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经的故事》有感

2024-06-23

读《圣经的故事》有感(共8篇)

篇1:读《圣经的故事》有感

读《圣经的故事》有感

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荷裔美国著名通俗历史学家。一生出版了三十余种书籍,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部复述一遍。房龙用朴素睿智、宽容的声音讲述古老故事的同时,也演绎出了《圣经》故事背后的浩大人类历史进程,如此博大而神秘的《圣经》,房龙却能让这部书连普通人都能看懂。

圣经的故事(美阅读书-兔山)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不是一名基督徒,是无神论的忠实拥护者。

那么,对于大多数人认为“神编”的读物为何如此感兴趣?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前段时间刚看完《希利尔讲世界史》,从世界人民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文明的发源地是西方,而西方的历史是相互争斗,相互征服,一个文明建立在另一个文明衰败的废墟上的过程。不过,想想哪的历史都一样,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但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有明显不同,在各朝代之间,有一种力量始终左右权势发展,那就是“宗教”.一名君主为了维护国家信仰的纯洁而大开杀界,比如尼禄;一个团体为了摆正信仰而远征异国,比如红十字军东征;一位贵族为了传播信仰可以放弃安逸与宝贵,比如保罗……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甚至今天,类似的事情在这些国家仍在上演。

是什么让人们如此狂热?也许答案会就在传承了上千年的《圣经》里。

另一方面,对于历史的记载,中国明显要优于西方,因为我们设有史记官,对于历史事件,不管你所阅读材料中的真实性有多少,但至少它被传记下来,除非统治者的意愿,不然,不会有很多遗漏。甚至你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版本的史书,给你的研究和发现做了不少补充。不管事件的真实性是否可靠,但它被记录了下来,而且有很强的连续性。

西方历史,尤其是公元前的历史,完整且连续性的读物很少,有时甚至很混乱。相比较之下《圣经》就记录的较全面和连续,虽然在《旧约》部分如同东北乱炖一样的杂烩着,但仍能在里面找到历史事件的线索。所以,想了解世界历史,尤其是西方历史,《圣经》是必读之物。

《圣经的故事》作者是美国亨德里。威廉。房龙。他博学多才,经历丰富。他将十分玄妙的“神话”用白话的方式表达出来。用郁达夫的话说,“实在巧妙不过,枯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读他的人,无论大人小孩,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房龙说,他写这本书,不是在写一本犹太人的史书,他既不为他们辩护,也不攻击他们的动机,只是在复述他们所写的亚洲和非洲的历史。

是的,原版《圣经》曾经翻阅过,如天外来物一般。房龙的这本《圣经的故事》如同讲述历史故事一样,无个人的感情色彩与偏好,将神秘的事件如故事一般讲述出来,易懂、易记。本书完结后,当我合上书,却意犹未尽地在脑海里不断回味着。有两个问题萦绕在脑海中。

第一个问题是,西方人民为什么会对宗教如此狂热? 另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旧约》和《新约》呢?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我在网上阅查了一些资料,加之房龙的介绍,进行了个人的总结。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西方人民为什么会对宗教如此狂热?

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查阅,但以本人对世界历史和宗教史的了解程度,想要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很难,以本人现有知识量和理解程度进行了分析。

一方面是信仰的“习惯”.宗教国家的人民,从刚出生就会每日接受“神”与“上帝”的思想与行为准则,这种思想深入人心,这种形为准则融入血液,已不容更改。就如中国千百年来信奉儒家思想,遵守“仁、义、理、智、信”的道德标准如出一辙。突然有一天,某种思想或行为冲入这个群体,你的信仰将被推翻,你的一切标准都被否定,人们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为了信奉一生的“真神”,人们愿意付出一切。

另一方面,也许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即“利益”与“权势”的守护。当权者利用宗教治国,左右人们的思想,掌控人们的形为,使高层拥有更大、更稳定的权力。这些国家岂能允许其他外来教派染指他们的政权。从十字军东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的以色列战争,无不混杂着宗教与权力斗争的色彩。

我只能说,“宗教”是信徒们的教义,是权力者的工具。但很多时候,这两者混杂在一起,谁又能分清谁主要、谁次要呢。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旧约》和《新约》呢?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要弄清《旧约》和《新约》这个问题,需要回顾一下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初是作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形式存在。犹太教是一神教,上帝是犹太人信仰的唯一的神,犹太教的教义就是《旧约》。

《旧约》中的文献是犹太人以几个世纪的时间,由几十位学者分别写作的,最终将其组织编辑成书的人是犹太人摩西。

基督教创立者是犹太人耶稣,他在三十岁时以犹太教教义《旧约》为基础创立了基督教,并在犹太民族的下层传播他的思想。三年后因被人告发,以传播邪教的罪名被罗马帝国当局处死。

基督教由犹太人耶稣创立以后,作为犹太民族的宗教一直饱受当时的罗马帝国的迫害。后由犹太人保罗吸收了希腊哲学对基督教进行了彻底改造以后,才使基督教可以在罗马帝国中传播,变成了世界性宗教,最终被罗马帝国立为国教。另外,保罗还有一项对基督教重大的贡献就是主持编写了《新约》。

《新约》主要阐述了耶稣创立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书中收录的福音书和通信集来体现的。当然保罗在组织编辑《新约》时对原有的基督教文献有所删节和取舍,有些文献没有收录,现在通过考古还有新的福音书被发现。

最终,《旧约》和《新约》被基督教合成《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教义。

《旧约》与《新约》最大区别,就在于体现了耶稣改造犹太教而创立基督教的思想。《旧约》中包含有犹太人强烈的复仇思想,这是由于犹太人民族一直在忍受周边民族的欺辱和屠杀造成的。在犹太人看来,上帝将在世界末日对欺辱和屠杀犹太人的民族进行末日审判,并进行报复,而耶稣则提出末日审判是上帝对人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一个审判。耶稣的这些思想不能通过改编《旧约》去体现,因此只能在《新约》中去阐述。

在末日审判上的定义不同,实际上也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区别。犹太人的人生旅程遥无止境,在他们光顾的绝大数国家,他们都是移民。无论是尼罗河流域、巴勒斯坦谷地,还是幼发拉底河两岸,无论是原住民还是后来的定居者,都不欢迎犹太人的到来。

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从来没有一个自己真正的国家,也正因此,“进化”了犹太人身上特有的智慧与坚强。听到很多传闻说,现在犹太人还不忘“复国”的宏伟大志。

推荐大家去看下《犹太人控制美国》这篇文章。

文章中提出,现在为何犹太人能够“四两拨千斤”,在美国生活中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无论亲犹太还是反犹太的势力,多年来都在总结其中的秘诀。虽然观点各异,但有几点是共识:首先,犹太民族重视教育。其次,犹太人深谙美国社会的“游戏规则”,了解“政商互动”的道理。第三,犹太民族有较强的凝聚力不管“复国”之梦是否属实,不可否认的是,犹太民族是强大的,强大到我们难以想象。

科普几个小知识。这也是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1、“上帝”并不是“耶稣”.“上帝”是7天创世纪里“神”,也叫“耶和华”.2、亚伯拉罕是亚当和夏娃的曾孙。亚伯拉罕的第二个儿子叫雅各,后改名为叙利亚。

3、“圣经”一词是由君士坦丁堡的牧首约翰。克里索斯托在4世纪发明的,他把犹太人各种圣书总称为“圣经”.4、《圣经》是由犹太人在长久岁月中不断积累出来成果,到公元8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安顿下来,内容就越来越多。

5、《圣经》是公元1至3世纪被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把最初的《圣经》译成希腊文,从此,《圣经》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6、《旧约》与《新约》中的“约”是指上帝和人订了两次契约。上帝和人所订的两次个契约是不同的,耶稣在提出新约的时候,还提出上帝和人第一次所订立的契约由于人违约而失效了,从现在起,一律遵守新的契约。

7、“约柜”是一个很大的木头柜子,里面放着刻了十诫的两块石头板子、一根摩西的哥哥亚伦曾经用过的发芽的手杖、一个用金子作成的罐子,里面装着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时期所吃的吗哪。移动的时候需要四个人抬,上帝的声音就是通过这个柜子传出来的。上帝还告戒犹太人,不可摸约柜的上面,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篇2:读《圣经的故事》有感

在听许多心理学讲座和阅读欣赏一些西方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时,常常会听到圣经、希腊神话所包含的相关内容,因此出于好奇我购买了这两本圣书神书。不过买来发现《圣经的故事》和《圣经》是不一样的,我依然饶有兴趣通读了全书。

《圣经的故事》作者亨德里克.房龙,美国资深历史学家。这本《圣经的故事》是以《圣经》为蓝本介绍了犹太人这一神奇民族的历史发展。虽然未见《圣经》原貌,但通过这本书不但了解了《圣经》概况,更较真实准确地了解到一个民族历史起源和发展。收获颇丰,也引发出了一些思考。

犹太民族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以前总是充满疑问:为什么当年德国法西斯选择屠杀犹太人;为什么说犹太人聪明又十分好战;为什么中东地区总是纷争不断……虽然我未从书中得到所有直接的答案,但似乎摸索到了许多问题的源头。

《圣经》一书中分旧约和新约,旧约中那个严厉的耶和华是犹太人原始的上帝,那个将偷食禁果的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的耶和华;那个用六天创世纪并在第七天休息的耶和华;那个制造灾难只保留诺亚方舟重组世界的耶和华;那个对不忠诚于他的臣民就降罪惩罚的耶和华,这就是大多数犹太人所信奉的上帝,他们民族的兴衰仰仗于耶和华的庇佑。到新约,伟大的耶稣诞生了,他是慈祥善良的上帝之子,根据叙述,耶稣定是个充满个人魅力的人,他游走多国,包括当时对其殖民的罗马等西方国家,众人都接受了他的教义,其宗旨即爱与希望。耶稣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先知(先知即上帝的派驻人间的使者,能传递上帝的思想并预知未来),而这也就是现今最大宗教派别的基督教。

我对宗教知之甚少,对历史也不熟悉。通过《圣经的故事》我对此的认识丰富了些许。我了解到中东国家至今仍战事不断,相信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宗教问题。犹太人自古走过约旦河上下、巴基斯坦、耶路撒冷、利比亚、迦南等,他们曾安居于自己的国度,却因此颓靡或因信仰不纯而引起内部纷争,他们常常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于是不得不开辟新的生存领地去侵略他国;他们在寄居他国或被殖民之际仍不放弃对耶和华的信仰,因此战争伴随这个名族,他们似乎总是没有安定的时候,总是在征战和游走。我想这就是犹太人被冠以好战之名的原因。同是犹太人可谓是上帝的儿子,直接受上帝的庇护,他们充满了神秘,当然也就理所当然的被选为攻击对象。

篇3:读《圣经的故事》有感

这本书写的是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自1949年建店至今63年中所发生的人和事。故事不多 (全书116个故事) , 但却似“一滴水见太阳”,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第一百货商店在全国商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以及她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第一”两个字, 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建国后第一家开市的国营零售商店, 更重要的是她开市后, 创造出许多第一, 在全国商业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中站在领先的地位, 黙黙地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 人民政府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 物资商品奇缺, 投机倒把横行, 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关门, 一些投机商人兴风作浪, 刮起阵阵狂风, 市场完全处在资本主义势力控制之中。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刚满20天, 一个国营零售商店——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 (即后来第一百货商店) 破土而出。

第一家国营零售商业, 前无样板, 旁无道伴, 面对资本主义势力, 如何创出自己的天地, 迎接挑战, 维护人民利益, 壮大自身力量?主要是他们按照中央政策、方针, 确立了一条经营宗旨:为人民服务。它成为每一员工的行动指针, 成为商店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由此商店所表现出来的经营风格、商业行为、工作作风、服务精神, 都是独树一帜, 与众不同。最突出的就是平等待客, 货真价实, 买卖公平。商店陈列商品都是明码标价, 有货有价, 实标实卖, 没有上级通知不变价。这让消费者感到新鲜, 对国营商店就另眼相看。

商店开业不久碰到两件事情:一件是1949年10月下旬, 全国各地相继解放, 工商企业逐步复业, 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市场需求增长, 各地游资大量进入上海, 冲击上海市场;另外, 已经退居台湾的国民党, 对国内沿海港口加强封锁, 迫使海上运输中断, 出口商品压库, 进口商品断货, 外汇告急, 原料短缺;一些投机商人乘机倒腾, 他们从抬高“两白一黑” (两白指粮、棉, 一黑指煤炭) 价格开始, 掀起了一场物价大涨风。新建的日用品公司被要求投入了为平息这场风浪之战斗 (称为“两白一黑”之战) , 根据上级指示的部署, 门市部主要是配合花纱布公司做好棉布的供应, 把市场稳定下来。按照统一行动计划事先集中资源, 对外保密。到了指定的时间, 把库存中棉布以比市场低15-20%的价格, 连同呢绒一起, 全部投放上市供应, 一下子把消费者紧张心理消除了。一些私营商店见此情况顿感存货不卖会吃亏, 也跟着国营“门市部”出仓投放上柜, 不敢再任意提价。这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第二件事, 1950年春节前几天, 2月6日夜晚, 杨树浦发电厂遭国民党飞机轰炸 (即“2·6”轰炸) , 市区断电, 一片漆黑, 居民紧急求购洋烛照明。一些私营商店抬价供应, 4000元 (旧币) 一封 (10支) 洋烛抬高到7000元。就在这个时候本已打烊的国营日用品公司全体干部、员工, 齐心一致, 加班上岗, 拉开店门, 设立专柜, 集中供应照明用品, 不提价, 不限量。洋烛仍卖4000元一封。有位顾客感到惊奇, 就问“今天来买的人都是求货心切, 提点价不会有意见, 你们不想多赚点钱吗?”营业员回答“我们是国营商店, 岂能昧着良心赚黑钱。”顾客明白了, 国营商店是为保障供给而开,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这两件事不仅对新生的国营商店来说经受住了考验, 同时对顾客来说也是实际体会到国营商店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益, 保障人民生活。有人就把她称作是“我们自己的商店”、是“特价的标准钟”。买东西到“七重天”。第一家国营商店成了众望所归, 人心所向。开业一个月, 营业额竟占了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营业额总和的60%。“初出茅庐”就争得了“三个第一”:顾客流量全市第一;服务质量全市最好;营业额全市最高。

第一百货商店为人民服务, 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 而是贯穿着事事处处。本书撰写的116则故事, 鲜为人知, 虽然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已有几年、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 但读来仍很新鲜。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我国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期”, 商品供应全面紧张, 粮、棉、油、煤凭票定量基本保障, 日用百货商品有部分品种虽然也凭票证, 但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百人一票 (买1件) , 大多数消费者有钱也买不到。当时“上海一百”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就地买不到所需的商品, 集中奔向“一百”, 要求第一百货有更多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 上海一百是全国第一大店, 是向外展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情况的窗口, 商店橱窗出样必须丰富多彩, 货架、柜台陈列必须饱满, 不允许“开天窗”。这两方面压力集中在一起, 焦点就是要有更多的商品。他们知道, 有货就能保障供给;有货就能使货架不开天窗。找寻货源, 增加供应成为“为人民服务”最主要最实际的行动。出现了《大江南北找货忙》, 开展以旧换新, 挖掘铝锅原料, 增产铝锅;甚至连柴爿店也不放过, 从柴爿堆里找出可用作家具的木材, 增产民用家具。人人动脑筋, 个个找货源, 使很多商品“变无货为有货”, 货架、柜橱永不开天窗, 顾客在别地方买不到的商品这里可以买到。

80年代初, 我国开始引进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 最初消费者不敢问津, 仅过几年就成了居民普遍追求的最吃香的商品, 排队争购。尽管采取发券、凭证预售等办法, 却始终阻挡不住汹涌竞购的浪潮。尤其是彩电, 当时第一百货货架上陈列的彩电琳琅满目, 但这些彩电早已是“物有其主”, 专业公司已发出票子, 有票才可购买, “有钱无票莫开尊口”, 每天不知有多少人, 站在彩电柜前, 望机兴叹。有的青年男女天赐良缘, 已到“择吉行礼”, 万事齐备, 独缺一只彩电;有人分到新房, 因为没有彩电, 推迟乔迁。彩电!彩电!面对消费者对彩电的“渴望”, 第一百货经理心头同样焦急:想什么办法, 能采购到更多彩电, 让消费者高兴?

改革开放了, 他们就试探着同工厂联系, 实行厂店挂钩, 直接向工厂收购增产的彩电。他们把上海生产彩电的四家工厂都邀请来店, 双方座谈。谁知“一店”把厂店挂钩的设想一提出, 四家厂齐声赞同, 并表示立即行动, 每厂都从计划外增产的彩电中挤出50台, 供应“一店”。这样“一店”不仅一次就拿到200台彩电, 而且以后能够经常供应。这样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由此被打开了缺口, 鼓励了“一百”放开手脚, 闯关夺寨, 敢闯“禁区”,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开始不受计划经济限制, 扩大自行采购, 市内不足跑市外, 国营工厂不生产的就找合资企业……毛线, 供应紧张, 沪产名牌分配不足, 厂店挂钩挂不上, 就往市外跑, 找外地生产“吃不饱”的毛纺厂, 按照沪产毛线质量标准, 定牌监制, 独家经营;同外地名品厂建购销关系, 采购到上万台名牌冰箱, 有青岛海尔、广州万宝等等, 借了上海展览馆举办万台冰箱展销会, 不限对象, 不发票证, 公开销售, 轰动了全市;挖掘场地潜力, 腾出非营业场地, 建立五楼商场, 成立博览厅, 与香港贸发局合作, 举办了一个以“你好, 香港”为题的香港 (商品) 博览 (展销) 会, 展出的商品多数在上海是第一次看到, 令消费者大开眼界, 销售之旺情况之盛令沪、港双方都感意外。

这些举措都反映了第一百货敢作敢闯, 敢为人先, 但这并不说明“一帆风顺”不担风险, 不遇阻力。成都个体户杨义安, 以其创制生产的尼龙花边蚊帐, 用料新、造型美、款式多、质量优, 畅销海内外, 发了财, 人称杨百万, 在成都开了两爿“杨百万蚊帐商店”, 人气很旺。上海一百闻讯, 就找他商谈, 愿同他合作, 在一百设专柜, 销售杨百万帐子, 双方一谈就成功。专柜成立, 商品一出样, 引来顾客涌动, 消费者尽赞“帐子新颖艳丽, 让人喜爱”。这本是好事, 谁知却招来很多人的非议:“市百一店不顾政策, 堂堂国营大店却与个体户合作, 不怕失身份”, “国营大店个体户合作是见利忘义”。有人反映到商业一局, 也有人反映到市政府财贸办, 最后甚至捅到北京, 中央领导机关还来电询问:“上海‘一百’同个体户合作销售蚊帐这件事有没有?”回答“有”, 并且汇报了销售盛况和消费者的称道, 最后中央领导机关的意见是“既然已经搞了, 就一定要把它搞好, 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至此, 这个关闯过去了, “一店”职工心头上的石头落地了。像这样的波折不止一次, 如建立妇女用品廊, 经营“比基尼”引起的争论、“涂口红的风波”等, 说明每搞一项改革, 哪怕是个小的改革、创新, 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一百货为什么心无顾虑敢闯敢干?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举动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偌大的一家商店,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顾客进出, 要做数以百万、千万计生意, 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一点矛盾这是不可能的, 这需要商店多听取消费者意见, 以利改进商店工作。商店就成立了一个“热心顾客信箱”, 把经常关心、爱护、支持市百一店的一些老顾客组织起来, 定期开会, 听取他们对商店的意见, 并要求他们经常对商店监督、来信来访, 商店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接待。

为了解决顾客与各楼面商场发生的矛盾, 楼面不能解决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商店专门设立一个“总经理服务台”, 挑选几位精明能干的业务干部、劳动模范, 轮流上服务台值日, 按照总经理授权, 当一天“总经理”, 处理消费者来访的各种问题。根据商店党委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商店要实现“三个一流” (一流商店、一流环境、一流服务) 的要求, 1991年春, 上海一百又出了一项创举:请农民来做客。商店派了车子到南汇县把部分干部、先进生产者和一部分从未进过城的老农民都请了来, 请他们吃了一顿饭、陪同他们参观商场、购买商品, 这又是一件新鲜事。一些农民乘过自动扶梯, 买了大包小包商品, 高兴劲自不必说, 回到家里逢人就夸市百一店, 《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 引来各地农民都到这第一大店购物游乐。

1994年为迎接建店45周年, 商店党委从“为民、便民、利民”出发, 要求全体职工人人动脑筋出主意, 献计献策, 把服务水平推上新台阶。全店职工集思广益, 提出了以“让顾客满意为中心”, 对顾客购货实行全过程服务 (即“售前创放心, 售中送方便, 售后保安全”, 商店各商场各柜组提出来便民措施、为民服务项目超过百项, 最后确定其中一百项列入商店公开向顾客承诺的实施项目, 称为“一百满意工程”, 其中许多项目是第一次提出的。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发展, 国外产品的引进, 上市的商品升级换代, 现代产品要求现代服务, 单靠营业员“脸上笑眯眯, 说话很和气”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要求熟悉现代商品知识, 使用、维修、保养技术。所谓“全责服务”, 营业员对出售商品不仅管卖, 还要管修、管使用。“一百满意工程”很多新的项目就是体现在这方面。它的实施使人赞叹, 也令顾客分外满意。

“一百满意工程”的实施, 对顾客的服务可以说面面俱到。但绝不能说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矛盾, 没有争议。不是的, 争议还有, 矛盾还时有发生。争议多的是对待退、调货的处理和谁更应该承担责任。原来双方都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互不退让, 矛盾不能化解。商店职工在制订和实施“一百满意工程”中感到前提是为了“让顾客满意”, 商店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对处理顾客的退、调货确定了“三项原则”, 即可退可不退的以退货为主;可调可不调的以调换为主;顾客利益与商店利益有矛盾以照顾顾客利益为主。为确保“一百满意工程”如实执行, 商店拿出“三个10万元”成立三项基金:商品质量检测基金;退、调货基金;理赔货基金。至此营业员思想更解放, 一切从为人民服务出发, 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商店服务越周到, 越能招徕更多的顾客的回报。从改革开放后商业零售额列入国家统计范围起到1993年, 上海一百销售额连续14年列为全国第一。

篇4:读《圣经》故事,学地道表达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圣经·出埃及记》和《圣经·申命记》中都提到过这种对等报复方式。《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Moses)受上帝耶和华之命成为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人的领袖,带领他们走出埃及。耶和华让摩西为百姓立法,其中一条是:人若彼此争斗,伤害有孕的妇人,除使其坠胎外的其他伤害均需以命还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But if damage comes to her, let life be given in payment for life, 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 hand for hand, and foot for foot.)

Curious as Lot's wife: 过分好奇。《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决定毁灭罪恶之城所多玛(Sodom)和蛾摩拉(Gomorrah),由于住在所多玛城的罗得(Lot)是个仁义之人,上帝便派两位使者带领罗得一家撤离,并告诉他们途中千万不要回头看。罗得的妻子由于好奇而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结果化为一根盐柱。后人根据这个典故用curious as Lot's wife这一短语来表示“过分好奇”。例如:Curious as Lot's wife, Sally has made herself unpopular among her friends. (萨莉好奇心太重,她的朋友们都不喜欢她。)

Good Samaritan: 好心人。Samaritan指撒玛利亚人。《圣经·路加福音》记载:很久以前,有个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前往另一座城市,不幸在路上遇到强盗,不仅身上财物被洗劫一空,还被打成重伤丢在路边。其后,有一位犹太祭司经过,竟然不顾而去;不久来了一个利未人,也不顾而去;最后他遇到一个好心的撒玛利亚人,这才得到救助。从此Good Samaritan就用来比喻“好心人”。例如:We had a flat tire on the highway but fortunately a Good Samaritan stopped to help us change it. (我们的汽车在公路上爆胎了,不过幸好有位好心人停下车来帮我们换了备胎)。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来看看这个句子:The king saw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and fled the country. 国王到底看到了什么可怕的文字而吓得逃跑呢?我们只要翻看一下《圣经·但以理书》就能找到答案。古巴比伦国王伯沙撒(Belshazar)在宫殿里宴饮作乐时做出了亵渎神灵之举,忽然一只神秘的手在墙上写下了一段沒有人能看懂的文字。伯沙撒请来先知但以理(Daniel)解读墙上的文字,但以理说那些文字宣告了这个国家的灭亡。就在但以理做出解读的当夜,伯沙撒果然被杀身亡,而他的国家也被其他国家吞并。因此,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就有了“不祥之兆”的意思。

Kill the fatted calf: 热情款待。《圣经·路加福音》记载:一位老人有两个儿子,有天小儿子向父亲要求分得了一份家产后就远走高飞,不久就将分得的家产挥霍一空,生活十分窘迫,后来他幡然悔悟,回家向父亲请罪。老人看到小儿子回来十分高兴,立即吩咐仆人宰杀小肥牛(kill the fatted calf),大大庆祝了一番。大儿子从田里干活回来看到父亲把小肥牛宰了,心中十分不满。然而老人说:“儿呀,你常和我同住,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而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所以我们理当好好庆祝才是。”据此,英语中常用kill the fatted calf来表示“设宴庆祝,热情款待”。例如:They gave him a welcome by killing the fatted calf. (他们设宴热情款待了他。)

Land of promise: 乐土。《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上帝号召先知亚伯拉罕到迦南居住,并许诺亚伯拉罕所去之地即为“乐土,希望之乡”(land of promise)。另据《圣经·出埃及记》记载,上帝见以色列人在埃及备受凌虐,就命令摩西带领他们离开埃及,到一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富饶之地(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于是在英语中人们就将上帝的“应许之地”(land of promise)比喻为“乐土,希望之乡”。例如:This part of China is considered to be a paradise on earth, a land of promise. (中国的这个地区被认为是人间乐土。)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圣经·箴言》记载,懒惰人说:“道上有猛狮,街上有壮狮。(There is a lion in the way; a lion is in the streets.)”据此,英语中常用a lion in the way来表示“拦路虎,可怕的障碍”。例如:An indecisive man always sees a lion in the way. (优柔寡断的人总是前怕狼后怕虎。)

Salt of the earth: 中坚力量,精英。《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一次对他的门徒们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在这里,耶稣把他的门徒们比作“世上的盐(salt of the earth)”,这对门徒们是很高的评价。后来人们用salt of the earth来指“中坚力量,精英”。例如:They think of themselves as the salt of the earth. (他们自认为是社会精英。)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明辨好坏;区分好人和坏人。《圣经》里经常提到羊,而羊主要分为山羊(goat)和绵羊(sheep),山羊象征那些对待贫困弱小者很冷漠的人,而绵羊代表那些关爱世人者。《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描述最后审判的场景如下:他要把他们分开,如同牧人分开绵羊和山羊(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一样,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因此,英语中人们常用“分开山羊和绵羊”来比喻“分清好坏;区分好人和坏人”。例如:You should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你应该把好坏分清楚。)

Wash one's hands: 不再负责,撒手不管。《圣经·马太福音》记载,在审判耶稣时,罗马总督彼拉多(Pilate)发现耶稣是无罪的,但若释放耶稣的话,祭司和长老们又不同意,彼拉多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审判这个案子。被逼无奈之下,彼拉多在法庭上拿了一个水盆,在众人面前洗手,表示他的手并沒有沾上耶稣的鲜血。后来人们用wash one's hands来表示“不再负责,撒手不管”。例如:After failing to fi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in Iraq, President Bush seems to be washing his hands of this issue. (沒有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布什总统似乎就对这件事撒手不管了。)

作者简介:

篇5:读《圣经》有感

一提及《圣经》,第一反应,便是这是一本宗教读物。确实,《圣经》的主题是上帝与人的关系。在整部《圣经》中,上帝通过对人类进行保护,委以圣职,给予爱护,进行判决,来表达自己的旨意。《圣经》是基督教的灵魂。要了解西方文明,就不得不读《圣经》。虽然《圣经》是2000多年前写成的,但它仍然影响着今天的人们。整部书的编著花了超过1500年,作者超过25人,这些人中,有预言家,牧师,渔夫,国王,征税者和医生。历史上,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派,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国道家的《道德经》,《庄子》,《抱朴子》等,佛家的《严华经》,《妙花莲华经》,《金刚经》等。甚至是无产阶级的著名论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可算在其中。

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门派,在形式,内容上都存在差异,但都与《圣经》一样,是人类在发展中产生的指导人类前进的精神领导。它们都来自于人的心理,是人的思想与觉悟的产物,因此到不可避免的有人的思想环境,时代等不同层面的局限性。

《圣经》既然是基督教义的灵魂所在,当然也不可能摆脱其阶级,时代的局限性。但我想说的是,抛开其浓厚的宗教性质不谈,《圣经》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涉及各种文学风格,包括历史,是个,法律,传记,语言,哲学,科学和励志文章。它与吸纳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其集中探讨的是关于人的生命,生存,思考的是人性和它的影响。“我来自何处?”“我将归于何处?”为什

么有我的存在?”“什么是真理?”等存在于历代人们心中的问题。

以前看《圣经》,留意的是它带来的华丽唯美尔又庄严的《圣经》故事,现在,再次阅读,发现其内容如此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仔细阅读《圣经》,竟发现其与中国似乎是有一定联系的。耶和华如此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时候,我济助了你。我要保护你,使你(基督)作众民的中报复兴遍地,使人承受荒凉之地为业。对那被捆绑的人说:‘出来吧!’对那在黑暗的人说:‘显露吧!’„怜恤他们的,必引导他们,领他们到水泉旁边。„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向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语言中说到,“被捆绑的人”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使“在黑暗中的人”进入真理的“奇妙光明”。而大批的“从秦国来”的人,比在他的怜恤与安慰中,回应上帝慈爱的感召。

这个时候,中国正值后秦,春秋,战国时期。在《圣经》中提到的“秦国”,是早在几千年前,东西方文明便有了交汇之处吗?

太阳不停地照亮四方,那“公义的日头”,也同样长明不熄。“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谎言之间的斗争,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然而,那“真光”已经“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在罪恶与苦难中挣扎的世人,从来没有一棵被完全弃置于黑暗之中。

可否这样理解,在黑暗与苦痛之中,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心中的那份希望,坚持与努力。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如此,才能令自己的心不长置于黑暗之中。

我从《圣经》中看到的,不只是宗教色彩浓烈的神话故事,更有其哲学含义蕴藏其中。

书中所说的,上帝解救人类与苦难之中,比起称其使用的是无边的法力。我更愿意相信,上帝所引导的,其实是人们的内心,他应该是一个灵魂的领导者,指引人们拥有希望、美德、决心,毅力来开阔自己的道路,开拓历史,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圣经》中对人类的教导,让我联想到古典名著《易经》。同样十几被奉为经典的巨著,同方的经义或许与西方的“经”有多种不同,但对于人的自身以及灵魂的思考却是一样的重视。中国的《易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圣人用“易”来启迪天下人的心志,成就天下人的事业,了断天下人的疑难。人间的事业第一要讲究的就是“天时”。只有对这天时有充足的了解,人间的事业才可能立定成就。

《圣经》中要求人们要聆听主的教诲,把握主赐予的时机。这里所说的“天时”,“时机”理智点看的话,并不尽是天命,命数之说。当然,也并非为上帝的恩惠,而是应该指的时段,环境。人在该学习的时段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树苗在该种植的时候栽种,才能茁壮成长;人要成才,应该有充实自身的觉悟,把握自身,控制自心的能力。如此,放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寻找一个契机,这便是需寻找和创造的“天时”,这才是应为人间的事业立定成就所需建立的基础。

《圣经》于《易经》中这一观点应是相通的,或许,这也就是东,西方文化不约而同所选择的真理吧。上帝救人,并不只是凭借其无上的神力,说上帝仁慈,是应为他拯救的不只有人类的躯壳,他受人以

自救的方法,探索的原理。教导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的灵魂,这才是真正的救赎。

我从《圣经》中能看到的,除了对人类灵魂的引导之外,还有对人类所生活的自然地关注。

尽管《圣经》是一部宗教性著作,但站在非基督教徒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却可见到宁一番光景。

对于上帝所指定的法则,上天之命,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是相当崇敬“上天”的。这里的“天”又是什么呢?中国人的“上天”与希伯来人所说的上帝,其创造主的身份以及其本性的方方面面都是一一对应的。

西方人相信“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上帝将各国安置与各地,并赐予他们发展的自由。如违背上帝的旨意,那么将会受到惩罚。二我们中国人所认识的天,正与圣经中说的天父相同。“天惠民、惟辟奉天”,即上天爱民众,在位者应当敬顺上天之心。这里的上帝与上天,我理解为大自然。

“曰以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列为山川峪谷,播赋百事„„ 使之赏贤而罚暴,贼金木鸟兽,从事五谷麻丝,以为民衣食之财,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其大意为“因为上天将日月星晨分开,以照耀天下,制定春夏秋冬四时,以为纲纪法度,下霜

雪,降雨露,使五谷生长,丝麻发遂,使人民得以供给财用,又分列山川峪谷,广布各种事业„„赏赐贤良,惩罚贪暴,徵收五金木器和鸟兽而用之,从事于五谷与丝麻之生产,以供给人民的衣食财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由此可见,古人与西方人对“天”都是相当重视的。

我不是基督教徒,在我看来,这里的“天”指的是给予我们生产资料,生活环境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对怀着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如果违背自然的法则,是会受惩罚的,这与《圣经》交易不谋而合。如果我们对自然不加以爱护,不尊重大自然,我们将会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就像是酸雨,全球温室效应等。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敬畏“上天”,爱护我们的大自然。

篇6:读《金口才圣经》有感

说话使人们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一天中的每件事都必须用语言来推动。因此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是最简单、最平凡,也是最重要的事。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敏于思而纳于言”的知识分子时代已成为过去,“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演讲、自我介绍、求职面试等都是很频繁的事,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21世纪的优秀人才,需要三大战略武器。舌头、金钱和电脑,人才是宝,口才是金。拥有口才就拥有成功。

刚开学我也曾尝试去应聘一些职位,一时想锻炼自己,二也是想多了解大学生活,看看这些大学的应聘场面。我应聘了社团联合会纪检部的一个职位,经过了初试复试,终于竞选到这一职。当时竞选的人很多,评委也很棒,我觉得就算是没被选上也上了让我很受益匪浅的课。主席说话的风采,选手们演讲时透露出的自信,这都是语言的魅力。从那刻起就决定好好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即口才。《金口才圣经》就是这样一本让你知道如何练好口才的书。

首先,美好口才的关键在于语感敏锐。语言的感应能力就是当一连串的线性语流,通过听觉传入你大脑的时候,你会迅速准确的理解其含义和情味;当某种事物呈现在眼前,或某种意念产生于脑海,你能迅速的找到恰当生动的词语,并使其连贯有序地表达。假如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且口齿清楚,那么他的口才如何就取决于语感能力的高低了。所以培养敏锐的语感是一重要课题。

梁启超成为清末革新家,有一次拜访当时的湖光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自觉“位厚爵显,才高学富”,想难为他一番便出了上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明显看出张之洞的倨傲之势,自己又不敢说自己居于其上,这该怎么说呢,他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感居后?这个回答很妙,恰到其分。儒、释、道三教,儒在前头,天、地、人三才,人排最后,我这儒家小子又怎敢居于您前头,又怎敢居于您后面呢?这个故事充分的说明了语感敏锐是一个人的口才、学识和智慧的标志。因此,我们应培养并强化我们的语感能力。

人常说“人不可貌相”但生活中第一印象却是至关重要的。那如何言语才能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呢?要展示好的说话水平就要有礼、有节、有度。为了塑造良好形象,尤其在公众面前给人以美好印象,讲话有档次有艺术,就要避免犯忌,争取做到“八戒”:

一戒连篇累牍、语无伦次、无的放矢、文不对题的废话。

二戒颠三倒四、七拼八凑、文理不通、是非混淆的胡话。

三戒荒诞怪论、子虚乌有、装腔作势、故作高深的玄话。

四戒滥用辞藻、自鸣得意、吟风弄月、华而不实的俏话。

五戒牵强附会、大言不惭、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混话。

六戒张冠李戴、不着边际、平淡无味、冗词赘句的空话。

七戒言不及义、陈词滥调、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套话。

八戒无中生有、低级趣味、风花雪月、斗鸡走狗的俗话。

做好这八戒,也许还不能让别人对你印象极深,也会对你有所好感,想去接近你,给予好评的。接近就是交流的前提,是被人容纳的基础,与人沟通的桥梁。

“语言不是蜜,但它能站住一切。”这一俄罗斯民谚道出了语言的魅力。高中时听过很多名师的演讲,那会很多学生就迷上了演讲,它有号召力,它风趣幽默,有时又感人至深,这就是演讲的魅力:它是面对面的快速、高效、富有感染力的交流活动。大学会有一些简单的演讲时很常见的,但演讲的效果又是如何呢?演讲的能力是需要锻炼培养的。下面就介绍几点演讲的成功要素。

演讲的开篇是架起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第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应灵活多样,生动开篇。可以运用比喻、借用典故、自我贬抑、即兴发挥等多种形式,力求和谐自然的切入主题,又能引起听众的兴趣。

演讲话不在多而在精。马寅初二先生的一句话尤为著名,他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或者显示了战斗的锋芒,或者造成了谐趣的氛围。

演讲时应灵活运用,善于托物寓意,常常从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话题,使得听众在会心误解后,从心底里生成一片喜悦之情,造成热烈的氛围,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演讲的语言一定要口语化。口语较通俗易懂,易引发共鸣,口语表达又可以声传意,如口气语调,抑扬顿挫等。

运用幽默增强语言感召力。如果能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增强语言的感召力,听众就会对你所讲的感兴趣,也就是说你要用趣味的语言来吊起听众的胃口,让听众感到极度兴奋,他才会全神贯注听你的演讲。

通用电气公司的杰出领袖——杰克·韦尔奇曾担任通用公司的一个部门主管。有一次他要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但会场上大多数人居然昏昏欲睡,于是韦尔奇抬手看了一下表,说:“劳驾诸位——请大家对一下表。”全场人都大吃一惊,心想开会对表干什么?但都将自己的表拿在手上。“现在是下午4点30分,不准的请拨正。我的发言只需15分钟,也就是说4点45分你们就可以离开这里,请前排的各位注意,如果到时间我讲不完,你们可以将我从窗户扔出去!”顿时全场大笑,接着大家都在全神贯注的听他只有15分钟的发言。

幽默的语言会令你大受欢迎,受益无穷。人人都想快乐一生,幽默风趣的语言自然会让别人对你另眼相待。

语言是博大精深的科目,从远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他们不同的语言,教育家改革家站在历史的前沿,曾这样说过:“现代社会需要很高明的说话能力。”也如汪缚元所写:在重大的国际争端中,有时一席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在外交谈判中,有

篇7:读《圣经的故事》有感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犹如天上的群星一样璀璨辉煌,但是没有哪个民族能像犹太民族那样: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国家、没有家园,就连最起码的生存和繁衍的权利也时常被侵犯和剥夺。他们四处流浪、漂泊,但是他们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了下来,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向世人证明了他们是优秀的。犹太原教旨主义者、犹太复国主义者和极端分子并不能代表犹太民族。

他们为了理想而生存,他们为了生存而奋斗。他们运用聪明才智来达到人生的辉煌,无论在政界、商界、知识界,都可以看到杰出的犹太人的身影。人们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而折服。追寻犹太人的历史,跟随犹太人的脚步,我们便会发现犹太人智慧的源泉,他们的创业圣经—《塔木德》,该书是2000位学者在1000多年的讨论和研究中写成的,他们把这些学者的主要的观点和意见写出来,是大家相对集中思想的表达,其本身并没有个确定的答案。因此,严格地说不是一部律法书,而是一部自己研究和探索的书,每一个犹太人的研究都是他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犹太人在一起学习《塔木德》的时候也是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心得的过程。

《塔木德》教导犹太人不要隐瞒对财富的崇拜,不要放弃对财富的追求。犹太人把金钱看作是奉献给上帝的礼物,而他们又把金钱视为“现实的上帝”。他们把追逐财富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但他们并没有把获取财富看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是当作一种游戏而已。犹太人对于契约和约定俗成的规则无条件地遵从,他们不但要求自己,也同样要求与他们交往的人:他们崇尚节俭,但他们同样信奉尽情地享受生活的理念;他们善于借用他人的资源来发家致富,但他们又坚信借钱就等于花钱买敌人的信条;他们知识广博,钻研法律,为的是合理地钻透法律的漏洞,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

篇8:汉字与《圣经》故事的关联性

船:舟也,从舟,铅省声。此字上面的“几”字在金文中为“八”,下面的“口”本义为嘴,可代指人,因而右半部分可译为“八个人”,左半部分为“舟”,整个字的意思为“舟上有八个人”,此即为“船”。在《圣经》中有记载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那时还没有船,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罪孽,想要降下洪水灾难,淹没整个旧世界,建造一个新世界,但他并不舍得毁灭全部的生灵,因而留下了亚当的后裔-诺亚,他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并没有犯下人类所常犯的罪孽,上帝告诉他要建造一个方舟,并把造舟方法告诉了他,在灾难来临时,诺亚带着他的妻子,三个儿子以及三个儿媳上了方舟,躲避了一劫。诺亚与他的妻子,三个儿子及三个儿媳恰好就是八个人,他们上了舟,于是成了“船”。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它的左半部分为“示”,甲骨文“示”字上边的一横表示天,下边的一竖表示天上产生的各种现象,它包括雨,雪,雷闪,日食,龙卷风等。整个“示”字表示的各种气象和天象都是上天的含义。右半部分的“申”字在甲骨文中为闪电的象形,即引出万物并用闪电来警示万物者为“神”。《圣经》中有上帝开天辟地创造万物之说,且神创造的第一样事物是“光”,它不是太阳,太阳会发光但不能叫它光,它只是光源;它也不是极光,因为极光一般是出现于地球的高纬度地区的上空,是一种美丽的发光现象。在世界之初,最自然的可被称为光的,是“闪电”,闪电是光电反应,闪电是黑暗中突然出现的光,与黑暗对应,使世界有了另一种色彩,于是闪电成了光。在希腊神话中,作为众神之王的宙斯,其能力便有闪电,他经常用闪电来惩罚警示他认为有罪孽的生灵。

欲:左半部分为“谷”,甲骨文“谷”字由两个“八”字和“口”构成。“八”字有分开的含义,“口”可表示有出口的地方,“谷”字的意思是不断分开且有出口的地形,由此产生通向山下的山谷的含义;“欲”字右半部分为“欠”,“欠”字是一个人张嘴的形象,可能是想吃东西,也可能是打哈欠等。整个字的含义可以解释为:在山谷有人张着嘴。这样解释或许从表面上看与我们所熟知认定的“欲”字含义没有什么联系,但是结合《圣经》典故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圣经》记述了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亚当夏娃受到了诱惑,于是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并由此产生了欲望,犯下人类的原罪,而被上帝赶出伊甸园。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即伊甸园的地形。据考证,伊甸园在东方,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基训河、和比逊河这四条河从伊甸园流出。河流产生于谷地,由此可以推测伊甸园处于山谷或河谷。在这个具有山谷地形特点的地方,亚当夏娃受诱惑张嘴吃掉了果,产生了欲望,犯下原罪。这里的“欲望”不仅仅是诱导他们犯下原罪的欲望,还是受到诱惑而想吃掉果子的欲望。这便可以解释“欲”最初的含义。

杀:篆文的“杀”由“乂”,“术”和“殳”构成。“乂”字形似人割草,它有“割”的含义;“术”在甲骨文中由胳膊举起的象形和“八”构成。“八”字有分开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是成熟时像高举的胳膊那样的,与其他农作物不同的农作物。“殳”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手拿着类似锤子的武器,是古代武器的名称。前两个字符合起来表示割农作物,整个字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在割农作物时,用锤子结束人的生命,由此产生砸死的含义。《圣经》中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生下了该隐和亚伯两个儿子,该隐为农夫,亚伯为牧羊人,该隐因为嫉妒上帝更喜欢亚伯献上的祭品,在农田割庄稼时,用锄头砸死了亚伯。《圣经》记载说这是人类第一宗凶杀案。此为“杀”的最初含义。

洗:甲骨文“洗”,由河流和一个人以及“之”字的象形组成。甲骨文“之”字是脚离开地面的示意图。因此整个“洗”字传达的含义为:一个人离开地面,前往河中。这个动作为洗,洗的目的是清除污垢。《圣经》中记载耶稣受洗的故事,为他洗礼的是施洗者约翰。约翰在上帝的指引下,走到约旦河附近,对行人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赶快忏悔自己的罪恶吧……约旦河水能让你们摒弃自己的恶和毒……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3]约翰在约旦河水为过路人洗礼,去除罪恶,耶稣也受到感召,接受洗礼。至于洗礼方式,在《马太福音》中有记载:耶稣受了洗礼,随即从水里上来。[4]这表明,接受洗礼的人需要离开地面进入河水中。这便是“洗”这一动作,而洗的目的,前者是为了清除污垢,后者是为了清除罪恶,一个是偏向获取物质上的洁净,另一个是偏向获取精神上的洁净,但二者终归都是为了重获自身的纯净。

饭:小篆中由“食”和“反”构成。“食”字在甲骨文中有盖饭盆的象形,本义为饭,引申表示吃;“反”字在甲骨文中由“田”和“手”的象形构成,表示在田地耕种。整个字的含义便是吃自己在田里种出的东西,即田里种出的能吃的东西便是饭。《圣经》中,上帝创造人之后,想让人成为万物之灵,就赐福给他们,对他们说:“希望你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各种生物!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树上一切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5]在人诞生之初,他们的食物便是菜蔬与果子,是在土地中能够种出来的东西,至于肉类是在上帝和诺亚就新世界的问题重新立约后,人类得到的赏赐。即最初的饭是指能够从田地中耕种出来的东西

泉:甲骨文“泉”是由有开口的地方的示意图,“示”,“水”这三个象形构成的。“示”表示天上降下的东西。整个字的含义为:上天降下的水从有开口的地方流出,此即为泉。《圣经》中有记述磐石上的清泉的故事:摩西在上帝的授意下带领以色列人逃脱埃及的奴役,在沙漠中以色列人由于没有水可以饮用而埋怨迁怒摩西,于是摩西请求上帝帮助,上帝指引他来到何烈山下,击打何烈山的磐石,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这里的泉水便是上帝或者说上天的恩赐,上天使山间有水,使磐石破裂,于是有了泉。

男:甲骨文“男”由田和用来翻土的耕种工具的象形构成,表示在田里用力气耕种,此即为男。《圣经》中,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类为亚当,由于他与夏娃犯下原罪,耶和华神对他说:“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到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6]这是亚当身为男性得到的惩罚。而耶和华对夏娃的惩罚是:“……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7]这是夏娃身为人类第一个女性所得到的惩罚:顺从。在甲骨文中“女”字是坐着的人双手交叉的象形。双手交叉表示没做任何事,有听从吩咐的意思,由此产生顺从者的含义。

通过对“船”、“神”、“欲”,“杀”、“洗”、“饭”、“泉”、“男”等汉字的结构分析,再对比《圣经》中的故事,可以发现这些汉字所表达的含义与《圣经》故事所描述的含义具有相似性与关联性,换句话说,这些汉字可以用《圣经》中的故事来解释。汉字是上古时代华夏民族所发明创制并改进,目前确切时间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金文。这些字体大都是对自然事物的描绘,就像一幅幅图画,传达出人类对于世界万物的认知。《圣经》传达的也是一种对于世界的认知,二者的关联性或许便是来自于对世界认知的相似性。《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8]《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9]世界始于“道”,自然生灵始于“道”,“道”具有标识人类终极存在的形而上含义。人类产生后通过对自然天象、虫鸟生灵的观察和模仿创造出汉字,汉字是对自然之奥妙、对道之意涵把握洞察的结果。《圣经》表达对世界的宗教性认知,世界始于上帝的创造,其中诸多故事是对于上帝创世、世界之玄妙的解说。这种对于万物起源的探索,这种相似的世界认知,或许就是许多汉字与《圣经》中的故事具有关联性的重要原因。

摘要:本文举例分析汉字的结构表意,对照相应的《圣经》故事,发现汉字所传达的含义与《圣经》中的故事描述存在相似性。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字形构成和衍变体现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圣经》中的故事也是一种对于世界的认知,因而汉字与《圣经》故事的关联性来自于华夏民族与犹太民族对原初世界的认知状况的相似性。

关键词:汉字,《圣经》,世界认知

参考文献

[1]林炎麒,《关于圣经的100个故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2]坎伯·摩根,《马太福音》,张竹君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

上一篇:决战脱贫攻坚20作文下一篇:二年级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