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传承还是创新

2024-07-20

文化需要传承还是创新(共8篇)

篇1:文化需要传承还是创新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时至今日,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人情稀缺而不是人情过度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历来有着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身取义、古道热肠、杀身成仁的传统,不是一直有着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向往亲情的传统吗?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有批判而没有发掘,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二是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束之高阁,建几个文化馆,录几盘录像带就可以。

思想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对中国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所以,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篇2:文化需要传承还是创新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英美文化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我们每天观看好莱坞美国大片,赏日本动画,唱流行歌曲,跳芭蕾拉丁爵士。而让我们引以为傲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却在传承上遭到了冷漠。传统文化的传承该保持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流行呢?

传承的目的是为了能保持文化的生命,而扩大范围是最有效方法,而想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那非流行莫属!所以我的观点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

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现代的青年为何大多不喜欢看京剧而热衷于流行音乐,小朋友们为何不爱看皮影戏而沉湎于动画片中。其实并非我们对创痛文化完全没有兴趣,只是在形式上,这些传统的艺术过于老套,慢的节奏,陈旧的情节,老的思维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真的要将传统文化保持原汁原味,那么上学的孩子岂不是要穿上马褂旗袍,从一堆乌龟壳里辨别一二三四?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显然这是不符合规律的。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大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追求时尚、个性,传统经典诗文确实有遭到‘冷遇’的现象。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喜欢,而是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比如,枯燥的背诵会让他们产生学古诗文是为了考试或是应付老师要求的想法。毕竟传统的东西经过几个世纪流传可能蒙着一层灰尘。如果把灰尘擦掉,并用新的方式展现,就会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只适用于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如果现代人仍然使用它原先的方式,它必然得不到推广。所以,传统文化只有变革它的表现形式,更新它的表现内容,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跟上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融入流行元素,才能让文化新生,更广泛得被现代人接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我们说融入流行能使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带有流行元素的形式受众面广,更易被大众理解同接受;第二,与时俱进是不可更改的趋势所有的文化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第三,因地制宜,融入当地的流行风俗,才能更好的被适用。文化不应当只是学术性的传承,它源于生活还要融入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将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最典型代表要数中国风歌曲了。

《青花瓷》、《本草纲目 》、《兰亭序》等流行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流行元素,古典文化被重新演绎。伴随着广泛传唱而使年轻的我们找到共鸣,开始关注诗歌韵律,封尘于书籍中的得到情怀也在新时代得到了重生。很多年轻人因为《本草纲目》,特地买书了解去中国神奇的中医,并逐渐感兴趣,还专门研究起来。有人从《精忠报国》开始欣赏中国古代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恢弘气势。又有人听了《笔墨伺候》之后,专门去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感受其神韵。这些中国风乐曲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用艰涩难懂的长短文章死板地告诉你中医药有哪些功效,古代战场是多么的气势恢宏,中国陶瓷的配方中化学成分有哪些,而是行云流水般的音调中将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人们在传唱的过程中已将传统文化的精髓铭记在心。而在这些歌曲传唱之前,我们年轻一代甚至都不知道有青花瓷这种充满魅力的瓷器,中医药如此神奇,书法艺术是如此有魅力,更不会去深入了解它们了。

又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功夫,你知道将中国功夫弘扬海内外的第一人是谁么?是李小龙!然而在他出现之前,更多的人所热衷的是西洋的拳击,日本的空手道等,我们的中国功夫甚至无人知晓。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西方人的喜好和当时时代流行决定大部分人不接受街头卖艺擂台比武的表演方式。李小龙将中国功夫融入了时下最为流行的电影元素,才使得中国功夫文明于世界。而现今功夫巨星成龙、甄子丹继续创作功夫电影同时发挥个人影响力从而这一瑰宝得以传承。

再比如新民乐的兴起。当我们沉醉于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感受,时我们渐渐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乐器。但女子十二乐坊的姑娘们告诉了我们,我们民族乐器同样美妙。她们没有原汁原味地重复那些古调,而是用琵琶、二胡等来展示融入流行曲调的新风格,让我们现代人了解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张其萍说,把最新的手段、最新的配器方式、最新的流行元素结合到民乐里,年轻人就会更快地接受传统文化。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还掀起了国学热。它并没有被放在课堂上讲授,而是融入了电视节目这一流行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忽视,而且传统文化正在没落。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之下,国学热被掀起,人们通过如于丹老师的独特讲解,渐渐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开始用独特的视角关注传统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来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这无疑都是可喜的事情。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在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融入流行后,能够丰富传播的形式,加大了受众的面积,使传统文化更能适应时代因而更顺利地传承。梁启超曾经说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传统文化面临继承和发扬的瓶颈阶段,流行的介入无疑是最好的变革,何乐不为?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要将文化传承下来必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如果我们固步自封仅仅追求原汁原味,最终会使文化脱离现实,枯燥乏味,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有人觉得传统文化融入了流行的东西就会变味而不成体统,这并不正确。比如唐朝的诗,发展到宋朝就融入当时的流行发展成了词,得到广泛传播,但词与诗的精髓没有变,最终他们都够成了传统文化。所以说,融入流行元素只是让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更可以被大众接受。因为融入流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些手段使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宣传,而流行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媒介。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不会因为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受到影响。况且真正有内涵的文化是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绵延至今未曾断绝的根源所在。

当然,流行元素的加入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一再强调过,任何事物都不应该撼动文化精髓的主体地位,本质和内涵是我们要传承的主体不可以被扭曲和更改。如何进行革新,如何与时俱进,这又是一个广博而艰深的课题,等待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代甚至几代人去努力探索实践。

篇3:文化需要传承还是创新

后来在区“七校共同体”教研活动时, 借同里中学初一 (3) 班上了该课。上课之前, 我只是简单询问了该班任课老师学生的基本情况, 时间上也不允许和孩子们有所沟通, 所以就没有调整原来的教学案。果然, 在第三环节表演部分, 几近冷场———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上来表演……

课后, 我对照教学案进行了反思, 一些问题始终难以让我释怀:为什么学生不肯上台表演?我的设计和学生需要之间有多少距离?该如何建立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一、教学设计要从了解开始

教师需要了解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 (1) 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了解自己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了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了解自己的表达和反思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2) 教材。了解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了解教材的背景和相关材料;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编排特点;了解同年级其他教材及授课进程;了解同行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方法;了解训练习题的科学性和难易度;了解教材在学生未来生活中的作用。 (3) 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了解学生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教育;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书写能力;了解学生的同伴和交往能力;了解学生的理想和计划;了解学生的消费和理财能力;了解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反思能力。

如果在借班上课前, 提前做好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工作, 和任课教师详细咨询好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并及时根据反馈做好学情分析, 那么, 在授课前就可以对原有教学案进行合适的调整, 也许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二、教学设计要服务学生

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为班级的全体学生服务, 尤其要照顾到所谓的“学困生”, 这就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但在基础、个性差异很大的班级, 既要做好教学案设计, 又能照顾到全体学生是多么的难啊。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首先,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的体验, 我以为还是要更多更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做好教学案设计调整的基础环节。而做到这一点, 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课堂预习去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真正体现人性的地方就是设计“对话”, 从中我们才能做到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我们在预习中预设的问题既要“从文本中来”, 又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相结合, 这绝不是对文本的简单解读。

假设我在借班上课时, 教学案的设计多添一个环节:预一预———展示自己所了解的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民俗风情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并加以举例说明, 课堂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预习环节的这一设计并没有按照课本知识按部就班地提问, 而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提出预问, 这样就可以从学生预习的情况了解他们已有的认知, 从而也为后续教学环节的适当调适做好针对性的准备。

其次, 教学资源就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来说是极其丰富的, 我们的选择依据什么?文本要求?学生爱好?教师的喜好?还是把教师和学生都当作资源?由此, 选择又充满了很多的设计变数和不同的效果。要实现“教学设计为学生服务”, 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 又要更多地依托学生的认知和喜好, 还不能忽略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对教学的把握能力等。

课堂设计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包括感情的交流和沟通、个性的尊重、文化的认同、记忆基础、生活经验等综合因素的协同和交流, 实现其一致性, 才会使整个教学设计更加人性化、社会化。

三、教学设计要根植于学生需要

首先, 我们必须明确需求的可创造性。 (1) 学生需要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和层次性等特点。这一群体会随社会进步而变化, 会受教师的教法而影响。 (2) 学生的一些需要实际存在, 但却被我们忽视, 这方面往往是因为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的需求存在, 也不去进行调查分析, 而一味地坚信自己的想法所致。 (3) 连学生自己也不清楚是否存在的需要。因此, 我们也许该花更多的时间在观察、分析学生的需要上。

其次, 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创造需要, 即发现、创造、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事实上, 学生需要的被满足就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价值所在。创造需要也会使国家意志在课堂上体现出来。

最后, 对学生不合理需要的适当处置是教师的责任。我们认为的不合理也许在学生而言天经地义的, 如有些学生上课喜欢讲话, 他们认为是表达的方式之一, 且乐此不疲。我们还是要对这些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置。

篇4:于淑敏:京剧需要创新和传承

2015年11月18日,中国戏曲学院成立65年来首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教学机构——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宣布成立。据悉,该中心工作内容将包括教学、实践、创作、科研四个方面,重点会根据张火丁艺术特点,量身定做创作、改编或移植新剧目,研究程派艺术及张火丁现象,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在我看来,成立这个传承中心就是要培养出程派艺术的优秀人才,这关系到戏曲的发展和未来。”张火丁说。

其实除了张火丁这样的戏曲大家,还有很多普通人也在为中国京剧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65岁的于淑敏这些年来一直如此。

于淑敏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的入室弟子,梅葆玖先生的学生。她9岁入戏校学习,毕业之后进入北京京剧院工作。如今,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跟她学京剧的学生有些已经考入大学,并且在大学校园组建了京剧社团,传播国粹了。

“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虽然没有大红大紫过,但是我深深体会到了京剧的价值。”于淑敏说。退休后,在梅葆玖先生的建议下,于淑敏开始到学校普及京剧艺术。“不然再过20年,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是京剧了。”

2008年起,于淑敏先后在北京8所中小学授课。几年下来,有450余名青少年在她的引领下走入京剧殿堂。有近百人在“国戏杯”、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各类全国艺术大赛等京剧比赛中获个人或集体大奖。

除了教唱念做打,于淑敏还教学生如何认识京剧的美。“京剧的美是剧本、内容、唱腔、形体、武打、做功、扮相、头饰、音乐、舞台布景、灯光美术、意境等艺术形式统一的美。她的美首先是内容美,几千部京剧剧本所承载的内容涵盖了所有的中华传统美德。”于淑敏说,京剧能引领学生理解传统文化。

于淑敏几乎每天都有课,她已不再担心京剧在“00后”一代断层,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于淑敏给孩子们传授自己的经验,而京剧进校园是这几年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毕竟当代京剧面临着中国戏曲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处境:“台上振兴、台下冷清”,京剧究竟何去何从?京剧的危机到底在哪里?曲终人散后,当代京剧是继续“守成”或是开始“突围”,便成为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直面的问题。

浙江艺术团团长翁国生说:“这两年我们团在演出开拓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每年都要下农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通过我们传统剧目质量提高,一些剧目已经达到三万元一场。这两年当中,我们还搞了校园剧,专门针对小学、中学、大学三种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观众来创作演出不同的京剧剧目,可以说这几年当中,我们把浙江省所有的校园都‘占领’了。”

篇5: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发挥着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我公司通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弘扬公司“坦诚、合作、创新、双赢”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精心于建造,专注于品质”的企业经营理念,使企业文化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发挥凝聚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

下面,结合国家首个**项目——**项目的党建工作,探讨一下企业精神和经验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企业文化在基层中的运用与传承

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落地生根”,无法“落地”的文化就只是口号,只有倡导者的激情,却没有响应者的行动;无法“落地”的企业文化更像是空中楼阁,即使建构起健全的文化架构体系,也只能悬在空中。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承,将理念转化为认知与行动,从而确保文化的“落地”,这就离不开企业文化的运用与传承。企业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不同的工具和途径,将已设计出来的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呈现出来,并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所认知、认同。企业文化只有通过有效地传承,才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传承企业文化的具体意义表现在:一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为企业创造文化品牌,提升产品或服务品牌的附加值;三是增强客户或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四是以文化的感召力影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让文化理念融在思想里、沉淀在流程中、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要达到这一境界,企业文化传承必不可少。因此,传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跟得上历史发展的、适合企业特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仍需传承和发扬。无非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在**建设中的实践

**期工程是国家首个**自主化依托项目,它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技术(美国**技术),一期工程计划建成的两台容量**机组,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投产。建设**的历程,对全体建设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

作为**工程混凝土专业化生产单位,我公司全面负责**站混凝土供应任务。为优质高效地完成一期工程的混凝土供应任务,公司高度重视,在全公司范围内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分公司。并紧密围绕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安全、质量、效益等目标,以企业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全球示范工程,打造优秀**建设团队”为目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营造出一种有序可控的管理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健康活泼的文化环境、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推动了企业文化在施工一线的落地生根。

(一)宣贯核心理念,提高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的形成,首要和关键的是要让所有员工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如何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企业文化内涵的宣传。首先,通过举办企业文化宣讲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征文、观看企业发展历程、现场宣传标牌、企业文化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贯企业文核心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发展历程,宣传**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员工们充分认识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增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之中。传统的专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企业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即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结合**建设的实际,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并最终服务于工程建设,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自工程建设以来,针对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推先创优”,以推选成长先锋、十佳青年、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工作岗位为舞台,通过老员工对新员工传帮带,鼓励、帮助青年成才,引导青年为工程建设做贡献。”具体做法是通过先进、十佳青年及劳动模范的推选,广泛动员、树立典型、积极宣传、常抓不懈。通过各类的先进推选,使大家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企业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并将更多更高的荣誉给予他们,对当选的青年先进通过文件、宣传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带动更多的青年职工积极投身工程建设。三是结合公司的实际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管理理念,大力倡导学习创新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开展管理程序、竞赛、HSE管理为代表的标准化管理理念等培训,并在员工中开展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使员工理解企业文化,并时时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之中。

(二)采用现代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网络化体系。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网站等媒体的所有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挖掘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发挥近年来到公司工作的大中专生的专业技术,利用好网络技术,搭设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建立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园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1、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团队创新

***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由于是世界首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面掌握第三代**建造技术(模块化施工技术)的混凝土生产、供应,实现**建设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的创新,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后续**建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目标,一方面组织全体员工全力以赴生产、服务好工程,提供合格的混凝土,确保施工单位各项重要节点如期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员工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结合三门核电建设的实际,推进管理和技术的创新。

在管理创新上,结合世界首堆**特点,在管理、技术、思想观念、知识信息、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了探索工作创新,我们将年轻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以技术主管为组长的**资料收集小组,对在三门核电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信息、技术、生产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制定团队建设目标、定期追踪新员工思想动态、落实员工业绩考核、推先制度,加强年轻人心理疏导等良好建议,为推进各项工作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技术创新上,结合**工程施工工序繁杂、难度大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年轻人、技术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优化等工作,在前无技术数据参考的前提下,做了上千次的混凝土的试验,完成了上百个混凝土配合比,攻克了泌水、色差等技术难关,一次性浇筑自密实混凝土2000多方,这在核电建设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通过课题攻关和管理技术创新,我们既解决了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确保了**电施工质量安全,节约了费用,又为分公司培养了一支具有学习创新、开拓进取、团队协作的优秀核电建设团队。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既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改变企业中最活跃的成分——“人”来达到改变企业物质产品、行为、制度和精神状态的目的;以思想、观念、精神和文化因素为改造对象;追求对企业活动整体、长久和系统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能选择有效的切入位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部过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目标,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都会因势而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3.突出关心职工群众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有形的服务、无形的引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心,增强向心力。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职工群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外,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因此,在解决职工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时,要注意掌握情绪,研究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解疑释惑,又排忧解难,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首先要坚持把为职工办实事、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从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每年有计划地办几件影响大的、员工欢迎的实事,努力寻求解决职工思想疙瘩的方法,增强说服力。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组织保证。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实行公示制度,对有关人事任免、职称评聘、工作分配调动、资金发放等关系到职工生产、生活及单位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先予公示,增加工作透明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鼓励职工对企业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批评,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个团队有了完善的管理、文化建设和组织工作程序是运营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但关键在于如何将执行力提升与夯实,并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领导带头、员工积极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前提是领导重视,基础是全员参与。虽然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可要实践文化这张蓝图,是缺不了自下而上的完善,即员工积极的参与。因为员工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管理的目的。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倡导服从企业管理者,具有典型的“经济”性,这样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即是企业“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上下同欲者胜”,管理层与员工达成一致的文化理念,才能无往不胜。

(二)、增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中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要对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产生作用,必须进一步做好三者的融合性。一是避免企业文化的生搬硬套和机械搬抄,不能将文化建设作为硬性指标来做,使文化形式化;二是要进一步做好基层文化的融合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宣传材料的制作,要与本公司的精神风貌相吻合,要站在将基层文化内化为员工的思想,外化为员工行为的高度,切实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寻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好的团队总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完善。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转,同样在管理上、企业文化建设上沉淀了一些盲点和弊端。比如规范化的操作、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引用、员工思想波动预防与消除等等仍需加强与改进。

1)、项目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思路

管理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关键在于执行力的提升与夯实,以及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核电项目的不同阶段,一个团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初始阶段,员工心中充满热情与希望;高峰时期是员工埋头苦干,工作现场热火朝天;而收尾期,往往会产生低落情绪,许多管理问题会在这一时期凸显。单位成本、规范化的持续管理、员工间的和谐稳定、质量安全等等,都会在收尾期被激化。

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这样才能使一个团队从始至终处于“受控”,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2)、因势利导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篇6: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那个更重要

首先,让我们明确几个关键概念:文化,虽然专家们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文化由人创造,因人的社会实践而产生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常变现为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等,其存在于社会中的意义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寻求更大的发展。文化传承是指:对原有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适应时代并向后流传的过程。文化创新,即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产生新的价值观的变革。我方坚持的观点是:文化的传承比创新更重要,我方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论证:

其一:从传承和创新的本质关系上看:江泽民同志在十七大上就明确指出:发扬传统文化和开拓创新是统一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必然发展。佛法中也告诉我们: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它是哲学上的生命体,这生命就源自于传承。所以说离开了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所谓的文化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本身也将如浮萍般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其二:只有意识到传承的更重要性才能守护和传承文化的本质内涵。我们必须承认创新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世界历史走到今天已经有234个优秀文明灭亡,中国已损失了占总量35%的传统戏曲种类。对于企业文化,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告诉我们:理念的提出不算困难,困难的是将其传下去。所以,面对种种这样毁灭性的数字和严峻的历史考验,难道我们不更应该把重心放在文化的传承上吗?

其三: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上看: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科技一样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综合实力。犹太民族虽经历三次大流散的驱逐和屠杀,但传承下来的犹太文明给予了他们持久不衰的凝聚力,使得犹太民族奇迹般的生存了下来,才产生了20%的美国富翁,2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27%的世界科学家,奠定了犹太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样的,中国从1905年到1911年卖掉了无数的墩煌金卷,使得当我们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想要去守护它时却不得不低声下气的去向老外们讨要我们自己的文化精髓。由此大量事实表明,对优秀文化只有给予传承和弘扬,才能使文化发挥它最大的社会价值,真正提升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自尊心和综合实力。

篇7:品读经典名著 创新文化传承

----试论全民阅读活动中品读经典名著的新方法、新观念

何智仙苏良文

(荆州教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松滋市实验小学湖北 荆州 434200)

概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品读经典名著要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人文精神,用阅读的新方法、新观念诠释“书香荆楚·文化荆州” 全民阅读活动,为荆州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书香荆楚、文化荆州、品读、经典名著、传承、文化、创新、批判、人文

“书香荆楚·文化荆州”,今年荆州市全民阅读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让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军营、进特殊人群、进网络,已在全市掀起全民读书热潮。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前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典籍,其中有许多历史珍品。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需要,更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内容极为丰富,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等广阔领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是全民阅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品读经典名著、传承荆州文化”是荆州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市,打造精神高地,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加速推进壮腰工程,振兴大荆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孟子告诫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学会甄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品读经典名著继承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鲁迅的《拿来主义》为我们品读经典名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明了方向。在历史著作中有许多描写同一素材的多种文体。如描写唐明皇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安史之难背景下的爱情悲剧,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观念:一种视杨贵妃为倾国祸水(封建正统观念);一种宣扬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从社会学的角度描写“天不佑玄宗,民不厌唐德”的社会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从美学的角度赞美天长地久的真挚爱情;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从哲学的角度阐明爱江山或爱美人的缺憾美学观点。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观点进行了诠释。

因此,我们品读经典名著要站在当代的高度,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有“古为今用”的新方法、新观念。

一、品读经典名著要有创新精神

我们读《西游记》,要善于吸取精华,用创新的眼观去看待。

《西游记》有一个“顽强的集体”(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在西天取经过程中,充当唐僧的护法使者,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天下妖精的伪装,钻进妖精肚里、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坚忍不拔,再接再厉。而猪八戒憨直、勤劳、朴实,但又自私、懒馋,沉湎于世俗生活,一心追求“这般富贵、这般美女”的生活。孰是孰非,谁美谁丑,好像一目了然!

但是中央电视台曾有档节目中,给几个公司老板出了一道选择题:假如你是公司老总,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中聘谁?不同的公司根据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可是前三人均没选择孙悟空,且都充分阐明了自己的理由。所以,我们读《西游记》要象这些董事长、总经理一样有创新精神。

我们读《红楼梦》也是如此。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它“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如果只沉浸在其“爱情”之中,我们将“萎靡不振”,没有创新精神,就看不到其照亮古今的光辉!

《红楼梦》的三个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我见了女子便觉清新可爱。”他不世俗,不追求功名,是当时社会的狂人,是当今社会“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类型。林黛玉一生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至情至性,空有“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却逃不过“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正应了她技压群芳的那首《问菊》中的句子:“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林黛玉天生丽质,聪慧过人, 嘴上不饶人,近乎刻薄,又处在贾府这样一个温柔富贵之家却整日愁眉紧锁,自寻烦恼,16岁花季之年便夭折。在现代生活中,假如必须在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作选择,你选谁做老婆?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课题。在调查的结果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选择林黛玉。

二、品读经典名著要有批判精神

古人有“在家不谈三国,出门不读水浒”之说。我们读三国、水浒要学会去其糟粕,要有敢于批判的精神。

《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

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其中,隐含着“转头空”的消极思想,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给予批判。

《三国演义》描写了群体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认为“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并手指玄德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也论过英雄:“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到底谁是英雄?今天,我们有我们的标准。

书中描写了三个英雄典型人物:

智绝-诸葛亮。描写诸葛亮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有意让他充当全书的主角,将封建社会政治家、军事家的优良品德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其智绝包容了学识、才识、胆识、器识。出场便是赤壁鏖战、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高潮迭起。诸葛亮一死,后半截几乎没看头。完全神话了诸葛亮。“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适,惜哉!”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诸葛亮的失败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历史悲剧。因此,在欣赏的同时要有批判精神。

奸绝-曹操。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不符合历史上曹操的真实面目。

义绝-关羽。关羽的“义绝”,在“桃园结义”中特别突出。关羽尽义于刘备及统一天下的大业,名为君臣,情实兄弟,义同骨肉。“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等都是一个“义”字。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后人有诗叹道: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作者把义看作道德理想,却不能划清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的界限。但关公文化的精髓“忠、义、仁、勇、礼、信” 博大精深,殷实厚重的关公精神正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荆州人。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作品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作品能紧紧扣住人物的不同出身经历,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其性格,如吴用的神机妙算,鲁智深的忠勇仗义,李逵的粗鲁莽撞,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花荣的骁勇善战,石秀的英雄孤胆,燕青的机

智灵活,以及西门庆的骄横,蒋门神的凶悍,潘金莲的淫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同时也能够很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性格与身份,社会地位,生活阅历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说豹子头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着较优越的社会地位,同时又是习武带兵之人,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基于这一前提,作者赋予他的性格既有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一面,又有敢做敢为,骁勇善战的一面。在封建恶势力的逼迫下,林冲的身份,地位,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促成了他思想和性格的转化,从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原来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要造反而最后不得不造反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故事性很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可能是受到说书话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情节。如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风雪上神庙,大闹清风寨,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三打祝家庄和攻陷大名府等等。《水浒传》还写了不少战争的场面,再现了起义军的战略战术,体现了辩证法思想,如三打祝家庄,大败高太尉等等。

《水浒传》的影响巨大广泛,几百年来,其具有反抗意识,乐观精神和理想化的英雄一直为人民所乐道,鼓舞着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但是毛泽东同志多次批判水浒的被招安、屈服于封建统治的消极之面。

三、品读经典名著要有人文精神

《金瓶梅》是描写明代社会的小说,以《水浒传》中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一事为线索敷衍而成。西门庆趁武松刺配孟州,偷娶潘金莲,勾搭上她的婢女庞春梅,连骗带抢娶了富孀孟玉梅为妾,勾引结义兄弟花子虚之妻李瓶儿,把花子虚活活气死。拉上京官蔡京,拜其为干爹,买得千户提刑官。妻妾六人,因纵欲而死。

《金瓶梅》是一部人物辐凑、布局繁杂的巨幅写真。腕底春秋,展示出明代社会的横断面和纵剖面。他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以清醒冷峻的社会审美态度,直面现实,把丑恶的事物细细地剖析来给人看,在理性审视的背后 是无情的暴露和批判。

《金瓶梅》之奇,奇在描摹了绚丽多姿的女性世界,再现了明代的直实性。《金瓶梅》挥洒自如的神笔、章法严谨的结构、亦有可称“奇”之处,简言之:人奇、事奇、神奇、意奇、文奇,《金瓶梅》可谓天下第一奇书。

“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命运坎坷,清王朝将其列为禁书,建国后,也被打入冷宫,后来虽走出了冷宫,但我们的文学评论家们仍给它留下一个不光明的尾巴,曰“整体倾向坏,而又有一定艺术水平。”尽管如此,仍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齐名,且尊之曰“天下第一奇书”。

《金瓶梅》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一个绚丽多姿的女性世界:端庄的吴月娘,凶残的潘金莲,柔弱的李瓶儿,刚傲的庞春梅,说媒拉线的王婆、薛嫂、文嫂……

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逼真。如“吴月娘是奸险好人;孟玉楼是乖人,李瓶儿是疾人;庞春梅是狂人;李娇儿是死人;孙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知高低的人;如意儿是顶缺之人;

潘金莲不是人;王六儿、林太太不得叫作人”。

这些绚丽多姿的人物让我们憎恨、唾弃、厌恶、同情,但我们更要憎恨的是造就这些人物的封建社会,他(她)们都是受害者。潘金莲是封建社会造就的典型产物:作为有钱有势但老态龙钟的张千户家的丫环,被要求做小妾,潘金莲拒而不从,表现其善良勇敢;但被强迫嫁给病态的武大郎,并以怜悯之心与之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小女子的无奈;当见到高大英俊的武松,便生爱慕之情,这是一个年轻少妇追求爱情的萌发,但被无情泯灭;潇洒多情、有钱有势的西门庆出现,潘金莲毫不犹豫的投入其怀抱,因为她所追求的爱情、金钱、地位都能得到满足,潘金莲才开始成为人们所唾弃的人。因此,我们品读时要究其根由,要有人文精神。

篇8:《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题复习

命题趋势:从内容上看, 本专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保护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意义等知识点上。在近三年的高考命题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一直作为重点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构建和谐文化结合起来考查。高考命题多以社会文化生活热点为背景, 取材广泛, 如影视、戏剧、动漫等文艺创作以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应对策略:在备考中, 应以“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为主线, 既要从横向理解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从而加深对交流和创新关系的认识;又要从纵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方向, 把握继承与创 新的关系。注意结合每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情况;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事例;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办的“文化年”及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我国建筑、服装等风格的变迁和至今仍频繁使用的传统道德格言或经典传统故事;当代优秀影视作品的热播等事例, 尤其要关注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中呈现的文化多样性, 以及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 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重难点突破】

1.文化多样性

(1) 表现: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能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 原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但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 作用: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 尊重文化多样性: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 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2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 重文化多 样性, 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 要动力。3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2.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化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第一, 基本内涵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化则主要从文化的性质来说的, 性质上泛指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第二, 社会作用不同。对人类社会来说, 正是有了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对社会的作用是不同的,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第三, 对待态度不同。对待文化多样性, 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待文化多元化, 既要大力维护和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 又要坚决克服和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2) 联系:多元化是文化多样 性的一种 表现, 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不是绝对稳定。所谓相对稳定性有两方面的理解, 一是它的不变性, 二是它的应变性。即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形成过程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功能效用上看,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所以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政治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与时俱进。

4.文化的传播

(1) 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另外,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 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都可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 意义:对内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 增强我国的 综合国力;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对外有利于吸收和借鉴, 取长补短,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人们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促进世界 和平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

5.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

(1) 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指与人们进行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文化怎么传播的问题。

(2) 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3) 无论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都直接影 响文化传 播的速度、广 度和深度。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1)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1文化传承不等于文化继承: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可见, 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

2正确把握“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的关系。

7.文化创新

(1) 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2) 为什么: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 怎么样 (途径) :1根本途径, 即立足于社会实践。2基本途径, 即继承传 统、推陈出新,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3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应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8.准确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1) “以我为主”, 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 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2) “为我所用”, 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3) 同时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 防止西方国家用文化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 输入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典型例题】

1. (2014·浙江) 徽派古村落, 依山造屋, 傍水结村, 推窗见河, 开门走桥, 顺自然显 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 因为

1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2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3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4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12B.23

C.34 D.14

解析:本题考查 文化多样 性的有关 知识。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 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 23符合题意。1不是保护好古村落的原因, 也不符合现实, 故排除。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 4说法错误。

答案:B

2. (2014·江苏)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 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 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 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本题考查 文化多样 性的有关 知识。既重视民族和地域色彩, 又寻求世界共鸣, 体现了A。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信息, 排除B、C。D强调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要求, 与题意无关。

答案:A

3. (2014·福建) 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 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 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对待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反对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的观点, 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符合题意。A中“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说法错误, 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观点。B、D持赞同观点, 显然错误。

答案:C

4. (2014·新课标全国Ⅱ)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 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 人们感受到的, 不仅有美食的味道, 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 是因为

1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2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3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4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12 B.13

C.24 D.3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不仅有美食的味道, 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1符合题意。该纪录片通过介绍我国的饮食文化, 引起极大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 体现了3。2说法错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现代传媒促进了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 但并没有丰富和扩展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4说法错误。

答案:B

5. (2014·新课标全国Ⅰ) 2014年3月2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历史上, 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 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 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 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 因为两国文化

1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2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3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4都源远流长, 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12 B.14

C.23 D.34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题干要求回答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的原因。审题时关键要抓住“各自”一词, 两国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这是两国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3符合题意。1中的“相互融合”和4中的“都源远流长”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答案:C

6. (2014·江苏) “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 组成沙漠、骆驼 等形状。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 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 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 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 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瓶”, 受到极大的欢迎。材料表明

1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2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3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4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A.13 B.14

C.23 D.2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联系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1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排除。中国女孩借鉴中东文化, 打造出颇受欢迎的中国文化产品, 体现了2。中国女孩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 并将沙漠奇景和中国文字相结合, 体现了3。材料没有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排除4。

答案:C

7. (2014·福建) 图1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 从图中可推出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及发展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读取坐标图信息的能力。坐标图内有两条曲线, 上方带三角形的实线, 体现的是2009年到2013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数据的变化情况, 从曲线走势看, 变化不大;下方带正方形的虚线表示的是数字媒介阅读变化情况, 从虚线走势看, 呈逐渐上升状态, 说明我国国民对数字媒介的阅读量呈不断增加趋势, B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合。

答案:B

8. (2014·海南) 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的印记。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 骑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好骑楼, 正确的做法是

1修旧如旧、禁止利用2保护为主、合理利用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4社会主导、市场运作

A.12 B.14

C.23 D.3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骑楼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商业开发过度, 为此, 政府必须加强调控, 社会各方广泛参与, 做到以保护为主, 合理开发 利用, 2 3符合题意。1“禁止利用”说法过于绝对。4中“社会主导、市场运作”的做法可 能使破坏 更加严重, 说法错误。

答案:C

9. (2014·北京) 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 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

北京地铁宛若一条条彩带串连起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珍珠”:颐和园、天坛、鸟巢、什 刹海、南锣鼓巷、王府井、中关村科技园等等。一座座地铁站造型别致, 站内设计装饰与地面文化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仿佛在讲述着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铁还举办了“祖国你好”大型公益广告活动、“民俗风、中国年”迎新春活动、儿童文学专列、诗歌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材料, 说明地铁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地铁串连“文化珍珠”, 体现了地铁对文化交流的作用;地铁讲述着昨天、今天和明天, 体现了地铁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地铁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 丰富了文化创新的实践基础。

答案: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北京地铁挖掘和展示了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北京地铁成为继承和传播北京文化的载体。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北京地铁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有利于推动北京文化创新发展。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4年5月15日晚举行的温州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暨温州医科大学第三届国际文化节文艺演出, 来自51个国家的150多位留学生共同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留学生们不仅表演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独唱《望月》、歌舞《绣香袋》等节目, 还献上了轻快优美的泰国舞蹈《天使之舞》、巴林歌舞《幸福时光》等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来自印度、美国、不丹、南非、索马里等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时装表演更是掀起了晚会的高潮, 掌声、欢呼声、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回答1~2题。

1.来自51个国家的150多位留学生共同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

1展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2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3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4表明文化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13 B.14

C.24 D.23

2.中国特色的节目, 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时装表演等, 形态各异, 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融汇, 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这表明

1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趋同2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3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借鉴4文化交流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A.12 B.13

C.23 D.34

3.每年6月28日的斡包节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达斡尔族的民族传统节日。2014年6月28日,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民众从四面八方欢聚在一起, 庆祝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斡包节。由此可见, 民族节日

1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2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3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4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12 B.34

C.13 D.24

4.2014年8月15日, 金沙讲坛邀请著 名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旃作了题为《世界遗产的现状和 思考》的讲座。近2个小时的讲座里, 郭旃带领听众感知了世界遗产的魅力, 并针对世界遗产保护进行反思。之所以要 反思对世 界遗产的 保护, 是因为

1它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3它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4它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A.123 B.124

C.134 D.234

5.纪录片《人参》于2014年8月11日登陆央视科教频道, 这部纪录片从历史、人文、社会、民俗、科技等角度解读这味神秘而古老的药草, 第一次全面展示“百草之王”———人参。这说明

A.电视已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B.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C.现代媒体已发展成为文 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D.电视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6.2014年9月27日—10月7日, 以“两岸情相连、宝岛灯 荟萃”为主 题的首届 “两岸情———宝岛台湾民俗文化灯会”活动在北京朝阳公园万人广场举行。中华两岸产业联盟发展促进会理事长陈光华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 同根同源, 是中华民族一脉之延续……”这句话告诉我们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7.“2014泰国·中国河南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14年7月2日在曼谷拉开序幕。该活动由中国文化部主办、河南省文化厅与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承办, 一直持续到7月7日。在泰国曼谷举办中国河南文化年的意义在于

A.求同存异, 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B.兼收并蓄, 促进不同文化融为一体

C.相互借鉴, 促进各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D.相互交流,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8.由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泰和礼乐文化推广中心主办山西省孔子文化研究会、山西省文瀛书院、山西省唐风琴协办的“成长的美丽和责任———2014年山西省文庙集体成人礼”活动, 于2014年8月17日在山西文庙举行。本次活动旨在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文化。下列对“成人礼”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1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2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3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4立足实践, 推陈出新

A.123 B.124

C.134 D.234

9.“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来自南宁剧场内的1000多名观众齐声朗读《弟子规》。2014年8月16日上午, 《德行天下·幸福中华》公益大讲堂在南宁剧场举行, 它的主旨在于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出去, 让国学滋润日益浮躁的现代人的心, 该活动同时还是一次爱心的宣传。这些活动的举办启示我们

A.传统文化都可为我所用, 要全部继承

B.传统文化都 不符合时 代特点, 要全部抛弃

C.否定旧的文化传统, 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

D.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10.大部分人都认为腾讯是抄袭起家, 可如果腾讯真的只是一味地抄袭, 如何能够成就今天企鹅帝国的伟业。马化腾告诉我们他成功的秘诀:“如果只是抄袭和模仿别人, 没有自己的创新, 一定是战胜不了竞争对手的, 而QQ和微信都是其中的典范。”这一秘诀深刻地告诉我们

A.文化的自 我淘汰是 文化发展 的根本动力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 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11.2014年7月6日, 《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语言文字类的电视节目新品牌, 再掀传统文化热潮。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的挖掘, 对自身传统经验优势的有效利用, 顺乎时代潮流。《中国成语大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说明文化发展

1离不开社会实践2不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根基3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4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

A.12 B.13

C.23 D.34

12.2014年7月2日,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新疆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扶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时尚文化, 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 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 丰富群众文 化生活。新疆创新、发展时尚文化, 需要

1在社会实践 基础上, 坚持文化 创新2继承传统, 保持地方特色3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4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A.123 B.134

C.124 D.234

二、非选择题

13.邹城市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 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 邹城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 积极开展儒家文化“修学游”活动, 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 “修学游”已成为展示该市素质教育的崭新名片。2014年上半年, 邹城市致力于打造“孟子修学游”品牌。针对“修学游”市场, 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 精心设计了“教子有方”亲子游、儒家文化体验游和国际修学游三大产品, 推出了“我的成人礼”观赏版、体验版、私人定制版, 努力打造具有孟子故里特色的经典“修学游”活动。

(1) 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 分析说明“修学游”活动的意义。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14.在2014年8月16日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 郑和宝船、南京云锦、紫金山天文望远镜这三大南京元素让观众叹为观止。三大元素地融入, 将南京的历史文化, 民族工艺和科技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开幕式表演中, 超大面积 投影、120人威亚表演, 以及紫金山天文台与天文望远镜、浑天仪、青铜器、丝绸之路等极具中国历史与古典韵味、带有南京特色的意象, 将梦想贯穿历史、现在与未来。先进科技与表演创意设计, 让现场地面、空间与上空相互呼应, 这种多空间流动性连接的形式, 让数虎视觉创意专业人员赞叹。在这场青年人的盛会中, 历史与现代相会, 文明与友谊交融, 东方与西方握手, 青春的气息与活力处处洋溢。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结束后, 总导演陈维亚给出了如下的自我评价:“开幕式所有仪式和文艺表演的要素都完美地呈现了, 从奥运五环的展开到火炬点燃, 从郑和的大船起航到‘筑梦之塔’在空中盘旋, 我们把应有的艺术效果都奉献给了南京人和全世界青少年。南京和北京一样精彩!”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 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和北京一样精彩。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留学生们不仅表 演了中国的节目, 还献上了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时装表演, 表明文化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故1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与题意无关;材料中未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问题, 故3排除;通过观看留学生们的表演可以让温州市民了解各国的文化, 说明通过文化活动也可以传播文化, 故4正确。

2.C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色, 而不是“趋同”, 1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的节目, 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时装表演等, 形态各异, 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 故2正确;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表演是在进行文化交流, 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 故3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4错误。

3.C1 3是对民族 节日的正 确认识;2说法错误, 夸大了民 族节日的 重要性, 不是“全部”;4阐述的是文化遗产的地位。

4.C1 3 4都是对文 化遗产的 正确认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2表述有误。

5.B电视属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也不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故A、C错误;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故D错误;材料反映了通过电视这一媒介向人们介绍“百草之王”———人参, 使传媒发挥了其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故B正确。

6.D通过举办民俗文化灯会, 有利于 传承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故D正确;A与题意不符;B中“一成不变”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表述错误。

7.D在泰国曼谷举办中国河南文化年, 使两国文化相互交流,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故D正确;B错误, 不同文化不能融为一体;A、C与题意不符。

8.B“成人礼”文 化属于我 国的传统 文化, 124都是我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故选B;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与题意无关。

9.D《弟子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 要发挥其积极作用, 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 的内涵, 故选D;A、B、C说法错误。

10.BA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腾讯通过创新可以战胜竞争对手, 说明创新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故B符合题意;C、D表述与题意无关。

11.C1 4说法与题意无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的挖掘”, 说明文化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 2正确;“对自身传统经验优势的有效利用, 顺乎时代潮流”, 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正确。

12.C题干强调文化创新、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即文化创新的途径, 124都是文化发展所要采取的措施;3说法错误, 经济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13. (1)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修学游”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弘扬儒家文化中的精华,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提升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修学游”活动有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 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1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 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儒家文化应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2要辩证地认识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符合社会 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儒家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3要正确处理儒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儒家文化, 在发展儒家文化的过程中继承儒家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14. (1)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先进科技与表演创意设计, 让现场地面、空间与上空相互呼应, 这种多空间流动性连接的形式,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 播、继承与发展。

(2) 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是其和北京一样精彩的重要原因。

(3)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做到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体现在利用郑和宝船、南京云锦、紫金山天文望远镜展现三大南京元素, 将南京的历史文化, 民族工艺和科技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超大面积投影、120人威亚表演, 带有南京特色的意象和独特的文化创意都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上一篇:学生个人测评总结范文下一篇:电器企业日常财务会计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