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8-05

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6篇)

篇1: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个人所得税作为财政工具,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一定的调节和平衡的作用,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实现公平分配,筹集财政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发现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存在一些缺陷,要通过改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不公 改革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却无法兼顾公平。个人所得税,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缓解社会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等功能,亦随着我国经济而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税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快速提高,但不得不认真思考,还是潜在一些问题,在飞速发展的经济脚步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有些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实行分类征收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将个人取得的各种所得划分为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规定、不同的税率和不同的计税方法。实行分类课征制度,可以广泛采用源泉扣缴办法,还可以对不同所得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

2、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累进税率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和分配,体现公平。比例税率体现效率,以实现普遍纳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将这两种税率运用于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采用累进税率,实行量能负担;对劳务报酬所得等其他所得,采用比例税率,实行等比负担。

3、费用扣除额较宽我国采用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减除费用。对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减除费用3500元,对劳务报酬、稿酬等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800元,每次收入4000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对股息、红利、偶然所得等非劳动所得,计算纳税时不扣除费用。

4、费用扣除采用总额扣除法免去了对个人实际生活费用支出逐项计算的麻烦,而且,各种所得项目实行分类计算,各有明确的费用扣除规定,费用扣除项目及方法符合税制简便原则。

5、采取课源制和申报制两种征纳方法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分别采取由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对凡是可以在应税所得的支付环节扣缴个人所得税的,均由扣缴义务人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个人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有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

三、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1、分类所得税制是对同一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按其所得的来源不同进行分类,并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规则不同税率的一种所得税征收模式。分类所得税制更适用于居民的收入方法比较单一且收入程度较低,征收管理效率较低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新行业不断出现,收入形式和收入种类越来越多

元化,个人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收入结构日趋复杂。分类所得税制也就难以掌握纳税人的总体收入和负担能力,相同收入额的纳税人会因为取得收入的类型不同,或起源于同类型但收入次数不同而承担不同税负。不同收入的纳税人,由于取得收入的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扣除数、税率、优惠政策,从而出现了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高的不公平现象。并且,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只对11类收入所得征收所得税,许多其他收入的管理空缺,目前也就个人收入除工资、薪金可以得到一定的监控外,其他收入甚至处于失控状态,许多隐形收入,灰色收入税务机关无法控制也控制不了,这就造成了个人所得税实际税源不清。

2、个人所得税在社会再分配中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有限,不能充分体现公平税负,合理税负的原则。虽说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7.7﹪,城市家庭为57.5﹪,2008年农村恩格尔系数降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为35.8﹪.按照联合国组织规定“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的恩格尔系数标准,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根据数据显示,显而易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贫富分化严重。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36:1,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3.33: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据世行2008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1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从财税角度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现行税制不完善导致税收杠杆不能充分发挥调控作用。(1)税收负担不合理,虽然2011年对工资薪金所得修改成了七级超额累计税率,但税率最高边际税率达45﹪,在这种高边际税率、多档次累进税率结构中,一些级次的税率形同虚设,并无实际意义,这就与简化税率结构、降低税收负担的所得税改革趋势不相适应。普通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收依然占总收入的比重较高,目前来自工薪阶层的税收收入占我国个人所得税收的40﹪,对于广大没有多少避税能力的工薪阶层实在有悖公平原理。而对股息、红利所得则采取20﹪的比例税率,进一步造成实际税负的不公。(2)征税范围不公平,对高收入阶层缺乏基本的调节和监控手段,中低收入工薪阶层不是个人所得税要调节的对象,却成为了征税主体。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规定:对非独立劳动所得(工资、薪金)按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独立劳动所得按20﹪的比例税率征税,对一次性收入畸高的可以实现加成征收;对经营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按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资本所得及其他证券交易所得和保险业带有投资、分红性质的险种的投资分红所得不征税,而对于农民工薪阶层几分几毛的利息所得却要征税,这样的税收制度难以达到公平原则。

四、提出针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对策

1、建立新的所得税税制模式,根据个人所得税的三种模式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将现行的分类征收模式改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税制。实行混合所得税,应在继续普遍实行源泉扣缴的基础上,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列入综合项目

征税,实行综合申报征收;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继续实行分类征收。因此,未来中国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应以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

2、改革个人所得税税率体系,降低高端的边际税率,减少累进级次。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实际上35﹪以上的税率基本没有适用的纳税人,而对中等收入的税负显得过高,难以实现税收公平原则。应将税率级次减少,超额累进可减少到3—5级,将最高边际税率降至30﹪—35﹪,在此基础上拉大级距。对于工薪阶层的低收入者,通过适度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减轻税收负担,体现对低收入者免税,对中等收入者轻税,对高等收入者适度重税的原则,与国际上的“宽税基,低税率,少级距”相接轨,最终缩小贫富差距。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出通知,废止了2002年以来实行的“年底双薪单独计税”的计税方法,即个人取得的多出来的一个月工资将不再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此举实现了对工薪高的的个人提高了税率,体现了征税公平原则。

3、适时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把个人所得税纳入中央体系,符合税制演变的总体趋势,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又有利于有效地遏制偷漏税行为的发生,可以更好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发挥个人所得税在国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在当前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重要来源的情况下,将其纳入中央税,应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要考虑对地方政府收入的影响。可在目前个人所得税属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央分享收入的比重。个人所得税应主要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及地方转移支付。

参考文献

1、周子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箭在弦上》,《证券时报》2009-9-242、谢一颗《探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02期

3、张丽《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商品与质量》2012年第S2期

4、王诚尧.改善个人所得税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J].财政研究,20045、《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2: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行,但是农村养老保险逐步施行,也就是说我国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以及运行的力度以及广度远远不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的“疲软”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定位不足。探索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主体的责任,以及政府如何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农民的公民权利。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责任;直接责任 调查目的

保障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制度更完善的发展

调查对象

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调查

本论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并总结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下的影响及问题,结果显示:我们应该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建立适合国情国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并能解决中国众多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大贡献,更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一、弱势群体住房消费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㈠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住房消费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弱势居住群体住房问题主要保障机制的建立是通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住房公积金三条主要途径,并辅助住房补贴的发放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低息贷款的支持等。但是,解决城市弱势居住群体住房问题的这三条主要途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适用住房推向市场进程缓慢,供应总量偏小,其最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 政府过于强调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住房问题,对经济适用住房的重视程度不够。

按照规定社会保障的对象主要是住宅困难的低收入住户。我国将中低收入家庭都纳入保障的范围,而中低收入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理论上讲,80%以上的家庭都是中低收入家庭。保障对象的模糊性和宽泛性,使得政府投入的大量资源被非保障对象享用,大量的高收入且住宅条件优越的家庭也通过购买经济适用房而享受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而住宅真正困难的对象却因无力购房而无法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出现了经济适用房“不经济”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除了地方政府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未落到实处,又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管职能外,建设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故意放宽对象的限制,扩大建设面积标准,虚抬销售价格,致使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高涨,大大超出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城市弱势群体只能“望房兴叹”。

由于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一方面导致政府年年要拿出大量土地投入建设,土地供应压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由于获得产权五年后就可以上市流通,在巨大的增值收益的驱使下,投资性购房异常踊跃,而真正需要住房的低收入家庭群体则很难买到,无法享受到政府的住房保障,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2、廉租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从已开展廉租住房试点的城市看,目前的廉租资金来源渠道包括:财政预算拨款、土地出让净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入、直管公房出售或出租收入、社会捐赠等。但是,我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普遍收益很少或不稳定,不足以支持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而对于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城市,财政实力也明显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用于廉租住房补贴(或建设)。受我国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社会捐赠廉租资金也难有大的作为。

3、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初衷是通过长期、稳定住房储蓄的建立与积累,发挥资金互助性功能,解决广大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通过低息和免税等优惠政策住房公积金贷款能减轻职工贷款购房的经济负担,从而有效提高中低收入职工改善住房的能力。然而,目前大量下岗职工、小私营企业雇员等中低收入职工由于就业状况而未建立或建立但未缴存住房公积金。换句话说,住房公积金事实是主要满足了那些单位效益好、收入高且稳定的非低收入消费者,而真正需 要扶持的低收入消费者却因积累少、允许贷款额度低而被排斥在住房公积金的收益效益之外。

㈡完善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制度的对策

严格控制经济适用住房的户型面积标准和销售价格,严格控制经济适用住房的流通交易,在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供应,改变只售不租,提倡租售并举的模式。

建立以政府财政性资金为主体,多种渠道保障的资金筹措机制是解决廉租房资金的来源渠道的重要方法。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将住宅消费保障资金从财政、从公积金增值部分中单列出来,计划使用。拓展其他资金渠道,比如考虑从福利彩票中切出一块,用于住宅消费保障。

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要依法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使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

二、我国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㈠我国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达到了“低水平、广覆盖”的改革目标,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2年底,全国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人群总数约为27940万人,而同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只为9000万人,只占目标人群的三分之一。而此时我国的失业人口已超1000万人,其中95%以上的职工不能得到基本医疗保险,城市贫困人口总数也达到近1000万人,这部分人的医疗保险基本没有解决。

医疗保险的组织、管理复杂,它涉及到医疗费用的提供者、保障对象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等多方之间复杂的责任和利益问题,如何形成医患、政府之间的制约关系,是医疗保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人参保全家受益、小病大医、医生给患者开大处方等现象屡屡发生,且难以控制。医疗保险管理若管理不严,将出现大量投机行为,导致公费医疗浪费严重,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若严格管理,又将 大幅度提高管理成本或带来其它方面矛盾。

㈡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与其他社会保障内容相比,医疗保险有着更为特殊的性质,任何成员,无论年龄、贫富,随时都有医疗保障的需求,因此需要医疗保险做到广覆盖。此外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几乎是无止境的,因此需要医疗保险注重提高效率。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我们只能提供基本的低层次的医疗保险服务,可以考虑将医疗服务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预防保健,包括对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控制与预防以及公共卫生建议和妇幼保健等;二是基本医疗,是指能够保证社会成员基本健康、对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三是超出基本医疗范围的医疗服务。对于预防保健,全部服务可免费向居民提供,政府在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有关诊疗费用的同时,也通过医疗服务机构免费提供药品。在基本医疗方面,应在明确限定基本医疗服务范围的前提下,政府支付医疗服务机构有关诊疗费用,药品则按照尽可能低的价格由患者自费购买,政府负担采购价和服务提供价之间的差额。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可通过社会救济体系进行医疗费用补偿。

三、分析与对策

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全国已基本实现了统一制度的目标,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已基本形成。然而,由于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层面等诸多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还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在许多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由于国家在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在城镇三大社会体系组织中的三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各不一样。机关公务员及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企业养老保险金收缴极其困难,表现为拖欠企业户数多,拖欠金额大,拖欠时间长,致使许多地方养老保险金收不抵支,严重影响养老金的发放。

在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制转轨过程中,已经退休的人员和在此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没有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基 金进行积累,从而形成了养老保险金的“缺口”或“隐性债务”,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潜在的支付危机日益突出。

㈡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以私营企业职工、外资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为重点,扩大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是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方向之一。将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很有必要也是完善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逐步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和国家扶持为辅、自助互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针对企业要老保险金收缴困难问题,个人建议一方面可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要求所有企业都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9%左右的缴费率计提;补充养老保险主要是用于提高养老保险水平,由企业和职工个人自愿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多少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自愿参加。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因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经济效益好坏等情况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建议国家对各地区、各行业每年养老保险金结余部分按一定比例进行统筹,建立中央公积金,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调剂使用,充分发挥养老保险调剂性强的特点。

增强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一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养老保险纳入财政预算范围,从每年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量的资金投入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的启动资金,养老保险部门也能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使资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可以将汇集的养老保险基金存放给财政部,投资于国内基础设施和其它长期投资,使之成为财政投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

社会保障是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的,向全体人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策之一,在我国建立以民为本、以人权理念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其艰巨性、艰难性不言而喻。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建立适合国情国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并能解决中国众多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大贡献,更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结束语

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市场 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已广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起步比较晚,且面临着理论落后于实践、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指导思想前瞻不够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本文结合实际生活,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个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我国今后深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一些个人意见和对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篇3: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 科技风险及其特征

科技风险, 是指由科技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主体所带来的损害性。它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源于人们的重大决策, 并且是由现代社会整个专家组织、经济集团或政治派别权衡利弊得失后所做出的决策。

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与传统风险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首先, 现代科技的风险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转基因、纳米技术、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发明和创造, 虽然进一步提高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但这些新技术给人类可能带来的风险却深远而复杂, 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能予确定的答案。与此同时, 现代社会自身的复杂性更增加了对风险进行把握和防范的难度。第二, 现代科技带来的危害更大。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的同时, 也意味着自身受到伤害的危险增大, 现代科技研制出的核弹可能使成千上万的生命毁于一旦。第三, 现代科技风险的危害过程更加隐蔽, 难以察觉。比如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人体器官的衰竭, 并可能影响到后代子孙。最后, 现代科技的风险不再是孤立的, 而是扩散和相互联系的。

2 转型期我国科技风险规制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职能无法及时到位

长期的和平年代已使政府的风险意识淡漠, 对各类风险事件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以至风险事件爆发时, 政府仓促应对、被动反应。同时, 囿于传统观念的狭隘, 政府往往认为风险是不好的东西, 是工作失误的表现, 因此对风险总是习惯性地予以回避和否认。然而, 这种态度只会导致更大的风险。

我国目前对科技风险的管理带有明显的部门色彩。我国行政管理一直存在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等问题, 在对科技风险进行管理和治理时, 也存在各自为政、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的问题。各部门只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相关风险问题进行规范和管理, 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会导致重复管理, 政出多门, 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还难以有效地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应对风险的发生。

此外, 目前我国对科技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多是通过确定指标、明确责任和义务的静态管理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虽然在常态下可以保持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运行, 一旦发生紧急事故, 在应急反应、危机处理方面的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 需建立和加强以预警、反应、处理、评估等为重点的一套动态风险监管体系, 以增强我国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水平。

2.2 人们的科技风险意识淡薄

积极成熟的风险意识有助于风险的规避, 消极简单化的风险意识不仅不利于应对, 反而会加剧风险后果。中国人口众多, 人们在收入、职业、阶层、教育、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社会差别, 民众的思想意识异常复杂。中国民众的风险意识普遍淡薄, 风险观念滞后, 风险知识缺乏, 避险措施简单。2003年底重庆开县中石油川东北气矿发生井喷事故时, 一些村民不是逃命, 而是站在那里看热闹, 等到心里感觉不舒服时想跑, 却己经跑不动了, 这次事故造成243人死亡, 2 142人住院治疗, 受害者中大多数是因为中毒引起的。由于事故发生地较为偏远, 农村人口众多, 信息闭塞, 农民对如何防护天然气中毒的相关科技知识缺乏了解, 从而导致大面积的中毒情况出现。这次特大事故极端暴露了民众科技风险意识淡薄和社会安全教育疏漏的问题。

与此相应的是, 我国政府目前对科技风险的管理未能有效地动员公众和民间力量。政府在科技风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 但公众和民间力量在科技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公众和民间力量不仅可以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 还可以作为有效的监督力量, 监督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只有整个社会都切实具备了风险意识, 上下动员, 团结一致, 才能有效地防范现代科技带来的风险。科技风险的规制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就要求培养和增强人们的科技风险意识, 帮助人们树立崭新合理的科技风险观。

2.3 企业责任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并不断完善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 是最能适应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三大特点的一种投资机制。基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原因, 中国很多企业强调科技风险投资的高回报、高收益, 忽略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将科技产品作为带来效益的手段, 而对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关注较少。贝尔认为, “后工业社会有可能达到社会变化的一个新方面, 那就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1]尽管有意识、有计划地对科学技术进行有效控制, 有可能减少经济前途的不确定性质, 但他同时认为, 价值理性更为重要。

2.4 对高新技术风险的潜在长久性认识不足

最好的例子是转基因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在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生产中, 机遇与风险并存, 高产出、高效益与潜在风险同在。转基因生物是原来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特殊“人造”种。一般来说, 新的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环境, 其对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或危险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 有时需要10—1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人工创制的转基因生物, 其商品化种植至今最长的也不过9—10年的时间, 却有多种转基因生物已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危害和风险。转基因生物在短短的几年间其潜在风险便化为现实, 对原有生物多样性的入侵和影响就如此广泛而深刻, 这是应该高度关注的。

2.5 风险管理研究缺乏相应的人员和经验积累

科技的风险管理需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 需要搜集与风险有关的数据, 并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我国很长时间以来只是注重科学技术在促进发展方面的正面作用, 对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其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不多, 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研究和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经验和数据的积累。虽然在“非典”之后, 我国及时开展了各种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危机管理的研究, 但范围过于狭窄。风险管理除了对危机进行预防、识别、反应、决策、处理、评估等之外, 还包括对不确定性的评价、对系统的正常状态的维持等内容。

3 应对科技风险的策略

科技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科技管理, 也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因此, 我们需要一套新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 以实现对科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目标。

3.1 建立与完善社会风险管理机制

(1) 预警机制

所谓预警, 就是提前告知社会将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发生, 有什么样的危险来临。它既要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 同时又要向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既要让民众对危机事态的程度与危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又要使他们了解决策层为化解危机所做的各种努力, 更要使民众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民众情绪失控而增加决策者的压力, 恶化决策环境[2]。社会预警系统是对每一个公民生命财产人身安全进行保障的第一道防线。

(2) 紧急处理机制

它是整个风险管理的核心。具体可以现行的国防动员体制为依托, 将其与公共安全危机应急体制合二为一, 构建一种常设性的安全运作机构。这种机构具有双重功能, 战时动员, 平时救灾, 既避免了机构的重复建设, 节约了国家资源, 同时也提高了处理非常事件的速度。当然, 也可以广泛吸收民间力量的参与, 发挥社区和群众自救的作用,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拓宽社会参与渠道, 形成全民动员、集中参与的良性互动。

(3) 心理引导机制

与危机伴随而来的通常是恐慌与谣言。由于人们对某种被广泛关注的事件情况不明或缺乏足够的认识, 而通过正式的信息途径又很难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致使人们在面临直接的威胁时, 陷入了一种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个人的心理问题导致和加剧了整个社会心理的失衡, 并通过特有的方式影响了社会情绪, 社会控制能力也因此下降, 从而影响了社会处理非常事件的效果。人们在“大难”来临时表现出的心理脆弱性以及求生的本能欲望必须由政府加以积极的引导, 将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因素, 努力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和抗挤压能力, 设立与其他部门并列的社会心理疏导部门, 以缓解社会的紧张局面。

(4) 恢复机制

对在风险中遭受损失的个人或集体, 尤其是那些为了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利益做出让步和牺牲的主体, 国家要根据相关法律对其进行国家赔偿。对于因风险而导致生活出现问题的社会成员, 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社会弱势群体如城市失业人员、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民, 国家要有重点地进行社会救济, 不能将社会的成本转嫁到单个人身上, 仅靠他们自身的力量解决而我们的政府却坐视不管、无所作为。将前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予以巩固, 防止出现危机反弹和新一轮的袭击;稳定社会情绪, 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使社会回到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轨道上。

(5) 社会安全阀机制

中国现在由于正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期, 其聚积的社会不稳定力量比任何社会都要多, 要化解这种潜在的破坏性力量, 必须对这部份群体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通过一种比较理性的方式发泄。所以建立“安全阀制度”是势在必行。社会安全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针对非常事件的不同情形有重点地进行建设和管理, 并在不断的试错中进行完善。

3.2 重视社会责任伦理的建设

韦伯认为, 所谓责任伦理, 实际上是一种以“尽己之责”作为基本道德准则的伦理, 其判定道德主体之道德善恶的根本标准, 在于道德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是否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是则善, 否则恶。而判断道德主体“是否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的最重要依据, 则在于看其行为的后果是否是其所肩负的责任所要求的应然后果。科技时代需要新的伦理原则和新的伦理学, 它必须以责任意识为核心, 它要求“我们对自己进行自愿的责任限制, 不允许我们已经变得如此巨大的力量最终摧毁我们自己 (或者我们的后代) 。”[3]

首先, 应加强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因为高新技术不受控制的发展是当今社会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科技人员自然不应游离于道德规范之外, 而应受一定规范的制约, 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构成了个人责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技工作者必须时刻不忘自己对社会的重大责任, 尽可能预见并为其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 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要旨, 把科学技术应用于高尚的目的是科学技术研究和使用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 对科技人员来说则是他们的道德责任。在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的时代, 科技人员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 都是本领域的专家, 相对公众而言, 他们对本领域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认识得最为清楚, 因此, 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明确自己的道德责任, 对具有破坏公众利益潜在危险的有关研究和应用, 自觉予以抵制, 承担起对自然界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共同命运与前途的责任。总之, 科学技术人员和科学团体应重视科技伦理, 重视科技的社会价值;作为科学家本人, 应当培养自己的道德良心和道德责任感, 从而增强对自身行为的自律。

第二, 加强政府的责任伦理意识。政府应在科技产业政策、科研项目立项、科研项目资助范围、科技成果审查、科技成果管理与控制上起主导作用。政府应首先意识到科技的风险与负面效应, 通过立法, 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 积极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 推广清洁技术、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 防止科技成果的滥用与误用, 尽最大可能将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 政府也要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 正如乌尔里希·贝克曾指出, “在风险社会当中应当增加安全性策略, 提醒人们在行为过程中要增强对损害可能性的警惕度, 不要盲目地崇拜科技专家, 而应提高安全标准, 建立决策机制和安全举证机制, 以此来证明具体的负责人, 从而使决策者、责任者透明化、具体化。”[4]

第三, 应当加强对企业责任伦理的重视和强调。企业应审慎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勇于承认自身行为对公众与环境带来的问题, 自觉调整企业战略和行为规则, 积极开展与各方当事人公开、平等的对话, 真实地披露与风险相关的信息, 真正履行保护公众健康、安全, 减少环境侵害的责任。事实证明, 当今社会, 如果企业不重视责任伦理的建设, 对伴随性结果不加以规避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它的负面性, 那么企业必然会不断地受到其他利害相关者和受害者的谴责, 最终会失去所有顾客的信任, 从而走向衰亡。

最后, 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对于公众来讲, 应承担其应用技术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责任。应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 破除愚昧与迷信,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同时树立科技风险意识, 不盲目迷信和崇拜科技, 注意防范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更为重要的是, 人人都应自觉抵制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 在利用技术为自己牟利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利人的基础上利己。

3.3 重视科技教育, 加强科普实践

在风险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特征的今天, 学校科技教育应该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视角加强对科学技术与风险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 使青年学生们增强风险意识、积极面对风险, 特别是对科技发展与应用始终保持敏锐的反思意识、真诚的道德良心和理性的责任伦理, 增强行为自律。

公众与科技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渠道、更多透明度, 这虽不能消除谣言的尴尬, 但至少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危害。吉登斯在英国发生疯牛病后分析指出, 如果有关技术变化及其可能出现的后果能与公众早日建立一种对话机制, 发生在英国及其它地区的疯牛病灾难就可以避免[5]。因此, 青少年学生不仅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明确自己的道德责任, 自觉抵制具有破坏公众利益潜在危险的研究及其应用;而且应自觉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担当起科技普及的责任, 自觉在日常生活中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科技赋予的巨大力量而忽视其制造风险的潜力。只有当大众意识到并且关注到高科技时代的社会风险, 具备相应的风险防范能力, 才会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进行防范风险的有效实践, 共同承担起对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共同命运与前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34.

[2]宋林飞.中国社会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东南大学学报, 1999 (1) :69-76.

[3]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99-111.

[4]乌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15.

篇4: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原材料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原材料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主要是对食品成品或者食品的组成部分的作假,诸如三聚氰胺奶粉、假鸡蛋、病死肉类、“僵尸肉”等是近几年出现的影响比较恶劣的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的使用是为了在检测时能够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达标而在生产过程中的掺假,假鸡蛋是利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材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僵尸肉”、病死的禽畜肉是冒充质量达标肉类进行售卖,而假酒则是以工业酒精冒充使用酒精,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如今还依然存在,其危害结果是直接导致饮用者死亡。

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及残留。在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常常会使用农药和化肥。化肥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及其他一些负面影响,而土壤的肥力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是否良好,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化肥使用的恶性循环。而农药残留,对人的危害则是更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使用的有机氯农药在禁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能在农作物中检测出其残留,有机磷肥的使用也颇为广泛并影响严重。农药残留问题是目前影响我国餐桌上安全的一大主因。

添加剂的滥用、乱用。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往往会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在恰当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对人体的危害可以忽略,而一旦超标使用,势必造成另外一种不良后果。此外,许多黑心商家也会使用添加剂促使食品的外在更吸引人,水果打蜡、二氧化硫对食品进行漂白、“吊白块”的增亮及口感改善等都是为了增加销量,而这些添加剂的使用完全是超出规定并对人体明显有害。添加剂的种类繁多、运用广泛,黑心商家对它的乱用、滥用是食品安全问题中十分突出的一个现象。

不成熟的新技术在食品中的运用。许多尚未全面掌握的新技术的使用,也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如转基因食品,虽然有着许多的优点,但是其缺陷可能在当时并未能被研究人员所认识到,所以在推出后又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被限制、禁止。除了食品生产技术外,还有一些新型的食品包装工艺、食品加工工艺也有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问题,许多研究不够成熟的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问题凸显后才被禁止,而这时人们的生命健康已经遭受侵害。

食品卫生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的生产、制造、储藏、运输过程中,它的卫生保障是及其重要的,而当前的食品卫生状况却令人担忧,尤其是在一些小作坊、小餐馆、小摊贩中。食品卫生状况较差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普遍存在,危害严重。据相关数据统计,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由细菌引起的高达98.5%,这些细菌的滋生,在各个环节的卫生不达标的状况下都有可能。有鉴于此,对于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控制得到重视。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是对食品安全犯罪人员进行打击的依据。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新生事物,要紧跟步伐,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增加犯罪分子通过不当、不法行为谋取利益的犯罪成本。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对于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仍显疲软,在利益面前不足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同时也存在许多的漏洞,使得这些人有空可钻。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制定、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让犯罪分子无空可钻。

监管力度、执法力度的加强。市场乱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监管、打击力度的不到位。缺乏监管导致乱象的产生,而乱象产生以后的执法不力,又助长了乱象丛生。此外,对于食品安全犯罪,还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多个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往往需要多部门的联合行动,跨部门合作加大了执法的难度,也容易造成执法者间的推诿扯皮。对于食品市场,政府有必要加强巡察、监管,做到及时、及早发现,随后紧跟的便是严肃处理,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彻底打消那些妄想通过食品安全犯罪获取不当利益的食品生产加工及销售者的念想。

宣传力度加强,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及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人员的自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推广食品安全知识,让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能够有效的识别不安全食品及认识到不安全食品的严重危害,从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生存空间。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让不法分子认识到其不法行为所要承受的法律风险及道德风险,从心理上让这类人群不敢犯罪,从而保障食品的健康安全。

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需要的技术含量较高,在这一块除了增设相应的高科技设备之外,还需要一批专业知识强的人才,对于发现的异常食品,能够及早准确的检测出其问题所在,从而为执法惩处提供依据。

而对于食品安全的执法监管人员,也需要拥有专业的业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查處,能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当重则重、当轻则轻,保证执法的公平公正。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直接影响人的生命健康,食品的质量对于保证人的生命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不法黑心之人,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直至销售各个环节,无所不用其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政府对此进行严厉打击,尤其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当下,更要严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篇5: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冯 芳 胡铁贵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2010 年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是关键,但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问题对于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师资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34-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现阶段的重大决策,学前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对学前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发展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个体早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因此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发展中,物的条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人的因素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学前教育能否发展,学校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软实力的师资力量的发展更为重要。

教师素质是幼儿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关系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二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低

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前教育师

资分布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差的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相对缺乏。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流失。由于幼儿教师是民办幼儿教育的主体,他们收入低且不稳定,且大多数还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收入和福利上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幼儿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乡村幼儿园过低的经济收入,没有保障的身份地位以及单调与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抑制了学历和专业合格的年轻幼儿教师向农村流动,这也导致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偏低,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学历参差不齐。多数为高中以下学历,根本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二是师资整体素质偏低。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使是学历合格的教师中也有相当比例的属于二次进修或培训获得的学历,其教育教学业务知识和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2.政府管理乏力,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使农民群众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农村学前教育具有教育和福利双重属性,其重要地位决定了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当前不少地方的政府官员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管理乏力,没有按照国家相应的政策要求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也没有把学前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致使关系学前教育的各项工作无法落实,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政策上缺少了必要的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在数量上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比其他层次的师资少,在管理方面尚未引起各地的充分重视,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备的管理体系,因而管理松散无序,师资管理缺乏针对性,培养培训制度、合理流动制度等尚未完备,致使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补充和调整的随意度较大;激励和制约机制未形成,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从而导致教师的积极性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执行不到位,幼儿教师待遇偏低

我国有关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幼儿教师享有应有的地位和合法权益。国家教育部规定幼儿园教师待遇与中小学教师是同等的,幼儿园这个教育机构也归纳到普通中小学里。可是当前幼儿教师待遇普遍较低,尤其是学前教育意识淡薄的农村地区,相应的政策法规执行

不到位,幼儿教师待遇不够好。相比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又处于更低的位置。绝大部分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在最低工资标准之下,仅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一点。由于绝大多数幼儿园属于私立幼儿园,工资发放极不稳定,个别园还存在缓发、扣发的现象,就更加谈不上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了。较低的工资待遇不仅降低了幼儿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也降低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魅力,这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严重不符。

4.幼儿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整体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个体专业成长和整体专业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影响了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师资队伍不稳定,一方面无法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另一方面也使大多数教师没有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动力。二是专业化程度不够,即正规的幼师生不多。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幼儿教师大多数由小学教师转化而来,或中师所学为其他专业,并且未接受后续的幼师专业课程培训。三是“教育教学教研”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存在偏差、教学组织方法陈旧、教研活动开展不充分等。

三 解决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农村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拓宽学前教师培养渠道,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新世纪,我国更加重视作为起点教育的学前教育的发展。由于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的历史重任,因而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提高其全面素质。我国历来以师范教育培养师资,极大地保证了学前教师的专业训练。但以师范教育为学前教育师资的唯一培养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前教师的来源以及水平的提高。借鉴日本学前教师培养的开放制度,针对我国的实际,我国在进行学前教育改革时,应注意以师范教育培养为主,采取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前教育师资的来源。但应保证非教育定向教师任用的专业考核,保证专业性与一般性的有机结合。

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教育部

门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扩大幼儿园保教人员培养渠道,开展农村幼儿教师的全员培训,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培训体系。要把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其实施。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则可实行免费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2.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幼教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为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

地方政府方面,各省、市、县、乡镇相应教育部门分层设立主管学前教育的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人员,乡镇教育部门应配备中心园长和幼教教研员,业务上接受县市区托幼办的管理指导。同时,各部门负责人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准各方面问题的重点、难点和实质。选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师资管理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特别要结合当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认真规划,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统一行动,上下配合。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协调,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

3.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切实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依法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明确幼儿教师的身份和地位。坚持从依法治教的高度,出台相应的幼教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农村幼儿园新进教师应当从中等幼儿教育或中等师范教育及以上学校的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并按照《劳动法》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积极引导幼儿园教师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对于取得资格证书的优先录用,并作为工资待遇晋升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正式聘任的幼儿教师,应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根据工作业绩评职定级。民办幼儿园要加强注册登记和管理。推行教师工资量化考核制度,按工作实绩多劳多得。工资标准不能低于当年劳动力的平均值,并能保证足额发放。此外,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积极研究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劳动福利和养老保险问题,这是解决幼儿教师后顾之忧的根本性措施和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4.丰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在一定程度上,学前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学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专业发展途径和方式,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确保学前

教育的质量。一般来说,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培养教学反思能力。教师要善于在学习和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方式,以达到专业成长的质的飞跃;二是积极开展园本培训,通过开展专业引领、定期举行专题论坛、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等园本培训形式,来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三是合理运用教师博客。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博客也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并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博客,教师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园本教研,此外,还可以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的力量源泉。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并坚持不懈,才能成为一名符合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更好更快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要从多方面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为21 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1]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2009(5):28~29 [2]贺颖.农村学前教育中政府责任的必要性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2):104~105 [3]孟红艳.中日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比较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00(1):48~49 [4]张莜良.新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8(8):20~22 [5]时丽.当前我国幼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

一.国内外现阶段学前教育状况及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差距

(一)内外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中国,一方面,中国的孩子因为多是独生子女而备受家庭的呵护、社会的关注;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学前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全国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人大代表呼吁: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据统计,1995 2001年,全国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幼儿园数从1995年的180438所降至2001年的111706所,减少了38.1%;在园幼儿数从2711.2万人降至2021.8万人,减少了25.4%;特别是3 6岁幼儿入园率从41%降至34%,已低于“八五”末的水平。

而一些欧美国家对学前教育相当重视,美国、澳大利亚等都颁布了相应法律。《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将发展学前教育列在国家教育目标的首位,明确规定“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几年前,小布什和戈尔甚至在竞选总统时,同时打出一张牌:加强学前教育的投入。在新西兰,儿童一般从3 岁始接受2~3年的学前教育。到80年代末期,5岁以下儿童的人园率达40%以上,其中3 岁儿童的人园率在60%以上,4岁儿童的这一比例达90%以上。

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学前教育明显落后了,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更是急需我们改善。

(二)我国学龄儿童的分布

虽然我国近些年发展很快,但我们不可否认农村居民仍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一份最近的统计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占63.9%,也就是说我国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儿童在农村,而农村却有近6成学龄儿童缺乏正规教育,(三)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分布

我国好的幼儿园大都在城市,农村极少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幼儿园,城市幼儿园不仅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也强,大部分毕业的高学历专业幼教人才都选择了留在城里,使城乡学前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学前教育工作严重受阻。

为此,许多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士大声疾呼: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保障学前教育顺利发展。

二.造成学前教育不平衡的原因及 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学前教育状况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一面是斥资两亿元、装修得富丽堂皇的某重点幼儿园;一面是田埂边满脸泥巴的学龄前农村娃。一面是幼儿忙着进各种特长班,学习钢琴美术,一面是乡下幼儿没有正规学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城乡差距? 1.师资问题:困饶农村学前教育多年的问题.优秀教师留不住,青年教师不愿来;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这是目前我国农村中学校师资的普遍状况。

2.经费问题:幼儿学前教育的高费用,导致社会公平性严重受损。在北京,普通的一个幼儿园,平均费用每月在七八百甚至千余元已很常见,如果全托,费用还会更高。而北京市民的收入又如何呢?据权威统计,今年1月至11月,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44元,同比增长13.6%。全年收入估计可达2万元。如果是一个三口之家,只有一个人工作,则幼儿教育费用将占全家收入一半以上;如果两人皆工作,也占了四分之一。这还是收入在全市平均线以上的家庭,平均线以下的呢?农村呢?谁来帮助这些农民为孩子交高额学费? 3.家长的观念

当城市家长忙于给孩子找幼儿园,挤名牌时,农村家长还在为孩子到底进不进幼儿园犹豫,甚至都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二)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学前期在人一生中的作用

我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家庭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这句以前常常挂在老人嘴边的话已经渐渐被人遗忘了。幼儿教育素来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幼儿教育在人的终生发展、以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根是基础,关系全局;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繁花似锦,才能硕果累累。然而,根又是深藏地下的,它不如叶那样生机盎然,不如花那样烂漫芬芳,更不如果那样让人感到丰收在望。幼儿教育事业就是这样一种“根”的事业,极其重要却又容易被忽略。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学前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得到科学的、适宜的、良好的教育,以后再来弥补,家庭和社会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而有些既

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的。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婴幼儿在认识环境、与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着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行为、性格和人格的基础,初步了解并开始接受社会规范,形成最初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前期还是人脑和认知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奠基时期。研究证明,3岁左右儿童的脑重为成人的2/3,7岁时已基本接近成人。人脑细胞的70%—80%是3岁前形成的。如果把人在17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有50%是在0—4岁期间完成的,4—8岁期间再完成30%。学前期也是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三岁孩子的性格养成,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若他们不能及时得到学前教育的集体温暖与呵护,不能得到来自幼儿园的同伴、老师的情感填补,他们将来会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世界和自己?

学前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只是为人的日后成长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就需要社会和周围的人给儿童创造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环境。研究发现,丰富多彩、适宜的环境刺激是促进脑细胞迅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条件再好的家庭也不可能为儿童提供全面发展和与各类人相处(特别是与同龄人一起生活游戏)充分的环境教育条件。因此,托儿所、幼儿园的建设和不断提高水平就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课题了。我国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证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大大提高他们在小学期间的成绩.

2.我国存在严重学前教育不平衡状况

"在学前教育“超前”发展的中国,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家庭,却无法让幼儿接受一年以上的学前教育,其中高价幼儿园过多、平价幼儿园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更加短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理事会副会长在谈到中国学前教育现状时很沉重的说.的确,在城市,好的幼儿园处处是,教师也不乏高学历着,本科生

比比皆是,甚至还有硕士博士.而在农村,好一点的幼儿园教师可能是幼儿师范毕业,而更多的是初中高中毕业的女孩子们.

“农村幼儿教师是纸饭碗,一捅就漏”。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众多农村幼儿教师的呼声。尽管《教师法》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幼儿教师的资格一直没有得到认可,没有登记在册,身份不确定,大多被看作临时工,随时可以被调离或辞退。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山东省2001年共有农村户口幼儿教师68562人,月工资300元以上的有18900人,占27.57%;月工资100元以下的有10297人,占15.02%。由此可见,仍有1万余名农村户口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她们为学前教育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是她们的工资待遇低,退休养老无望,造成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优秀社会青年不愿意从事学前教育的局面。3.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在很多人看来,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相比,0岁~6岁的教育,更专业地说是学前教育,似乎并不是很重要。对此,冯晓霞强调说:“科学研究表明,6岁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口语发展、数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的奠基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更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我国是人口大国,0岁~6岁的婴幼儿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通过早期教育开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决定着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加快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三.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缺什么 1.缺钱

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国拨经费仅占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在比较发达的城镇,较富裕也许会拨些经费,但在大多数农村,没有音乐体育器材。在笔者访问的几个农村幼儿园中,他们的音乐课是老师唱一句,他们跟着唱一句,没有伴奏;而体育课则是跟着老师做游戏。

2.缺保障。

占我国幼儿园教师总数70%的农村幼儿教师,至今没有解决最基本的身份与待遇问题;

3.缺公平。在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工资、医疗、培训等也缺乏应有的基本保障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将现有的公办幼儿教师排除在国家教师行列之外。而国家财政没有划拨学前教育专项事业经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即使想有作为,也苦于没有经费支。

4.缺教育观念.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四.如何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的缺失

(一)师资方面 1.启蒙老师的重要性

“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生”,教师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名师出高徒”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所以我认为,农村的教师队伍一定要建设好。而人的启蒙老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在一个有75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的聚会中,“您哪个老师对你的帮助最大?”有记者问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幼儿园。"台下一片哗然。“幼儿园老师教会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她给我的是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都学不到的”这位学者解释。可见启蒙老师的影响之大.2.如何增强师资力量

城乡学前教师的差距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要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必须增强师资的力量.而由于农村和西部工作条件差,工资低,很多专业幼师不愿去农村工作.在笔者调查的40个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只有六个人表示愿意去农村工作.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政府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提高农村

教师工资以及提供其他便利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

(二)政策倾斜

农村学前教育由谁来办?这也是一个困扰农村学前教育的大问题。教育部《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农村应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村民委员会应承担办园的责任。但从农村办园现状看,由于缺乏硬性措施制约,许多乡镇和村不愿意承担学前教育的责任,把幼儿园作为包袱,或投入少,或随意停办。农村学前教育办园主体的责任不明确。,导致最直接的结果是农村幼儿园经费缺乏,条件简陋,难以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的条件、权利和行为缺乏应有的规范,严重影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学前教育的质量.政府的有效介入会给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提供有力的支对。如英国的良好开端计划是一项由政府发起的计划,面向0~3岁9个月的婴儿,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显著。瑞典几十年来一直对早期教育高额投资,l/3的教育经费投资在早期教育上。所以,瑞典的学前学校虽不是免费的,但是由于有政府的资助,价格相对较便宜。

在我国,由于学前教育缺少政府的关注,因此出现了不少不好的情况,使幼儿园“两极分化”,差距日益增大。要鼓励推动引导我们在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

我们以前也看过一个苏联的电影叫《乡村女教师》,这个印象到现在还很深,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希望到农村做一个教师呢?所以,我认为政策上要有保证、经费上要有保证。其次,要宣传教育动员有志气的青年能够到农村去从事农村工作。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雷于蓝在两会期间提交建议称,中国每年有2000万儿童出生,中国6岁前的儿童有1.2亿人,学前健康发展影响到全国数以亿计的家庭,但目前,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应该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政策应向学前方面倾斜。

(三)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建立远程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在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教师没有机会外出学习,孩子也没机会见到外面的世界。

(四)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优绣人才去农村任教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区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我们国家目前正在逐步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到农村任教,如 实行师范生免

费制度,以鼓励师范生到农村去;在天津,毕业生去农村任教,会得到3万元的津贴等等.(五)建立家长培训班,提高农村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观念

当谈及家庭教育这一话题时,有一种较强烈的反差值得人们关注:即城市(含县城所在地的城镇)许多家庭中的教育学校化或过度与广大农村地区家庭中教育的不足或放任并存——成为过与不及的“两极”。有这样一组基本数据:浙江省家长每天平均用于孩子教育(辅导)的时间约为40分钟。其中城市为57.9分/天,农村仅22.1分/天。当城市里的家长们津津乐道于早期教育、千方百计为孩子请家教之际,农村家庭中基本“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竟占总数的30.6%,很少管教孩子的家长更占40%以上。当城市里的家长们为让孩子挤入 “名牌”幼儿园、小学而绞尽脑汁时,农村里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无处入托、要不要进幼儿园等似乎还放不上心头„„

篇6: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面临的预算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很多事业单位已经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阶段特征的转变,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亟需做出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以适应财务核算的新要求。

一、当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主体存在问题

会计主体是指在会计上能独立的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单位,具备独立的资金和经营活动。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是依据1998年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分为的三大类,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根据财政拨款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个会计制度已不能完全涵盖三种不同形式的事业单位。另外,由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管理方式上已逐步的趋于企业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真实、可靠、完整的反应出这些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因此当前的预算会计体系亟需根据事业单位的分类状况加以改革。2.会计目标存在问题

当前主流的会计目标有两种,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我国当前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是以受托责任观为主,主要用来出资方即政府对其经营状况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的监督,具体的讲,各类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接受政府财政拨款,同时向出资方即政府反映其履行职责状况。

3.会计核算内容问题会计核算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计科目不完整,不能及时的调整以核算业务扩展的需要,很多事业单位发生的业务活动不能在当前科目中合理的反应出来,致使很多资金、基金项目不能纳入统一核算;二是由于预算会计适用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也就不能真实反映控制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由于收付实现制导致已发生的负债不能在报表里反映,从而造成预算结余的虚增。

4.财务报告不完善问题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不能对基本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财务信息进行披露。目前的财务报告体系由于没有现金流量表和反映整体财务状况的合并报表,很多重要的财务信息没有披露出来。

二、预算会计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1.重新讨论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体系当前事业单位根据拨款方式不同分类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前两种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预算会计的方式加以管理,而对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可以将其按照企业会计来管理,考虑到这种事业单位也存在社会公益性,应当将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准则综合起来,制定一个适用于这种特殊的事业单位。

2.会计目标要逐步引入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的着重点在于不仅要对财政支持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还要向其他有利益关系的相关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引入决策有用观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增强财务透明度,要向社会大众即纳税人提供包括预算执行和全面的财务信息等决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事业单位提高其工作效率。3.引入权责发生制,完善会计核算方法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在于其优越性,与收付实现制相比,它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具体的讲,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施收付实现制;对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施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施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并非全面的介入,而是在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以及报表的编制中落实。此外,会计科目的更新要跟上业务扩展的速度,及时的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更新和调整以保障财务信息的完整性。

4.完善财务报告披露制度完整的财务报告应当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现金流量信息、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以及结余的会计信息、其他有关的非财务信息等。为了能完整的披露上述信息,建议财务报告制度应做出以下调整:一是增加现金流量表,不仅便于对现金的及时反映和管理,还能有效的对预算执行程加以监督;二是增加整体的合并报表,以此来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水平;三是增加与财务报表相关的信息披露,对重大事件的非财务信息加以说明;四是出具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一方面保证报告的可信力和透明度,一方面对事业单位工作效率起到敦促作用。(作者单位:枣庄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王瑞雪 32

对现行预算会计的思考 孙艳红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财政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6 2 6 0 0 0)摘要: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虽然与原预算会计制度相比,会计核算体系更加系统,会计息更加具有可比性。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不能全真实的反映我国的资金运动以及无法提供完整的反映相关部门的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建立起适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使现行的预会计能更好地为行政管理和社会大众服务。本文在通过国外典型国家新的权责发生制改革过程及成效的基础上,指出了几点我国可以借的两国改革的经验。关键词:预算会计核算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b)-0178-01

上一篇:井巷工程施工单位需准备资料目录下一篇:山西新版税务登记证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