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方面的论文

2024-09-02

财政税收方面的论文(精选8篇)

篇1:财政税收方面的论文

税收文化 税收文化随着税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税收的发展而发展。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赋税,据《孟子〃滕文公上》中言“夏后代五十而贡,殷人七助,周人百亩而彻,其皆什一世”。作为赋税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赋税思想便应运而生,这种赋税思想是当时税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最重要的税收文化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从春秋时期赋税实行“初税亩”起,赋税思想不断得到发展,税收文化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扩充。治税思想、纳税心理、纳税意识逐渐表露,并融入税收文化当中。

起源

在治税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敛从其薄”,反对聚敛并强调对租税税源的培养,不能竭泽而渔。墨子的观点与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他只反对厚敛,不反对正常的租税和关市之征等等。在纳税心理和纳税意识方面,由于奴隶社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的思想和封建国家强权压制,导致征收赋税的随意性加大,人们纳税意识低下,对赋税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暴力对抗。显然,那时的税收文化是零星的、不系统的,与今天隐含着的税收文化相比显然有很大的差距。何谓税收文化?税收文化是指税收征纳双方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各自内在的税收行为活动的文明成果以及征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税收思想、纳税意识、纳税心理、税收价值、税收信息、税收道德等等。税收文化是文化在税收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往往易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儒教思想对税收文化的影响尤甚。儒教文化从重人的德性出发走向政治上的德治,正是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儒家赋税学说提出“敛从其薄”、“度于礼”、“使民以时”等主要观点,在中国赋税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中国赋税思想史,任何历史时期的税收既受当时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受传统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税收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教文化的影响,税收的征纳行为中隐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这一点在中西税收文化比较中更能得到证实

特征

具有系统性

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上千次的战乱,但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却是历史的主流,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而实行的税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承前启后,绵延不绝,从夏商周的贡筑彻,到今天的国家税收,都刻录着税收的承继关系以及每一时代的特征,渊源深广,自成体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

具有专业性

税收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税收为主题内容,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故可以称之行业文化;需要强调的是税收是上层建筑,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因此这种文化不仅具有完整的系统性,而且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即使其外延可以伸展到一种工具一纸文书,但其核心仍是税收,与企业专门为展示企业形象或产品而打造的企业义化有着本质的差别,更与社会上形形色色“各领风骚没几天”的“泛文化”不可同日而语。

具有针对性

税收文化的针对性或主题性是其专业性的直接体现,这种经过实践总结锤炼出的理性观念对税收实践具有很强的促进和指导作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作用于实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往往是锻造出寓意深刻、涵盖全面、先进科学、简捷明快、体现税收本质的理念。邢秉华局长2000年提出的“带好队、收好税、执好法、服好务”就是这种探索的成功典范,为我们加强税收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宝贵的借鉴。

具有历史性

存在决定意识,不同时代的税收必然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由此而形成的税收文化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在税收的历史长河中,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经济的仁政,也有“苛政猛于虎”,横征暴敛不堪重负的暴政;认识税收文化的历史性,意在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在继承中发展税收文化,在实践中创新税收文化

与税收法制的关系

税收法制与税收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税收法制是以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达到贯彻国家税收政策之目的,核心在于强化和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实行依法治税。而税收文化则可以借助非法律的、非行政的手段来支配控制、约束税收行为,利用征纳双方认同和形成的税收目标、税收价值观、税收道德观、使命感等人文力量去引导和规范征纳关系。税收法制与税收文化既有规范和维护税收秩序的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特殊的地方,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税收文化水平较高的国度或时代里,人们法纪观念强,自觉依法纳税成风,依法治税易于实现;反之,在一个税收文化水平低下的国度里,公民法纪观念淡薄,纳税自觉性极低,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种种弊病经常发生,依法治税也就难于实现。

税收文化构建意义

(一)税收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税收工作实践,有助于转变传统观对税收行为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税收行为,以便更精更深地研究和指导税收工作。

(二)加快构建税收文化的步伐,使税收文化转化为支持与保障税收征管的强大背景,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提高税收成果的文化含量,同时变税收文化力为经济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税收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税收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税收法制是靠税收的强制性来实现其固定性和无偿性;税收文化则是从引导纳税人的纳税自觉性出发,缓解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矛盾,净化国民的偷税侥幸心理,培养和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深入研究税收文化易于把握纳税人的税收行为,便于制定对策,完善税收制度。对税收的影响

对偷税行为的影响

目前,我国偷税行为,其涵盖面之大,案发率之高,令人担忧。偷税不仅直接减少了国家税款,而且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造成了经济的不平等竞争,危害之大,可想而知。偷税行为为何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则是传统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所致,如前所述偷税心理作为纳税心理的核心内容长期受传统糟粕思想的影响,它的产生有其复杂的文化根源,实质上偷税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偷税心理十偷税机遇=偷税。但是对偷税成因的普遍分析认为,法律上的漏洞、制度上的缺陷和征管上的薄弱使偷税者事机可乘是主要原因。殊不知,偷税机遇是需要有偷税心理的人才会去“追寻”和“把握”的,因而,偷税心理才是偷税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因。为了矫正扭曲的税收心理,则要通过构建税收文化,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借助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研究人在税收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使税收管理者掌握税收活动中的心理和规律,提高对税收征纳主体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获取治理税收秩序的最佳效益。

对征管行为的影响

税收文化不仅对偷税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对税收征管行为同样起到影响作用。税收思想的确立,对税收征管行为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税收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税收法制与之相适应,也就产生相应的税收征管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税收文化的内容也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在税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税收信息逐渐融合到税收文化中来,成为税收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若能掌握各种信息,并加以利用,将有利于促进税收征管改革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反之,纳税人亦可能利用税收信息进行避税

甚至偷税而产生税收负效应,增加税收征管难度。因而,税务部门应积极探索税收文化理论,并使之成为科学体系,为加强税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即要通过捕捉社会各类信息,分析和预测对税收的影响程度,并反馈到税收决策机构,作为调整税制改革,修改税收计划,组织征管力量的重要依据 税收文化的建设

根植于实践

紧紧围绕税收工作主题。税收实践是税收文化的源泉,也是推动税收:定化发展前进的动力,还是检验税收文化建设成果的标准。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是当前税收工作的主题,也是税收工作最重要的实践,“要深化改革,建立适合我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要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征管,依法治税;要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税收科学管理水平;要加强税收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都需要税务部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迅速正确的回应,取得扎实的进展。只有着眼于这一实际,淬炼出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文化成果并用于实践,才能实现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根本目的;这是税收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和氛围往往是某种风气的反映,它既表现一个部门的精神风貌,也影响作用于每个员工;要调动广大员工满怀热情全心全意地投身于税收文化建设,环境和氛围极为重要;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攻艰克难的开拓精神。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形成,与所在单位的价值取向、环境氛围息息相关。

运用创新载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上无没有形式的内容,也无没有内容的形式;任何内容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和表达,同理,任何表达都反映着一定的内容;可见形式越多样灵活精彩,对表达内容就越有帮助,效果就越好。不可否认,内容和形式有时并不统一,一种内容可以用一种或多种形式表现,如同一主题,可以写成小说,也可以改编成电影和戏剧;同样,一种形式也可以表达多种内容。认识形式对于表达内容的重要作用,将促进我们努力寻求以完美形式表现先进内容,尽可能地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1.创新学习形式。学习是获取和掌握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工作技能的最主要途径,除延用传统的正规教育,自学成才,办班培训,集体学习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

其他方式来推动和促讲学习,如举行专题讲座,内容可以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税收、财务、计算机应用,此种方式能有效调动教与学的学习钻研积极性;随时开展讲评,表彰先进,带动后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还可以开展网上学习,学习竞赛等等。

2.创新宣传形式。让社会了解税收是税收宣传的根本目的,因此着眼点必须放在如何才能让社会各界人民群众了解税收上。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己使税收知识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税收新闻发布会、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策划资料的制作和发放,扩大了税收的影响和知名度,各种形式的税收宣传增强了人们对税收的理解和认识,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宣传形式还较为单一,宣传的连续性有效性还有差距。值得深思的是至今有深刻内容引起社会共鸣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能说绝无仅有,可也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与税收的源远流长重要地位极不相称。这固然有历史的原因,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税收几乎是横征暴敛的代名词,人们恐税憎税心理根深蒂固;也有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在税收题材作品的创作上重视程度和所下功夫远远不够。我们要深刻认识文艺作品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重要功能,动员社会力量,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创作出观点正确、富含理性、情节曲折、内容真实、引人深思、震撼心灵堪称史诗的税收文化艺术经典之作,为税收文化建设增辉添彩,为税收事业发展书写新华章,注入新生机,增添新活力,让税收在文学艺术领域(包括曲艺、影视、绘画、雕塑、摄影、音乐等等)占有~ 席之地。

3.创新积累形式。薪火相传,文明的绵延传递:披沙淘金,文化的去粗取精;巨著诞生,文化精神的升华,百花齐放,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积累就没有文化。各地税收史志税收年鉴的编纂,各种税收文档的分类整理和收藏,已引起关注,做得很扎实也很规范;有的地方甚至创建了税收博物馆,齐市国税局的税收文化墙建设,各基层局的展览室、陈列室、资料室都在税收文化积累上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应该大力提倡和加强。积累要注重连续性,一脉相承;注重丰富性,广开门路,征集与税收相关的资料实物;注重系统性,纵横经纬完备,不支离破碎;注重层次性,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做到内容上精典,形式上精品,经得起时光和历史的检验。建议国家局筹建全国税收博物馆,省局及地市局建立展览馆,从而把文化积累真正落到实处,增强税收文化的底蕴;底蕴越深厚,文化的价值就越大。

4.创新活动形式。近年来,税收文化建设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单位相继开展了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如各类体育赛事、歌咏会、演讲会、主题教育、集体野游,设立了图书室、网站、健身房,丰富了职工的文体生活,也推动了税收文化建设;将不同爱好的同事组成不同的组织,如诗社、文学社等,围绕主题切磋创作,也是一种好方式,值得探讨和总结,改进和提高。

纳入日程

作为基层国税部门,设专门人员或机构从事文化建设并不实际,但这项工

作却丝毫不能忽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苟子),从现在做起,从基础做起,就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文化积累的资料收集、整理,大事记的随时记载,展览室、荣誉室的调整充实;税收宣传和税收科研的组织,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都应落实到相应部门和人员 只有领导精心筹划同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税收文化建设才能植根于税收实践的沃土,根深叶茂,历久常新。

篇2:财政税收方面的论文

(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与必要性

资源配置职能概念:资源配置职能是指财政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

(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手段: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其主要手段是通过税收、投资、财政补贴和财政体制中的转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来实现。

2.调节产业结构主要有两条途径:(1)调整投资结构;(2)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首先是调整投资结构,其次是利用税收、财政补贴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再次是调整资产存量结构。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这主要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在整个社会需要中所占的比例。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

一般来说,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即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做法: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的主要做法:包括税收、财政补贴等手段在内的各种财政手段的调节,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使每一个企业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

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主要做法: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差距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主要是两方面的手段,一是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如社会救济可以达到维持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目的。

三、经济稳定职能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经济稳定包括多方面的.含义,通常是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做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财政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方面,主要是通过以下手段:

1.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

财政利用预算调节的主要手段:通过作为财政收支计划的国家预算来进行,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的作用。一般而言,要求国家更替使用赤字预算和结余预算来进行调节。

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补充内容」“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指现代财政机制所具有的一种无需改变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起自动稳定经济作用的内在功能,多通过转移性支出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调节作用。

财政利用“内在稳定器”调节的主要手段: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制度。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其效应正好同税收相配合。

「例题6」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职能有( )。

A. 资源配置职能

B. 收入分配职能

C. 调节经济职能

D. 经济稳定职能

E. 协调利益职能

答案:ABD

「例题7」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财政应采取的政策是( )。

A. 财政平衡政策

B. 财政结余政策

C. 财政赤字政策

D. 略有赤字政策

篇3:会计在税收方面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税收会计,税收资金,成本效益

1 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

税收会计是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核算和监督税收资金运动的一门专业会计。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 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般认为, 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 这是主流派的观点;还有一种非主流的观点, 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 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 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 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 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 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 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 而进行着一次次小动作的改革, 直到今天也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而与税收计划、税收统计捆绑在一起, 使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那么, 税收会计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对于前述提到的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并列的提法, 笔者认为是行不通的。我国的会计体系, 通常是按照是否以取得利润为根本目的, 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类, 而税收会计肯定不是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 它不属于企业会计, 这是毫无疑问的。按照这种分类方法, 不是企业会计就一定是预算会计。如果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并列的第三大类会计, 无论从哪方面讲, 都很难找到充足的依据。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其惟一的理由就是认为税收会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 是独立的专业会计, 因此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体系之外的一门专业会计。对此, 笔者认为这不能成立。理由是:

1.1 我们承认税收会计有其独立的研究

对象,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并不能因为其有相对的独立性就能将其在会计体系中单列一个体系, 它完全可以是会计体系某一大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会计。因此, 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并不能成为将税收会计独立于预算会计体系之外的理由。况且这种所谓的独立性, 实际上也是相对的。

1.2 我们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

计两大体系, 在每一个体系 (类) 中, 又包含若干门专业会计, 如企业会计体系中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预算会计体系中包括: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国库会计、税收会计等。如果将税收会计独立出来与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并列成为第三个会计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除了税收会计本身外还有什么呢?这无法形成一个体系。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从会计属性上看, 它是属于非盈利性的会计, 从大的类别看, 它应属于非盈利会计系列中的一员。

2 税收会计与税务部门 (行政单位) 预算会计的关系

2.1 会计主体不同。

税收会计的会计主体是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不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和入库的税务机关, 如国家税务总局、省税务局、地 (市) 税务局等虽然也是税务机关, 但不是税收会计主体。而税务部门预算会计主体则是指税务系统的各级行政机关单位, 凡是由预算拨款, 并独立核算的, 包括国家、省、地 (市) 等各级税务机关在内的税务行政部门。

2.2 会计核算对象不同。

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一级税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税收资金及其运动, 即从税金的应征到入库、提退的全过程。而税务部门发生的税收资金以外的资金运动则不是税收会计的核算对象, 而是行政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因此, 在税务部门发生的各项资金的收支活动中, 必须严格区分哪些是税收资金, 哪些是非税收资金, 在此基础上分别用不同的会计来核算。由于两者会计对象 (内容) 的不同, 导致其会计要素也各不相同。税收会计的会计要素只分为税收资金来源和税收资金占用两大类;而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

2.3 会计确认基础不同。

税收会计适应其核算需要, 分别在税收资金运动的不同阶段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分段联合制为会计确认基础。而行政单位会计, 目前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

2.4 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制度基础不同。

在具体处理业务时, 税收会计要以《税收会计制度》作为其规范性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要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其他制度为依据。

3 税收会计主体及其核算单位问题

3.1 上解单位。

是指直接负责税款的征收、上解业务而不负责与金库核对入库和从金库办理税款退库业务的基层税务机关。其税收会计要核算税收资金从实现到上解的过程。

3.2 混合业务单位。

是指与乡 (镇) 金库的设置相对应, 对乡 (镇) 固定收入和县乡 (镇) 级共享税款收入除负责征收以外, 还负责与乡 (镇) 金库办理其入库、退库业务, 对县级固定收入税款和县级以上税款收入只负责征收、上解业务, 不负责入库、退库业务的基层税务机关。其税收会计要核算税收资金从实现到上解过程及部分税款的入库和提退过程。按照前面对税收会计主体含义的界定, 这四种单位都进行税收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 因此都应是会计主体。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的主体, 是指直接负责与金库核对入库税款和从金库办理税款退库业务的税务机关, 即上述四种单位中的入库单位和双重业务单位才是税收会计主体。第二种观点认为上述四种单位均是税收会计主体, 只是按其反映税收资金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分为完全独立的会计主体和相对独立的会计主体。独立的会计主体指核算税收资金运动的全过程 (即从申报到入库全过程) 的税务机关, 上述的入库单位和双重业务单位即属于此类;相对独立的会计主体是指核算某阶段的税收资金运动过程 (即从申报到上解过程) 的税务机关。

4 税收会计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税收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因此税收收入的征收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执行。税收收入的多少, 既取决于税法, 又受经济形势的制约。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税法, 既不能少征, 也不能多征。由此而形成了一种观念, 即税收会计就是要如实核算、反映税款的的征收、上解、提退、减免和入库, 而无需核算税收成本、费用和盈亏, 并把这视为税收会计区别于其他会计的特殊性之一。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 多年来虽然税收会计进行多次改革, 但均未触及税收成本的核算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 还依靠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收征管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对于多种经济形式, 必须采用多种税收征收方式方法, 这必然会导致税收征收成本的加大。因此, 要不要核算税收征收成本, 考核效益, 是不言而喻的。按现行的税收会计体制和制度是无法实现核算税收征收成本、考核效益这一目标的。因为现行的税收会计和税务部门的预算会计是分离的, 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活动所需的经费来源和各项支出均由税务部门的预算会计来核算。而税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是税款的征收和入库, 其成果最终体现为征收多少税金、入库多少税金, 这部分内容是由税收会计来核算的。税务部门预算会计和税收会计两者一个核算业务活动支出、耗费, 一个核算业务活动的成果, 各算各的账, 两者互不干涉, 客观上就造成了不计税收征收成本, 无法考核税收的所得与耗费, 提高税收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与税收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篇4:财政税收方面的论文

【关键词】财政税收;分配;问题;解决对策

一、财政税收分配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税制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税制结构是财政税收的基础和骨架,但当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和完善,比如征收的税种多、缺乏与国民收入的配合、存在着对同一个主体多次征收等问题,而且收入调节性税种、征税制度等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补充。还有,我国的直接税还处于探索和起步的阶段,而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方面的影响力不足。只有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税制结构,才能为财政税种的分配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2.所得税制度有待完善

所得税作为我国财政税种中的重要部分,是国家税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重要模式,近些年来我国所得税制度得到了不小力度的调整,但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和国民收入的真实情况仍然不相符合,比如我国所得税的征收仅仅是对工资收入开展的,而高收入者的工资收入在其收入的总额中占据着较小的比重,因此当前的所得税的制度对工资收入的再分配问题上发挥不了大的作用。但若是盲目性的提高税率,就会给中等收入的群体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要构建更为契合实际的所得税制度。

3.缺乏更为严密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税收的必要性监管体系只有在使用与征收两个环节上一起推进,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而现今我国所得税的征收方面,主要是代扣代缴的方式,对个人申报的监督与个人资产的清查没有构建更加科学的监管体系,在一定意义上放松了对纳税人应有的监控,直接影响着税收分配职能的有效发挥。在运用的阶段,尽管国家的财政预决算对其有着良好的控制,但是由于我国有着地税和国税的两套税收体系,就很容易缺乏对地方税的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醒着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的重要性。

二、完善财政税收分配职能的解决对策

1.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

单一性的流转税在国民收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在我国的税制改革的进程中,要在更大的程度上推进直接税的发展,除了对所得税的分配机制进行补充与完善之外,还要在赠与税、遗产税等方面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努力。在税制结构的改革方面,可以考虑尝试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对社会保障税进行逐步开征,同时将所征收的资金用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上,为公民的福利和应获得的保障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是税收分配职能的重要环节之一。

2.加强所得税制度的建设

所得税是税收分配职能得以正常发挥的重要基础,对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国的税务制度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阶梯式税率差异的提升,在此进程中也要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必要的完善,适当的考虑对低收入者实行免税政策,并且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还要加大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征收税率,呈现出科学的“倍数差”。对于收入较高的群体,可以在具体结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参考国外先进模式适当的提高所得税的税率,对于超额征收的所得税可以结合实际,将其用在收入低群体的补贴上,以便提高财政税收的价值性。还有,要进一步拓展所得税征收的层面,除了基本的工资、奖金和补贴等常规性的收入之外,还要考虑所发放的实物、报销以及福利等方面,一旦它们达到了征税的范畴,就要对其采取一定的税收政策。

3.强化税收工作的监管力度

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不仅是保证税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而且能够为财政税收的有序分配以及其他有关工作的进行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我国应当尝试从多个层面进行同步性的推进。一是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税法等基本的税收政策与法规进行宣传,通过专题报道、深入基层群众生活、以收税为宣传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等多种有效的手段,加强全社会对税收工作的了解和关注,为税收分配的合理进行凝聚更多的支持力量;二是要构建更加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体系,对于偷税漏税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和抵制,并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可以考虑尝试建立符合实际的“税收码”的模式,构建每一个纳税人都具备一个税收码的系统,并且将税收码与纳税人的身份证、银行卡和社保等进行综合性的绑定,以便对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进行更加全方位的监督,从本质意义上促进所得税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遏制高收入群体瞒报、隐报收入等不良现象的情况下,让我国的税收工作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税收在国民收入方面所体现出的分配价值和作用日益重要,完善财政税收分配工作,是大势所趋。虽然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税收分配作用还无法及时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且所得税的分配体系也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但只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强化对财政税收分配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出税收的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腾飞以及社会的进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跃华.浅析财政税收中的分配职能.科技经济市场,2014(08)

篇5:公共财政对税收体系的要求

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相配套,也即必须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税收体系。

一、合理配置税种,既要满足市场体制发挥作用的需求,又要弥补市场失灵时的不足,保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

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资金逐步退出经营性和竞争性生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上来,税收制度的设立也应逐步体现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中性,并为公共财政的建立提供充足的资金。但公共财政并不意味着财政必须全部退出经营性、竞争性领域,只是由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改为间接的调控。因此,税收制度的设立还要考虑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税种的设置和税源的选择上,能够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主要环节、

主要层次,实行普遍调节,既能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所需的财力,又能尽量减少对企业、个人行为的不当干预,降低其额外负担。如增值税是税收中性最突出的一个税种,在市场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减少了税收对经济的干预,是我国财政取得收入的主要渠道;所得税规范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是财政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消费税和资源税在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也有独特的功能。总之,合理设置各个税种,使其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形成一个能在总体布局上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税收体系。

二、通过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实现对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政策加以调节,即强化财政对收入的公平分配职能。通过财政的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的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的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分配公平的目标。而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体现在调整要素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实现社会公平,所以应建立与此相对应的税收体系,如:建立累进的企业所得税制度,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建立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调节收入的存量,并调节代际之间的公平分配问题;开征社会保障税,以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来源。另外,资源税可以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消费税可以抑制奢侈消费行为,将个人所得税征收不到的“死角”如灰色收入、隐性收入显现化,使税收在收入公平方面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

三、建立富有弹性的税收制度,发挥税收“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以实现稳定经济的职能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各经营主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盲目从事经营活动,导致它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政策是实现经济稳定目标的重要手段,财政收支活动通过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使其达到平衡,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保证经济稳定、有秩序的发展。因此,税收制度的设立要考虑弹性原则,要随财政需要的变动而增减。即实行累进税制,当经济过热时,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累进所得税会自动随之递增,从而可以适当压缩人们的购买力,防止发生通货膨胀;当经济衰退时,投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累进所得税又会自动随之递减,从而防止总需求过度缩减而导致经济萧条。同时,制定合理的税式支出政策,利用减免税优惠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市场供求,促进经营主体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安排劳动者就业,以保证经济稳定、平衡的发展。

公共

篇6:财政税收方面的论文

第一部分 财政基础知识

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分为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财政基础知识,包括第一章(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第二部分 财政支出,包括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和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内容)。

●第三部分 财政收入,包括第四章--十章的内容。

●第四部分 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包括第十一章--十四章的内容。

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理论。

一、掌握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特征

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和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核心特征:受益的非排他性与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二、掌握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1.掌握公共财政存在的原因:“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从而也就决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

2.掌握市场失灵的表现: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第二节 财政的职能

掌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1.掌握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

财政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配置。

2.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的原因。

3.掌握财政资源配置的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

注意公共产品的效率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组成;资源配置方式实质上是财政运行机制。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实质上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问题。实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实现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

4.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包括直接满足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间接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法律设施等。

5.熟悉财政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1.掌握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收入分配的目标:实现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2.掌握社会公平的准则

保证生存权准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准则;共同富裕准则。

3.掌握社会不公平的原因

生产要素占有状况的不公平,制度不完善,个人及家庭状况的不同。

4.财政的收入分配方式

(1)在组织财政收入时要考虑社会公平。

(2)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考虑社会公平:在提供社会公共劳务时要考虑社会公平;构建效率市场的制度体系;不断改善市场机制初始条件的不平等状况。

(3)要实行社会保障,以利于社会公平的切实实现。

5.熟悉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财政的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三、经济稳定职能

1.掌握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2.掌握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通过财政预算收支进行调节,掌握其具体应用;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掌握其特点;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合的调节。

篇7:略论澳门的财政税收法律制度

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将在原有法律(注:“澳门原有法律”是指澳门在1976年以后按《澳门组织章程》由立法会和总督颁布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文件在不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相抵触,或未经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作出修改的条件下,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继续有效。)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保持财政独立,财政收入全部由澳门特别行政区自行支配,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参照原在澳门实行的低税政策,自行立法规定税种、税率、税收宽免和其他税务事项。因此,研究澳门现行的财税法制,对掌握未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财税运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澳门财政法律制度

澳门财政预算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澳门组织章程》、《澳门财政预算纲要法》、《自治机构财政制度》和《市政厅财政制度》等。

澳门以公历年为预算年度,一个预算年度始于公历1月1日,终于公历12月31日。财政预算为单一预算,在“预算平衡表”里集中反映预算收支,但同时也吸收了复式预算的优点,把收支按性质是否相同予以对应和区别,使澳门的预算平衡表容易从总体上把握,便于监督机构进行监督。

在澳门,法定的预算编制文件称为总预算,总预算由统一预算、地方预算和自治机构预算组成。统一预算即澳门政府预算;地方预算指澳门市政厅和海岛市政厅的财政预算;自治机构预算是社会保障基金、退休基金及货币暨汇兑监理署等自治机构的预算。

澳门财政预算编制程序从澳门总督发布总预算编制批示开始,一般安排在财政年度的下半年,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编制的研究及准备。澳门财政预算编制的研究及准备由财政司会同经济司、统计暨普查司及货币暨汇兑监理署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在社会暨预算政务司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公共部门上报新财政年度工作计划及开支提案。总预算涉及的各个部门根据财政司的报表和要求,提交所需资料及有关解释。

3.各级预算通过财政司汇总协调。财政司必须根据澳督施政方针草案、各部门的开支提案、投资发展计划纲要以及预算编制工作小组对新财政年度收入规模的预算,拟定新财政年度的总预算。

4.总预算的综合平衡效果审议。财政司向立法会提交总预算草案前,必须检讨财政形势,并对各级预算的综合平衡效果作出测定。

财政预算执行的管理机关主要是财政司,但在部分项目上,由财政司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完成,如博彩监察暨协调司参与博彩税的征管;经济司和贸易投资促进局参与有关投资或生产技术促进方面的税务鼓励评估;部分商业银行及储金局参与税款收集和预算资金拨付或信贷;货币暨汇总监理署主要参与涉及预算收支的资金运作项目的管理,等等。

从上述制度可以看出,澳门的财政预算的运转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但是,澳门财政仍带有一些殖民主义色彩。比如,澳门政府的中上层官员均为葡萄牙人,他们享受很高的薪俸及福利待遇。“澳门总督的年薪高达42万澳门元,比葡萄牙总统的年薪还高”;(注:王叔文等:《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 年2月版,第335~336页。)澳门公共工程的建设优先给予葡资公司;文化教育经费中中文学校所占份额也很小等。

特别是在近几年,澳门政府的“夕阳心态”十分明显。“澳门政府的财政自1949年至1990年间,除1953年外,每年都有盈余,但是近几年来,澳门政府财政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近几年都出现财政赤字,以历年的盈余拨充抵补,使财政盈余大大减少”。(注:王叔文等:《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2 月版,第335页。)其次是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与官员薪俸。因此, 澳门政府这种开支与收入不匹配的做法应引起注意,有关部门应敦促澳门政府每月公布库存余额,在发生重大预算变动时应向立法会咨询。还应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关于澳门财政预算草案编制问题的意见,做好该年度的财政预算草案。

二、澳门税收法律制度

澳门的税收法律法规,经系统编订过的占绝大部分,如经修订后的第91/93m号法律《职业税章程》、第15/77/m 号法律《营业税规章》、第1/86m号法律《工业政策范围内税务鼓励》、第41/90/m 号法令《固定资产重置与摊折之税务规则》,等等。

除此以外,有关税收的规定,特别是税收鼓励与税收惩罚则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当中。

专营税(或称专利税),是澳门税制当中极为特别的一类,是澳门政府向经特别获准经营博彩业和公用事业的公司、社团所征的税。在澳门,对于专营税并无系统的税收法律、法规,而是通过专营公司、社团同政府签订专营合约来具体规定。

下面就澳门的现行税制作一简略介绍。

1.职业税 澳门职业税是以工作收益(劳动所得)为课征对象的一种直接税。工作收益是一切契约性的或非契约性的、金钱的或实物的、固定的或偶然的、定期的或额外的报酬的总和,但不包括医疗费、药费、住院费、补助、抚恤金、退休金、残疾金、遗属赡养金或其他类似的补助。

在澳门,职业税的纳税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在澳门从事由他人负担支付薪酬的营业活动的人;第二组为在澳门从事自付薪酬且以科研、艺术或技术为特征的营业活动的人。

职业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起征点为全年收益7万澳门元, 应税收入从7万至28万澳门元分为五档适用累进税率,税率从10%至14%。 应税收入达到28万澳门元以上按固定税率15%课征。年满65岁以上或经证实长期伤残程度等于或高于60%以上的工人,其职业税的特殊起征点为9.8万澳门元。

2.营业税 在澳门经营工业、商业或者任何其他工商业性质活动的个人或团体,均须缴纳营业税。澳门营业税的课征对象不是营业活动的收入或利润,而是每一个营业机构缴付的固定数额的税款,因此可被视为营业机构注册税。

营业税的征收涉及七个部分29类80种363个行业。 具体税额为:货物代售及代理业、进出口业1500澳门元;酒店业、保险及再保险公司、房产代理、住宅物业、未列明的不动产活动500澳门元;交通运输业150澳门元;商业银行、开发银行及其他银行8万澳门元; 银行代理及办事处2万澳门元;离岸银行18万澳门元;其他行业均为300澳门元。

3.房屋税 澳门的房屋税是对澳门市区房屋收益征收的税。市区房屋收益是指在发生租赁关系时的租金,及无租赁关系时使用人所取得的或可能取得的经济利益。在计征房屋税时,可扣除10%作为保养维修费用。

如果房屋租金额是在1985年7月1日后通过直接评估确定的,税率为10%;对其他取得租金收益的房屋,税率为16%。

4.所得补充税 所得补充税又被称为纯利税,是对个人或团体(不论其住所或总部所在地为何处)在澳门所取得的总收益课征的税。其中,个人总收益是指个人工商业活动收益和工资收益的总和减去有关负担后的所得;团体总收益是工商业活动全年经营所得的纯利。个人总收益和团体总收益均不包括房屋收益。

当纳税人为个人时可享受的扣除有:全年免税额1.2万澳门元、 从事服务职业所得收益的20%;纳税人应纳的营业税额;对居住在澳门的家属的全年负担额(配偶6000澳门元;未满26岁,在澳门境外攻读且无助学金的子女6000澳门元)。

澳门所得补充税采用累进税率,从起征点1.2万到30万分16 个等级,分别适用2%到15%的累进税率。应税收益达30万澳门元以上者, 适用15%的统一税率。

5.物业转移税 澳门物业转移税的课征对象是位于澳门地区的不动产的有偿转让。在缔结契约转让不动产时,纳税人为不动产的受让人;在交换、拍卖与司法裁定转让中,物业转移税由各参与方分担。物业转移税的税率视不动产所在地段而异。位于澳门市政厅管辖范围之内的适用6%的税率;位于海岛市政厅管辖范围之内的税率为4%。

6.遗产与赠与税 澳门遗产与赠与税(亦称财产无偿转让税),是对位于或存在于澳门的财产(包括动产与不动产)所有权无偿转让时征收的税。其税率为差额税率,因应税客体的价值和受益人的身份而异。纳税人为所有在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或遗赠中获得财产转让的人。

7.车辆使用牌照税 澳门车辆使用牌照税的课税对象为在澳门地区根据法律规定使用发给执照、注册或登记的车辆(包括机动车辆及工业机械)。车辆使用牌照税以车辆的所有人为纳税人,包括取得车辆执照、注册及登记的人,以及融资租赁中的承租人。

澳门车辆使用牌照税采用定额税率,按年计征,根据车辆种类不同,税额从350澳门元至4500澳门元。但对于工业机械总重量不超过10 吨的,固定税额为1500澳门元;超过10吨的,以2.5吨为单位, 每超过一单位征收200澳门元。

8.消费税 澳门消费税以三组22项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为课税对象。这三组产品分别是:酒类及其他含酒精饮料、烟草、其他产品(包括水泥、汽油等)。纳税人为进口和生产应税产品的个人和团体。消费税的征收采用从量征收与从价征收两种形式。由于澳门整体税率较低,对进口产品并不征收进口关税,所以澳门的消费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是较低的。

9.旅游税 澳门旅游税的课税对象为酒店及同类场所、健身房、桑拿浴室、按摩院和卡拉ok场所在其特定活动范围内提供的服务。纳税人是提供应税服务的个人或团体,税率为其所提供应税服务价格的5%。

10.离境税 澳门离境税类似于祖国大陆收取的“机场建设费”,但不只限于飞机乘客。1993年,澳门颁布第68/93/m号法令规定, 将每位从澳门前往外地(祖国大陆除外)的乘客运输凭证应付离境税20澳门元上调至22澳门元。(注:据澳门华侨报社专访,目前,澳门码头离境税为26澳门元,机场离境税为130澳门元。载于《华侨报》, 《彭彼得陈述各业救市建议》,7月7日,第1张第1版。)税款由经营从澳门前往外地乘客运输的个人或团体在发售客票时征收,于次月10日前连同凭单一起交公钞局缴纳处。

11.印花税 澳门印花税的课税对象是公民之间、 公民与政府之间在特定经济活动中所书立、领受的证书、文件。凡书立、领受应税项目的个人或团体都是澳门印花税的纳税人。例如,执照印花税纳税人是执照的领受人;合同印花税的纳税人是合同签署人;赋税印花税纳税人是该税赋的纳税人。但租赁印花税向业主征收,交通印花税向旅客征收。

澳门印花税采用比例税率,各种印花税税率因经济活动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执照印花税税率为执照费的10%;表演印花税税率为票价的10%;银行印花税税率为资金管理收益的1%; 租赁印花税税率是总租金的.5%。

12.专营税 澳门专营税分为博彩专营税和公用事业(包括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专营税两种,其中博彩专营税在澳门财政和税收当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澳门政府年度总预算收入96亿澳门元中,有57~58%是来自于博彩税收。

以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同澳门政府签订的《专营合约》为例,1983年1月1日到1986年12月31日,博彩专营税税率为专营公司总收入的25%。从1987年到1991年,每年税率上升一个百分点,1987年为总收入的26%,1991年征税达总收入的30%。

除缴纳博彩专营税外,该专营公司还必须保证港澳间至少有三艘普通船只(每周30班)和九艘气垫船(每日84班),每年最少的客运量为1000万人次;负责疏浚航道及停泊区;将船只交政府船坞维修;致力于外港填海区建设工程;在台山建造足够的住宅,免费供给外港填海区的拆迁家庭;建造五幢共个单位的廉价房,以低于市价25%的价格出售给政府;负担旅游司用来促进澳门旅游业发展的费用等税外财政支持。

三、澳门税收法律制度的特点

尽管澳门地域狭小,税制简单,但其税收法律制度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

1.立法技术高 从总体上讲,澳门税法承袭大陆法系,法规规定细致,行文简洁。在正文之前通常有关于该税的说明,阐明设立、修订或废除该税的意图,以及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税法条文前的小标题为检索和把握法律基本内容提供了有力帮助。每部税收法律、法规都有关于课税对象、纳税人、税率、豁免与优惠、纳税程序、罚则、对纳税人的保障(即申驳及上诉)等规定,尤其是程序部分规定较详细,占整部法律、法规的大半以上。尽管横向来看,税法整体之间重复较多,但这也是法律完整性的要求。

2.专营税地位突出 前已述及,专营税作为澳门特有的税种,在整个财政税收体系中举足轻重,尤其是博彩特别税对澳门经济发展关系重大。旅游博彩业的发展,直接为澳门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间接地看,旅游博彩业的发展又加快了澳门交通运输业、建筑房产业、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提高了澳门的对外影响。

12月31日博彩专营合约期将届满,博彩业究竟以何种方式发展下去,如何对其进行监管才能使澳门居民免受其害,都是中葡联络小组所关注的问题。在7月23 日新的博彩专营合约签署前后双方就开始对专营合约进行讨论,希望不断完善博彩专营制度。《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亦作了前瞻性规定:专营税由法律另外规定。可见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后,新的特区政府在有关这些问题的做法上肯定将作改进。

3.低税运作 澳门低税的思想渊源是葡萄牙的“轻税富民”思想。在澳门,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但从这个分类角度来看,职业税、所得补充税、房屋税中针对个人的可被视为个人所得税;所得补充税中针对团休的,可被视为企业所得税。这种分类征收的特点是对

不同税源课征不同的税,为了避免因为税法规定粗疏造成对个人的各种收益划分不清,导致对纳税人同一税源重复征税,澳门税法对课税对象作了十分清晰的界定。另外,澳门低税的特点还表现在税率低、累进幅度小、豁免和优惠的范围广等方面。

4.税收所具有的调节作用 长期以来,澳门一直享有“东方赌城”之称,博彩业在整个经济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澳门之所以能够发展形成四大支柱产业共存的局面,是澳门政府早在60年代就开始注意产业调整的结果。为鼓励澳门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澳门特别颁布了《工业政策范围内税务鼓励》、《兴建旅游设施之税务鼓励》等文件。

在市政建设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上,有关法律和法令也规定了相关的税收制度。这些税收制度可以分为鼓励类与惩罚类两种,它们对澳门社会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其中,鼓励类的税制安排有:①在《公众停车场税务优惠》中,为了改善道路交通情况及增加停车泊位,规定对将现有大厦的停泊车辆地方交由有关楼宇管理,或专门成立的公司管理,或澳门泊车公司管理的,免缴房屋税。②在《建筑障碍的消除》中,利用税收优惠引导设计者和建筑负责人更多地考虑残疾人的利益,对依法设计并建造的有利于残疾人的设施及楼宇,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③在《建筑、景色及文化财产的保护》中,为保护澳门的文化财产,减少政府负担,规定了多方面的税收优惠鼓励个人和团体对文化遗产进行维修和复原。④在《经济房屋法》中,为改善澳门居民的居住条件,使中等收入的居民能够负担房价,税收优惠被用于鼓励政府、教会、公益团体、房屋合作社、公共服务专营公司等机构企业建造供居住用、设施良好、租金和售价受法律限制的楼宇。

惩罚类的规定见于《建筑物强制性预留车位制度》中,对于场地不适合用作停车场或市政规划禁止在建筑物内设停车场的,只有经过总督特别批准,并需缴纳一项特别税才能免去在建筑物内设停车泊位的义务。

5.采用属地原则征税 对于个人和团体,不论其住所或总部位于何处,澳门所得补充税以其在澳门取得的总收益为课税对象。对于个人的工作收入,不论是澳门居民与否,也不论其收入来源于何处,只要是在澳门工作取得薪酬,均需缴纳职业税,这都是属地原则的体现。因此,在该个人和团体同时受制于另一采用属人原则国家或地区税法约束的时候,就会产生双重征税问题。

考察澳门有关的税法,未发现有关抵免或饶让的制度,并且澳门迄今尚未与任何外国或地区签署税务协定以避免双重征税。(注:肖蔚云主编:《澳门现行法规汇编(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4月第1版,第4页。)所以,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对个人所得,还是团体所得,均无避免双重征税的法律依据。因此有学者指出,“在实际运作时,在澳门以外已完成的付税通常可作为费用在可征税收益中扣除”。(注:肖蔚云主编:《澳门现行法规汇编(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4月第1版,第4页。 )但这种通常性的作法是否一定具有法律约束力还值得商榷。因此,在澳门过渡期法律本地化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澳门与外国和其他地区缔结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的可行性。

篇8:财政税收方面的论文

一、高校应税劳务以及应税货物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立法现状

高校应税劳务以及应税货物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2004年《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颁布前后, 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校的应税劳务以及应税货物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原来的法律依据, 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学校办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4]156号) 。但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已经明确取消了, 同时, 该《通知》也规定了高校可以享受的一些税收优惠新政策。

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与2004年之前的优惠政策相比, 最大的差别在于, 取消了“校办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称谓, 具体表现在:取消了校办企业生产的应税货物方面的税收优惠, 但扩大了高校应税劳务的税收优惠范围;同时, 在规定中也相应地取消了“校办企业”的称谓, 而改称高校的“应税劳务”, 但实质上许多应税劳务的来源仍应是原来的校办企业。这种立法的改变的理由, 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关,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很多校办企业都已经是独立经营且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 这种情形下再用“校办企业”称谓, 就显得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新的与校办产业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

(1) 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学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2) 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 (不含下属单位) 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 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政府举办的职业学校设立的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由学校出资自办、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企业, 对其从事营业税暂行条例“服务业”税目规定的服务项目 (广告业、桑拿、按摩、氧吧等除外) 取得的收入, 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3) 对特殊教育学校举办的企业可以比照福利企业标准, 享受国家对福利企业实行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 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4) 对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 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布的教育方面的奖学金, 免征个人所得税;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与个人奖励, 获奖人在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 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取得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所得时, 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高校应税劳务以及应税货物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1、从事非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如部分民办高校, 不能享受与从事学历教育的高校同等条件的税收优惠待遇

从高校提供的教育劳务所获得的税收优惠政策来看, 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收入, 免征营业税。说明高校提供教育劳务获取税收优惠必须是该校从事的是学历教育, 而非学历教育的高校则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对于从事非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如一些民办高校, 他们同样的具备培养人才的功能, 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针对公办学校, 针对民办学校的较少, 妨碍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何种高校给予税收优惠, 我们主要应该区分他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而不能看他是从事学历教育的高校还是从事非学历教育的高校。

2、现行的应税劳务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适应高校联合办学机制发展的要求

现行的教育劳务税收优惠规定, 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举办的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 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说明高校提供这些教育劳务获取税收优惠的必要条件是:全部收入归学校所有, 如果存在着分配就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这一对提供教育劳务服务获取收入分配的规定, 也不符合我国高校联合办学的实际情况。因为目前很多学校并不是独自提供教育劳务服务, 而是寻求与其他机构联合, 收入按双方约定进行分配, 因此不可能全部收入归学校所有。这样说来就不能免税了, 将不利于各高校为了扩大办学投资而引入的联合办学机制发展。

3、取消校办企业应税货物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可能产生不公平的征税效果

从校办产业来看, 目前相关规定已经取消了以前关于“校办企业的应税货物方面”的优惠政策, 所以校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越来越少。我们认为, 这个规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高校校办产业中的高科技企业, 仍然根据相关规定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但是高校的校办产业不一定都是高科技企业, 可能存在一些普通企业继续为高校教育服务和提供资金支持, 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地区的一些高校和一些地方性高校之中, 这种普通的非高科技企业存在的可能性更大, 一律规定校办企业的应税货物不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似乎对那些不能从事高科技研发的一些中西部高校和地方性高校而言, 就显得不太公平, 也未能体现扶持中西部地区以及地方高校发展的政策导向。

三、高校应税劳务以及应税货物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思路

根据上文分析, 高校应税劳务及应税货物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 完善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 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在高校应税劳务的税收优惠政策上, 应该在适用条件上更具有弹性和开放性, 把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也纳入到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范围之中, 以体现国家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立法政策和立法导向, 这个政策的确立可以首先通过修改《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来实现, 然后由国家税务总局通过部门规章或条令来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2、基于国家政策允许各高校开展联合办学的现实, 税收政策应适应这个较为特殊的办学体制, 在税收优惠待遇享受的条件中明确通过联合办学机制所获得的应税劳务, 都可免税, 这样有利于相关企业或社会机构对高校进行投资, 以解决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办学经费紧张的财务窘境。

3、在高校应税货物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上, 应该恢复各高校普通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 以保障那些未能从事高科技研究的高校所办企业的利益, 实现税收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 但同时应尽量规范高校所办的普通型企业, 以免有些非校办企业浑水摸鱼而趁机偷漏税款。

摘要:2004年《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4]39号) 第五条第2款规定取消下列税收优惠政策:“《关于学校办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4]156号) 第3条第1款和第3款, 关于校办企业生产的应税货物, 凡用于本校教学科研方面的, 免征增值税;校办企业凡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提供的应税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规定。”通知发布之后, 现在关于高校应税劳务以及应税货物方面的税收优惠又有什么新规定, 新税收优惠政策又存在着什么问题以及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应税劳务,应税货物,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4]39号) 第1条规定。

上一篇:二道江水压监检汇报材料下一篇:物业保洁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