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024-07-25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共8篇)

篇1: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那么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下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1.主观能动性原理

【基本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主观因素

【方法论】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规律客观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从获得途径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③从认识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④从认识的作用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关系。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的。

【方法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的.所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联系,所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原理

【基本观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

[原理内容]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又要反对不善于思考、不经过思考就盲目下结论的经验主义。既不做实践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而应当把这种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应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

7.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的辨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根本目的。

【方法论】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8.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综合离不开分析,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分析以综合为指导。所以,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方法论】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中要善于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9.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原理

【基本观点】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0、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1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篇2: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读《矛盾论》有感

摘录——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这样,唯物辩证法就有力地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外因论或被动论。这是清楚的,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的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的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很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言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可以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上,虽然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情况的。但换个角度想,只有通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在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么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况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这个例子,其实可以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这里指出来,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至此,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便陈述完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和理论,缩在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实也难讲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知道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脑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只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后酿成悲剧的例子。这里再插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的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己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话题在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来,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法院判决每一个案子,都要根据案情的不同来定罪。比如同样是杀人,最近最热的两名杀人犯——药家鑫与夏俊峰,一个是撞伤人之后拿刀继续捅死伤者的学生,一个是因为城管执法暴力,为了维持生计而被逼杀人的小摊贩。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对于药家鑫,人民群众发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杀人偿命”、“十恶不赦”的声音,而对于夏俊峰,更多的人则是同情这样一个小贩子,同时还怒斥城管暴力执法是罪有应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同样的杀人犯,他们有不同对待方式,但是法院最后的判决结果却是一样的——死刑。这其中首先牵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杀了人;再之后,人民群众与法院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群众对于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法院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别采取了慎密的调查与仔细的取证;最后,我们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们的二审终审判决都是死刑,因为他们的行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都触犯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他们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之前讲述的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到不止一对矛盾的存在——杀人犯与被害者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法院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被害者家属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说杀人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为这对矛盾直接导致了案情的发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法院在判决的时候,是以基本事实为准绳、以主要矛盾为重点来进行的,在两人杀人的既定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但同时我们也相信,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仅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联系都是法院在判决时候所要考虑在内的因素,这也就是对待次要矛盾时的一种统筹兼顾的方法。

拿我自己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有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达到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们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己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考虑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己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其实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矛盾方面的理论,但我认为已经将自己深有感悟或者体会的几点陈述在了上文中。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

在国内,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成果。南京大学教授张一兵在其著作《回到马克思》中提出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从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方式是突破“中西马”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的新尝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回到马克思》一书是对传统学术研究“人名+书名”研究模式的颠覆, 是对“人们尚未理解以何种范式能够利用相关研究史料做出本质性的阐释结构, 揭示出本质性的过程和规律”这一担忧的积极回应。对马克思的理解还包括生存论转向, 这一观点在杨耕教授所著的《为马克思辩护》中得到了阐述。杨耕教授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髓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注, 这种感觉关注就自然包含了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因此, 这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方位体系。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 也是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哲学革命的根本理由。但是,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发展也存在着争议。有学者提出后马克思主义, 并依此来解决传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困境。学者高远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发表了题为《后马克思主义:时代背景与理论策略》一问, 该文是对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解读。高远指出, 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无法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本质, 因此只能作为一种思潮过客而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方面, 有学者也提出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 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将取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成为当代哲学的新的基本问题。这种观点以俞吾金教授所著的《重新理解马克思》为代表, 他支出这种基本问题的转变是解决哲学二元论的第三条道路。“俞吾金教授在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创新, 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并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哲学理论的基础上, 进而提出马克思哲学核心问题的新思想。”后来的很多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 他们从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人的论述中阐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价值,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当代马克思主义就是从一种理论形态到另一种理论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特有方式。

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近年来马克思理论前沿的热点问题, 王荣栓教授所著的《重读马克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理论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貌, 才能深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最根本的应该是其内容体系的整体性, 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国内很多学者都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12年发表于辽宁大学学报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回顾与瞻望》, 在文章中房广顺教授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这个角度说, 之前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研究方式是需要讨论的, 整体性研究方式主张以一脉相承的整体理论体系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脉络。尽管如果, 这些研究范式仍然是把“中西马”作为一个基本方法, 从“中西马”的逻辑路径中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点并没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郭小香.试析阿尔都塞“总问题”概念的三重意蕴兼论对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5) .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篇4: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所凝结而成的精华,它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唯物主義与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14世纪末到15世纪这个时期,有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在西欧的封建社会内部出现并成长。资本主义制度比任何其他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雄厚的资本积累为机器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机器的运用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惊人的飞跃,生产方式也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巨大变革,由此,近代工业文明便得以发展,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得以确立和巩固。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运作转化的矛盾逐渐显露,并且很快发展与激化,最后造成了经济危机循环性的爆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随之升级。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呼唤:“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出现了,在欧洲游荡……共产党人能够向着正在勃勃生长的全球人民宣示自己的观点看法、运动目的。”以此告诉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敲响了开创人类社会历史新纪元的钟声,标志着人类思想史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诞生于19世纪,并顺应时代潮流继续发展和壮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开始于欧洲,但它对全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是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开拓新社会、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彻底解放与进步的科学。其内容深刻而丰富、广泛而彻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论是在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伟大瑰宝。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

(一)理论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最明显的思想基础是贯穿其基本原理的整个过程,包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可以借鉴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主要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它不仅揭示了整个世界出现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总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且告诉我们如何认识和发展这个社会,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总结创建的有关唯物主义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哲学,它为整个理论提供了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它是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大的成果。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发展唯物哲学的同时,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经验来研究正在滋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且认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形成值得借鉴的剩余价值的理论学说,以此向全世界人民宣告资本主义是剥削主义的事实,由此告知世界人民社会主义即将到来。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立场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处的角度与所持有的态度。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它产生于无产阶级出现和发展的基础之上,代表着无产阶级最根本的利益。它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与起到的作用,从而组织本阶级的人民为解放而努力奋斗。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是一个被束缚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发展必须同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趋势保持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有能力让自身得到自由、得到解放、得到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要求其主要理论品质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现实实践,并且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显露出来的基本属性在于它直达目的的科学性、积极主动的实践性、无比坚韧的革命性,三者密切结合、紧密联系,使马克思主义历久不衰常保生命活力。

(四)伟大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社会理想是想让人类社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无论是从物质财富还是从人类的精神境界,希望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并且是整个全人类都能够得到无比的自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理论推断,并且指出了其发展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凭空猜测臆想,而是实际的看得见的运动。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全人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脚踏实地的勇气与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武器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在农业文明时期有过辉煌的历史,而随着国家发展上战略的失误导致了农业国受到工业国的欺凌,中华民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共产党领导下打败了帝国侵略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经过国内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重工业,实行有重点的发展,最终实现完成了工业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能够抓住重点、能够恰当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种发展的方针理念保证了中华民族在追求繁荣复兴的道路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逐渐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冲击,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实现国家富强的潜能。在当前,虽然经济走向下行,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实现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必将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治理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社会政策的调整,社会的活力得到释放,社会多元主体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而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这本身是一个系统而又庞杂的过程,只有采取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才能有条不紊地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逐渐地从社会、经济相关领域中撤出,社会以及经济领域实现自我管理,在整个国家层面实现国家与社会共治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各系统中各要素的优化将会带来大于整体的结果。在治理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将能够发挥其理论优势,将治理主体与领导主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坚持党的先锋队的领导优势,同时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群众的呼声通过政策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础

法治社会中,社会的各项事务运行都按照法律的规范来展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是法治社会中最为关注的对象,法治框架下,一切人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权力的边界受到限制。法治下人的价值得到体现和彰显,而这也是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的价值作用具有相同之处。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将能够发挥出历史创造者的主观能动性,推进社会的发展。法治社会的理论内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不转移,同时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稳固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思想不改变。建立法治社会将是凸显人的价值,保障人的自由,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世界的进一步靠近。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诞生的环境正是资产阶级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反对剥削与压迫在社会中的存在,崇尚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社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先进的工业国通过经济优势而实现了对世界局势的绝对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发展中处处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协约制定中,发达国家具有主导权,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处于弱势的地位,这种局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抵触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亚投行开发建设中都坚持和平崛起的理念,坚持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这是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质相一致的。中国努力破除旧的国际关系体系并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实现和爱好和平的民族国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的世界。

篇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我对东方哲学的认识又更近了一层,老子讲的道德经其中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也可以用运动的绝对性来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其实与我们东方的阴阳说又如出一辙,但是总体感觉,马克思先生的最大的哲学贡献是将东方的一些哲学的神秘化给用西方的思维和学术体系机械化了,使我们东方的哲学体系,指标体系更加具体,向量化的方面迈出了一步。例如矛盾论中将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东方讲的是阴阳,东方的阴阳由于历史的文字和文化原因,我们今天可能失意了,对阴阳在进行细分,就成了五行说,不如马克思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符合现代人的理解,而且细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我们的实践中分析问题,指标比较明确。

尤其是马克思先生明确指出,世界是物质的,解决了对神学的批判,用我们通俗的语言讲就是解决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他的思想光辉明亮了人类哲学思想的宇宙!一句话神也是用物质构成的,否则我们无法感觉到神的存在,如果神只是思想,那么任何思想都是对物质认识产生的,思想的作用是通过物质对物质的作用而实现的。

另一点体会就是在基本原理中,马克思先生没有提对和错的概念,这与老子的道德经的自然概念很有相似之处,老子不提善恶,不主张善恶,只有阴阳,所以就只有自然,马克思先生也是只有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也有相对性,这个相对性在时空上理解是保持性质的运动,与易经的卦有相似之处,易经每个卦都是在描述一个相对时空中的事物,恰如马克思的运动的相对性。学习他老人家的思想,这使我可以成为一个完全的脱胎换骨的唯物主义者。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雾霾”,作为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成为了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

很多人也许会疑问,雾霾是如何产生的呢?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人为的因素,包括化工产业、电子工业等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以及城市汽车数量增加带来了大量尾气的排放,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了雾霾不易扩散。

雾霾直接或间接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了。雾霾天气危害之大,一时难以估算。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

鉴于雾霾问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亟待解决,现在我们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如何缓解雾霾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很多关于人跟生态、自然的关系的学说。他们讲过,“我们不要过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的雾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所以,当雾霾这一问题出现时,我们无法逃避这个难题,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而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承认雾霾的存在,在正确认识雾霾的基础上拟定计划、采取行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我们在面对雾霾问题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我们应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雾霾形成和扩散的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对于解决雾霾问题的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同时,解决雾霾问题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们很难创造出物质的东西。

二、联系的普遍性

恩格斯在谈到食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联系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人类的行为不断改变着自然界,雾霾的形成也是其结果之一。多种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雾霾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雾霾有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产生各种影响,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霾的成因之间也存在联系,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气象条件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雾霾天气的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不断地解决矛盾,因为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人与自然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并且要抓住雾霾主要成因、面对主要影响实行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发雾霾状况的一部分原因是大气污染,这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发展方式转型迟缓,是雾霾趋于严重的根源,所以说,雾霾的危害再次警醒我们,当今中国的生产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变的地步。

转型的要求,最早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我国非但未能告别粗放的、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反而越来越依赖投资。而且随着经济存量的扩大,维持同样增长速度所需要的增量也越来越大。最终,地区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占主导地位,生态环境退化也客观上增加了雾霾的严重性。于是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现象:能耗为GDP而扩张,雾霾也因GDP而蔓延。

所以说,想要治理雾霾,摒弃急功近利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最为重要的措施,高能耗产业的过度发展必须得到扼制,而扼制的方法还在于相关制度的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淘汰落后的产能结构,并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围绕节能减排,实施了大量技术改造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也取得了大量成就,但在整体上,我国大量的经济活动的运行还是具有低端经济的特征。雾霾的治理主要在于能源结构的升级,包括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完善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制定更加合理的私家车管理制度,对治理雾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通过改进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和产业组织,并且重视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来治理雾霾问题。

四、治理雾霾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样,雾霾的治理也会经历曲折,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治理雾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全民来参与,政府应建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作为公民,尤其是污染严重地区的公民,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治理雾霾的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坚持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发展体系。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也许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我们应通过“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每个人都应为雾霾的治理积极献策,并落实到实践,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关于雾霾的战争已经打响,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7年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一要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二要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三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四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五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

篇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政治、思想观念类

1、××地区村级组织选举状况的调查

2、××地区村民、居民自治状况调研

3、××村党支部在本村发展中的作用和村民认同情况的调研

4、××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状况调研

5、××地区(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效性调研

6、科学发展观与我的家乡建设

7、大学生入党动机与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情况调研

8、××地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9、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调研

10、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和伦理道德建设的调查研究

11、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权利义务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

12、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13、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分析

14、当代大学生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现状及分析

15、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现状及分析

二、社会类

16、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调研

17、××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

18、××地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19、××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调研

20、××地区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的调研

21、“二代农民工”状况调研

2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调研

24、××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25、××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调研

26、新形势下××地区低收入群众生活保障问题的调研

27、××地区(社区)居民收入差距的调研

28、家电下乡情况调研

29、××地区自然灾害和环保问题调研

30、××地区水资源污染情况及其社会影响的调查

31、××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

32、××地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调研

33、企业遵循“诚信”原则的现状调查

34、农民工和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调研

35、××地区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生活状况的调研

36、××地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调研

37、××地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研

38、××地区社会公德现状调研

39、××地区公共卫生状况的调研

40、目前浙江新社会阶层变化状况的调研

41、××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

42、嘉兴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

43、××地区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研

44、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状况调研

45、大学生勤工助学情况的调查

46、大学生助学贷款情况的调查

47、××地区农村家庭收入与支出结构调查与分析

48、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

49、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

50、××地区近年来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2、关于××地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53、关于大学生就业支持的研究报告

54、关于当地农村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55、关于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比较研究

56、关于当地青年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57、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与心态调查

58、不同阶层人员的经济状态的调研

59、××地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的调查

三、经济类

60、我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分析

61、××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62、××地区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的调查

63、××地区耕地利用与保护的调查

64、××地区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关系调研

65、全球化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66、农村近年来税费负担情况调研

67、××地区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情况调研

68、××地区某支柱产业或某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69、××地区企业的发展情况调研

70、××地区民营企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情况调研

四、文化教育类

71、××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

7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县(乡、街道)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现状调查

73、××地区文化生活状况调研

74、××地区基层单位对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的调查

75、××地区城乡居民休闲娱乐活动方式的调查

76、××地区科技扶贫情况调研

77、××地区农村三代人的文化结构的调研

78、××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调研

79、××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情况调研

80、××地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及效果的调研

81、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成果调研

85、××地区文明学校和文明校园建设调研

86、××地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与理想状况的调查

87、××地区农村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

篇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科学内涵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所指对象, 明确了这个概念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 即这个概念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和适用范围。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科学内涵,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在谈论什么是共产主义的时候间接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比如, 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界定为有关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 共产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代称。因此, 恩格斯的话也是从无产阶级解放的角度来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列宁则径直把马克思主义定义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不仅如此, 列宁还开创了从世界观和创立主体的双重视角来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在世界观方面, 列宁说:“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1]在创立主体方面, 列宁认为,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斯大林第一个明晰地界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 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2]他还进一步用涵盖面更广的话语科学界定了马克思主义。在经典作家认识的基础上,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呈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我们赞同列宁所开创的也被一些学者所秉承的从不同角度来界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因为这种做法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由此, 至少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一是从创建主体的层面看, 马克思主义不但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 而且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的创新成果;二是从涉及对象的层面看, 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及其演进规律的理论;三是从作用目的的层面看, 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及整个人类解放的思想;四是从人生价值的层面看,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生的信仰、价值和意义的思想。

(二)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 其科学内涵通过对内在本质的规定性的界定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精神。“基本原理”是理论中抽象程度最高、概括范围最大、适用范围最广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最抽象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以及最具普遍适用性的部分, 在总体上规定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 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及其著作都没有明确统一地表述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但是, 这并不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基本原理”的存在就缺乏认识。恰恰相反, 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最先谈及“基本原理”的。他们曾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3]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段话里所说的“一般原理”就是“基本原理”, 并将之与“个别结论”区别开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基本原理”是他们的学说中最具有普遍意义、普适作用和久远影响的部分, 而“个别结论”则只是针对特定条件下的具体问题而作出的具体判断, 是会或快或慢、或早或晚地过时和失效的。概而言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凝练概括, 体现了理论的根本性质和本质特征, 具有普遍的、整体的和久远的指导作用。

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基础上, 遵循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原则, 也可以从多重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涵义进行界说:在主体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建立并被其传承者所创新发展了的学说体系中最根本、最普遍、仍适用的部分;在对象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马克思主义中涉及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及其进化规律的内容;在功用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马克思主义中关涉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全体人类的内容;在类别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涉及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人生价值、信仰和意义的部分。总而言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及依此所揭示出的普遍规律的理论表述所形成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不但从质的层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 而且从量的方面界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外在范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合理外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的外在适用范围的划定。要准确明晰地确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合理外延, 必须首先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显著特征, 并以此作为衡量和确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合理外延的重要标准。

(一) 永恒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认识都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各种环节, 实现了由具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飞跃, 最终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 达到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真理性认识, 并且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已经并将继续被实践所证明。只有那些揭示了普遍规律并能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理论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 普遍的适用性

真理性的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而且经得起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的检验。理论的抽象性及其接受实践检验的程度通常与其适用性成正比, 也就是说理论的抽象性越高、经受实践检验的时间越长, 它的适用性也就越强、越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并且能经得住实践的持久检验, 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凡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理论几乎都可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列。

(三) 强烈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强烈实践性, 一是指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进行指导;二是指紧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但要对实践发挥真正有效的指导作用, 而且必须经得起、经得住实践的永久检验。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动力之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在实践中产生新形态、新内容。

(四) 连续的发展性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连续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因循守旧、裹足不前而僵死了的教条, 而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发展了的理论。恩格斯曾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列宁也认为,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人们要顶礼膜拜的“终极真理”, 而是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中通过向实践开放、向世界开放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科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适合外延

只有准确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适合外延, 才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合理外延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在本质适合的运用范围,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详而言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合理外延就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永恒真理性、普遍适用性、强烈实践性和连续发展性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通过抽象的理论概括和精练的话语表述所形成的理论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合理外延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确定:在主体层面, 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创建者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也包括其传承者所提出的一些创新成果;在内容层面, 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世界观和辩证法方法论, 也包括其他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在对象层面, 不但包括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基本理论, 而且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类别方面, 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基于上述理解和认识, 可以暂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合理外延做如下概括:第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解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划清了与唯心论的界限, 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固的立论根基。第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 揭示了自然域、人类社会域和思维域的奥秘及其进化规律, 真实地展现了世界的存在状况, 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第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握住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 回答了世界能否以及如何被认识的问题, 划清了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第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 探究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变进化的普遍规律。第五,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它把握住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之道, 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与历史使命, 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石。第六, 科学社会主义论。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全体人类的学说, 揭示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 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宏旨大义。第七, 垄断资本主义理论。这是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显著体现, 它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第八,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它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科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的明确回答,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九, 执政党建设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答了当今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问题, 对其他国家的执政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它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第十, 科学发展观理论。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 (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271.

[2]斯大林选集 (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615.

上一篇:科学听课心得体会(和石芳)下一篇:适合讲给小朋友听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