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

2024-07-10

体育科学研究(精选6篇)

篇1:体育科学研究

研究自主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论文

摘要:体育是职业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改革也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体育教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比例。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体育教学,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以及终身体育的理念。本文作者从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入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职业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中学体育教学自主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

一、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与方法滞后,体育意识不强。

在现行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授式”、“灌输式”等陈旧教学方法的身影,教学方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这就需要一些主管部门建立必要的激励和淘汰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敬业精神和自我更新意识。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中学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DD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DD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据调查分析,有些职业中学学校的领导、教师及一部分学生都存在着对体育认识上的偏差,即领导、教师只重视专业技术技能课的教学,学生也很重视这些方面的学习(这是无可厚非的),却忽视了体育教育自身的功能,使体育成为他们无暇顾及的学科。显然,这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2.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现行的体育必修(选择)课,大多是按照项目的技术特点,遵循职业体育培养的轨迹,有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旨趣是什么: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运动技能用于炼身,还是让学生掌握难新动作,把教学的难点重点作为教学的重心?教师往往脱离现实,轻视基本运动技术的应用与提高,忽视对学生炼身能力的培养,存在对业余爱好者进行职业化培养的倾向,导致了教学目的不明确。

3.体育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从体育教学观念来看,职业中学学校也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体育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过于强调健康,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根本DD体育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过于强调体育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的设置、考核上,教师大都不能适应职业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出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对职业中学学校学生走出学校后是否具有独立的能力进行科学地体育锻炼没有认真考虑。如果职业中学不以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为出发点,不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那么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中学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不够完善的,也是值得深思的。

二、职业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1.重新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参考学生的意见,内容要多样化。职业中学学校体育教学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放在第一位。为此,体育教学内容应增加大众健身娱乐性内容,以体现兴趣性和实用性。其次,应重视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1D2项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终身享用的体育项目。最后,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有目的地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如现在很多职业中学院都开设的计算机和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取向决定了将来工作的方式以长期伏案为主,低头含胸、精神高度紧张等是这类专业的典型特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拳击、健身操、韵律操等锻炼项目,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重视和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已感厌倦,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教师除在选择内容上有所创新之外,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即通过不同形式、灵活多变、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重新唤起学生的练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巩固和发展,并能把稳定的兴趣培养成为自我锻炼的习惯,增强其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和进行授课时应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例如,在篮球行进间低(高)手投篮的教学中,如只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技术较难,而如能结合动作要领,运用语言艺术编成简单、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一步大,二步小,三步用力往上跳,提膝送球入篮筐。”通过类似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则对动作会容易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的提高更为有利。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引导到愉快的体育锻炼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术的同时得到乐趣,形成快乐体育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3.在教学环节中重视体育游戏的运用。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担运动负荷。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者良好的机能和心理状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技术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可以改善教学氛围,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选择、创编一些基本技术为素材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如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可选用运球中“保护与破坏”游戏,即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活动范围内,人手一球,在运球过程中主动破坏他人的球,并力争保护好自己的球不被破坏。这种游戏的运用,加大了练习的难度,增添了练习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巩固运球技术,提高控球能力。另外,“运球接力”游戏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再如教学田径中的弯道跑技术时,除了可以在准备活动中进行各种圆形跑的游戏活动,为弯道跑技术打好基础外,还可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些弧形跑、圆形跑游戏,巩固提高弯道跑技术。投掷项目的教学比较枯燥,教师可适时地选用一些掷准、掷远游戏,进行分组比赛。根据学生所用的器械及具体情况,按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如方格、圆圈等,并标出每个区域内的分值,通过累计各组的得分,分出胜负。凡此种种可给学生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节,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篇2:体育科学研究

答:体育现象,体育内外部规律;基本范围:探索体育领域中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规律;检验现今体育实践中所依据的学说和理论;探索如何将已有的体育知识和规律应用于体育实践。

2、简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答:选题。选题时进行研究的第一步;提出研究假设。在课题选定后,紧接着是对研究课题的问题提出假设;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围绕所选课题制定研究的实施方案;搜集资料。收集资料是展开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能否做出科学发现的先决条件。整理分析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是对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访问、统计、查阅文献等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加工的过程;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研究成果的发表。一般情况下,科研成果可以在学术会议、报刊杂志上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发表,也可以以专著的形式公开出版。

3、简述体育科研选题的基础程序和基本原则。

答:基础程序:提出问题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收集文献资料:熟悉和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论证评价。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4、简述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类:按学科分类,可将体育科学的研究内容分为运动遗传(选材)学研究、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等。这种分类方法与目前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类似,其优点是研究内容的学科归属明确,便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交流;其不足之处是研究课题的性质不明确,不易把握其研究成果的价值。

第二类:按课题研究方向分类,可分为:体育科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体育运动的发展战略研究;体育价值观、体育思想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等。这种分类的方法是研究方向明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题的学科归属,也便于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推广和相互借鉴;其不足之处是研究课题的性质不明确,不易把握其研究成果的价值。

5、什么是参考文献查找法?在什么情况下宜采用参考文献查找法?它有何文献查找优势与不足?(不全,仅供参考)

答:参考文献查找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充分的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前任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现状等。

6、简答体育自然科学类论文的基本结构?按照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规定,请写出期刊文献和图书文献的著录格式。

答:基本结构: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建议、致谢、参考文献、注释。

期刊著录格式:[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篇3:民族民间体育融入体育课堂研究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课堂,教学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 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等, 教育部门要将优秀的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 高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的设置对素质教育的推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以及体育学科的和谐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我国学校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及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 对这些宝贵的财产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综合、发扬光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 更是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将民族民间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是弘扬民族民间体育的重要渠道。

1 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的特点

1.1 民族民间体育的内涵

《民族体育》中, 真正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内容寥寥无几。从体育角度来看, 民间体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民族民间体育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明的娱乐、健身的活动, 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与民俗密切相关, 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一般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 体育与哲学相互融合。例如太极拳、太极剑都融入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民间文化崇顺自然经验、实用技艺和重视社会人伦、道德规范, 与当前的科学发展观,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民间文化的民俗体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 在因袭生活方式、维系人际关系、规范行为准则以及陶冶性情、满足精神寄托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有实际的功能;民族民间体育还在道德教化、和谐人际关系和规范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借鉴作用。每年端午节举行的龙舟竞渡, 其发生基础是龙图腾崇拜的遗存形式, 但在其传承过程中, 增加了纪念屈原这一受人们敬佩的人物内容, 由于屈原是一位凝聚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著名历史人物, 使得子子孙孙的认同感得以更好地实现, 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一个侧面增加了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陈建勤在《中国民俗》中指出:“民间文化经验和功能指向, 以适应于自然及社会结构为基本目标, 维护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 起到积极、实在、不可替代的整体协调作用, 从而成为社会文化的软控机制[4]。张基振等则以风筝为例认为民间体育具有娱乐健身功能、承载民俗文化功能、艺术欣赏功能和经济功能, 其中, 娱乐健身是民间体育的首要功能[5]。

西方竞技判断美主要是外表的肌肉或者速度、力量等, 而一般靠人为的规则来对体育过程是否犯规、不受道德加以限制,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竞技当前更流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 价值判断总是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联系, 民族民间体育的竞技性能明显减弱, 规则的制定更落后。民族民间体育根据自身功能属性分为竞争性项目、娱乐项目、表演项目和健身等四类, 见表1。

民间体育按地域可分为全国性运动和区域性民间体育。太极拳、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抖空竹、赛龙舟、抢花枪等都是全国性民间体育项目;而跳竹竿等则为区域性民间体育项目。

1.2 民族民间体育的特点

(1) 区域性。一定的区域产生一定的民俗文化, 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产生了跳花枪等民族体育, 而北方彪悍的民族风格则孕育了骑马、射箭等民族体育。不同区域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学校要根据国家设置“校本课程”的要求, 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自己学校情况和特点的民族传统课程。民间体育具有地域差别特点, 例如北方擅长长拳和戳脚, 南方擅长南拳等, 来源于当地, 趣味性高于竞技性。

(2) 传统性。民间体育广泛地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 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较低。民族体育是一个或者几个民族, 或某一民族中特殊的民众群体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 与中医、穴位、传统文化等密切联系, 因此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学习, 更要注重横向知识的联系。

(3) 多样性。我国地域广博, 民族众多, 民间体育项目亦多。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 我国已搜集到55个少数民族的676个传统项目, 汉族有301项民间体育项目, 并被分为娱乐、竞技、健身养生3大类[6]。

2 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民间体育现状

2.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泛西化

当前,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泛西方化, 影响力低于西方竞技项目。民族民间体育正能起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民间体育边缘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传统文化渊博。民间体育代表了我国的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西方竞技体育判断美主要是外表的肌肉或速度、力量等, 而作为一般靠人为的规则来对体育过程是否犯规、不守道德加以限制。

2.2 民族民间体育人才匮乏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专业性, 当前设置这些专业的高校少, 导致教师水平不足。课程体系还未构建。据调查, 当前我国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现状。民族民间体育多为家族式口头传承, 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导致真正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而且不符合高校体育教学。

2.3 学生认知度低

我国只有部分高校设置了民族民间体育教学。李斌等调查表明, 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体育认知率低, 认知模糊, 除了常见的几种民间体育如舞狮、舞龙、风筝等, 其他的根本不知道。据调查, 目前南京市8所高校近年来开展的近30个体育项目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不足1/5。《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提出“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制, 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7]。

3 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教学对策研究

3.1 加强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建设是民族民间体育开展的保障, 民族民间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民族民间体育的课程设置可参照其他运动项目, 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大类, 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都可以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闫晓英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认为高校民族民间体育设置应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专业基础课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中医学基础等8科, 专业课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武术套路等9科[8]。因此, 了解传统文化如中医理论等, 对于学生理解传统体育, 学习传统体育意义重大。

3.2 加强教学方式研究

民间体育流行于群众间, 采用师传弟子, 弟子再传弟子的方式, 故而民间体育较为简单。如果不进行进一步开发的话, 不适于学校开展教育。民间体育竞赛机制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杨晓凤等总结了启发式、情景式和示范式、讨论式、实践教学法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等六种教学方法[9]。

3.3 加强规则研究与制定

从西方体育发展轨迹来看, 流行的体育运动必须具有竞技性和观赏性。只有有组织的体育项目, 才有群众基础。公正公平的规则是体育运动组织的基本条件, 民族民间体育由于流传于民间, 组织程度低, 往往没有明确的裁判机制。因此, 加强民族民间体育的竞赛规则制定, 不可盲目引进其他体育规则。建立客观、统一的评价体制还能够引导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

结语

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始终的儒家、道家思想, 莫不来源于先秦时期民间文化的滋生繁养。以孔子始作俑者的儒学系统, 是凭托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教社会结构的文化实现, 使民间文化‘原型’系统化、礼仪化的理性升华的产物。它包含着原始民间文化人道和民主的遗风, 追求社会存在与个体的均衡, 是伦理本位、以礼治邦政治思想的突出代表”[8]。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传统体育代表了中国特色。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进一步, 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才是大趋势。

保护、研究、传递中国民族民间体育, 特别是重点的、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是未来我国体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节假日需要的休闲活动不断增多, 民族民间体育是这些休闲项目取材的宝库。由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冲击, 民族民间体育越来越边缘化。加强民俗表演、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资源的整理和挖掘, 抢花炮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 苗族的斗牛被誉为中国式斗牛。

参考文献

[1]高亮, 麻晨俊, 孙宇, 等.舞狮舞龙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2, 33 (4) :11-18.

[2]刘万斌.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与西部学校体育课程互动式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24 (10) :35-39.

[3]王晓红, 闫虹, 魏永.我国健身秧歌理论研究评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4 (9) :27-32.

[4]陈建勤.民族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应用与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25 (3) :1-8.

[5]张基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博览[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6]刘新晶.满族传统体育纳入满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D].沈阳体育学员, 2010.

[7]王俊奇.略论江西舞龙文化及其特点[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5 (2) :37-41.

[8]闫晓英.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篇4:体育科学研究

关键词:体育科学;价值观;体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08-04

尽管人们对目前的“体育科学”中是否存在科学成分还存有质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自体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日起,体育学在不断分化综合,体育学科群在不断壮大,体育理论在不断完善,体育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效益在不断显现,这些足以表明“体育科学”在不断“科学”化,在不断接近“科学”。体育科学属性是什么?体育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对体育科学的研究有什么导向作用?

1、体育科学的现状

狭义的“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19世纪中后期社会科学及其主要学科(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的出现,以及20世纪兴起的交叉科学,则使科学的外延大大增加,科学成为包括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交叉科学等所有科学部类的知识体系和相应的认识活动、社会活动、社会事业、社会建制、社会职业等,成为一个广义的概念。体育之所以与科学关联,其根本原因是关于体育现象的研究过程具有现代科学属性。首先,体育是一种关系文化、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管理的社会现象,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赋予了体育科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其次,体育也是一种关系生理、心理、疾病、健康的生命现象,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赋予了体育科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总之,当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以体育现象为阐释对象,任何一种科学方法以体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任何一种科学技术以体育现象为服务对象时,体育科学即被赋予了科学属性。体育科学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对各母科学的先天性依赖,确立了体育科学在各个研究方向的科学属性。

然而,体育科学的各个研究方向脱胎于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或关联较弱的母科学。就当前体育学科的分化水平而言,支撑体育科学殿堂的母科学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体育科学往往只是在母科学的知识体系中取其一份子作为自身的立论基础,并通过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法进行下一步探索,于是才形成了枝枝蔓蔓的体育学科群,是“本质”还很不明确的共同研究对象,才把这些母科学的零散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类机体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主要相关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医学等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互相关系基本规律的学科群,主要相关学科有哲学、史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民族传统体育学是认识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运用体育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和解释民族传统体育各领域的矛盾问题。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规律,为球类、田径、体操等诸多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看看这个交叉含糊的释义,就知道它在研究内容、方法上与上述的3个二级学科难分彼此。

要汇集如此庞杂的知识点,为体育科学建立相对独立、互相补足的知识体系(包括范畴、定理、定律等)和研究规范(包括研究范式、方法、技术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体育科学也创造了几个原始概念和理论,如运动生理学的氧债、无氧阈、第2次呼吸、极点等,运动训练学的项群训练理论、翼项系数理论、一元训练理论、二元训练理论、技术健身论等。但总体来说,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度不足以形成强劲的横向黏合力或嵌合力,从母科学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手法在体育科学中比比皆是。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运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几乎没有自己的原理和概念。好不容易创立的概念与原理时常遭遇质疑一萎缩一凋亡的厄运。如今,氧债没人再提了,在分子生物学的冲击下无氧阈(乳酸阈)面临分子水平的诸多尴尬和质疑,生存地位岌岌可危。训练理论更是相互攻伐、群雄逐鹿,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无奈之下,只有把金牌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来看,体育科学都较为混沌,各母科学均可在此舞枪弄棒。因此,体育科学的科学属性受到无尽的质疑也难免。

2、从科学与价值看体育科学

理想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一种收集和解释关于自然事实的理性、无偏见的客观工具,科学应该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自然属性的明晰而严密的说明书,从而让人们可以通过该说明书控制自然”。对于科学的价值,理想主义科学观始终坚持“价值中立说”,强调“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科学“价值中立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在科学界影响甚广的是逻辑实证主义。既然体育现象是一种既存的自然事实,依照理想主义科学观,那体育科学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思路也就基本明确了:体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逻辑实证法;研究目的是为人类体育现象提供明晰而严密的说明书,并通过该说明书控制体育现象;研究思路是客观地收集体育数据,无偏见地解释体育现象。毫无疑问,这正是体育科学的理想。面对体育科学多维的研究方向,庞杂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识积累,体育科学的理想似乎只能是空想。

理想主义科学观完全排斥科学的价值取向。依据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解,科学和价值是完全对立起来的两极:科学是关于事实的,价值是关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无法进行逻辑分析的。然而,科学与价值能做到绝对互斥吗?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代表如库恩、劳丹和拉卡托斯等冲破“科学价值中立”的逻辑主义束缚,把价值引入科学的殿堂。库恩的“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包含了价值。科学范式不但被证据和推理所支持——常常被实质性证据和充足的理由所支撑,而且还可能被形形色色的个人偏好、假定、猜想、合理性观念、审美观、个人憎恶、政治顾虑,以及任何可以想到的人类品性所左右。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信念,这种信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家的价值观。

价值与价值观是两个概念。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包括一切物体、动作、事件或现象,包括精神世界中的一切思维,以及这些思维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因为生命的需求而产生的,能满足生命的存在、延续(即新陈代谢)或发展进化等等其中某一种需求的属性,即称为“价值”。因此,科学的价值体现于满足人类的某

种需求。从这一意义出发,任何科学都是有价值的,体育科学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对体育现象的认识需求以及对体育现象的有效利用和控制。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所以,人们对科学的价值观带有绝对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在科学的知识体系尚未建立时可能就已存在。其中,科学家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瓦托夫斯基认为,人类的根本利益反映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科学实践本身之中,诸如真理、一致性和证实这些科学规范本身就是深刻的人类职责的高度凝炼的反映。不幸的是,体育科学是个“大杂烩”科学,业内的学者并无集中统一的科学信念。基于不同母科学的价值观对体育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有着复杂多向的导向作用,这使得体育科学的知识体系总有一种分崩离析、支离破碎之感。

3、不同科学观的价值标准对体育科学研究

的导向

3.1求真求理

求真即追求真理,是指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求理即追求逻辑实证,强调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事物的规律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逻辑实证主义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求理是理想主义科学观的过程性要求。只有研究过程符合逻辑实证主义,所得的结论才是真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按照理想主义科学观的目的性要求,体育科学的目的必须且只能是追寻体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无须质疑体育本质的唯一性和发展规律的存在性。体育学者必须无条件坚信,体育的本质是唯一的,体育的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复强调,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千差万别,它们都有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规律,而且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否认规律的存在即是唯心主义。按照理想主义科学观的过程性要求,体育科学研究必须首先收集体育现象的事实、数据,再进行逻辑推理、概率统计,最后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体育的科学属性正是在研究过程中得以确立的,并非是因为坚信体育本质的唯一性和发展规律的存在性。

理性思考一下,求真求理是抛开科学价值取向的一种绝对、理想的价值观——价值中立,这一价值观(科学信念)在科学诞生初期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关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性问题和规律性问题都在这一科学信念的指导下实现了划时代的突破。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如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元素周期律无不印证着求真求理价值观的生命力。不可否认,体育学者在体育现象的自然屙陛方面取得的许多成就都依赖母科学“求真求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但在体育与其母科学的交叉领域中,体育现象的复杂程度也并非自然属性可以概括,求真求理的导向作用值得深刻反思。

3.2求实求效

求实求效是实用主义科学观的价值标准。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对立派别。理想主义者追求真理,实用主义者追求实效。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不反对神学,承认达尔文,又承认宗教,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些改革开放的话语,反映了我国思想界的实用主义哲学倾向。

这一哲学倾向亦体现于体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体育科学研究躲不开求实求效的价值判别标准。体育的功能是立体、全方位的,甚至是互斥的。对竞技体育范畴的科学研究而言,金牌就是硬道理。对群众体育范畴的科学研究而言,健康、减肥、防治疾病、愉悦身心就是硬道理。然而,有理未必有效,有效无须有理,真理和实效有时的确不合拍。因为真理是普遍、共陛的,而实效往往是特殊、个性的。但体育科学研究有一个非常不妙的倾向:以实效辨别真理、验证真理、推广真理。检索运动与糖尿病的有关研究论文,论证的思路不外乎是:选择研究对象、实施运动方案、测试若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验证运动如何有利于改善糖尿病。实际上,数据的变化繁杂,有的升高、有的降低、有的不变,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更是矛盾重重。当某一指标(如血糖、血脂、胰岛素等)达到“改善糖尿病”的价值标准时,该指标的变化及其一大堆作用机制便成为真理的组成部分。当达不到“改善糖尿病”的价值标准时,研究者习惯于从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方式、运动频率等“运动”因素中找原因,其目的还是为某一指标的真理地位找借口。更有甚者,篡改数据服从价值取向,这已经突破科学的道德底线了。在这类基础研究中,研究者应保持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价值中立,而不应该把某一指标的变化赋予求实求效的价值取向。反之,在应用性研究或实践中,研究者可以保持求实求效的实用主义科学观,但不应草率地把个性化经验上升为一般性真理。马俊仁是“牛”了一把,但他没有大肆发表论文,没有出版一部“马氏训练理论”;孙海平的训练秘笈恐怕也只能训练出刘翔。敬告坐在书斋里探索体育真理的学者们,不要简单拿手中的真理去妄断金牌,也不要轻信金牌就一定是真理。无数事实证明,在以金牌为价值标准时,体育科学没有永恒的真理。体育科学研究不能不考虑研究背景,实效与研究背景有关,而真理却是相对静止的。体育科学研究的价值观——求真求理与求实求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体育科学难成知识体系的原因之一。

3.3求美求同

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前臂的血管画得很美,滕野先生告诉他:“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与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但审美观确实也体现在科学研究之中,这是毫无疑问的。就科学研究而言,求美即求同,求同亦求美。体育科学求美求同的价值观有两种表现:(1)合纵。体育科学向其母科学纵向求同。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因为体育科学的原理、概念绝大部分都是母科学给予的,体育科学收集到的数据、事实必须以母科学的原理、概念来解释。但是长此以往,体育科学永远只是母科学的附庸,体育科学的研究始终是描述性而非创造性的。试看体育对健康促进的解释,无一不是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原理的再现。(2涟横。体育科学各研究方向之间的横向求同。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各母科学的价值观、发展水平不一致,体育本质论的纷争足以证明横向求同的难处。关于体育现象的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关注的是个体及其微观,尊崇求真求理的价值观;关于体育现象的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关注的是群体及其宏观,尊崇求实求效的价值观。传统的还原主义科学思想根深蒂固,金字塔式的科学体系非常霸道地认为,万事万物均可归结于统一的物理学本质和规律。因此,体育学者也习惯于循着还原主义的科学信念以零散的知识点搭建体育科学的大厦,然而《霍金的宇宙》惊破了科学家的美梦,他说:不同尺度的空间有不同的物理学。将目前山头林立的体育科学一统江湖,简直遥不可及。

篇5:体育科学研究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及课余训练工作,使我对小学课余体育活动比较熟悉,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撰写《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就是全面总结我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成功经验,试图探索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律与特点,为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余体育 体育活动 课余训练

一、研究背景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早在1983年12月国家体委、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明确了传校的目的与任务:“在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发展体育事业作贡献。”1986 年,国家教委和体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证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目标。同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又联合发出了在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指出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要求,为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改革注入了活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遵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必须抓好中小学课余训练这一十分重要的环节。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 12条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应该说,我国早就重视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单位的贯彻这一精神的情况不很尽如人意,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方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调查表明,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令人担忧,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约有 2 亿多人,而城市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数约为 1.3%,城市中学生占2.1%,这种巨大的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解决好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提高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都对体育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因此,体育必须溶入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四有”人才服务,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其身体素质及增进体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拚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具有集体观念、责任心、荣誉感的品质和协作精神。1999 年 6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

国和人们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课余训练的特点

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作为我国整体运动训练的一个环节,与一般运动训练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包括:训练内容的专门性、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活动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训练成绩的表现性等,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的特点包括:课余性和基础性。

(1)课余性

学生在校以学为主,必须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在课外活动时间里或节假日进行。一般来说,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在校学习期间,以学文化为主,体育训练为辅,要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管理,如:在安排上要把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固定下来,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同时要适当安排其它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力争做到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两不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2)基础性

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学生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特征的课余性和我国运动训练的体制所决定的。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

练,不宜过早地要求他们达到成年优秀运动员的水平,而应重视基础训练,为今后攀登体育高峰而准备条件。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的实践,我校总结提出了“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运动训练的指导方针。基础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应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训练负荷的增加,负荷变化的幅度,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注意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训练的信心和兴趣,为以后进行专门训练打下基础。

四、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实践模式

课余体育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既要追求训练的效果,又要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国家或省专业运动队的超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法”不适用于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即便是“魔鬼训练法”也越来越讲究训练的科技含量。学校课余训练应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同时追求最好的训练效果。在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激发兴趣,形成动机;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精心选材,培育苗子;科学训练,发展技能;因材定项,多向发展”的课余训练的实践模式。

(一)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学生的主观努力是运动员锻炼成才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前提是他对体育训练有兴趣,能从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而产生这种“兴趣”和“快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有体育运动兴趣的学生都

较好的运动素质,但并非所有具有很好运动天赋的学生都对体育感兴趣。有些学生运动素质非常出众,却可能因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

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诱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教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教练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运用鼓动性的语言,真挚的关爱等方式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好胜”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快乐地运动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给他们热爱体育学习的情感加温。如耐久跑教学,可以音乐伴奏中采取变速、变向、定时、定距、让距、接力、追跑、游戏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气氛欢乐,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外压式的强制学习方式。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有效手段,它远远比批评和否定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施行“不合理”比赛,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因素,使比赛各方“综合实力水平”接近,不仅提高了能力稍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同时也激发素质较好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在比赛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从而避免“吃不饱”现象。

4.提高体育运动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我校努力提高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每年全校运动会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由校长和主要领导给获奖运动员颁奖;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成绩,学校以最隆重的方式给予宣传、表彰。每年一届的“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把“体育新星”专门列为一个表彰系列。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每届学校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高潮,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5.全面关心运动员,建立师生亲情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与教练员的感召力有关。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体育是没有地位的,古代才子佳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形象,现代家长喜欢白皙文静、功课好的乖孩子,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代表。一些家长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有那么美滋滋的感觉,好像体育不好竟成了智商高的证明。因此,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学生自己也因为怕苦怕累,很难长期坚持体育训练。为此,体

育老师在课余训练中,在生活上竭力体贴关心学生。每次训练结束,又集中运动员补习文化课,促使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文化成绩同步提高。他们以满怀挚爱的感情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大约需要 5-10年的系统训练时间,足球、乒乓球等一些运动项目早期训练的年龄都提前了,这就要求运动训练必须从儿童少年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前阶段,生理发育的蓬勃长势所带来的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会更大,他们的潜在能力也就更大,科学、合理、适时的训练对他们的“诱发”与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成才率也就会变得更高。如果错过最佳年龄阶段,即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也难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我们提出课余体育训练“提早起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及早测试,建立运动素质发展档案

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的运动素质测试一般放在三年级进行。我校把测试工作提前,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学校体育教研组即组织对新生进行跑、跳、掷三项最基本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逐一记录。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建立每生 1-6 年级的运动素质发展档案。既可从中发现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也作为每个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状况的参照数据,以便制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方案。

2.早期启蒙,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

我校不仅重视对体育运动队的学生进行正确体育运动观的教育,而且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体育活动,用本校优秀运动员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为今后接受体育训练,系统地体验体育运动对人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在运动中铸造自我,不断地迎接科学运动训练对人的身心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奠定思想基础。

(三)精心选材,培育苗子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教学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苗子,培养人才。在教学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体育苗子的成长特点:①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田径运动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的学生,往往隐藏着其它运动的潜在素质,因此,各年级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和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是发现苗子的极好机会。②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接受能力强。足球运动员不仅要有速度、力量、弹跳等田径运动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球感”,这就需要在球类活动中发现苗子。③具有某种特殊的个性特征,如性格内向、做事细心、意志坚强。具有这类个性特征的学生不一定具备出色的田径运动素质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可能适合某项要求特殊的体育运动,如射击、棋类等运动项目。

(四)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目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方法是“示范→模仿”加上死缠烂磨式的泡时间,不仅耗费大,效益差,而且会磨灭学生的个性和运动天才。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和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发

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核心思想是“体脑并用”。发现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用“脑”去打球和射击的基本要领,基本技能练习是实现用“脑”打球和射击的物质基础,两者构成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一般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才能发展为体育运动能力。由于学校有多个种类的体育运动队,不同运动队又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如果简单套用“(发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的训练模式,就会碰到许多具体训练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我校体育教师还十分注重运动专业技术和训练技术的钻研,并获得许多新的发现。

发现一:训练要绝对遵循儿童生理规律

有的学生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肚子会疼,不能坚持,为此,我们请教医生,才知道由于气血不通所致,后来在训练前让这类学生吃下“下气”的药,肚子不再发疼。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掌握了许多体育训练的技术要点,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水平。

发现二: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方法

我校开展课余训练最大的问题是校内运动场地狭小、教学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短缺,为此,我们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①足球队没有训练场地,教师就每天带领学生沿着江边、顺着山路进行越野跑训练。②射击训练中,教师在枪头挂上砖头等重物以训练瞄准的稳定性。③乒乓队训练中,在一条长竹杆上挂十几个乒乓球,训学生练习击球,增加训练密度。④田径训练中教师让学生自制沙袋绑在小腿上,练习腿部力量;

自制杠铃和橡皮筋拉力器,让学生练习手臂力量。实践证明,这些土办法十分有效。

发现三:正确认识“输”与“赢”的关系

赛场上的输赢受许多因素影响,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固然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它就变成我们的财富,筑成将来成功的阶梯。要想成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一次比赛的胜负上。帮助学生克服“想赢怕输”心理。根据学生自己的实力,要他们确立恰当的期望水平,可望可及轻装上阵,没有包袱。训练时想着拿第一,比赛时什么也不想,想着如何作好动作,明确成功的标准,冠军只有一个,但我们都可能是成者。成功的标准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倾注比赛的全过程,使自己具有的技术、战术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不论成绩如何都是成功者。

五、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育运动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员成长需要各种条件,特别是后期成才冒尖阶段,对专业训练要求更高,而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培养他们基本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课外体育训练只是学校体育的一小部分工作,不可能全力承担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应该注意以下 4 个问题:

⒈合理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目标内容与组织形式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要着眼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即便是课外体育训练,也应以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扩大体育人才的基础层面,从中发现更多的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

⒉正确处理体育与智育关系

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与大脑的物质结构与机能状况有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保证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射击运动员,注意能力较其他人强,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听课效果好;乒乓球运动员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较高。学校体育运动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良好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现在针对体育训练依然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运动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文化学习成绩,于是反对、制止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竞技主要比谁的技能熟练,与文化素质关系不大,于是在许多专业运动队中,大幅度降低文化学习要求,片面训练运动技能,以致许多运动员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人的素质只有平衡发展,才能获得最佳发展,忽视智育,或体育的任何一方面,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

⒊适度把握“提早起步”的尺度

我校在体育运动队建设中,做到提早起步,可能给人印象是体育训练越早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提早起步”主要是教师有意识的提早关注儿童的运动素质发展状况,及早规划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及早进行体育运动观念的培养,至于体育运动训练必须遵循儿童的生理发育规律,切不可盲目提前专业化训练,拔苗助长,伤害体育运动苗子。

⒋严格控制体育训练的强度

篇6:2018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体育科研论文摘要部分的基本要素有?应如何书写?

答:体育学科研究论文是指把全部研究工作和科研成果,以一定的标准规格及格式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它对于研究成经验和成果的推广交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及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撰写体育科学论文是体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

(二)请说明体育科研论文中不同种类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2005年3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标准化管委会发布了GB/T 7714 —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代替GB/T 7714—1987。该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690 和ISO 690-2,规定了各个学科、各种类型出版物的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的符号、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方法以及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

4.1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

4.1.1 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用右上标[1][2][3]标示。

4.1.2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间隔。

4.1.3 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示例:XXXXX[1]……XXXX[2-3]……[7,9,11-13]……

4.1.4 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只编1个号,引文页码放在“[ ]”外, 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示例:XXXXX[4]15-17……; XXXXX[4]55……;XXXXX[4]101-105…….4.2 参考文献在文后的标注

4.2.1 作者者3人以下全部著录, 3人以上可只著录前3人,后加“ ,等 ”,外文用“ ,et al ” , “ et al ” 不必用斜体。作者之间用“,”分隔。

4.2.2 卷期号、年月顺序号、页码、出版年等用阿拉伯数字,卷号不必用黑体。

示例1:2005-08-10 4.2.3 正确著录期刊文献的年、卷、期、页 示例:年,卷(期): 页 2005, 10(2): 15-20 4.2.4 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标志代码要著录正确文献类型标志如下:普通图书 M, 会议录 C, 汇编 G, 报纸 N, 期刊 J, 学位论文D, 报告R,标准 S,专利 P,数据库 DB,计算机程序 CP,电子公告 EB。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磁带 MT,磁盘 DK,光盘 CD,联机网络 OL。

各种著录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

[序号] 作者.书名[M].版木(第1版不著).译者姓名译.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码-止页码(可省略).例:[l] 卢开澄.组合数学[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3-88.B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l.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页码-止页码.例:[3]林群,仇计清,郭彦平,等.无痛微积分[Jl.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26(4): 265-268.C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称[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码-止页码.例:[ 5] 钟文发.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一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D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例:[6]张忠.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2004.E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申清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年-月-日).例:[7]陈锡宏.一种温热外用药制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F技术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例:[ 8]

GB/ T 16159-1996,汉语拼音法基本规则[S].G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例:[9]张近.低温等离体技术在表而改性中的应用进展[ET3/ OL].http: //www.cornalab.net/ xgzl/dlztjz.htm,2003-08-16.其中,[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下:[ DB/ OL]------联机网上数据库;[DP/MT]-------磁带数据库;[M/ CD]-----光盘图书;[CP/ 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H报纸

[序号」作者.题名[ 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例:[10]杨桂青.为了孩子我们全力以赴[N].中国教育报,2005-11-27(4)I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三)体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分别如何使用?

(1)指导法

1.语言法:是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达到教学要求的方法。

2.直观法:是体育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直观方式,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引起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完整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地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4.分解法:是从掌握完整动作出发,把完整的动作按其技术结构分成几段或按身体活动的部位分成几个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教学和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

5.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2)练习法

1.游戏练习法: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2.比赛练习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3.综合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一类练习方法。

4.循环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循环练习的方法。

5.重复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

6.变换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变换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四)体育科研论文中,表格的制作应如何规范?

1、体育论文写作表格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对表的编排的描述,其要求如下:

1.1 表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应有自明性。

1.2 表应编排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其标注形式应为:表

1、表2等。

1.3 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

1.4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 , 以及需要说明事项 , 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附注,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其标注形式为“附注1)”等。

1.5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缩略词和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1.6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 “ 同上”、“同 左”、“,” 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一” 或 “ … ”代表未发现 ,“0 ” 代表实侧结果确为零”。、三线表格制作方法

上一篇:高三誓师大会家长代表发言稿下一篇:语文教师实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