2: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

2. 把目录看一遍,学会把目录装在脑海中;把目录在脑海中形成纵深的立体感!要把框架镶在脑海中,这一点非常关键,整本书要像知识树一样,印在记忆里,我们知道知识的逻辑、结构框架后,便知道我们学习的各种知识细节,在知识树中的位置、与逻辑结构关系;

3. 把每一章看成一篇文章,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从头到尾看上5遍以上;然后闭上眼睛问自己:这一章到底反映了几个核心事情?有几个关键人物?那些关键人物在这个事中起了什么作用?

4. 融合历史年代:先划分历史时间、年代的大块。有什么标志性人物出现、历史大事件,把历史划分成几个重要的历史大块。如:我们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你要知道看大块,这本书总共把人类历史切割成3大块——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

把时间、人物、事件(年代)连在一起,唐朝初年有几位皇帝,有几股政治力量,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是什么状态,在头脑中有纵向连接之后,要用横向连接把这些串联起来,这样你才能记住;

篇3: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

于是做高一新生历史学习情况调查, 欲善其事 (教学) , 材 (主体) 之当下态况不可不察。

一、调查目的

编制指向反映受测者对历史教育目的、形式、评价方式等认知水平及对教师历史授课能力需求的问卷, 通过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动机、已有知识经验, 进而确定其学习活动之最近发展区, 为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落脚点, 服务于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人性关怀的现代社会公民。

二、调查对象

地处城郊接壤带的一所既逊省一级重点精英 (姑且言之) 殚精竭虑下猛功夫“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千里”昂扬勃发斗志, 又浅同侪因循旧价值判断为忝列职、技校门墙而滋生羞挫心理的省三级重点高一全体新生。

三、调查内容

1、学科学习动机的自我归因

2、学科知识经验的主体估价

3、学科教育价值的经验感知

4、学科学习风格的内省界定

5、学科教学活动的模式期望

四、调查时间

11月10-16日, 2007-2011延续五学年上学期期中考后一星期。

五、调查方式、结果

半封闭 (固定、标准答案与被问卷者自主自由答案并存) 不记名发送式自填问卷, 每年回收率94.4%—99.5%。统计五次问卷 (有效卷凡1980份) 中共性单选问题:

1、您最感兴趣的是

□政治制度 (17.4%) □经济结构 (13.3%) □思想文化 (15.8%) □其他 (请试说明…) (53.5%)

2、您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

□历史课本 (72.5%) □专业书籍 (1.1%) □小说 (19.4%) □其他 (7%)

3、您在学习历史中的最大体验是

□树立历史观、培养道德感 (0.1%) □掌握渊博知识 (82.5%) □训练记忆力 (14.6%) □其他 (2.8%)

4、您最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 (69·2%) □理解记忆 (23·4%) □其他方式 (7·4%)

5、您最喜欢的历史课评价方式:

□开卷考试, 以减轻学习压力 (61.6%) □闭卷考试, 以落实基础知识 (23.8%) □开闭卷结合, 开卷开放性, 考察综合能力, 闭卷考察基础知识 (14.6%)

六、调查体会

结合学生访谈、教学, 体悟:

1、教材。

最顶级宫廷御厨精心烹饪的佳肴美味也有不讨客人好的时候, 17.4% (政治制度) +13.3% (经济结构) +15.8% (思想文化) <50%的兴趣度振聋发聩施教者引导学生构建合理“膳食结构”习惯同时务必考量适当添置“食材”以长教材可读性, History (历史) =hi (嗨) +story (故事) , 读维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我们惊讶哲学的事居然可以写得如此有益并且有趣。

2、教学。

较单一经验获取渠道 (72.5%来自历史课本) 联合大约聊胜于无的课外摄入量对抗初中开卷评价诱发的惰性和自然记忆遗忘规律而积淀下的历史知识储量对接上高中专题史体例时捉襟见肘, 自主探究精神遭遇学完二十六个字母雄心破解达芬奇密码式尴尬逼迫师、生重组历史知识体系乃实现历史教育诸理想之先行。

3、目标。

当寄予高期许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囿于匮乏客观测量标准以资操作, 不论铸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抑或培养科学历史观的美丽期盼在对高考成绩的极致渴望中折戟“滑铁卢” (最大体验树立历史观、培养道德感0.1%) , “其身正, 不令而行”, 教师个人魅力所携带的底蕴嬗变为学生人文素养不可或缺滋补。

4、学法。

“臭名昭著”的死记硬背用69.2%用户群在特定学科诸如历史强劲昭示着背诵的生命力 (一切知识, 只不过是记忆—培根) 并于不经意间泄密绑架想象力的或不是死硬文字却是躲藏文里字间的死硬思想—标准答案, 直面知识狂潮浪峰奔袭而至, 学习掌握一种源起古希腊西摩尼德斯建立在意象和联想之上的卓有成效的记忆法直指教学知识点当是时突显意义悠远。

5、评价。

通过引导阅读、讨论、理解、分析、评价、诠释尽可能度呈现的多视角史料基础上所完成的专题作业 (小论文) 考察并培养学生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 舒缓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量及知识内容展衍对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的进阶要求所造成新生磨合期学力、心理负荷而表现出的眷恋前评价方式趋向 (61.6%支持开卷) , 丰富学科多远化评价。

参考文献

[1]葛龙庆:《高中生对历史及历史课程认识的调查报告》, 《历史教学问题》, 2004, (03) 。

篇4: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

一、高一历史课的课前自主预习的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 的基本理念是 “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体现多样性, 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历史学科自主性预习变革的理论依据。

做好历史学科的自主性预习,好处很多: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预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加强记忆;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教与学更好地统一起来;从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来看,也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發展、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

二、帮助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

1.分层设计有效预习作业,明确预习的目标和任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布置预习作业时要面相全体学生,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我校高一历史组设计两类预习作业:

A类为常规作业,面向全体学生:

(1)通读教材及课程标准, 圈划出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明确重、难点;

(2)编写提纲或知识结构,特别复杂的可以是让学生填空;

(3)完成作业本或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4)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等。常规预习作业必须按时完成, 教师可以全部检查, 也可以有选择的抽查, 评价标准主要是有没有完成。

B类为自主作业,面向学习能力强,自觉性高的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业形式有历史小论文、历史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参观、采访、调查、主题展览等。从涉及的领域看, 可以是学科的延伸。自主选择作业可以有选择的完成, 如每学期完成或参与一项作业。评价标准主要是完成质量如何, 评定的形式是等级制: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学分奖励。

2.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力求预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预习。比如,如何阅读教材,读什么,怎么读,教师必须进行引导。笔者认为最适合当前高一新生预习历史课本的方法是“四读三步法”。 “四读”即预习时要读好教材每章开头的引言,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读好教材的文献资料,培养自身的史料阅读和材料处理能力;好材料图表,培养自身的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读好教材后的练习题,培养自身的理解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步”即概览以列出提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深思以融会贯通。这种方法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容易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3.引入自主预习评价机制,构建学生积极的预习心态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历史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将学业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地得到反馈,激励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

恰当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其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预习成果的检查与考核过程中,一方面要有显性的内容,使所有学生的预习成果都可以检查,并且要有明确的检查标准,使该落实的内容在预习过程中真正得到落实,并给予不同的学分评价。让所有同学都看到认真预习同学的良好表现,强化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另外可以定期举行诸如优秀预习作业成果展等活动,拥有榜样的力量,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也就达到增强了,而真正预习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也切身体会到了预习带来的好处,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强烈。

4.改革课堂,加强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融合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改革课堂,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个性得到彰显,素质实现全面提升。否则,就会造成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脱节。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改变单边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预习的成功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课堂教学过程正是隐形预习成功显现的时候。学生只要深入预习过教材,不同学生就会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在基础性内容得到落实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史学争鸣环节,让学生在论从史出的基础上发表个性化的观点形成碰撞,激发起所有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更深更透了。

篇5: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

首先训练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指:听说读写四中基本能力,初中英语学习要强调听说,高中英语学习要强调读写,在中学阶段听说没有学好的学生更是要花时间来学习了。听的多了,接受的语言信息量就大了,语感自然会提高,听的时候要学习时间与课外时间相结合,在学校里,英语课堂的听力,要全神贯注地听、读、写,在课余时间,早上起床,吃饭的时候,睡觉之前放英语听,英语歌也好,英语练习也好,都要听,不必刻意捕捉什么信息,很自然的听,听的内容要重复几天,一直听,知道自己熟悉这些内容,你会无意中发现,这些内容你都能听得懂,可以很快定位到你想抓取的某一部分。

在说这一部分,很多学生不敢说,怕说错,脸皮薄,觉得自己会这个句子,会这个单词,为什么要说出来,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嘴变笨了,当你需要读出来或者说出来的时候,已经说不出来了。建议高中生多读,这样可以快速记忆,精选文章,可以对照着磁带听读,自己再读,并且背诵文章,当你能背诵这篇文章的时候,基本上这个文章里的一些句式你都记住了,写作时,你很自然就会知道这个句式应该怎么写。

读这一部分跟说相似,不仅仅是读课本上的精选,还要读课外的文章,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词汇量,因为课外的阅读老师没有讲评,很多生词是要靠自己去查去记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通读完以后,可以选择性背诵一些自己认为写的很好的文章。

写英语比较严谨,不想听说读那么自由,对语言的表达准确性要求更高。学生在写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语法错误,因为都是借助中文思维,想好中文句子,再将脑子里的句子翻译成英文,忽略了中英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很生硬,不通顺。

写的时候要注意语序,英语一般的语序是:主语+动作+方式+地点+时间,其中时间、地点的词语由小向大排列。

例如:她每天晚上吃完饭在自己房间安静地读书。

She reads books quietly in her room aftersupper everyevening.

同时注意句子的时态、语态、主谓一致,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要注意,按时间发展顺序叙述两个或一连串动作时的谓语动词形式相同,在其他情况下,如一句话含若干动词,其中一个为主要的谓语动词,另外的动词则需要以非谓语动词形式或以从句形式在句中出现。

2、巧妙安排学习时间

篇6:和谐是什么高一作文

和谐是什么?对于国家来说,和谐就是没有战乱;对于生态来说,和谐就是没有滥砍滥伐;对于夫妻来说,和谐就是没有争吵;对于我来说和谐就是诚信,和谐就是宽容,和谐就是美……

和谐不是强行的,而是顺其自然的。不和谐的生活不会产生共鸣,无法演奏生活美好的乐章!和谐不是停滞,也不是凝固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状态。在一个地方,今天和谐了,明天又会被新的矛盾所打破;我们又要做新的努力去争取达到新的更高的和谐。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因为拥有宽容才有和谐。宽容是人类情感中的种子,她能在人类的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再爱的保护下茁壮的成长。宽容之心是多么伟大的,她能够熄灭怒火,她能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够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她让我们享受阳光一般的`温暖。雨珠一般的滋润——宽容之和谐,竟妙不可言。

诚信是一颗珍贵的钻石,是和谐之美的结晶。诚信好过一支玫瑰,在花园之中,她是最美的,美得妍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美得高尚;美得完美无瑕。有了诚信之后,和谐的美足以体现了!

和谐之美绝不容忍名利所缚,只有淡泊名利才可以称为和谐之美。老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无限的天空赐予了它自由快乐的空间;风帆只为乘风破浪而在海中搏击风雨,而不是夸耀自己的樯桅。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它豪壮宽阔的乐园。其实,你也一样,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看待,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群!

篇7:高一历史学习的三大指导方法

1、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特征。改变了过往以通史为主线的编写思路,形成《政治历程》《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三本必修教材和《***思想》《社会改革》《历史人物《文化遗产》《世界战争》等选修教材,在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后,文科生学习选修的部分内容,理科生不学习选修部分。这是一种按照社会发展内容的类别编写的教材,它不是时序为主线,并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来人是全人类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成果。所以,构成了同类内容集中的特点。缺点是,由于割裂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直接联系,使我们在认知题目时,需要把学习过的知识经常反馈到脑海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相应的学习方法。

2、高中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对于一个从中学毕业的中国人和中国走进世界这样的潮流面前,历史课程设置的目标,就在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的技能,更应该具备灵敏而深刻的思维,全面而富有哲理的洞悉能力。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辨别是非的态度等.。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有许多研讨课、探究课等,积极参与在当时是辛苦的,但却成为我们高中历史课程“晋级”的台阶。

认识了高中学习的目标,就等于认识了你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学习要求,这样在学习中,力争按照这样的目标,自觉、主动地训练自己。

3、高中教材的版本达到了四种,所以,从直面高考的角度看,不可能只依据我们学习的这一版本,只能依据《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具有的功能、特点和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科体系、学科观点等。这就给我提出了学习的一方面任务:既要记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又不能像初中学习那样死记;既要知道事物的表象,又要分析、研究、解析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既要会读材料,更要会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整合解答题目。既要有课内知识,还要有课外知识为视野。有利之处是,高考已经排斥了直白性的问题,所以不需要单纯背诵。减少了学习进场中的机械性。

4、高中历史课程在高中三年的地位。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就是高考考试的知识范畴,所以,成为一个学习整体。这就意味着,每学习一个专题册,他所具有的史学观点、驾驭教材的方法、能力、知识本身等都成为高中毕业自然要参与的部分。所以,已开始的学习,就不要忽视积累,从各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历史知识的本身特点看学习高中历史课的方法。

第一,历史知识的一度性。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往的事物,具有一度性,不可能再现、重演。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研究它,只能凭借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因此,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在学习中,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读好材料本身的,并学习用材料来论证问题,提供依据;用材料来发现可用信息,来阐述索要支撑的观点。课堂上首先要做好这方面的注释。

第二,具体性。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认识事物就是从认识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开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学习中可以创造多种比较性的学习、认识、笔记方式,进行比较,找到事物间的异同点,既能较快地掌握知识,又能深刻的解析和应用历史问题为现实服务。

第三,时序性。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历史现象的变化都是依时间推移的,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显现出阶段性。认识和研究历史,就要重视这种时序和过程,把握过程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阶段特征,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认识和掌握历史事物。但是鉴于高中教材已经改变了按时序编写教材,所以,在学习中,时序性的体现不显著,这就给我们学习时提出了艰巨的任务,把学习的专题性问题,及时与其它册的同时代问题结合起来,构筑起同时代而不同社会活动内容的知识网络。勤于动手做整理性的笔记。

第四,因果性。历史上出现的具体事物看似偶然,实则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历史就要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联系。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求得对历史问题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对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对于后一事件或现象来说是因,而对于前一事件或现象来说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合乎规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观合乎目的性的一面。由于历史的运动是通过人(人群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既不能陷入机械唯物的宿命论,又不能陷入主观唯心的唯意志论。在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即爱动脑思考的人。每当一个知识内容被你所接触,那么你就应该思考他出现的前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从而很快发现规律,事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构筑知识关系网络,让你能够宏观驾驭历史体系。

第五,借鉴性。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日益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了日益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往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李大钊所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史学要论》)就是这个意思。为此,我们的学习过程,会有许多与现实联系和紧密的问题出现,甚至老师教学中导入课堂内容的过程,你就会积累出每个问题与现实联系的着眼点,从而认识并解答好与现实相关的问题。

三,其他学习中注意的问题。

1、把握老师课堂教学中贯穿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分析的、推理的、迁移的、辩证的、逻辑的。将典型的思维案例记录下来,学会同理类推的学习方法。

2、把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要学会读书、学会在书中作微观记录,把老师讲解中的解读内容及时补充的课本之上。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讨论和研究。尤其是在听(专注),思(思维辨析),说(敢于发表看法和论证),写(辨析思路和知识的联系)等环节是拥有课堂的关键。

3、在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上,做一些梳理、筛选、总结、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把厚书读薄;迁移知识,类比知识,应用观点解答疑难,加以阐述把薄书再变厚。

4、向社会索要。社会生活中处处观察、处处留心,扩大课外知识和常识的认识,并思考体悟与课本理论间的关系,通过举一反三,理解课本的观点和学问。

5、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包括按时、按量、按要求、好问、及时处理不解的问题、听要专心、思不退缩、写不偷懒、问不可耻,计划有序等。

6、不能过早地选择性地学习一些科目而形成偏科现象。应该在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认真衡量自己的思维偏重;衡量自己的爱好所在和特长优势;衡量自己投入精力的偏向以及可发掘的潜力所在。偏科容易制约自己学习方法的积累,限制自己的知识容量和知识面,也在和大程度上制约自己的思维活跃和发展。

篇8: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

一、导致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平常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笔者总结出导致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历史不够重视。这一问题的产生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 在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心中, 历史属于次要科目, 每周的排课数较少, 上课的班次多, 教学的任务重, 一般作业较少, 分数值也比不上语数英这样的主要科目, 因此容易忽视历史。其次, 大部分人对历史有所误解, 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科目, 不需要花多少工夫, 考前背一背就行了。再次, 初高中的升学考试中, 历史部分是开卷考,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历史就是开卷考的”“可以随便听听”的轻松印象, 因此在高中历史完全闭卷的考试是学生始料未及的。我曾多次遇到高一的学生问, “老师, 历史是不是开卷考?”甚至到了高二, 理科同学面临学业会考也有人问“历史是不是开卷考?”, 最后现行的考试制度, 降低了人们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由于高校理科招收数量明显多于文科, 导致中学教学管理制度上的弊端———重理轻文, 学校领导和学生对历史等文科科目存在轻视。可见, 由于各种原因, 导致大部分同学对历史不够重视。

第二, 初中与高中学习断层。在授课过程中, 发现有许多知识, 同学们都可以说得出来, 一问, 答曰初中学过。可见许多历史基本知识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 但是同学从初中进入高一, 还是会觉得无所适从, 这是因为同样的基础知识, 对学生的要求变了, 考试题型变了, 问题的问法也变了。这一点在历史学科体现得非常明显, 初中历史是按照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这样时间的模块来划分, 这是传统的划分方式。而高中历史新课改, 历史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必修。打破了就得时间空间排序。因此, 对学生理解和利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比初中时难度有所提高。许多学生一直难以调整学习方法, 就会产生学习断层。

第三, 学生的内在因素。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高。由于初中历史被看作副科, 不够重视, 加上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相对简单, 因此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是有限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同学始终苦愁于历史书中知识点繁多而又杂乱无章, 知识点又有太多的年份和事件需要理清、记住。认为历史是死记硬背的, 而不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 无法形成牢靠的知识体系, 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学生时间投入很少。进入高一以后, 学生没有改变对历史的看法, 将课后的时间基本上用在了自认为物理等理科科目上, 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 形成了轻视历史学习。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的自觉性较差, 需要教师时刻监督。因此, 学生学习历史倒成了一种负担。

第四, 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没有跟上课改的步伐, 及时更新, 及时改进。由于高一历史的课时与教材容量相矛盾, 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间以教师讲为主, 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 有意地压缩上课时间;有些教师甚至直接把课本2-3课的重要的知识点划给学生。这促使着学生两级分化。由于高一是起始年段, 部分老师认为学不学历史没关系, 于是, 他们非常粗略的讲授课本的知识, 使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这也加速学生分化, 出现学习困难的同学。

二、面对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对策

要摆脱当前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的困境,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需要高中一线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 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求知, 下面谈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 教师要探索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让历史教材、历史课堂、学生活起来。作为教师, 对教科书的使用是没有选择权的, 但有权利选择和使用其他的教学参考书, 经过自己精心挑选, 把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重新组合起来服务于教学, 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故对教材处理, 应该因地制宜。如, 教师可通过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技术、音影材料等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 让死板、枯燥的教材活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 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要让历史课堂、学生真正"活"起来, "动"起来。例如, 创设历史课堂表演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表演中, 让学生自己编写历史故事, 自己演绎历史人物, 讲“过去”重现历史。在上《五四爱国运动》时, 学生自己编排了“巴黎和会的谈判”“北京大学的愤怒”2个剧目, 学生进行角色模拟, 学生在剧情中和表演中“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这样做可以感染了学生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 教师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 教师应该传给学生一些学习"法宝", 即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比如, 指导学生记忆历史。记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但准确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 应该学会和掌握历史记忆的方法。记忆方法有很多, 有联想记忆、数学等差记忆法、对比记忆等等。例如, 数学等差记忆法。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记忆方法, 这种方法只要记住了其中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10年: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911年辛亥革命, 1921年中国共产党,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41年皖南事变, 1951年开始土地改革。这样, 学生既能牢固记忆, 又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那么, 不存在学习历史的困惑。

第三, 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实践证明, 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成绩, 因此, 要学好历史,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课前要预习, 学生预习时要认真地阅读新课内容,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带着疑问听课。其次课堂要认真听讲, 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同时, 还要做好笔记。学会抓住课堂内容的关键词简要地记笔记, 要把听好课放在首位。最后课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解决, 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总而言之, 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高一学生历史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进行分析, 提出适合个人的有效策略, 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摘要:本文对2014年9月入学高一新生和华侨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访谈, 并做了问卷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题的梳理及收集反馈意见, 并结合教学实践, 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 分析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原因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姚晓慧.高中生历史学习困难与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吴邦荣、周红.历史学习困境及其原因与学生的应对策略──关于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调查报告[DB/OL].

篇9:高一历史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问卷;历史;学习情况

G633.51

一、问题的提出

内蒙古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新课标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实现历史教学真正围绕学生展开,不仅需要教师有精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還需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处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式,理解并调动他们的兴趣点。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深切感受到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状态的必要性;同时,高一阶段正是学生简单逻辑思维向深层逻辑发展的过度时期,初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知识掌握要求等都与高中阶段有极大的不同,迫切需要在一段高中历史学习后了解其学习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可以快速便捷的获得大范围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一所高中高一文科班全体学生,人数为270人,回收问卷245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227份。问卷调查的工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关于历史学习的态度,关于历史学习的情况;其中有包含一些具体的方面,如满意度调查、学生期望调查、学习方式调查、学习态度调查等。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学习态度

1.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课”的兴趣

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只有7.9%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历史不感兴趣;但是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43.2%,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表示一般,可知学生心目中的“历史”和“历史课”是还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历史”都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一般从影视作品与历史小说中得到,因此兴趣很浓;而高中生所学的“历史课”更多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线索,不仅要记忆时间、地点等历史史实,而且要深层次挖掘历史发展的脉络,联系政治、经济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解读,与其想象中的历史相距甚远,因此越来越没有兴趣。喜欢历史课的学生认为“本身对历史感兴趣30.8%”、“开拓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8.2%”是主要原因,22%的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是“为了升学考试”;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主要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55.9%”、“历史教师讲的课枯燥无味29%”。

2.对自身历史学习状况的评价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现在的历史学习状况不满意为67%,而满意的学生仅占11.9%。说明学生能认识到自身历史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并期望得到进一步的改变。

3.学生对高中开设历史课的认识

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历史是很有必要的,70.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有用,如果高考不考历史,仍有33.5%学生认为有必要继续学习历史。超过7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力有帮助,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学习政治或地理、语文等学科有帮助。

4.学业负担

调查表明仅有22.5%学生认为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的学习负担比较重,甚至有27.8%的学生认为历史课的学习负担较轻。将近一半的学生能在半小时左右完成历史作业(48.5%),由此可推论,学生的学业负担是适中或稍轻的。同时,有54.6%的同学“会为你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并喜欢通过“由自己查资料获得63.4%”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多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往有研究表明,历史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但本次调查结果与该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课改以来,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探究和学习,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习兴趣得以发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二)学生期望的历史学习方式

1.学好历史的方式

大部分学生认为仅仅靠“死记硬背课本重点11.9%”是不能学好历史的,要从“理解历史问题63.4%”、“多读书15.9%”入手,才能学好历史课,因此教师不仅要讲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或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学生期望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64.8%”和“小组合作53.7%”情有独钟,因此教学不再是老师的独奏,也不再是学生的单打独斗,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完成的效果;小组合作不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互帮互助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实现学生培养的社会化。学生“喜欢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中“查阅资料或阅读图书”占41%,目前教师布置历史作业更偏重于练习题,学生的作业包括练习册、单元测、报纸、活页以及背诵任务等,偏重于知识的记忆,而非问题的解决和探究,因此班级图书角与学校的图书馆应适当的增加历史读物,方便学生查阅。

3.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对学习内容不理解63%”,学生对学习内容不理解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辅助性阅读资料较少、教师没有抓住重难点问题等,同时也与新课改以专题形式出现,以问题解决形式设置有关系,因此采用多种形式来教学就非常有必要。

(三)课外知识

1.历史知识的来源、途径

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上老师的传授(71.4%),课外阅读仅占20.7%;而课外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和自订杂志报纸(56.4%),学校图书馆仅占7.9%。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少,而且很多学生不知有图书馆或具体的地址。

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7.9%的学生经常浏览关于历史方面的网站,61.7%学生偶尔浏览关于历史方面的网站,因此应适当提倡学生通过网络扩展历史知识,解决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2.课外知识的获得

将近60%的学生会选择除课本外的历史读物,认为可以增加知识量,同时有40%的学生认为只学习考试必需的就可以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历史读物,老师及家长的推荐也占相当比例(16.7%)。而选择去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借阅历史读物同学仅有31.8%,从不去和想去没机会的同学占65.6%。

(四)學生学习方式

1.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准备阶段,每次历史课前都预习的学生仅占26.4%;偶尔预习的学生将近百分之六十,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教师应该帮助这部分学生制定历史学习的计划,消除惰性;从不预习的学生就需要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计划性。

2.学习方式

记笔记是一种学习组织策略,经常记得学生占65.6%,偶尔记笔记的学生与经常记笔记的学生将近百分之九十,从不记的同学仅占10.6%,说明学生上课听课情况较好,需要教师加强从不记笔记学生的学习;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课后会对所讲课程进行复习巩固。

学生完成历史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参看资料35.7%”、“独立思考29.1%”,直接照抄答案的学生也占相当一部分(18.5%),一方面是学生存在惰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一部分音体美学生做作业时间较少。教师平时测试方式多为口述(52.4%),说明教师要用相当一部分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抽查。

(五)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1.对老师课程满意度

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历史课程感觉满意,有14.1%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课程不满意,32.6%学生认为说不上来满意与否;有53.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课方式生动形象,24.7%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方式枯燥无味;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生动有条理占36.1%,有趣却凌乱占31.7%,认为照本宣科的占11.5%;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从不补充”和“补充太少”的课外知识占33.5%。

说明教师仍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着手自己的教学,时刻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才能组织好教学,教好学生。

2.学生的期望

学生期望老师讲课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占45.8%要求,划出重点的学生占40.5%,探究式教学就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式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画重点仅仅是找到重点,但是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自我发现重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四、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高一历史学习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有待增强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首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要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课后练习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和提高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课程的学习,这个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加对历史感兴趣

其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一定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本,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唯一形式;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九零后或零零后的个性发展需要,树立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意识。

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人类的本能就是追求更新更好,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讲授过程要新,讲授内容要丰富,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思去探究。教师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常常更新,向学生展示研究前沿的问题,把教、学、应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看到未来自己从事历史研究的可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待改进

教师的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只有学生把知识通过学的过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才算完成教学的任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索每个学生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历史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方法、技巧、步骤及其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心理调控过程,它既体现为外显的学习方法、技巧,更主要体现为内在心智活动过程。 历史教师可侧重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如复述策略,主要包括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等;如精细加工策略,其中有好多被人们称之为记忆术。对于一般的学习,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加工技术,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视觉联想法和关键词法等。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资源有待增加

现在高中教育侧重理科教学,本身重理轻文。由于文科学习的特点,实现探究式学习和问题式教学要求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地方性学校本身资金的不足很难具备丰富历史资料的学习条件,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地方性高中图书资源平台的构建,作为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国家图书馆资源、CNKI等下载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四)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有待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从仅仅掌握知识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从规范学生的学习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要与时俱进。首先要以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其次教师要从满堂灌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先进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的教学技术能力,多种形式实现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张慧英.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p28.

[3]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

篇10:高一基础写作知识是什么

高一基础写作知识是什么

1、写作的综合性特点是指:它是________的综合。

A、社会性和个体性B、创造性和实践性C、作者的思想、生活、技巧

D、作者的生活、思想、技巧及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审美活动

2、________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调,鲁迅先生曾批驳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里所运用的驳论方法是________

A、独立证明B、引申证明C、归谬反驳D、反驳论证

3、悬念是________的艺术手段。

A、结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更广泛地展开社会生活画面

B、结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C、结构情节

D、更广泛地展开社会生活画面

4、在现代文章分类中,“游记”属________文体。

A、文学类B、地志类C、实用类D、介于文学类和实用类之间的边缘类

5、“支点”为作品选取、安排文章材料,进行艺术概括提供了一个立足点,规定了一个确定的方向和范围,它是________的核心部分。

A、形象活动或情节B、形象活动C、情节D、议论

6、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精神劳动,自成一个复杂系统。其“综合性”是指:它是由________等因素构成的综合活动。

A、生活、思想、技巧。B、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审美活动。

C、生活、思想、审美、技巧。D、生活、思想、技巧;思维活动、心理活动、审美活动。

7、一般说来,在构思的定型阶段,作者对于传达有两个层次上的考虑,即传达的________。

A、有序化和审美化。B、明晰性、准确性和特殊效果。

C、有序化、凝聚化和最优化、审美化。D、有序化和特殊效果。

8、描写从方法或技巧上分,可划分为以下诸种类型:________。

A、正面和侧面描写,动态和静态描写,细描和白描。

B、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C、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言语描写。

D、正面和侧面描写,动态和静态描写,人物和环境描写,细描和白描。

9、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中有这样的诗句:“千里雷声千里的闪,陕北红了半个天”。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叫作________。

A、比B、兴C、烘托D、陪衬

10、下面所列诸文体中属介于文学类和实用类之间的边缘类文体是:________。

A、传记、科学小品、杂文。B、新闻、传记、报告文学。

C、报告文学、杂文、传记。D、报告文学、科学小品、杂文。

11、调查报告一般由________三个部分构成。

A、总提、主体、结语。B、正文、结语、写作时间。

篇11: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

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张泉灵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做主持人。

20xx年3月,张泉灵深入战火犹存的阿富汗采访。头几天,泉灵和摄像师住在相对安全的首都喀布尔,报道援助物资抵达当地的情形,并被规定不得离开。

听说阿富汗北部地区地震的一刻,张泉灵和摄像师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说:“走!”

翻译也胆大,同意随行,就换了一位司机。后来泉灵才发现,新司机竟是北方游击队队员,腰里或许就别着枪。对战争毫无概念的女子,此时闻到了火药的味道。

一路往北,一行人来到距离喀布尔70多公里的北部山区。这里原是亚洲最好的葡萄园之一,富庶美丽。战火纷飞中,庄园已被夷平,一马平川,使得游击队无法攻过来。翻译在瞭望中不断感叹,一分钟能说几次“destroy(毁坏)”——“一切的一切都被毁了!”

一片荒芜中,泉灵看见有人正在重建家园。小而温馨的家,围着一圈闪光的篱笆,竟然是用大炮弹壳做成,在夕阳下兀自美丽,刺得人眼睛酸涩。

从北部山区回来,泉灵经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修建的一所露天学校。因为战事频繁,20多年来当地的`孩子无法接受完整的教育。当时,老师正在教授26个英文字母,20个孩子席地而坐。挺着脊梁坐在最后的,竟是3位胡子拉碴的成年男子,正在认真学习“ABC”。

当泉灵端起摄像机对准他们时,手在微微颤抖。

篇12:高一托福100分是什么水平

托福考到100分相当于英语在6级水平以上。新托福的满分是120分,老托内福满分是677分,新容托福100分相当于老托福600分左右。

TOEFL有三种,分别是纸考、机考、网考。TOEFL考试的有效期为两年,是从考试日期开始计算的。

英语达到一定基础的同学,才有可能托福考100分左右。其实考试技巧只是一个方面,决定分数的因素是英语能力。

托福考试之中全部贯穿听力,所以听力要求很高,如果英语六级的听力没有问题的话,那就容易多了,这其中只有阅读部分是没有听力的。

英国内政部于4月初结束与美国教育考试机构ETS的合作,不再承认其旗下托福(TOEFL)和托业(TOEIC)两大英语考试的成绩。

托福100分要有以下几点:

听力要过关,这是前提条件。

词汇量和阅读速度可以保证更多的分数。

口语,要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做到口音纯正。

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至少获得25分左右。

托福90分以上就已经不错了,100分以上可以去美国名校了,110分以上已经达到了全世界任何学校的标准。 如果你需要要申请美国top前20,TOEFL成绩基本不低于110分。100分算是高分了,达到100分以上,除去常春藤院校,世界前100名的大学都能够申请。

扩展资料

托福是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社(ETS)举办的英语能力考试,全名为“检定非英语为母语者的英语能力考试”,中文由TOEFL而音译为“托福”

二.考试注意事项

托福网考?允许考生在考试进行当中做笔记。考场将发给每位考生一支铅笔和三张专用草稿纸。考试完毕后考生须在退场前将铅笔和草稿纸如数退还。 考试计时由计算机系统控制并显示在显示屏上。禁止考生携带和放置个人计时器。

耳机的音量由考生在计算机上通过鼠标调整。

考生在考试时,只需使用计算机的键盘、鼠标和耳机进行考试,不得擅自触摸和拔插计算机其他部件。因考生非正常使用而导致计算机及耳机损坏(如将耳机电缆拉断),由考生负责赔偿

篇13:高一历史的学习指导是什么

按常规思维,高一英语难度较低,期间学生基本不会在英语学习上掉队,课程难度增加的高二高三才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掉队的高危期。其实不然,学生进入高二时在英语学习上的掉队固然有课程难度增加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高一积蓄起来的“隐性”掉队势能的总爆发,是“显性”掉队的开始。上文向笔者提问的学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们的问话已经道破了问题背后的“天机”———许多学生的高一英语学得太轻松了。

第一,学生终于走出如炼狱般的备战中考的初三,而高考对于他们而言又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如释重负的感觉便成了他们放松高一英语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二,长期以来通行的高一英语教学的舒缓节奏与备战中考的快节奏、高强度的初三英语教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把学生放松英语学习的心理变成了放松英语学习的实际行为。一般高一英语每学期约十个单元的课程都是按单元顺序推进的,一个单元要持续一周多的时间。结果一册书的词汇和语法被放在一学期里分散学习,语篇阅读训练难以集中大量地进行。这种教学方式远不如初三备考时大密度、多轮次复习的教学方式能唤起学生的紧张和兴奋。在这种松弛的状态下,学生自然就学得少,能力提升得缓慢。这种单纯按单元推进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对学过的单元的多轮次复习,致使学过的东西重现率低,难以被扎实掌握。

第三,中考英语成绩的相对优异和初入高中时不错的英语考试成绩对学生正在悄然掉队的实际情况具有掩盖的作用。实际上,自从学生开始轻松地学习高一英语的那一刻起,掉队的情况就已经在悄然地发生和积累着,但这种隐性掉队的情况并不容易为学生所察觉。一是他们仍然陶醉在优异的中考英语成绩当中;二是高一英语考试的难度,尤其是前几次考试要照顾到与初三英语难度的衔接,学生取得不错的成绩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他们说:“高一的时候,我没怎么学英语,也能考得不错啊!”其实,高一学生能考出不错的英语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初三的“老本儿”,而他们会认为高一英语很容易学。待到轻松地走过高一,他们才发现脚下没有铺就一条在高度上与高二衔接的路,前面已经横着一座难以攀上去的峭壁了。

第四,长期通行的按单元顺序分散进行词汇、语法学习及听、说、读、写训练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经造成了单位时间内教学密度的不够和学生学习状态的松弛。如果另外两种不当的教学方式再加入进来,就更加剧了高一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掉队的可能。一方面,无论英语教学改革如何风云变幻,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仍占有较大市场,这种授课方式一开始就把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引向了以语言点分析和记忆为主要活动的道路。英语学习成了上课听讲解、抄笔记、课后背笔记的活动。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形成高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和真正的英语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存在的过分关注形式、忽视教学效果的做法会使学生课堂活动的收益大为减少。

无庸置疑,不当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自身的放松形成合力,积累一个学年,大批学生进入高二时在英语学习上明显掉队就在所难免了。那么,针对高一这一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容易“隐性”掉队的危险期,我们必须着力在两个关键的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有效防止高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放松;二是彻底改变不利于学生保持紧张亢奋的学习状态的教学方式。

为防止学生进入高一后放松对英语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把问题想到前面去。待新生入学后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活动的监督和操控,不能过于相信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实行大密度、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才是防止学生放松英语学习的更为有效的手段。所以,高一英语教学必须把初三备考时高强度、大密度的教学方式科学地延续下来,不给学生以“喘息”之机。所谓“科学地延续”是指我们决不能靠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或搞题海战术来达到使学生保持紧张亢奋的学习状态的目的,而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内获得最大收益;并让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正面引领和操控学生课后的英语学习活动。这就尤其需要我们打破单纯地按单元顺序缓慢推进、拉长战线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张思中老师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十六字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十六字教学法”突破了听说领先的框框,提倡集中学习单词和语法,把一册或几册教科书的所有词汇集中起来,不按课程顺序,而是按重读元音归类来学。由于单词语法现象集中,外语发音、构词和语法规律就能显现出来,学习者就可以按规律去掌握和记忆。此法快捷易学,学生极易成功。由于不等学生遗忘就采取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复习,这样词汇、语法知识等就被长久地记住了。学生在掌握了相当多的词汇和粗通词法之后,便可以大量阅读外文原著了。即使只读懂部分内容,也会产生一种自我成功的喜悦。“十六字教学法”不仅不给学生放松英语学习留有余地,而且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造成心理优势,提高外语的学习能力。这是目前中小学通行的按课程顺序学习词汇、语法,分散教学所难以取得的。胡春洞老师在《英语教学法》中有关高中英语教学的论述,倪丽华老师的“整体学习词汇———整体学习语法———整体学习语篇”,以及北师大“核心爆破英语”所提倡的先大量识词,然后进行大量阅读的教学方法与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科学实践上述教学方法,并能有所突破和创新,就能加大课堂教学强度和密度,尽可能多地创造词汇和语法知识重现的机会,从而有效防止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的松懈,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和英语运用能力,让学生平安度过高一这一他们容易在英语学习上“隐性”掉队的危险期,成功踏上高二高三英语学习的新台阶。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 高一是学生容易在英语学习上“隐性”掉队的危险期, 这种“隐性”掉队是学生进入高二时在英语学习上开始“显性”掉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根源。作者从高一学生的心理、常规的高一英语教学方式、学生的中考英语成绩和高一英语考试成绩等几个因素来分析高一学生容易在英语学习上“隐性”掉队的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旨在破解这一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高一,英语学习,“隐性”掉队,危险期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倪丽华.英语整体教学法.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

篇14:历史探究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和同为一家”教学案例

本课内容非常简单,按课程标准,就是了解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执教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从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导入,引出主题——“和同为一家”,本课讲的是我国唐朝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状况。教师提问:“唐朝时,我国民族关系十分融洽。一位唐朝汉族的皇帝(唐太宗)为什么会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呢?”之后,引导学生看书找答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答案:唐太宗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任用少数民族人为官等。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在这众多民族中,有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叫吐蕃,它和唐朝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你想知道它的情况吗?有个小组课前已经做了准备,今天我们就请他们做我们的主持人。”

主持组同学介绍吐蕃概况,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然后向全班同学提问:(1)文成公主入藏有哪些重要影响?(2)我们如何看待文成公主入藏?

全班热闹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也有的说避免了战争的爆发等。

其他学习小组向主持组自由提问,提出了“公主入藏后的生活状况如何,布达拉宫相当于中原皇宫的哪一部分,文成公主入藏给西藏带来了什么”等问题。

知识竞赛小游戏:主持组课前设计制作好有关本课的知识问答,各组派代表上台,依照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和“幸运52”的模式,在1分钟里快速做答,依照各组答对题量的多少选出优胜组。

教师小结: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唐朝的民族关系真正是“和同为一家”。密切的民族关系巩固了唐朝政权,也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最后教师提问:“学了本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们提了许多开放式的问题,诸如“布达拉宫为什么不建在平地,而是建在峭壁上,人走路头不晕吗”等。[1]

上述这个案例,是当前历史教学界推崇的探究形式教学。对此案例,评论者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提问的开放性、延伸性和探究性是其特点”,“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激发,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起到了知识内化的作用”。[2]真是如此吗?什么是历史探究?历史探究的本质是什么?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答案、意义、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教师的指导不是以现成的结论去帮助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探究中的困难,提供探究中所需要的服务,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要点,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愉快等。历史探究的方法可以是观察、讨论等发现式探究方法,也可以是“直接面向图书馆、互联网,查询有关资料”的接受式探究方法。在探究中,低层次的探究活动是从材料中直接获得所需的信息,学生顶多进行一些比较、归纳、分类等综合整理活动。更高要求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对收集或所掌握的材料进行鉴别筛选,以此为基础,通过周密的推理、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学中采用何种探究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当地图书馆资料状况等灵活处理。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内容要适度,遵循引起兴趣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探究教学的本质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使学生学会历史思维

历史是一门解释性学科,所关注的是一个业已成为过去的存在,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观察。要探究、了解过去的事实,我们只能通过文献进行间接推理,在史料中寻找历史本真与历史启示。

历史是一门主客观统一的学科,历史中的基本史实是客观的,但是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史家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及认识问题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历史课标要求大胆设计没有答案束缚的开放性问题,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理解历史,更好地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学会历史思维。

历史是一门思辨的学科,思辨意味着观点的对话与碰撞。如果没有各具个性化色彩的不同观点的对话与论争,也就无所谓“思辨”。从这个角度讲,历史探究教学中要尽量设置开放性问题,同时教师提供的或学生搜集的材料一定要全面,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认识的升华,真切感受人类历史所蕴涵的丰富而深邃的思想,最终学会思考、理解、追问。

历史的理解是多元的,企图采用单一的观点、一两段材料,让学生去研究,形成正确的史学认识是不可能的。历史思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必须在众多矛盾的史料中努力追寻历史解释的合理性。一般来说,一个历史事实越简单、越清楚、越容易证实,那么从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用处越少。历史学是探讨人类思想和经验的,充足的史料,尤其是正反观点的史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索、对话、讨论、体验、探索,使学生主动去构建问题,进而形成历史意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学生看书得出答案。主持组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确有启发性、开放性,然而学生探究所依赖的背景知识有哪些?一是教科书,一是主持组介绍的吐蕃概况、和亲故事内容。这些知识内容过于简单,对深刻探究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及评价无济于事。学生通过这种所谓的探究,是不可能形成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历史眼光的。因此,上述案例的学习内容过于直白、浅显,缺乏观点的碰撞,根本不是探究式教学。

当前有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参与动手,就能保证探究教学的实现,这是对探究教学的一种误解。学生参与活动,并不一定能保证学生的思维也参与到了活动当中。上述案例中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以课本知识为根据设计题目,让学生抢答,表面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师教学仍以掌握书本知识为目标,并没有锻炼学生的批判性历史思维。

进行历史探究,必须了解某一事件、现象发生的背景、条件。如果对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知之甚少,进行所谓的探究就成了一种形式之举。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历史眼光。历史探究中没有思维,没有思辨,就没有对历史本质的洞察。

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一种审视历史的思维观念与方法,它在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的基础上,根据历史的启示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从而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历史是一门人学,必须在人与历史的关系中来理解人和历史。理解了人,就理解了历史;同样,对历史的反思会有助于我们对人自身的理解。学习历史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从历史人物的活动、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中,进行选择和解释,在心中重建历史,形成正确分析、看待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

英国历史教育家李彼得说:“历史的有用是在于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改变我们对现实、对人类是什么及可以是什么的看法,进而使我们能够有达成想要的结果的机会。” [3]透过历史,我们可以获得广阔的人生视野与阅历。历史可以开阔我们的想像世界,有助于我们智慧的生成。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从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特点。

这种历史意识的养成,仅靠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无法做到的,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活动中去,借助丰富的历史事实、材料去思考、理解、分析社会问题,在具体的历史问题情境中去探究、反思、体验和参与,进而感悟、思考、内化,逐渐养成责任心,产生社会归属感。这些批判、质疑和积极进取的态度以及学会合作的精神是提高学生智慧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历史意识的内涵之一,对他们以后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但从上述案例中,根本看不出历史意识培养这一历史教育的关键,学生所获得的仅仅是一则故事和知识竞赛所涉及的教科书知识。

三、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建构知识

探究教学的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而是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实质是强调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自主决定的权力。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本质上是建构的,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是对人的经验世界的表达或解释。学习不是把知识由外部传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应把知识质疑与批判、鉴别与选择、探究与建构的权力还给学生,允许和尊重学生享有自主建构个人知识的权力与责任。

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对于某些概念,除非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建构,否则无法真正理解与习得。在历史领域,尽管学生往往在史实记忆方面成绩突出,但他们对真正的历史思维模式十分陌生,缺乏解读矛盾观点的系统方法。当面对一大堆需要梳理的有争议的论点并要求形成合理的解释时,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只有通过探究,学生才有可能领悟历史思维与历史学习的方法,学会判断史料、分析史料,从矛盾的材料中得出自己的见解;只有通过亲身探究与实践,这些知识才会在学生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

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建构起来的,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建构,其中课本知识只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因此,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定“死”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历史理解是多元的,尤其是对历史事件背景与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等,不同的史家往往有不同的见解,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只接受一种观点。只有在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中,学生才能建构自己的历史认识。遗憾的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中,绝大多数的探究教学都没有足够的史料,自然不会有真正的探究活动,学生也不可能掌握历史学习的真正方法。上述案例中,对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的认识,必须依助于足够的史料进行探究,而不是教科书中空洞的几句话。在历史探究教学中,教师要赋权给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主见的思想者和探究者,同时要引导、培养学生有根据地、高效地探究和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任由学生随心所欲地去质疑与批判、辨别与选择,或任由学生不计成本、不计时间地去自主探究与建构。

参考文献:

[1][2]李启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引自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M],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

上一篇:高智商哄女友的脑筋急转弯下一篇: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