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2024-07-27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通用9篇)

篇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农村改革是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的起点,仍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一些长期以来议论较多但始终没有触及的改革有了明确提法,对一些过去虽有涉及但意见并不明确又事关重大的问题有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在理论和政策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决定》以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三个建立、六个完善健全、四个制度改革、五个城乡统筹的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

三个赋予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七个允许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四个鼓励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尝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五个保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个推进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三个建立是: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六个完善健全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四个方面的制度改革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五个方面的城乡统筹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决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流转,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选择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篇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体会

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A)作用。(4分)

A、决定性B、关键性C、核心性D、基础性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A)(4分)

A、重要实现形式

B、有益的补充

C、重要组成部分

D、主要实现形式

3、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5+1+1”全面改革的主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C)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4分)

A、军事建设

B、政治理论

C、生态文明建设

D、精神文明建设

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守住(C),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价。(4分)

A、工业用地红线

B、居住用地红线

C、耕地红线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B)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4分)

A、胆子要大、不顾一切

B、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C、谨小慎微、无所作为

D、稳重当前、瞻前顾后

6、在框架结构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A)(4分)

A、提领B、基础C、前提D、目标

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A)(4分)

A、根本B、内在要求C、基础D、制度保障

8、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B)(4分)

A、社会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D、政治体制改革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C)为主题。(4分)

A、经济改革B、部分深化改革

C、全面深化改革D、政治改革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B)(4分)

A、坚持创新B、坚持发展

C、坚持改革D、坚持开放

1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A)(4分)

A、财政B、税收C、经济D、科技

12、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D)(4分)

A、垄断环节B、自然生产环节

C、人为垄断环节D、自然垄断环节

13、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整个起草过程中,征求意见达5283(3283)人次。(错)(2分)

14、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遵循这一规律。(错)(2分)

15、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由总书记亲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对)(2分)

16、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历史

阶段。(对)(2分)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基本框架为十六个部分,五

(三)大板块。(错)(2分)

18、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与体制无关。(错)(2分)

19、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对)(2分)

20、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牵引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对)(2分)

21、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AD)(6分)

A、控制力B、主控力C、主导力D、影响力

22、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护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ABCD)。(6分)

A、推动可持续发展B、维护市场秩序

C、弥补市场失灵D、促进共同富裕

2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ABCD)的现代产权制度。(6分)

A、权责明确B、流转顺畅

C、归属清晰D、保护严格

2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政府职责和作用作的界定,政府的职能有(ABCD)(6分)

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B、弥补市场失灵

C、优化公共服务D、加强市场监管

2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ABCD)(6分)

A、总体设计B、整体推进

C、督促落实D、统筹协调

26、宏观调控主要任务有(ABCD)(6分)

A、稳定预期B、结构优化

篇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全会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 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 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 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 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篇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不然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带来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推进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核心,大力推进人口城镇化,实现人口市民化,这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也是城镇化工作的重点。过去一二十年,我国的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年~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5.9%。这种大量占用土地的城镇化,是我国的土地资源根本无法承受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要扭转以地为核心、大量圈地造城、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偏向,实现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相协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体制机制上,就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能够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

第二,完善设市标准,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要求。在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人口过度向少数特大城市集中的势头越来越明显。特大城市人口聚集过多,必然导致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生活成本过高等“城市病”。特别是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离开特大城市,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年轻人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城市边缘地区,形成大量“蚁居”、“蚁族”,隐藏着很大的社会风险和隐患。要以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为目标,加强和创新人口管理,逐步重组和转移特大城市部分过度集中功能,把握好人口在不同城镇空间的合理分布,不要都挤到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二是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吸纳人口的主体,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培育和发展产业放在首位,以业立城、以业兴城、以产业带动就业,积极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动,形成人口在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的良性格局。要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篇5: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跻身“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开始,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高层重视,“十三五”时期或将进一步向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国家五年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如此重视尚属首次。公报指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专家表示,这将有效破解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经济而对环境执法进行过多干预的痼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切实执行。

夏光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将此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顶层设计,由概念图转换成了施工图,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换。

一是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新目标,呼应了全社会的热切期待。长期以来,对我国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一直不乐观,在6年前完成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趋势“总体尚未遏制”。现在,中央确定到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将扭转我国生态环境的大势,在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意义重大,同时也意味着“十三五”将实行一系列重大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二是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为克服普遍的“城市病”提出了治本之策。近年来,我国新兴城市崛起很快,原有城市也大肆扩展地盘,各地普遍出现了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通病,居民幸福指数和痛苦指数同时上升,这主要是由不科学、不绿色、单纯追求集聚效应的城市化理念及其布局模式造成的。亡羊补牢,犹未晚矣,通过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加城镇发展的绿色元素和生态功能,可以引导走上绿色城镇化的道路。

三是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进行环境治理,使环境保护回归其根本目的。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抓手的环境治理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功绩,今后也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现在把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环境质量上来,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创新举措。在此过程中要看到,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不等于以其为环境保护的唯一目标。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环境质量,只是其中一项,而改造现行社会结构,培育具有绿色意识的一代新人,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这是不亚于改善环境质量,甚至比之更重要的目标。

四是实行环保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进步。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是环保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动作,目的是提高环境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消除或减少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管理的干预,多年来已在多地进行试点,成效初显,现在把它全面推开,将带来全国环保管理的新面貌。吴舜泽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

公报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发展、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吴舜泽对此解释说,创新发展理念、大幅度推进绿色发展进程,是公报的一大亮点。从“五位一体”到“五化同步”,再到“五个发展”框架体系,内涵吻合,步步深化,日臻完善。绿色是生产力,是发展的内容,是衡量的标准,是转型的方向。

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一起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要内容。这需要通过深化文明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予以落实,落实“1+6”改革方案,加强环保督政、监测监管事权上收、环境审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改革,推动各方履职尽责,实现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提出环境质量要明显改善,五中全会公报则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新要求,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吴舜泽说,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作为“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主线,将环境质量纳入约束性指标。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与多年来“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等表述有质的差别,表明污染防治阶段和要求的转变。

这要求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体制并重,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显著加大治理力度,稳、准、狠地实施综合治理,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抓“好”“差”两头,“大”“小”并重,全面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和社会共治,确保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要求,让公众有环境质量改善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内容看,在生态环境领域有哪些亮点?

无论是从公报的结构还是篇幅来看,生态文明的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既有融入式的设计,也有专门部分的阐述,符合“五位一体”的建设要求。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定好了位,设好了向,思想有定力,部署很全面,措施有创新。

在环保形势的评判方面,各界已经形成共识。近几年,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正处于历史高位,复合型污染的特征更加明显,环境质量状况非常复杂。但在各方治理下,到“十三五”末期,主要污染物的拐点可能全面到来。

今后五年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凸显期、环境标准与要求提高期,加之遇上经济下行期,过关越坎的难度更大。为此,五中全会提出要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等发展方法和近零碳排放示范等积极方法予以统筹解决。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业界争论的焦点,公报对此有哪些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做了重大突破。“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在“十三五”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推进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促进发展的公平、可持续性,让每个百分点的GDP都包括含更多的科技含量、就业容量和更好的生态质量,实现环保与发展、环保与就业、环保与创新同步前进。

未来五年,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将会有哪些动作? 要按照五中全会要求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实施最严格的环境资源执法;二是把环境保护和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协调化、城乡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整体脱贫相结合;三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模式由从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向环境质量管理和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向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同步推进转变,真正形成以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监管模式。“十三五”环保值得期待,但当前是否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目前是水环境保护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战略相持期,虽然环境治理和环境承载压力大,但是恶化趋势放缓。“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将在各种压力形成的夹缝中前行,环境保护治标措施以及环境与发展协调发展同步推进,艰巨性前所未有。

此外,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不平衡。我国一旦进入制造强国,以后的环保工作就比较好做,目前是战略相持期,是最艰难的阶段。为了让环境保护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必须建立科学、稳妥的发展战略。如果环境保护措施过度,可能伤经济元气,最终不利于环保;如不着急实施,环境问题将阻碍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以,解决环境问题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挑战和机遇面前,您对环保前景如何看? 在环境保护的前景方面,民生与消费成为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支撑,而民生与消费的持续动力则来自社会经济领域全方位的深化改革。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关键时期,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减少环境和资源成本所占的比重是必然选择。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过去的,至于什么时候迈过去,主要看创新型国家什么时间实现。目前来看,“十三五”末期,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这将为中国全面进入以制造强国为标志的创新型国家,奠定物质和制度基础。

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中生态环保部分六大热点热点一:生态文明建设首入五年规划

会议召开前一晚,《人民日报》公布的“十三五”规划10大重点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赫然在列,也是首度进入我国五年规划进程。这一“破天荒式”的变动,是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最直接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GDP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失衡,酿成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正是站在“增进人民福祉、筑梦民族未来”的高度,势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全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美丽中国梦,确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法令斥责国必大乱,法令行则国必大治。”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来五年的重点关注对象,但政策利好既出,要真正使新思路落地,还需各级政府与社会、家庭与个人共同行动起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让生态文明文化与价值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以文化的力量让全社会的每个人参与到从我做起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带头、领导要带头、党员要带头、家长要带头,以示范力量推动社会积极参与。三是要大力发展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四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态文明文化建设中。热点二:“十三五”规划的环保议题

作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十三五”规划炙手可热,而“十三五”规划中有关环保的部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同样成为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环保“十三五”启动编制的消息早在今年初便有不小的动静,此次全会召开不久前,环保部放出消息,目前环保部门正加快“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气水土三大环境战役将推进实施,并预计在明年3月份上报国务院审议。

为了编制环保十三五规划,今年以来环保部门做足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展开调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透露,“十三五”规划中要体现几方面重要内容,包括将参照“水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文件,量化出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治理目标,比如除继续对四种常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外,还将新增工业烟粉尘、VOCs、总氮、总磷等四种污染物,并且将新增在河湖、近岸海域等重点区域以及重点行业对总氮、总磷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预计“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伴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的落地实施以及环保“十三五”规划和“土十条”的预期出台,业界预计,“十三五”期间,环保行业投入将进一步增加。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秘书长李军洋近日指出,“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有望达到年增速20%以上。

而在“十三五”规划中,被寄予了厚望的环境税也将有所动作。“由于环境税缺失,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同时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因此,十三五期间开征环境税势在必行。”业内专家如是说。热点三:保经济增长目标的环保力量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五年计划这样的大形势下,在环保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兼“阻力”的背景之中,不能忽视作为“十三五”规划中10大目标之首的保持经济增长。

毋庸置疑,整个“十三五”规划的核心便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单单是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底线要求,稳定增长更是解决国内外一切矛盾的根基所在。无论是现阶段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几大支柱产业,还是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信息产业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无一不是我围绕保持经济增长这一核心在运作。

由于近年来国家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加大,导致经济增长出现“阵痛”,增速放缓,最直观体现在第三季度GDP增速同比为6.9%,首度破7。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曾表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具备7%左右的增长潜力。7.0%左右是指在6.6%~7.4%之间,正负0.4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率底线来看就是6.6%,这样才能确保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从经济增长率的上限来看是7.4%,一旦突破上限,就会大幅增加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电力消费也不利于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

给经济增速带来的“阵痛”的环保同样也会成为未来GDP增速的强大助力。反观“十二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62%,而“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从新兴产业晋升成为新的经济支柱已是板上钉钉。

根据环保部权威数据:在“十二五”前期(2011-2013年),中国环保投入共计2.33万亿元;拉动GDP增加2.56万亿元,占前三年GDP的1.64%;拉动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8.87万亿元,占全国同期总产出的1.84%;增加居民收入1.09亿元,占居民总收入放入1.56%。另据测算,大气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拉动我国GDP增长1.94万亿元,增加就业196万人。水行动计划的实施需要环保总投入4.6万亿元,带动GDP5.7万亿。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说明真相。作为未来数年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行业的发展已经与整个经济的增长态势构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热点四:优化产业结构之环保制造业

为了达成经济增长的目标,我国不会也不可能单单依靠消费这么一驾马车来驱动,因此,“十三五”10大目标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得以体现。

制造业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在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往往占据国民经济的重要份额。而十三五规划中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中,制造业自然而然成为整个优化过程需要牢牢把握的重点所在。

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突破20万亿,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1/3,稳居世界第一。其中环保装备制造业以平均20%的增速稳定发展,2014年规模在5000亿左右,在2015年底有望突破6000亿,到了2016年更是有望打破7000亿大关,在整个装备制造业中的比率越来愈大。

此前,为了落实《“十二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提升我国环保技术装备发展,环保部、发改委及工信部等五部委制定了《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到2016年,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在基本保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约束性指标减排的基础上,针对危害大、影响面广的雾霾、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开发推广一批急需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环保技术,推动先进成熟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推广。如若按照当前的发展势头,环保装备工业发展目标并非难事,环保制造业更是更是可以成为中国版的“工业4.0”范本,成为“中国制造2025”一只不可或缺的重大力量。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担子,也将有很大一部分压在环保装备制造业的肩头。

热点五:推动创新之新能源汽车行业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以称得上是环保制造业并肩作战的“难兄难弟”。和环保制造业一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益于国家迫于环境压力下的多项政策扶持。而此次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中有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也着墨颇多,反映在10大任务中,则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发展速递完全可以用“狂飙突进”来形容并不为过。而之所以选定新能源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切入点之一,客观上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必然要求,主观上则是新能源汽车各项技术的不断成熟,行业已经进入引导期,认知度不断提高,需求市场开始显现。

从市场反应来看,可见此战略抉择的正确性。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非但没有受传统汽车行业连续5个月下降势头影响,更在今年9月份创下单月销量历史新高。前三季度,新能源车的销售同比增长2.3倍。业内预计,未来五年,即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总量能够突破200万辆的关卡。

此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指南》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有望近期出台。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相关概念股动力十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十三五”规划出台在即等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反复走强。

和环保装备制造业一样,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能够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最佳例子。热点六:全面小康建设的青山绿水情

环保制造业也好,新能源汽车也罢,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最终目的无非是保经济增长,而需要认清的是,“十三五”规划这一“保增长”的目的最终都会直指一个大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整体性目标,必须更加注重全方位着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在老乡的眼中,小康必然不仅仅是温饱富足,肯定还包括生存环境的优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天更蓝、水更清、食物更安全……

“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十三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短板和瓶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说。他还表示,在“十三五”规划中,更好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融合、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保护目标至关重要。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主席的话,道出了人民群众对小康社会最直接的追求。无环保,不小康。

眼下,“十三五”规划已经全面铺展开来,我国将从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角度,更加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力转变、公共服务的持续升级、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绿色发展道路的形成和确立,普通百姓的幸福指数将不断提升。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中生态环保部分九大看点看点一:三个坚持

全会提出:“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看点二: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看点三:五大发展理念

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看点四:协调发展

全会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看点五:绿色发展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看点六:构建四个格局

全会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 看点七:低碳循环发展

全会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看点八:实行垂直管理

全会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看点九:坚持保护优先

篇6: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1、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正在从一个温饱型的社会转向全面小康的社会。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态、文化和外交等问题。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不公现象日益凸现,国内外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环境污染严重,官员腐败严重,已经严重威胁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为了加强党的统治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廉政建设,根除腐败。而根除腐败的手段就是依法治国,党内依法治党,实现真正的人民监督和社会参与。

《决定》提出三个依法治国的主要理由。首先,依法治国是为了“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次,依法治国、依法治党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其三,依法治国是为了“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同时,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领导地位,也必须主动让党受制于一套完整、严明、公正的党内法规。必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上面的目标,“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依法治国的三大任务

首先,“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其次,“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其三,“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4、依法治国的八大具体战略

第一,建立良好的法律体系,因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那么依法治国的第一个战略手段,就是“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执政”。宪法实施和监督将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完成。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当然,也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第二,建立一整套高效、公正的执法体系,因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在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第三,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公正法治,因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第四,确保法制服务人民的长期战略,因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第五,大量加强法治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第六,党的领导是保证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但是,党的领导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党本身必须是无私的,值得人们信赖的。做到这一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党内法规必须健全和明晰。要“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第七,军队的法治与国家的法制同等重要。

因为军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部分,军队也要服共产党领导下的法律法规。“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第八,法制建设,包涵着香港、澳门和今后的国家大统一。

篇7: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解读试卷

一.单选题 1.国内外共同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能够出现重大突破。(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我国仍有很多结构性问题没解决,如()等问题。(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化滞后 B.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滞后 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相对性 B.决定性 4.市场机制主要在商品领域发挥作用,而在要素领域,仍然是()。(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群众主导 B.政府主导 5.使我国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的影响因素有()。(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第一,要求,第二,产业竟争力。第三,收入差距缩小 B.第一,需求,第二,产业竞争力。第三,收入差距扩大 6.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地区差距大,这决定了我国的梯度转移可以在国家内部完成。(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世界经济一方面试图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我国展开竞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关 于推进城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9.中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升级到决定性作用。(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了两大新突破()。(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B.体制的机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篇8: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国有企业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改革不仅要遵循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决定》强调指出, 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 国有企业必须将重点放在“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上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才能够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

二、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改革开改以来,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改革的深化, 国有企业受多方面制约而难以走向国际化、市场化, 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包袱。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存在企业办社会现象。二是企业内部问题。很多国有大型企业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完善, 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主要表现在人才引进、人员配置方面未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 同时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明显不足。三是外部环境。国有企业外部配套改革还未做到位, 影响到全面深化改革。

对于存在的问题, 国资委应该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深入调研, 并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意见展开系统性研究、修正, 重点针对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强化党在国有企业中的领导执行力, 优化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结构或布局, 改组或者新建国有资本投资企业,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 健全国有企业的资产监管体制, 科学分析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 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发展环境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发展目标, 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必须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发展规律,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使经营机制更趋向市场化, 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有利于确保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法人财产权不受到干预。三是坚持政企分开、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为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实现公平竞争, 政府部门应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通过管理资本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决定》中指出国有资产监管模式为三层结构, 股东职能与出资人的监管职能是分开的, 由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行使股东职能, 而行政性出资人机构行使监管职能。

三、现阶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一) 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 目的在于切实推进国有企业 (母公司) 公司改制或者股份制改革进程, 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目前, 国有企业改革方式主要采取独资、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及参股方式。国有企业独资方式主要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国有资本运营企业、国有资本投资企业及少数特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绝对控股主要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重要行业或者关键性领域企业;国有相对控股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支柱型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国有参股主要是国有资本无需控股或者社会资本控股的企业。

若上述国有企业具备上市的基本条件, 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制后上市;若国有企业不满足上市的基本条件, 则可以通过引入多种资本而让企业的股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时, 应该鼓励具备相关条件的保险基金、投资基金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参与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制经济形式时, 其实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如何预防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如完善国有资产、民营资产的产权保护机制等。除此之外, 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混合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 切实规范国有资产产权的流转、登记、评估工作, 规范并完善企业相关管理机制, 以此来预防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继续加大对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管理力度, 通过分层分类管理的方式对企业领导人加强管理。虽然分类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决定》中明确指出, 但其体现出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分类推动监管和改革的理念,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是其主要出发点。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制度改革, 在企业内部建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及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制度, 有利于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职务待遇、薪酬水平、业务消费等进行严格规定, 建立健全薪酬制度, 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风险和绩效进行确定, 使企业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此外, 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职务待遇、业务消费方面还应加快研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

四、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及自身多样化的性质,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以国有企业的功能、性质分类为基础, 重点针对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方向、企业管理结构模式、企业发展形式及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设计具有相互协调性的系统性改革途径。

(一) 以产权改革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时, 应基于国有企业的性质、功能开展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 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 坚持以企业产权改革为中心, 重点明确国资产权的主体及权责问题。与此同时, 还要鼓励发展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相互融合、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逐步将国有企业集团发展为国有资本控股, 这样不但有利于公益性国有企业扩大其国有资本, 提高竞争力, 实现营利性国企资本增值, 还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

(二) 以国有企业不同功能定位为基础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国有企业功能可根据不同性质来界定。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国有企业应遵循“功能分类, 有进有退”的原则, 如对于公共服务、国防及生态环境领域等公益性国有企业, 要以“进”加大国有资本投入。针对自然垄断行业为主、营利性为辅的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的公益性企业, 《决定》中明确提出, 必须着力清除可能存在的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行为, 在改革过程中重点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监管”基本原则。同时, 实行开放竞争性、网运分开业务, 但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而定, 这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针对一些以营利性为主的国有企业, 要根据经济效益来决定国有资本是“进”还是“退”, 逐步使这些行为中的国有资本集中向具有更多盈利的国有大企业集中。总的来说, 在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 遵循以“按功能分类、有进有退”的原则, 使国有资本向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 向营利性国有大企业集团集中、向纯粹公益性行业集中等。

(三) 以功能分类为基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根据功能和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营利性为主、公益性为辅或本身为营利性的国有企业。这类国有企业追求营利主要采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参股或控股的形式。目前, 我国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必须要建立在营利性国有企业中, 即营利性国有企业或者以营利为主的国有企业可组建多个国有资本运营企业, 而具备一定条件的国有企业可改组为国资投资企业, 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与国资委之间实现政企分开。国资委在这种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中仅是出资人, 有权力管理价值形态国有资本, 而国有投资公司既是资本经营者, 又是出资人, 有权力经营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二是以公益性为主、营利性为辅或财政部出资的公益性国有企业, 这类企业并非以营利为目标, 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公用物品和公共服务, 其主要通过采取国有绝对控股和国有独资的形式, 政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 但由国资委负责监管和考核工作。

(四) 以全面推进国有经济转型升级为基础发展现代企业

在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改革的目的和方向并建立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学科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结构布局, 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新兴战略企业、服务企业, 从而推动国有企业从传统产业逐渐向价值链、产业链方向发展, 最终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发展水平及进程。与此同时, 加强科技创新, 对一批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突破,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以此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

(五)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推行契约化管理

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及分配制度的改革, 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 严格任期管理并进行目标考核, 使企业领导人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与此同时,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领导层的薪酬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披露程度、财务审计工作以及具有长效激励作用的绩效管理机制。另外, 优化国有企业高层管理结构,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构建董事会、监理会、股东会等管理体系。《决定》明确指出,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执行及监督机制。董事会制度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 这也是各国通用的方式。从长远讲, 建设并搞好董事会, 能够使一把手负责体制下难以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弊端得到解决, 有效避免企业发生重大决策失误, 有利于确保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总之, 国有企业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主要因涉及的企业、职工较多, 无疑增加了改革的风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 而当前改革深度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得到解决, 同时还要探索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最终的结合模式。《决定》明确指出, 针对公益性国有企业, 应在改革的基础上加强监管, 使其成为市场经济中受相关法律监管和约束的特殊企业;而对一些竞争性的国有企业, 应以资本市场为依托,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的市场改革方向, 同时改革的具体措施也具有合理性, 并注重国企改革的操作性与方向性的有机结合。笔者个人认为,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上, 《决定》在改革方向上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为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有利于更快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摘要: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之一, 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才能使国有企业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 提出了改革意见, 为有效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杨作书.从历届三中全会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路径走向[J].社会科学版, 2014 (04) .

[3]刘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J].国资管理, 2014 (05) .

篇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我先谈谈宏观经济形势。怎么看我们的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形势2012年GDP增长7.8%,2011年9.2%,2013年全年7.6%没问题。中国经济在稳步增长的大的环境之中,和发达国家经济体比较,我们的增长幅度都是在正常状态之内。

但是存不存在问题呢?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就是我们的消费内需还是不足。近十年来,我们的投资由35%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几,消费率由62%下降到48%,投资往上涨,消费往下走,消费内需不足。投资往上涨也可以,投资效益下降,过去投1块钱,产出3块钱,现在投1块钱,产出1块5,投资效益下降。第二个,产能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指标衡量产能利用率的为75%,我们35个行业有21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我国的太阳能产品产量占世界的80%,它的利用率8%。多晶硅世界的产能是20万吨,我们一个国家就9万吨。钢铁,我们产能是9.7亿吨,市场的需要是6.7亿吨,过剩3亿吨。水泥全世界的产量我们占了60%,30亿吨。2015年的指标是25亿吨,现在就超过2015年。世界的警戒线是人均1吨,我们是人均2.3吨,产能严重过剩。政府债务严重,总量现在还有争议,有的说20万亿,专家研究说28万亿,不管20万亿还是28万亿,有一个数字是可靠的,有3个省、99个市、145个县、3400个镇债务已经是100%。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小打小闹不行,必须得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们长期发展积累的这些问题,三中全会的决定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深化改革。

谈到改革,这是全世界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包括三中全会决定外国还在研究。好些人认为三中全会决定学完了就完了,不能这样理解,三中全会决定管到2020年,国外大的智库、国外的政府组织专门的专家都来研究我们的三中全会决定。三中全会的决定在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那么该怎么来理解呢?我觉得三中全会的决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与我国蓬勃向上的发展,欣欣向荣的国力有直接联系。为什么说这个决定很重要?就是因为全世界的改革就中国成功了,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改革就死路一条,这句话证明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你改错了也得死路一条,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错了也得死路一条。不改革是谁?罗马尼亚不改革,最后发动政变,死路一条;苏联改错了,死路一条。还有你改革必须有一个国际环境,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都改革,匈牙利、捷克在苏联干预下改革失败;南斯拉夫改革比较早,批判斯大林,最后西方国家利用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把它分裂了。所以,必须得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我们中国共产党一个是坚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一个是坚持了民族团结,这都是我们重要的成果。

对三中全会决定怎样概括和理解?一是认为三中全会决定主题鲜明,全面改革这是主题,层次清楚,六个紧紧围绕。另外保障有力,一个是组织保障,成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安全有保障,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国内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第三,时间保证,2020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二是这个决定外国认为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个明确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个是方向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专利,这个方向不动摇;第三个是出发点、立脚点明确,增强人民福祉,体现了以民为本,这个外国高度评价。

那么我们这个改革它为什么能够成功?就是始终不断地解放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农村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提出的时候,搞了一个巴山轮会议,专家在巴山轮上讨论,提出市场经济的问题,当时的法国专家阿尔拜特提出法国的市场经济就是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法国经济发展是有计划的;巴山轮会议已经涉及到市场经济,但是十三届三中全会没敢用“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这个词,用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什么?当时还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1992年小平南巡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要利用两种手段发展国民经济。小平的南巡谈话把这张纸捅破,十四大我们提出改革的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十八大提出,要在更大的空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提出决定性作用,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争论,最后突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成为三中全会重大成果,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我们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将有重大突破,一个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重要,一个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毫不动摇,对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壮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两个神圣不可侵犯,公有制经济神圣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也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要打破垄断,鼓励形成混合所有制。过去讲,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三中全会也有突破,无论是国有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还是民营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这是理论上重大突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互相参股,可以国有企业控股,也可以民营企业控股,为多种所有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这是基本经济制度。

谈谈金融改革。我们的金融改革是相当重的一个任务,上海自贸区提出可以把资本项目放开,可以办民营银行,所以金融改革力度很大。我们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它的重大缺陷就是剥夺了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有什么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形成的金融买方市场,这种权利在计划经济被剥夺了。居民的存款要选择存款利率最高的银行,而我们利率都是一致的,没有高低,是固定的;企业贷款要选择贷款利率最低的银行,我们贷款利率也是固定的,贷款的利率、存款的利率不是随着市场信号的浮动,市场信号不发挥作用。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说市场信号利率的变化,是在说存款规模的总量、贷款规模的总量,他们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买方市场说了算,是卖方市场说了算,你爱存不存,你爱贷不贷。改革就是要恢复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权利,要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允许民间资本办民间银行。利率要随市场浮动,居民和企业有选择的权利,你银行经营不好,国有银行利率低,储户不去你那儿存款,你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就没有存贷差,就没有效益,那你就破产。改革要允许银行经营不善,要有破产退出机制,你银行破产存款怎么办?要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经营不善的银行要破产,要形成买方金融市场。我们金融改革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股票不是圈钱的。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现在的股票都赔钱,87%是赔钱的,赚钱的只是13%。所以说要改变股市成为圈钱的机器,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特别是社会的散户,对违规的、披露虚假信息、搞老鼠仓的要严厉打击。另外不是审批,要备案、要注册。

要发展债券市场。我们债券总量占GDP的比重是45%,美国是174%,英国是114%,所以说我们债券发展很落后,要鼓励发展。

再有发展保险。我们保险金额占GDP3.7%,美国是14%,要发展各类的保险机构,推出更多的保险产品。

还有发展期货。我们GDP总量相当于美国的1993年的总量,美国1993年有78个期货品种,我们现在才26个,相当于美国1958年的水平,印度还有60个期货品种,应鼓励发展期货。

另外要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产品。美国大量印票子,为什么不通货膨胀?它有2000个金融衍生品,把你印的票子除了转移到国外的部分,国内的它给吸收了,给居民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我们的品种很少。

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美国是先利率、汇率市场化,然后资本项目放开;日本是先资本项目放开,然后利率、汇率市场化;英国是先汇率放开,完了资本项目放开,利率放开;法国是先利率放开,然后资本项目放开,汇率放开。这四种模式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没有借鉴性,所以说资本项目放开、利率放开、汇率放开,完全根据你自己的国情来决定,没有先后顺序,不像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还讲出个顺序来。在四个类型它没有顺序,你怎么解释?所以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要与人民币的国际化及金融的改革要紧密结合,这是金融改革。

再就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你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手中没有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怎么能够消费?扩大消费要解决收入的问题。收入的增长要跟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提高要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35年我们年人均收入的增长是7.4%,35年GDP年均增长9.8%,GDP的增长高于人均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这是35年的数。近十年来,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是1.8倍,GDP增长是3.6倍,财政收入增长是4.5倍,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GDP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国富、民富不同步,增长幅度不协调。那么按近十年比较,前十年,城乡收入的差距是1:2.2,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3.3。小平讲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如果不能控制,改革就失败。

所以说收入分配差距要缩小,一个要提高初次分配劳动收入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我们劳动收入的比重占40%,国外是60%,所以要提高初次分配劳动收入的比重。第二,在二次分配中,通过税收,然后交给财政,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的福利,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我们工薪所得税收入最高幅度是45%,财产收入最高幅度是20%,说明那些大富翁、土豪财产收入的税率太低,要提高。第三,要收入透明,要建立收入透明的社会信息网,官员财产要申报。第四,要有财产收入,不能大富豪有财产收入,普通的居民也要增加财产收入。我们有财产收入的人群只占10%,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是2%,而国外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是40%,有财产收入的比重是90%,所以说要鼓励居民有财产收入,股票、债券、理财、存款。要增加财产收入,包括农民,也要保证他有财产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包括房产都可以贷款抵押,可以入股分红,那么他就有财产收入,他再进城就不是无产者,他是以有产者身份进入城市。社会主义要研究怎么把无产者变成有产者,实现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小平有个经典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什么叫共同富裕?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财产收入,都变成有产者,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向新社会目标前进,社会主义得到巩固,共产主义得到实现。

还有一个改革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世界两大亮点,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有人说中国经济出问题,他没有看到城镇化。西方国家说世界两大亮点,而中国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我们城镇化率占52.57%,离70%-80%的目标还很长,所以我们说要大力推进中国的城镇化。那么中国的城镇化它的目标是什么?它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三中全会决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包括什么?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货币资本、包括劳动力流动。城镇化不是让你的户籍制度搞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严格,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就是取消户籍制度,既然要市场,还要户籍制度干什么?户籍制度越严格,市场就不能发挥作用。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你的户籍制度就要取消,要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制度就是他在这个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就要享受这个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待遇,不是根据户口,而是根据你的工作,工作的时间长短。

劳动力流动还有一个新的说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根据你的身份证,你在这儿工作半年以上时间,你就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而不是根据有没有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出现不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户籍制度本身就阻碍了劳动力流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体现社会公平。外国的城镇化没有户籍制度,就是身份证,那么你在身份证的条件下,怎么做好城市的管理,这是你要研究的内容。李克强总理和中央领导都讲了,我们的城镇化是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所以说要调整,要根据三中全会的要求,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想法上。劳动力的流动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新的提法来设立你的改革方案,你不要脱离三中全会的决定。另一个,农民要进城,你要给他提供住房,保障性住房怎么解决?工作怎么安排?子女上学要解决学校能不能容纳?生病之后要解决医院能不能给安排?这是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你要考虑的,不是说小城市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禁止,特大城市不允许,这几句话太旧了,没有跟上形势。

再就是我们的房价。我们房价上涨,70个城市,69个城市价格往上涨,一个往下降,温州。房价上涨什么原因?你要找到原因,商品房价格应该谁管?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应该由市场管。政府管什么?政府要管公益性、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你政府非要在那儿限价,那能行吗?市场价格政府是限制不住的,政府应该把公益性的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干好,带有政府补贴性质。商品房要按市场价格,政府要管可以,他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要通过经济手段,通过税收,比如给你规定两套房子,你说消费不够,要扩大消费,买第三套,收你消费税;你买完之后,一看房价上涨,你说我要发财,可以,你可以卖,收你增值税;你买了第三套房子,也不消费,也不出售,在那儿闲置,收你浪费资源税,三种税就解决了。很简单的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政府管什么?就是管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保障性住房一个收入分配要透明,收入多少钱、什么标准,收入低的住廉租房,收入提高后要把房子退出来还给政府,给下一个排队的。这种廉租房的退出机制、收入分配的透明机制,你收入提高以后不退房的检查机制都要完善。我国自有产权房比重是80%,美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是69%,德国、法国是60%,日本是55%。一个奇怪的现象,你收入比发达国家低,为什么你自有产权房的比重又比发达国家高,这就是我们房价为什么上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虽然年轻人大学毕业收入低,但是为什么能够买得起房?就是因为双方父母老人的支持。个人收入低,是整个家族来买这个房子,这就产生了刚需。所以这种刚需的出现,以四个老人的全部积蓄支持子女购房,这种特有的形式在外国不具备。

这里面实际涉及到要如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么来理解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就是说在资源配置上,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你在这个领域,政府发挥越多、发挥越好,市场就发挥不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不是跟市场去抢谁配置资源配置多,配置资源市场发挥作用,那么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在哪里体现出来?宏观管理、社会公正、市场公平、法制建设,这样把政府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正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当中让它们互补,政府要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比如社会罢工市场管不了,得让政府管。比如西藏修公路,市场管不了,必须得政府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由政府管,这样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两个作用做到互补,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更协调地发展。

上一篇:疫情期间入党申请下一篇:医联体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