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2024-09-06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通用9篇)

篇1: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张的时候,中国却处在历史上思想最为禁锢的时代,一百多次文字狱持续了近百年,中华帝国的衰落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电影《英雄》,则是当前影视剧中流行“帝王情结”最精致的代表作,它以极其唯美的形式告诉观众:反抗秦始皇的人们不识天下大局,都算不得英雄。那里讲的“天下”,并非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而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这样的“天下”与现代公民意识大相径庭,而历来的统治者无不打着“天下”的招牌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在这些影视剧中还有一种更为令人担忧的情结,即对“权谋”的礼赞。它们相当多地渲染权力场中的尔虞我诈,从欺骗、出卖,到弑父、杀兄、屠臣,这些东西抑制着民族的理性精神、诚信观念、科学态度和法治意识,助长着不择手段的流氓意识与厚黑主义,对国民心理及人格塑造,负面的影响深刻而深远。

3.以上谈到的种种落后文化的表现,大多是通过传媒传播出去的,传媒作为载体的责任无法推卸。鉴于传媒对社会累增的影响力,保持对传媒正常的批评应成为常态。传媒具有监测社会的职能,但传媒自身也必须受到社会的监督。大众传媒不可能天然地代表先进文化,因为陈旧观念、落后文化的历史积淀远比进步观念、先进文化要厚重得多。现在首先需要分清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当我们津津乐道地大力宣扬某些皇权、权谋影视剧时,恐怕我们的是非观念已经被趋利目的湮没了。对落后文化的麻木,甚至礼赞,反映了创作者、播出者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淡漠。

4.传媒对于文化娱乐的创作方向或创作角度,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与其等着各种节目制作出来后进行批评,不如主动出击,对创作者施加正面的影响。关于帝王戏,莎士比亚就写过多部,他是从批判现实主义的角度写的。中国五四时期也创作过许多中国古代戏剧,具有相当的启蒙精神,并非帝王戏、权谋戏不能写,而是以何种指导思想来写。现在的传媒文化节目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要求剧情具有较多的、集中的矛盾冲突,于是相当多的历史题材戏中编造的成分太多太滥,格调也很低下。如果作为载体的一方多出些好主意,是可以找到较好的适宜写作的历史题材的。例如,清王朝制造了那么多文字狱,其中相当多的案例具有惨烈的矛盾冲突,但是不见人来写。这类戏对于揭露和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专制特征,无疑是有意义的。

5.传媒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我们的传媒从职能上看,有责任代表先进文化。2.我们的传媒为传播先进文化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同时也宣扬了不少落后的文化观念,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方面,尤其突出。3.厘清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落后文化,是传媒在认识上的当务之急。4.解决传媒宣扬落后文化的问题,不能重复过去“大批判”的方法,要形成正常的传媒批评的新传统,制衡舆论。5.传媒宜充分发挥影响创作者的能量,在创作指导思想上、题材选择上以先进文化作为标尺。6.不宜用行政力量推行所谓的“先进文化”,需要的是尊重创作规律的软性引导。

二、大众传媒与政治

1.在当下公共领域的构建中,新闻传媒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使公民、传媒、政府三者之间形成了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而且这些过程和环节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回顾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公共事件,可以发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媒体在积极干预现实生活、维护社会有序运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独特作用。

记得美国总统杰斐逊曾经说过:“如果由我来决定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媒体与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相信,随着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广泛参与,可以充分地把民意反映出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前进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2.政府的活动都必须将大众传媒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媒介的利用主要有:

1)发布政治信息 2)宣传政治主张

3)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 4)进行舆论导向

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是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向公众传达自身主张和观念的主要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动和控制社会舆论。

在现代民主争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起主要的作用体现在: 1)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2)参与政治决策 3)塑造政治文化 4)进行舆论监督

三、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2)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功能首先表现为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报纸有经济版的,电视有经济频道,电台有经济台,出版社与杂志社印刷发行大量的经济类书籍与杂志,经济信息成了现代大众传媒的主要信息。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同时表现为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

(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与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疑问中,将传播的基本功能概括为:1环境监测、2社会协调、3社会遗产传承

2、查尔斯·赖特对三功能的补充 1959年,他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在继承拉斯韦尔的观点基础上,补充了对“娱乐”功能的论述,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扩展为“四功能说”:1环境监测、2解释与规定(与“社会协调”一致)、3社会化功能(与“社会遗产传承”相对应)、4提供娱乐。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

施拉姆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1政治功能——包括监视环境、协调、社会遗产传递;2经济功能——包括市场信息的传递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等;3一般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规范的规范的传递、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娱乐等。

4、负面的功能观

来自拉扎斯菲尔和默顿的《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1948)。在文中他们特别强调了,一下三种功能: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效应“麻醉作用”

(二)社会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1、决定媒介制度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3、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

4、决定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

5、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三)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1、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

收集信息、制作信息、发布信息,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社会总目标是各个目标的集合:群体目标、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社会其他系统的目标等。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包括: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媒介的报道和反馈功能,是大众有机会参加国家决策;媒介能传授国家发展所必需的技能。

3、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主要表现在:理解(对个人,对社会的理解)导向(行动导向,互相导向,媒介传播帮助个人协调与他人互动,个人可能依赖媒介的内容处理人际关系)娱乐(单独娱乐,社交娱乐)

4、促进社会整合 作用表现:(1)提供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2)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篇2: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控制被统治阶级冲突反抗的一种方式。

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的行为基于一种人类定义的共识,以同样的方式解释和定义多数同样的情境,在今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规范等。反观大众传媒,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看,其自身也是一种工具符号,也可以看做是我们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共识——大众传媒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同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也在不断的在人的生活中建立着新的共识。

篇3: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深入分析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二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融合, 因而必须对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只有这样, 才能使新闻传媒更好的履行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使命, 同时也有利于新闻传媒步入更加科学化、健康化、持续化发展的轨道。

一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处于经济社会的“中介场”, 因而新闻传媒直接受到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好就会对新闻传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反之, 新闻传媒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而且对于整个传媒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为新闻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和经济信息资源。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20 世纪80 年代初期, 只有10%左右的人们对社会和经济信息感兴趣,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高达70%的人们对社会和经济信息感兴趣, 这主要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为新闻传媒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 这一点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更为重要的是, 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为新闻传媒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 我国新闻传媒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特别是在我国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新媒体时代随之来临, 使新闻传媒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 中国新闻传媒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是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传媒经济的规模和数量可以进行量化, 但直到目前还没有从GDP当中分离出属于新闻传媒的经济价值, 但这并不能否认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由于新闻传媒具有很强的传播作用, 因而能够传播更加具有“正能量”的信息, 同时也能够对社会和经济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 进而推动各类问题的解决,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新闻传媒的快速发展同样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目前新闻传媒都高度重视民生新闻, 大到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 小到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通过这样的传播, 能够有效的解决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 进而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再比如, 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来说, 新闻传媒具有很强的“预警”功能, 通过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重大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传播, 能够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预警机制, 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巨大成功, 就说明了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比如新闻传媒通过广告, 能够有效的刺激消费, 这同样会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闻传媒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是创新新闻传媒发展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闻传媒要想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必须创新新闻传媒发展方式, 特别是在改变过去零散的传播模式, 将系统化作为新闻传媒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特别是要紧紧围绕“走转改”和“三贴近”, 紧紧把握和谐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 将其贯穿于新闻传媒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各个环节,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又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比如新闻传媒应当更多的选择“同期声”的方式进行传播, 这样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二是重视新闻传媒自身价值。新闻传媒要改变过去孤立的发展模式, 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好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 既要使新闻传播更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 要高度重视自身“权威性”作用的发挥, 既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引导, 同时也要重视服务老百姓, 着力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 既要推动社会治理, 又要促进经济发展。

三是体现新闻传媒平民情怀。所谓平民情怀, 就是真诚地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 自觉地尊重并维护老百姓的各项权利, 以提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己任的新闻情怀。新闻传媒要想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更加紧密, 就必须将平民情怀作为重要的发展模式,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要善于捕捉老百姓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又要善于用老百姓喜闻乐道的方式进行播报,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的未来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闻传媒已经不能孤立存在, 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此要有十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动新闻传媒改革、创新与发展, 使新闻传媒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多、更好、更有效的作用, 这一点应当成为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 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 这也是新闻传媒重要的经济责任。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将更加紧密, 新闻传媒也必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摘要:自党的十六大以来, 和谐社会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内容,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于新闻传媒来说, 应当正确处理好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 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重要作用, 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一点应当引起新闻传媒的高度重视。本文探索了新闻媒体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首先分析了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就新闻传媒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献计出力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希望对策为新闻传媒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特别是在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媒,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罗以澄.新闻媒介是和谐社会守望者[J].中国三峡建设, 2014 (02)

[2]强男, 张瑜烨.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J].当代传播, 2015 (05)

[3]潘骏晖.新闻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 2014 (32)

篇4: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摘 要】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互相促进发展。本文分别选取报纸、电视、网络这三个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探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     影响

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

有关大众传媒的定义,有多种定义方式。从手段、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是指传播媒介,即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从机构组织的角度定义,认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进行沟通,所构成的集团规则、习惯、语言、态度等。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就只剩下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而这一技术和沟通的手段、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媒体。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特别是近代社会,大众文化不能离开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影响大众文化,产生大众文化。大众媒体的类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情报信息,大众传媒制造文化,并且大众媒体将其制造的大众文化进行扩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飞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的载体。而且,虽然大众传媒是手段和工具,但是大众媒体自己本身也是沟通本体,人们通过多样的大众媒体看世界,从情报中开发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曾任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所长的斯图亚特·霍尔说:“无论是就质和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20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与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是就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控制的部分,比起目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多了。”

1.报纸与大众文化

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并不是物理、化学上等所定义的物质实体和现象,而是为了传递信息、情报,所携带的一种符号状态。特别是报纸这一印刷媒介,就是一种以活字的形式,为传播世界范围的情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将大众文化传播至每一个角落。报纸的特点为受众广泛、内容丰富、更新迅速、覆盖能力广泛。人们读了相同的报纸,如果看到同样的情报信息,容易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形成共同认知。尤其是报纸上具有评论性质的文章,代表着报社的立场,并且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思想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大众文化得以创造和传播,没有大众文化就无法得以传播,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形成的重要手段。

2.电视与大众文化

随着电视传媒的迅速发展,电视具有传播的时效性、多样性、广泛性等,能够满足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近年来可以称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2002年兴起的民生新闻,这一新型的新闻报道节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民生新闻以“民生”为理念,新闻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镜头面向大众,贴近大众,全部是大众关心的内容报道,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极高,建构着以大众为主导的大众文化,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且,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也是大众文化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省级电视台对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的制作大力投入,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不断创新、题材新颖、层出不穷,促进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审美和欣赏上不断变化的需求。

3.网络与大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其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新兴角色,冲击着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传媒。近年大众文化的盛行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网络的发展速度飞快,同时信息传播速度也变得飞快,使大众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是大众文化延伸的重要源泉。网络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其传播的情报信息愈来愈被大众所接受、所熟悉、所喜爱,甚至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新兴动力。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提高,信息大量涌现。例如,大众使用较多的微信、微博的盛行,其评论、转发功能的运用,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流行手段。而且网络媒体具有能够保存的特征,将不断发展、日益更新的大众文化永久并良好地保存下来。

三、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成就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影响着大众传媒,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使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和传播信息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使得大众传媒自身得到了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愈来愈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主要群体,是大众的文化消费形式。随着大众文化的扩散,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受众范围也从都市扩展到全体大众,具有了平民化、世俗化、标准化的特征。而且,从内容上来说,随着地方都市报纸的不断增加,其言说空间得到了扩展,从之前的政治、经济为中心扩展至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中心。大众文化也使得电视传媒具备了平民化的特征。除此之外,大众文化促使电视传媒不断发展壮大,内容不断丰富,愈加能满足大众的欣赏所需。其中,日益增加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所蕴含的大众文化也备受人们所青睐,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身心放松、压力释放。在网络传媒方面,使得本身内容就极其丰富的网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和延伸。例如,大众文化中动漫、音乐、游戏等内容与网络媒体结合,使得网络媒体中增加了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内容。大众文化与网络传媒的结合,加速了网络传媒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网络文化,网络传媒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大众文化属性。

总之,大众文化的盛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大众传媒在其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它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同时,大众文化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武小红.试论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02).

篇5: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目前相亲节目与过去存在着巨大的不同,《非诚勿扰》等节目更加“快餐化”,也更具冲突性,已经远远脱离了以前以“交友成功率”为收视目标,而是比谁的话题更生猛,谁的嘉宾更出位。这样的交友相亲节目是在男女人数严重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用极端的方式放大了80后90后城市青年婚恋观和时下剩男剩女社会现象背后深刻的因果关系,呈现他们的价值观与人内心的矛盾,将一些青年人对金钱物质的渴求,以貌取人的心理赤裸裸的表现出来,这样就会有一个戏剧冲突的效果,让观众像一部电视剧一样去欣赏过去,是单纯为交友而交友,节目的灵活性大大增加。

但是高收视率和高品质并不完全矛盾,电视台应通过优秀的节目来建立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用智慧去创作,去获得高的收视率,交友相亲节目本身的创意和诉求是很好的,对遭遇“单身危机”的社会来说,应该是一种正面效应,其中,也不乏质量水准较高,社会责任感强的节目,比如上海电视台制播的《精彩老来伴》就给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这个重大的社会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平台,通过节目,让更多人理解“黄昏恋”,让人们用正确、宽容的眼光去看待银发老人的晚年感情需求,同时鼓励老年朋友互相了解交流,积极寻找晚年幸福。

相亲节目应当重塑真情真爱的社会价值,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反之,如果为了收视率,放弃媒体责任和道德底线,用越来越大胆的言论挑战观众的极限、相亲节目即便不被广电总局叫停,也会被观众无情的抛弃。

篇6: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就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又称为“第四媒体”,它是相对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受众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以他大容量、高速度、综合性的优势,将其触角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个体受众召唤到自己的麾下,并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受众的索取新闻信息时的习性。而这一切也导致网络受众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海量信息的焦虑心理,平等参与的平衡心理,获取信息的随意心理。在网络信息超载的现在,既使受众亢奋、激动、产生竞争力,同时也使受众心情压抑、无所适从、困惑不安、产生焦虑心理。而同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也使受众不可能对网上的的每一条信息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很多都是先看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在往下看,没有兴趣就直接跳过。针对网络时代受众特殊的心理特征,网络传播者也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突出中新闻,强调新闻深度,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新闻媒体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新闻背景的说明,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平台,实现传受两方的有效互动。强化了标题意识,增强标题的吸引力。以此来迎合网络受众的心理

电影因为其艺术与商业双重身份的本质属性,必然延伸出艺术探索和轻松娱乐两种相对典型性的受众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群体,也是现代电影的最理想的新受众群,那么,中国电影对于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位置?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瞩目的国产电影集中于《没事偷着乐》等后现代主义式调侃戏谑、轻松娱乐的影片,以及艺术探索浓烈、风格独特的《霸王别姬》、《小城之春》等影片,这倒是基本上吻合了大学生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整体特点。而《大决战》、《开国大典》,作为国产电影的主旋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主旋律电影本身恢弘气势、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健康向上的主体思想,激情洋溢的表演风格等的独有的特点有关。而因为大学生特殊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判断意识,当然他们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仅仅是单项的,一维的,而是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他们在真诚的关注中对主旋律电影提出很多的意见,批评态度多于肯定态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对大学生对于中国电影在国际化浪潮的推挤下如何生存的看法,挖掘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深一层空间,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命运问题。

接下来说说社交工具的发展,移动社交工具是一种附身于手机之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如微信陌陌、米聊,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对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构建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打通了传统电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尤其是青年受众。它与传统社交工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移动性与及时性,可以随时随地即时的发送消息,避免了传统网站社交工具的弊端。二,自媒体化与整合性,个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信息。三,隐私化与个性化,微信在其设置上尊重了用户选择,提供专门的隐私设置,并且在朋友圈中的使用中,信息仅为朋友间开放,大大保护了隐私。四,服务性与到达率,微信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由于其有拉黑与隐私保护功能不仅避免了骚扰并且凸显了其服务性,如语音服务,邮件提醒、离线提醒等,在传播上,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然而微信也并不是全能没有缺点的,一是比起电脑,手机没有强大的CPU,处理信息并无优势。二十微信虽能传递语音,但却无法取代电话的即时性。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于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谓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年受众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最为迫切,尤其对新科技、新理论等新知识更为敏感,求知欲望强烈。由于青年受众在消费领域往往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更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需求所致,青年受众对新事物的好球心强。敏感性高,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快、求知欲强,对信息选择性强,对潮流的趋同性强。对传播媒介来说,拥有青年受众的多寡就和青年受众方面均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并也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那么大众传煤怎么更好的是服务于青年受众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一,适应青年特点,搞准媒体定位。二,提高传媒素质,满足青年需求。

三、真心传媒声誉,重塑传媒新形象。四,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体需要逐渐建立一套规则与自律机制。

篇7:大众传媒与文化

2.大众化报纸的影响 3.如何科学看待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源流及后继发展

4.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5.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6.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

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 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官方控制加强,出现新闻审查制度——定本制度;定期发行,基本按期连续发行;公开印刷、可以贩卖

(2)进奏官逐渐只是负责发放报纸,而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都是由种属部门接管,相当于进奏官编发工作中处于末端从属的地位 7.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1)特点: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 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

内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 读者范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信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8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9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1)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华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2、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3、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4、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5、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10综合分析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作用与影响。

西方政府的确是将海外的传教士也与海外的殖民事业紧密结合的,借助传教士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传教士在华创办刊物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宗教报刊为主;传播教义、宣传科学知识、传播西方文明;同时进行文化侵略。在为传播教义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启蒙了中国国民,为中华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1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除主流的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官员、买办。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甚至报刊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内容。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通过言论和新闻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

第五,在业务工作上,大多在形式上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经济上的困难,并且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的限禁。12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一是报刊数量多。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二是办报地区广。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上海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三是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类型。13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在戊戌变法期间,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报禁”一度被解除了,“言禁”一度被放宽了,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14.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在十年中既有快速发展阶段,也有停滞不前甚至后退的时候,不是十分稳定。党报一统天下,新中国成立前创办的有独立传统的报纸也改弦更张,和中央步调一致。新华社逐步奠定世界级通讯社的基础,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报道影响深远。广播和电视尽管无法摆脱政治形势的影响,但也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电视实现从无到有的迅速发展。原因:

报纸和期刊随着政治与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发展很不稳定。经济困难和经济调整,包括政治斗争的扩大化,自然促成了报刊数量大量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但同时在整个世界新闻制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新闻事业尤其是广电仍然有一定可喜的进步。

15.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今后将如何进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与西方的新闻频道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1)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保住自己的市场和培养年轻的观众;打造一个反应最迅速、覆盖最广泛的全国电视新闻直播系统,强调新闻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

(2)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对整个世界和国际新闻的干预性和及时性可能还有待加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由于从业人员的质量和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等问题,整体上仍缺乏像西方新闻频道如CNN的鲜明的国际影响力,缺乏在国际性的大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16 你如何看待网络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1)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媒介再次发展的有一个契机。

(2)从理论来看,网络和其他媒体存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和长处,网络的互动性和交互性同其他传统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互动而相互促进,融合是具有前景的。特别是在网络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能够提供跨媒体的平台和优势,能够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篇8: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传播媒介的发展经由原始社会的非语言符号时期、印刷媒体时代 (报刊、书籍等) 、早期电子媒体 (电影、电视等) , 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迅速崛起至今的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为主的科技数码时代。传播技术的变迁, 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交流障碍, 虚拟与模仿的方式制造出更让人信服的虚拟形象和空间形式。信息载体的迁移导致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变化, 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先后构建的字符文化、视听文化、数码文化成为人们精神文化活动和艺术生产的普遍接受来源。宏观历史发现因受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 艺术流派、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同样经历着必然的变迁变革。

二、艺术创作简介

艺术创作是对信息极为敏感的反馈表现方式, 中西方的艺术创作同是对传媒信息的一种情感表达和思考。在原始社会的非语言符号时期, 艺术创作是简单、抽象的非语言文字表现方式是对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环境的信息反馈。例如, 西方石器时代的洞窟艺术创造, 早期可见的是粗拙的动物、人物轮廓造型, 后来艺术创作手法逐渐丰满、富有情态趣味。在非语言的符号时期信息传媒处于尚未开化的阶段, 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只是一种对外界的直接反映、客观的复制, 这种复制并没有融入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精神意识情感, 这个没有媒介的非语言传媒时期刺激了艺术创作的产生发展与深入思考, 同时, 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催生了后来的字符印刷媒体时代。

三、大众传媒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杰姆逊曾经说过:“手里捧着一本小说阅读是典型的个人主义时代的表现, 因为你只能独自地阅读”。在字符文化占据统治的时代, 识字成为普遍化的现象, 文字本身作为媒介同时亦借助媒介大规模的扩散了, 文字承载着理性与思考广泛传播。艺术创作者作为信息接受主体以一种静观、主观能动的思维方式领悟分析信息来源, 是一个独立思考、理智分析的认知过程, 接受者集中精力、调动思维、唤起自我的生活阅历同时借助想象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文字成为“符号学”的基础, 建立了能指与所指的对立, 进而有所谓本质与表象的对立, 进而形成了西方社会所谓的“两个世界”的理念基础。面对字符形成的文学创作, 接受者需经过深入的思考以及对文字的精研考究, 达到对字符蕴含信息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理解和感悟, 才能“走进艺术的世界”, 才能切实感受“艺术创造的是什么, 什么创造了艺术”。在印刷媒体时代大众化与精英化的矛盾得到某种程度的化解, 印刷术使艺术创作作品更趋向大众化、普遍化, 而不是少数人所能接受掌握的精英文化。以媒体印刷批量下的传播信息为例, 书籍、报刊渗透进了日常生活, 媒体的表达信息以最为直接方式传播给接受人, 接受者则无意识的落入这个预设的信息圈中, 很难从信息文本中得以解脱, 接受者亦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自己的视角被预先设定好的状况。在这一层面上, 接受者起初就处于一个消极与被动的立场。这一时期, 西方资本主义催生下的商业化、通俗化、娱乐化的艺术产物, 这些媒介作为隐喻象征着民族性格与抱负, 进而成为一种精神文化。波普艺术 (POP ART) 的产生就是应大众传媒而生影响至今, 早期波普艺术是对高雅、精英艺术的反抗是彰显个性的情感表达, 而后发现批量的印刷生产不仅廉价、流行还更具有商业性质, 这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是不可预料的冲击。古典高雅艺术的严肃、永恒精神在此黯然失色, 艺术家需要花费更多心思与时间才能完成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对于少数的精英人群对象都得以颠覆, 在印刷媒体时代, 艺术创作开始大众化、商业化、廉价化, 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瓦特·本雅明预言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 尤其是电影的诞生及其‘胞弟’电视的横空出世, 它们逐渐从‘杂耍式玩意’的狭小天地中走出来, 凭借技术的力量和优越的技巧先后荣登‘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的宝座”。在相互竞争排挤又通力合作中催生出以图像试听为主导信息符号的文化生态, 并对传统的字符文化大举进逼, 形成问鼎之势, 由此引发了一种迥异于凝神观照的、以娱乐消遣为主的艺术接受方式。电影是“受压迫者一种打发时间的活动, 是没有教养的深受痛苦折磨的社会下层人士经过疲惫不堪的老作进行的一种消遣活动……一种戏剧, 丝毫也不需要专心致志, 并不以思维能力前提条件……它没有点燃人心灵的焰火, 而只能引起那些可笑而荒唐的希冀, 某一天在洛杉矶也成为一个明星。”电视 (影) 的镜头或画面多是直观反映我们可能熟悉或似曾相识的客观世界, 对于观看者有着直接的意义, 不需要通过阅读在进行理智思维的分析理解与思考。在早期电子媒体时代, 影像影视技术作为特殊的媒介传达信息符号和表意, 其图像画面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信息轻松传播与被接受。这一时期艺术思想的交流沟通不在局限于一个区域, 电子媒体扩宽了艺术创作来源的视野。新的艺术形式与这个时期环境相适应, 艺术与传媒不再是分割独立的概念, 包括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教育与商业无不是这个传媒娱乐的附庸, 艺术创作同时借助电子媒体造势提升艺术价值。电影同样作为艺术创造结果的产物, 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思和动态再现, 兼具复杂多样的情绪, 因着本身商业价值需要再次借助电子传媒二次传播、宣传扩充影响力。广泛的说艺术创作不再是个人情绪表达, 而是艺术创作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从而对自身做出调整与之适应发展。当然, 仍然有坚持独立艺术创作不与大众媒体合拍的艺术群体艺术流派。

“本雅明‘机械复制’的声音余音未绝,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的引吭高呼又一次响彻了宇宙寰宇。”从机械复制到数码复制, 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国际互联网迅速占据了人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媒介成为一种杂糅字符、影像、动画、声色传播为主的数码科技。这种“超文本”的载体方式通过“利用链接 (Link) ”在网上结点 (Nide) 上的信息串联而形成具有相关性信息的一种非连续 (Non-sequential) 的文本信息呈现方式。数码媒体特有的“非顺序式”结构, 具有非空间、非时间、非等级的指向特征, 这种状态使接收者阅读信息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 仿佛电影里面的蒙太奇, 是一幅全面解构的图景, 是一种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传统物质限制的乌托邦之旅, 也是一场漫无边际而又旷日持久的“人机对白”。这种超媒体不仅提供给人信息, 也给人以参与创造信息的权利, 接受者不再是被动接纳、采集的对象。

在数字媒体时代, 接受者拥有自主创造的权利, 接受者与接受者同样有传播、交流的自主性。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是一个杂糅的产物, 艺术借助数码科技创作作品, 直接利用数码科技创作艺术产物。三维视觉艺术、声光电展示艺术、数码影音演示艺术等, 都是在数码传媒的影响下艺术创作的变革, 处在这个时代, 接受者进入了一个空前自由创造的领域, 摆脱了“被迫”接受信息的限制, 可以同时享视听说的自由权利, 这个时期的大众媒体令艺术迸发创作激情和无限可能。艺术创作有更多自由发挥主观情感的客观环境, 同时迅速传播艺术理念与价值贴近日常生活, 无论是高雅艺术、精英艺术甚至是非主流艺术流派, 跨过时间、空间的局限都能获取信息。

四、结论

循着历史发展规律, 不难发现, 大众媒体变更交替和人的收方式中居住轻重的角色, 大众媒体对艺术传播、艺术创作的影响, 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影响条件的状态。本雅明的一句话有必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他说:“往往尚不显著的社会演变谋求着恰恰有益于新的接收方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3.

[2]赖阿福、高健智.《多媒体制作》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吴伯凡.《孤独的狂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9:传媒政治与大众政治认同

关键词:传媒政治;大众政治认同;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16-02

网络对全球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媒体的发展也有其深刻的划时代意义。在美国,传媒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督力量使其获得了继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之后的“第四权力”的美誉,但同时又存在着很多过分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忽视底层群众的利益。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积极地发挥媒体的作用,构建大众政治认同意识,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努力是当今转型中国社会最值得思考是问题。

1.传媒政治的概念

传媒政治是从传媒的视角来研究政治和从政治的视角研究传媒的一门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就他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来说,他指传媒与政治关系及其一般规律,是政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是关于传媒的权力构成和权利分配。在我国,传媒制度实际上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媒制度的重要核心是: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公共领域监管的功能,如提供信息、传达思想、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有限度地评判政府政策等。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出了“公共空间”(公共领域)的重要概念,是在相对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的公民社会中,各种利益团体可以就关系自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政治辩论、交流,从而影响政治进程。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其在社会影响力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召力,因而也被美国人称为继行政、司法和立法之后的第四种权力机构。媒体在推进民主等政治社会化进程中起着非忽寻常的作用,而媒体的目的性和现实服务性是在各国都被推崇的。在反法西斯战争一部分的中国战场上,中国政府就积极利用了传媒的力量,对内对外广泛宣传,国内推动各阶级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筹措战争所需金钱和物资,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条件。

2.政治认同的概念

政治认同,主要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国家、政党、政治思想在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民,都应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以某一政治角色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政治认同作为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在结果的层次上来探讨问题,分析现状,架构未来,强调的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而政治传播更多的是在过程的层次上来探讨问题,它强调的是“政治信息得以流动的过程”,是特定政治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拥有共同的媒介,其内涵表达方式也有相似处:

2.1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在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递作用。

2.2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是政治传播的渠道,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2.3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它们既是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传播的构成要件,也是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传播的重要途径。政治认同的形成渠道包括从小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文化传统和舆论导向等,其中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政治认同构建的主要方式。

3.传媒政治与大众政治认同

3.1传媒政治在构建大众政治认同过程中的作用。

传媒作为政治文化的传播力量,在推进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感情这些具体的内涵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公共服务体现在媒体方面主要表现为控制对高档消费信息的传播,平衡社会心态。传媒通常是强势群体宣扬强势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场所,政府应针对不利于泛平民社会化的媒体内容进行合理“把关”。市场化的趋势使上层消费群体的生活状态展现于大众,然而在大众社会,99%的公民都只拥有一般消费能力,人们面对与自己生存状态差异悬殊的生活方式,短期内会羡慕,攀比,追求,不利于找到合适的社会定位,从而不利于建构大众政治认同。所以作为媒体中另外一只手的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应该多提倡平民化的生活方式和平民精神,英雄主义的报道方式在短期内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热情,但不利于长期的社会发展。

媒体的载体主要是语言和图像,语言的力量在于它传播过程中的感染,它所叙述的场景不能说不是客观和真实的,但一经语言的渲染,它便具有了真实场景所不具有的诱惑,它诱发了人们的想像并在传统中]变为神话;图像是人类纪录文明的高级技术方式,但是也有一定的虚幻性,如果用的不当,会起到想不到的后果,现代影像时代的发展加速了”读图时代“是到来,也对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图像常成为”快餐文化“的罪魁祸首。媒体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尤其需要政府的有效治理,不仅要兼顾经济效益,同时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对人们精神思想的冲击。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构建大众政治认同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国家维持的基本要件,但国民素质的提高及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传媒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的把关不可能象旧传媒时代那样单一和隐蔽,这就要求他既要具有公正公开的服务精神,也要讲究宣传的技巧。对于传播带有官方意识的内涵时,不能过于明显,更要追求含蓄的民主的方式,新生代人们已不可能接受”强行给于的“,不管从物质还是到思想。市场化下的人们习惯了选择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对于单一的内涵有习惯性的排斥。于是政府在构建大众政治认同应提供更多的传导方式,国民们会拥有足够的智慧来选择崇高的东西。李普曼在他的传播学名著《舆论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现今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不是经济的、政治的或是工业的,而是在政府中间产生的一种创造同意的艺术“。

3.2大众政治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

中国转型社会的实际尖锐地提出了社会发展失衡的经济代价问题。当代和谐社会体现在量上,就是积极创建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优化国民生产结构;减少污染;加强国内外的全方位交流等。构建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型公民社会几乎是每个现代国家的目标,公民社会的基础就是要建立大众政治认同,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和谐社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大众追求目标,一如人人追求美好的健康的事物。大众政治认同不是意味着单一的控制或大同,而应该是一种流动的大统状态。世界上有形的物态是可以强力控制的,但是认同作为一种关乎心理,认知的范畴,是最难以琢磨和掌控的,然而却又可以引导。建构大众政治认同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对和谐社会不懈追求的必然道路。

参考文献:

[1] 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 --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昆著.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棋,陈熙春,王建国 主编.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赫伯特-阿特休尔著.权力的媒介[M].华夏出版社,1989.

上一篇:企业文化的解释下一篇:一个人流浪伤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