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汇率制度

2024-08-31

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精选6篇)

篇1:中国现行汇率制度

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分析及改善建议

近几年来,国际及国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事实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仅来自于欧美国家,还来自所有对中国有贸易逆差的国家,各国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进而会将希望寄托在人民币升值上,日本、韩国、巴西等国都希望人民币升值从而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局面已由美国“独唱”逐渐演变为多国组成的“大合唱”。

本文主要剖析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并据其提出关于改善我国汇率制度的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 优点 缺点 改善

一、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特点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鲜明的市场导向性。更大幅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化导向更加鲜明,市场供求对汇价的形成作用更加显著。

2、“参考一篮子货币”:相较之前的单一盯住美元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局部可变性。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利于较好地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降低人民币多边汇率的波动,从而保障我国汇率的安全。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3、浮动汇率制:与市场化导向的一致性。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央银行主要起到滤波器的作用。随着经济适应程度的提高,滤波器的作用是可以减弱的、是自适应的。实践表明,采用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汇率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1,本国对外贸易必须是多边的,并且分布比较均匀。2,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3,必须有能够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包括外汇现货交易市场和外汇远期交易市场,特别是远期交易市场。

二、现行汇率制度的正面效应分析

汇率制度由之前的固定汇率机制向浮动汇率机制转变后带来了一系列正面效应:

1、富有弹性。相比于之前的钉住单一美元的制度现行汇率制度更具弹性且经常波动,一篮子货币中货币的相互波动可能部分被抵消,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实际上较之原来是下降了,有利于稳定汇率预期。同时保留了央行对调节汇率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有效的规避世界上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动给人民币带来击由此引发的结构失衡,从而增强了我国应对投机压力的能力。

2、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不断加快,我国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也越来越密切。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国际化、多元化的趋势,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日趋与国际接轨。

3、对市场反应灵敏。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日益完善、市场作用在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敏反应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

4、有利于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行汇率政策推动外需扩张,带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三、现行汇率制度的负面效应分析

在看到现行汇率制度的优点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1、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著名的“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三者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实现汇率的稳定性目标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那么在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性独立性两个目标中,只能“二选一”。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汇率变动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是根据篮子中货币之间的汇率来被动调整的,是中央银行被动干预的结果。因此,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2、汇率基本上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汇率的变动可以起到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的作用,因此它可以作为调节一国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但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决定机制下,货币的比率被基本固定,而且汇率的波动范围被限制在央行规定的一定幅度之内,从而使得汇率基本上失去了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3、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且维持成本较高。在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时,这一市场十分狭窄,而且仅限于由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派生出的外汇供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银行无法获取准确定价所需要的完全信息。此外,维持现行汇率制度增加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的难度,其总维持成本较高。

4、推迟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需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那么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5、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现有汇率制度约束了汇率变化的灵活性,使人民币汇率的经济杠杆功能被弱化,也淡化了交易主体的风险概念。如果人民币仅是小幅波动,企业通过适当的内部调整就可以应对汇率变化,但未通过运用金融市场工具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因而,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造成了风险的累积,而这些风险的累积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隐患。由于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 当国内外利率出现差异时, 便导致了单边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这种套利存在一定的成本, 但当套利收益超过套利成本时, 套利会通过非法逃套汇等形式进行, 这就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而另一方面,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固定增加了无风险套汇的机会, 也使投资者可以在国内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产品, 在国外销售后换取外汇, 再兑换成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固定保证了这种投机行为无风险,从而增加了无风险套利机会。

6、银行风险增加。虽然间接融资企业对汇率的敏感性强于对利率的敏感性,但是对浮动汇率制下的市场波动适应性较弱。这些企业向银行的借款并不会随利率的升降而出现大幅变化,但是企业经营国际贸易的收益却会随汇率的变化而波动。企业还贷不确定性增加,银行贷款回收率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呆账坏账增加,银行利润率和收益率随之下降。

四、完善汇率制度的建议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应是必然的选择。现阶段,我国必须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管制之间寻求某种平衡,既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兼顾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使资本管制发挥一定效果。

1、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浮动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央行调控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可以逐步由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向单独浮动汇率制。但目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加强完善现行汇率制度。

2、坚持汇率改革市场化方向的同时要打破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近些两年来,人民币汇率较均幅的、缓慢的爬升,使市场上形成了强烈的、可预测的升值幅度预期。这使得国际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不仅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打破市场上人民币可测算的升值预期刻不容缓。

3、加大国际游说和沟通力度,保持改革的话语权并赢得外部支持。一国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相关国家的利益,因此,一国汇率制度的改变也常常会引起国际上的干预或协调。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或是部分利益集团的压力不断地通过政治等途径对中国政府施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主动应对,加大国际游说和沟通的力度,保持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话语权,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

4、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深化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革。当前要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品,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更多、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例如在已允许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远期和互换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和推出人民币期货和期权交易等。从汇率改革的过程来看,今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难以预测,人民币升值的空间也可能会大于预期。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汇率问题的研究,提高风险意识,学会应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快金融衍生品的研究与创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5、协调好汇率与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关系,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合理的利率水平是形成合理的汇率水平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利率水平高于国外,则会推动本国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因此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保持同步,相互协调,共同维护币值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参考文献: [ 1 ] 国家外汇交易中心,CEIC,招商证券研发中心《浅析中国的汇率制度以及不愿升值的根本原因》

[ 2 ] 李美艳.现行汇率制度的思考[ J ].财经界, 2008, 03: 8363.[ 4 ] 谭雅玲.改革前行要看问题掌握主动要有远见———人民币汇率改革3年反思[ J ].金融论坛, 2008, 08: 45.[ 6 ] 毛蕊.我国汇率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J ].法制与经济, 2007, 04:87-88.

篇2:中国现行汇率制度

制度编辑

简介

不同于浮动汇率,固定汇率,而是资本管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都是中央银行接受你任何的买卖货币的请求,无论数额大校而中国是不允许你自由兑换外币的。所以西方一直说中国的汇率没有市场化。

内容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调控编辑

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中间价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华丽丽的分割线------------------

制度编辑

简介

不同于浮动汇率,固定汇率,而是资本管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都是中央银行接受你任何的买卖货币的请求,无论数额大校而中国是不允许你自由兑换外币的。所以西方一直说中国的汇率没有市场化。

内容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调控编辑

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中间价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篇3:中国现行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是金融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是国家金融政策的反映,又是影响国家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汇率制度,对该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货币政策属于一个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它不仅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同时也是国家稳定货币的重要金融工具。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关联程度的强化对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了发挥了复杂且深远的作用。因此,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探索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考虑到汇率制度对其产生的影响。开放经济环境中,随着国家间经济关联度的不断提升,汇率制度在一国的经济地位愈来愈重要。因此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中,国家汇率政策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内外目标的兼容性,当对内目标和对外目标产生冲突时,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来保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现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历史数据的分析表明,由于国际商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逐渐融合,“三元困境”约束会越来越增强,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逐渐丧失,而自由浮动汇率国家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越来越受到挑战。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是中国从自身经济发展实际出发作出的汇率制度选择,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介于固定汇率和自由浮动汇率之间的中间道路。这种汇率制度与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之间,同样存在着冲突。

经过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汇率制度的浮动弹性在逐渐增强,但是中国的汇率制度本质上来说与IMF规定的浮动汇率制度还有很大差别。在中国的汇率制度中,央行起着干预市场汇率与交易的责任,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效果造成了一定负面作用,削弱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在该汇率制度条件下,降低了央行对基础货币调控的自主性,加大了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难度,阻碍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在宏观调控由直接模式转向间接模式,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问题给中国货币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涌入,加之巨额贸易顺差使得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国际收支非均衡状态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干扰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而保持和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运用的前提,因为当经济遭受冲击时,具有高度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货币当局就可以根据观测到的宏观经济变量,选择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对经济施加影响,根据货币政策的效果自主地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如上所述,开放经济条件中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存在差异。那么,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汇率制度的制约?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增长带来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进而造成货币供给量的被动变动。中国自2003年之后出现的巨额贸易盈余连同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导致了国际收支出现大规模顺差,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通过对冲操作进行大规模的官方干预,造成中国基础货币和潜在的银行贷款大规模扩张。范从来、赵永清(2009)的研究表明,1998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动是货币数量M1变动的决定性原因,这表明,货币政策已经丧失了部分自主性。另一方面,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随着资本项目的渐进开放,中央银行针对国内经济周期提高利率时,将诱导资本流入造成外汇储备增加、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即出现货币供给与利率同方向变动的现象,从而违背了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收紧银根,使利率与货币供给反方向变动的初衷,使得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实现;而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大量国际资本为了规避低利率的国际资本市场以及赌人民币升值而涌入国内,上述现象更加凸显。不过,是否有证据支持货币供给与利率同方向变动,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总的来说,并非本国货币供给受到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自主权丧失,只要冲销手段起作用而且冲销的成本可以承受,货币当局就依然掌握着货币政策自主权。

在开放经济下,在外部冲击是短期的、随机的时候,货币当局可以用一些冲销手段克服其影响;只有当所有冲销手段都已用尽,仍然不能克服外部冲击的影响时才发生货币政策自主权丧失。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外汇冲销干预的目的是为了维系汇率基本稳定。但从发展中国家货币冲销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冲销压力很大的时候,货币当局很难维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换句话讲,货币当局在实践中很难保证冲销干预与货币政策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另外,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开放,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成本也明显提高,中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货币当局疲于通过各种对冲手段收回由贸易盈余和资本流人而被动投入大量流动性的局面。对中国来说,保持货币政策高度独立性,对于维护经济的稳健运行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

从一个完全管制型的经济向完全自由化的经济过渡时,其合理的过渡路径应该是:在国内金融市场实行自由化之后,才能实行浮动制。中国现阶段有诱发汇率不稳定的因素,汇率波动的预期没有消除。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改革有严重的不平衡性,依据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理论”,这会加剧中国汇率的过度波动。所以,在中国进一步开放中不能选择浮动制。这样从逻辑上讲,中国汇率制度的设计应当考虑介于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中期目标可定为汇率目标区制度。实行汇率目标区后,汇率浮动的幅度增大了,中央银行不需要在目标区里实施干预,从而使得央行有相机干预的自由性。并且在汇率目标区下,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必然诱导汇率的变动幅度比钉住汇率制下的波动幅度小。所以,央行为稳定汇率而投放的货币就会减少,货币政策有效性大大增强。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波动与发展,固定汇率制即使增大其灵活性,也没有能力解决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冲击。所以,人民币汇率制度最终要以浮动汇率制度作为其远期目标。浮动汇率制度不会实施限制汇率波幅,没有承担汇率稳定性的义务,可有效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逐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汇率市场化

第一,进一步放开企业持有外汇比例的限制,推行企业意愿结汇制,增加企业持有量。市场主体管理外汇风险能力的提高,会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首先,国家能够依据不同时期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合理的结汇比例。这个比例可根据外汇储备量的大小来调节,结汇比例与意愿结汇程度成反比关系。其次,外汇银行在对企业的外汇收入实施结汇时,应该按照国家制定的结汇比例,按比例进行结汇。再次,允许所有企业开立现汇账户保存现汇,账户得内外汇可以用于临时结汇、进口支付、期权交易、进行外汇远期买卖等规避汇率风险操作。第二,进一步放宽对银行结售汇头寸的限制,提高金融机构在自由外汇市场上资金运用的自主性。从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来看,金融机构、大型跨国企业和货币当局为了各自的交易目的,进入外汇市场交易,交易需求的比率实际上趋于下降,但是金融性交易量在市场总的交易量所占的比重却大于70%。所以,加大结售汇制度调整力度,谨慎地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减少外汇市场的金融性交易,有利于扩大现阶段外汇市场活跃度。第三,随着企业、金融机构、个人拥有的外汇量增多,汇率风险加大,应该及时地促进外汇市场的改革,创新外汇衍生品市场,主动引导、培育市场主体应对外汇风险的能力。应该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只要保持人民币资本项目下有限兑换的前提,充分竞争市场中金融与外汇衍生工具和其他各项金融产品、便可进一步放松国内外外汇管理政策,大胆引进风险管理产品。

(三)加强其他措施的协调配合

改革汇率制度不仅要建立统一有序的同业拆借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率体系,还要成立短期国债市场。其次,调整贸易政策与引进外资政策,来降低国际收支双顺差对内外部经济的冲击。对利用外资的政策上进行必要调整,由“招商引资”变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外,并且对内外资要一视同仁、“两税合一”。同时,加强对优化进出口结构的注重,扩大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减小贸易盈余。

摘要: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不过,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之间存在着冲突。为了继续保证货币政策的高度独立性,需要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宏观保证经济良好运行。

关键词:汇率制度,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滨滨.人民币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2]段赵清.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J].中国市场,2012,(5).

[3]赵永清,范从来.中国名义货币状况指数的构建[J].财经研究,2009,(12).

篇4: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政策效应分析

关键词:汇率 货币政策 浮动汇率

一、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当一国存在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当局不得不为维持固定汇率而立即购入外汇的赢余,从而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这会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产生加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财政扩张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力。固定汇率制会对财政政策有一个加强效应,其强弱跟资本流动性的强弱有关:当资本有限流动时,会有一部分的加强效应,并且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这一加强效应会逐步趋强,当资本完全流动时,固定汇率制会对财政加强效应达到最大;当一国存在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货币当局不得不为维持固定汇率而抛售外汇,从而又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对扩张的货币政策产生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完全消除了货币扩张及其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就是说,无论资本的流动性如何,长期来看,扩张的货币政策对于提高国民收入是完全无效的。

二、浮动汇率制下财政、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浮动汇率制会对财政政策有一个挤出效应,其强弱随资本流动性的强弱。当资本有限流动时,会有一部分的挤出效应,并且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这一挤出效应会逐步趋强;当资本完全流动,浮动汇率机制会对财政扩张产生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存在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会自动升值,会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产生一个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扩张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力;存在国际收支逆差,此时该国货币会自动贬值,会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产生一个加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货币扩张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长期来看,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力最大,但其影响力会随着资本流动性的趋弱而相应减弱。在资本完全不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终将会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终是无效的。固定汇率制对于货币政策总是有着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而在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在资本完全不流动情况下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力最大,但其影响力会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而相应减弱;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终将会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则总是有效的(无论资本流动性如何),浮动汇率制对货币政策总有着一个加强效应,并且其加强力度还会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而上升,在资本完全流动时,这一加强效应达到最大。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增强汇率制度的灵活性,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改革现有汇率制度的基本取向及措施

(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建立浮动汇率制

第一,中国已经加入WTO,从长期来看,贸易体制改革和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第二,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只能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从我国国情和国家利益考虑,我国不可能为保持汇率稳定而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最有可能调整的只能是汇率制度。第三,当前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浮动汇率制。

(二)汇率目标区是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中期目标和近期的现实选择,从我国现实的金融市场等条件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

近期只能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之间进行调和、折中,建立一种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可供选择的汇率制度也只能是介于固定与浮动两者之间的“混合”体制。“混合”体制除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外,还有一种“目标区汇率制”。比较而言,汇率目标区具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制度的优点,更适合改革与开放中的中国汇率制度。这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

第一,明确、公开的汇率目标区优于有管理的浮动。在明确的游戏规则下,中央银行与市场参与者共同把汇率运动的轨迹置于区间内,传递给市场参与者一个稳定的预期,而稳定的预期保持了信心,使市场参与者行为方式与中央银行的目标趋于一致,共同将汇率限定在目标区内。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由于缺乏有关波动区间明确的、公开的信息,市场参与者只能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预期。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银行比市场参与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其预期不确定性;预期的不确定将导致市场参与者反应过度,进一步导致汇率波动过度。

第二,汇率目标区的建立可增强我国汇率政策的灵活性、有效性。原因之一是中央银行控制汇率的运动有更大的自主性。在汇率目标,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使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移动,而且,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改变中心汇率与波动区间,避免汇率高估所引发的外部投机冲击。其二是央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公众的预期心理来增强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在目标区内,央行的干预是不定期和不定向的,因而公众难以对央行的行为做出“完全理性”的预期,也就无法预先准确采取“逆向而动的对策”。因此,多数投资者会赶在央行干预前,顺应预计的干预方向进行市场交易,使现实汇率在央行干预之前就产生央行所希望的走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央行干预的压力。

第三,汇率目标区的建立可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灵活性。原因之一是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后,汇率自由浮动的余地相对增大了,央行有了相应干预的自主权,在它认为无干预必要时就不采取类似购入外汇、抛出本币一类的行为,这样就不会为维持一个“内在固定”的汇率水平而被动的增加货币投放。即使进行强力干预时,由于汇率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总量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其二是目标区汇率灵活性和稳定性兼顾的特点使汇率政策能够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外部平衡。

第四。汇率目标区制度与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与开放的渐进式路径相吻合。我国经济改革与开放是渐进的,金融的改革与开放也必然是渐进的。在渐进式的改革与开放中,汇率制度的设计也应该是渐进式的,即以现存的汇率水平为中心汇率,确定一定的波动区间,然后再逐步放开,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汇率制度。

(三)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的具体措施

第一,确定人民币中心汇率。改变目前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参照,将人民币汇率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以一篮子货币来确定人民币中心汇率。在确定中心汇率时,根据我国经贸关系的实际情况,应盯住美元、欧元及日元与我国国际收支关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货币,如港元,由这个货币篮子产生一个加权中心汇率。

第二,确定汇率波动范围。围绕中心汇率,设定一个汇率的带状浮动区,即目标区。在目标区中,可以允许本币币值围绕中心汇率小幅波动。当汇率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时,货币当局不予干预;当汇率预期将超过目标区上下限时,货币当局通过在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本币进行对冲性干预。另外,中心汇率本身也是可以调整的,货币当局可根据本国国际储备状况或价格的近期变化定期地对中心汇率进行小额调整。

第三,实施汇率目标区制的配套改革。首先,取消强制性的结售汇要求,实行意愿结售汇制,改进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200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所有中资企业均可获得上限为去年外汇收入20%的留汇权,新企业则可获得5万美元的留汇额度。这一举措不仅能减轻央行经常性以市商身份入市干预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削减涉外企业因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的额外经营成本;同时,扩大了企业用汇自主性和灵活性,给它们以控制管理外汇风险的压力,从而分散汇率风险,有利于其逐渐适应将来更大弹性的人民币汇率。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留汇额度仍可进一步放宽,直至变强制性结汇制为自愿结汇,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灵活地引导和调节需求。其次,转变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角色,扩大外汇银行持有外汇余额的比例。放松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净头寸管制,中央银行只需依法实施监管和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适度干预,以免汇率过度浮动。这样可以改变当外汇市场供大于求时中央银行是惟一买者,求大于供时央行又是唯一卖者,央行若不入市买卖,外汇交易就无法顺畅运行的局面。再次,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我国企业回避汇率风险奠定良好基础,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趋于完善。我国的利率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应制定未来5年内利率市场化的战略步骤,采取先贷款后存款、先浮动后放开、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外币后本币等措施。

第四,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积极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一要甄别资本项目交易,避免与经常项目交易发生混同,防止逃避管制。二要对资本项目交易所涉及的货币兑换、支付和转移加以管理,尤其要区分经常性交易和资本性交易。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外汇管理部门、外汇经营者和海关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是有效区分经常性交易和资本性交易的手段。

第五,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其一是适当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以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对市场价格水平的操纵,防止汇率的大起大落;其二是增加外汇交易工具,充分发展远期交易、调期交易、回购交易、外币期货期权等交易手段;其三是逐步扩大外汇交易中心的交易会员数量;其四是建立有形外汇市场和无形外汇市场相结合的、近期与远期相协调的外汇市场体系。

篇5:中国现行股票发行制度分析

2008-05-23 16:34:06 来源: 上海证券共 0 条 黑马推荐

1.现行股票发行制度的背景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行业的整合,改善了国有企业运营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式,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上市公司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开始进入中国社会的千家万户,财富效应初步显现,理财文化悄然兴起。2006年,修订后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开始实施,有关资本市场监管的法规和规章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看,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以服务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为取向的。在发展模式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走了一条“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与“市场自我演进”相结合的市场化改革道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监管框架,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市场,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我国资本市场的日常运行,因此也具备了2点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运行不同的特征。

1)融资功能位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无论是NSDQ、还是主板市场,股市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了一条退出途径,以及与此相伴的资源整合(为并购提供平台),融资一般不是排在第一位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的稀缺性,融资往往是发展资本市场的第一要义。

2)企业改革的独特功能。资源配置、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筹集资金通常是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而在中国,资本市场还被赋予了企业改革的重要功能。中国资本市场引入之初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因此,资本市场的以下功能被重点发掘:储备资源和分割股份、解决激励问题。而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等在成熟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功能却被人为边缘化。

3)二级市场难以成为并购主战场。由于股权分布过分集中,即使在顺利实现全流通后二级市场也不太可能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场所。这意味着是组织控制而非市场控制会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为了抵御外部势力的“股东价值”压力,大股东常常仅将很小的一部分股权以高溢价拿到公开市场上流通。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股市的圈钱行为。

2.现行股票发行制度的特点

1)发行和上市的统一

我国目前实行股票发行与股票上市连续进行的机制。按照相关法规的规定,股票发行和股票上市交易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过程审核标准不同,以及审批机关差异两个方面,如下表1所示。

表1 发行和上市的审核和批准

审核标准

审批机关

公开发行

1.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 2.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

3.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

4.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证监会

上市交易

1.股票经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 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

3.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

4.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5.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证券交易所

发行和上市的统一,实际上使我国形成了上市以发行为条件的程序惯例,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发行审核,轻上市审核”局面,导致了资本市场上投资风险依赖监管部门的投资文化的形成。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政策市之所以形成的根源所在。

可见,股票发行与股票上市原本是两个分开、独立运作的过程。企业获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公开发行股票后,需要经过另外的审批程序方可以上市。上市和发行应该可以分开进行,在时间上独立;也可以合并进行,在时间上连续进行。我国由于证券交易所依附于政府,股票发行制度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实质性要求,政府严格控制了发行市场,而且通过随即安排上市而直接面对二级市场,发行制度成为了调控市场供求从而调控股票价格的重要手段,导致发行制度无法按照发行市场自身规律运作。

2)核准制下“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保荐制度、发审委制度、询价制度构成了目前股票发行监管的基础制度。保荐制度,重在充分发挥券商职能;发审制度,将发行审核从一道“墙”变成一个“通道”;询价制度,重视发挥价格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市场约束功能。询价制度试图将股票定价权逐步让渡于市场,作为市场高端形态的资本市场,必然要依靠价格信号反映供求关系进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三位一体”的发行监管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顺应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2003年12月5日,为使发行审核工作进一步公开、透明和公平,证监会公布施行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对发审委制度进行重大改革。2003年12月28日,为了进一步落实核准制要求,强化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中介机构的责任,从机制上调动市场的力量共同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监会颁布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标志着保荐制度的正式确立。2004年12月1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公开发行正式启用询价制度。其后,监管部门根据市场情况对询价制度有关条款、询价对象条件以及询价方式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将所有品种的发行制度进行了整合,于2006年9月17日发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询价制由试点固化为制度安排。

3)政府在资本定价中的主导作用

询价制度的建立和施行,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首发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初步形。询价制度作为一项新股发行定价机制,通过规范化的询价程序,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与投资者协商确定发行价格,使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定价过程中来, 减少了发行定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也使机构投资者、保荐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受到市场约束,接受市场检验,为获得一个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兼顾发行人和投资者利益的发行价格创造了条件。在发行即上市体例下,虽然建立了询价制度,政府对资本价格仍然具有控制作用。在发行审核和上市保荐文件中,定价是其中不可更缺的一个重要成分。保荐人的承销说明书必须包括承销股票的种类、数量、金额及发行价格;按照“第9号准则”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中,赢利预测及审核报告为必不可少文件。通过对询价对象资格和报价行为的监管,结合询价过程的窗口指导,监管部门对询价行为实施了事实控制。通过发行速度调整,监管部门极大影响了资本市场上股票供求关系,进而调节了资本市场上股票的价格水平。

3.现行股票发行制度的弊端

1)一级市场风险不体现

“打新族”没有风险,发行人没有风险,承销人没有风险,所有的市场风险全部集中在二级市场上,一、二级市场上的风险不对称。核准制下政府通过控制发行节奏和规模调控市场供求关系,事实上消除了发行失败风险;企业和承销人只有发与不发的决策

权,没有发行价格的控制权,市场不好时即使愿意承受高资金成本发行股票融资也不可能。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一、二级市场上价差的存在是一种合理现象。发行者、保荐机构为了保证发行成功,通常会将发行价格定得略低于二级市场的预测价格。但这种价差是否出现取决于对未来二级市场价格预测的准确性,因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市场上资金分布的不均匀,导致新股筹码过分集中,二级市场上新股交易价格完全被操控,导致“打新”几乎没有风险。

2)资金优先,机会不等

现行发行制度在分派网上、网下申购比例后,有资格投资者分别在网上、网下两个平台上开展股票申购。由于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之间资本实力的巨大差距,导致了事实上不同投资者之间的机会不均。看似公开的抽签方式由于资本规模差异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公,资本实力雄厚者获得了更多的申购中签机会。散户中签机会十分渺茫。缺少对申购上限的限制规定,现行发行制度对新股的分配是给予资本平等权,而不是给予投资者个体平等权。

4.解决现行股票发行制度弊端的对策建议

1)规定账户申购上限,还给投资者以新股分配平等权

资本优先的新股申购制度下,新股筹码集中分布态势不可避免。即使全部发行份额都在网下进行申购,中签率也是无法提高。筹码集中等于“庄家”垄断了新股二级市场,新股上市后庄家可以任意抬高股票价格;通过在上市首日拉高价格的方式,极易利用首日不设涨跌幅而以后正常交易日有涨跌幅限制的交易制度,保证高价出货成功。因此,资本优先的新股申购制度是当前新股发行存在问题的核心,它造成了专业“打新”资金的存在,询价制度失灵走样。回拨机制、提高网上发行比例等提高中签率方式都无法撼动问题根基。因为网上发行比例和中签率提高,没有改变新股筹码分布状态。可以说,资金优先是造成当前我国新股发行中机会不等和一、二级市场风险分布不对称的根源所在。因此,改变按资本分配新股的发行制度,还归投资者主体以新股分配平等权,是解决当前我国新股发行所存问题的核心所在。破除资本优先权,就要规定账户申购上限。根据不同账户类型,规定合适的申购上限,完善相关操作细则,做到既尊重投资者意愿,又兼顾不同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和投资需求。

2)发行和上市的分离

发行和上市的统一,使得资本雄厚者得以垄断新股二级交易市场。新老划断后,首次上市时给所有股份以同时流通权,既可消除存量股本给未来二级市场的冲击,同时也可降低新股发行价格,提高资本成本消除企业圈钱动机。发行和上市分开后,发行归发行,上市归上市。企业股份只要符合条件,不发行新股也允许原先股份上市交易。新发

篇6:谈谈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学院:政法学院班级:社会工作班 学号:20101034024姓名:许正强

摘 要: 在20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贝弗里奇报告》是一份较为完整的现代福利国家的蓝图。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不仅使得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福利国家”,同时也确立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贝弗里奇报告》中蕴含的福利思想和社会保障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贝弗里奇报告;福利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正文:

一、《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福利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30多年,虽然经过多次改革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合理化,但其缺点与不足依然十分明显。显然,如何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党和政府部门开始制定改革计划。

1941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成立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关于社会保险合作问题的委员会,这就是“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委员会”,由贝弗里奇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对英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查,并提出战后改革的详细方案。1941年11月,贝弗里奇发表一分标题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点》的备忘录,同时在1942年1月发表另一篇标题为《社会保险津贴的范围以及贫困问题》的备忘录。这两份备忘录为贝弗里奇委员会的工作确定了目标与方向,实际上是后来正式发表的《贝弗里奇报告的》的大纲。同年12月,著名的《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的报告》(又称《贝弗里奇报告》)由贝弗里奇签署后正式发表。《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思想的诠释:

第一 基于需求构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框架。需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动力,是有效提供社会保障的前提。贝弗里奇阐述了产生社会保障需求的8 种原因。第一是失业,这里的失业指的是一种非自愿性失业,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而得不到工作;第二是伤残;第三是失去生计;第四是退休,劳动者的年龄达到了无法承受

工作压力的时候需要离开工作岗位,此时劳动报酬将会终止;第五是婚姻,重点指的是妇女的保障需求,包括婚姻、生育、丈夫失业、寡妇、分居等情况下的保险需求;第六是丧葬需求;第七是儿童需求,主要是针对受全日制教育的16 岁以下少年儿童提供子女补贴;第八是身体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通过8 种需求原因的阐述,充分说明了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以此8 种需求原因为基础,构建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制度的基本框架。报告提出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应由社会保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3 个层次构成,为人们勾画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思想和实施方案。

第二 实行普惠性和政府主导的福利国家基本思想。《贝弗里奇报告》是人类社会保障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和实践,其阐述的福利国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性。报告把消除贫困作为战后的基本目标,并明确提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 确保每个公民只要各尽其能,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收入尽自己的抚养责任,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即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普惠社会全体成员,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次,政府的主导作用。英国的国民保险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为社会保险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包括国民保健服务、社会服务及非缴费性收入支持保障项目的经费。再次,社会保障承担家庭赡养责任。英国国民保险在待遇设计上的指导原则不是工资丧失的补偿,不是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支付待遇,而是考虑到劳动者的家庭赡养情况。

第三 提出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原则。贝弗里奇认为,只有坚持3 条总体原则,才能使援助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运作。第一,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不要被这些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第二,应当把社会保险看成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系列政策之一。第三,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和个人的合作。3如报告对社会保障预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雇主和参保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方案。这三项基本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了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深刻阐述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社会政策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中基础性的社会保险制度,贝弗里奇提出了6 点原则。第一,基本社会待遇标准统一;第二,缴费率统一;第三,行政管理统一;第四,待遇标准适当;第五,广泛保障;第六,分门别类,适合不同人群。这些基本原则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和实践提供了原理性的指导。第四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贝弗里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法律作为保障。原来纷繁芜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被批准的法定社会团体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被取消,改为中央和地方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即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应当由内阁部长领导下的社会保障部承担,同时形成组织网络,地方社会保障办公室负责管理现金待遇和救助及其他相关工作,联合委员会由社会保障部及有关医疗保险和福利的所有相关部门组成,确保社会保障行政统一管理;任命某个人或某机构准备必要的立法和方案制定工作,使社会保障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转。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初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也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

经济体制相适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仍是不均衡的甚至在某些部分是相对落后的,人口、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发展层次不均衡, 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农村地区严重滞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这种发展一直是不平衡的发展。据统计,占我国人口30% 多的城镇居民占有我国社会保障的近89%, 而占全国人口近70% 的农村人口则仅占我国社会保障的11%。

(2)整体覆盖范围不广,部分保障水平较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 保障水平不高。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养老保险是覆盖面最广、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项目,但是养老保险的主要参保人员仍然是城市居民,城镇参保人员较少,农村人口则基本没有。

(3)缺乏统一有效的法律及部门制度。缺乏统一的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等都和社会保障相关, 各部门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特别是当出现问题时,难以找到直接负责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容易造成各部门间的相互扯皮、互相推诿。

(4)群众对社会保障缺乏信心,缺乏参与保障意识。群众缺乏社会保障意识, 对参与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认识不清,不能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企业偷逃保险金,个人不愿为未来生活提前付费,认为最低保障是社会主义的义务等短视思想, 都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贝弗里奇报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一,按照《贝弗里奇报告》有关社会保障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精神,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对社会保障实行统一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每一个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陷入生活困境。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人员,城乡部分集体企业、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员工和大部分农民,还没有真正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城乡缴费标准不一,基金管理和统筹凌乱,政出多门,阻碍了劳动人口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我们应努力建立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和行政监管统一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一个国家的经济和财政困难,不能成为推迟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由。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的是最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以经济建设困难为借口而回避这个问题是不可行的。当年《贝弗里奇报告》出版以后,英国政府内部存在很大分歧,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保守党基于财政、伦理和再分配的理由拒绝贝弗里奇计划,结果导致毫不犹豫将其作为施政纲领的工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工党上台以后,先后颁布多种社会福利法案,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英国率先变成了福利国家。目前,我国社会的大趋势是集中全民力量,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掉以轻心,政府应该统筹兼顾,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社会保障需要政府责任和公民义务相结合。虽说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基于国家和全民的利益,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与政府共同承担。国家和企业承担着大部分的责任,个人也应该尽相应的缴费义务。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划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委员会来完成。《贝弗里奇报告》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要推进这项制度建设,没有一个跨部门的协调委员会是无法想像的。我国各级政府均设有社会保障部门,但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却没有仔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这就会导致有些政策的实施遭到利益相关者的抵触,很难在全国或者全省顺利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四、加快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参保人员的资料在全国各地的流动性,建立统一的社保账户, 保证参保人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取得社保金。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加人们对社会保障的信心, 积极参与到社保之中,为社会保障筹集大量资金, 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流通,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刺激内需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在刚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草案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应定期公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在本统筹地区基层设立服务网点,这样既有利于政府及群众及时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信息,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未来保障的信心,从而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

(2)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法律,统一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和分工,同时增加会计、审计和监察等工作,确保我国社保及资金运营的规范化、透明化,树立人们对社保的信心。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正式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将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行,而在提请决议的草案就明确提出要在发生社会保险争议时可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同时进一步加强工会在社会保险监督中的作用。

(3)多渠道筹集保险金,建立全国性社会保障基金,保障资金的正常发放、灵活分配制度,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决定其保险金的发放数额,保证社保的公平性。同时严格对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领取标准, 避免养闲人的状况出现, 筹建公益性职业教育,鼓励低收入者和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依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正如社会保险法草案中所提,保证基本养老保险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这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举措,养老保险金是我国覆盖率最广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的改革试点成功对于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的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对中小城镇及农村的教师、医护人员等劳动力的培养和分配力度,从源头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这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参考文献:

[1] 吴菲:简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中国市场;2011年第1期

[2] 丁建定 著:社会福利思想(第2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 岑子彬: 《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保障理念及其启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5期

[4] 陈雷 王振:贝弗里奇福利国家思想的诠释与启示——兼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战略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上一篇:《岳阳楼记》文章注释下一篇:歌颂农民的美文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