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总结

2024-07-17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总结(共9篇)

篇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总结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表现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即心理活动。(动物也有心理现象)

二、人的心理构成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心理

意志过程

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个体心理差异

内控者:相信自己控制事件发展的能力

外控者:相信他人和外部事件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

三、人的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受损直接影响心理活动

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离开现实,心理失常,如狼孩 能动表现在人人相异

3、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要让对方在你面前喜欢他们自己。

所以,我们要养成向别人道谢的习惯。

对所有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常往,只跟一个人亲密无间,绝不与任何人为敌。

——富兰克林

第一章

一、心理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完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诸方面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反映人的聪明程度

2、良好的情绪

主要体现在情绪的稳定性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上 情绪注意—自觉

情绪反应—适当强度

情绪调控—自觉有效、稳定的

3、健全的意志 明确的目标追求 善于自制

4、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不自卑、也不自大

5、正确的自我观念

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优缺点 贵在“自知之明”

6、适度的行为反应

行为反应与自己的年龄、社会角色、所处环境相符合7、完整统一的人格

人格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完整统一的人格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协调一致,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能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所认同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适应社会变化,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 不逃避、孤僻、符合社会规范

三、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

的衡量尺度

1、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心理是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第三状态

2、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持发展的眼光 产生想法的非理性前提

1、我必须得到某些人的爱和感情

2、我必须表现得很出色

3、别人应该行为得体、为我着想

4、希望别人事事如意

5、希望事情发展如己所愿

第二章

一、现代生活的困扰

从静态农业化社会发展到现代工业化社会,人们的自由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原有的精神食粮显著减少,安全感显著降低,于是感到惊慌、恐惧乃至厌恶。摆脱方式:

对权威人士崇拜(政治领袖、宗教领袖等)、、自助书籍、、依赖药物

二、积极开展阳光社交

1、善良正直的动机

阳光社交——增进双方

社交利益

黑色社交——只考虑自己忽视甚至损害社交对象利益 灰色社交——不遵循社交原则,根据感觉行事 A,依恋

亲密关系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

B,社会融合具有相同利益和态度的感觉

C,价值确定

他人的证明评价,使我们的价值确定 D,稳定联盟感

需要时获得别人帮助的认知 E,指导

及时从他人处获得参考意见

F,照顾他人的机会

照顾他人获得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觉

2、人格的魅力

是否被社交对象接受,首先取决于主体本身

人格魅力:外表、言行、品德、情趣、知识、阅历。。

3、社交场所

除了家庭、亲戚和邻里关系外,人们相互认识的地点是某种共同目标得以完成的共同场所 注意:滥交不如不交 第三章

一、感恩的意义

学会了感恩你才会快乐,快乐了你才会健康,健康了你才会创造,创造了你才会富有,富有了你就会奉献,奉献了你就会得到尊敬,得到尊敬你就会满足,满足了你就更快乐,快乐了你就更健康,健康了你就会——长寿。其实。。我们还不错。。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家人、还有朋友

二、人际交往从关爱亲人开始 《孝经》: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恭敬他的父母,而对其它人很恭敬,这叫悖礼,违背礼敬的态度;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他不爱护他的父母,但是去爱护其它的人,这也是不正常的,这不是从德行里面流露出来,这是从利害心出来的。

三、百善孝当先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

第四章 社交口才——自我介绍

一、语言的无能是思想的苍白

口才的发挥,是藏之于内的无声语言(内部语言),向表之于外的有声语言(外部语言)的转化过程

口才十大要素:

胆:无私无畏、言其所必言 情:真情自然流露

智:驾驭交际场面的能力 识:见解、主见

知:丰富的知识和阅历

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力: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战斗力 度:掌握程度轻重

思:贯穿言语交际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仪:仪态、神情、举止

二、自我介绍的作用

自我介绍是进行社会交往的一把钥匙,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过程,是展现自己的形象和价值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新颖、恰当的自我介绍——推出美好、独特的形象——铺平进一步交往的道路——为成功社交创造机会

三、几种常见的自我介绍辞令

1、推衍姓名

丰富的文化积淀、反映时代乐章、、长辈的厚望

2、智者自嘲

任何人可以做到示弱揭短,自嘲、自谑是在自贬中包含着自解、自慰

体现豁达大度,使人产生好感,调侃中的缺点、不足变成了优势,凸显极强的自信

3、借助地域

介绍家乡地域风情、景物、名优特产,巧妙地烘托自己的个性

4、幽默对比

诙谐地与名人对比,显才能、见情趣

准确定好角色,争取对方认同,迅速拉近距离

“我和大家一样。

5、详述简历

讲清姓名、身份、目的、要求、介绍经历、学历资历、性格、特长、经验、能力、兴趣,有时还要讲些实际事例,注意谦虚求实,留有余地。

6、披露心迹

勇于剖析自己,适时、适度披露自己人生经历和内心思考。事实上,以对方为友,便于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四、自我介绍中的礼仪

注意时机、讲究态度、注意时间、注意内容、注意方法

第五章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即个体与他人之间感情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程度,人际吸引分为亲合(较低层次)、喜欢(中等程度)和爱情(最强烈)

二、亲合1、定义

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

2、亲合的作用:

a满足个体某种社会需要,如尊重、爱。。b获得对其生存发展有意义的信息 c减轻心理压力,欢乐共享、痛苦分担 d避免窘境,无人作伴将获得负面评价

3、影响亲合的因素:

a 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合需要。

b情绪因素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空间距离近,见面机会多,彼此了解方便,易相互喜欢

2、相似性

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3、互补

需要、社会角色、人格特征(内向与外向),三者同时出现互补关系,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4、外貌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吸引作用很大,尤其在交往初期,5、才能

未给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的能力,有助于人际吸引

6、人格品质

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品质是真诚,虚伪最被人厌恶

第六章 交际过程与认知效应

一、交际过程的四要素:信息源、接受者、信息、通道

1、信息源——信息的发布者

信息源的不同个性影响着交际过程

其他他影响因素还有信息源的可靠性、能力、魅力、地位、职权

2、信息——交际的内容

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的有机结合

3、通道——传递信息的方式

视觉通道、触觉通道、嗅觉通道

4、接受者——信息的传递对象

每位信息源或接受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以及参照系统,并且影响着交际过程

二、人际交往的认知效应

1、归因的过程

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心理学称之为“归因”,包括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

2、归因种类 1)、首因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3)、光环效应

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

3、基本归因错误 1)、旁观者大多过高估计 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忽略客观因素 2)、肯定的第一印象易改变

3)、强烈需要、愿望干扰客观归因 4)、贬低受害者以缩小遭遇类似挫折的可能性 5)、假性一致导致归因偏差 6)、传统偏见导致的对某类人的错误认识 第七章 社交距离与言语沟通

一、社交距离

1、无形的空间圈

—社交中,感到必须与他人保持的社交距离注意到动物有自己的领地,人也如此

2、社交距离与人际关系 1)亲密距离(0-15-46cm),父母与孩子或情人之间 2)个人距离

(46-120cm)大多数场合下,朋友保持的最近距离 3)交际距离

(1.2——3.6m)这个距离下,大多数社交谈话感到舒服。4)公开距离

(3.6m-)谈话往往比较疏远,选择这样的距离,比较容易摆脱对方而又不显得无礼。

3、维持个人空间

疏远距离

中间设障碍物

4、言语交际

1)有效交际的障碍 a心不在焉 b动机性歪曲 c关注自我

2)、创造积极的交谈气氛

1)神入:尊重对方,理解对方的观点

2)淡化评价:不试图做出评价,谈论更顺利

3)诚实:欺骗,即使对方不了解你的动机,也能感到你不太诚实

4)平等:忽略地位,能力差异,交谈更坦率、有效。5)委婉:有许多可行的办法,我觉得最好是„.6)言语与非言语信息保持一致

二、系统地解决交际问题:

第一个步骤:分析问题性质,不可笼统,不可过分集中于反面的情感。第二个步骤:制定各种行动方案,不是解决方案。第三个步骤:衡量行动方案可行性、代价、危险性

第四个步骤:行动灵活机动,不必拘泥于细节,失败中更要思考 第八章自我认知

一、个体概念

1、定义:

一般说来,我们总以一种或褒或贬的态度看待自己。这种或褒或贬的自我评介决定了人的自尊或自卑。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人们便趋于维持它、保护它。

2、影响个体概念的因素 1)自己的观察

人对自己行为的观察显然就是对自己作出判断的主要信息来源 2)、社会中的比较

与别人进行的比较可能会立即对我们的自我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或更自信,或更自卑。

我们总是趋向于跟在某些主要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做比较。3)、社交认识具有很大的选择性

为了得到他人的赞扬,我们都以能产生肯定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歪曲自己的行为。大多数人是采取否定与肯定兼容的态度。如高估社交能力、智力„.低估外表的魅力。

1、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 1)、别人的反馈

童年,反馈主要来自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随年龄增长,反馈的来源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人都易于接受肯定的反馈,而排斥否定的反馈。自信心不足的人易于接受否定的反馈。2)、文化影响

人的个体概念受着文化的间接影响

左右着价值观的文化直接影响我们对自己行为观察的歪曲方式。

二、社交形象与自我表现

1、社交形象指人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变体”呈现给别人,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仅 仅局限于一种社交形象。

2、自我表现

我们这样小心谨慎地表现自我,也希望别人接受我们的努力,虽然有时被怀疑,除非表现过于夸张,有违事实,否则人们一般把疑问埋在心底。

社交形象的数量和差异性会影响人的个体概念甚至心理健康。

三、敏锐的自我觉察力

1、能够积极了解自己应该如何表现自我的信息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2、对环境的暗示非常敏感,能深刻理解别人想看到什么行为,善于察言观色。

3、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非语言信号

4、作为优秀的演员,能精彩地理解和搞定自己的角色

5、关注自我表现,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给别人留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第九章

树立自尊和表露自我

一、我们的自尊心

1、定义:

自尊心是指人对自己 作为人的价值的评估,也是个体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尊心的重要性

1)缺乏自尊心的人比富于自尊心的人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更易受到焦虑、紧张、忧愁、失眠及心理疾病的困扰

2)缺乏自尊心与成绩不良之间有某种关系 缺乏自尊心—确立目标较低—成绩不良

3)社交中,缺乏自尊心的人往往局促不安,忸怩害羞,尤其容易受到感情伤害 4)由于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所以对在交往中的影响尤为敏感 担心有损别人对自己的承认,于是不出风头,随大流 5)具有否定个体概念的人不会很真诚地喜欢别人

3、树立自尊心的几点原则

1).充分认识到你能控制你的自我形象

控制对自己的看法,自信有能力改变自我形象

重视别人的反馈,但是否取舍的最后决定权在你的掌握中 2)、为自己确定标准

一个常见陷阱就是容许别人设定我们借以评估自己的标准

“你应该„..” 3)分清不切实际的目标

对自己要求过高,总想做出显然毫无可能的最佳表现 4)调整消极的自我 交谈自尊心不足的人往往陷于消极的思维方式 5)重视自己的能力

自尊心不足,从成就和优点中获得满足感极小

对于无力改变的缺点,要予以接受,可以克服的应积极努力

重视学会欣赏自己能力 6)完善自己

努力克服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7)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别人

积极的态度有助于交往并赢得别人的肯定

二、自我表露

1、自我表露的意义:

1)表达:发泄情感,减轻压力,松驰神经

2)澄清思想:表达过程中,会对问题认识更深刻地澄清一下

3)比较:为了解自己就需要与人比较,通过自我表露来获取比较信息。4)发展关系

愿意表露,意味着信任对方,意味着希望与之发展关系。

2、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

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基 石,人越坦率心理越健康

3、正确的自我表露,即在适当的时间向合适的人表露合适的内容。谁表露?

女性的自我表露比男性更坦率。在与陌生人接触中(与朋友相反),男性比女性更易于自我表露。表露什么?

愿意谈及:自己的爱好,兴趣,工作,政治观点

自己介绍的信息(住址,年龄,教育)不愿表露:性话题,经济问题,内心的焦虑。向什么人表露?

引导别人自我表露的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社交技巧,乐意向比较熟悉的人,社会地位接近的人或地位较高的人表露自己 在什么场合表露?

私下场合,相互性(对方也表露自己)什么时间自我表露?

对方有兴趣时,发现神入和相互性。第十章

友谊与爱情

一、友谊—亲戚命定、朋友自选

1、定义与特征

互利互惠、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视对方为真诚的不可替代的人 朋友的实质是喜爱的人

特点:

信任、情感支持和利益分享

2、友谊的类型

忠诚、无私、关爱、包容 互惠型:

付出收获平衡、地位平等 接受型:

付出与收获分开,关键是身份不同 交往型:

短暂的友好关系,热诚而不强烈

3、友谊与交流

才干、肯定、支持、激励、安全 接触:有选择的表露、谨慎地预期 交往:“我们”的意识,坦诚表露

亲密:被视为排他的整体

情感互相支持

4、友谊、文化、性别

集体主义文化:团队、合作

个人主义文化:自我、竞争

以上二者兼而有之 男性:共同活动

女性:情感分享

二、爱

紧密、关怀、亲密、激情和责任

1、爱情的类型

浪漫的爱:亲密、激情、迷恋、短暂 有伴的爱:亲密、交流、友谊、长久 虚幻的爱:冲动、激情、承诺、风险 圆满的爱:亲密、激情、承诺、短暂

2、爱情与交流

个性秘密的交流方式

深入的自我暴露 准确的判断对方

目光与沉默 悦纳对方、完善自我 禁忌言行的隐与显

3、爱情、文化、性别

个人主义文化:浪漫与个人满足 集体主义文化:关注彼此关系网 男性:疏远同性朋友 女性:关爱同性朋友

4、爱情的唤起和持续

激感转移

激烈刺激——肾上腺素——爱情唤起

爱情持续

爱情与思想的双向作用

越爱越相思,相思就越爱 第十章

端正信念

净化心灵

一、我们的错误信念

不良情绪或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1、绝对化的要求

从个人意愿出发,固执地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否则,难以接受,陷入痛苦

2、过分概括

以某一件事或者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于是,责备自己或者敌视他人

3、糟糕至极 对事情的后果抱有可怕、糟糕、甚至灾难性的预期,使自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

二、端正信念

善待自己

1、自我关怀

2、自我指导

3、宽容

4、接受不确定性

5、变通性

6、参与

7、敢于尝试

8、自我接受

三、合理情绪疗法A-B-C 以失恋经历为例

A-事件

我失恋了,她和别人好了

B-信念

我那么爱她,她却背叛我,太不公平了,太让我伤心了 C-结果

焦虑抑郁,怨恨女友

D-驳斥

1、因为我爱她,她就必须爱我吗?

2、我爱她是自愿,我有理由强迫她爱我吗?这公平吗?

3、她有理由选择,我有什么权利强迫她按我的意愿做呢?

4、我爱过的人就必须一直爱我,这样绝对化的要求合理吗? E-新观念

1、我和她都有选择爱的权利

2、要像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那样去对待别人

3、相爱一生当然很好,也要看缘分

4、感情也是会变化的,不能要求事情按自己的希望始终不变地发展下去

篇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总结

武汉大学应用心理学讲师方向硕士课程班

【院校简介】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 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创建于1922年,积累了丰厚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在全国各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前茅。

该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36人(含博士生导师35人),副教授20人。教授中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和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8人。

【课程宗旨】-

发展应用心理学,培养讲师方向高级实用型人才。

【报名条件】

大专以上在职业人员,原专业不限。

【学习方式】

免试入学,郑州开班、在职学习(利用双休日上课)。

理咨询实用型专业人才培训教程,对心理学从业者有较强的匹配性;

2、课程采取体验式、训练式、互动式培训,具有强烈的整合性; ;

3、本课程所有师资皆具有讲台实战能力,且每年保持 30 场以上讲课经验;

4、本课程采取密集训练形式,要求学员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学位与证书】
凡参加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班课程学习的学员,修完全部学分,经审核通过后,可获武汉大学研究生课 程进修班结业证书。学员根据自身条件,在学分有效期间,可按条件申请心理学硕士学位. 注:以上有关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资格、学历、学位申请条件、课程设置均按武大当年相关政策办理。

【学费、学制】
学制:一年半,申请学历、学位所需时间按武汉大学有关规定执行。报名费:300 元; 课程投资:13800 元 论文及学位申请费用按武汉大学规定收取。

【报名、录取】

1、持身份证和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 1 份,1 寸彩色蓝底照片 4 张;

2、填写武汉大学研究生入学登记表;

3、报名截止日:2013 年 11 月 20 日;

4、开班日期:2013 年 12 月 7 日;

5、经审查合格发给入学通知书,收到入学通知书后交纳学费;

6、报名地址:郑州紫荆山路 8 号阳光铭座 A 座 2403 室

篇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总结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

死亡教育意图指导个体透过思考人生的终点———死亡来反观整个人生历程,树立敬畏、尊重、珍惜、热爱生命的态度,维护生死尊严、丰富生死智慧、强化生命追求。初中阶段的死亡教育课程应在剖析初中生死亡认知和死亡态度的基础上,根据其身心特点,确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首先,科学认知死亡,理解死亡与生命、个我与生命、群我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于诸如“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会死去?”等问题,如果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就很可能长时间地纠结其中,内心苦闷、压抑,并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甚至可能违法犯罪。如果这样,就根本谈不上彰显生命的价值。其次,正确认知、理解和死亡相关的事件。从古到今,导致个体死亡的因素有很多。再加上,现在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关于死亡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如果对这些报道不加以及时而正确引导,就很容易对初中生造成消极影响。而且在虚拟网络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死亡事件。这些事件常常混杂在一起,许多初中生难以分辨现实和虚拟,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他们容易模仿“偶像”,容易任意妄为。等到他们误入歧途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方才追悔莫及。最后,增强死亡意识、安全意识以及自救意识,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应激能力。许多初中生总是认为死亡距离自己太遥远,丧失了应有的死亡意识和时间观念。死亡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唤醒并增强初中生的死亡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死亡就在身边、生命短暂而脆弱,唯有珍惜现有的时间、此在的生命,才能无悔一生。要知道,死亡教育“不是教人去死,而是教人去活,而且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2)过程与方法层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初中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珍贵,并了解临终者的心路历程,掌握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的方法。虽然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突出,在成年人面前极力表现自己成熟、独立的一面,但他们的心理仍然有着脆弱、孤独的一面。倘若突然遭遇亲友死亡或其他意外事故,容易使初中生蒙上心理阴影。这种心理创伤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伴随终身。在亲人或朋友临终前的时间里,让未成年人懂得如何进行临终关怀尤其是心理关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提升生命质量,丰富生死智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深层次的意识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层面的目标是死亡教育课程的终极目标。有生必有死,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死亡观和生命观一体两面,二者共同成为生死观的组成部分。只有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才能将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取向融为一体,才能确立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观。如果初中生缺乏科学的死亡观,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漠视生命,从而无视生命的价值和珍贵。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1)关于生命循环的课程内容。首先,关于植物的生命循环。许多初中生认为死亡不适用于植物。通过学习,指导初中生了解植物如何完成生命循环,懂得爱护植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的道理。其次,关于动物的生命循环。动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类息息相关。只有知晓动物生命循环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循环。最后,关于人的生命循环。这部分的内容包括生命的奇迹存在、死亡的意义及价值、个体我和生死、群体我和生死。初中阶段是个体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时期对个体关于生死问题的追问不加以科学指导,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关于生物层面的课程内容。人为什么会死呢?什么是死亡?如何界定死亡?带着这些疑问,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此部分内容的学习之中,一起分析植物、动物的死亡原因及其后果,并对比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状态,对比分析造成植物和动物死亡的不同因素。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学会探究式学习和主动学习。

(3)关于心理层面的课程内容。如果有一天死亡突然降临在自己身上,该怎么办?能平静地离开人世吗?能有尊严地死去吗?如果有一天亲友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该怎么办?能承受得起这个打击吗?每个人都是渴望沟通和理解的,初中生也是如此。初中死亡教育课程学习提倡问题式学习方法,在问题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初中生关注自我的内心变化,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篇4: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总结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2001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要求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的这一特性要求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育者需明确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开设此课程的目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的探讨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有相关研究者以大学生为被试做了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体系,教学的重点也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概念,它是一门集知识型、体验型和操作型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有操作和体验环节,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必须要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据此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和安排教学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始终把握好以大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原则,要结合实际,重视大学生对这一课程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现有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需求相对来说较为分散,他们认为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

1.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区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认识与反应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很多方面不够成熟,鉴于这种特点他们面对挫折时体验会更深刻、持久,心理上也就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2.人际沟通与交往。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对于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需求明显增长,普遍认识到了学习和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活和今后成长的重要性。然而,长期的校园生活、单纯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和社会脱节比较严重,大学集体生活又使他们缺乏个人空间,不少大学生难以和他人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害羞、孤僻等情况,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沟通和交往,甚至因此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

3.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各个层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否实现良好的自我成长,与自我认识存在重要的关系。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突显出来。然而,大学生自我认识目前来看存在不少盲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容易出现自卑、盲目自负、个人目标不明确等情况。

4.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对的压力也剧增。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数量连续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大学学习压力以及随之大学生成长带来的人际关系压力、前途压力令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种情况下,学习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对大学生来讲显得极为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给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进行合理定位的必修课。

6.学习心理。虽然大学生告别了传统上以学习成绩为重的中学阶段,但进入大学后,学习仍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大学阶段学习心理的培养,是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人生成长历程的关键。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规律。一般来说,它包含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7.恋爱与性心理。随着高校环境的开放,大学生恋爱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高校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著或研究中。尽管如此,每年各高校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因为不能妥善处理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出现过激行为,直接影響了恋爱双方甚至周围同学正常的学习、生活。

8.生命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伤害他人和危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报道中,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劝解大学生不要戕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而应给予保护,继而探索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既突出讲课内容,又可以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定义、概念、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现状这些内容可以先采用课堂讲授法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讲授中教学者应注重师生互动,可以穿插加入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心理游戏或者心理测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调的课堂讲授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的印象,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典型的特点是应用性很强,开设此门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问卷调查法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已有的心理调查问卷或者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编制出适合他们的心理调查问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来发现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有效调动授课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的内容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进行选择,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自我提高,做到心理不适的自我调整。讨论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式讨论、典型案例讨论等。

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此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灵活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5.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在实践和活动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并在实际的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极好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而且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启发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能够更深切地领会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2).

[2]刘学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

[3]张华玲.我国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综述[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篇5:大学生性健康课程总结和反思

作为始终与含蓄为美德的中国人,我们的性传统文化都是保守和隐秘的,似乎有人谈到性就会觉得窘迫不自在,所以在大学里开设这门可是有必要的!

通过对张老师的大学生性健康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一些对性方面的知识。

在课堂上看了《生命的孕育》,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母亲的伟大。也知道一些在怀孕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事项。它的最后一幕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来临时的喜悦。《茉莉花开》告诉我们一个家庭对于孩子成长是多么重要,家庭关系的和谐,父母关系的融洽……也许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小时候的记忆很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过,当遭遇过不幸的事情之后,我们也可以选择勇敢的站起来,走下去。不仅只是说步伐,更重要的是心里面。要从心里面战胜阴影,给自己灌入阳光,那样才能真正的走好,才能真正的坚强起来。当命运让我们遭遇不幸时,我们才是我们自己的救世主!要坚强的走下去,女人要靠自己要有智慧,要理智,要成熟,要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要明事理!幸福终究会来敲门的!真正的鼓舞了我要学会坚强,坚强的面对人生,微笑面对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张老师在课堂上说道人要自尊自爱。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女生来说自尊自爱自重。在我通过对性传播疾病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性传播疾病的种类概念和危害最大的性病,我更知道了针对性传播疾病的措施,我想这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有用的。在大学生性健康这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最后一个课时张老师给我们讲了男生女生的卫生保健,使我了解到了以前我不注意的地方,提醒我在以后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卫生,认识到了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

篇6: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总结

(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生的现象使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上百般迁就;在学来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而后者又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管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时,父母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使家庭往往成为渲泄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的下降,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素质教育同时,毋庸置疑,相当多的学校还是抱着考分这个饭碗不放。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数上,分数竞争激烈,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象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输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中学阶段,一个好的班集体对人的一生有重要影响,原因就在于此。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的措施

(一)班级心理健教的内容

学校的心理健教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班主任的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关键是要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班主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太矫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泡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总是。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①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自修课和下午“第四节”上,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根据和谐原则制造乐学互助的自修课气氛;根据兴趣原则配合科任教师完成刺激兴奋点的巩固练习;根据成功原则,对不同程度学生担出不同训练目标等。

②学习方法

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指导策略是:在低年级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习课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具体到帮助安排一节自习课学什么、如何学;在高年级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班级心理健教的方式

优秀的班主任是在班级工作中很擅长于利用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形式有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前者适合于学习方法的辅导;后者有助于全体参与解决某个情绪、行为问题。

三、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的实施可能性和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转换,就要求班主任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只有悦纳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纳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篇7: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总结

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大部份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开学初,针对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转入小学学习生活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的问题,对新生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让家长能配合学校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对孩子进行心理指导和行为矫正。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投入新的学习生活。

每月一次,利用健康教育课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

9月份辅导主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10月份辅导主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努力使自己在学习上更有计划、更有条理;11月份辅导主题《学会合作》,让学生懂得只有联合起来各自发挥优势,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变得更有力量;12月份辅导主题《失败是个好老师》,把失败当作老师,从失败里找教训,更快地走向成功。

心理辅导室编辑《心灵小屋》小报,开设《心灵小屋》信箱,开辟《心灵小屋》宣传栏,通过这些渠道对学校师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

2、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障碍,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室以热情,具有无私的助人之心和奉献精神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与家长,并给予最大的帮助。

3、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方面的课题研究

心理辅导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心理辅导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辅导室积极开展《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的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把教师的研究成果编辑、刊登在《心灵小屋报》上进行反馈。

语文教师乔丽红撰写的《在“玩”中学作文》指导学生“玩”出名堂来,真正做到在创设情景中下功夫,在“玩”字上作文章。

体育教师严军平撰写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学校体育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数学教师周明华撰写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意因素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情意因素,激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愉快地发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英语教师陆琴、姚海华撰写的《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探究》,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不偏不倚关爱每一位学生,有效推进二期课改,实施健康教育。

篇8: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总结

本文采用健商理论对高校学生进行健商测评,分析学生的健商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益的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徽省20所高校25个专业(除医药类专业)共发放1500份健商问卷,回收1500份,有效问卷1468份,有效率为97.87%。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设计以谢华真教授编撰的《健商HQ》[1]为依据,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并咨询了医学、体育学、教育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两轮专家效度以及重测信度检验,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系数分别为0.85和0.91,符合研究要求。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文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7.0软件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商理论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简述

健康商数简称健商,是反映个人健康能力和评价健康状况的全新方法。健商不仅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更为重要是评价个体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健康维护能力[2]。健商一般包括五个维度:健康知识、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生活技能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是将个体身心健康状况与健康知识、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思考,并提出健康促进的策略,提高健康水平[3]。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则是实现掌握健康知识、培养维护健康能力和树立健康理念的目标重要载体。

2.2 健康知识

图1是学生在健康知识的成绩分布。结果显示学生在此因子得分普遍不高,45%的学生得分一般,尤其是健康和维护健康的知识相对匮乏,56%的学生对我国医疗保健系统知识了解不足,不能适时有效利用医疗保健系统维护自身健康,这些与宣传教育缺失不无关系,应当加强健康知识、维护健康知识以及医疗保健系统知识的教育。

2.3 精神状态

图2是学生在精神状态上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在精神状态因子总体得分不高,有近25%的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个人信仰、精神与心理状态方面得分较低,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尚显薄弱。相比较而言,学生在压力和情绪状态得分较高,但具体到不良情绪的排解和压力应对手段得分普遍较低,说明学生在应对极端心理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上应突出压力、不良情绪以及常见心理障碍的处理技巧的比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4 自我保健

图3是学生在自我保健上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在自我保健因子的得分较低,有56%的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在处理疾病与不适的措施和获得身心健康的方法上表现糟糕,说明在处理疾病和获得身心健康的手段方法的教育存在明显缺陷,自我保健的知识和能力亟需提高。

2.5 生活方式

图4是学生在生活方式上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在生活方式因子综合得分较高,有超过45%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上,其中抽烟、饮酒与日常生活维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惯得分高,而在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与饮食习惯得分较低,尤其是营养与健康知识和健康饮食习惯较差,有超过60%的学生不及格。因此,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着重加强体育锻炼与健康、营养与健康的内容比例。

2.6 生活技能

图5是学生在生活技能上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在该因子得分较高,50.2%的学生得分超过70分,尤其在社会关怀、支持与行为方面表现突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独生子女获得的家庭关爱增加以及社会发展的进步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然而,在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环境与学习和意外伤害处理因子上表现不佳,学生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与环境的交互关系能力一般,急救与互救知识严重不足,需要加强教育与引导。

3 从健商测评结果构建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提高健商是依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来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健康意识和行为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因此,以健商测评结果来构建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具有可行性而且针对性更强。依据健商理论和问卷调查结果,从健康知识、精神状态、生活方式、自我保健和生活技能五个维度构建课程内容体系[4,5]。

3.1 健康知识篇

健康知识篇包括: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基本概念以及评价标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本知识。由于学生在维护健康和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相对匮乏,因此应适当增加这部分的课程内容。

3.2 精神状态篇

精神状态篇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情绪、压力、个人信仰基本概念以及与健康的关系;常见心理障碍以及应对策略。由于学生在应对不良情绪、压力及心理障碍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设计精神状态维度内容时适当增加应对不良情绪、压力及心理障碍的知识和方法。

3.3 自我保健篇

自我保健篇包括:常见疾病概述以及防控手段;性健康与性保健;药物基本知识、合理用药和药物滥用的危害;中华养生文化和保健方法。鉴于学生在处理疾病与不适的措施和获得身心健康方法手段上得分较低,因此,应适当突出常见疾病的防控、合理用药的内容,并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3.4 生活方式篇

生活方式篇包括:营养、饮食与健康基本知识;合理膳食;健康体适能基本理论与体适能训练方法;吸烟、酗酒及网络成瘾行为的危害与防控。由于学生在体育锻炼与健康和健康饮食知识方面得分较低,因此,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适当增加合理膳食与健康体适能的比例。

3.5 生活技能篇

生活技能篇包括:环境与健康基本知识;意外伤害基本知识;急救与互救;个人卫生。由于学生在处理环境与个人健康关系以及意外伤害急救与互救知识上严重不足,因此,应增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健康、意外伤害基本知识和急救与互救方法的内容。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健康商数的测评发现,大学生在健康基本知识、心理危机处理、自我保健能力以及生活方式上普遍存在知识有限、能力不足的现象。这显然与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依据健商理论和健商测评结果,围绕健康第一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以设计知识内容有用、适用、能用为基本原则,从健康知识、精神状态、生活方式、自我保健和生活技能五个维度构建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针对大学生在不同维度和子因子上的存在的问题,优化内容设计,形成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全新结构。对改革和创新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华真.健商HQ[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1-70.

[2]夏建松,苏静.从高校学生健商测试的结果反思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9):106-109.

[3]齐华勇.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内容体系的探究及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5(4):1-2.

[4]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40.

篇9: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 成长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知识结构现状调研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自我心理成长分析等方法对某高校在校四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学知识结构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知识薄弱,通常将常识等同于科学知识,并应用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如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概念模糊甚至混淆,对心理学发展和历史知之甚少。就调研样本而言,调研结果显示,86%的大学生不能科学地描述出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92%的大学生不知道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94%的大学生承认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大学生能分辨出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以及表述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等。在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需要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心理问题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比较漠然和被动。如机械地应对成长转折出现的问题、面对家庭变故和危机茫然而唯命、对自身因成长和环境因素引发的心理困扰茫然失措等;调研中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心理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42%)、人格和气质方面的知识(55%)、心理学有趣的实验和心理学发展的历史(47%)、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78%)等;在应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关心神经症类(55%)、抑郁(78%)和性心理(70%)等;需要迫切掌握的心理学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技能,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恋爱中的技能更加向往。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缺陷

2011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文件的颁发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校必修课的时代到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里程碑。各高校均按照文件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从目前学习效果、教师授课和课程内容来讲,离科学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还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仅就课程内容而言,其内容存在诸多需要重新设置和调整的方面。

(一)没有给学生构建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图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必须介绍“心理”的内容,才能涉及健康的问题,而有关心理现象的内容正是大学生所欠缺的。目前课程内容几乎只涉及心理健康及心理治疗等,对心理学研究的另一方面,即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涉及较少。其结果只能造成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断章取义,甚至孤立和片面对待相关心理问题。如“自我”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是研究比广泛的领域,没有给学生介绍清楚之前,是很难深入涉及“自我意识”以及相关心理健康问题。

(二)教学内容学科化、程式化,与学生实际经验相去较远。课程内容选用了与其他学科相类似的模式,即内容介绍学科化和程式化,可读性和趣味性较差,直接给学生带来的是枯燥无趣的心理感受。如“人格”在心理学中业已独立成为一门课程,然而课程内容介绍时比较浅显,同时与性格和气质的辨析没有深入和结合实际。

(三)方法和措施脱离现实,具体技能欠缺。教材在介绍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时显得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相关技能显得抽象,操作性不强。给学生的感受是似乎都有理,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如“情绪管理”中不良情绪表现及调适。

(四)同理案例少。教材在列举案例时,基本是按照医学案例介绍模式,学生在阅读时感到烦闷无趣。从而造成可阅读性和指导性差。同时与时事结合不紧密,没有发挥启发性和警示性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设置创新的途径

本研究根据实际调研的结果和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缺陷,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实际运用中教学效果显著。

(一)传授给学生完整的心理学知识图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正常人群及其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和意志为对象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研究。同时还包括以异常心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体现为实践研究。前者为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验的基础,后者为人类追求健康和幸福提供了实践指导。二者分离必然造成知识和技能的脱节,从而人为地割裂知行关系。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只有知晓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结合相关技能和技巧,科学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比如,给学生介绍了情绪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基础知识之后,他们就能提高应用相关技能时自觉和主动性。另外,对心理学知识全貌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深造的热情和动力,也可以促进学生涉及和探究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知识。

(二)案例结合学生关注的实际,以保证解决措施和途径的简洁、易行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案例作为理论和技能的对照,从而指导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案例必须具备启发作用和针对性,以便学生能学以致用。同时案例最好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及时反映和跟踪在社会上有一定震撼性和影响性的实例,比如2013年3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2013届毕业生林森浩的投毒案等。

(三)技能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几条抽象的归类和总结,不能介绍是什么,应该介绍如何做,提供的方法和途径必须具体化、有操作性和模式化。如人际关系中的“赞美的技能”一般教学内容显得比较抽象。应该在真诚的基础上,将其归纳和提炼成可操作和可借鉴的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行为模式,让学生就自己日常生活例子进行操作练习,见表1。endprint

赞美的操作步骤 表1

表述的内容 举例

1. 描述你观察到对方可以赞美的现状(如工作情况、衣着、举止、言语、成就和创新等) 1. 小王,你关于创业的主题设想太有创意了,符合我们现实条件

2. 描述自己的感受:(1)认知:指见识或知识层面的提升;(2)情感:用积极情绪形容词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 2. 这个主题让我不仅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而且长了见识,真是让人兴奋

3. 肯定对方的努力:时间努力、情感努力、脑力努力、身体努力、意志力努力…… 3. 你肯定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4. 表述自己的羡慕和不足:(1)羡慕别人的能力、努力、意志力和创造力,适当做到对方这种努力或能力的延伸和拓展;(2)不足就是坦诚证明自己的差距,甚至空白或盲点 4. 真是让我很羡慕,这种能力和毅力正是我欠缺的,你在其他方面想必也一定会有所建树

(四)设置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大学生的时尚需求,充分发挥心理学知识的作用,以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应对时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当今科技和经济的急速发展,新生事物让人目不暇接。在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同时,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微博、微信和网购等。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喜欢和接纳时尚,而且引领和创新时尚,同时也要应对和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针对这种现象,积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不仅能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而且能充分享受时尚带来的便捷、乐趣和自豪。

(五)重点解决大学生集中体现的心理困扰,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技能。心理问题涉及面较广,在课程内容中一般是泛泛而谈,其结果只能是基本层面的了解,在解决实际心理困扰时显得苍白无力。本研究以调研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重点解读和分析大学生实际面对的心理困扰(大学生经常面对和迫切想解决的心理困扰包括:抑郁(78%)、失落感(81%)、嫉妒(83%)、愤怒(61%)、焦虑(71%)和无聊(63%)等,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能。

大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自己成长具有意义感,而该课程也可以、也应该,而且必须做到和做好。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现出的漠然态度,其原因之一源于我们的教学漠视了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在。这里不是课程内容的不断拓展、补充和筛选,而是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建构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让学生感到课程对自身成长有帮助。这种帮助当然不是以抽象、空泛的方式来展示和表达,而是掌握了大学生个体的真实存在和需要,了解各种复杂的心理及情绪构造,我们才可能绕过原来那种以虚构且完美的理性之人来探究课程对学生成长意义的恋栈。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3]郑军.心灵简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家成.成长需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韦波,何昭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赞美的操作步骤 表1

表述的内容 举例

1. 描述你观察到对方可以赞美的现状(如工作情况、衣着、举止、言语、成就和创新等) 1. 小王,你关于创业的主题设想太有创意了,符合我们现实条件

2. 描述自己的感受:(1)认知:指见识或知识层面的提升;(2)情感:用积极情绪形容词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 2. 这个主题让我不仅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而且长了见识,真是让人兴奋

3. 肯定对方的努力:时间努力、情感努力、脑力努力、身体努力、意志力努力…… 3. 你肯定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4. 表述自己的羡慕和不足:(1)羡慕别人的能力、努力、意志力和创造力,适当做到对方这种努力或能力的延伸和拓展;(2)不足就是坦诚证明自己的差距,甚至空白或盲点 4. 真是让我很羡慕,这种能力和毅力正是我欠缺的,你在其他方面想必也一定会有所建树

(四)设置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大学生的时尚需求,充分发挥心理学知识的作用,以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应对时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当今科技和经济的急速发展,新生事物让人目不暇接。在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同时,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微博、微信和网购等。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喜欢和接纳时尚,而且引领和创新时尚,同时也要应对和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针对这种现象,积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不仅能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而且能充分享受时尚带来的便捷、乐趣和自豪。

(五)重点解决大学生集中体现的心理困扰,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技能。心理问题涉及面较广,在课程内容中一般是泛泛而谈,其结果只能是基本层面的了解,在解决实际心理困扰时显得苍白无力。本研究以调研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重点解读和分析大学生实际面对的心理困扰(大学生经常面对和迫切想解决的心理困扰包括:抑郁(78%)、失落感(81%)、嫉妒(83%)、愤怒(61%)、焦虑(71%)和无聊(63%)等,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能。

大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自己成长具有意义感,而该课程也可以、也应该,而且必须做到和做好。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现出的漠然态度,其原因之一源于我们的教学漠视了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在。这里不是课程内容的不断拓展、补充和筛选,而是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建构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让学生感到课程对自身成长有帮助。这种帮助当然不是以抽象、空泛的方式来展示和表达,而是掌握了大学生个体的真实存在和需要,了解各种复杂的心理及情绪构造,我们才可能绕过原来那种以虚构且完美的理性之人来探究课程对学生成长意义的恋栈。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3]郑军.心灵简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家成.成长需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韦波,何昭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赞美的操作步骤 表1

表述的内容 举例

1. 描述你观察到对方可以赞美的现状(如工作情况、衣着、举止、言语、成就和创新等) 1. 小王,你关于创业的主题设想太有创意了,符合我们现实条件

2. 描述自己的感受:(1)认知:指见识或知识层面的提升;(2)情感:用积极情绪形容词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 2. 这个主题让我不仅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而且长了见识,真是让人兴奋

3. 肯定对方的努力:时间努力、情感努力、脑力努力、身体努力、意志力努力…… 3. 你肯定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4. 表述自己的羡慕和不足:(1)羡慕别人的能力、努力、意志力和创造力,适当做到对方这种努力或能力的延伸和拓展;(2)不足就是坦诚证明自己的差距,甚至空白或盲点 4. 真是让我很羡慕,这种能力和毅力正是我欠缺的,你在其他方面想必也一定会有所建树

(四)设置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大学生的时尚需求,充分发挥心理学知识的作用,以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应对时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当今科技和经济的急速发展,新生事物让人目不暇接。在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同时,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微博、微信和网购等。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喜欢和接纳时尚,而且引领和创新时尚,同时也要应对和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针对这种现象,积极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不仅能帮助他们答疑解惑,而且能充分享受时尚带来的便捷、乐趣和自豪。

(五)重点解决大学生集中体现的心理困扰,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技能。心理问题涉及面较广,在课程内容中一般是泛泛而谈,其结果只能是基本层面的了解,在解决实际心理困扰时显得苍白无力。本研究以调研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重点解读和分析大学生实际面对的心理困扰(大学生经常面对和迫切想解决的心理困扰包括:抑郁(78%)、失落感(81%)、嫉妒(83%)、愤怒(61%)、焦虑(71%)和无聊(63%)等,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能。

大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自己成长具有意义感,而该课程也可以、也应该,而且必须做到和做好。目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现出的漠然态度,其原因之一源于我们的教学漠视了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在。这里不是课程内容的不断拓展、补充和筛选,而是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建构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让学生感到课程对自身成长有帮助。这种帮助当然不是以抽象、空泛的方式来展示和表达,而是掌握了大学生个体的真实存在和需要,了解各种复杂的心理及情绪构造,我们才可能绕过原来那种以虚构且完美的理性之人来探究课程对学生成长意义的恋栈。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3]郑军.心灵简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家成.成长需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选派年轻干部到“信访一线”工作锻炼的思考下一篇:健康知识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