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

2024-07-12

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共6篇)

篇1: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

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和相关保障措施

1、为保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保障管理,医院健全医疗保障管理制度由医务科负责肩负制度落实。

2、医院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对优质服务便民措施、常用药品及收费项目价格进行公示,为就医人员提供清洁舒适的就医环境。

3、医院加强医疗保险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准则,热心为参保人员服务,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因病施治的原则,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4、医院在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时应认真核验就诊人员的医疗保险,离休干部、病历、社会保险卡及医疗保险证。为保证参保人员治疗的连续性和用药的安全性,接诊医师应查阅门诊病历上的前次就要配药记录,对本次患者的检查、治疗、用药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明确记录。参保人员因行动不便委托他人代配药的,由被委托人在专用病历上签字。

5、医院严格遵守药品处方限量管理的规定,急性病3-5天,慢性病7-10天,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30天,同类药品不超过2种,住院病人出院时不得带与本次住院病情无关的药品。

6、严格掌握参保人员出入院标准,及时办理出入院手续。不得将不符合住院标准者收治入院,严禁分解住院和挂床住院。

7、医护人员要核对参保病人诊疗手册,如发现住院者与所持证件不相符合时,应及时扣留证件并及时报告医务科,严禁冒名顶替住院,8、做好医保病人入院宣教和医保政策的宣传工作,按要求签定医保病人自费项目同意书,因自费药品或检查未签字造成病人的费用拒付,则由主管医师负责赔偿。

9、严格控制住院医疗总费用,各科室要按照医院制定的普通医保病人、肿瘤病人的人均费用指标严格控制好费用,超标费用按比例分摊到各临床科室,包括临床医技科室。

10、严格控制药品比例。各科室要按照医院制定各科药品比例指标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控制自费药品比例,原则不适用自费药品,超标药品比例也将纳入当月院考评。

11、严格内置材料及特检特治,包括价格在500元以上医用材料,审批工作,要求尽可能使用国产、进口价格低廉的产品。各一包中心包括外地医保要求医生填写内置材料审批表到医保审批后才能使用,急诊病人可以先使用后审批。

12、严格执行物价标准收费政策,不能分解收费、都收费、漏收费、套用收费。因乱收费造成的拒付费用由科室承担。、13、以下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疾病均不能纳入医保:美容、非功能障碍性整容及矫形术、交通事故、自杀、他杀、误服、职业病、性病等。

14、对参保病人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方便患者就医。

15、医务科对医保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医疗服务收费管理服务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强化医院管理人员和计费人员的责任意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1、医疗服务收费公示

(1)严格执行省物价政策规定及医药价格和医疗服务项目收费公示制度。

(2)利用电子屏幕、电脑查询系统、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公示常用医疗服务项目及常用药品价格,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医疗服务项目及常用药品公示时,必须公示项目名称(药品名称、规格、剂型)、计价单位及价格。

(4)药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变动时,应及时调整相应的公示项目价格,确保医院药品及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准确性。

2、医疗服务收费查询

(1)设立门诊、住院部价格信息查询触摸屏。

(2)在门诊大厅通过电子屏幕、公示板等形式,公示常用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以供患者查询。

(3)为满足病人需求,方便患者查询,收款处及临床科室均提供医疗费用查询服务,耐心解答患者咨询。

(4)医疗实行首问负责制,导诊护士有义务向患者提供药品、医疗服务价格、查询服务窗口及查询电脑位置;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须向患者告知医疗费用查询方式。(5)为方便、快捷地做好医疗费用查询工作,财务科等有关科室将努力为患者提供方便。

3、一日清单

(1)收款处必须设立医疗费用清单查询窗口,随时提供医疗费用查询服务。

(2)收款处每日定时为住院患者打印“一日清单”,各临床科室负责每天及时将日清单发到患者手中,便于医患双方共同核对和监督。

(3)患者出院时,收款处必须提供医疗费用总清单,经患者何时确认在出院结算单上签字后,住院处方可办理出院手续。(4)一日清单制,必须纳入患者入院介绍的内容之一,实施告知制。

4、医疗服务收费责任追究(1)适用的范围:

为本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药品、医用材料等医疗服务价格和行为。

(2)列入责任追究范围的行为: 1)自立服务项目或自定价格标准。2)擅自提高或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标准。3)重复收费、无医嘱记录收费。4)超医嘱内容、范围和时间收费。5)同一服务项目分解为若干项目收费。

6)超越四川省价格规定“除外内容”规定的范围,擅自增加卫材品种和服务内容并收费。

7)药品和药用消耗材料不按规定加价。8)可重复使用的医用材料按一次性材料收费。

9)属于自主选择的服务和相关医疗用品未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收费,或虽然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但相关收费不纳入医院财务同意管理的行为。

10)擅自提前或推迟执行有关医疗价格政策。

11)使用医用高值耗材(大于等于2000),未征得患者同意的收费。(3)责任追究

医院对相关科室的违规行为,按以下原则追究责任:

1)凡因科室收费核对不准确,造成多收、漏收、少收等现象,引发患者投诉的,科室应立即予以纠正,全额退回多收费用。2)凡因相关人员工作责任心、业务能力影响,以及科室自作主张而产生的串项收费、分解收费及降低标准收费等医疗收费违规行为,经查实认定后,应立即纠正并全额退回多收金额,原则上由科室承担相应费用,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由于网络信息系统的原因,造成误收费用,由网络中心立即整改,并作为月考核依据,按医院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5、医疗服务收费审核(1)医院收费审核小组

由审计物价科、护理部、医务科相关人员组成。(2)审核办法

医疗费用审核采取日常审核和定期审核相结合的办法。1)日常审核

以临床科室自行审核为主,科室在为住院患者提供“一日清单”时,计费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每天发生的各项医疗费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出院审核

患者出院时,科室要认真审核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所有医疗费用,并由入院等级室提供总费用清单,经患者及家属签字确认后,方可办理出院手续。3)定期审核

医院审计物价科每月对门诊、出院或在医患者医疗费用进行审核抽查,审查病例医嘱记录与收费清单项目、次数及价格是否相符,记录备案,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相关科室。

篇2: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

1、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保障管理,医院健全医疗保障险管理制度,由医务科负责监督制度落实。

2、医院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正本)、对优质服务便民措施、常用药品及收费项目价格进行公示,为就医人员提供清洁舒适的就医环境。

3、医院加强医疗保险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准则,热心为参保人员服务,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因病施治的原则,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4、医院在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时应认真核验就诊人员的医疗保险(离休干部)病历、社会保险卡及医疗保险证(以下统称“证、卡”),为保证参保人员治疗的连续性和用药的安全性,接诊医师应查阅门诊病历上的前次就医配药记录,对本次患者的检查、治疗、用药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明确记录。参保人员因行动不便委托他人代配药的,由被委托人在专用病历上签字。

5、医院严格遵守药品处方限量管理的规定:急性病3-5天、慢性病7-10天、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30天、同类药品不超过2种;住院病人出院时不得带与本次住院病情无关的药品。

6、严格掌握参保人员出入院标准,及时办理出入院手续。不得将不符合住院标准者收治入院,严禁分解住院和挂床住院。

7、医护人员要核对参保病人诊疗手册,如发现住院者与所持证件不相符合时,应及时扣留相关证件并及时报告医务科,严禁冒名顶替住院。

8、做好医保病人入院宣教和医保政策的宣传工作,按要求签定医保病人自费项目同意书,因自费药品或检查未签字造成病人的费用拒付,则由主管医师负责赔偿。

9、严格控制住院医疗总费用,各科室要按照医院制定的普通医保病人、肿瘤病人的人均费用指标严格控制好费用,超标费用按比例分摊到各临床科室(包括临床医技科室)。

10、严格控制药品比例,各科室要按照医院制定各科药品比例指标进行控制;严格控制自费药品比例,原则上不使用自费药品;超标药品比例也将纳入当月院考评。

11、严格内置材料及特检、特治(包括价格在500元以上医用材料)审批工作,要求尽可能使用国产、进口价格低廉的产品。各医保中心(包括外地医保)要求医师填写内置材料审批表到医保办审批后才能使用,急症病人可以先使用后审批(术后3天内)。

12、严格执行物价标准收费政策,不能分解收费、多收费、漏收费、套用收费,因乱收费造成的拒付费用由科室承担。

13、以下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疾病均不能纳入医保: 美容、非功能障碍性整容及矫形术、交通事故、自杀、他杀、误服、职业病、性病等。

14、对参保病人施行“先诊疗后结算”,方便患者就医。

篇3:浅析县域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

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在于明确医疗保障管理责任的部门归属问题。应该说,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从文献查阅来看,早在公费和劳保时代,两大医保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就曾引发学者质疑[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选择曾引发国内学者和实际操作者的热烈讨论[2]。也有学者对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发表过意见[3,4,5]。

我国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正面临着新的形势。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江苏省更是率先全国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截止2007年10月底,全省已有867万城镇非从业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70%,常州、苏州、南通、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等8个省辖市市区和28个县级统筹地区非从业居民参保率已达到80%,形成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覆盖全民的发展态势。

值得说明的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没有改变我国城乡医疗保障管理二元分治格局,反而有固化的趋势。新的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实施使各地原本就不同的管理体制差异更大、更混乱,这为我国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理顺增加了新的难度。

2 县域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性

2.1 县级政府是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承载者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实行的是属地化、以身份定保障类型的宏观设计和管理体制。在三大医保制度中,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的统筹区域有两类,即地级及以上城市市区统筹和县级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制度改进了传统合作医疗统筹层级的弊端,也基本上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形成了两类统筹医保体系,即地级及以上城市市区统筹医保体系和县域统筹医保体系。县级政府作为一般性政府,辖区覆盖城镇和乡村,域内同时存在城镇职工群体、城镇居民群体和农民群体,承载着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县级医保统筹地区单位数远远大于市区医保统筹单位数。我们应该多关注县域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理顺管理体制。

2.2 县域统筹的三大医保制度发展比较脆弱

县域内三大医疗保障制度相对于市区医保制度而言有很大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县域统筹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和居民医疗保障的统筹人数远远不能和城市市区统筹人数相比,基金风险较大;县级财政要同时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进行财政资助,财政支出责任大;分税制改革导致财权上移、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加大县级财政困境,县级财政支付能力远不及地级以上城市市区财政,财政支持难以得到落实;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流动性强、保障意识和互助共济思想缺乏,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难度较大;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网络不健全、服务质量低下,对县域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发展造成制约;新农合启动时间较晚,存在筹资困难、保障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

2.3 县级政府是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的主要落实者

城乡两元分治、保障水平不同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平性极差,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与批评。我国已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实力增强,到了该着手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候了。医疗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表现,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定位于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国情使然。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极不平衡,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和运行模式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种模式,即使在省辖区域内也不可能实现。再从政府管理体制上看,鉴于市管县体制并没有达到当初设计的实现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甚至产生了相反的效应,各地普遍酝酿或实施以“扩权强县”为特点的省管县改革[6,7]。可以预见,县级政府必将成为医疗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落实者。

3 江苏省县域统筹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实践模式评析

截止2007年11月低,目前江苏省县域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3.1 城乡分治型管理体制

这种模式将人群划分为三大群体,即职业人群(实际上也包括退休职工,即曾经的职业人群)和城镇居民(主要是老人和少年儿童)和农村居民,分别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实行较严格的城乡分治管理,即由劳动部门主管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由卫生部门主管新农合。该体制多形成于2007年省政府出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意见之后,目前是最多的一种类型。笔者认为,普遍采用这种管理体制是不太合适的,原因在于:(1)这么做不符合医疗保险的大数法则。我国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均具有医疗保险性质,我们知道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参与的人数越多,基金越安全。一县之内人口本来就少,再就农民和城镇居民(很多地方又将18岁以下儿童和老年居民分开)分设不同制度,基金风险较大。据了解,昆山医保城乡一体化前城镇无医保的老人不到1万人,所以昆山放弃了苏州市区的城镇居民医保模式。又如铜山县城镇居民人数只有约6000人。(2)这么做不符合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的发展阶段[8]。江苏省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提出“两个率先”目标,即“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目前苏州、无锡已经实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正向第二个率先目标迈进,这样的发展水平是可以率先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分治的医保管理体制已经不适用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同时也增加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协调和整合两种制度的难度。因此,从尊重现实和着眼将来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设计一种有助于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3)政出多门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效率低下,运行成本高。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由政府举办的,而且是由两大部门主管、多部门参与的,加之各制度覆盖人口较少,缺乏地级以上城市市区统筹所拥有的规模效应,运行成本很高、协调成本也不低。尽管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不均衡,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实行城乡分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县级政府也实行这种管理体制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笔者认为,即使对农民和城镇居民实行不同的制度,由卫生部门或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也有利于提高行政运行效率。

3.2 城乡一体化型管理体制

此种模式将人群划分为两大群体,即职业人群(实际上也包括退休职工,即曾经的职业人群)和非职业人群。其中:职业人群实行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非职业人群实行新农合或(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由卫生部门或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管理。可细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去,一般是由卫生部门主管,具体如常熟、太仓和吴江等县级市,也有地方委托商业保险公司来运作,如江阴等。据江苏省2007年7月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展情况通报资料显示,这种统筹地区有12个;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民分别实行两种制度,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这两种制度均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或运营,如苏州的吴中区等;三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全并轨,统一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如苏州的昆山市、高新区、工业园区等。

必须强调一点,即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县域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都不能搞“一刀切”。仅就江苏省来说,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性也很明显,以工业化水平来衡量,苏南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苏中处于初中级阶段,苏北则处于初级阶段[9]。再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来说,虽然以县为单位达标难度更大,但苏南地区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6个县级市已经实现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指标。我们知道,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很大关联,事实也确实如此:苏州新农合发展较早、保障水平较高、全民医保制度建设领跑全国、运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而苏北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发展均较缓慢。

县域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实践模式选择要注意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展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如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是否健全等相适应。具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县域城镇居民人口数量较少、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稳定、控制卫生费用压力较大的县级统筹地区,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到新农合制度中比较适宜,同时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质量和效果。经济发达、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纯农人口规模不断萎缩的苏南地区,特别是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建立起来的地区,应逐步调整为由劳动和保障部门主管的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

4 讨论与建议

4.1 坚持医疗保障由政府举办的发展思路

当今世界很多实施医疗保险的国家其医疗保险基金运营都不是由政府负责的,而是交给各种营利性保险公司和(或)非营利组织如行会、工会、企业联合体等。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不太适合我国国情,至少在全国范围普遍选择这种模式是不适宜的,其具体原因在于:(1)我国的农业人口和非职业人群数量巨大,组织化程度低;(2)同时工会、行会等组织多具有官方和半官方性质,现实中并不能真正代表职工利益;(3)非政府性的非营利组织规模也不大,难以担此重任;(4)商业性保险公司营利性经营不太受老百姓喜欢,这一点在新农合由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的试点地区已经出现[4]。鉴于我国很多地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还处在初创和调整期的客观事实,笔者认为还是由政府来举办比较稳妥。

4.2 打破 “职责同构”的管理体制设置

医疗保障的制度安排是一个政治选择的过程,现实中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不可避免的受政治因素影响,具体到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最大问题就是上下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职责同构”问题。“职责同构”是计划经济时代方便中央政府依靠条条传达行政指令进行集权控制的产物[10]。这种行政管理体制过份讲究由上向下的控制与制约,地方政府很难自行决定地方事务,或缺乏这种能力与动力,发挥不了地方政府熟悉居民需求优势,容易将地方事务切割成部门事务,不利于地方政府就辖区内的事务进行综合管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是医疗保障管理政出多门的根源,必将导致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10]。我国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应该打破这种“职责同构”桎梏,通过适当分权,由地方政府选择适合当地的县域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也要改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能力,改善对医疗保障的管理工作。

4.3 重视部门利益对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影响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普及,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统一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管理,符合一致性要求,有利于改进行政效率。但医疗保障管理体制调整涉及部门利益,要防止不恰当部门利益左右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变革,同时在体制调整前期及调整期,由政府领导(协调)层出面协调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关系,并适当照顾卫生部门的利益。必须承认,卫生部门的工作左右着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卫生费用控制的实施效果,这些因素是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这也正是很多国家将医疗保障从社会保障中脱离出来的原因[2]。因此,在医疗保障由劳保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下,要重视卫生与劳保两大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4.4 重视路径依赖效应对管理体制优化的正负面影响

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11]。医保管理体制优化是一种制度变迁,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有继续沿着城乡二元分治方向发展的“锁定”效应,现有的既得利益者包括部门利益集团有反对进一步变革的动机和可能,管理体制的局部调整比全局调整受到的阻力要小等。路径依赖理论认为,打破“锁定”和维持良性的路径依赖都是可取的制度变迁方向[12]。因此医保管理体制优化:一方面要防止城乡二元分治固化的可能,尽早变革不符合行政效率和社会公平的二元分治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制度调整的阻力和成本,如果一步到位调整困难,可实行局部调整,分步到位,而一旦步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轨道,就可以利用路径依赖的正面作用了。

最后必须明确指出,医疗保障管理的部门并不只局限于卫生和劳保部门,而是多部门参与管理,如有学者指出新农合制度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多达14个[5]。限于篇幅,本文只对县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主管部门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

摘要:在全民医保时代,决策者应该对三大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承载者-县域(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下同)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总结和评析了当前江苏省县域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实践模式,并就县域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优化调整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江苏省,县域

参考文献

[1]周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十大问题[J].中国卫生政策杂志,1995;(10):32.

[2]王龙兴.关于中国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杂志,1999;2(6):10.

[3]张晓燕,等.农村合作医疗四种模式的管理体制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5;25(12):7.

[4]许温生.新农合也要理顺管理体制[J].中国社会保障杂志,2007;(1):41.

[5]李林贵,等.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职能归属与管理体制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5;21(9):572.

[6]王大鹏.地方政府管理体制酝酿突破-上篇:留利于县[J].南风窗,2005;10下:41.

[7]龚浔泽.地方政府管理体制酝酿突破-中篇:江苏,“市管县”变革图存[J].南风窗,2005;10下:42.

[8]夏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9]孙志军,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7.

[10]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77~282.

篇4:重建中国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2003年试点工作开始,各地按照中央提出的阶段工作目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2008年在所有包括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新农合制度,提前两年实现了《决定》提出的目标。2009年参加新农合的人口数已达到8.3亿。新农合制度框架已经形成,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然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属性、未来发展定位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予以梳理、解读,以有利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并向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过渡。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时下所说的农村合作医疗,即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有的地方也叫做“农医保”等)。这一制度,是在老农村合作医疗基础上的重建,为了区别,故称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目前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出资方面。相对老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筹资中加大了政府支持力度,尤其明确规定了中央政府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财政补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从试点初期的人均30元起步,经过2006年和2008年两次增长,达到了目前的100元。从2010年开始,用1-2年的时间将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安排补助,对东部省份仍按照中西部地区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在2010年一次到位。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和农民个人缴费也相应提高到60元和30元,其中贫困农民的个人缴费由医疗救助单位按规定给予资助。

同时,由于老农村合作医疗把保障的重点放在门诊或小病上,从而导致了基金的分散使用,保障程度低,无法有效帮助农民抵御大病的风险。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确以大病统筹为主,实行县级统筹。

而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出了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通过民政、扶贫部门资助、贫困农民参加的新型合作医疗,照顾到了贫困人口的特殊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发展,结束了我国农村长期缺少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使建设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成为可能。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

尽管新老农合存在不同,但毕竟都是以农民、医疗机构、政府三方合作为内在机理。因此,在这里梳理、解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必要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变迁做一些系统性综述。

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时期,河北“定县实验”时,陈志潜博士所建立的以县为单位的农村三级保健制度,开创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先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所推行的保健药社和卫生合作社制度(医药合作社或卫生合作社),则在解决边区缺医少药,卫生恶劣的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现在所提及的农村合作医疗,则是多指建国后农村合作化运动中的农村合作医疗,这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为世界所关注。1966年8月10日,在覃祥官(中国合作医疗之父)的努力下,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在湖北长阳县挂牌成立。其做法是: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合作医疗费,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留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老痼疾病需要常年吃药的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的挂号费,吃药就不要钱了。农村合作医疗做到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1968年下半年,毛泽东主席就乐园公社农村合作医疗作了亲笔批示:“合作医疗好”,并指示卫生部“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此后,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农村迅速推行,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全国一片红。

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对如何解决占人口绝大数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创造出足以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经验,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惟一范例”、“成功的卫生革命”。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有些地方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的废除,新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在农村形成,农村合作医疗在这种变革中受到巨大冲击。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和财政支持,各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纷纷瓦解,即便存在也名存实亡。

农村合作医疗在20世纪60-70年代红火一时并不是偶然的,丁少群认为以合作医疗为核心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其合理的思想内核的。它利用农村当时具有统分统配权力的社区组织——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把农民发动起来,通过农民的个人投入,参与到卫生保健当中:它用很低廉的成本培养了农村自己的卫生人员;重预防、重中医及医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较好地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膨胀,保证农民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医疗。

为了改变农村日益恶化的医疗卫生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开始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重建、改革,但整体效果并不佳。尽管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推动,但并没能促使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在广大农村地区并没能建立起来,截至1996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7.7%,农村人口覆盖率仅为10%左右,截至2000年底,覆盖面积也只有10%左右。为了寻求农村卫生改革的出路,中国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之路。

2003年3月1日正式施行新修订的《农业法》中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这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属性的定位缺陷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经与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赤脚医生”一起,并称为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宝”,现在它依旧是中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之一,中国构建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不可能抛开它,另建一套体系。因而比较可行的思路则是:通过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推动它逐步向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着它的命运以及发展状况。而制度属性不清,定位偏差是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自从农村合作医疗产生以来,人们对它的定位一直是互助合作性质的保障制度。由于“自愿互助”依旧是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基础,造成了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范围内依旧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2年。

人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2003年开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仍然没有突破这一定位上的局限,仍旧没有跳出“互助”的固有构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其概念的解释仍停留在“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尽管“自愿”原则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进步,但“自愿”原则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带来了一个“高风险预期”的问题。同时,要坚持“自愿”,就需要做大量的动员和宣传工作;再加上基层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威信不高,使得说服成本加大。而且,该原则可能带来一种不符合社会医疗保险“大数”法则的后果,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四、构筑中国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从“互助共济”到“基本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春办秋黄”的命运,就必须实现由“互助共济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跳跃。虽然由农村居民之间的“互助”而形成的“共济”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但这种社会保障功能是建立在乡规民约基础上的,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与不确定性,因此“互助”所能产生的社会保障效果是极其脆弱的。而且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这种建立在“互助共济”基础上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规律构建新制度,即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的根本措施,从这个角度讲,农村合作医疗从“互助共济制度”走向以“社会统筹”为基本特点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2006年9月27日,卫生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卫生管理司聂春雷副司长在谈到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方向时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方向是要走向社会医疗保险,但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仅是一个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保障问题。从本质层次而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是一张保障农民生存权的社会防护网、安全阀,具有鲜明的社会保障性质。只有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明确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能稳定运行和持续地发展。从长远发展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走向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在已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只有整体考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规划与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因此,笔者提出的原则是自愿绝非放任自流。换言之,政府在积极宣传鼓励农民参加的同时,也应在通过改进制度、增加支持,让农民能够真正得到实惠,进而为实现全民覆盖,共享社会医疗保障的关爱创造条件。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期实践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向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过渡,最终打通与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对接通道,使不同框架内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一个平台上放大保障功效。

参考文献:

1、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8).

2、丁少群,李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器可持续发展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岚.医疗保障:制度模式与改革方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张自宽,赵亮,李枫.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

6、胡振栋.“中国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的风雨人生[J].湖北档案,2000(7).

篇5: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

【颁布日期】 2007.10.10

【实施日期】 2007.10.10

【标题】 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意见

【发文号】 劳社部发[2007]40号

上传者知盟网 http://

关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卫生厅(局)、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精 神,为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现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有 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管理,对保障参保居民合理的医疗权 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制度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中,强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包括医疗服务的范围管理、医疗服务的定点管 理和医药费用的结算管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从低水平起步。要根据城镇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基金保障能力,考虑城镇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按照重点保障住院和门 诊大病、有条件的地区兼顾一般门诊医疗费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支付的医疗服务范围、水平,以及医疗费用的结算办法及标准。

(三)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城镇居民的特点,完善 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一 体化管理的,也可以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医疗服务管理的规定执行。各地应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和本意见精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具1

体措施。

二、合理确定医疗服务范围

(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包括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城 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和权限,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医疗服务范围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范围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相关 规定,在认真组织专家评审、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

(五)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在国家和省(区、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 品目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合理确定。要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 录》甲类目录药品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国家根据儿童用药的特 点,按照“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兼顾中西药”的原则,适当增加儿 童用药的品种及剂型。

(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原则上执行当地城镇职 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各地也可根据本地实际适当增加孕产妇、婴幼儿必需的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及中医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新增诊疗项目和 医疗服务设施暂由各省(区、市)负责制定。

(七)各地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加强对高价药品、新增诊疗项目、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及高值医用耗材的准入和使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人员的 费用负担。

三、加强定点管理

(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具体管理办法按照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要根据城镇居民 的就医特点和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定点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对医 疗服务的约束作用。要根据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协调发展的需要,统筹确定各类医疗保障人群 医疗服务定点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九)合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范围和数量,具体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商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定。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就医购药所 发生的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各地要根据参保居民的医疗需求,将符合条 件的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纳入定点范围。

(十)要探索促进参保居民合理利用医疗服务资源的管理机制,引导参保居民充分利用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及中医药服务,探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对 纳入基金支付的门诊大病和实行医疗费用统筹的普通门诊医疗服务项目,要制定有效利用社 区和基层医疗服务的就医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对参保居民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可适当提高基金的支付比例。

四、完善费用结算管理

(十一)要根据医疗服务范围和筹资水平,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合理 确定医疗费用结算标准,并纳入协议管理。对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要按协议及时结算并足 额支付,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十二)积极探索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协商确定医疗服务的付费方式及标 准。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按总额预付等结算方式,调动定点医疗机构主动参与管理、降低 医疗服务成本的积极性。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要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管理经验,遇有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篇6: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

[摘要]随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土地流转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加大,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较为突出。某区农村的医疗保障方式主要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文调查了解土地流转背景下某区农村人口健康状况,发现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1.土地流转的运行成效与政策初衷不一致;2.农民医疗费用负担较重;3.医疗保障对接障碍,异地就医受益少;4.经办管理体制不健全;5.医疗服务能力较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流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异地就医;管理服务

Study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Rural Medical Security in Luzhou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Land Circulati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land circulation is indispensible.In this case, there is a further fluidity in rural population and medical security has become an outstanding issue for fluid population.The dominant way of rural medical security in Luzhou i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land

circulation, this paper has made an investigation to find the situ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s health in Luzhou and it sums up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with rural medical security as follows.Firstly, the progress of land circulation doesn’t fit in with its original intention.Secondly, farmers burden much medical care cost.Thirdly, link-up between several kinds of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is difficult and people hospitalized out-of-line obtain little compensation.Furthermore,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Last but not least, medical service ability is still low.It puts forward to some suggestions to deal with above problems, to improv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rural medical security.Key Words land circulation;medical security;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hospitalize out-of-line;management and service

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承担着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保障功能。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事非农业生产,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在此国情下,《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1]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偿的方式可以填补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土地的部分保障功能,不过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加大,跨属地就医在所难免。某区农村的医疗保障方式主要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以区(县)区为单位属地化管理,随土地流转而来的异地就医、农村医疗保障转移接续问题有待探索。本文分析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的管理服务手段。

一、土地流转背景下某区农村人口现状

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大规模、高比例青壮劳力向城市转移,老人、小孩则留守农村。以泸区(县)为例,超过一半的劳动力外出就业,大多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或沿海其他城市。他们主要从事建筑业、工 1

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几乎包揽了城市里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其发生工伤、职业病、传染病等疾病风险较高,医疗保障需要极为迫切。而留守人群大都是医疗风险相对较高、患病频繁的老人、小孩,其较多的医疗服务利用可能会给新农合基金运行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流转的运行成效与政策初衷不一致

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法规尚未建立以及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尚未形成,致使农户之间的转包、转让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必要的公证和管理,转出户的利益一般得不到适宜的保障。在贫困的地区,供求双方信息流动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土地流转难以实现,致使“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局面。有农民急于脱手以不至于土地撂荒,将土地由熟人代管或以每年每亩少于500斤稻谷的价格交换。在此形势下,对多数转出地农民来说,土地生产功能消失,社会保障功能弱化。这部分人群一旦生病特别是重大疾病时,将失去换取经济收入的唯一筹码——身体劳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局面难以扭转。

(二)农民医疗费用负担较重

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较低。如东兴区乡镇、区级、区外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为90%、80%、55%,但实际结算时,由于报销范围较窄、起付封顶政策限制、定点医院违规等因素,各级医院实际报销比例很低。

(三)医疗保障对接障碍,异地就医受益少

某区城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涵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制度,这些制度是按照户籍所在地、就业与非就业把参保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参保人在缴费标准、财政补贴标准、报销比例、目录范围等政策方面都不同,致使已在外打工多年、在城市有稳定工作或住处的农民工不能参加输入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甚至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户籍所在地、打工地、居住地多处参合及缴费的参合农民没有受益,以及几种社会保险制度之间转换时缺乏缴费年限互认、险种出入限制、账户余额结转使用的系统管理办法,医疗保障制度对接陷入困境。

同时,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尚未满足异地就医参合农民需要。某区对异地就医参合农民实行事先登记、事后报销的管理模式,但大多数农村流动人口,收入较低,常见病、职业病、工伤等多发,若要他们先垫付现金,势必增加其就医负担。区(区(县))外住院治疗的参合农民,出院后要凭《新农合证》、户口簿、身份证、住院发票、每日费用清单、出院证明等材料到区(区(县))新农合服务中心或户口所在地镇卫生院才能报销。由于异地就医缺乏区域协作机制,致使一些异地就医参合农民因报账资料不齐、往返路程费用较高、非公立医院住院等原因未能得到及时补偿。

(四)经办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际经验认为,医疗保险经办人员与服务人数之比在1:2000~3000较为适宜,一般不应该超过l:5000。以某区某区为例,59名区(县)级、镇级合管中心经办人员(尚有部分编制未落实)需要为100多万参合农民提供服务,管理工作十分繁杂。尚有部分区(县)合管站挂靠在卫生院,亟待加强科学、规范的管理。与此同时,定点医院作为合管中心政策宣传和提供服务的延伸机构,经办人员数量也明显不足。笔者走访的某二级医院,按照其月均住院人次数,需3-5名工作人员负责对账、报销服务、统计分析及政策咨询等医院管理工作,实际配备不足1人(兼职财务、职工医保管理)。

(五)医疗服务能力较低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医护人员缺乏培训、医技人员流失、医疗手段不多,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农村小病就诊率较低,来就诊的多数病人病情已较重.他们最盼望的就是医生出诊上门看病。但目前农村医疗机构通讯设施不全,大多实行坐等病人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出诊巡诊较少。而危重疑难病人即使送往基层医疗机构,受诊疗条件、技术水平限制也只能进行简单处理,现有医疗服务能力难以适应参合农民医疗服务需要。

三、政策建议

(一)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在各地区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中介组织,培育农村土地经纪人或经纪公司,以降低土地交易费用,消除“有卖找不到买,有买找不到卖”的局面及减少土地撂荒。同时逐步建立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招商引资,搭建投融资平台,解决发展规模经营中普遍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为推动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某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状况等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决定了土地流转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2]。转出户土地的部分社会保障功能消失,要保证农民与土地、农村分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除坚持《决定》中“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外,还应该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健全新农合制度,确保流转土地农民病有所医,保护和增进农民健康。

(二)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使农民群众更多受益

一是及时调整补偿标准,坚持以收定支、量人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的新农合补偿标准基本原则,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二是要结合门诊补偿政策,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适当扩宽可报销的药物品种和服务目录范围。三是从实际出发,逐步提高门诊大病统筹的报销比例,扩展可报销的病种范围,以缓解慢性病病人的费用负担。

(三)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对接,建立区域协作和异地就医管理模式

考虑到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为实现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可探索各种医保制度的对接试点。按自愿原则,农村有条件的农户可选择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郊经济较困难的也可选择办理新农合;在城镇有稳定工作的农村人口,可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返乡后,按照一定折算办法选择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农合;流动到其他城镇的异地安置人员做好医保基金转移工作。

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异地就医的区域托管协作试点。成立市级异地就医协管机构,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支付政策,统一协作管理,替代区(县)级统筹事后报销的管理模式。[3]做好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记录工作,对农村流动人口长期聚集的地区,如广州、深圳、温州,通过与集聚地新农合经办机构就双方职责、托管费用进行协商,按照当地的管理办法代为管理异地就医人员,方便农民工异地就医及时报销。

(四)完善经办管理制度

一是规范区(县)市级新农合经办机构的设置,抓紧落实新农合经办机构人员配置方案。通过加强经办机构人员培训,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明确其职责和权限,实现经办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提高新农合的管理水平。二是严把招聘关,考核到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广纳贤士,以内部调剂方式选拔的也应综合考虑知识面、工作经历、个人能力等因素,把好准入

关。严格按照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配备人员,并根据岗位考核评价制度对人员进行考评并进行奖惩,充分调动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通过创新服务理念、提升业务能力,有计划培养一批基层实用性、全科型卫生人才。一是加强学历教育培训,鼓励、引导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二是加强全员业务素质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学术会议、技术操作示教、到大专院校和上级单位进修等形式开展培训教育。三是严格执业资格准人培训,促使新进毕业生提高操作技能,按执业类别,每年举办不少于两次的执业资格培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EB/OL].(2008-10-19).[2]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90-

199

上一篇:质量标准化教案二下一篇:委托贷借款合同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