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2024-07-11

仰望地球之巅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仰望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27* 仰望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重点】

欣赏珠峰不同时候的美景,体会作者是怎样将珠峰的美表达出来的。【教学难点】

欣赏珠峰不同时候的美景,体会作者是怎样将珠峰的美表达出来的。【教具学具】

PPT课件,投影片、朗读录音。【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第一高峰,从古至今,她以独具魅力的神奇、险峻不断地吸引着中外的登山运动员和探险者来攀登和探险。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仰望地球之巅——珠峰,来欣赏她那雄奇壮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2.分小组讨论。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1)感悟珠峰高大险峻的美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①“向南望去,珠穆朗玛峰就像一只凌空展翅的大鸟,兀立在连绵的山峦之中。”

②“就在选择角度的一瞬间,旗云由西向东飞走了,山下一团团棉絮般的云朵向山尖涌去。不一会儿,峰顶隐没在云朵里……”(2)感悟珠峰神奇美妙的故事 ①这段珠峰的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讨论、交流。

(3)欣赏傍晚晚霞中的珠峰美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到了九点,周围的山峦已隐入帷幕之中,唯独珠峰仍身披金甲,昂首挺立,头盔散发着光芒。这时的珠峰,就像一位威武的将军,金盔金甲,屹立在千军万马之中。”

(4)感悟“早晨的珠峰,在雾海里,在阳光下,瞬息万变”的美。(课件出示重点句子)①“这时的珠峰,就像顶上一颗巨大的宝石,闪烁着万道金光。” ②“太阳像一个大火球在雾霭里滚动着,火光驱赶着雾气,正要冲开那厚厚的雾被,跃上山来。” 4.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2.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佳作。【板书设计】 仰望地球之巅 珠峰的轮廓(大鹏鸟)

珠峰的故事(神奇、美妙)巍峨壮丽 晚霞中的珠峰(威武的将军)

朝阳雾海里的珠峰(瞬息万变)【教学反思】

作者观察非常细致,在写景的基础之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把珠峰美景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篇2:仰望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

一、整体阅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2、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寒冷、缺氧、虚弱、黑夜)

(2)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明确: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片段品读体味

1、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进行复述。要求:能体现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可参照上述二、2的问题),能体现出运动员的英雄气概,能做到详略兼顾。

2、5分钟反复默读体会你认为最感人的部分。

3、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教案 ) 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4、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一句戛然而止,读后总觉得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觉得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教师提示:可着重写出登顶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景色描写赏读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景色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景色描写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提示: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2、找出《伟大的悲剧》中你欣赏的景物描写,小组交流,进一步品味它的作用。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段,力图体现人物的情感。

三、作业布置

本文实际为一篇通讯的节选,请你参考身边的报纸,模仿新闻(消息)的写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现场新闻报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速读全文,能把握感人的细节与人物。

2、选取典型人物(中途退出的人物王连满),进行比较阅读,感受探险活动中蕴涵的可贵精神。

教学步骤:

导入:横亘我国和尼泊尔境内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成为众多探险活动家征服的目标。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打破了珠峰不可征服的神话。让我们随着冲顶队员一起来体验那伟大的时刻。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注意感人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完成:

1、文章所写的登顶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你划分并归纳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2、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看来,你觉得靠的是什么?(明确:靠的是顽强坚韧的意志,为国勇于拼搏献身的精神,舍己为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

3、王连满对于三名队员成功登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用人梯的方法帮助队员登上第二台阶;为保集体登顶成功,主动放弃登顶;宁可牺牲也要留下氧气给下撤的队友。王连满为全队成功登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教师提示: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教师提示: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不一样的具体的想法,可大胆揣测,合符情理即可。)

3、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4、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教师提示: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三、为败者讴歌

1、在你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失败的英雄或幕后英雄的故事?相互交流,谈一谈。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字数不限。(可课外完成)

【资料平台】

1、郭超人《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篇3:仰望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我叫师百杰,2008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毕业,志愿选择到祖国边陲西藏工作。最初被分配到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林业局工作。提到木林县,说老实话,她就是一个西南边陲小县,国家级贫困县,毫不夸张地说,县城还没有内地一个村庄大,在这里你看不到热闹的人群,更看不到任何繁华的影子。对于我的选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还记得刚到西藏时,高原缺氧导致的高原反应严重摧残着我的身心,父母那句“我们不去受那个罪,回来种地最起码身体不受罪了”,可我一直坚信,别人能吃的苦,自己也能吃,由于西藏的艰苦偏远,才更需要有知识有作的年轻人来改变她的落后面貌;正是因为那里人才匮乏,才更有利于我们这样年轻的大学生施展才华,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在西藏有一番作为。就这样,我选择坚持,时刻憧憬着自己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初参加工作,我的第一感觉是西藏太缺乏专业人才了,我们这些大城市来的毕业生,很受县里重视,县里的各个部门都争着要,因为我是林业大学毕业的,所学专业又是林业相关,最对口的就是县林业局。当时很多老乡都劝我说林业局太苦了,每年要有一半时间在乡里呆着,在阳光下会晒落一层皮,你这刚下学的受不了的,以你的情况向组织说明可以不去林业局,找个清闲的部门呆着,也无可厚非。可我真的不愿刚参加工作就拈轻怕重,最艰苦的环境才能让人更好地历练,更快地成长。我毅然决然的去了县林业局工作,在这个只有四个人的部门,我依靠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以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得到组织的认可,成为县林业局的骨干干部和小林业专家。而且,凭借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一年后,被组织上调至县政府办公室做秘书,兼管南木林县信息化工作。

不负组织栽培,全力做好秘书工作

调至政府办公室,一个全新的工作性质决定着我全新的开始,工作内容完全改变,不变的是我充沛的学习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我清楚地知道,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发展是我当前一定要做好的事。那时的县政府办公室因人才的缺乏,处在管理无序、各项工作不规范、就是最基本的公文工作都极其混乱,大部分工作的工作人员因学习能力的不足都只能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一个小科员想改变这种面貌,有心可能真的无力,可我想不能再这样的工作的环境中得过且过,组织的认可就是我动力,我不能辜负组织的栽培,要从点滴做起,做出榜样,推动这个部门的发展。幸运的事,刚调任的政府办公室的领导是个很有魄力的人,

他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打破原有落后格局,委以我重任,让我参与部门创新的工作。起初,我利用工作之余,经常到各科室调查了解情况,不止一次地与科室工作人员谈心,每天晚间整理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反复酝酿思考解决的办法,寻求规范化管理的思路,建议给领导,合理的建议被领导采纳,逐步规范了政府办的工作流程和材料管理方法。我想,破除政府办混乱的工作局面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全办职工的心凝聚在一起。治办先治人,治人要治神。只有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事业才能有发展。我建议首先从凝聚人心入手,要求全办职工严守“我在政府办工作的每一天都有提高”办公室警语,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参与办公室建设。这样办公室工作人员精气神提高了,工作态度转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为实现办公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个人时刻注重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熟读各类公文写作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字写作水平,并用自己的所学知识,用快捷的方式帮助其他公文写作人员规范公文格式,逐步推动了政府办的整体公文水平。在办公室一年多时间我参与领导讲话起草,政府大型材料写作近230余篇,深受领导赞赏。一个大型材料的起草往往要数天时间,我每天加班加点,基本上都是加班完成,时常熬至深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度过,从未怨言,毫无倦意,得到各位领导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在政府办工作期间,我做到了不辱组织使命,无愧组织栽培。在2010年底,我经组织考察调至日喀则地区环保局,接受更高的考验。

任劳任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2010年底我调至地区环保局,成了一名环保人。环保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个人身处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西藏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急需保护的地方,我进入环保局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和背负包袱的沉重,作为一名具有环保专业知识工作者,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环保人应如何为“生态西藏建设”添砖加瓦,尽献力量。在工作上,我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求自己起到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时刻提醒自己的作用要身体力行,低调做人、稳重做事,努力做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我坚持嘴勤、腿勤,凡事多跑多做工作,严格按照“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法制人”的要求开展环保工作。在生活上,我坚持先做人,后做事,凡事严格要求自己,我努力团结同志,乐于助人,与其他工作人员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地区环保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员不足是摆在环保人面前最主要的问题,单靠环保局来保护环境很难完成,如何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环保的格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督促企业增强环保意识,成为首要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我创新工作方式,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利用多种方式借力而上来扭转局面。为了加强项目的环评率,我主动联系发改委、工商局等相关单位,要求他们在办理审批手续的时候必须提供环保审批文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使得新建项目的环评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同时积极向上级反应地区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争取生态保护项目,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我的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县“十佳杰出青年”“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组织的表彰和奖励。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奉献西部、扎根西部的决心更加坚定了。我有信心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真正把自己的价值写在地球之巅。

篇4:攀登喜马拉雅地球之巅

我的人生目标之一便是征服珠穆朗玛峰。在2011 年8 月,奥地利人格琳德·卡尔滕布鲁纳(Gerlinde Kaltenbrunner)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她是第三位征服喜马拉雅山脉全部14 座8000 米以上高峰的女性,也是世界首位不使用人工氧气设备完成这一壮举的女性。她曾建议我在珠穆朗玛峰的南岰至少待上一晚,如果直接硬攻,那会过度消耗体力,最终很难登顶。我谨遵忠告,一方面出于个人意愿,我无论如何也要在南岰过一夜;另一方面,要知道在海拔8000米的地方露营有多刺激,别指望有篝火盈盈的浪漫,头一晚根本无法入睡,天亮之前,唯一可做的就是苦熬,必须有一定的毅力才可以捱过来。如果使用氧气设备则不用忍受这些痛苦,许多登山者在6400米的高山上露营时,晚上可以吸着氧气安然入眠。有时我很担心,万一氧气用完了怎么办?身体还没来得及适应恶劣的环境,残酷的现实就已逼近,稀薄的空气是场灾难,随时会夺走登山者的性命。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登顶,但对我来说,依靠吸氧登顶必须排除。从一开始我就很清楚地听到内心的声音:我要依靠自由呼吸登上顶峰。

2011 年并非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

时机,我曾成功登上靠近西藏这边的山峰,约海拔8700 米,却不得不放弃登顶的尝试,因为那里冷得锥心刺骨,我不能冒着失去脚趾的危险继续向上攀登,那太残酷了。在高海拔地区,人体血液循环速度会减慢,血液会变得非常黏稠,只有尽可能地多喝水才能改善这种状况,让身体更快地适应环境。因为我选择了错误的攀登时机,事实也证明了“25/25”登山原则是金科玉律,即顶山的风速不能高于每小时25 公里,且山上的温度不能超过零下25摄氏度。这也是为什么2012 年我对攻顶有了双倍的动力,之前又积累了更多经验——在尝试登顶之前,我和德吉(Tenji)已经围着身后的高山绕了三圈。德吉是一个21 岁的尼泊尔小伙,我和他已经结识好几年,他也一直在为我工作。他和我的想法一样,就是希望不靠人工氧气设备登顶珠穆朗玛峰。此次我邀请他同行,不是作为帮我拿行李的随从,而是真正的登山搭档。起先他很难接受,我泡茶给他喝,让他感觉很不自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想通了,我也从他口中的“先生”变成了“朋友”或“兄弟”。出发之前,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当地的天气预报,这一点很重要。通过天气预报软件我得知5 月17 日和18 日天气晴好,风力不大,但19 日开始刮风,20 日风力还会继续增强。在这种天气状况下,登山者将会遇上很大的麻烦。

同时攀登山峰的还有一大群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我们不愿意和密密麻麻的登山者同行,但也不能停下脚步,在原地等人只会让人很快被冻伤。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在固定绳索没有架设好之前,这些商业登山队是不会出发的。由十个夏尔巴人组成的固定绳索先遣队计划在5 月18 日先行出发,为登山队登顶作准备。这对我们很有利,因为据天气预报说,18 日是最温暖的一天,我们要与先遣队一起向顶峰进发。5 月16 日,我和德吉花了三个半小时轻松到达2 号营地,并在海拔6400 米的2 号营地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下午和漫长的夜晚。等到天亮,我和德吉吃了一顿有吐司、咖啡和玉米片的丰盛早餐,8 点半我们准备好上路,两个半小时过后到达3号营地。一周前,我们曾在此度过一晚。现在这里一片混乱,雪崩摧毁了许多帐篷,我们的帐篷也没能幸免,一切都被大量白雪和冰块掩埋。让人感到幸运和惊奇的是,除了一个夏尔巴人身负轻伤,其他人都没有受到雪崩的影响。与我们同行的丹吉(Denji)停了下来,想从帐篷里挖出被埋的氧气瓶,德吉也过去帮忙。我决定跟其他人继续前进,直接去4 号营地,赶在下午大雪来临之前搭好帐篷。

洛子峰路口(Lhotse Cross)气温很高,幸好之前我脱下了厚重的连体登山服,将其装进了背包。大多数登山者是穿着登山服到达2 号营地的,在我看来这毫无必要。到达南岰后我搭起帐篷,并立刻融化白雪以获得更多的饮用水。德吉估计要来晚了,大概下午5 点时他才能赶到这里。此时天气晴好,风平气爽,比我们上次到达时要温暖许多。我们定了晚上11 点的闹钟,不过完全没必要,一群来自智利的登山队赶了上来,他们制造的喧闹足以将我们吵醒。喝了很多茶和咖啡,就着蜂蜜吃了些面包之后,我看一下表已是深夜十二点半。前方隐隐有亮光,智利登山队已经出发,我们花了一刻钟赶上了他们。

我们放慢速度后,继续前进,我享受着慢速攀登的过程。夏尔巴人开始安装固定绳索,其实山路并不陡峭,不需要绳索也可以攀爬,但我们不能在夏尔巴人工作时去超越他们,这种行为在我看来很不礼貌,况且他们是我见过最团结最有效率的夏尔巴人团队。我跟随着队伍稳步而走,时不时地停下脚步原地等待,和其他登山者聊聊天,此时德吉也跟了上来。我们是唯一没有佩戴氧气面罩的登山者,也因此受到了夏尔巴人的尊重,而我对夏尔巴人出色的工作表现更加佩服。

通往顶峰的路途似乎漫漫无尽。突然队伍加快了脚步,我频频抬头望去,顶峰始终在离我们很遥远的地方,丝毫感觉不到它在临近。我们距离顶峰还有100 米时,我看看手表,预计下午才能到达——但愿这时不要突然来场风暴。也许我的担心纯属多余,天气仍然晴好,预报也说19 日仍是好天气。夏尔巴人有很多次的登顶经验,我相信可以顺利到达顶峰。到达希拉里台阶(Hilary Steps)时,我们不得不继续等待,这次足足有40 分钟。我开始冷得瑟瑟发抖,虽然山上温度不算太低,大概零下20 度左右。在我的想象中,希拉里台阶应该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艰险路段,但实际上它并不陡峭,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队伍又开始前进,我突然感觉其他人的速度加快了,我有点跟不上。我告诫自己必须坚持到底,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向顶峰迈进。可能是高海拔的关系,我觉得全身无力,最后一小段路只能以最慢的速度前进,我终于登上了顶峰!

经幡在风中飘扬,几个夏尔巴人和登山队员已在等待我们。一名来自智利的登山者帮我取下背包上的登山杖,将它塞在我的手中,此时已是下午时分。珠穆朗玛峰上白云如海,从山顶上可以看到山北面的西藏,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Makalu)刺破云海,耸立眼前,这让我想起以前登马卡鲁峰的情景,那也是一次艰辛的战斗。站在珠穆朗玛峰上,我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我和夏尔巴人拍了几张合影作纪念,德吉还在登顶的路上,我们决定下山了。

篇5:《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方法】

速读法提取、概括信息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秘的珠峰吸引了人类探索的足迹,在探险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们登山队员登顶珠峰的故事,在这次探险中,有一位队员留下了这样一封信……(出示幻灯片)

1、让学生朗读这封短信。

2、读取这封短信中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二、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读取短信中不够明确的信息,将其概括并用幻灯片出示。

1、找出信中缺少的部分,并将其补充完整。

2、刘连满和他的队友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3、任务是艰巨的,那么在完成的过程中定会遇到困难,你能具体说说有哪些困难吗?

4、刘连满为什么不能和队友一起完成任务?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封短信?

引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在分析困难这一环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边分析边板书。

三、研读刘连满

刘连满没有成功登顶,他不算是英雄,但文中却对他进行详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从文中概括出记叙他的主要事迹,通过这些具体事迹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1、文中记叙了刘连满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

2、分析刘连满这一人物形象。

3、文中为什么对他进行详写?

通过分析,明确刘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详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小结:出示幻灯片将课文主要信息,内容要点以填空的方式进行小结。

四、赏析景物描写

1、让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幻灯片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句更生动、形象。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高耸万仞,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蓝天,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能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

3、练一练,仿照上面的示例,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进行改写,使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师小结: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字词。

篇6:《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1、充分预习, 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搜集与课文有关特别是刘连满后来情况的资料。

2、熟读课文,能概括内容。

3、掌握字词(课后、文中)

4、圈点好词句。

教学目标

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4、体会环境的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提高复述的能力,感悟登山勇士的优秀品质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环境的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看屏幕,这就是世界最高峰,被称为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这座山峰的具体情况。

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都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1960年5月,中国人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解决字词问题

(1)课后生字词一人领读

砭骨 履践 崔巍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头晕眼花 腰酸背痛 勇往直前

(2)文中生字词 峰巅 滞留 缭绕 窒息 匍匐 迸散 斩钉截铁

(3)解词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2、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能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吗?

生: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讲述这是一个怎样激动人心的过程。

明确复述重点:

(1)5月24日9时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他们冒着严寒,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用了五个多小时。

(3)天渐黑,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无氧攀登。

(6)凌晨,登顶成功。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了,我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非常真实地感受到了那种艰难,但是,队员们却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登上了顶峰。

四、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师:反复诵读刚才大家提到的内容。思考:我们的队员能够登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们有坚强的毅力。

如第五段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和第七段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腿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还有第十四段: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挣扎一词体现了他的艰难与毅力。

(2)他们头脑冷静,想出办法克服困难。

第七段刘连满想出做人梯的办法,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队员们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是刘连满那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如: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毅然表明刘连满已经做出牺牲的准备;慢慢地站起来,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这些动作描写都体现了他自我牺牲的精神。

还有第十三段: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保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遗言信。

师: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的恐惧,可是最可怕的是去选择死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呢?刘连满也有对生的渴望,但是他选择了死,他的伟大就在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坦荡的面对死神。我们想想,是什么力量让他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生自由回答: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的信念……

教师小结: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大自然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中赢得了胜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希望同学们从本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五、质疑讨论 ,各抒己见

师:课文中有不少写景的句子,请在书上勾画出写景的句子,讨论一下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前后四位同学讨论分析。

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 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展开全文阅读

教师归纳: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等,渲染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了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联想体验,拓展延伸

师:刘连满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还差点牺牲,同学们,你们说,刘连满是不是英雄?

生:是。

师:你知道刘连满后来的情况吗?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当年登顶的队员有的作了领导,有的当了记者,而刘连满生活很困难,被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一车间作了一名普通工人,退休后还要给人打更以维持生活。三个孩子下岗,老伴没工作。住的一套陈旧的小房子是省长批示后,厂里照顾给他的。

师:刘连满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遭遇的?他是否满腹怨恨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没有。他说,生活要从低水平看,工作向高水平看。还说,人不能都当官,都当官,就没兵了。

师:英雄遭遇困顿却无怨无悔,这是一个心胸多么广阔的人啊!刘连满从小就没有父亲,靠母亲要饭把他养大。当母亲不能要饭了,他八九岁出去过流浪生活。所以刘连满特能吃苦,

最容易满足,处处替别人着想。这是普通劳动者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板书:英雄本色)

七、布置作业,收束全文

同学们,当所有的华夏儿女为自己的祖国的强盛感到骄傲时,我们更应该对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意。同学们,学习本文后,相信你还有很多话要说,参考我们搜集的材料,请你以《我看刘连满》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要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写在周记本上。

同学们,有探险就会有牺牲,但是人类从没有因此而停留下脚步。希望大家不断挑战自我,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世界。战胜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个珠穆朗玛。

板书:登上地球之巅

坚毅品质

集体力量 英雄本色

牺牲精神

篇7:《登上地球之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丰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练习快速默读法,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文章通过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讨论、点拨法。(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像。录象资料。

教学要点:

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或挂图显示雪域高原的风情)

二、简介珠穆朗玛峰相关资料、作者。

1、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提示: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榭砝?墓鹊厣贤O吕础U饫铮?褪堑巧蕉拥拇蟊居?2渭诱獯蔚巧交疃?墓灿?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当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

教师提示: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②登顶过程当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学生思考: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当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指明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3、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 登上地球之巅

1、5月24日9时30分4名队员向380米高度冲击。

2、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不怕艰险

3、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 勇往直前

4、登上顶峰,完成壮举。 团结协作

教学建议

一、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是一件大事。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三、有条件的,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篇8:《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8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福建省漳平市第二中学   苏文河(arsun)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导入  新课。

师: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不熟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D、再次阅读这就是说,复述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3、教师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复述过程注意抓住主要情节。)

四、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上一篇:汉语拼音基础下一篇:初中生读告白后有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