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24-08-01

试析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用8篇)

篇1:试析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探析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在企业中实行民主管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和对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调研,认为应该着力做好和解决以下问题将会更好的推动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一是提高职工对民主管理的认知度。

在当前一些企业里多数职工群众能够发挥主人翁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职工群众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企业的主人,对企业的发展兴衰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职工,干活多挣钱是根本,决策在上层,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领导也不会重视。职工群众缺乏想企业所想,没有与企业共荣辱的思想。山柴公司工会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做法是通过经常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来提高职工群众对民主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利用宣传报,黑板、宣传栏、内部广播、内部电视、报纸、组织培训班、演讲比赛等加强职工群众对民主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并着力营造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基层单位小到班组定时召开民主会议,商讨不同层面的与职工有关的管理工作和分配制度,从不同角度宣传民主管理工作,宣讲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对民主管理工作的认知度,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首席职工代表” 和领导接待日的作用为职工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畅通民主渠道,切实保障职工民主权利,使广大职工亲身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企业的主人,把企业的前途同自己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企业经营者一道共同关心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打下

坚实的基础。

二是解决民主管理工作中职工的知情权。

在民主管理过程中,有不少企业的领导抱怨职工代表素质偏低,参政议政往往是“议不到根本上,参不到点子上”。职工代表则认为对企业的政务、生产经营情况是有限了解。其实民主管理工作首先要解决职工的知情权,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山柴公司领导认为“企业技术过硬,设备可靠,更重要的是职工思想上的可靠”。山柴公司将与本单位发展和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情发布会、内部电视、厂务公开栏、报纸广播等适当的形式实事求是的具有实效性地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开。公司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真心实意地让职工群众知政、参政、议政,接受职工群众的批评、监督。近几年,公司鼓励职工群众反映真实情况,在围绕生产难点,管理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累计征集条,采纳条,实施条,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办法,公司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也增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职工群众更加热爱企业、关心企业、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厂如家。

三是解决领导干部对民主管理的认识问题。

一些企业经营者只注重民主管理的形式,只要是上面要求的我们做了就行,不注意最终的民主管理效果;还有的经营者认为既然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把自己视为企业的主人,把职工群众当作打工者,不愿意听取职工群众意见,认为职工群众与企业是对立的。而企业改革需要的是群体功能,集体拼搏,只有依靠职工群众的参与,才能避免重大问题的决策不致出现大的失误。山柴

公司几年来专门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及《民主管理条例》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改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在对领导干部选拔和任用上要求不仅具备工作能力,而且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善于团结职工、关心职工、依靠职工群众。目前山柴公司职代会已经如期召开到第十五届三次,每年在年初召开,会上要确定全年工作目标,„.公司基层单位的二级职代会也2009年获得了山西省“五星职代会”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山柴公司领导干部对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四是加强民主管理制度落实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都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和职代会制度。但有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职代会成了“举手会”;厂务公开成了形式主义为了公开而公开,避重就轻,遮遮掩掩;职工代表提案征集有花无果;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少数职工代表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一些个恩怨带到评议工作中来,有些职工代表对民主评议工作对民主评议工作表示怀疑,认为职工提的意见再多,对领导干部的仕途也不会有影响;

要搞好民主管理工作,就必须彻底克服那些形式主义。山柴公司在深化民主管理工作中,不断通过掌握和分析制度落实情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修改完善,并根据工作需要研究制定新的制度,逐步形成了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以落实职工各项民主权利为重点,以约束企业领导行业为特征,以规范工作程序为保证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民主管理体系,在2009年山柴公司工会将IS90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民主管理工作中,提升了企业民

主管理水平,取得较好效果。民主管理工作主要有那些内容,目标明确,权责清晰、要求明确、何时做,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克服了民主管理工作的随意性,促进了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在每年召开的职代会上需要由职工代表表决通过的各种制度或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决定,都是采取票决制,彻底克服了形式主义,职工主人翁地位得到尊重,维护了职工的民主权利。按职代会制度行使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了职工代表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的作用。

企务公开是民主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职代会闭会期间职工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职工了解企业情况和维护自身权益需求重要渠道。山柴公司在企务公开上从公司到基层的领导都能认识到实行企务公开,可以集中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有效的促进企业发展,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职工经济利益,保障职工民主权利,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参与改革、生产的积极性,完善企业的法制建设,防止腐败的滋生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山柴公司严格按照民主管理标准体系执行企务公开,从企务公开的原则、形式、场所及公开的控制要求、工作程序到责任追究有效的开展了企务公开的闭环管理。保证了企业的和谐快速发展,达到了企业与职工双赢的目的。

职工代表提案是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议政谏言,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方式,是工会组织了解和反映群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山柴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职工代

表提案的征集、立案和落实工作。每年在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代表提案,都提前半个多月下发,广泛征求职工群众对公司管理改革、经营目标、新产品开发、革新改造、生活福利等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本次职工代表大会上公布提案的征集情况及上一年职工代表提案的落实情况。山柴公司代表提案工作流程是收集职工提案---提案审查委员会对提案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公司总经理批示—各主管领导批示---职能部门、基层单位落实---提案落实情况反馈---提案审查委员会---拟写提案总结报告---报公司总经理---在下次职工代表大会上通报提案落实情况。山柴公司就是严格按照民主管理标准体系要求做好提案的征集和落实工作,我们秉承职工利益无小事做到了提案件件有落实有答复,大到公司新品科研,小到职工的吃喝洗澡。山柴公司认真落实职工代表提案,充分尊重职工、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形成了“企业在职工成长中发展、职工在企业发展中成长”的良好氛围,确保企业持续发展,为创建和谐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目的是加强职工群众对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保障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不断改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企业发展。首先山柴公司规范了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管理体系。其次为了保证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结果真实性,公平客观性,做好评议前的培训工作,提高参评人员的素质,在培训中讲清形势、任务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尽可能地引导参评人员提高认识水平,增强企业责任心,及时化解评议代表中的“老好人”心态、事不关己的心态、小团体和个人利益心态、从而提高领导干部评议意见的准确性。评议结束要把评议的结果

反馈给被评议者和通过职代会反馈给职工,对与被评议者可以促进其发扬成绩,把好的东西坚持下去,促进其克服不足,提高个人素质,改善工作情况。这种反馈主要是帮助被评议者克服不足,因此,反馈给被评议者的意见应是全面而真实的。通过评议和考察之后,对领导干部有了一个总体评价,再通过对领导干部提、留、调、降、免等使用情况或各种形式的奖励、处罚,来充分体现评议结果的作用,从而不断激发参评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认真地做好民主管理工作,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能够促进企业的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达到太平盛世的和谐局面。

篇2:试析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姓名郭宏亮

学号1110612400

1专业信息管理

日期2012年4月3日

知识产权是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健全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简单的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企业改革的需求。从国际竞争的高度,提高对知识产权概念和法律关系的认识,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积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效益,是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家经济在近些年来飞速增长,我国的实体经济开始从原先的单一的加工型贸易产业经济向多元化产业经济转变,由原先的简单的制造产业为主导向高新技术研发型产业转变。由于我国的这一转变,让很多国家看到了中国这个大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国家的强盛,同时也让一些发达国家看到了更大的威胁,目前由于各国已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间经济竞争已由传统的以货物贸易竞争为主转化为以技术竞争为主。所以近年来各国开始针对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的诉讼有所上升,我国的企业面对这样问题如何应对呢?这就需要我们看看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应对的对策。

首先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由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时间不长,无论是法律保护机制还是市场运作机构都还不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身的缺陷。1980年我国才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才开始实施第一部《专利法》。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并应实际之需作过调整和修改,但是,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表现出一些本身的不合理性。例如,专利法规定的专利审批期限过长,专利费用过高,导致企业往往因害怕在专利申请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浅尝辄止。实践中,专利审查机构由于不受期限的约束,常有任意拖延专利实质审查时间的情况出现。专利的审查期限过长往往使得申请的专利技术丧失先进性,损害了申请人的利益,打击了申请人的积极性。

(2)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法律的保护不仅在于立法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有力的执法。然而调查表明,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更多地集中于司法机关的执法不力。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无法达到及时、正确的裁断要求,使得侵权纠纷中无法及时确定权属,打击侵权行为。这里除了由于司法机构、组织制度原因造成的工作作风拖沓、办案效率低下问题,同时也有司法机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的原因。

(3)行政机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权力在中国社会有其深刻的文化心理优势,由此企业普遍对行政机关存在高期望值。然而,行政机关由于体制因素而效率低下,同时,行政机关由于在司法中的地位,对严重的侵权而致犯罪的行为,缺乏防止措施和指控的权限;法院在刑事责任的追究中,按分工习惯,又将此类审判交由刑庭,而普通的刑庭往往缺乏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企业经常反映难与管理机构打交道,而且很难适用刑罚手段来保护自己,打击侵害者。

(4)中介代理市场很不完善。市场经济中,中介机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管理这种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市场中,专利代理机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等中介机构应发挥应有职能。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不仅可减少企业申请或注册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可抓住侵权行为的要害,收集有利证据打击侵权。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缺乏,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相应需求。

(5)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由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健全,加上过去中国实行成果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导致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甚至有时达到公开化。例如,有人就错误地认为“盗版”行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在中关村,凡有真的几乎就有假的,对畅销品来说,往往假的数十倍、百倍于真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很多时侯只能是无可奈何。

2、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我国的企业是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发展成长的,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层更多地强调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不够。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一直是我国企业的一大软肋,它一方面表现为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体现如下:(1)一些企业还存在“重成果、轻专利,重奖励、轻保护”的现象,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大量创新成果因未受到法律保护而成为社会公共财富,一些已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商标因不及时申请注册而被他人抢注;(2)一些企业不仅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还因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而屡屡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3)一些企业明知侵权,却仍然心存侥幸,甚至明目张胆地无偿使用别人的知识产权。

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战略规划。国内除了像海尔、北大方正等极少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有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更谈不上从战略上进行规划,企业关注的仍是有形资产的管理。没有专利战略,就不能保证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项、立项、专利申请规模、专利保护及其策略和产业化顺利进行。许多企业不知道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许多企业成果只申请了中国专利而造成技术流失,专利申请后利用率很低,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此外,还很容易导致陷入专利“陷井”与“雷区”,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不仅要支付高额赔偿,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乐驰汽车外观设计在中国属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而奇瑞汽车公司在其QQ汽车上使用了相似的设计,从而导致奇瑞公司被诉侵权,为此支付了巨额赔偿。

4、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然而,我国企业目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机构的设置和利用以及配置专业人员,没有设置专业人员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同样也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知识产权管理加以指导。

5、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的人才,1999年,我国拥有专利工作者约一万余人,平均每13万人中才有一名懂专利的人员。国内很少有企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均当作法律事务处理,缺少能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专利申请后无人管理,未能充分利用。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分离,企业仅仅是生产基地,科研开发主要由大学、研究所承担,由国家进行计划分配,导致企业研发能力薄弱,而大部分科研成果累积在高校、研究所,不能产业化、商品化;同时,也缺少精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和专利许可业务的专门人才把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起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解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行为变迁;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供给;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第一,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发挥更大作用:

1、政府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从而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规范,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范,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定,企业进出口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企业竞业禁止规定等。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很强,使得这方面的执法难度较大,而我国执法人员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应注意加强与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的沟通,聘请他们担任专家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

3、政府可引导和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在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对中介市场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

4、政府应加速我国专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尽早建立开通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专利说明书全文、法律状态查询。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省市建立远程可视审查会晤系统,方便和加速专利审查。建立多功能的知识产权文献馆,提供知识产权自动检索、知识咨询,提供专题培训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

第二,企业应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

1、企业领导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研究,并与企业业务战略和技术创新工作紧密相结合。所谓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就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发展和价值运作而制定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不仅要研究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要把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和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更大利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并受企业决策层的直接领导。这一部门的职能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情况;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工作,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策略研究;负责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等。

3、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学习和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提供指导。

第三,官、产、学应加强合作,形成互补与互动

首先,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资源,广泛开展对政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培训,以解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状况。其次,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要联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大学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该专业应是一个涉及法律、国际贸易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专业。根据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培养更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及管理人才,培养既懂法律又熟知国际贸易规则和企业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再次,可以由政府引导,加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校、科研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尽快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篇3:试析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的经营思想缺乏市场导向, 服务观念薄弱。

企业经营思想缺乏市场导向是整个企业不能很好进行市场营销的根基。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市场化改革都是按照国家的行政指令进行生产, 长期以往就使的上至企业管理者下至普通职工没有市场意识, 服务观念淡薄。

1.2 营销人员业务水平低。

在电力系统内, 传统的观点认为营销是生产的附属品, 营销应该服务于生产。而在员工激励上, 营销人员的岗位工资比较低, 企业干部提拔的时候往往优先考虑生产岗位, 这些都造成优秀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市场营销。此外, 企业对于营销在职人员的培训没有像生产岗位那样重视。

1.3 电价形成机制不能有效的反映供求关系。

我国的电价是国家严格控制的, 电力企业没有权利进行调整, 这样价格作为供求关系信号的作用就消失了。电力企业对于市场供求的反应就减慢了, 营销的积极性就降低了。

1.4 没有形成有效的电力市场营销系统。

电力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下发展起来的, 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于市场发展具有滞后性, 再加上没有全面的、系统的对生产经营的经验进行总结, 就导致企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供电企业虽然设立了营销部门, 可是由于权限的限制也不能有效的开展营销工作。

1.5 电力产品供应受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大。

国家宏观政策对电力市场营销的影响更是深远。进入“十二五”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一部分高耗能企业面临关停, 而这一部分企业是电力消耗的大户, 这样会对电力企业的盈利能力的产生威胁, 企业的营销自然不会主动。

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发展时期, 电力产品需求受国内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巨大, 任何大的经济形势的变动都会对电力企业的经营造成巨大的威胁。

1.6 电力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造成营销活动难以开展。

计划经济下, 电力企业把工作中心放在了生产环节, 轻视了服务环节的建设, 再加上部分员工在处理日常业务时态度不好, 电力行业被人们称为“电老虎”。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后, 电力企业努力改善这一影响, 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2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策略

2.1 观念创新。

供电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 真正树立起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 克服重生产、经营销思想, 一些供电企业抓电网建设, 抓安全生产, 抓设备维护力度比较大, 而相对忽视了营销工作, 而电力营销恰恰是供电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只有把握好营销工作环节, 做到电量卖得出, 电费收得回, 杜绝跑卓越滴漏, 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 企业营销手段的创新。

在我国电力销售业务中, 计算机应用是零散的, 低水平的, 尽管多数供电部门在电力销售业务中开始应用了计算机技术, 但就全行业而言, 还是无法与银行、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相比, 也就给电力行业的发展的以及电力用户带来了障碍。电力行业是公共性, 基础性, 服务性的行业, 全国各地电力营销管理MIS系统版本多样化, 不便于统一推广应用, 要加大电力营销管理MIS面向客户, 创新服务手段, 在营销收费环节, 加强银电联网实时收费系统建设, 逐步做到客户在任一银行储蓄网点都能就近交纳电费。

2.3 企业服务的创新。

一是建立一个以满足客户需要为核心的主动的营销服务体系, 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 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正确引导客户的用电需求, 对重点用电项目实行上门服务, 跟踪服务, 争取客户早供电, 早投产,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供电承诺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逐步提高承诺水平。二是科学的生产调度服务, 一方面要面向市场搞调度, 各级调应搞好每日所需负荷和电量的预做工作, 做好负荷分析和负荷平衡, 提出更科学, 更细化的调整方案, 同时做好事故应急预案, 在电网运行发生事故和异常情况下, 通过调整电网运行方式, 排除故障或减少停电损失。

2.4 重视员工教育, 建设高素质市场营销队伍。

新的营销策略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更高, 要求首先必须从思想深入消除做为垄断企业员工的优越感, 要以让客户满意作为营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用全新的思想来理解电力营销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 全过程, 全天候服务的意义。企业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 推行全员绩效考核管理, 增强竞争意识, 风险意识和危机感。

2.5 电力营销对策。

(1) 加快电网建设, 消除瓶颈效应。做好电力营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使电网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 不但要认真改善原有电网, 而且要按照发展的需要做好电网的发展规划。电网建设涉及征用土地和建设资金问题, 但关键还是资金问题。目前, 电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有两条:其一是电力建设资金用以电网建设为主, 其二是向银行贷款筹资建设电几乎。凭目前电力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信誉, 这是不难办到的, 长期以来, 电力部门都不习惯于借钱过日子, 其实, 适当的举债经营不但可优化企业的资金结构, 同时还可以利用其经济杠杆作用增加供电量和经济效益。 (2) 推行一户一表:的服务制度。为减轻居民用户的经济负担, 使广大居民用户真正享受明码实价的公价电费用上放心电, 积极在城区推行一户一表的服务制度, 逐步把用户从中间商, 中间环节:手中接管过来变为电力营销部门的直管用户。使用户在感到电价合理, 便宜的基础上, 放心地增加其用电设备, 以达到增加营销量的目的。 (3) 依法运作, 为电力营销提供防火墙。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就是法治经济, 供电企业走向市场, 必须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 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工作的作风, 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能够使供电企业有法可依供电企业一方面应严格遵照执行已有的法规定, 另一方面要学会, 掌握进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组织专门的人员开展电力营销法制化管理的研讨, 针对现行的用记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规范电力企业内部的法制化管理制度, 避免因电力企业管理不到位或投入不足带来的法律纠纷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 加快用户工程进度, 做好用电售后服务, 所有申请用电的用户都希望能早日用上电, 所有已用电的用户都希望所用的电能质量是优质的和连续不断的, 这正与电力营销部门企盼增加营销用量的愿望一致, 因此, 电力营销部门可通过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用电括弧办理和工程建设的速度, 争分夺秒地使用户早日用上电, 同时保证所有已建立供需关系的用户用电的安全和可靠, 加强对设备线路的巡查维护, 发现故障及时处理, 以减少每一环节的停电时间使用户满意。

3 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电力企业经营理念逐渐转变, 电力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转变。电力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 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营销策略, 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 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应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和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 应坚持“电网是基础, 技术是支撑, 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 会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要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 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 电力市场形势发生巨大的转变, 对供电企业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挑战, 开拓电力市场, 抓好电力营销的管理工作, 突出管理效益, 这对供电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4:试析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 文化 建设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众多民营企业家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学习,加强管理。“文化管理”逐渐被民营企业家所关注和实践,比较有效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但是,总的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并不尽人意,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值得认真分析和研究。

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功能认识不到位。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1】。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常常会发出“无声的命令”,发出“心灵的呼唤”,产生意想不到的功能:一是导向功能,她能引导企业员工自觉地做出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选择;二是激励功能,她能激励员工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三是凝聚功能,她能让员工会很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我的行为,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是约束功能,哪些不该做、不能做,她常常能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五是辐射功能,她能够通过商品流通、业务往来等多种形式,对外界产生影响和推动力;六是育人功能,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精神修养和道德素质,改善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起到教育员工、培养人才的作用。

成功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功能是间接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它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当于在企业的深层结构中“装”上了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企业创新、进步的精神动力。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由于素质的原因,未能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诸多功能。

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缺乏系统性。

有的企业只是用一些优美的、口号式的词句进行简单的概括,作为企业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在企业醒目位置进行明示和宣传,以为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有的企业非常注重厂歌厂徽、厂容厂貌等企业形象建设,注重会议、内部报刊教育,注重文体活动开展等,但企业员工并没有从内心真正地认同企业文化,未能形成与企业精神相一致的价值观;也有的企业非常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拥有一系列规范的規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却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操作上更多的以企业老板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结果大多是形式上热闹,实质上空洞,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达不到初衷。

其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家并没有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结构及其建设规律。企业文化分为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4个层次【2】。企业文化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专门的人或团队的去培育、运作它。

3、民营企业文化中心要素多模仿,缺乏个性。

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案例看,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民营企业文化中心要素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特征,“拿来主义”比比皆是。比如,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许多企业都提“顾客是上帝”、“质量第一”的口号;在企业精神方面,都写上“团结、求实、开拓、进取、拼搏”等一类词汇,这虽然反映了当前时代的精神风貌,但是缺乏个性。要把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生产”或“设计”出来【3】。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经过长期实践的发展形成的,是与自己的需要相适应的,那些照搬照抄的企业,没有考虑自己企业的特性,企业文化很难与企业融合,要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就变成一种奢谈【4】。

4、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多封闭,缺乏创新。

很多民营企业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忽视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就变化的形势做出相应的反应,不能对企业文化进行持续创新,有的甚至出现原本对于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企业文化反而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绊脚石。当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时,它很可能会扼杀企业的创造精神。民营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系统,民营企业要重视对自身的文化系统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成长。

二、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民营企业家要提升自身素质,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5】。企业家的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民营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推动者和模范者,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实施文化战略过程中,民营企业家要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1)要提高企业管理素质和能力。一要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理论,特别是“文化管理”理论,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功能,从而把企业文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二要认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尽力克服 “家族制管理”中的弊端,有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用人机制。这既是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家族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必要基础。

(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要从单一追求利润的价值观变革为追求利润和担负社会责任相兼顾的价值观。作为在市场上独立运作的民营企业,获取利润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置国家利益、社会责任于不顾,则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长久。在现实中,不少民营企业将盈利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有时为了盈利,甚至采取非法手段,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这种唯功利性的价值观终究是要被市场和社会所淘汰的。

(3)要率先示范。民营企业家要将自己所追求的文化理念具体到日常的企业运行管理中去,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为企业员工提供显见的形象和榜样,不能虚伪矫饰、说一套做一套。

2、提炼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做到定位准确。

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民营企业要提炼企业文化时要注意:首先,要充分挖掘企业家自身的内在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不能游离于本企业家的特质和本企业的历史;其次,要反映行业特点,如同仁堂的精神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6】,既体现了中药行业制作程序的特点,又折射出同仁堂人兢兢业业、严格质量治理、以诚信对待患者和顾客的观念;再次,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如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会影响成员对企业的关心程度与一体感,社会传统文化对人们改变旧观念、接受新的价值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響。

提炼企业文化最忌模仿他人、趋于雷同化,要大胆变求同思维为求异思维,追求自己的个性,善于挖掘本企业非凡的精神,使企业文化独具特色。

3、重视企业文化的“落地”,实现企业文化的物质化、制度化。

不少民营企业中存在“伪文化”的现象,即企业所宣讲的企业文化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相去很远,往往是嘴上说一套而实际工作中又是另外一套。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家没有将自己所追求的文化理念具体到日常的企业运营中去,造成企业文化不能“落地”。一般企业都只是通过宣讲、培训来使员工了解本企业的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文化特点,可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在确立了适宜的文化战略后,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应该将所宣讲的企业文化物质化和制度化,确保企业文化的“落地”。

(1)物质化。企业文化物质化指在企业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上构成的器物文化,这是一种定位企业自身文化的方便途径。首先,产品(或服务)要与企业文化相符合,选择与企业文化精神相协调的产品和服务,或是引申与产品有关联的文化理念,围绕它展开企业文化建设;其次,企业的办公场所和生产经营场所的设计、布置要充分体现企业文化,使在该场所活动的人员时刻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例如松下的整个生产线就充分体现着精益、高效、准时和纪律;而在微软的软件设计中心你不难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2)制度化。企业文化制度化是指在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中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中体现企业文化,即做到与文化战略相一致。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最能控制企业文化的工具,员工和管理者都必须在管理制度的安排下行为,因此通过管理制度可以很好的塑造员工行为,使其很好的与企业文化相配合。例如从绩效考评制度的标准中就不难发现,一个企业对哪些行为最重视,对哪些行为最排斥,这都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德 吴剑平著:《企业文化与CI策划》(第二版),5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篇5:试析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摘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力建设,就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电力基建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认真总结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学习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方法去指导工作,逐步建立人力资源工作的各项有效管理机制,开创“开拓创新”、“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电力基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努力做好电力基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能推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对电力基建企业更快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电力基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也逐渐成为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关键因素。目前,在大多数电力基建企业的人事机构中沿用落伍的管理方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急需改革。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为基础,以预测组织对人员的未来供需为切入点,内容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人员调配规划、工资规划等,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规划还通过人事政策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和重要的影响。在电力基建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规划方面缺乏长期性,没有把企业的经营现状、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相结合,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良性发展机制,人事配置手段单一,不能形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体系,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开发形式缺少多样化。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然而,以目前的情况看,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电力基建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不重视心理训练。

(2)人才开发管理缺少科学化。从思想到实践,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始终难以做到科学合理。有些电力基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投资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的重要意义。在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估和计划使用,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

(3)人才评估缺少社会化。目前很多电力基建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往往把结业考试作为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把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的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往往不能和真正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极易导致形式主义,而忽视了员工的真正价值。

在人员选拔和评价方面,权力过分集中。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用人体制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员工,而且容易造成企业内裙带关系复杂,难以有效管理的不利局面。缺少完整的人才选拔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压抑了职工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浪费,更加不利于新的人才的引进。

电力基建企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的管理制度引入滞后,尤其是人员选用受论资排

辈、裙带照顾等影响。人员绩效评价很大程度上缺乏科学依据,国企人员的升迁往往不是以实际业绩为准绳,而是以部门领导的主观认识和评价为依据,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公平和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不重视培训成果的巩固,很多管理者往往认为培训完成就意味着“培训任务、指标完成”及“员工技能长进”,对员工培训后的状态不予关注,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员工接受培训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不久就恢复到培训前的状态,培训中所学的理论不能充分地、有计划地在工作中加以运用,或者仅仅是一小部分而非系统地去实践和实施,从而造成人力、财力、精力的浪费。

另外,电力基建企业具有职位多、岗位描述差别大、非常规性任务多、各岗位工作成绩难以具体量化等特点,因此,在绩效考评方面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考评指标的设定不清晰、不明确。存在可操作性不强、考评指标与被考评者岗位职责不具有很强的的关联性、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2)考评标准存在不规范性。忽视定量考评,考核往往只注重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另外,考核标准不能很好地量化,导致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

(3)由于企业内部目标管理基础不健全,评价过程不够规范,使得考评过程很难执行,也就导致了考评结果主观的随意性,绩效考评方法主观性强。

(4)绩效考评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作支撑。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甚至缺位,对优秀员工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优秀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就最终导致企业内绩效考评根本不足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在“人员招聘”与“留才策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招聘过程中,招聘者往往忽视价值观和理念上与组织的认同,忽视企业文化的宣传,没有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人才素质模型和选拔、选聘程序,特别是在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过程中,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在“留才策略”上,一方面薪酬水平与员工价值相比严重偏低是电力基建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另一方面,大多管理者倾向于物质激励,忽视员工的技能培训、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以及对其进行“亲情管理”、“参与式管理”,致使员工流动性过高。

二、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众多的电力基建企业中,目前仍然在沿用传统国企的做法,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更不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稳定、安逸的环境很难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长期以来,电力基建企业已成为不存在风险的稳定的生存港湾,慢慢形成了一种重资历、轻考核、重关系、轻技能的不良选人与用人观念,绩效考核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得以发挥。

人员招聘面过于狭窄,不利于新鲜血液的补充,使企业缺乏更多的创造性和活力。电力基建企业的封闭管理模式,使得招聘对象往往以系统所办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为主,这样做使大批原本可能进入企业的更优秀的人才被拒之门外,使得企业招聘的员工的整体素质得不到保证,企业发展缺乏新鲜血液,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三、主要应对策略

(1)优化管理机制,基于企业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完善的评估系统以及系统的培训体系,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

化,健全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

(2)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采取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方式从内部或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是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企业的竞争将逐步演变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将逐步成为企业决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3)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逐渐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平均主义思想,完善薪酬制度,逐步建立对员工具有激励力的薪酬管理模式,使员工的薪酬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业绩好坏、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4)建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使企业培训真正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对职工的培训,应该是系统性、长期化的,人才的开发、管理和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重视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根据企业受训对象的特点、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规划,设计出个性化的内容,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跟踪,不断完善设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5)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紧紧围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大环节,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开拓创新、和谐发展”的方针,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工作领域,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职工队伍。首先,应该确定人力需求的长远计划,做到专业对口,优化人力资源配量。特别要注重加强引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其次,通过严格考核确定任职资格,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要重点培养,坚决消除用人上的“关系网”和论资排辈的弊端。然后,针对培训工作,始终把对员工的培训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综合能力,伴随的将是整个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后劲。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计划,对受训员工进行实践指导和考核,并和评估、人才提拔制度相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关注员工的基本生活和发展计划,并通过工资、待遇、福利和企业文化等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要。及时沟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为企业的成长创造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四、结束语

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只有改变旧的管理思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的环境,有效地开发和挖掘员工的各项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企业才能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地发展。

篇6:试析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张振民

摘要:对水库管理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能够起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作用。但在水库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为水库的安全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使水库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笔者结合本镇水库情况对水库管理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水库;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水利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库管理是水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进行水库管理,能够起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作用,并有效的改善水资源不足的现状。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应对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进行巩固,同时,促进小型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由于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小一型水库与小二型水库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小型水库概述

小型水库总库容在10×104m3~1000×104m3之间,通常将小型水库分为两级,即小一型与小二型水库,小一型水库的总库容在100×104m3~1000×104m3之间,而小二型水库的总库容则在10×104m3~100×104m3之间。小型水库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大坝、溢洪道和防水建筑物等,与大中型水库相比,小型水库的资金投入较少,建设难度较小,并且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在我国,中小型水库的数量较多,约占到水库总量的96%。小型水库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保障,在缓解各地的水资源缺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水库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小型水库的管理,尤其是小二型水库的管理在名义上是由乡镇府或者村委会进行的集体管理,但是在管理上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也并未对具体责任进行确认,使得各项管理工作并不能够落实,加上部分乡镇府、村委会仅注重水库出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导致水库的管理流于表面,在出现问题时则互相推脱责任。

(二)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

小型水库很大部分都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这也是小型水库管理的通病。根据对本镇小型水库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无管理机构,即使承包给养殖户养鱼,承包户也仅负责水库的关闸、放水,仅考虑如何调节库水养鱼,并未重视水库的安全管理,而对水库进行规范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既缺乏水库管理的专业知识,也无责任。使得小型水库的管理较为混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村民随意从小型水库放水、抽水和引水的现象。

(三)管理经费不到位

中央非常重视水利问题,为小型水库的投入并不少,2011年4月中央全部负担的重点小二型水库就有1.59万座,规划投资每座为240万元,其余2.51万座则由地方全额负担。但是由于财事权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也就造成了地方与群众对水库修建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地方政府的资金配套较为艰难,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希望国家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国家资金均要求配套,而各地的经济情况并不相同,加上国家优惠政策的不同,也使得各地的资金配套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交通、通讯落后,缺乏观测设施

小型水库,特别是小二型水库通常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与交通干线具有较远的距离,由于缺少进库公路,使得水库的管理与维修非常麻烦,也为抢险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部分地区的小型水库,从山脚到大坝仅有人行羊肠小道,而进出水库需要沿山路攀爬,甚至在局部险要地段还需要四肢并用。由于小型水库通常处于无人管理、无明确责任人、无固定联系方式的状态,所以当水库发生险情时,由于交通与通讯的限制,使得抢险时间贻误,进而造成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小型水库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要求配备、安全观测设施是一个通病,有的小型水库甚至还没有水位尺,在日常的水位观测中仅视有关标记进行估计,与水库的科学调度与科学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五)缺乏抢险预案

大部分的小型水库都未制定相应的防洪抢险预案,即使根据乡镇防洪预案制定了防洪抢险预案,但缺乏针对性,过于笼统。由于小型水库在修建时并没有进行正规设计,或者无设计,因此导致水库大部分工程并未达到有关设计标准,加上施工条件的限制,水库的施工质量较差,运行时间较长,而缺少规范的管理也使得水库严重老化,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随时都有出险的可能。由于防洪抢险预案制订并不完善,未对抗洪抢险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进行落实,导致在水库发生险情时,难以发现和报告,组织抢险困难,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三、水库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小型水库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设置专职的小型水库管理员,并对水库的安全管理负责,根据所在水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要求,与水库管理机构签订水库安全管理责任书,并报送至乡镇政府备案。水库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为水库管理机构正职,对水库安全管理负总责,同时也必须与所在乡镇政府签订水库安全管理责任书,并报送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必须定期督查。根据《防洪法》等相关规定的要求,乡镇长作为乡镇政府行政首长须对小型水库的防洪工作负总责,每年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签订有关责任书。

(二)建立并完善管理机构

所在区域的乡(镇)政府应对水库的管理切实负责,增强对小型水库的监管,可成立起相应的小型水库管理机构。条件允许的地方,可在水库附近建立管理房,设置专人对水库进行日常管理,并由乡(镇)长负总责;若条件不允许,可成立起水库管理的管理文员会,将办公点设在村公所或乡政府,并对小型水库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并做情况报告等管理工作。

(三)加强对管理资金的管理

水利事务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为协调好防洪、灌溉、生态、发电以及航运等各方面的利益,需要搞好水利利益核算与补偿工作。各级政府需要加强统筹,将水利资金配套相关措施落实实处,并对配套资金是否落实进行严格的监督,进而确保每项资金都用到实处。同时建立起小型水库管理的专项资金,强化水库加固等工程的招投标、资金分配使用,以及工程验收等工作,避免资金挪用造成工程夭折等情况的发生。

(四)完善交通、通讯与观测设施

小型水库的管理同样要讲求效率,进行信息化管理,进而为防洪抢险提供保障。所以,各级政府部门、水库管理机构必须对小型水库与主干公路的连接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对连接小型水库的道路和桥梁进行修建,从而保证抢修、抗洪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积极争取一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从而帮助建立起小型水库道路网络。位于偏僻地方的小型水库,应确保电信等基础设施到位,保证电讯畅通,以确保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及时的上报,做出应对措施。

(五)强化日常管理,排除安全隐患

各级政府、各地水务管理部门在加大力度管理大中型水库的同时,须将小型水库的管理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改变村集体管理的现状。由于乡镇、村集体要忙于生产,因此对水库的管理处于疏忽的状态,在水库的管理上缺乏专业知识,管理混乱,对安全隐患的认识也并不深刻,所以各地相应的水库管理机构、水务部门专员须对小型水库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做出报告与整改的意见。从而有效的防止水库漫顶垮坝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结束语

从小型水库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除了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的不完善,交通、通讯、资金投入以及防洪抢险预案也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各级政府、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外,还需要获得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进而确保小型水库安全稳定,使其更好地造福人民和社会。参考文献

篇7: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题目: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 名:XXXXXXX

学 号:XXXXXXXXX

专 业: 会计学

教育层次: XXXXX

指导教师:XXXXXX

试点单位: XXXXXXXX

日 期: 2015 年 5 月

成都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摘要】…………..………………...…………………………………………………………1 一

存货管理的内涵,目标及意义……………...…………………………………………2 二

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2(一)存货管理内部控制不完善………………………………………………………2

(二)缺乏先进的存货管理方法………………………………………………………

3(三)存货管理中缺乏运用第三方物流………………………………………………

4(四)各部门信息脱节………..………...….…….……………………………………4 三

存货管理存在问题问题的分析………………..………………………………………4

(一)导致存货管理低效的内部原因………………...………………………………

5(二)导致存货管理低效的外部原因……………...…………………………………5 四

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6

(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6

(二)有科学的存货采购管理计划……………………….……………………………6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7

(四)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7

(五)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8 【参考文献】….……………………………………………………………………………10

.【摘要】存货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降低企业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来提高企业的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企业存货的管理不仅有助于防止存货业务的错误记录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还能使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实施低成本战略,本文主要介绍了存货管理在企业中所占的重要性位置,介绍了企业存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指出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 存货

规划 管理1

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货管理的内涵、目标及意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为了出售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在生产过程、劳务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它不仅在企业营运资本中占很大比重,而且又是流动性较差的流动资产。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是保证商品供应,不出现缺货情况。但是如果盲目地追求供应不间断而增加存货量,就会带来存货积压的风险,还会增加仓储管理的成本;其次是降低成本。过多地存货要占用较多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因此在保证供应的同时,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统一起来。

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因此,一个企业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来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货管理内部控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任何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任何一个企业忽视了内部控制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我国企业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存货的内部控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记录存在时间差

首先,仓储部门和财务部门记录的时间差异。比如一个企业原有某一 产成品100件在仓库里。这个时候,会计的账中会有100的库存,仓库管理员的账上也会有100的库存。然后在销售人员与客户达成了销售50件产成品的意向或且收到了客户的货款后,会计这边 的账面将会减少50件产成品。而这时仓库管理员手中的记录还是100件。只有当这50件产品正式从仓库中被提出拉走,仓库员才会做对应的出库单。将库存余额调整到50。就会导致会计的账面库存与仓库里的实际库存存在差别,其实是存在时间差。2.财务部门对实物没有控制权

企业平时购买的存货在财务做了入库的处理,但财务部门对实物没有实施控制权。正由于缺少对存货的定期盘点来核实是否实物和账面相符合,所以财务的记录只是对企业购买的存货进行账面的记录,存货很可能存在账实不符。账实不符还有可出现另一种情况,企业账务处理不规范,实现销售不做销售收入,不按实际结转库存产成品,对收回货款不列账,形成资金体外循环,造成存货账面数大于实际库存数,账实不符;部分相关联企业之间的货物转移,双方不签订代销合同,代销或赊销商品没有如实计入库存,形成实物数大于账面数;部分企业不按规定设置保管员岗位,不按规定设置明细账。

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制定和完善存货采购计划。例如:一个企业存货流动的速度较快,特别是原材料部分,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库存量和保证每天的正常生产的需要,如果是食品类生产企业还需要考虑原材料的保质期。如果企业的存货量过多,不仅占用企业的仓库和资金占用的增加,而且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如果过少不能保证每天企业的生产需要,而如果频繁采购存货发生的费用又会增加。3.企业缺乏对存货采购过程控制

企业缺乏对存货采购过程控制,特别是对采购的内部控制不完善,很多采购的存货都由一个人完成,那么对于采购存货的入库价格就会由采购人员自己决定,增加了采购人员营私舞弊的可能性,这样企业的采购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了。其次,存货验收入库的手续的不规范。存货的验收时存货入库前的重要环节,很多企业忽视存货的验收,对与一些特殊材质的存货应该严格验收,以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时候企业采购和验收时是同一个人,大大的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企业容易忽视存货在领用的控制不完善,在领用过程中被员工私自盗用或者丢失都未能及时发现,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缺乏先进的存货管理方法

对于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存货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的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缺少有效的存货管理方法。企业由于多种原因持有不同种类的存 3

货,并且不同行业的存货种类和应用比重也不同,管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应该有很多种。现在企业常用的存货管理方法有存货储存期控制、存货ABC分类法、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等方法。很多企业都只运用一种存货管理方法来管理多种存货,例如单独存货经济批量模式,经济批量模式是根据企业日常存货用量和相关的资金成本,运用数字模式求得企业最佳的持有量的方法,但是经济批量模型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假设一次订货量无最大最小的限制,采购、运输均无价格折扣,订货费与订货批量无关和不允许缺货等,经济批量模式只是考虑存货变动性定购成个和存货成本以及允许缺货时的缺货成本,没有考虑外界其它的变化的因数,假如供应商为了鼓励客户大量的购买,通常给与不用程度价格的优惠,如果用经济批量模型就会使存货订购的数量受到影响。缺乏利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方法可能使企业因为存货量的不足而无法满足销售和生产的需要,也可能因为存货过多而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

(三)存货管理中缺乏运用第三方物流

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流通业企业,为完成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必须有与之相关的物流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存货的管理模式只是对存货预算的管理和确定最佳订货时间和订货量,存货管理“小而全,大而全”注重了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忽视了企业外部第三方物流资源的利用,企业在内部自己进行物流活动使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企业需要购买货车、建立仓库、雇佣物流人员等,接下来企业需要负责存货计划、采购、存储、领用、出库全过程的管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使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多数企业注重了存货实物形态的管理,忽视了存货价值形态的管理。目前我国企业的存货管理方法只是针对企业的自身物资资源,大大缺乏运用第三方物流。

(四)各部门信息脱节

商品实物已经入库,财务部门没有记录。由于企业采购业务与财务信息处理脱节,财务数据不能形成对物流的监控,二者在时间的反映上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仓储功能并非由本企业完全控制,虽然在预付贷款账户中反映出采购行为,却存在着企业资源被挪用的风险。

三、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导致存货管理低效的内部原因

经过调查,企业存货管理中的问题绝大部分是由企业内部原因造成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对存货本质的认识缺陷,使得企业的存货大量积压。大量的存货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成本,从这个角度上讲,存货也是企业的“负债”,企业应尽可能的以降低的存货的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致使企业的库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供,产,销各部门往往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利益,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要么企业的存货储备量低于市场需求使之失去市场机会,要么造成库存积压,增加其储存成本。3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存货的监管效率低下。企业内部没有指定关于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即使制定了也因为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使之不能有效地运行。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存货流转过程中徇私舞弊的可能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得企业难以确定科学的库存量。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致使在对库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习惯于单纯凭借主观经验,而不是运用科学的管理的方法对存货进行定性与定量控制。存货管理的技术手段落户,造成存货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企业相关部门及其上下游企业。企业内部仅仅建立了以统计核算为目的的小型数据库系统,严重时甚至会误导企业的采购与生产活动,造成企业的脱销或者积压。没有将存货管理与物流管理相结合,导致企业存货管理的成本大大增加。企业往往以库存静态管理为中心,忽略了存货管理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仅仅只局限于库存满足生产或销售需要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或者原材料。

(二)导致存货管理低效的外部原因

存货管理水平低下虽然主要是由企业自身的管理缺陷导致的,但是企业外部的一些因素也会对存货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就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人民银行总行扩大了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致使各银行的执行利率随之上升,加之各方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和资金利率风险,便大量囤积原材料,形成了较多的存货。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近年来,我国的生产性家和指数居高不下,物价上升的压力持续存在,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运输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企业为了降低缺货风险,不得不增加存货的安全库存量,并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避免物价变动产生的风险。3 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也会增加企业存货管理的制度,企业常因销售预测不准,造成已被淘汰的产品以及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大量积压。

四、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和重点。我们的大多数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销售和扩充规模上,相比之下,对存货管理则有所忽视,为了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将加强存货管 理提到日程上来。

(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存货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

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

(二)科学的存货采购管理计划 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和审定。在进行采购计划,方案的编制,审定时,首先单位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结合预算提出物质需用申请,再按权责指引审定后报生产运行部及物质装备部门根据平衡库存后编制分公司物质采购计划,经计划财务部门审核后报领导审定。然后有物质装备部门根据审定后的物质需求计划编制采购方案报相关领导审定。供应商的选择与价格确定。在该关键控制点上,公司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要求通过招投标,询比价等方式确定供应商和价格。在询比价的坚持做到货比三家,比质比价,并和相关部门一起组织价格谈判,做好相应记录报相关领导按权责指引审定。合同的签订与管理。在完成以上基础工作后即进入合同签订程序,公司按企管法律处审定的标准合同范本与供应商物质采购合同,并对已生效的合同进行统一编号后与相关的文件资料一并整理归档。采购物质验收入库。当采购物质到货后,由物质装备部门与仓库管理人员对到物质进行检验清点,并办理入库手续,编制连续编号的入库单,由保管,采购人员签字,并登记入库明细账。采购付款和核对。在完成以上相关程序和手续后,财务部门根据合同,发票,验收入库单灯资料进行账务处理。由物质装备部门填制货币资金支付审批表,按货币资金支付审批程序后报审批后进行款项的支付。月末时财务部门与物质装备部门一起对应付款项进行核对,保证账务处理及时准确,核对相符。通过存货管理的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保证了物质采购的科学性,真正表达了质优价廉,降低了采购成本,避免了重复,杂乱,无需采购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放反了存货采购环节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四)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利用第三方物流 7

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内外资源的利用上,应先整合内部资源,如企业有闲置厂房,运输设备,应先盘活利用现有资产,同时还应考虑安排就业和分流富余人员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应注意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企业存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三是加强存货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考虑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还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企业分支机构及经营网点的设置。

(五)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

1.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报告;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

2.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外购存货应符合内部《采购与付款》的有关规定;抵顶债务及其他原因入库的存货应有有关部门、人员的审批,其价值与质量状况应符合双方协议;严格验收制度,重点是对取得存货的品种、数量、规格、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设置存货明细帐,加强对代管、代销、暂存与委托加工存货的管理。

3.仓储与保管控制。首先,根据销售计划、生产采购资金筹措等制定仓储计划,合理确定库存存量的结构和数量。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再次,建立库存存货分类管理制度,对企业全部存货按其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耗用量大小和订购难度等为标准,划分出ABC类,分别管理;对贵重物品、生产用关键备件、精密仪器、危险品等重要存货采取特别控制措施。第四,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盗和防霉变措施。最后,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如有盘亏和盘盈,应分清责任,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4.监督与检查。定期检查存货业务的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收发、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存货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

总而言之,良好的存货管理是企业管理绩效优良的特质之一。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对物品的订购,储存等做有计划的安排与管理,以免因存货管理不当,是企业蒙受无谓之损失。以上对中小型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企业在努力做好以上个点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来设计与之适应的存货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存货结构的优化,提高存货的投资效率,并设计有效地监督机制来促进企业有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夏中泽,亢砚晶,浅析存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财经界,2008.2.[2]钱冰玉,当前企业存货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2008年第2期

篇8:试析企业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电子产品,存货管理,优化,建议

一、引言

当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企业必须提高存货管理水平。然而, 一些企业的存货管理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 例如存货过量、存货管理流程不完善, 这些都会增加成本, 降低企业的利润。因此, 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制约着企业的效益。企业的存货通常是企业准备出售的商品, 以及为生产商品所停留在仓库的原材料等产品。存货成为企业的流动资产, 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运作效率,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就必须有效管理企业的存货。在电子产品的存货管理中, 由于电子产品遵循着摩尔定律, 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比较短, 电子产品在市场上的热销期只有几个月, 因此, 电子产品的存货管理具有较高的挑战性。电子产品的存货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就应达到最佳组合, 才能改进电子产品存货的流转速度, 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 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 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企业存货管理出现的漏洞问题

电子产品的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进行产品制造和提供服务过程中的各类产品资源进行的存储管理和控制, 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成本效果。然而, 在实际的存货管理上面, 出现了以下存货管理漏洞。

(一) 电子产品储存数量控制不力

很多企业的电子产品存货容易出现供给不足或过多的问题。这是由于企业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 缺乏完善的电子产品管理制度, 库存管理水平上不去, 专职人员培训落后, 企业的经营者比较重视生产和市场销售, 没有进行精细化的存货管理, 导致的电子产品储存数量控制不力, 经常出现库存短缺的问题。此外, 由于市场经济具有不确定性, 企业的管理者难以有效预计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数量, 企业生产组织需要的存货数量不合理和生产工序的不科学, 直接影响到电子产品的存货数量, 不但使存货的运输成本上升, 也增大了库存量。一些企业还没有使前工序与后工序的生产能力合理匹配, 也使得半成品的库存增多, 同时, 企业管理者所做出的电子产品采购数量决策不合理, 就出现了存货异常的过量或缺少, 使得企业的库存过量或缺货, 直接导致企业存货管理能力降低, 增加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减少了企业的利润, 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 企业缺乏完善的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科学的核算计量

一些企业还没有构建科学预测市场的发展与本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的联动机制, 缺乏应有的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存在着企业对存货管理的多头领导, 企业的生产、销售、采购各环节不能相互协调和实施有效监控, 导致在企业的存货管理中出现的采购不合理, 货品数量核对不正确, 货品丢失的问题, 降低了存货的周转速度。企业对内部控制缺乏有效发挥, 整个存货管理的流程和进出货手续还不完善, 也不能对存货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 出现了存货管理的账实不符, 信息失真等情况。此外, 企业的科学的核算计量方面也很落后, 应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将存货在会计期末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来进行计量, 然而, 很多企业的核算还不能准确体现存货的期末价值, 这存在着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 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业绩, 不真实的计提体现的存货准备, 就不能科学地确定存货跌价带来的企业经济损失, 另外的原因就是企业的部分存货市场价值难以核算, 就不能计算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这些都导致了企业电子产品存货的实际价值不真实。

三、企业存货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 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和存货管理的水平

企业的生产布局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以达到最佳优化, 应聘请专家进行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合理安排, 对生产能力和人员数量进行科学匹配, 以计算出产品制成率, 最大地减少电子产品存储流程和缩短停留时间和运输距离, 降低企业的存货管理成本。企业的经营者要增强存货管理意识,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增加存货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专业化的存货管理技能, 从而严格控制存货管理, 避免随意管理, 提高存货管理的有序化。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要提高市场预测能力, 能有效把握市场波动的脉搏, 使得存货采购更加合理和科学。企业的存货管理要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即时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对存货管理的动态化监控, 建立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信息化共享平台, 准确掌握各环节的进度和数量, 使得电子产品存货管理的流程明晰和全程管理, 建立存货资产管理系统档案, 使得各部门的数字化系统链接起来。

(二) 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配销模式

企业应在电子产品的存货和采购等环节加强内部控制, 明确存货管理的控制要点, 包括建立采购计划和审核;对存货的入库要进行验收和质检, 做到单据齐全;要进行科学的存货成本核算和账实核对工作等, 专门部门确定存货领用应制定定额, 并定期送往财务部门, 合理制定成本费用的结算程序和方法。电子产品的存货管理要进行定期的存货盘存制度, 做到账实相符。对于存货的库房管理要进行设施投入, 确保存货的安全, 减少存货的损失。同时, 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存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例如, 制定负责分管存货的资金定额和具体有效的管理办法, 实行存货的分级管理, 提高企业内部的监督;实行电子产品存货内部控制的牵制作用, 保证存货在有效交易和事项中以正确的金额, 对企业的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进行核对并保证相符。企业要建立合理的配销模式, 减少存货的运输时间和成本, 降低存货的库存风险, 加快与市场供需的反应速度, 自然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企业管理者要分析生产和销售和产业供应链等因素对电子产品的影响, 建立对存货需求的信息反馈和因果关系分析系统, 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本企业的采购模式与存货管理策略, 做出科学的采购决策。

四、结论

通过对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的研究, 得出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时代, 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电子产品的存货的管理水平, 不但成为衡量企业控制成本的因素, 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标志。因此, 企业必须针对电子产品存货管理的特殊性, 对于电子产品存货管理流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加强解决存货管理的有效措施, 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 实现企业存货管理的较高水平, 确保企业实现良好的经营效果。企业对电子产品的采购和存储要实现科学规划, 减少存货管理的损失和浪费, 企业要制定和完善存货管理制度, 不断优化和改进电子产品的存货结构, 真正实现企业的管理高效率, 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凤枝.浅析加强商业企业存货管理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11 (5) .

[2].李喆.浅析企业存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7) .

[3].唐雪清.浅谈企业的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办法[J].当代经济, 2010 (7) .

[4].陈秀芝.ABC分类法在企业存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文化, 2011 (7) .

上一篇:幼儿园工作教育总结下一篇:观看《生命重于泰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