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的教学反思

2024-05-13

《血管》的教学反思(共8篇)

篇1:《血管》的教学反思

最近上课喜欢上和学生玩这样的游戏:给他们一幅图,让他们尽可能去寻找图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并可做出自己的假设。然后在观察、总结和假设中完成教学。

“血管”这一节需要学生知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课本上各用一段文字并配合插图描述了三种血管的特点,短短三四行的文字简明扼要,怎么来讲却着实让我忐忑。

对于血管,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血管的结构及血流速度等知识,他们却并不了解,通过书上的图片和叙述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思虑再三,最后我决定把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图”上,请学生通过看血管图,自己来总结图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其次,准备一段关于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录像片段。再则,查找了三种血管中 血流速度的数据及关于毛细血管分布及数量的数据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比较。

在看完图后,我再用数据说明毛细血管“分布多,数量广”的特点。并一起分析毛细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最后,在比较总结中结束了新课。

篇2:《血管》的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知识点集中,教材文字叙述不多,但都是重要考点,尤其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应用的问题较多。鉴于教学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期间,我要求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血流速度、功能,旨在培养学生科学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

本节合作探究环节设计的三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应用,本以为学生会很轻松地解决,但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困惑较多,此环节比预设时间超了约莫分钟,展示时间相对缩短,但展示讲解包括拓展都很到位。尤其是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切脉’是感觉动脉的搏动,眼睑内部的红血丝、脸上的红血丝都是毛细血管,流鼻血是鼻黏膜内的毛细血管出血……”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不足:

1、学生质疑不够。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学生探究得很透彻,问题已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得到了解决,没有疑问;另一方面可能是老师的鼓励不够,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不高,今后需加强鼓励和评价,尤其是评价的多元化方面多下功夫。

篇3:《血管》的教学反思

心脑血管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 特别是急性心脑血管病同时发生时, 明显增加治疗难度。本文通过1例包括四肢、脑血管、心血管多发严重血管狭窄患者治疗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 旨在寻找治疗中的不足与经验, 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提高抢救水平。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69岁, 以“阵发性胸闷、胸痛10余年, 加重4 h”为主诉于2011年3月26日入院, 主要表现为活动后胸闷、胸痛, 每次数分钟至1 h不等, 曾反复在我院按“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治疗后好转, 院外未规范用药, 近1个月来无明显症状。4 h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含化硝酸异山梨酯片后约10 min症状缓解, 共发作5次。2年前曾患“左下肢动脉血栓”经治疗后好转。半个月前患左枕叶脑梗死, 遗留右侧双眼偏盲;1周前出现左上肢疼痛, 彩超示:左肱动脉狭窄, 动脉血栓形成。无高血压、吸烟史。查体:P 60次/min, BP 130/8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左上肢发凉, 左手发绀, 左桡动脉、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6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心界向左扩大, 双眼右侧同向性偏盲, 其余无明显异常。心电图: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 (广泛前壁、下壁、高侧壁、后壁) 表现。心脏彩超示:左心增大,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下、后壁运动幅度低平, 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并轻度关闭不全。颈部血管彩超示:双侧颈动脉内膜不平整、增厚并斑块形成, 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心脏CT血管造影 (CTA) 示:三支病变 (右冠状动脉狭窄最重达90%) 。三酰甘油2.24 mmol/L, 血糖、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正常。入院后按“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左上肢动脉血栓形成”等给予阿司匹林、氯吡咯雷、低分子肝素、硝酸甘油等治疗, 胸闷症状消失、左手发绀好转, 但左上肢仍间断出现疼痛, 于第3天停用低分子肝素, 第4天应家属要求转内一科治疗。再次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第7天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 当时查体:P 77次/min, BP110/80 mm Hg, 双侧瞳孔不等大, 左侧直径约5 mm, 右侧直径约3 mm, 对光反射迟钝, 持续约30 min后苏醒, 查头颅CT示:左侧枕叶脑梗死伴小量出血, 转NCIU治疗。停用所有抗栓药, 仅给予营养脑细胞、抗自由基、对症处理、稳定生命体征等治疗, 行头颅CTA示:左颈内动脉闭塞, 右颈内动脉床突段狭窄为60%, 右大脑后动脉近段狭窄90%以上, 左枕叶团状紊乱血管影, 考虑动静脉畸形。第9天患者再次突发昏迷, 双侧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射迟钝, 行头颅CT示:脑干梗死, 于第15天给予阿司匹林及活血化瘀中药治疗, 持续呈昏迷状态, 左侧上肢缺血症状无明显加重, 心电图、心肌酶无明显变化, 3个月后因营养不良、肺部感染不易控制, 宣布临床死亡。

2 讨论

冠心病、脑出血、脑干梗死均是致死性疾病[1], 特别是合并出现时, 治疗难度很大。该患者冠心病病史长, 心肌梗死面积大 (广泛前壁、下壁、高侧壁、后壁) , 未行血运重建, 心绞痛反复发作, 先后出现周围血管并发症、脑出血、脑干梗死, 均给治疗带来困难, 但值得反思的是, 此患者并非死于以上疾病, 而是肺部感染。

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 结合心电图、彩超、CTA等冠心病诊断比较明确。入院时虽然患者心绞痛反复发作, 但症状很快得到控制, 肢体疼痛也有缓解, 出现脑出血及合并脑干梗死而至昏迷后停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治疗后并未出现心脏意外, 且左上肢缺血症状未明显加重。也有研究证明, 不稳定斑块在破裂前可以不引起管腔严重狭窄, 但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2], 引发不稳定冠状动脉病变不一定是严重狭窄, 而严重狭窄的病变不一定是不稳定的[3,4], 虽然心脏CTA提示冠心病、三支病变, 且血管病变很重, 但仍提示笔者早期可能过多地考虑了缺血的风险从而使用了较强的抗栓治疗, 对于此患者加强止痛、镇静等对症治疗而缓解肢体疼痛减轻刺激, 适当减低抗栓强度从而尽可能避免脑出血可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策略。

颅内出血原因考虑:脑血管多发严重狭窄、使用较强抗栓治疗;可疑颅内血管畸形;患者脾气暴躁、不配合治疗影响血压。入院第7天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双侧瞳孔不等大, 头颅CT可发现枕叶梗死后出血, 当时首先考虑昏迷由脑出血引起, 事后考虑并非脑出血所致, 而是因为脑干供血区一过性缺血, 考虑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因为枕叶梗死后小量出血不会导致昏迷, 脑出血在昏迷前已经发生, 但具体时间不能确定, 而第9天患者出现了脑干梗死, 从而再次昏迷, 两次均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相似体征, 也印证了这一点, 再结合半个月前患枕叶梗死, 且其心、脑血管多发严重狭窄, 所以虽然患者脑出血风险较高, 但在出现小量脑出血后停用所有抗栓药可能并不是最佳措施。虽然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5]:对于有症状性梗死后出血, 首先停用抗栓药物, 血肿型按脑出血治疗, 对于再发血栓风险较大者须在病情稳定后7~10 d后开始抗栓治疗, 但对此患者, 假如能持续低强度抗栓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脑出血情况避免新发脑干梗死则能避免肺部感染、持续昏迷, 可能更为合理。当然, 脑出血后继续抗血小板治疗一是增加治疗风险, 二是增加与家属沟通难度, 可能面临医患纠纷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 病因不完全确定, 主要与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年龄等有关[6], 随着TG水平上升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有所上升, 1.70~2.25 mmol/L为边缘升高[7], 此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脑血管、四肢多发严重血管狭窄, 除了为老年男性及三酰甘油稍高 (2.24 mmol/L) 外, 无常见的上述其他危险因素, 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包括患者性格暴躁及体内某些物质异常, 如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胰岛素抵抗、病毒、衣原体感染等[5], 但现已无法确定。另外患者心血管、脑血管、四肢动脉多发严重狭窄, 左颈内动脉闭塞, 但双侧锁骨下动脉及右侧颈动脉仅发现内膜不平整、增厚并斑块形成, 而颈部血管彩超基本不存在技术水平涉及误差的可能, 因此, 值得进一步研究。

冠心病与脑卒中对血压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但两者正好相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来说必须保证适当的血压保证足够的脑灌注, 特别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 血压大于200/110 mm Hg才可谨慎降压[6], 而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来说则需要控制血压以减轻心脏负荷, 缓解心绞痛症状, 但具体降低血压到多高水平倒无严格限制, 也无相关指南可遵循, 必须根据患者情况逐渐调整。此患者出现脑出血不排除短暂性血压升高为诱因, 而后来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干梗死则不排除与血压控制过严导致脑灌注不足有关。尽管患者左颈内动脉闭塞, 但仅发生左侧枕叶梗死而非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 主要是因为左颈内动脉闭塞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其所辖供血区由颈外动脉及其他颅内血管代偿所致。

笔者认为, 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有很多提示。患者诊断比较明确, 但早期抗栓治疗可能过强, 而后期小量脑出血后缺乏仔细分析及风险评估, 治疗可能又过于保守, 加之治疗中3次转科, 导致医生的治疗及观察连续性中断, 影响了病情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及时合理调整。而早期也可能正是因为发现多发严重血管狭窄才过多考虑缺血风险;发现脑血管畸形 (动静脉畸形) 后更容易高估颅内出血风险, 那么完善的血管检查有时也许并不一定能很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必须仔细衡量、慎重决定。当然, 对于高危患者如果能及时完善相关血管等检查, 寻找动脉硬化高危因素以便做到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 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随访提高患者规范用药依从性也是必要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涉及全身血管, 心脑血管检查如常规的血管CT造影、核磁共振费用相对昂贵, 及早行颈部血管、四肢血管彩超检查则是普遍可行的, 推荐早期进行。另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中以下肢多见, 上肢相对少见, 且上肢血管狭窄非药物治疗相对困难, 在出现下肢血管病变时及时检查上肢血管很有必要。

总之, 此例患者提示, 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需要充分评估风险及时调整方案, 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 对于急性脑卒中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压监测非常重要, 力争寻求出血与缺血之间的平衡十分重要, 而非必要转科对治疗不利。

参考文献

[1]白丽, 王翠瑛, 竺清渝.老年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3, 2 (1) :33-35.

[2]韩志华, 何奔, 王长谦, 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超声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5, 21 (12) :711-713.

[3]张妮.最佳药物治疗和最佳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对照研究 (COURAGE研究) [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 12 (4) :316-318.

[4]陈建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生理学研究综述[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10) :1628-1629.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2010, 43 (2) :146-153.

[6]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3-264.

篇4:《血管》的教学反思

摘要:目的培养心血管专科新入科护士的反思习惯,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护理思维。方法选取心血管专科新入科的护士40名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0名,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反思式护理查房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查房方式,2个月后对两组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反思式护理查房方式能提高心血管专科新入科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能尽快地使新入科护士融入护理工作中。

关键词:护理查房;心血管;护士;应用Abstract:Objective cardiovascular specialist training new families and nurses reflection habit, form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ursing thinking. Selection Methods cardiovascular specialist nurses and 40 new division will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20, a set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other group as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reflection type nursing ward round way,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 ward round way, after 2 months to evaluate two groups of nurses ability of nurse. Results the nurses ability of nurs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way (p<0.05),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reflection type nursing ward round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specialist new nurse nurse ability, can make the new as soon as possible into families and nurses in nursing work.

Key words:the nursing ward round;Cardiovascular;The nurse;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27-02 心血管专科收治的患者通常病情严重,特别是在围术期病情变化较快,且心血管专科性较强,新入科护士面对复杂的患者情况和大量的理论与实践,容易产生恐惧和退缩情绪,不利于新入科护士在心血管专科的成长,为提高心血管专科新入科护士对本专科的认同,尽快进入护理角色,特对其实施反思式护理查房的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心血管专科面对即将增加230张床位的现状,为了做好护理人员储备,特通过新招录和从全院挑选的方式,在心血管专科增加低年资护士40名,其中本科20名,大专20名,将两种学历护士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士本科10名,大专10名,年龄,23-27岁,平均年龄25岁;对照组护士本科10名,大专10名,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4.5岁,两组护士基础理论,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查房,即选择某一病种,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主持,由护士在病区中选定该病种中病情复杂的某一患者,就病史、检查情况、异常结果、就治情况、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出院指导等分别阐述。

1.2.2实验组

采用反思式护理查房。

(1)就病区中常见病种,由新入科护士选择其中之一进行理论小讲课,鼓励其查询最新理论和观点,提出自己在查找资料过程中的疑虑,不用专门针对某一患者实际情况。

(2)根据本次护士选择的小讲课病种将其安排到相应的专业组开展护理工作2个星期。

(3)2个星期以后,护士将选定其中一个病情复杂的患者进行专科护理查房,特别是就理论与实践结合后的差异、感悟进行讨论。

1.3评价

实施反思式护理查房2个月以后,比较两组护士的专科理论成绩和专科护理能力成绩情况,专科理论考核4次,专科护理能力评估2次,专科护理能力评估内容包括专科护理常规实施的情况、理论运用的能力、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沟通交流能力等,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护士对心血管专科的认同,统计认同的人数。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护士专科理论成绩与专科护理能力成绩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见表1。

2.2两组护士对心血管专科认同情况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见表2。

表1两组护士专科理论成绩与专科护理能力成绩比较(分)

组别 n 专科理论成绩专科护理能力成绩 对照组20 80±2.578±1.5 实验组20 96±2.091±1.8表2两组护士对心血管专科认同情况比较 n(%)

组别 n能激发工作能培养 能提升能拓展主动性 创新思维 专业水平 知识面对照组 2016(80) 17(85) 15(75)15(75)实验组 2020(100)19(95) 20(100) 18(90)3讨论

新入科护士初期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室做好初期引导应根据专科特点进行,我院心血管专科是医院的龙头科室,低年资护士希望能够进入这样的重点科室锻炼,但是,由于心血管专科的特点,低年资护士想要融入这个专科需要付出的努力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想,如果不在入科时做好适应的引导,对该护士的职业生涯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专科的护理质量,难以保证护理安全。

我们先分析新入科低年资护士的情况。首先,因为他们工作时间短,对护理专业认识不够,而且容易受一些不良护理习惯影响,所以要从基础抓起,护理查房重在基础,这样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升提供了学习的途径;其次,低年资护士缺乏临床经验和护患、医护之间的沟通技巧,通过护理查房,对于日常存在的问题,均贯彻在查房中进行讲解和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再次,低年资护士通过护理查房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主查护士在准备材料、温习专科体检、汇报材料、小结查房等环节中,使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护理查房[1]。

反思式护理查房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查房有以下特点:首先,促使新入科护士对自己陌生的专科领域进行理论查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面对大量的信息,护士需要整理成小讲课幻灯片,这会强化他们针对小讲课病种的理解和思考,比护士长或护理组长直接给他们讲解收效更多。最后,通过小讲课以后,他们在进入专业组工作时,面对专科问题主动性发挥更好,形成带着问题进行核实的思维进行护理,通过对这一病种患者2个星期的专科护理,将理论联系实际后进行专科护理查房,查房内容更加充实。

通过反思式护理查房的开展,心血管专科新入科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被很好地调动,较快地适应了专科护理工作,同时,对专科的认同感增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更是充满信心,对工作充满了积极性,促进了心血管专科护理队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清燕.浅谈护理查房对低年资护士专业素质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

[2]屈珊.提高护理查房方法尝试[J].中国中医药,2012,10.

[3]蔡淑娟.小组讨论式教学应用于护理教学查房中的讨论[J].中国医学创新,2011,8.

[4]刘英,陈云雪,张振香.合作学习模式在护理教学查房中应用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

[5]丁腊梅,裴海宏.运用 PBL进行护理教学查房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教育,2010,2.

篇5:《血管》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

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

【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

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

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交流。

提供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动脉里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

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2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篇6:《血管》的教学反思

[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模拟的带教方式与传统带教方式相比在心血管介入术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将进入导管室实习的54名护士生随机分为情景模拟带教方式即观察组27人,传统带教方式即对照组27人,通过可视测试及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估两组护士生带教质量的区别。结果:与传统带教组相比,观察组出科理论测试平均分数85.6分,优秀率高达92.6%;结论:和传统带教方式相比,在心血管介入术护理带教中采用情景模拟的带教方式能明显提高护士生的考核成绩,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情景模拟;心血管介入术;护理教学

护师生在完成护理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临床实践,实践过程是让护士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真正能力的阶段,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将专业理论直接运用到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患者在临床上所遇到的问题,而且能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愈发熟悉并且提高。但是介入式护理教学中由于材料复杂。介入室环境比较特殊,术后种类繁多,而且护士生缺乏介入知识的了解,更没有进行专人和专业的培训,于是护士生的实践需求就显得更大。介入手术比较特殊,导致护士生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于是对于介入手术认知上明显欠缺。因此为了能使护士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转变,充分的发挥个体潜能和积极性,就应该在护士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上下功夫。

情景模拟就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借由训练者将工作要求和一系列的任务安排给护士生,然后在模拟的环境中锻炼她的工作能力,其次考察她们的工作能力水平,试验表明模拟训练可以使护士生更快的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对于介入护理这一领域,很少通过情景模拟应用在心血管介入护理教学中去。我院在2012年实行心血管介入护理的情景模拟教学,通过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科实习的专科护生54名,其中女性52名,男性2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1岁;实习时间均为3周,实训期间带教老师都为同一批本科学历护师。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对照组27例。两组护生年龄、性别、实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就是先是护生入科,再是人科宣教,最后带教老师讲课,实习期间不固定带教老师,所要教学的内容需按实习大纲完成;其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操作水平按大纲要求完成即可;实验组护士生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护生入科之后师生统一进行自我介绍,带教老师是固定的且必须现场进行人科宣传,每天早晨讲课内容主要主要包括:情景模拟比如幻灯、实物、录像、影像和人物模拟来开展,在课后时立马进行操作练习,下午安排的手术则需要亲自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完成之后,在带教老师的带动下,将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帮忙解答,同样的学习的内容,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技能都必须按照大纲要求完成。

3、评价指标

护士生入科之前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考试进行对实习前他们的调查和评估。三周实习期满再如法炮制,用调查问卷和考核对教学成果的评价。①入科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包括护生的一般情况、就读学校、家庭情况、家庭住址、爱好、性格、对实习本科室的心理状况、对自己专业的感觉、对带教方式的态度等10项内容。②实习完毕的调查问卷是作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反馈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指护士生个体对自己的学业和学习能力的认知和自信,然后这些内容出题。检验发现这类问卷对于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都很高,③入科考核只是理论考核,出科考核的内容多了操作考核项目。理论考核就是每堂课教学中代课老师所

讲的内容,考核方式包括口提问和笔试两部分;操作考核则就是教学之后老师所教操作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

4、评价方法

一般资料即就是入科调查问卷是在护生入科后,由固定的带教老师安排填写并当场收回。为了保证真实性学业自我效能量表则采取无记名的方式,由固定的带教老师在护生出科当天发放调查问卷,在发放的同时要向护士生说明填写要求和研究目的,保证护士生自愿的情况下将调查问卷收回。完成问卷的时间为15分钟。过期不候,若发现有的选项未选则表示弃权,发现54份问卷全数收回。理论考核由带教组长在护生出科前统一发放试卷,以笔试的方式对实习手册的内容进行考核;或者有带教老师一对一口头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考核。操作考核也是由带教组长在护生出科前一对一的形式考核护理部规定的操作内容;同样进行一对一的口头提问考核。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2

用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的比较:见表1。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护士生出科理论考核成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优秀率明显高P<0.05)。在出科的操作考核中。观察组分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护士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P

人数 27 27

成绩 85.6 75.4 0.013

理论考核 优秀率 92.6% 70.3% 0.032

及格率 100% 88.9% 0.025

成绩 83.1 72.5 0.026

操作考核 优秀率 96.2% 63.0% 0.003

及格率 100% 81.5% 0.026

三、讨论

情景模拟是指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让训练者在完成任务中得到锻炼。随着医学护理的发展,各医院在面临医护人员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开辟蹊径,开始将情景模拟的方法应用于护理教学中,应用前景相当广泛。本研究就对我心血管科的54名护士生中的27名进行了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教学观察发现应用情景模拟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从而更大程度的提升了护士生的专业素质。在之前由于介入室的种种原因,使得介入护生的带教作为护理教学中难以攻克的点。介入手术本身就具有高风险性,如果护士生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环境的适应,各种复杂操作的掌握不到位则很容易出问题。该研究以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在心血管介入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与传统带教模式相比,情景模拟式教学的优势相当明显,它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实习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成绩,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上效果也很明显,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所以对于后期的护理工作大有裨益,所以情景模拟心血管介入护理教学法值得提倡和推广。参考文献:

篇7:《血管》的教学反思

21世纪是全球化经济信息发展时代,特别是入 世后,我国各个领域都亟待与国际接轨。这对我们 从事的高等医学教育事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 此,教育部高度重视,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中英 双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力争三年内,双语教学课 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我院内科学课程自 起开展了中英双语教学。由于双语教学是教 育改革中的一个新鲜事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双 语教学的要求也不够具体。临床医学本科双语教学 既没有一个标准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一本规划的双 语教材,百花齐放,参差不齐,自选的教材与教研室 自编的大纲也不能衔接[2]。加上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不一,尤其是教师们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模糊不清, “什么是双语教学,怎样进行双语教学” “ “双语教学 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与效果,怎样保证教学师资培 养的质量及教学效果,其检验标准又是什么”?针对 以上诸多问题,我们心血管教研室的老师作了一系 列研究与探讨,力求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1研究方法

1.1教研室老师们统一思想认识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与争鸣,大家达成的一致共 识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教育主题中 应有之义。双语教学是为了在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 前提下,让同学们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 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 切换,使之能够适应未来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此 共识的指导之下,心血管内科双语教学逐渐步入正轨。

1.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六年来,心血管内科学教学团队依托势头强劲 的学科发展,以自身培养为主,以虚拟共享为辅,逐 步打造了一支以博士生导师为龙头,以留学中青年 教师为骨干,素质不断提高的中英双语教学队伍。我 们经常请请英语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授进行双 语教学示范,生动、形象地传授教学经验,开展双语 教学竞赛等,广泛开展双语教学教师培训,特别重视 对中青年教师的英语培训,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出 国进修,每年轮派教师脱产学习英语,并积极引进外 籍专业教师来讲座,介绍国外医学本科教材的使用 情况和教学方法;举办视听提高班;临床工作中,利 用英语交班、双语查房及用英语报告病历等;经常组 织一些课外活动,如:开放英语角、英语演讲,以此来 推进双语教学实践,尽快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和中英 双语教学能力。同时,把好集体备课、试讲和教学督 导三关,从而确保了双语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1.3推动教材与教案创新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教材与教案同样关 键。内科学作为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其内容丰富 且对图表、病例等要求较高。同时,国内出版教材和 国外原版教材各有利弊。对此,本教学团队在认真思 考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多媒体教材,制作了 心血管系统的立体模型,从整体概念上使同学们认 识到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一个动态的时间空间事件; 通过Power Point课件清晰展示病人的典型临床症 状、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心脏彩超等,从而使过去一些难以描述及表达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教学中 生动、形象且直观地得以表现。同时,不断更新教学 内容,适当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导航网站 和学习参考书目,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 一个广阔的自学空间,并保证内科学双语教学始终 站在医学教育的前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教材的“洋为中用”上,本教学团队针对同学 们的接收能力、课时安排和教学大纲,对英文原版教 材内容进行筛选并且博采众长。对于原版教材中彩 色图片的效果在影印中显示不佳的情况,则通过网 络或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弥补。这样就使人教版教材 与英文原版教材有机结合,让学生领略国外医学中 原汁原味的内容,与世界临床医学主流技术和思想 接轨。

同时,本教学团队结合国内外专业教材,编写了 具有我国特色的中英双语教材,使双语教材、双语教 案、双语授课和双语power-point有机结合起来,并 不断探索中英文双语课堂授课比例。

1.4师生相互沟通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既应强调教师的讲授,又 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双语教学更是如此。在此过程中,本教学团队避免了 片面的知识单向流动,注重双向性,突出启发性。首 先,教师经常提问并鼓励同学们提问尤其是用英语 提问,以唤起大家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构建新的知 识结构;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当学生听得频频点头 时,说明学生已听懂或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此时教师 可加快语速,而当学生有不解的表情时,教师则适当 降低语速,并迅速在头脑中准备好较为恰当准确的 语言进行补充讲解;再次,适当的课堂讨论不仅仅可以提高英语交流能力,还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 索,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提问,如何求知。此外,本教 学团队设置了反馈表并定期举行课后师生座谈,以 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 调整,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结果

在六年的七年制双语教学实践中,本教学团队 连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 内科学双语教学的整体看法;影响双语教学兴趣的 最主要因素;学生对双语教学课堂效果的评价及对 授课方式的看法;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是否应开展双 语教学等。统计结果见附表:调查结果显示,88%的学生认为在临床医学教 学中开展双语教学,符合教学改革趋势,对学生今后 的发展有帮助;9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专业学习有帮助,有益于专业词汇掌握和英语水平的提高; 64.1%的学生认为还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对于影响双语学习的主要因素,大多数还是认为是 自身英文水平的问题(53.2%),其次是老师的英文 表达水平(44.1%);对于双语教学的授课方法, 15.3%的学生认为只要简单的概念性部分用英文且 中英文对照,52.9%的学生主张专业词汇用英文, 19.1%的学生主张全部内容都可以用英文讲授。

自20起实施双语教学以来,34.7%的同学 认为双语授课的总体课堂效果比单语种要好, 37.1%的同学认为引入简单病例讨论好,且呈逐年 升高的趋势。

3讨论

篇8:《血管》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 药理学 PBL教学法 心血管药理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13-0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以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和科学思维方法,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由于药理学涉及面广、内容多,加上目前该科的教学一般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讲授方法为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因此学生经常反映药理学难学、难记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心血管系统疾病常相互关联,其机制、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治疗也常相互穿插,因此心血管药理覆盖的章节广、内容多而复杂,且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历来是药理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PBL简介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指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将传统授课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设置到相应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自己针对问题进行自我学习,促进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的兴趣,启发他们的开放性思维。并且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追踪学科发展新动向,促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二、心血管药理PBL教学模式环节

1.课前准备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找到与所学药物联系比较紧密的临床常见病例,并且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将病例稍作修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更适合课堂教学。例如讲到抗高血压药,我们所找到的病例很多都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这样的病例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学习,有时还会使他们产生混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授课要点将病例进行修改。

2.自学解疑

教师根据所选的病例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寻找答案,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组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病例进行相互讨论,组间还可以相互提问并作出解答,教师在旁可稍作指导或给出建议。然后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得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药物,并说明用药理由和不宜选用的原因。例如高血压伴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选用%[受体阻断药,因其可进一步抑制心功能而使病人症状加重。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防止讨论内容过于凌乱或超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新的问题。

三、讲授评价及效果分析

1.讲授评价

(1)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身学到的知识对本节课进行自我评价。

(2)小组评价。小组根据个人在本组的表现以及团队合作情况作出评价。

(3)教师评价。教师以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2.效果分析

通过PBL法的应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加;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有了很大提高;另外,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的欲望。通过PBL法的开展,提高了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PBL法在药理学教学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施PBL法教学时,还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PBL法对于教师人力和教室资源要求比较高,我校现在还难以达到标准,只能在小规模范围内进行试点。此外,虽然PBL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在课前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文献资料,关注学科的新动向,并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给予解答,这也是对教(下转第21页)(上接第13页)师能力的一个挑战。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由于知识的片面或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而使课堂讨论只限于表面,而对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重点内容分析不透彻。还有些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不积极,只是被动的听别人分析而自己不表述意见;或者有些同学虽然进行了讨论分析,但表述不清,条理不明,因此教师在PBL法施行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运动主题活动策划书下一篇: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