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引论读书笔记

2024-07-09

美学引论读书笔记(精选8篇)

篇1:美学引论读书笔记

按照本书的读书的笔记,分三章进行整理,即第一章为外向客体系统,第二章为内向主体系统,第三章为横向连带系统,所以对于读书笔记序言的写作是综合了《美学引论》中的两篇序言和第一章绪论的内容,这样可以便于以下三章能以清晰的条理出现在读者朋友面前。

其实每次当我开始对一本新书进行学习的时候,总是首先学习这本书的提纲也就是“骨架”,因为了解的书的“骨架”,也就了解了这本书所要陈述的主要内容,之后就是热衷于对序言的学习,因为序言总是能表达出作者的写作初衷、构建著作的历史发生以及著作在当代学术界的创新之处。关于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XX年7月再版这本《美学引论》,是由杨恩寰先生主编的,其书写序言的任务自然由杨恩寰先生担任。因为本书是对1992年《美学引论》的修订版,所以本书出现了1992年9月和XX年4月两篇序言。在前篇序言的书写中,杨恩寰先生说明了《美学引论》这本书是美学在“当代语境”建设中自觉的产物,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即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和本书的理论框架。

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杨恩寰先生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那广泛存在的审美现象或审美实事。审美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审美现象是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实践是一切历史现象其中包括审美现象的最深刻的基础,……作为历史现象的审美现象也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人化自然说才能得到科学地解释和说明。……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为基础把认识论同价值论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揭示审美现象的历史根源和本质。”[2页]一切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美学体系,针对谈美学体系的“科学”研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甚至背离的现象,如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以唯心主义为根基,对美学问题的阐述多数都是“伪科学”的,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导致了黑格尔美学体系最终解体。对于本书构建的理论框架,我本人也认为是当代美学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中是一种最着实有效的理论体系,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其它,即“以审美现象(经验的审美对象与对象的审美经验)为起点”[2页],首先向客体和主体两个方向延伸,外向客体方向的延伸,论及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四个方面;内向主体方向延伸,论及审美经验、审美机制、审美个性、审美欣赏、审美批评、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和审美教育八个方面。之后进行纵横连带的研究,横向连带涉及审美文化的研究,纵向连带涉及审美起源的研究。可见这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美学体系。所以,针对本书的读书笔记也主要从三个章节进行梳理,即客体系统,主体系统和连带系统。

在后一篇序言中,杨恩寰先生针对当今美学界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在这里无需进行整理,然而我对其中的一个问题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就是审美领域层次划分的问题。这篇序言中指出“审美经验层次分解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超越畅神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三层次,……审美经验被划分并表述为观照性愉快、领悟性愉快、畅神性愉快三个层次或环节;审美对象被划分并表述为表象层、情致层、意味层三个层次;审美客体被划分并表述为感性形式层、形象图示层、意味潜在层三个层次”,这让我想起了李泽厚先生在谈艺术产品的历史积淀问题时也谈到了三个层次,即与原始积淀相对应的形式层、艺术积淀相对应的形象层和生活积淀相对性的意味层,在有人民出版社XX年5月出版的《艺术学》中杨恩寰、梅宝树两位先生认为艺术产品也有三个层次,即感相层、意象层、意蕴层,在艺术欣赏的层次划分上两位先生认为应当分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神志彻悟”,庄子也曾说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耳听之以气”,宗白华提出“直观感像层、活跃生命层、最高灵境层”,李泽厚对于艺术欣赏阶段提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也有学者提出“应目、会心、畅神”的提法等等,纵观这些“三个层次”可以发现第一个层次基本上都与感官、表象、感性、感相、耳目等提法分不开,可以推论出基本上是在说明对表象的感官观照的耳目之乐而已,这是一个比较低一级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基本上都与领悟、情致、意象、心等概念分不开,可以推论出这是一个基本上有情感触发心意领悟之乐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中间层次是超越耳目之乐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基本都与畅神、神志、意味、意蕴、彻悟、气等概念有关,可以推论出这最高一级是可以被称为哲学的层面,是关乎人的宇宙感、沧桑感、历史感、生命感的最高一级的人生哲学问题,是对人生、对宇宙、对生命、对历史大彻大悟的神志畅游之乐,如果主体心意机能上升到这一阶段就可以与天地同在与……,如果艺术作品上升到这个层面就可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不朽的传世珍品。当然对于审美(或艺术)对象(或产品)以及审美(或艺术)欣赏由于参与出发点不同、心意参与机能、审视的客体等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的进行这样罗列式的比较,然而这样简单罗列式的比较只是针对三个层次的关系而言,基本上可以证明三个层级之间轻重缓急的关系问题。

在《绪论》中关于“美学的历史和现状”、“美学对象的历史回顾及现实观点”和“美学理论框架的几种模式”这三个命题都是与美学史相关,对这些理论知识点的梳理将在做美学史相关专题的时候再进行梳理,这里并不做过多整理。这里只需记住在美学领域的研究中凡是没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所进行的研究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偏差甚至背离。但在前三节中仍然有以下五个知识点需要记忆:一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是在西方实现的而不是在东方,“是由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的”[1页]察看以前的页数标记都属于序言部分,所以又有了第一页的标记这虽然属于美学史的知识但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知识点放在这里也是需要记忆的。二是美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历史阶段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美学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为美学的建设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人化自然说。三是“审美关系就是审美活动关系……美学应以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整合统一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以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24页]。审美现象有以下四个运动环节组成:“⑴审美活动(自由观照与创构意象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包括经验的审美对象和对象的审美经验)⑵审美主体(具有审美素质并在审美活动着的主体)⑶审美客体(具有审美性质的客体)⑷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建构起的主体与对象的形式情感关系)”。[25页]这四个动态环节的辩证关系可以参考讲重要的问题以黑体字的形式呈现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才能构成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是核心决定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二者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25页],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彼此相互制约而又相互肯定,最终审美活动以审美关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四这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这关系是在运动中进行的。四是美学理论体系构架的动态过程即:美学研究的起点是对审美经验(或活动)的研究,美学研究的中间过程是同时向客体和主体两个方向延伸,外向客体方向的延伸,论及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内向主体方向延伸,论及审美经验、审美机制、审美个性、审美欣赏、审美批评、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并且“扩及审美文化,追溯审美起源”,美学研究的最后归宿是落实到对个体的审美教育上,“锻炼和培养个体自由创造形式的能力,陶冶和塑造个体自由超越的态度(境界),从而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个体走向一种审美的人生”[25页]。其实除了对个体审美人生的塑建之外,美学的研究还应当落实到社会文明的建设中,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社会走向和谐、有序,推动历史文明的进程(需要展开)。五是阐明了美学学科的四方面性质即美学具有哲学和科学的双重性质美学属于哲学领域的“感性学”研究范畴,所以美学的哲学性不言自明,美学的科学性是指如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学、审美教育学等交叉审美学科的研究,这固然又带有了科学研究的性质;美学学科的综合性是指“以哲学为基础容纳了多学科知识,综合而成一门独立的学科”[30],这里的综合又不是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拼凑组合,“而是利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新的系统综合”[30]。美学学科的思辨性是指“美学是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针对大多数形而上的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存在思辨性。美学学科的实证性是指美学是“具有科学性质的学科,必然要对大量的审美现象、审美事实……给以经验实证,……经验实证是美学走向科学的标志”,当代美学不能离开科学性,否则就成为纯粹的思辨,所以要将经验实证和理性思辨相结合。

在杨恩寰先生对于美学任务和方法的论述中,对于美学的三项任务只需使用十二个字表达即可,即:描述(审美)现象、揭示(审美)规律、指导(审美)实践。但是我还认为在第二项任务和第三项任务中间应该在加上阐释(审美)功效的任务,对于审美功用的阐释其实就是对审美活动的功能和效应的阐释,这是一种范导性审美价值理论,审美活动除了具有完善个体心性建构的功能和效应之外,还具有对人类群体进行审美范导的作用,这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制度的有序,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和谐发展。杨恩寰先生对于美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既是坚持一种“一元、两统一、多样综合”的方法,具体表述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把宏观研究(哲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和微观探究(心理学的)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具体的研究方向,选择运用最佳的研究方法。

篇2:美学引论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除了《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之外,是流传最广的著作,曾被译成17国文字。以1915年~1917年于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付印成书,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对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得以循序渐进且深入浅出的一窥精神分析理论的堂奥。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现已扩展到各种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等。本书几乎涵盖了精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以及性欲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被称为近100年的历史上,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也是上世纪世界名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主要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在历史的秤杆上,弗洛伊德与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些历史性的巨人并列殿堂。

全书分成三个部份:第一编《过失心理学》,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义,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编《梦》,阐述作者对梦的假说以及释梦的技术,试图用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和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第三编《神经病通论》,阐述神经病心理治疗的原理。结合前两篇对失误动作与梦的分析,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前两篇的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至于《神经病通论》则是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它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分析,深入的阐述了精神分析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过失心理学》的内容中,弗洛伊德认为过失常被当作微不足道的心理现象,它的起因是由于机体的或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注意的扰乱。其实,过失如舌误、笔误等是有意义的,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意向”或“倾向”。过失是由两种倾向同时引起的的结果。一种是干涉的倾向,另一种是被干涉的倾向。如在把“开会”说成“散会”这个舌误中,“要开会”是被干涉的倾向,“散会”是干涉的倾向。干涉的倾向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藏在心底不愿说出的,不易被认出的倾向。弗洛伊德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珀霞因受她父亲愿望的束缚,选择丈夫必须纯靠机会。她靠着好运气逃脱了所有那些她不喜欢的求婚者。巴萨尼奥是她所倾心的,他也来求婚了,她怕他也选错了箱子。她想告诉他纵使他选错了,仍可博得她的爱情,但因对父亲的誓约而不能说。莎士比亚使她在这个内心的冲突里,对巴萨尼奥作下面的谈话:

“我请你稍等待一下!等过了一天或两天,再行冒险吧!因为选错了,我便失去了你的友伴;所以我请你等一下吧!我觉得似乎不愿失去你但这可不是爱情。……我或许可以告诉你如何选择才对,但是我受誓约的束缚而不能这样,因此你或许会选不到我。但是一想到你或许会选错,我便想打破誓约。别注视着我吧,你的眼睛征服了我了,将我分为两半;一半是你的,另一半也是你的——但是我应该说是我自己的,既是我的,那当然便是你的,所以一切都属于你了。”

这样的举例不免使我产生了联想,难道我们不曾在某时因一句不经意的口误而使我们真实的心思明了吗? 内心里真实的想法即使是刻意地被压抑被遗忘的,难道不是仍存于我们意识的某个角落吗?当我们偶然触及那想法自然就重新出现了,这样的口误便借由一时的不假思索将其表达出来了。

过失其实并不以舌误或笔误一类为限,遗忘也可归为此类,且我们也可做出相应的分析来阐述其意义。例如一个人忘记了一个熟悉的专名,就如人名一类,即使非常努力也不能将它保留于记忆中。我们便可揣想此人对其必无好感,所以不愿回忆。再如关于“决心”的遗忘大概是由于一种相反的情感,阻止了“决心”的施行。这样看来平日里不经意间的微小过失,在心理层面上也是有其意义存在的。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梦境有两种:(1)显意或显梦,指梦的表面现象,即一般所说的梦境,它是隐意的化妆,类似于假面具。(2)隐意或隐梦,指梦的背后隐藏的意念,即梦的真实意思,类似于假面具所掩盖的愿望。做梦好比制造谜语,显意是谜面,隐意是谜底。弗洛伊德认为,释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1)要把梦的内容分析各个部分,并以各个部分作为主义目标,不管它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2)要了解梦者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琐事,以便了解梦的各个成分的来源和内涵,并寻求其代替观念背后的隐患。(3)要利用自由联想,揭露显梦的伪装。(4)利用象征知识,解释显梦的元素与隐意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梦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梦的心理分析的假说,分析了梦的象征性及其活动方式,指出了梦对了解神经症病因的意义,虽不是完美的,但却是有见地的。这一点,可以与巴甫洛夫对梦的生理机制的分析相媲美。然而,他的战争心理学、反马克思主义和妇女心理学却是有违社会主义观念的,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以下列举一二。

一是批判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谁有较强大的武力,谁就得到统治权-利用兽性暴力,或暴力与科学结合来统治”“暴力是可能用团结攻破的”是不值得肯定的。他的战争心理学是以公理对暴力而不以暴力对暴力。可他不知道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战争并不是全盘否定的,有正义的战争,有非正义的战争,要拥护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弗洛伊德自称为和平主义者,似乎是反对一切战争,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反动派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弗洛伊德以杀死的本能解释战争而以一般的人类的爱消灭战争,是为帝国主义开脱罪责的唯心史观的战争论。二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只从一方面而言就可以看出其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性。弗洛伊德说过“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几个命题在我看来,似觉费解,例如社会形势的进化是一种自然史的历程或社

会阶层依照一种辩证法的历程而彼此转变。这些话有什么意义,我不敢说能了解,听起来不像唯物主义,而类似于晦涩难懂的黑格尔哲学,因为马克思曾有一个时期受过这种哲学的影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污蔑。其实,弗洛伊德所不了解的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三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关于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可以说是一无是处。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男子不因他自认在生理上的优势就凌驾于女子之上。但这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人类有一半在生物学、解剖学、心理学上比不过另一半。男性自大的偏见束缚了他,是他的著作中带有对妇女的根深蒂固的歧视。

尽管弗洛伊德的理论受到许多批评,但正如波林所指出的,“动力心理学的重要来源当然是弗洛伊德”。他的学说对传统的实验心理学起了补偏救弊的作用,他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关于人类动机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史专家舒尔茨在其所著的《现代心理学史》1981年新版中,强调了弗洛伊德的某些概念已被纳入现代心理学的主流,指出:“弗洛伊德对一般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访问克拉克大学以后,他的体系的冲击力立即为人所感受到了”。巴元说过:“1910年后,美国报刊载满了弗洛伊德的论文,1920年后,美国出版了两百部以上的书籍,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篇3:美学引论读书笔记

多丽丝·莱辛1962年发表《金色笔记》, 获得巨大成功并奠定她在西方文学的地位。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她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开路先锋, 认为她具有似火的热情及想象力, 敢于对于一个四分五裂的文明提出质疑。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正义、战争、道德、理想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独到的见解, 并将小说的结构形式空间化, 利用物理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的叙事功能, 利用隐喻的表现方式对于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隐喻及其本质

近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学者们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更是一种思维模式。隐喻涉及范围很广, 日常语言文化、科学经济领域、社会生活、文学作品等无不囊括其中。它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小说文本分析中, 因此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研究格外受到关注。作为语言的化妆师, 隐喻可以使语言具有无限美感, 这是隐喻的语言修饰功能。隐喻无时无刻不在, 具有广泛存在性。使用隐喻可以使文章的感情色彩以及主题得到渲染, 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小说中隐喻, 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文体风格、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学价值等。

《金色笔记》中的隐喻表现

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多处运用隐喻来表现小说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笔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析小说文本, 洞察人物情感, 感受美学价值。

1.水的隐喻

水是万物之源, 只有在水的滋养下, 万物才能够得以存活, 得以生长。古语“上善若水”就给予了无私的, 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水高度的评价。小说中, 作者也有一段关于水的描写, 但是不是出现在安娜的实际生活中的, 而是出现在安娜的梦境中。在断断续续的关于梦境中水的描写中, 作者利用水的意象隐喻表现出安娜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开始时安娜感觉这水深不可测, 这深不可测的水代表着安娜初期的写作灵感也是如此深不可测、源源不断、取之不竭。安娜《战争边缘》获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其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的体现。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 安娜又感觉到那水只是浅浅的一层, 这就意味着安娜的写作灵感枯竭了。后期, 安娜患上了写作障碍症, 梦境中安娜脚踩动污浊的空气竭力想往上飞, 表现出安娜通过自己的努力竭力想走出精神的困顿时期。水是万物之源, 安娜也不例外, 是靠着水的滋养活下去的, 安娜没有放弃, 她用四种颜色的笔记本记录着自己的生活, 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努力前进, 表现出深层次的含义。

2.推巨石上山的隐喻

《金色笔记》中, 有一段关于推巨石上山的描写。这段取材于荷马史诗的故事讲述的是足智多谋的西西弗斯因其行为触犯天神, 因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天神们要求其推巨石上山, 每当西西弗斯快要将巨石推至山顶时, 巨石就会从山顶自然滚落, 之前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又需要重新开始推巨石上山。在无限的循环往复中, 西西弗斯就做着这一件事情, 没有意义, 永无止境, 但是他还是一直重复着。这段对于推巨石上山的描写出现在安娜与索尔的对话之中的, 通过此隐喻表现出安娜对于人生及未来的一个思考。

《金色笔记》中隐喻的文体效应

隐喻在小说中的运用, 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单独出现的, 而是代表了文章的一种文体效应, 通过分析文中隐喻, 读者对于作者的文体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加深了对于隐喻的理解, 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深层含义。

《金色笔记》中, 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出现在文章中, 同时作者还将这种隐喻的使用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中。四色笔记本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表达, 并作为故事主线贯穿全文。而文中对于水、老虎、推石头上山的隐喻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感情。在对文中隐喻的理解上, 读者不仅仅要考虑到隐喻表现出来的隐喻含义, 同时也要将隐喻以及隐喻的含义放在一起, 二者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全新的意义, 这种第三方内容的表达是其他表现手法所无法达到的, 所以说隐喻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文体效应, 对于增强文本的渲染情感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色笔记》中隐喻的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个由文字构筑起来的虚拟世界。作者选择合适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有价值的故事。所以在对文章进行分析时, 借用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解读作品, 对于了解文章深层次的含义, 尤其是进而感悟文章通过隐喻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有重要意义。

1.隐喻深化主题之美

隐喻不仅使得文章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同时对于小说主题具有强烈的深化之美。小说中, 作者利用推巨石上山的隐喻来表现安娜坚持不懈的精神。借助此种非常规化的表现方式, 作者将原本不相关的事物通过隐喻的表现方式联系起来, 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通过这种隐喻的表现, 使得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深化与发展。作为一种现实与想象结合的表达方式, 隐喻不仅能使得文章主题表达更为透彻, 而且通过隐喻传递出一种思想观念, 这种观念与文章的主题思想相一致。《金色笔记》中多处的隐喻表达深刻透彻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呈现的淋漓尽致, 这就是隐喻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深化主题之美。

2.隐喻含蓄凝练之美

《金色笔记》中隐喻的广泛使用保障了作品的连续性。通过隐喻对于文章进行再创作, 表现出含蓄而凝练之美, 能够将读者带入作者的想象空间之中。本体与喻体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 通过隐喻的使用将本体与喻体联合起来, 表达出一种含蓄的美, 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不会使得文章的主题思想变得模糊, 同时还会使得文章表现出一种凝练之美。小说中有一段关于理查与马莉恩婚姻的隐喻描写, 用地狱映射婚姻, 这是对于透析婚姻实质, 洞察人物关系有启示作用。婚姻的变化生动灵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语言极富形象性, 表现出朦胧之美, 这就充分体现了隐喻的美学价值。

3.隐喻情感渲染之美

在小说人物塑造中, 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最为困难。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能够去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此时, 隐喻就成为最好的表现工具。使用隐喻可以使得人物感情得到最好的诠释, 将那些难以表达的感情具体化, 传递给读者。《金色笔记》中在对于安娜感情的描述中, 作者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直接描述安娜感情的变化, 而是利用胃囊隐喻的表达巧妙地表现安娜内心情感变化。隐喻借助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进行感情的渲染, 可以让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结语

《金色笔记》的成功吸引了更多人开始对其进行专业的探讨, 其中隐喻的成功运用对于增强文章主题, 渲染人物感情, 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文中隐喻所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有助于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

摘要: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通过小说时间观的表达方式、心理时间观的表述手法, 利用不同的时间艺术使得其作品《金色笔记》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艺术风格, 深刻地表现出了小说主人公的精神历程。文章就其中的隐喻进行探析, 通过隐喻实例来分析《金色笔记》中隐喻所表现出来的文学价值及文体效应。

关键词:《金色笔记》,隐喻,美学价值,文体效应

参考文献

[1]曹亮.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以《金色笔记》为例[J].芒种, 2013, 02:15.

[2]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06, 30.

篇4:美学引论读书笔记

【关键词】《金色笔记》 隐喻 美学价值 文体效应

《金色笔记》的概况

多丽丝·莱辛1962年发表《金色笔记》,获得巨大成功并奠定她在西方文学的地位。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她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开路先锋,认为她具有似火的热情及想象力,敢于对于一个四分五裂的文明提出质疑。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正义、战争、道德、理想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将小说的结构形式空间化,利用物理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的叙事功能,利用隐喻的表现方式对于四分五裂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隐喻及其本质

近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者们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模式。隐喻涉及范围很广,日常语言文化、科学经济领域、社会生活、文学作品等无不囊括其中。它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小说文本分析中,因此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研究格外受到关注。作为语言的化妆师,隐喻可以使语言具有无限美感,这是隐喻的语言修饰功能。隐喻无时无刻不在,具有广泛存在性。使用隐喻可以使文章的感情色彩以及主题得到渲染,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通过分析小说中隐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文体风格、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学价值等。

《金色笔记》中的隐喻表现

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多处运用隐喻来表现小说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笔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析小说文本,洞察人物情感,感受美学价值。

1.水的隐喻

水是万物之源,只有在水的滋养下,万物才能够得以存活,得以生长。古语“上善若水” 就给予了无私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水高度的评价。小说中,作者也有一段关于水的描写,但是不是出现在安娜的实际生活中的,而是出现在安娜的梦境中。在断断续续的关于梦境中水的描写中,作者利用水的意象隐喻表现出安娜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开始时安娜感觉这水深不可测,这深不可测的水代表着安娜初期的写作灵感也是如此深不可测、源源不断、取之不竭。安娜《战争边缘》获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其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的体现。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安娜又感觉到那水只是浅浅的一层,这就意味着安娜的写作灵感枯竭了。后期,安娜患上了写作障碍症,梦境中安娜脚踩动污浊的空气竭力想往上飞,表现出安娜通过自己的努力竭力想走出精神的困顿时期。水是万物之源,安娜也不例外,是靠着水的滋养活下去的,安娜没有放弃,她用四种颜色的笔记本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前进,表现出深层次的含义。

2.推巨石上山的隐喻

《金色笔记》中,有一段关于推巨石上山的描写。这段取材于荷马史诗的故事讲述的是足智多谋的西西弗斯因其行为触犯天神,因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天神们要求其推巨石上山,每当西西弗斯快要将巨石推至山顶时,巨石就会从山顶自然滚落,之前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又需要重新开始推巨石上山。在无限的循环往复中,西西弗斯就做着这一件事情,没有意义,永无止境,但是他还是一直重复着。这段对于推巨石上山的描写出现在安娜与索尔的对话之中的,通过此隐喻表现出安娜对于人生及未来的一个思考。

《金色笔记》中隐喻的文体效应

隐喻在小说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单独出现的,而是代表了文章的一种文体效应,通过分析文中隐喻,读者对于作者的文体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加深了对于隐喻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深层含义。

《金色笔记》中,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出现在文章中,同时作者还将这种隐喻的使用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中。四色笔记本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表达,并作为故事主线贯穿全文。而文中对于水、老虎、推石头上山的隐喻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感情。在对文中隐喻的理解上,读者不仅仅要考虑到隐喻表现出来的隐喻含义,同时也要将隐喻以及隐喻的含义放在一起,二者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全新的意义,这种第三方内容的表达是其他表现手法所无法达到的,所以说隐喻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文体效应,对于增强文本的渲染情感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色笔记》中隐喻的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个由文字构筑起来的虚拟世界。作者选择合适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有价值的故事。所以在对文章进行分析时,借用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解读作品,对于了解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尤其是进而感悟文章通过隐喻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有重要意义。

1.隐喻深化主题之美

隐喻不仅使得文章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同时对于小说主题具有强烈的深化之美。小说中,作者利用推巨石上山的隐喻来表现安娜坚持不懈的精神。借助此种非常规化的表现方式,作者将原本不相关的事物通过隐喻的表现方式联系起来,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通过这种隐喻的表现,使得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深化与发展。作为一种现实与想象结合的表达方式,隐喻不仅能使得文章主题表达更为透彻,而且通过隐喻传递出一种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与文章的主题思想相一致。《金色笔记》中多处的隐喻表达深刻透彻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呈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隐喻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深化主题之美。

2.隐喻含蓄凝练之美

《金色笔记》中隐喻的广泛使用保障了作品的连续性。通过隐喻对于文章进行再创作,表现出含蓄而凝练之美,能够将读者带入作者的想象空间之中。本体与喻体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通过隐喻的使用将本体与喻体联合起来,表达出一种含蓄的美,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不会使得文章的主题思想变得模糊,同时还会使得文章表现出一种凝练之美。小说中有一段关于理查与马莉恩婚姻的隐喻描写,用地狱映射婚姻,这是对于透析婚姻实质,洞察人物关系有启示作用。婚姻的变化生动灵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语言极富形象性,表现出朦胧之美,这就充分体现了隐喻的美学价值。

3.隐喻情感渲染之美

在小说人物塑造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最为困难。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汇能够去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此时,隐喻就成为最好的表现工具。使用隐喻可以使得人物感情得到最好的诠释,将那些难以表达的感情具体化,传递给读者。《金色笔记》中在对于安娜感情的描述中,作者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直接描述安娜感情的变化,而是利用胃囊隐喻的表达巧妙地表现安娜内心情感变化。隐喻借助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进行感情的渲染,可以让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结语

《金色笔记》的成功吸引了更多人开始对其进行专业的探讨,其中隐喻的成功运用对于增强文章主题,渲染人物感情,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文中隐喻所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有助于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亮.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以《金色笔记》为例[J].芒种,2013,02:15.

[2]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06,30 .

[3]樊晓君.《金色笔记》的空间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05,01.

篇5:美学引论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全书共计28讲,对精神分析理论具有全面且系统的概括性论述。

全书分成三个部份:第一编“过失心理学”,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意,这可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编“梦”,则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第三编“神经病通论”,结合前两篇对失误动作与梦的分析,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引论》以“心理冲突”和“泛性沦”观点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过失行为、梦及神经症三项专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阐述,以潜意识与性欲理论为核心,构成了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因而该书并没有涉及多少新的理论发展,也未能对精神分析在正常人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作过多的解释。该书虽然主要讨论精神病的病因与治疗,但其中关于性冲动、梦及其象征与转移作用、压抑、自恋、移情等问题的论述,对用精神分析原理说明艺术和美学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思路。

篇6: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一、秦、汉以前;

二、魏、晋至唐;

三、宋、元、明、清。作者分别就这三大历史阶段做了一些概括性的美学描述

作者将园林美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前,在这个阶段里,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榭和苑囿。作者从台榭的历史存在,功能和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期间提及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讨论,并指出最早提出美的定义的是楚灵王的臣子伍举: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伍举对于美的理解,强调了美的功利性,但忽略了美的感性美。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清理、总结古代园林文化遗产的宗旨:“举凡历史地存在的一切园林建筑,不管其所有者的初衷情欲如何(当然也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只要有真善美的价值,就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的品评和理性的总结。”而后作者重点论述了苑囿的形成、孕育母体、具体秉性及其发展。本节最后,作者指出,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园林虽然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孕育和诞生于经济母胎之中,但是,它的逐步发展乃至成熟,却应该以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作为标尺。以此标尺衡量,作者总结出了一下结论:从严格意义上说,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因为它只有使用的物质功利价值,而“囿”“苑”才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觞,因为它至少同时具有供人游乐的初步的审美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物质需要而体现了某种精神生活的自由性。

读完一部分,中国园林也从先秦的台发展到了汉代的宫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流派繁杂。直至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园林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个时期总的审美趋势是反对隐逸,园林初期突出经济价值,后来主要用来狩猎等。这个时期帝王园林主要由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个要素组成,基本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此时,山水、林木不是主要的审美对象,然而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建筑物却在园林广大的面积中占不到应有的造园比例,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审美意识中存在落后层面的矛盾所造成的。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文化心理追求自由解放,富于艺术精神和哲学意味的年代里,不但其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值得重视,而且有关园林的审美意识的飞跃也不容忽视,它和某些社会原因一起,不但促进了苑囿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得不同于苑囿的“适我无非新”的园林类型得以孕育和诞生。古典园林美学的历史形成,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层面:

一、“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

二、自然审美意思的觉醒

三、禽兽在园林中价值的嬗变

四、山水园林、私家园林的诞生

先说第一个层面。汉代社会比较安定,思想领域里则是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而老庄哲学、隐逸思想并不行时。西汉淮南小山所写的《招隐士》就历数隐居山泽的可怕、悲苦。作品结尾处这样写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就留。”这代表了汉代的一种文化思潮。到了魏晋时代,就不同了,一统天下分崩了,权威信仰离析了,儒家经学解体了,被以玄学为代表的思潮取代了。玄学的主要自相来源,就是老庄;而老庄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隐逸哲学。晋代高蹈遁世的隐逸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企图体内各国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想有着否定黑暗势力,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当然,它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某种消极的副作用,然而这只能说是次要的。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

诗中饱蘸着真挚的深情,抄早了中国诗史和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的审美境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这类诗中所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园林,却孕育着新的园林类型诞生。

第二个层面上,魏晋时代,“隐逸”、“归复”之风的流行,几乎是和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彻底觉醒同时出现的,或者说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对山水自然美的赏会,俯观仰查,游目骋怀,这在魏晋时代已被视作“名士风流”的重要表征。是否喜爱欣赏山水自然的美,成了品鉴人品、文品的重要标尺。到了唐代,山水诗、咏园诗这些馥郁的鲜花终于在艺苑里充分成熟而盛开怒放:一是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异彩纷呈的山水田园诗,对当时和后来的园林美学思想、造园设计乃至园林欣赏心理,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是一大批诗人特别是大诗人王维、杜甫、白居易等都创作了许多专咏园林并很有价值的诗篇,这说明园林在诗苑的题材领域中真正能占一席之地了,或者说,咏园诗以摆脱了帝王后园的拘囿,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广泛关注,它在人们的审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

第三个层面上,无论从个人 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还是从整体社会的审美意识来看,对于自然美的肯定、欣赏或艺术表现,总是先动物而后逐步过渡到植物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孩提时代总欣赏不了园林中出花而外的静态之美,却喜欢去动物园观赏狮虎熊豹之类。只有当年岁渐长,趋于成熟,这才喜爱品赏园林中山水草木的美。于是,他本人和动物园也逐渐的疏远化,虽然家里或许养一些鸟。再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的童年和个人的童年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世界各地发现的最早狩猎每组的原始壁画或是原始饰物,都是动物性的。哈普拉得出一个结论:“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即使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从宏观上说,整个社会审美意识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的,这是同步同位的。但是审美意识的这种变化,往往是或近或远的落后的,这在一定阶段上不同程度的异步异位。在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历史行程的第一阶段,禽兽仅仅作为狩猎的对象并在园林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反映了园林审美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后期——汉代,禽兽才部分开始转化为观赏的对象,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古典园林美的历史形成的第二个阶段——魏晋至隋唐,随着审美意识的自觉与解放,苏浙包括植物在内的山水自然美的真正欣赏的开始,禽兽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价值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皇家园林中,禽兽由狩猎对象到观赏对象的历史性的嬗变,是园林审美意识的一大飞跃。在私家园林里,动物的地位已经显得相形见绌,甚至近乎无影无踪了。第四个层面上,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气候是什么?是音译意识的风流远播,是欣赏自然美的巍然成风,是诗歌领域里的“山水方滋”,是山水画作为独立品种趋于形成,是“倡神”美学(宗炳《山水画序》)的方兴未艾„„这一粒精神气候、审美风尚和文化态势,汇成了一种“时代的趋向”,它对园林艺术的发展起着极为明显的决定租用。一种新型园林,终于在这种精神气候下孕育诞生了,并不断发展着。这种类型的园林就是山水园。第二个历史阶段孕育、诞生和发展的新的园林类型,从题材要素的角度来看,有山水园林;从所有权角度来看,则有私家园林。

篇7:《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反过来,也许那里的人们来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差异性,也会产生好奇心和许多美感。听起来似乎都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将熟知的事物拉开一定距离欣赏时,往往会产生意外的美感。远方是美景,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其实也是一幅独特的美景。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睁大眼睛寻找美的信息。除了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们积累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篇8:《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一开始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散步如何揉合?

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

书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

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

上一篇:2011年乡镇人大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下一篇:我的酒店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