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权力监督

2024-07-14

领导权力监督(精选6篇)

篇1:领导权力监督

第三章 领导权力与监督制衡

一、领导权力的起源

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观点主要有:1.神权说;2.德仁说;3.智慧说;4.暴力说;5.契约论;6.资源说;7.接受论。上述观点中,除了“神权说”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同时也说明权力起源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二、领导权力的发展

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

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是指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这种领导权力主要具备如下特点:

(1)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相结合。

(2)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相结合。

(3)与宗法权力等血缘关系权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

(4)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相结合。

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

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其与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1)自主性非常明显,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

(2)不仅实现了同外部权力的分离,而且其内部的功能分化也日益加快。

(3)逐渐体现出典型的法理型特征。

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在转型期社会,行政领导权力的现代性特征与传统性特征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这种转变中的社会的领导权力可称为转型期的领导权力。把握转型期领导权力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现代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领导权力的含义

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这一定义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领导权力的主体

领导权力的主体包括党政机构的领导者、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以及广大的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

2.领导权力的目标

国家层面上的领导权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在这个根本目标的指引下,每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都必须制定并完成各自组织内部的分目标。

3.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领导权力的主要作用是推行政令,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方式。

4.领导权力的客体

领导权力的客体就是那些受到领导活动影响和支配的人们,包括组织成员和领导活动所涉及的社会公众。

四、领导权力的特征

1.权力的共性

(1)无形性;(2)依附性;(3)可塑性;(4)有限性;(5)强制性;(6)目的性;(7)交换性;(8)垄断性;(9)诱惑性。

2.领导权力的特殊性

(1)载体的确定性。领导权力往往以特定的组织机构为载体。

(2)职责范围的限制性以及职权层级性。

(3)领导权力的强制力往往具有强大的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

(4)目的的复杂性。领导权力的目的往往是结合了组织目标与领导个人目标的复合体。这一特征又决定了领导权力具有交易的可行性以及以公共目标换取个人目标的诱惑性。

(5)高度的垄断性。领导职责范围的限定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领导权力具有高度的垄断性,这是领导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领导权力的结构

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且进行有序性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

(1)领导权力主体

领导权力主体是指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各级领导者,是在确定领导目标、履行领导职能、取得领导绩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或集团。

(2)领导权力客体

领导权力客体是指领导权力作用的对象,即指领导活动中的被领导者。

(3)领导权力载体

领导权力的载体是指领导权力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组织依托和制度体系。这种组织结构大致在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上展开,同时这两个方向又相互交织,彼此渗透。

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

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六、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影响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宏观要素

这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国家政治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即国家政治体制,通常是指取得政权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它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治权利的运行制度等。公共部门的领导权力服从国家政治制度是权力划分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司法机关权力的配置与运用相配套。

(2)公民权利的保障

公共部门的领导权力根本而言是一种公共权力,领导权力与公民权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所以,合理划分与配置领导权力,从而创造一个独立、民主、宽松、自主的气氛是保障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社会经济结构

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否则便会带来变革甚至革命。

(4)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与心理倾向等。民族传统文化对行政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起着长久的、潜在的、无形的与不可估量的影响。

2.影响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微观要素

这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组织职能的配置

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基础。所谓组织职能,就是各种组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所具有的职责与功能。组织职能与领导权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组织职能,而去孤立地研究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科学的。

(2)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领导权力是组织机构建立的依据,组织设置的合理程度,影响着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程度。

(3)组织人员

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运行的主体。组织是由组织人员组成的,没有组织人员,组织与领导权力便全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组织人员的素质水平相适应。

总之,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七、领导权力运行的原则

1.正当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效益性原则;

5.权变性原则。

八、领导授权的含义与意义

1.领导授权的含义

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2.领导授权的意义

(1)领导科学授权是完成领导任务,实现现代领导目标的需要。

(2)领导科学授权能够锻炼被领导者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下属的锻炼、提高和发展,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总体水平。

(3)领导科学授权能够改善上下级的关系,使之更为融洽,从而营造一种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组织气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整个组织的效能。

九、领导授权的特点与形式

1.领导授权的特点

(1)领导授权在本质上是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形式。

(2)领导授权实际上是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上级领导给下属分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权限。

(3)领导授权是一种权责高度统一的行为。

2.领导授权的形式

领导授权是一种带有权变色彩的行为,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口头授权与书面授权。所谓口头授权,是上下级之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的工作分配。这种授权形式一般适合临时性与责任较轻的任务。所谓书面授权,是上级领导利用文字形式对下属工作的职责范围、目标任务、组织情况、等级规范、负责办法与处理规程等进行明确规定的授权形式。这种授权形式适合比较正式与长期的任务。

(2)根据授权的规范性程度的不同,可将领导授权分为正式授权与非正式授权。正式授权是领导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授权活动,即下属行政人员根据其合法地位获得相应职权的过程。非正式授权是指无法律特别规定或组织体系之外的非程序性授权,带有随机性,因机遇与需要而定,往往是临时性的。

(3)根据工作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上下级的水平与能力等综合情况,可将领导授权分为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制衡授权和弹性授权等形式。

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充分授权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柔性授权;二是模糊授权;三是惰性授权。

不充分授权,也称之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制衡授权,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衡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这种形式适用于工作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而容易出现疏漏,且上级行政主体管理任务重、幅度大,或本人专业知识有限的情况。

弹性授权,又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任务复杂、上级对下属的能力和水平无充分把握、环境和条件处于多变状态的情况。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领导授权的形式是多样而灵活的,上级行政主体应根据不同的任务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采取不同的形式。

十、领导授权的程序与原则

1.领导授权的程序

一般情况下,领导授权的科学化程序依次表现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授权的工作内容;(2)选择授权的对象;(3)正式授予权力并明确责任;(4)坚持请示汇报制度,及时检查监督。

2.领导授权的原则

(1)适当原则;

(2)责任原则;

(3)可控原则;

(4)信任原则;

(5)考绩原则。

十一、领导权力的异化

1.权力异化的含义

“权力异化”特指权力的蜕变,即公共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2.权力异化的特征

(1)权力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

(2)权力异化的主要内容为“寻租”与“设租”。

(3)权力异化的主客体趋向法人化与集团化。

(4)权力异化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

(5)权力异化的新形式不断出现。

3.权力异化的危害

(1)权力异化直接损害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并可能造成危及根本的合法性危机。

(2)权力异化直接消解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朝着民主化方面发展的积极力量。

(3)权力异化破坏了行政效能。

(4)权力异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权力异化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收入的分配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

(6)权力异化完全可能造成优秀人才的外流和埋没。

(7)权力异化会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十二、监督与制衡的概念与内涵

1.权力监督的含义与作用

权力监督是民主或民主政治的重要范畴,它是指国家权力机关、专门机关和公众为维护公共利益,依照一定的法律、制度规范对公共组织或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管理的社会活动。

对权力进行监督的作用有:(1)规定权力的运行方向;(2)规范权力的运行过程;(3)保障公众通过各种方式查看、督促公共部门履行公共权力,以实现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参与,提高社会的民主程度。

2.权力制衡的含义与功能

权力制衡就是享有制衡权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与群体,运用民主、法制与新闻舆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所有人与运行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关系。

领导权力制衡的基本功能是对权力正常运行的肯定和保护,是对权力偏离轨道的防范与矫正,是对权力的补充与完善。其功能具体表现为:(1)导向功能;(2)保障功能;(3)防范功能;(4)矫正功能;(5)惩戒功能;(6)调整功能。

十三、权力的监督与制衡的差异分析

1.二者的主体关系不同

一般而言,监督是发生在上级对下级的权力行为中,监督者居于主导地位,二者是不平等的。而权力制衡关系是横向的,各种权力的地位是平等的或同层次的,不存在隶属关系,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机构,分属不同的权力系统,因此不存在“左手监督右手”的问题。

2.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由于监督是自上而下的,因此更多地依赖于权力的规定性,即监督主体具有监督的权力,权威是运行监督的有效推动力。而制衡则不同,由于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制衡更多的依赖法定的程序制约,即特定的职能分工、专门的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保障监督的事实。

3.二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监督是单向行为,上级监督下级,中央监督地方,公众(权力的主人)监督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权力的代理人)。权力制衡的关系是双向的,即各种权力主体通过承担不同的职能来达成双方之间的限制与平衡。二者之间没有地位的上下之分,只有启动程序的先后之分。

4.二者的作用阶段不同

广义的监督过程也包括反馈过程,即监督既是一种事中行为,也是一种事后行为。制衡则包含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由于制衡存在的前提是平等的权力存在的既定现状,因此从程序而言,“防”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十四、我国权力监督与制衡机制建设

1.进一步调整权力结构:以权力制衡权力

权力的监督存在于上下级关系间,而权力的制衡则依赖于权力的平等与平衡。进一步调整权力结构,包括调整执政党与权力机构的关系、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执政党与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关系。合理的权力结构既要确保执政党的领导,又要避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2.道德制衡机制:以道德监督和制衡权力

道德制衡机制的含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运用好手中的权力。

现实中道德制衡机制与以权力制衡权力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3.权利制衡机制:以权利制衡权力

权利制衡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它的主要含义是,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这里包含两重意思:第一,承认公民的权利,这是一种消极的制衡作用。第二,一些公民权利可以发挥积极的制衡作用。

民主原则表明,以权利制衡权力这一机制具有正当性的基础。这一机制不仅充分体现了制衡权力的根本目的,而且弥补了其他两种机制的缺陷。这三种机制存在不同的内在制衡原理,但是在民主社会中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这三种机制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保证权力的相互制衡机制正常运行,是避免“集体异化”和“官官相护”现象出现的一种有力措施。健全以权利制衡权力的机制,使公共利益的主体——广大公民承担起监督者的责任。而同时,要发挥权利对权力的制衡作用,又离不开公共权力的恰当配置和有效的相互制衡。另外,在每一种机制的内部也要注意相互配合的问题。

篇2:领导权力监督

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

【文章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不少企业党政领导相继因经济问题出现职务犯罪。究其原因,除了他们主观上放松学习改造,法制观念淡薄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客观上对他们手中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因而导致私欲膨胀,为官一方,大势敛财,走向犯罪深渊。大量事实证明,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而腐败对社会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力量,随着腐败的恶性发展,其后果必将丧失民心、丧失政权,最终亡党亡国。

【关键词】权力运行;监督;遏制监督;

一、进一步做好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新形势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事关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是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像监督意识不强、监督机制不全、监督力度不大等,此外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尚未有效全程监督,以及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惩处尚未达到应有力度等等,也是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社会系统观的角度来选择对策路径。首先,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监督意识,要着力克服监督工作中的“三种不良心态”。要克服“不能监督,怕权力受损”的心态,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名位观、权利观、监督观,奠定自觉接受监督、从严规范行为的思想基础;要克服“不敢监督,不必监督”的心态,要赋予监督部门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权限,使监督部门充分认识到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既是一种职权,更是一种职责;要克服“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心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营造民主健康、扶正祛邪、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坚决遏制用

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切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严肃查处 “ 跑官要官 ”、“ 买官卖官 ”、拉票贿选等问题,坚决防止干部 “ 带病提拔 ” 现象。实行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加大督办和查处力度。领导干部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或行政职务以上处分且在提拔任职前已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必须对其选拔任用的过程进行调查,确实存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制度,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档案,如实记录拟任人选的推荐提名、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的情况,为实施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二、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构建反腐倡廉“防腐墙”。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机制,使党内监督制度化,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是要坚持按照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严格督促检查,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二是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探索和推行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议事规则,充分体现党内重大事项集体领导。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促使全体党员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员民主评议、述职述廉等制度,坚持领导考评与群众考评相结合,按照德、能、勤、绩、廉,结合实际,严格实行群众推荐,公示等制度。五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内责任追究机制,从问题查处上强化党内监督,积极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纯洁党员干部队伍。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实行党内监督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内部监督,在各种监督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的制约机制,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核心环节,是各种监督机制发挥有效作用的根本保证。首先要从思想教育入手,抓好领导干部党的宗旨观念、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使领导班

子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公仆意识。其次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好,要做到用人公正、公开、公平,最终达到任人唯贤,保证权力真正掌握在德才兼备的人手里。再次要严格监督“一把手”。要认真抓好述职评议、廉政档案、民主生活会、收入申报、礼品登记等制度外,还要落实好《条例》规定的“一把手”定期述廉制度、个人重大事项和家庭财产申报制度、推荐任用追究制度、廉政谈话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最后要严格执纪,对不认真贯彻实施条例的,要严格追究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首先要加强法律监督。通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司法机关在依法惩处腐败分子、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其次要加强行政监督。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执法监察,确保政令畅通。最后要加强审计监督。对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进行审计,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进行审计,对政府采购、重点工程、重点基金进行审计。同时,严格执行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做到了“逢离必审、三年审一次、一次审三年”。

五、进一步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促进工作。在实施监督中,一定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从大局和中心工作出发,追求最佳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其破坏性的负面作用,正确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首先要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的党性原则。服从于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的原则。这是新闻传媒的出发点和归宿。确保良好舆论监督效果的原则。准确把握监督的方向、分寸、火候、方式等方面。其次要确保新闻舆论监督公开、公正、信息透明。舆论监督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各新闻单位和采编人员要认真对待,及时发现社会生活中损害国家利益、侵害群众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各种事件。最后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道德和规范建设。作为新闻工作者要严格要求自己,既要敢于对各种腐败行为和严重不正之风公开批评,又要

认真抓好新闻自律,使舆论监督充分健康开展起来。

六、要进一步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长期以来,某些监督者往往自认为是政策、法令的化身,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仿佛监督他人是自己的“专权”。我们的机制、体制的种种弊端往往又疏忽了对这些“监督者”的监督,造成“监督者”缺少监督的“真空”,结果“监督者”落马的事时有所闻,造成的严重后果令人担忧。所以对监督者而言,接受监督非常重要。接受监督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素质的过程。加强监督有两种手段——接受外部监督与强化内部监督,但外部监督只有通过内部监督制约才能发挥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内部监督制约更直接、更重要、更根本。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要高度重视对自身的监督,既要自觉接受外部监督,更要切实强化内部监督。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正人先正己,只有管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监督别人,法律监督才会更有力、更有效。

篇3:领导权力监督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 可以让人谱写出光辉的篇章, 也可以把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以使人高尚, 也可以使人堕落;可以成就一个人, 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用好了就能造福人民, 实现个人的抱负, 如果滥用或失控, 不仅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而且会使个人身败名裂, 遭人唾弃。慎用权力, 对于党员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 十分重要。第一、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不过是受人民委托, 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但是, 有的人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特别是我们党在执政时间较长的情况下, 党员干部很容易产生模糊思想, 在权力从何而来, 为谁掌权、为谁服务、如何用权问题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 现在有的人认为, 权力不是党和人民给的, 而是凭自己的“本事”获得的, 凭关系取得的, 是某领导人恩赐的等等。它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当作私有商品和交换的筹码, 进行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近几年, 全国共查处了十几位省部级高官, 他们无一不在“银弹”、“肉弹”的攻击下堕落为人民的罪人。这说明, 权力一旦背离了人民群众, 就必然走向腐败。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必须牢记权力来自于人民, 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观点。第二、掌权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权”只能为人民服务, 而不能为所欲为, 更不能以权谋私。但是有的干部运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利, 为配偶子女服务, 为亲朋好友服务, 严重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心向背, 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政风廉洁, 从来都是赢得民心, 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因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第三、权力是否等于权威?现在, 少数干部有一种错觉, 认为手中有了权力, 自然就有了权威。特别是当他感到说话有人听, 办事有人帮, 甚至一呼百应的时候, 更加忘乎所以, 久而久之, 就摆出一副官架子, 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这是极其错误的。其实, 权力并不等于权威。权威应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权力本身所产生的威力;二是权力拥有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有权力并不一定有权威, 没有权力的也不一定没有权威。权威更不是与权力大小或掌权者的官架子大小成正比的。领导权威大小取决于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认可度、接受度。如果群众不认可, 不接受, 你地位再高, 权力再大, 也不可能有权威, 相反, 还会被群众所抛弃。古人云“公生明, 廉生威”。因此, 只要我们一心为民, 办事公道, 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在人民群众中就有权威。每一个干部都要懂得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懂得小节不拘酿成大恶的生活法则, 注意防微杜渐, 见微知著, 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东汉时, 有位官员叫羊续, 他的一位下属见他生活太清苦, 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鱼, 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 对不住下属的一片好心;收吧, 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无奈只好把鱼收下挂在屋檐下, 一直没有吃。后来鱼成了一条枯鱼干,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给羊续送东西了。封建官吏尚能这样, 我们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应当做得更好。

二、虚心接受群众监督。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 领导干部一要怕党, 二要怕群众。这种“怕”, 是指对组织和群众要有敬畏之心, 时时把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如果对组织和群众无敬畏之心, 我行我素, 为所欲为, 那就难免被组织和群众所抛弃。要充分认识监督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正确对待监督, 自觉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防止出现错误和腐败。一要大力破除封建特权思想, 自觉接受监督。因此, 要克服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 把自己自觉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在自己所负责的单位营造一种民主监督的气氛。二要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意见, 主动接受监督。群众的信访举报和批评意见是对干部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 群众有权按照正当的程序向上级反映, 提出批评意见。当然, 一个坚持原则、敢于负责的干部, 很可能会得罪一些人, 也难免有人向上级告状。我们不能因为信访举报和群众的批评意见中有不实之词, 就拒绝接受批评和监督, 相反, 我们应当疏通群众批评和监督的渠道, 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三要克服好人主义, 积极参与监督。每个干部既是监督者, 同时也是被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 应该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 对其他干部包括领导干部有权利、有义务进行监督。“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只有去掉私心杂念, 才能一身正气, 做好监督工作。

摘要:权力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也可以用来为掌权者个人或小集体谋利益。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条件下, 有权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潜在的可能性, 因此, 作为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 只有正确对待手中权力, 虚心接受群众监督, 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密切党群关系, 才能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篇4:领导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 文章基于领导权变理论和纳什均衡理论的相关原理,通过构建非合作博弈的监察模型,分析制约监督领导权力的动力机制,从而得出创新领导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策略:完善对权力主体的制约与监督制度,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发挥新型媒体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 领导权力;监察模型;制约监督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打造战略支点与区域创新发展”(项目编号:YCLT20144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普胤杰,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公共管理;黄武,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23-02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领导权变理论

美国当代领导权变理论学者菲德勒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用公式可以表达为:

在上述公式中,S代表领导方式,L代表领导者特征,F代表追随者,E代表环境。我们利用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讨论领导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领导权力的监督机制。

2. 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非合作博弈理论中一种博弈策略均衡的状态,即在给定其他玩家策略的前提下,任意玩家都去选择对自身利益最优的策略。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博弈中的任意玩家都没有独自改变自己策略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一个纳什均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纳什均衡现象,我们将运用纳什均衡原理构建监察博弈来分析领导权力的监督机制。

二、构建基于纳什均衡的监察博弈模型

1. 理论预设

假设一:监察博弈中有两个参与者(本文称玩家),一个为委托人(记为玩家A),一个为代理人(记为玩家B),而且均是理性经济人。

假设二:玩家A有两个策略——监察和不监察,监察需要花费的成本h>0,通过监察可以提供玩家B是否偷懒的证据。

假设三:玩家B有两个策略——偷懒与工作,工作的成本为g>0,通过工作可以为玩家A提供价值为v>0的产出。

假设四:如果玩家A有证据证明玩家B偷懒,则不付给玩家B任何报酬,反之,则将工资w付给玩家B,w>g。

假设五:两个玩家同时选择他们的策略,玩家A在决定是否监察时不知道玩家B是否会选择偷懒。

2. 监察博弈模型

当上述假设条件满足时,可构建出该监察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3. 监察动力机制分析

(1)当w≤h时的情况。在经济理性的作用下,玩家A的占优策略是不监察,玩家B的占优策略是偷懒。因为当玩家A选择不监察时,其作出的支付是-w,比选择监察时要付出的成本低(因为w≤h,所以-w>-h)。同理对于玩家B来说,此时选择偷懒要更节省成本。

(2)当w>h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中,没有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如果玩家A不监察,则玩家B严格偏好于偷懒,如果玩家B偷懒,则玩家A的最优反应是监察;如果玩家A监察,则玩家B的最优反应是工作,而玩家B工作时,玩家A的最优反应时不监察。因此,两人在均衡中必须采用一种混合策略。

经过求解,当w>h时,监察博弈的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为((g/w,1-g/w),(h/w,1-h/w)),即玩家A以g/w的概率不监察;玩家B以h/w的概率偷懒,以1-h/w的概率工作。

三、结合模型及权变理论分析我国领导权力制约监督现状

根据领导权变理论的描述,领导方式受到领导环境、领导者特征以及追随者的影响或制约,其中,领导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因而,我们结合博弈模型从领导环境角度对我国领导权力制约监督现状进行分析。

1. 政治文化环境

我国自古以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和不同信仰的国家里,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发展是有益的。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里,在国家政治层面,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而且在社会生活层面,大到君王宫廷小到寻常百姓家几乎都实行“家长制”。因此,在国家法律、社会意识等上层建筑以及人们的政治心理中,“专权”“特权”思想较为显著。新中国成立后,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但几千年来的封建专权统治还是给我国政治生态留下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官本位”的思维倾向、“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以及违纪违法的“权力寻租”行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再次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点课题,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法治实践活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成为我党执政过程中突出的重点。随着领导环境变化,领导者、追随者必然受到不同以往的约束和监督,因而在这一时期的监察博弈模型中,监察工作的监督成本(h)因素的影响率(h/w)相对下降,即监察者(玩家A)将在成本可控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更多的监察工作,此时被监察者(玩家B)被监察的概率增大,其工作积极性自然增强,即被监察者(玩家B)选择工作的概率(1-h/w)变大。虽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监察工作得到加强,反腐败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要构建一个领导权力监督监察的长效机制仍然需要全党上下长期努力。

2. 经济社会环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据世界银行统计,从2011年起,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即人均GDP已达到3000-5000美元,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论,当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时,会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即经济发展因缺乏动力而停滞不前。在此发展阶段中,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能力、调控力度均需要全体公务人员的努力付出。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就是权力寻租空间大、投机行为扩散、腐败现象蔓延、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受到严重扭曲。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曾指出,“对于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由于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没有及时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要求,出现了许多体制与制度上的漏洞,使得这一时期处于腐败现象的多发、高发时期。

3. 法治环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全面依法行政,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但是法律普及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在法律实施的某些方面还面临着巨大压力,例如法律权威性体现不足、司法独立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由于缺少有效健全的全民法治教育以及基层普法宣传系统,在基层以及农村偏远地区,民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强,民众之间在发生利益矛盾时常常采取人身攻击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社会公共治安。此外,一些从事基层公务活动的人员,对法律的敬畏感不强,“小官巨腐”现象时有发生。

四、监督机制创新策略

1. 完善对权力主体的制约与监督制度

当领导权力成为监督制约对象时,应该对权力主体的制约与监督制度进行相应完善。首先,要把握好领导权力主体准入的原则和标准,必须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等基本原则,必须按照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等标准突破地域、视阈的局限,严格选拔专业相关、能力相符的领导人员;其次,完善领导权力运行监督体系,要针对权力主体的职责范围、职能作用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清晰透明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标准。例如在坚持权责统一原则下,推行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等;再次,规范奖惩程序,完善监督制度,提高领导权力运用效益和监督效率。

2.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律与道德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律体现的是道德的最低要求,任何违反法律的(下转第30页)(上接第24页)行为均违背了社会道德,道德则是在更为宽广的领域对法律起到支撑和补充作用。领导权力的监督与制约需要法治的刚性和强制性的规范,同时也需要道德的柔性和广泛性的约束。

在法律层面,首先,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做到广泛覆盖、与时俱进,使领导权力时刻处于法律法规的监督范围内;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制度,拓宽普法渠道,努力做到广为人知、易于接受,使领导权力主体更为明确其法定职责及法定义务;再次,应该加强领导权力违法案件的司法程序(法定不允许公开的除外)的公开透明力度,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确保领导权力的各个监督主体的知情权。

在道德层面,首先,要不断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努力做到广为认同、人人践行,使领导权力主体提升自我的约束意识和整体的精神内涵;其次,要完善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和传承机制,努力做到循循善诱、自觉主动,使领导权力主体自觉保持优良传统。

3. 发挥新型媒体的监督作用

在领导权力的监督过程中,必然需要一定的载体或工具,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体的部分舆论监督功能已经被一些新型媒体取代,新型媒体以其传播迅速、便捷、广泛等特点正日益发挥着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我们应该将新型媒体作为领导权力监督的重要力量,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广泛的社会监督,积极挖掘和发挥新型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例如开展微博问政、网络政府建设、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网络论坛等,扩大社会监督的范围并提升舆论监督效率,使领导权力的监督体系更为完善、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霍元奇.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我国社会领域反腐败问题 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3] 秦小茹.中国的“两会”制度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5:领导权力监督

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的研究

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历来是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向全党同志指出:“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关键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同时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领导干部管好权、用好权。      一、 领导干部要立足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从诸多的报章刊物上和很多腐败案件上,在剖析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时,一个共有的特点就是长期脱离群众,放松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使自己走了腐化堕落的道路。所以开展正确的权力观的教育,是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任务。在我们领导干部中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使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的懂得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党工作,为人民谋利益的,而决不允许把权力作为自己为所欲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是每一个真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力观,领导干部的职务意味着服务,权力意味着奉献,要时刻牢记江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立党为公,诚心为民,淡权淡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这样的领导干部才会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基础上,领导干部要有不断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手中的权,看待名和利。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拒腐防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再完善的制度,再严格的监督,自己不去执行,还是空话。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凡属重大决策、干部任免和大额资金的使用上等,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不准个人说了算。一个单位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得好,这个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风气就正。每一个领导干部在班子内部,要切实担负起互相监督的职责,被监督者要自觉乐于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并把他看成是对自己、家庭的关心和爱护。而不能仅把他看成对自己权力的约束。监督者要立党为公,在工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运用党性原则切实解决上级监督不及时、同级监督受干扰、下级难以监督的状况。增强廉洁自律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二、 要把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利的主要环节作为实施监督的工作重点      把行使权力的主要环节作为实施监督的工作重点,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权力监督执行机制,将领导干部的权力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中。1、对决策重大问题的监督。很多腐败案件警示我们,造成腐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发扬民主,往往是领导干部一人说了算,要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由领导班子按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集体研究决定,需要表态时,实行票决制,确保能够反映代表多数人的意见和愿望。在一个班子内部,大家应该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只有一言堂而没有其他的声音,那就容易出问题。2、对选拔干部使用权的监督。对干部的选拔、调配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除参考被使用者的德、能、勤、绩、廉外,还要利用群众座谈会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行公示和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关键要抓好“一把手”。首先要把“一把手”选准选好,这是前提,同时要对“一把手”的用人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从制度上对“一把手”的用人行为进行规范,保证“一把手”正确行使权利,避免选用干部上产生的偏差。3、对财务支配和使用权的监督。要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审批监督制度。这不仅反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腐的`课题,更是努力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要突出强调:一是加强内部监督。先计划、后用钱,采取分管领导初审,财务人员严格把关,行政“一把手”审批,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坚持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实行有效的监督制约,堵塞财务管理漏洞。二是接受公开监督。领导干部要通过每年两次以上的财务公开,实行广泛的党员干部监督、社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廉洁自律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三是强化法定监督。即财政、审计和纪检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强化对财务专项管理和监督,离任、提升审计形成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合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管理就落实到哪里。      三、 强化制度监督,进一步增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规范性,确保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      制度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法宝,是衡量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是否落实到位的一个分水岭,所以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抓好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去年,中央专门出台了《干部任用条例》,省、市、区也出台了不少的制度、规定,这些政策规定都为我们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提供了执行的依据。作为领导干部本身,除了严格执行党内监督5项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收受礼品登记三项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干部提醒谈话、诫免谈话等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外,我们还应该根据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采取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百万市民评机关、领导干部述廉,这些都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他能使领导干部经常受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勤勉自律意识,也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振奋了领导干部的工作精神,促使他们自加重压,勤政为民,廉洁奉公。

 

篇6:领导权力监督

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是执政党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就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进行了调研,并对近年来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办理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进行分析,感到领导干部腐败主要是权力失去监督,规章制度弱化,政治学习虚化,理想信念淡化,个人的私欲恶性膨胀等原因所致。其行为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可见,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势在必行。然而,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应着力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要善于把握重点,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上下功夫。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领导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仅党的领导和机关要严格遵循,政权机关同样要严格遵循。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

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实践一再证明,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得好,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就有了保证;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党内生活不正常,班子就会出问题,个人也会出问题。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是要严格落实“十六字”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凡涉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按决策程序,议事规则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而且一经作出决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都无权随意更改。二是要严格落实个人分工负责制。要按民主集中制原则,抓好党委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的落实。对那些过于集中又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要严格规范、合理配臵和科学分解,使分解后的权力运行规范化、程序化,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减少或杜绝在执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的可能。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正职对党委和上级负责、副职对正职负责,切实加强班子的内部监督。三是要严格检查、赏罚分明。要加强对贯彻集体决议的检查,及时总结经验、补充、完善、纠正偏差。坚持做到奖惩分明。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执行集体决议过程中,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各行其是,把自己凌驾于集体领导之上,拒不执行决议者,以及失职渎职者,一定要追究其责任,严格执行组织纪律。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要把事前预防和事中约束作为重要的监督环节。

党的十六大和中纪委三次全会强调,要强化监督、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从严监督,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事前监督,一是要抓好决策民主化,这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要发扬民主作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行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切实根据上级精神和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切忌主观臆断,想当然事前拍胸脯,事中拍脑袋,事后拍屁股的现象。二是要确定重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督管理范围,加强对敏感的人和事及腐败易发高发行业、易发对象、易染时期、易染部位的监督,把拥有执法权、行政审批权、人事权、财权的个人、部门作为重点。防止越权、侵权、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三是要拓展监督空间,实施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很重要的一条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运行监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具有“双重人格”,台上讲的和台下做的不一样,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不一样,加之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活动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分散性,自认为无人监督,放弃自律,所以什么事都敢干,什么地方都敢去,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忘记了党纪国法。因此,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活动也应纳入监督范围,实施全程监控。此外,对领导干部岗位变动,职务升迁及家庭有婚丧嫁娶、乔迁新居、逢年过节等特殊时期,做到未雨绸缪,早打招呼、早提醒,保证事前监督落实到位。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要着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

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如何,对群众具有强烈的影响、示范和导向作用。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政治道德内涵。可以说,领导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政治与道德的高度统一。一是要着力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政治判别力、政治敏锐性,坚定政治立场、党性观念和理想信念。二是要着力加强正确的权力观教育。权力观是观察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直接、最集中、最具体的窗口。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反复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就是服务。要教育领导干部牢记“一个宗旨”,坚持“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弘扬优良传统,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三是要着力加强法纪教育,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党的十五大以来,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建立党的纪检和行政监察两个法规体系,相继出台了一批反腐倡廉的规范性文件,初步实现“有法可依”。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一要把领导干部普法用法工作摆上重要位臵,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坚决克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二要强化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三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治展览、警示教育等。使领导干部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要努力拓宽监督渠道,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监督的网络。

要克服监督上的局限性,消除监督的“空白区”和“中间地带”,必须不断拓宽监督渠道,综合运用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舆论监督等各

上一篇:责任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变更地址办理流程下一篇:影像档案见证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