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消费环节信用体系建设思路初探

2024-07-27

食品安全消费环节信用体系建设思路初探(精选4篇)

篇1:食品安全消费环节信用体系建设思路初探

食品安全消费环节信用体系建设思路初探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食品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信用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由生存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在这一重要时期全社会对信用的价值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失信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防范和严格的惩戒,违规失信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特别是食品安全消费领域的经营企业(主要是县级以下)近些年来出现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意识和食品卫生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餐饮单位硬件设施简陋,采购渠道不规范,卫生状况差,内部管理不严,饮用水受到污染,监管上出现“真空”,食品安全等级事故频繁出现,这些问题的显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经营企业信用瑕疵,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管理缺失所造成的,它严重制约了食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到国家的形象。

在消费环节中建立怎样的信用体系才能够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答案。

一、加强宣传,努力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宣传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宣传的目的是教育群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形成共识,消费领域中的信用体系建设才能扎实开展。(1)通过媒体加以

宣传。县级新闻媒体主要平台有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系统覆盖面广,要把消费环节中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方案、承诺、做法、态势以及识假秘籍等,进行认真梳理、分解和归类,并以专栏、专辑形式,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向群众播报,让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和工作动态;(2)针对热点加以宣传。消费环节中的食品安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二是餐饮业食品安全。在餐饮业尤其是建筑工地和夜间大排档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这既是热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要定期召开这些经营人员会议,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目的告诉他们,教育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增强诚信意识。对学校食堂的经营承包者也要经常召开座谈会,敦促他们堵塞疏忽、防止漏洞,做到警钟长鸣,未雨绸缪;(3)开展承诺加以宣传。组织有一定影响的食堂、饭店、餐馆、酒店等企业,把本企业人员、采购、加工、制作、规程、质量、价位等细节,以书面形式向社会作以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让群众评判;(4)运用载体加以宣传。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除广播、电视、网络外,还要积极利用墙报、板报、条幅、标语等有效载体在显著位置加以宣传,使宣传工作不留死角;(5)进村入户加以宣传。消费环节中信用体系建设的薄弱地方在农村,应积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利用农闲、节日等,通过戏剧、小品、电影、大棚车等喜闻乐见形式向群众宣传信用知识,教育他们做新时代的诚信人。

二、健全组织,努力向基层延伸监管网络。

健全的组织网络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应积

极围绕群众终端消费环节,建立健全组织,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成立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拿出实施规划和工作方案,统筹安排,齐抓共管。另一方面监管的触觉要向村级延伸,每一个行政村聘请一至二名协管员,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督促落实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群众的建议、主张、要求和意见,使信用体系建设在基层有人抓、有事干、有作为,不在成为虚无缥缈。为了把信用体系建设引向深入,县级可以成立餐饮总协会,乡镇可以成立分协会,作为群众组织,协会应吸纳在餐饮领域中有成就、有威信、能协调、守本分的同志担当重任,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可以在协会中兼任顾问或名誉顾问,通过协调来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用协调和服务发挥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自律的功能、协调的功能、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发展出点子、为企业服务出招数。

三、建章立制,确保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好的工作制度对于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制度建设上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一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制度,如实反映消费领域中各经营企业食品安全各类信息、内容、标准和要求等,做到既有指导性,又有操作性。二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要确定评价机构、评价指标、评价原则、评价等级、评价方法和评价效力,做到评价公开、公平、公正,用良好的评价推动工作开展。三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发布制度。根据综合评价情况,定期由相关部门对餐馆、饭庄、酒店、学校食堂等饮食业的遵章守约、诚信经营正

反面信用信息,通过媒体和政府网站予以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制度。根据对消费环节各企业信用评价结果的差别,确定不同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信用差异对企业的奖惩功能,开展消费者评价、建议、投诉活动。五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奖惩制度。对各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对长期守法诚信企业应给予宣传、表彰、支持和扶持,并建立长效保护和激励机制,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重失信的企业,采取信用提示、警示、公示,取消准入资格,或限期整改并接受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行为,推进消费环节的信用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四、完善机制,以落实责任为契机不断加大行政推力。

不断加大行政工作推力,有效地凝聚方方面面的工作合力,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整,行之有效的工机制、运行机制、奖惩机制、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是促进消费环节信用体系建设落实的重要措施。一是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的工作机制。政府主要领导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牵头抓总,亲历亲为,切实制定好消费环节中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抓督查、抓落实。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直接进户入室,上前台,抓具体、抓落实、抓案例,以责任的落实推动工作的落实。二是建立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运行机制。在食品安全消费环节中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一方面,食品安全、卫生、教育等行政部门要按照机构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在政府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管其事、通力合作,加强协调,强化监管,全力落实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各经营企业,餐饮网点、学校食堂等信用体系建设的载体要明确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行为规则,不断强化自律意识,以职业道德的模范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向深入开展。三是建立褒奖守信、惩戒失信的奖惩机制。把消费环节中的经营企业分好中差三类进行管理,对重信誉、讲诚信、管理好的餐饮企业,要给予通报表扬,并作以排头兵,推介至整个行业,引领行业发展。对那些食品安全基础薄弱,安全信用意识较差的企业,那些媒体曝光频率较高,群众反映集中的经营单位,要责成限期整改,整改不过关的,坚决取缔。对那些既不算好,也不算差的企业要经常性地提醒,敦促他们严格要求,严于自律。四是建立安全有效的预警机制。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地对食品污染状况和污染物水平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估,并按有关程序,对可能发生的流行性、灾害性的疫情和食品污染事件提前进行预测预报,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五是建立快捷高效的应急机制。应急管理机制主要是因消费环节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而设定的,其着力点应放在问题较多的单位,放在可能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

总之,食品安全终端消费环节中的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性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努力,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当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升华,以勤勉敬业的精神,踏踏实实地淌出一条符合当地工作实际的诚信路子。

(陶殿华)

篇2:食品安全消费环节信用体系建设思路初探

分享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维系着复杂的市场交换和有序的社会秩序,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甚至是一种让各类经济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特殊资本”。当前,社会诚信问题广受关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诚信建设刻不容缓。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是千古不变的经商法则,更是保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一些领域却出现了较为普遍和严重的诚信缺失,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等现象屡禁不止。由于社会信用不彰,导致社会稳定的成本越来越高。

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信用管理体系,详尽记录和高效传递信用信息,通过拒绝交易形成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机制,不给失信和欺诈提供可乘之机,是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也是发达国家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成功经验。只有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加强监督管理,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才能让信用制度逐步完善,信用道德逐步确立,市场秩序逐步规范,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着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定要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把中小企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诚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大约只有10%的中小企业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获得贷款。除了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等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为此,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征信系统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有两种渠道,一是根据商业银行报送的发生了信贷交易行为的中小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和银行信贷信息建立信用档案;二是没有发生过信贷业务的中小企业向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报送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以此建立信用档案。对中小企业来说,第一种渠道是被动的,只要发生了信贷交易行为,征信系统就自动为其建立了信用档案;第二种渠道则需要中小企业主动到人民银行分支行提供自己的相关信息,方能在征信系统建立信用档案。由于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与正规银行体系发生过信贷交易行为,因此,通过第一种渠道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不多,更多的中小企业需要通过主动到人民银行提供信息,建立信用档案。中小企业一定要关注自身信用档案的长期建设和完善,并及时主动向征信系统更新基本信息。有信贷交易行为的中小企业要使用好贷款卡,在年审时及时更新基本信息、财务信息;没有信贷记录的中小企业仍需定期主动到人民银行分支行更新信息,特别要及时更新企业经营情况、出资人、高管等相关信息。中小企业还要自觉约束信用行为,因为信用档案记录了中小企业所有的信用行为,建设好自身的信用档案,必须自我约束并规范信用行为;自行规范管理制度,如果财务核算制度不规范,将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影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

二是着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这对增加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也注意到,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尤其在信用评定方面,还有不少亟待改进之处。比如,不少地区的信用评定工作由不同金融机构单独来开

展,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有各自的信用评价办法,但都主要针对那些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然而,在这一评定方式下发放的贷款额度却是有限的。随着农村集约化生产方式的推进,不少农户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来发展自己的产业,其资金需求非常旺盛,这种“单打独斗”的评定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应通过多部门形成合力,科学、合理地整合农户信用指标,调整指标权重,建立简明实用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评级系统。

三是建构电子商务交易诚信制度体系。电子商务也称为电子贸易,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易的活动或商业模式。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易模式,但电子商务的诚信状况并不乐观,不仅存在大量消费欺诈行为,而且存在大量商业诽谤现象。因此,必须加快建构电子商务交易诚信制度体系。要构建诚信评价机制,主要是完善交易双方互评机制,发展第三方评价体系。在这方面,网络服务提供商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经营者进行“企业认证”,查证“企业的合法性、真实性”和“申请人是否经过企业授权”;加大对诚信会员的支持与监督,加强网络诚信度评级,让诚信级别真正反映商户的诚信度;加强对“信息免审上网”的监控,对存在欺诈嫌疑的商户适时进行隔离和清退;完善商户诚信安全档案,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诚信报告和电子商务消费指南,合理引导网民理性消费。要改善网络环境,可以通过规整网络内在结构等方式,提高其发布诽谤言论的成本,培育良好的电子商务诚信环境。

篇3:食品安全消费环节信用体系建设思路初探

一、发展信用消费对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以出口和投资拉动为主,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处在较低水平, 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国外市场需求明显萎缩, 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2009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0.6%, 对经济的拉动为-3.7个百分点。同时, 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投资在长期内将受到政府财力的限制难以持续。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存在的内在结构性矛盾, 迫切需要进行经济战略调整, 切实将扩大需求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内需, 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上来。

注:①按不变价格计算;贡献率指三大需求增量与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拉动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世界范围来看, 发达经济体几乎都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美国信用消费比例高达90%以上, 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2/3左右;日本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1/3以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信用消费也非常普遍。信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显著, 数据显示, 美国商业信用消费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 GDP就平均增加2 498万美元。信用消费不仅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意义重大, 而且在发展个人金融服务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扩大内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应积极发展信用消费。

二、我国信用消费现状

我国信用消费始于20世纪50年代, 80年代以来, 银行以住房贷款为突破口, 不断扩大信用消费规模, 信用消费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手段得到重视和推广, 截至2011年8月末, 各商业银行人民币消费性贷款余额84 068.59 亿元, 较1997年末的172亿元增长487.77倍, 人民币消费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由不足0.23%上升到16.03%。截至2010年底, 国内信用卡发卡量达到2.3亿张, 信用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32%, 信用卡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总的来说, 我国消费以现金预算为主, 尚处于“储蓄—消费”的发展阶段, 没有发展到“贷款—消费—储蓄”的阶段。信用消费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信用消费余额占金融贷款总额的比重较小;信贷发生的主要领域集中在生产领域, 消费信用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生产信用;信用消费的产品和功能较为单一, 多集中在住房、汽车等领域, 耐用品贷款、旅游贷款等发展不足。

三、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是制约信用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信用消费发展缓慢的原因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国内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造成信用消费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发展信用消费最主要的问题是做好信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通过对授信对象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科学评价, 选择适合的客户, 避免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引起的信用风险。而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在信用风险评价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目前,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对信用消费发展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授信效率低

主要表现在授信审查周期长, 过度依赖于申请人的职业、资产、抵押等硬件条件而不是还款的意愿和以往的行为习惯, 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歧视, 同时难以有效发挥资金融通的作用。授信机构内部自建评级系统由于缺乏大规模、多渠道的数据支撑, 评价结果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缺乏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机制

信用保险、保理等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落后, 信用风险难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在不同主体之间转移和释放, 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风险过度集中, 又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使授信机构难以承担, 风险和收益不能达到合理匹配。

3.难以形成失信惩戒机制

由于缺乏对个人信用记录系统的归集整合以及信用产品的开发使用, 失信者的失信信息往往不能在不同的授信主体之间共享, 难以对守信者形成激励, 对失信者进行制约, 甚至会形成负效应, 使失信者的侥幸心理更强。

四、以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 促进信用消费发展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是促进信用消费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成熟征信国家的信用消费发展经验和近年来国内在个人信用建设方面的探索, 目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信用宣传教育活动, 培养社会公众关心信用记录、保护信用记录的意识, 普及基本的信用知识和理念, 提高全社会对信用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对公务员、律师、会计师、保险销售人员等特殊职业的重点人群展开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良好的职业信誉。逐步开展信用专业教育, 培养信用专门人才, 为信用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着力促进个人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和归集整合

首先应从政策层面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开放共享机制, 在保护个人隐私, 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推动信用信息开放共享, 使一座座信息孤岛互连, 信息互通, 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 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 建设信用信息系统, 依法归集整合分散的个人信用信息, 并进行系统地加工和整理,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个人信用档案应以个人的经济信用信息为主, 力图全面记录个人的信用行为, 平衡保护个人隐私和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3.加快个人信用法规制度建设

信用法规制度是信用体系确立的基础和保障。应着眼于信用体系建设的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 按照信息共享, 公平竞争, 有利于公共服务与监督, 维护信息安全, 保护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的要求, 逐步建立结构协调的信用法规体系, 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应重点在个人信用信息归集整合、信用产品开发和应用、信用信息安全保密及征信机构管理等方面开展信用法规制度研究和立法工作。

4.建立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机制

在人员聘用、信贷审批、信用卡发放等领域率先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信用产品使用制度, 逐步形成社会联动的失信惩戒机制。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个人给予一定的便利和优惠, 对信用差的个人实施必要的约束和限制, 使失信者对一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 增强对失信者的威慑力, 引导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5.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行业

培育和发展具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 根据国人的文化传统、行为习惯等开发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模型, 向社会提供快捷、高效、多样、专业的个人信用产品和服务。同时应逐步发展信用担保、保险等服务, 建立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鉴于个人信用服务业务涉及个人隐私, 影响范围广, 敏感度高, 应在开展相关服务之初就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加强行业自律, 确保信用服务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摘要:信用消费是刺激消费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从信用消费发展的基础环境出发, 分析了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对信用消费发展的制约, 从促进信用消费发展的角度对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用体系建设,个人信用,消费

参考文献

[1]杜泽俊.对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9) .

[2]刘建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涵、模式与路径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3) .

[3]余源培.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危机的必要反思[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 .

篇4:食品安全消费环节信用体系建设思路初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食品的源头,其质量安全倍受社会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有利于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部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精神,以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记录共享为基础,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强化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基本建成,重点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基本实现全覆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力有效,信用体系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满意度大幅提高。

(一)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信用体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当前,农业领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瞩目成效,但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信息系统建设上,还存在资源分散、信息不健全等问题。国家层面上,要依托农业领域各行业的信息化工程,以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标准化为原则,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信用信息,实现信用记录电子化存储,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主体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化项目,完善、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与本地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数据对接,及时传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加快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二)完善行业信用信息记录。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监管情况作为信用信息的重点内容,实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专人记录,及时更新,保证采集的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升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依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征信工作,及时公布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及产品的审批、撤销、注销、吊销等有关信息。鼓励和指导第三方征信机构、行业协会依法开展征信工作。要在保护商业秘密、数据及时准确的前提下,加强与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税务、知识产权、商务流通等行业的信用信息互通和交换共享,实现多部门信息联享、信用联评、奖惩联动,逐步形成主体全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

(三)强化企业和行业的诚信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督促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诚信责任,强化自律意识,实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失信行为,积极树立行业诚信风尚。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要强化诚信守法意识,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立生产记录和进销货台账,实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杜绝使用禁用农兽药和非法添加物,严格执行农兽药休药间隔期,建立内部职工诚信考核与评价制度。行业协会要把诚信建设内容纳入组织章程,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加强会员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在会员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征集会员的信用信息,积极开展非营利性的信用等级评价。

(四)完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制度是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信用体系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级农业部门围绕信用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多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等内容,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信用体系运行规范化。及时公开信用信息,按照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依法披露相对人违法失信和依法守信等重要信息。严格执行《农业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办法》,依法公开行政处罚案件信息,方便社会查询。建立褒扬守信、惩戒失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守法的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奖励激励措施,对其在申请信贷、政策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名优农资企业、农资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树立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提高其社会声誉,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建立“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对失信主体实行重点监管,扩大产品抽检范围,提高抽检频次。对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失信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惩处,并向社会公开曝光,使其失信行为众所周知,以儆效尤。加强部门联动,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阻。建立信用监督机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政务微博、“12316”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渠道,监督举报失信违规行为。对媒体曝光的失信违规行为,要及时调查处理。

(五)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诚信教育融入行业管理工作中,在核发许可证、日常监管等工作中强化对主体的诚信教育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其他专业培训等途径,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引导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树立企业诚信文化理念,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形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质量安全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诚信典范,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重点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努力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让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农民日报)

上一篇:市发展和改革局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找座位》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