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秋传统文化

2024-07-27

传承中秋传统文化(通用11篇)

篇1:传承中秋传统文化

“传承文化,共庆中秋”活动方案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如期而至,望着天上皎洁的圆月,你会想起谁?也许今日不能点百盏灯,也许再也没有意味深长的邂逅,但至少猜谜的趣味依然在。

小小的一句灯谜,亦庄亦谐,是中国古老的文字游戏,是中国最睿智的文学,怎么能让人不怀念。

一、活动主题:传承文化,共庆中秋

二、活动意义: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大众参与活动的形式,让每个人体会中秋文化的魅力,在各种节日冲击中国文化节日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活动目的:

在祖国生日之际,在红色之月,在文化西化的年代,重温中国文字的美好,也为师生带来一些高雅的乐趣。很多同学之间缺少主动性、配合与交流,可以通过此次活动的调动性,增进友谊,给以感染。

四、活动对象: 二(2)班全体师生

五、活动时间: 9月25日下午第一、二节

六: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了解奖品,确定题量和奖品数目;收集灯谜及安排工作人员。

2、活动布置,用绳子将谜语挂好,每位工作人员负责看相应的区域,活动参与者若知道谜底,撕下选中的谜语,去旁边的兑奖桌告诉工作人员编号及答案,若答案正确,则可当场获得奖品。

3、活动结束阶段,落实好场地的清理工作

2017年9月19日

篇2:传承中秋传统文化

虽然中秋佳节还没有到,但是,我们四年级组已经开展了学科整合,利用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班主任一马当先,利用品社课向学生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带领学生欣赏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为了加强效果,老师们做了PPT,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欢迎。同学们体会到人们借圆月、月饼期盼团圆、幸福的美好祝愿,感受了浓浓亲情,积累了佳作名句。

数学老师,把本学期的`知识点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他们结合了重量单位的教学,在教学生称月饼重量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了重量单位。大家明白了传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

英语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月饼。这一教学活动,学生非常有兴趣。

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设计月饼的包装盒,学生兴趣盎然,有诗有图,充分表达了中秋节期盼团圆、幸福的美好祝愿。

音乐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教大家唱了一首儿童歌曲《爷爷教我打月饼》,同学们唱得声情并茂。

科常老师,配合中秋节,把教材中有关月亮的知识提前。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文知识,还掌握了科学知识。

各中队还打算在9月内召开一次以“中秋“为主题的主题会,展示同学们传承中秋文化的成果。

篇3: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村规民约———文化传承的强制性

在贵州各民族近现代社会中, 文化传承通过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 通过村规民约形式来保证文化传承的完整性与延续性, 社会强制是整个文化传承系统中最具有功能与效能的一种方式。

1. 村规民约的功效:

贵州各民族每一个社会成员, 他的社会化除了家庭、家族和民俗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外, 整个社会的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也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否则难以生存。因为贵州近现代少数民族大多数依旧保持“聚族而居”的习惯, 无论是苗族、侗族、布依族, 还是水族, 他们居住在深山峡谷地带, 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经济生活方式或是狩猎—采集经济、或是“斯威顿经济”、或是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经济类型, 生产方式、生产力较为落后, 个人力量有限, 离开集体很难生存。村规民约是基于所有民族成员的需要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制定的, 成员对规则具有极强的认同感, 服从规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可见一方面对规则的心理认同, 另一方面不服从规则带来不利后果的利益权衡, 村规民约就成了每一个民族成员自觉遵守的规则, 从而保证了文化传承的功效性。

2. 苗寨的“榔规”的规范:

议榔是农村公社时期民主制度的残留, 由某一区域各寨子共同参与。议榔每隔几年或更长时间, 召集一次会议, 制定新的榔规。这些榔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习惯法”。会议由榔头主持, 榔头由各寨寨老、理老等推举产生。每次议榔首先由各寨寨老或理老们商议议榔内容, 然后召集群众大会议定, 由大会通过, 然后宣读生效, 即具有了规范性。

3. 侗族习惯法的规范:

侗族款约法, 或称习惯法, 主要通过口头、书面、石刻碑文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口头背诵, 是侗族人民最原始、最普遍、最广泛的传承方式, 用具有音韵、节奏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述款项款约;书面传抄条款, 是汉文化大量传入侗族地区以后才出现的表达方式, 它是用汉文方块字来记录侗语的语音, 一般只有抄写人和他的继承人才能看懂。书面抄写突破了传承的时空限制;碑刻也是其中一种传承方式, 最早的款碑是无字款碑, 都是在款坪上树立一块高大坚实的石头, 并在坚实石头前设讲款台, 以示订立的款约像石头一样坚实、永存、神圣不可侵犯, 称之为“勒石盟款”, 也称石头法。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任何一个民族得以持续生存与发展内在基本需求, 适应传统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民族成员获得社会生存的基本保证;贵州各民族整个文化系统的传承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经纬网格, 其中的经线是各民族的习惯法, 其中的纬线是宗教、禁忌与道德, 而构筑的经济纬网格则是各民族的民俗生活习惯, 经纬交错点则是各民族的社会组织和文化职司。这张文化经纬网渗透了贵州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以及家庭生活, 使民族文化思想得以良性传承。

二、民俗习惯———自然传承的潜移默化

自然传承存活在大量的民族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之中, 它与贵州近现代各民族的民俗活动共生共灭, 而生生不息的民俗活动就是民族文化资源源源不断的摇篮和温床。

1. 服饰民俗传承功能:

贵州少数民族的习俗是其文化观念世俗化的表现。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 它们经历了艰难漫长的历史, 贵州各少数民族中苗族近现代支系最为烦琐, 因此他们的服饰文化族内多采多姿, 苗族服饰传承历代不衰, 因为这个曾经经历太多苦难的民族在被迫离开中原迁徙西南的过程中, 需要依靠统一的服饰来强调民族的团结, 并保持自己民族悠久的传统与文化;在很多苗族的刺绣图案上都有水波纹, 表示苗族祖先曾经跋山涉水, 渡过长江、黄河最后来到西南。苗族姑娘穷尽一生的精力来制作衣裳, 因为在苗族内部有无数“婚姻集团”, 同一个“婚姻集团”内的男女才能通婚;苗族人的服装是“化石”, 因为他们用针作笔, 用线为墨, 贯注其内在文化精神, 用自己的血和泪, 把几百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道路用刺绣的方式撒在了衣裙上, 使苗族文化代代相承, 永不熄灭。

2. 建筑民俗传承功能:

贵州各民族的住屋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 或者以一种物质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的存在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不同程度表现了每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包括伦理思想、审美追求、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等立体化的、深层的文化心理, 决定了民族建筑的形式方法、行为风俗和技术特征, 最后以纷繁复杂的住屋形式和聚落景象而展现。同时也作为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而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因为他们把对自然生境的改造和适应创造一个人神共居的世界的理念、把对稳定而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的希望、把精密的技术体系、把和谐的村落形态、把传统的家庭形态、把固定的社会结构、把深层的精神结构、把异族文化的冲撞结晶统一传承了下来。如, 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苗王城”的布局, 地处云贵高原, 湘、黔、渝交界的武夷山腊尔台地西缘, 由七个村寨构成, 沿国滴河和官舟河分布, 形成一个类似太极“S”状构图, 七个村寨首尾相接, 构成一个类似”七星阵”图案, 寨内军事巷道形成”八卦迷巷, 歪门斜道”。这是历经石各野、龙哥达、吴不尔、龙西歌、吴黑苗等历代苗王苦心积虑经营成为“南长城”外围的军事重镇, 是苗族建筑文化精神传承的历史象征。

贵州少数民族可以说是习俗万千成系统, 这些习俗是整个文化系统中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和延续起着平衡社会成员生产、消费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各民族中的饮食、服饰、居住、礼仪、节日、婚姻、丧葬等均是习俗文化系统的部分, 习俗在传承中具有外露性、直接性、整体倾向性、强烈感染性、原始再生性以及口耳相传性, 这种文化的传承并不需要依赖强制性的外来力量去促进, 它是靠约定俗成以及整个民族社会的自然延续来完成其使命, 它是通过各民族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来传承其文化思想的内核。

三、宗教与禁忌——底层心理束缚性传承

贵州近现代少数民族, 除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外, 其他民族有少部分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 主体信奉自然宗教, 或称多神教。多神崇拜这是贵州近现代少数民族宗教特色。民间盛行的占卜、巫术和禁忌更是给贵州宗教抹上了巫觋神秘的色彩, 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以心理束缚进行传承。

1. 祭司的文化传承功能:

我们把沟通人神之间的特殊人的集团叫祭司, 彝族称祭司为“毕摩”, 苗族称巫师, 布依族称布摩、雅牙, 侗族称法师、道师, 水族称鬼师、过阴婆。每一个民族都把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作为精神支柱, 相应的祭司就是他们的精神导师, 在贵州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各种各样的禁忌就构成了他们的底层心理界面。如苗族传统文化中的巫师, 不仅是巫文化的代表人, 而且还是从事一切与此相关活动的主持者, 他们有极高的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 巫师不仅向苗族同胞口述具有传统意义和经典意义的制度、规则、民族掌故、原始哲学、伦理道德、法术咒语、宗教礼仪、祖宗名谱等等并且经常替人驱鬼除邪、禳灾祈福, 还必须是医生, 懂得医理, 为人们疗伤治病。苗族文化中的内容, 无论天文、地理、历法、算术, 还是军事、历史、乐舞、医药、技艺无不渗透巫文化的魅影。苗族的巫师和巫文化的影响, 在整个苗族文化传承系统中, 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同理布依族的布摩、雅牙 (男女巫师的称谓) , 他们在族中除了主持卜卦、进行预测吉凶祸福外, 还通过巫术为人们“驱鬼”、“赶鬼”活动, 在其间传承鬼神观念和神人共性观, 还将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融合进仪式每一细节, 是旁观者无不受到熏陶和教育。

2. 宗教和禁忌的文化传承系统功能:

宗教和禁忌一方面作为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 另一方面它对文化系统的传承功能还体现在: (1) 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模式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 由此使各种社会因素和力量成为一个统一的稳定整体。 (2) 通过人们浅层“无意识”作用起着良性的教育能动功能。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在近现代依然保持“神道设教”的传统, 通过祭司作为文化的传播者, 通过小型或大型的祭祀活动的典礼和仪式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与本族民众即文化接受者产生生理和心理共鸣, 从而完成文化传承使命。 (3) 宗教禁忌使既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神圣化, 使个人愿意服从群体目标, 个人冲动服从群体准则。使大多数社会群体成员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同时对个别害群之马严加惩戒, 或者通过禁忌禳解仪式把他们解脱出来, 从而束缚性地完成社会道德规范及整体文化传承。 (4) 宗教及宗教禁忌伴随每一个族内成员个人发育成熟乃至死亡一生时光, 特别是成人礼仪和入会礼仪, 严格的禁忌和痛苦的考验强化了新成年者和入会者所担负的职责和义务的意识, 从而在短时间完成族内文化传承, 起着束缚性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摘要:贵州少数民族长期生存在相对稳定和封闭的自然、社会生境中, 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一张密织交错的网络结构系统, 其经线是各民族的习惯法, 纬线是宗教禁忌和道德伦理, 经纬网格是各民族民俗生活习俗, 结点是民族的社会组织和文化职司, 传承网络系统覆盖各民族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 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得以良性传承。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传承,传承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泽霖, 陈国均.贵州苗夷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2]吴泽霖.吴泽霖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1.

[3]姚丽娟.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

[4]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5]杨二国.少数民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

[6]单晓红.传播学与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薪火传承 传承企业文化

作为企业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市分行营业部根据文件要求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五四青年节就组织了各级县支行选取代表进行演讲,并表演节目。身边的同事有的提出了要学习先进人物,有的演了带有农发行特色的小品,多姿多彩。近期又开展了岗位竞聘考试,深入地抓基础,强调学习提升财会队伍战斗力和执行力,引领我们青年职工融入企业,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名窗口柜员,推进柜员文化建设,打造窗口服务品牌,这才是力所能及之事。至诚服务,说的就是穿好行服微笑服务,对客户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

篇5:传承经典话中秋国旗下讲话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还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

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如嫦娥奔月,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群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亲情的民族,当我们与家人在中秋佳节一同赏月时,我们要向远在外地打工的和读书的亲人、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向驻守在边疆的解放军战士、向台湾同胞们、向海外侨胞、向正为我们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建设者、向我校全体外地生们,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道一声节日的问候,这会使我们更加感受到——团圆就是幸福。”

篇6: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热点链接】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武亦姝、彭敏、陈更等诗词“达人”成了年轻人的追捧对象,也成了万千父母培养孩子的“榜样”。

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古诗词闯关测试游戏。游戏过程犹如一场诗词联句擂台赛,还会根据你的答题情况给出结果评价,如“明天让家长来一趟”“语文老师已在厕所哭晕”等等。在省直机关上班的诗词爱好者林先生说:“这种测试游戏很有趣,不仅能让人感受诗词之美,还带动大家学诗词,挺好的。”

诗词类图书销售火爆。2月14日,记者走访郑州市的松社书店、阅开心书店、中原图书大厦等多家书店后发现,古诗词鉴赏类的图书销售量大幅增长。新乡市新华书店总经理杜宏甫说,新乡市新华书店仅一家门店诗词类销售品种就由26类增加到76类,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2%,销售册数增长252%。

【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公教育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

中公教育

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统筹整合现有相关资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或共建相关文化项目。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培养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代表人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海内外人士按规定授予功勋荣誉或进行表彰奖励。

3.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修订文物保护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加大涉及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规施行力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依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形成礼敬守护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法治环境。

4.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

中公教育

产品,扩大中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充分尊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篇7:传承传统文化作文

这周周五的晚上,我抱着极不情愿的心态观看了山东少儿频道的“国学小名士第三届诵读大赛”。刚看时,我十分心不在焉,想着赶紧看完好去睡觉,可渐渐地,我便被这个节目深深的吸引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王澈的自我介绍。他虽然年仅十一岁,但却知识渊博。面对他,我自愧不如。当十二道题目全部结束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竟然只对了3道题目。看完这期节目,我的感受颇深,我深刻的领悟到了中华民族的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平时我们学习古诗,仅仅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古诗原文及注释背过,却从来没有认真的体会过古诗之美。我们读一首古诗,不仅是把它记住,而是要体会它的韵味,理解它的含义,做到身临其境。当我再次翻开课本上的那一首首古诗,看到的并不是乏味的方块字,而是诗人作诗的情感和所描述的画面。从诗中,我体会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曹操的宏大抱负、毛泽东的革命情感;感受到了李白的浪漫气息与岑参的英雄气概。在那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古诗的独特魅力。

诵读古诗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内涵。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古诗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每天坚持读一首古诗,一年下来就会掌握365首古诗。假如我是风筝,那么古诗就是风,带着我在蓝天下飞行;假如我是一个在夜晚迷路的人,那么古诗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当我们的国家失去了灵魂,会是怎样?可想而知,就是一具空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而我们作为一名初中生,就要肩负起为国家注入灵魂的责任。我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古诗之美,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国学经典继续在更大、更闪耀的舞台上放射光彩!

篇8:传承传统文化, 打造儒雅校园

关键词:传统文化魅力,指导作用

一、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儒雅校园的建设, 相当于学校教育和发展的灵魂。没有了灵魂的学校, 就是死水一潭, 没有活力, 更不用谈发展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育人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 技能的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 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德行、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校园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 一种精神符号。儒雅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 打造儒雅校园, 就是用优秀的文化丰富校园的精神内涵, 展示校园的魅力。当校园有了灵魂, 有了精神, 学生就会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 学生的思想也会逐渐发生转变, 接受更多的正能量。

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小学校园的灵魂建设

文化是道德的外延, 文化也是有着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承中, 经久不衰, 并且历久弥新, 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人民在内心深处, 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就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光大的。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 也是需要我们抛弃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是深远持久的, 所以文化的学习应该有一个环境。环境是塑造人最好的方式, 特别是对人思想行为的塑造。

(一) 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其对我国当代社会的指导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 包含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尽管相对于以前的社会环境来说, 近年来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是, 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 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而轻易失去。传统文化包含着的正能量, 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发挥出更好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开阔眼界, 增加自身的文化涵养。其次, 学习传统文化, 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最后, 上千年的传统文化, 也反映着中国人民数千年来思想和行为的演变过程。“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如果以传统文化作为镜子, 我们就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 提升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二) 打造儒雅校园, 鲜活校园灵魂

一所学校必须有灵魂才能更有活力、更长久, 才能培养出有灵魂的学生, 达到育人的终极目标。小学校园更应该注重校园灵魂的建设, 因为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 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走向歧途。所以, 在当今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最容易误入歧途, 最终越走越远, 迷失自己。正因如此, 学校教育的作用在这里就应该体现出来,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仅是学校最基本的一个功能。更重要的是, 校园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 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修养, 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本心, 这是学校最重要的作用。学校培养出的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 其次才要考虑文化知识的学习情况。所以在现在的办学过程中, 应该更重视学校的育人功能, 然后才是传授知识的功能, 必须分清主次。而一个有灵魂、有魅力的校园, 对学生的思想理念、日常行为、做人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必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儒雅校园建设, 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小学生具体情况做出的一项校园建设的目标, 也可以说是一个百年大计。

(三) 积极建设儒雅校园, 培养健康向上的学生

儒雅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在上文已经做了详细分析, 那么, 如何进行儒雅校园的建设, 也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1.建设儒雅校园, 首先要有一支精通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师资队伍。在小学校园中, 教师就相当于学生除了家长以外最重要的监护人。教师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引导和教育, 所以必须重视教师在儒雅校园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儒雅校园建设必须要有精通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来进行。用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打造儒雅校园, 打造出优秀的学生。

2. 活跃校园文化环境, 以文化氛围促进儒雅校园建设。“儒雅校园”是指整个学校的氛围良好, 办学思想与特色鲜明, 整个学校的内在品质与灵魂富有时代气息乃至地方特色。这样品质的校园, 必须要活跃校园的文化环境。儒雅校园的建设不是光靠一些教师和一些学生就可以完成的, 是需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才可以。活跃校园文化, 可以采取组建一些业余活动小组的形式, 还可在校园内、教室内贴上书写着传统文化精髓的条幅, 在学生从进学校开始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所以学生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最终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总结

儒雅校园文化建设, 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用传统文化带动儒雅校园建设, 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文化的内容, 儒雅校园应该是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的, 充满时代气息的教育高地, 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个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罗树杰.扎实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拯救文化多样性之良策[J].广西民族研究, 2013 (3) .

篇9:感受传统 传承闽南文化

关键词:民间文化;中职美术;教学

我的家乡地处九龙江畔,历史悠久、地广物博、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繁育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艺术是“美术课程”的宝贵资源。例如,漳浦剪纸、漳州木版年画、木偶戏剧、端午赛龙舟、水仙花雕刻艺术……多彩多姿的闽南民间艺术,它是家乡的一朵艺术奇花,值得我们下一代去认识、学习、发扬,积极挖掘本地民间艺术很有艺术价值,因为在这里孕育了独特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之美,值得我们用崇敬的眼光去欣赏,更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

如何充分利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有效渗透并充分运用闽南民间美术资源呢?具体措施如下:

1 将美术教学与丰富的校外民俗活动相结合

在美术活动中,结合各种不同的传统节日,立足于闽南民间节日风俗,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例如,端午节教师根据节日特点,结合中职学生专业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美术专业教学要充分利用高教版教材《广告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让学生设计带有闽南风情、能体现闽南传统体育项目——端午节赛龙舟公益广告竞赛。食品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开展了设计“巧手制作端午节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同学们拿着自己心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欣赏,感受闽南民间文化的气氛。

2 以闽南土楼文化为美术教学资源

将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南靖土楼文化引入美术课堂,带学生到南靖土楼进行实地写生,并举办土楼文化写生作品展,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校园文化。收集与土楼有关的资料,客家土楼历史故事、土楼建筑特色、突出土楼乡土、土楼乡情、土楼风景。

(1)结合高教版教材《色彩》课本第五章《风景写生》课,渗透闽南土楼文化,给同学们介绍美丽神奇的土楼,如南靖土楼的风景,土楼田螺坑、土楼群、怀远楼、塔下土楼群等。它们有圆形、半圆形、方形等建筑结构,并巧妙地向学生提问“这些土楼风景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自然就会讲到家乡土楼美丽的风景。这会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领悟土楼建筑艺术与自然之美,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家乡。这加深了学生接触当地闽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印象。

(2)为加深学生对土楼文化的了解,学校文化艺术学部在南靖土楼曲江河坑自然村设立写生基地点。艺術学部每年都带学生到土楼实地写生,开展“土楼色彩风景写生”“土楼风景速写”“土楼风景素描”等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践、观察,亲身感受土楼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学校充分利用当地闽南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3 将闽南漳浦剪纸艺术等引入美术教学

福建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漳浦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镂空艺术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漳浦剪纸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1)同学们利用课余收集漳浦剪纸艺术的信息资料,寻找方法不限,可以应用网络、电视、课外书籍等。到上课时学生先讲自己了解的漳浦剪纸艺术知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兴趣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向同学们介绍了漳浦剪纸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有的小组介绍了各式各样动物、花卉的剪纸艺术,以及各种剪纸的装饰用途和寓意。有的小组介绍了闽南民间与泉州传统的剪纸艺术的形式风格,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漳浦剪纸艺术知识从知之甚少到具有一定的了解了。

(2)在高教版教材《图案》第一章第四节——“图案的继承与借鉴”,它把漳浦剪纸艺术引进学校课堂,欣赏漳浦剪纸艺术作品,分析它的表现内容、表现题材,作品中充分关注闽南的乡土人情、自然风光、传说、民俗活动、历史景观等,动态地反映当下闽南人民的生活状态。

(3)介绍漳浦剪纸的表现方法,阳刻剪纸、阴刻剪纸、剪纸的制作步骤、剪纸的符号语言,圆形、月牙形、锯齿形、柳叶形等。在图案单独纹样这一课,引导学生以闽南惠安女为形象,以闽南民间故事等为题材来表现和创作,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手愿望。根据漳浦剪纸制作方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上民间剪纸美术课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四人一组,用小小的剪刀,色彩斑斓的彩纸,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示他们的心灵手巧。他们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民间艺术,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为同学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美术课堂鲜亮了起来。

4 欣赏和创作富有闽南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

学生通过欣赏闽南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领略闽南的历史文化。例如,通过视频欣赏《漳州水仙花雕刻》,学生从中了解水仙花雕刻艺术,需准备钢制的刻刀、刻片、刻钳、刻剪、修叶刀和刻针等工具对水仙花茎球进行八个流程的雕刻。雕刻后的水仙花茎球经过浸洗、盖棉、定根、管理和控温。一勺清水,叶花具佳,花开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百赏不厌;视频欣赏《漳州棉花画》棉花画是漳州别具一格的棉花画工艺品。视频介绍了棉花画的艺术发展史,曾经有过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停止制作,最近才开始复苏。通过欣赏和了解民间工艺品,激发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拉近自身与民间美术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形式,增加他们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民间劳动大众的距离。

民间艺术文化进课堂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流的渠道也日渐增多。中职学生是当前最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他们喜欢日本动漫、韩国网络游戏等舶来品。频繁登陆花样繁多的外来文化使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不断受到冲击,甚至处于濒临危险的处境,不少中职生甚至认为民间文化已经过时。对外来文化,中职学生的高手就是酷炫,自然对本土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现行教育理念上对培养中职学生民间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年青一代对闽南民间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普遍的认识和认同感。这在无形中使我们的中职学生淡化了对民间文化的关注,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民间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自然更谈不上对其实行宣传、保护、发展和创新了。其实,闽南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既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也是民族凝聚力所在。因此,弘扬和宣传闽南民间文化,让更多的中职生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魅力,为本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篇10:传承传统文化作文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继承中国的文化,保护身边的文化足迹。记得央视的《实话实说》曾就一颗千年古榕该不该砍做过讨论,人们都从实用主义出发认为不能砍,唯独梁从诫先生说了一句:“想一想吧,它出生于李白的年代啊。”这句唯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千年古榕的话不禁令人深思,冯骥才先生也说:“没有心思写小说。”当里弄胡同被“罗马花园”“澳洲别墅”吞没时,他投身城市文物拯救中,使天津的估衣街得以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文化复兴便在这点滴之间。

同时我们的眼光也要放远,西方文明同样使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也应传承。歌剧与京剧,卢浮宫和颐和园等,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必然向多元化发展,在承认不同时,更需要强调一个“和”字。一个现代人要了解各地的文化,进而尊重他人的文化,使筷子的握刀叉的互相尊重欣赏,这才是全人类的幸福。

当然,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离不开人们的慎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粨,中国封建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忠君思想,西方的唯心,主义霸权主义作为人类文化思想遗产的负面代表,是要不得的。

时代在发展,一味抱着文化遗产终无所成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终是不可得的,对待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仍需要创新,事实上,文化传承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过程,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必然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新的文化便在我们手中诞生,历史是发展的,终有一天我们创造的也会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要让后人看到不断丰富的文化,我们不创新,更何待人?

篇11: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一、课题研究开展的理论依据

1、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可以真正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琅琅上口,充满韵律美,是非常适宜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2、诗词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诗词文化,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本课题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具体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作为人的自身要求和终身和谐发展。

3、诗词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阳罗洲镇是沅江市诗词创作活动很活跃的乡镇之一,全国当代著名诗人熊鉴、傅作舟就是从我镇走向全国的,如今我镇有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一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一人(我校一人)、湖南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益阳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沅江诗词协会会员七人(其中我校有三人)。我镇有着比较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诗友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艺,共同提高。2010年元月,我校被沅江市诗词协会明确为诗词入校定点单位。为我校开展诗词入校活动注入了前进的动力。为了体现诗词之镇的地方特色,开创学校的办学特色,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特提出开展“诗词入校活动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把诗教引为学生必修的六门主科之一,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历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诗教。可以说,以诗育人,对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我们要认识到诗教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发挥诗词教学的“立德、启智、怡情”的教化功能,将诗词教学与学校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以此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是诗词进校园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诗词阅读与赏析,还是进行诗词创作与交流,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我们把诗教作用概括为:以诗励志,以诗明德,以诗从善,以诗益智,以诗陶情,以诗向美。它具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诗词进校园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诗词(歌)的引入,可使语文教学能寓美于教、寓教于乐,丰富了教学内涵,拓展了学科张力。诗词的创作源于生活的体验,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是诗词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个崭新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来我乡参加诗教实验的老师都是沅江诗词协会的会员。将指导学生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诗词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为学生提供了—个崭新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诗教活动形式:

1、让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首先懂得加强诗教以诗育人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加强

领导,成立普丰中学诗教课题研究小组,由中国楹联协会、湖南诗词协会、益阳诗词协会、益阳楹联协会、沅江诗词协会会员周卫平老师负责。

2、把诗教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计划当中。

3、选定普丰中学七年级班作为诗教活动实验班,以七年级班为基地,开展诗教活动

研究。

4、诗教活动坚持课堂讲授诗词与课外诗词活动相结合,力争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

提下进行。

5、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吼龙诗社,延请沅江诗词协会邬郁原会长、鲍寿康、曹涤

环副会长、李安桂先生、赵冬生先生、刘四清先生、易其美先生作为客座教师来我校进行诗词讲座等等。

6、为学生提供学习诗词和创作诗词的条件、园地。我们将定期组织学生向《洞庭晨

韵》诗刊投稿,并在学校文化走廊开辟吼龙诗社的专门板块,定期展示学生的作品。

7、创设诗化校园的环境和氛围。

五、诗教活动开展的策略

1.诗教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我们将坚持诗教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校园诗词环境的渲染。走进普丰中学的校园,随处可见脍炙人口的诗句、童谣。橱窗里、花圃内、站牌中、墙壁上,让人感受到的是一股股浓浓的诗意。每一堵墙壁,每一棵花草都散发着浓浓的诗香。我们将经常开展以中华传统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和手抄小报的展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诗词长廊、站牌等处张贴的中华诗词。将经常进行诗教活动。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中华诗词,这对他们良好品行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诗教工作与共青团活动相结合。

我们今后开展诗教工作,坚持与共青团活动相结合。每学年每学期,我们在制定共青团活动计划和诗教工作计划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力争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验班将经常组织如“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演唱、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发布会”等诗教活动。

3.诗教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我们将安排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怡情作用。今年,我们将组织部分年级“手拉手”郊游野炊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将安排 “春满洞庭”诗歌实践。学生用已学过的古诗词赞美眼前的一切,用诗词抒写心中的感受。

4.诗教工作与学生学科学习相结合。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诗教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将让诗教与学科知识学习相融合,与各科教学相融合,通过诗词配乐,配画,配新解,将诗词的吟诵、品味、聆听、体悟融入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

5.诗教与学校常规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校常规教育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洞的说教、严厉的管制,收效往往甚微。我们尝试着用诗歌规劝学生,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将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写《一

上一篇:高中探索与献身话题作文下一篇: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