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19

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精选8篇)

篇1: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太行路学校

王立伟

新课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而法制素质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的观念与意识,明确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化学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1.化学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密不可分

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腐蚀性、毒性等物质很多;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污水处理方法、光化学污染、臭氧层破坏、重金属污染等污染事件原理分析与对策;涉及到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国家法规要求,一次性快餐盒、方便袋的卫生标准,新装修房屋中常会有的超标物质———甲醛,工业酒精为何不能勾兑白酒等。这些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生产中的法制紧密相连。化学教学中如能联系实际案例适时地切入法制教学,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二者相辅相成。

2.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德才兼备人才。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法制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真正的人才必然是专业能力与法制素质二者同时兼备,才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有效的贡献。反之如果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法制理念,那么教师的化学专业知识方面的“传道解惑”最终无疑是为犯罪分子添上了罪恶的翅膀,当今的许多高科技犯罪,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化学学科教学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科知识,同时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懂得以法律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起到预防、减少甚至杜绝违法犯罪的效果。

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化学是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但依托化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教学材料,抓住适合的契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就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

1.进行人身安全等法律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时常发生,危害自己甚至累及他人。生命意识、安全意识教育时刻都不能放松。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要教会他们如何避免伤害,学会自救与救人,避免有意或过失犯罪。为以后走上社会进行安全生产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一些危险品,如易爆炸、易燃、易挥发,有刺激性、腐蚀性、放射性及剧毒性,在对这些物质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性质,更要教会学生在生产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贮存、运输这些物品,熟悉易燃物、易爆物、剧毒性物品的常见标识。严禁就地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如金属钠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把用剩的钠随便仍到水池中,立即就会发生爆炸。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是违法犯罪行为。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误触法律,遗憾终生。

在学习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爆炸概念时可适时联系2010年“2·26”广东烟花爆炸事故,普宁市军埠镇石桥头村村民杨某非法燃放烟花,引爆家门前堆放的烟花,造成21人死亡,48人受伤。两名涉嫌肇事人员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肇事责任人已先行交纳事故处理费800万元,事件目前仍在处理中。这个案例警示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不强,最终可能导致血的代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后果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对法律产生一种敬畏。

教材中其他可结合进行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列举如下:灭火器的使用白磷必须保存在水中隔绝空气以防止自燃实验室的药品不能用手摸,不能口尝,也不能私自带出实验室进入菜窑、薯窑要进行灯火实验进入加油站等特殊地方严禁烟火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扑灭实验中给试管中液体加热,首先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其次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以防液体飞溅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人身伤害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决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实验室制取有毒气体要在通风橱中进行闻气体气味应该用招气入鼻法,仅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

2.进行环保等法律教育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热点问题。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规范学生行为,废弃液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中,因为化学废液情况复杂,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含有重金属离子、有的是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应根据具体情况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也可同时联系社会现实中水质污染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如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导致水源水质被污染,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造成经济的巨大损失。

在学习水资源内容时,分析“节水标记”的寓意,呼吁学生“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浪费水的行为?如何节约水?应怎么做?同时,通过“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赤潮”和“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件”等案例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和植物营养物质的污染,以及石油污染都严重的违背了《环境保护法》、《水法》。污水处理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主要有混凝法、中和法、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社会生产用水中不应盲目追求GDP的增长,目光短浅而忽略科学发展,常常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这样让学生产生爱水、惜水意识,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打下基础。

3.进行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等法律教育

苏教版选修3《化学与生活》的“食品添加剂”的学习中,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即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等要符合国家标准。严禁将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当作添加剂使用,或者超量使用添加剂等。结合《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适时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介绍引起大头娃娃和肾结石的添加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不法分子以三聚氰胺和麦芽糊精为原料,研制出专供在原奶中添加、以提高原奶蛋白检测含量,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危害。

学习乙醇、甲醇的性质与用途时,适时列举不法分子利用工业酒精制造劣质假酒,发生中毒事件屡屡发生。而食品卫生法中明确规定严禁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有毒,饮用后能使人视力降低、失明,严重的可使人中毒致死。类似的案例有酒店的地沟油食用问题、霉变的过期大米加工消售、吊白块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明矾粉丝问题,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消费者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通过图片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同时,在乙醇的教学中,指出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如果过度酗酒,会引起神经麻痹,反应迟钝,自制力下降,无故寻滋闹事,导致违法犯罪。尤其不能酒后驾车。适时介绍2009年南京张明宝醉酒驾车至5死4伤惨案,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

联系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遵守《道路交通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矛盾产生、激化导致违法犯罪,往往与个人人格的不完善、偏执、不善于协作、协条、沟通、不会换位思考有关。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分组实验,有意识地进行组织纪律性和协作性教育,积极为学生这方面的煅炼提供平台、创造机会。这里教师要借用绘画的布白艺术,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与磨合。

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道德不仅是人们信赖法律的客观依据,也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动力,没有道德的支持,法律便会陷于瘫痪。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工业上合成氨的教学中,教师顺其自然的谈及合成氨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他不懈追求与探索最终成功地设计出一套适于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这是具有世界里程碑意义的人工固氮技术的重大成就,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福音。人们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191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哈伯合成氨的杰出贡献,授于他诺贝尔化学奖。同样是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研制出军用氯气罐,一次战役中德军将上百吨氯气吹放至法军阵地,致使5千多人死亡,一万五千人中毒,哈伯遭到各国科学家的强烈谴责。从此各国竞相开启研制化学武器的先河,哈伯成为人类的罪人。聪明的罪犯比无知的笨蛋对社会的危害性大的多,而如今的一些高科技犯罪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失败。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树立大局意识

当前应试教育制度和学校对教学的考查项目导致教师更看重显性的纯学科成绩,而对隐性的、长期性的学生素质的提高无暇过问。这一方面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科学的精神,战略的眼光,合理设置学校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积极引导教师全面教学,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站在更高视角: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人文教育角度、素质教育角度出发,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学科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融入法制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要提高法制意识,加强法制修养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如果教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就很难在化学教学中自觉主动地融入法制教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教师了解法律知识,提高这方面的修为,才能信手拈来把法律知识和化学知识融合,找到更适合的切入点,春风化雨,而不是为了宣传法制而生硬拼接。

3.要讲究方式方法,基于化学,联系实际

化学教学实践中,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法制教育常常不是独立呈现,而是以具体的化学知识、技能、注意点为载体,形式常常为“什么具有哪些特性,应用时注意什么,若不这样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种后果应如何处理”,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正反面案例,如报纸、期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关于瓦斯爆炸、化工厂危险品泄漏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将法律知识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与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与科学人生观相结合,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法制意识和水平。

总之,科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知法、守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建构人对社会的责任心。

学生法制意识的提高不是某一门学科的责任和义务,各门学科均要适时、适度的渗透,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科学素质、具有战略眼光、遵纪守法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尖端人才。

篇2: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广西玉林市第一中学 李 梅

近年来,雾霾天气经常笼罩在不少城市的上空,引发了不少人士的关注,雾霾是空气中含有过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可吸入的颗粒物和雾形成的,对人体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要消除雾霾天气的影响,除了必要的减排措施外,还需要提高人的环保意识。而在化学学科教学中会出现不少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背景

环境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在苏州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溶含了一定的化学因素,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都含有一定的化学因素,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所重视,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二、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1、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酸雨的主要成分SO2和NO2,实验中制取Cl2尾气污染,废弃的干电池中的重金属对水和土壤的污染,“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化学教材与生活中很好的结合点。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污染的产生、特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它们对于环境产生的污染,甚至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讨论、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3、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实验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我校附近有一家印染厂,由于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流经校内的小河,故对学校环境的污染极大,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对污染物进行了取样分析,测出了里面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含量后,便在报纸上发表了题为《清清小河为何变得五颜六色?》的文章,得到了环保部门的重视。

4、把环保教育的效果转化为一种优良的品质

随着环保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不仅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的意识,自觉养成了环保的习惯,更是在校园里宣传环保知识,并积极投入到环保行动中来。在我校,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环保小组能够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活动,如把校园内的可回收废弃物分类后收集起来,把所得的经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生的学习;把学生用过的旧电池集中后交给环保局统一处理等。学生撰写的论文《在学校中开展环保活动的实践报告》获全国一等奖。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有关环保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明显同步增长,有许多同学自觉地参与一些环保活动,这表明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特别是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及对环境认识能力提高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有成效的,有必要的。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一定的环境道德。我们应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方面的道德和责任感。

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仍将继续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课堂,挖掘环境教育资源,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环保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社区渗透环境教育,使他们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篇3: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会学生珍惜生命———相信“我有我价值”

(一) 与学生谈一谈“死亡”

与“唯我独尊”的孩子不同, 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存在与否不重要, 希望以死来唤起他人的注意。对于死亡, 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而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 对于死亡也一直都是非常忌讳的, 所以人们与孩子谈理想、谈未来, 却很少谈生死。现代社会虽然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有关“生”“老”“病”的教育, 却缺失了关于“死”的教育。而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把握机会进行“生”与“死”的教育。如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和《动物新老个体交替》的教学中, 可以告诉学生:新生命诞生后, 经过生长发育, 最终都会走向衰老死亡;生物的死亡是必然的, 是自然规律, 同样的, 让生命延续也是自然规律。还可以提出思考题:你怎样看待自杀事件?同时, 让学生讨论, 并向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一组为孩子出生后亲人欢天喜地的情景;一组为孩子自杀后亲人悲痛欲绝的情景。两组图片对比鲜明,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个体的“生”与“死”对亲人尤其是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 此时再趁势引导他们思考“个体‘生’与‘死’对亲人意味着什么”就顺理成章了。

(二) 让学生相信“我是独一无二的”

在“生”与“死”教育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让学生相信“我存在就一定有我的价值”。这也可以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如在教学《被子植物的生殖》时, 可以特别强调:花粉达到柱头前需要历经艰险;精子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 而且只有强者才能进入卵细胞内, 受精后要发育成新个体又需要有诸多条件……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多不容易,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 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无可替代。又如在讲述《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的功能时可以继续强化:“‘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虽然是对生的否定, 但它又是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分解者为生产者提供无机物, 生产者将不能正常生长, 消费者也不能正常生长。”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再次意识到任何生物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其价值的, 无论是谁都不可以做出阻止他人生命继续的事情, 都不可以轻易地放弃生命, 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

(三) 让学生经历挫折, 磨炼他们的意志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 怎么能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给学生传递这样一种思想:没有一种成功不需要付出努力。如种子从形成到长成大树, 可能面临缺水、缺养分、缺阳光等等的威胁, 还要跟其他植物竞争;地球上生命的诞生经历了8亿年, 各种生物也是历经重重困难才能进化到现在的样子。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 可以告诉学生:成才需要磨炼, 不仅需要身体上的磨炼 (指体育锻炼等) , 还需要精神上的磨炼。在课堂上, 笔者的原则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笔者绝不插手;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有些习题, 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先尝试。这样尽管可能会多花点时间, 但只要持之以恒, 对学生的意志一定是一种磨炼。

总之,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无法逃避和选择的, 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在挑战苦难、战胜厄运的过程中充分得以实现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 才会有生机。如果我们的孩子懂得了生命来之不易并且随时准备迎接困难的挑战, 他还会稍遇挫折就想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吗?

二、教会学生懂得保护生命———安全教育的渗透

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对我国10个省市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 我国平均每天有44名中小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

(一) “交通安全”教育

相关调查显示, 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各省市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最主要原因。笔者曾多次看到这样的画面:随着下午放学的铃声, 一群穿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从学校涌出。此时下班高峰期刚开始, 本来就已经被机动车填得满满的马路, 由于他们的出现一下子变得更加混乱。机动车都在小心地避让他们, 而他们则大摇大摆地在汽车间穿行, 或者任凭汽车喇叭响个不停, 就是站在原地不动。一名多年从事儿童交通教育的交警称, 一般来说, 中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比小学生要高。其中, 骑车的孩子更易发生事故, 尤其是骑车时嬉笑打闹, 都很危险。可见, 科学教学很有必要渗透安全意识的教育, 如在教学“光路图”时, 可根据学生估计的货车、公交车司机离地的高度, 介绍货车、公交车司机的视野盲区, 通过计算, 让学生明白不要离车太近, 以确保生命安全;针对骑自行车太快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对刹车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得出车速不可太快的结论;针对骑车时嬉笑打闹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分析整个反射过程, 估测“从发现危险, 到作出判断, 再到急刹车”所需的时间, 再估算汽车的刹车时间, 对比后学生就会自觉减少危险动作。

(二) “自救、急救”教育

有这样一篇报道, 讲述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 很多学生从火海中逃离出来, 老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 于是让所有的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没有向老师报告, 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 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小朋友早就顺利逃生。这个在我们眼中的英雄, 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 更谈不上“追认”, 甚至校方反而因为没有教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 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就要让学生懂得保护生命。在科学教学中, 《灭火与火灾自救》内容的教学原本不超过半节课的时间, 而笔者却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 主要是补充了如下教学内容:详细介绍3种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模拟火灾现场让学生选择逃离现场的方式。又如在《急救常识》一节中有“人工呼吸”的教学内容, 笔者从家里带来洋娃娃演示人工呼吸, 并让学生练习。总之, 我们要尽可能提醒学生安全的重要性, 尽可能告诉学生自救、急救的方法。

三、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做一个健康的人

生命是如此珍贵, 我们要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杜绝不良习惯, 做一个健康的人。

(一) 教育学生拒绝毒品、远离艾滋病

吸毒与艾滋病就像同胞兄弟, 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传播十分迅速, 是因为静脉吸毒者常会共用没有经过消毒的注射器注射毒品, 使带病毒的血液通过注射器从一个人进入另外一个人体内。所以, 预防艾滋病毒通过吸毒相互传播, 核心问题是拒绝毒品, 杜绝共用注射器的现象。从数据看, 截至2008年10月 (从1985年首次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 , 浙江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HIV/AIDS) 3703例 (其中艾滋病病人773例, 死亡312例) 。专家评估, 浙江省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12000人。近年来高学历感染者呈增长趋势, 60%左右的感染者有大专以上学历;同性恋艾滋病男患者居多, 约占70%, 且年龄偏小, 最小的只有15岁。总体上, 艾滋病仍处低流行态势, 但患者人数处于上升阶段, 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拒绝毒品、远离艾滋病”人人须知。但有时候, 我们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无知的一面, 如在《远离毒品》的教学中, 有学生说:“吸个毒有什么了不起, 干吗要禁止?有钱人愿意吸, 就卖给他呗。就像吸烟一样, 你情我愿不就行了。”针对这样的情况, 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去搜索有关毒品的种类、危害等内容, 并在课堂上小组交流资料, 观看吸毒者毒瘾发作的视频, 用图片对比吸毒前后人的精神状态、家庭情况, 告知贩毒法律量刑的轻重。这样就很好地教育了学生。关于艾滋病, 笔者用了较多的时间介绍症状、感染途径, 学生看后很有触动。

(二) 教育学生不吸烟、不酗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吸烟、喝酒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吸烟、喝酒的不良行为往往是沾染毒品的第一步。据调查, 在吸毒者中, 从青少年时期就吸烟、喝酒的人占的比例最高。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 吸烟、饮酒的年龄越早, 越有可能沾染毒品。所以远离毒品, 首先要从远离烟酒做起。在科学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香烟的危害可从“烟雾毒死小白鼠”的实验开始:刚放进烧瓶时小白鼠是活蹦乱跳的, 随着烟雾增多小白鼠渐渐萎靡, 到下课时竟然已死去。这样的实验非常直观, 教育效果好。

(三) 教育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慎重交友

篇4: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也是教育的一个焦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可以说,语文是进行生命教育有效的载体之一。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

一、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座丰富的文学矿藏,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涵“生命情感的信息”。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材中有三类与生命相关的内容。

1.有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敬畏生命》(严有春),《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荒岛余生》(笛福),《再塑生命》(海伦·凯勒),《谈生命》(冰心),《人生》(勃兰兑斯),《女娲造人》(袁珂),《真正的英雄》(里根),《孤独之旅》(曹文轩),《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等。

2.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

《海燕》(高尔基),《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我的母亲》(胡适),《社戏》(鲁迅),《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行道树》(张晓风),《散步》(莫怀戚),《丑小鸭》(安徒生),《音乐巨匠贝多芬》(何为),《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紫藤萝瀑布》(宗璞),《愚公移山》,《背影》(朱自清)等。

3.有对自然及他类生命的关注的作品

《春》(朱自清),《马》(布封),《济南的冬天》(老舍),《绿色蝈蝈》(法布尔),《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珍珠鸟》(冯骥才),《斑羚飞渡》(沈石溪),《华南虎》(牛汉),《大雁归来》(利奥波德),《敬畏自然》(严春友),《那树》(王鼎钧),《地下森林的断想》(张抗抗)等。

二、言传身教,教师做学生的榜样

1.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充满对生命的热爱

如果希望学生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量少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给学生的将是最直接致命的影响。

2.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三、以课堂为阵地,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生命教育

1.情感激发法

例如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选择补充了一篇课外阅读《窗》,通过对“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使学生明白“靠窗的病人”尽管自己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依然把美好的东西带给自己和病友,相比之下“不靠窗的病人”为了能够看到窗外的“美景”,对自己的病友深夜发病见死不救,装聋作哑,因个人私欲而葬送良知。当“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得到靠窗的位置时,他发现的竟然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煎熬,结局会怎样呢?假如此时病房里再住进一个病人,他会如何做呢?同学们经过多种结果的设计、讨论,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明白了人生必须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的道理。

2.联系实际法

如《故乡》结尾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品中的“我”对闰土和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的思考,表达作者对旧中国未来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只要不断地努力实践,“路”是肯定可以走出来的。对学生来说,如何认识人生,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是实实在在的问题,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失败是必须面对的,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振作精神,勇敢地走下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求知欲,从而提高辨别能力。如通过《愚公移山》《香菱学诗》的比较,学习坚持不懈、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懂得树立坚强的意志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散步》《藤野先生》的比较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怀;通过《背影》《我的母亲》《金色花》的比较,培养学生的骨肉亲情;通过《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通过《松鼠》《绿色蝈蝈》的比较阅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4.评价赏析法

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体会。然后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在学习课文内容和表达方面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当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语文课也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必须在实现语文学习的工具价值中去体现人文性,如春风化雨般地渗透在语文活动中。如果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努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并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假丑恶;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包容性人格,养成丰富的健康的情感,使之能够笑对人生,就实现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目的,从而达到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在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1.以生命问题为话题进行作文

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字里行间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启迪对生命的思考。在一次写作训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3年4月1日,被称为“大哥”的香港影星、歌星张国荣从所住的酒店楼上跳下去,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在愚人节这天跟他的歌迷、影迷,也跟他珍贵的生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雪灾地震、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

这些沉重的话题一次次警示人们:生命是多么的珍贵。

你对生命的认识有多深?你对生命的关爱有多重?请以“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600字。

结果,许多学生在习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发生在身边的事,写出了对生命的不同程度的感悟,收到了预想的教育效果。

2.坚持写日记,关注周围生命的状态

日记,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自然植物的观察、对家中动物的关爱,还可就某一生命过程进行考察,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又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意义。

3.勤写读后感、观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影视作品中的焦点,都可以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在畅谈中回味,在点评中探寻。通过这种读后感、观后感的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学生在读后感、观后感中闪现出了对生命思考的火花。

4.开展大量课外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中的点滴都离不开语文的身影,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①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影视作品。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去读书,无异于与作者生命的碰撞,在碰撞中激发出生命的火花,那是课堂上所无法达到的一种“水到渠成”的自我教育的状态。

②让每一个学生观察一棵草、一棵树或养一盆花或饲养一只小动物,精心照料并经常跟别人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知晓生命的萌发、发育、成熟,体会生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

5.开展以“珍爱生命”为课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指导学生策划并参与一次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珍爱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②让学生搜集摘录有关热爱生命的名句格言。

③让学生搜集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未成年学生认真解读和剖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结合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历,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普及到珍爱地球,珍爱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的生命。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谁也不希望残害生命的悲剧重演。让我们在实践中探求,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让学生用生命来感悟生命,用生命来诠释生命,用生命来撞击生命。

篇5: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校园悲剧的逐渐增多,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不幸事件的背后是人格扭曲、心理阴暗、缺乏良好教育的结果。这些悲剧向全国的父母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清楚: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怎样才能够使学生都养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为了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自我意识的角度说,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12个字: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我们老师平时应该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多给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特别是学科老师要关心学生学科外的东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怀着希望去生活,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也珍爱他人。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途径除了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健康辅导站外,如果将其它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它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道德育人”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在利用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教材中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有的知识融地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这些内容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学科的熏陶和影响。学品德与社会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做人。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在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实践中,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将之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自我教育的教学中。在自我教育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教学内容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教学内容从属于德育。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左邻右舍》这一单元时,我组织学生课前搜索有关邻居的资料,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事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学习形式;又如在教学《平安生活》这一单元时,课前我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安全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互相展示、交流;课堂上,运用录像再现情景,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情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教材中还有诸如《我的家庭》、《爱心伴我成长》、《我爱温馨的家》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都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通过教学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因此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这些教材的德育因素,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中。在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这些名言警句基本上都集中体现在做人与做事的原则和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上,如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学然后知不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爱国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等等。这些流传千古的警句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品格,并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充分理解、运用名言警句,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外知识的收集中中。课外知识的收集是品德与社会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外收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途径各不相同,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收集,我针对教材内容的方向,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收集的途径,引导学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活动课中。《新课标》中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大胆地发表、交换看法、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如果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想法,则及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纠正。这样,通过活动课,既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陶冶了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5、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解决实际生活中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个性发展等引发的问题,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心理“预防”,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做事总喜欢我行我素,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他

们在学习中只注重个人素质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团体的因素,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团体的一分子。在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使学生相互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接纳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转变其思想,提高学生认识。同时,我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对正处于成长阶段中的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品德与社会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之,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儿童教育应当是阳光教育!我们老师应该做一个能把孩子引到阳光下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东 方 小 学

篇6: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王侠 我校开展以生命教育为德育落实途径,有机的整合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其中教育渠道之一,就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在科学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怎样发挥各个科学课程在生命教育的优势呢?针对自己在科学教学的实践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1、提高认识,制定措施

“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对我们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这两者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教学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感到自己在科学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具体的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因此,我能清醒地认识到,转变观念是落实好生命教育的前提,并努力地做到教育行为的跟进,积极的尝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另外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自己首先要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分析,了解和确定教材的各个章节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结合点,并把这些结合点都一一列举出来,作出合理的统筹规划,作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依据,这样在什么地方渗透生命教育,就有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制定出一个基本的措施方案,做到了方向明确,目标清楚,心中有数,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使生命教育在科学教学中能真正落到实处。如:《科学》课程是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自己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中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有25节的内容与生命教育有关,自己能将这25节的内容归纳出来,注意在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

2、重视设计,注意效果

教材中与生命教育有联系的结合点,各学科之间有所不同,一般在文科类的教材中,结合点要多一些,当然即使是同学科的教材里,因各章节的学习内容不同,结合点的多少也会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首先要认真的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中要仔细的分析该节课的教材中,挖掘出结合点,了解哪些知识点就是结合点、哪些是显性的结合点、哪些是隐性的结合点、掌握其结合点数量的多少,了解知识点与结合点之间的联系情况,确定两者之间有机整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整合即能有效的实现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又能自然的、恰当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熏陶生命教育,一定要注意教学的实效性,而不是生搬硬套地进行说教,要做到合理而有效地渗透,当然能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实现了结合点与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掌握好渗透生命教育的各种方法,注意渗透过程中的教育技巧。如:自己在开展‘近视眼预防’的一课中,对教材中生命教育问题就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就很有特色,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把盲人的困难照片告诉学生,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同情,从而激发学生们重视自己的眼睛健康问题,也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进行‘近视眼预防’的问题上来,教育他们‘近视眼预防’的问题要从自己做起。

3、分析特点,掌握方法

篇7: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淮中南校区物理组孟晓振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剧增。在国内,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浓硫酸伤熊事件到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马晓明的杀父案件:从云南大学生马加爵事件到北大学生以锤杀亲事件……这反映出了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生命教育已呈现出重要的时代背景,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如何进行有效实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及亟待探索的一个新课题。关键词:校园暴力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剧增。在国内,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浓硫酸伤熊事件到天津医科大学学生马晓明的杀父案件:从云南大学生马加爵事件到北大学生以锤杀亲事件……青少年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而屡屡出现逃学,因偶尔一次考试失利而引发轻生自杀等现象也屡见报端,因此社会环境、各种文化思想的交融冲击对青少年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引起专家们的关注,但最终将目光定格在学校教育。有专家组调查数据反映,在调查中显示:有49.8%的初中生和61.4%的高中生相信“人能死后复生”的说法,60%的初中生及80%的高中生相信“生死轮回,因果报应”,青少年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比例比1997年上升了100倍。这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难以置信,但这组数据反映出当今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肤浅这一现状。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生命教育已呈现出重要的时代背景,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如何进行有效实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及亟待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及界定

1.生命教育的提出

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就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并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上世纪末,生命教育传人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取得了可喜的实施效果。就我国大陆而言,上海率先在2005年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是深入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

2.生命教育的界定

现代科学认为,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一是狭义的界定,《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是这样明确提出的:生 1

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物理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对于物理教师而言,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门课程。我们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不可能机械地照本宣读本就隐涵在教材中的没有明确要求的“生命教育”。以《纲要》中对显性与隐性学科的分类来看,物理学科虽属实施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但物理学科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可以精心挖掘,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有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结合学科内容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1.进行安全教育,启迪学生要关爱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一层次是生命安全的教育,人的生命安全,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是我们长期并首要关心的问题。纵观整个高中物理教学,它涉及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等领域,与学生生活都息息相关。在物理教学中可充分发挥物理学科这一优势,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以启迪学生关爱生命,加强自我防范,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利用物理学史进行挫折教育,暗示学生要珍惜生命

挫折是指人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始料不及的困难与挫折。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面对一时的困难挫折,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导致自闭、抑郁,甚至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面对挫折?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效果往往不是最好,如果利用鲜明的人物事例,以榜样的力量进行渗透教育,以此来暗示学生要珍惜生命,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应该是个很好的途径,物理教材中就蕴涵着大量的人物事例。

例如,在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接触到牛顿时,可给学生印发一些介绍牛顿生平的课外材料:牛顿三个月时父亲去世:二岁时母亲改嫁;由于家境贫寒而失学;爱情不如意,终身未娶;为了学术的拥有权碰到了许多烦恼等坎坷经历。从中让学生看到每个人一生不可能没有挫折,科学伟人也一样,但他们都能正确对待挫折,从没有退却,更丝毫没有过轻生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今天全天下都知道的这些科学巨星震古烁今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感悟到困难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只是一些小插曲,遭遇挫折时要善于为自身打造“诺亚方舟”,把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危机转化为自己成长的契机。

三.悦纳自我,让学生认识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及自身的意义,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而要善于正确地接纳自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抛弃陈旧的一言堂,而是要把课堂活动还给学生,使他们在承担、体验角色样式的过程中,2体验生命价值。例如在“研究单摆周期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一教学片段中:先是让学生提出猜想,罗列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然后让学生分组以“控制变量法”这一研究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分成三种类型:即定性探究周期跟振幅、摆球质量、摆长是否有关)实验后对结论进行汇总。结论丰富多彩:有说周期跟振幅有关或无关的;有说周期跟摆球质量有关或无关的;也有说周期跟摆长有关的。我对他们的探究精神及结论都给予肯定,然后在重温“单摆模型”及把“单摆看成简谐振动的条件”后,引导学生去伪存真进行分析。最后告诉学生,这一“未知世界”在你们的探究下被认识了,你们做了一件几乎与惠更斯具有同样价值的事,此时学生的兴奋劲更是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兴奋”而不是“痛苦”,他们发觉自己像科学家而不是觉得自己“没用”。在这个课堂片段中,学生有合作、有倾听,在接纳自己的同时也接纳了同伴,学会了彼此尊重。学生在体验角色样式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感悟到了自己对探索“未知世界”所作的努力,从而感悟到自己的生命价值,生成了积极的生命意识。拓展了生命的精神空间,在以后的课堂活动中乃至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主动地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彰显出来。

篇8: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楷模”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 意为“榜样、模范、法式”.利用楷模对学生进行德育, 就是用他人的模范行为、先进事迹, 形象地感染学生的心灵, 把深刻的政治思想原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 其教育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可行性.青少年学生心理成熟尚不完全, 独立判断能力和自主意识较为肤浅, 对一些道德概念缺乏具体感受, 但他们有上进心, 模仿性强, 生动、具体、典型的形象能激起他们思想感情上的波澜, 并在行动上效而仿之, 发挥启动、控制、调整、纠正的实效作用.因此, 学校运用对学生道德品质影响较大的楷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楷模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内容

楷模教育渗透的内容是学生所需学习的楷模形象的一系列优秀品质, 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民奉献、爱岗敬业、身残志坚、时代先锋等等, 对教育效果、学习效果有推动作用, 并能够帮助达到期望的德育目标, 最重要的是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楷模教育有效渗透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是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科特点及教学需要确定所渗透的楷模形象的闪光点.那么什么样的楷模形象能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催化剂呢?调查统计有两点: (1) 什么样的人值得你学习? (2) 你认为作为楷模, 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或闪光点?合并统计结果后发现:37%的学生选择品格好, 26%的学生选择有才能, 20%的学生选择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 其余学生分别选择有理想、有敬业精神、讲信用、全面发展、英勇、平易近人、有爱心等等.统计结果可以基本了解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在渗透楷模形象时应该把渗透的亮点侧重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的体现.

三、楷模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的方式

1. 结合数学学科内容进行专题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中学生仅有的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 道德修养的浅薄也必然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障碍, 为此,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 要多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 创设情景, 学习楷模精神, 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习兴趣, 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数学教学依据大纲的要求每周都安排有一节拓展课, 可以利用拓展课时间进行楷模教育的专题活动, 因为时间充裕, 学生可以一次性吸收比较系统又全面的楷模内容.

2. 结合课堂操练进行思想方法和观点的直接渗透

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有些内容在楷模意义上很有代表性, 有些内容本身就是很好的楷模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楷模形象.例如, 关于“圆周率”, 教材中有一页篇幅进行介绍, 但内容较少, 所以结合教学内容网上搜索, 联系古今中外, 把圆周率的发展历程条理清晰的体现出来, 学生才能体会到圆周率的价值, 才能认可祖冲之的贡献, 并主动向这一楷模人物学习.

3. 利用课前预备两分钟或课间随机渗透

课前预备两分钟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仅提醒学生摆好桌椅, 准备好学习用品, 更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时机.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语文、英语课前由科代表领读教材, 讲成语故事、名人名言或谚语, 或背诵单词, 很少看到数学课前有此活动.所以结合楷模教育的渗透课题的开展, 积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楷模教育.有些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可以渗透的楷模形象, 强行渗透又显得生硬, 学生不易接受, 所以利用课前两分钟, 把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楷模事迹写在纸上, 并写上学号放进抽奖箱里, 每周一、三、五数学课前由科代表抽取一张, 由标明学号所对应的同学负责讲读, 学生在紧张中又充满期待, 学习中又充满乐趣.时间久了, 不仅接受了数学领域的思想教育, 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会有很好的体现.

4. 联系学生实际间接渗透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及辅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而单纯的以课本知识为载体的活动又难免显得枯燥乏味, 尤其数学, 多数的课外活动都是数学竞赛小组、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互助小组, 都以提高成绩为目的, 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极低.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与数学进行情感交流的乐趣, 利用较长的假期 (如寒假、清明、五一、暑假、十一、元旦等) 安排学生找楷模, 学楷模.找出身边的楷模, 同学、邻居、亲戚等等, 并指出向他们学习的理由;找出从小到大学习过的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楷模, 并指明这些楷模形象与哪一个知识点相关联.实践过程能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对于这样的数学作业是喜欢的, 作业完成率每次都是100%, 学生的品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而升华, 数学在学生的眼中变得丰富多彩, 解决问题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四、楷模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楷模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 目前很多人都以不同形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然而随着城镇边缘化不断加剧, 郊区优秀生源流失严重, 农民工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有些学校的民工子弟已经达到年级人数的三分之二, 地域的差异, 民风民俗的迥异, 思想认识的差距都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楷模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是否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必须慎重思考.结合实践与体会, 借鉴他人相关研究, 渗透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准确定位彼此沟通的接触点, 尊重客观事实.2.注意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及最近发展区状况.3.注意创造良好氛围, 尊重学生, 切忌主观武断, 信口开河, 缺乏重点和针对性.4.注意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楷模教育的探索仍在继续, 实践带来思考, 总结引领实践, 开展研究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能够形成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都较强的教育模式, 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心愿, 也是继续研究的动力.“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被完善.

上一篇: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招生简章下一篇:2022年教育综合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