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2024-07-16

4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精选8篇)

篇1:4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保证公司职工在生产活动中的作业安全,避免职业病和其他职业危害,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公司劳动防护用品的计划、审批、购买、验收、发放、使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发放原则:

1、防护用品的发放是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直接伤害的一种辅助措施。是根据劳动条件发给个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防护品,不是发给个人的生活福利用品,职工应当爱护,节约使用。

2、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而穿(佩)戴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安全帽、安全带、面罩和护目镜、防酸碱用品、各类呼吸器等。

3、特种防护用品的采购,必须选择有安全防护用品生产资格的厂家进行采购,以保证其护品质量与防护性能。

第四条办公室统计各工种从业人员数量,根据国家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编制劳动防护用品采购计划,报请主管副经理审批,财务部门根据计划从安全费用中落实资金,后勤供应部门根据计划进行采购。

第五条所购买劳动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必须有“三证”,即生产许可证、安全鉴定证和产品合格证,由安全科验收后方可入库。

第六条使用者凭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卡》到安全科开具出库单,后勤供应部门根据出库单发放劳动防护用品。领取时须做必要的质量检查,一旦使用后出现质量问题不得退库,由个人负责。

第七条使用者严格按照规定方法使用、佩戴、维护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期满后,到安全科办以旧换新手续。不到期损坏或丢失劳动防护用品者,须写出书面说明,由所在部门负责人核实签字,再到安全科申请补领,并应当按使用期限比例扣除一定的价款,使用期限顺延。

第八条办公室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综合管理。统一建立管理台帐,实行每人一卡制,详细记录姓名、工种、品名、发放标准、领用时间等事项。发放标准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得降低标准或减少劳动防护用品种类。

第九条职工调离原岗位或离职,公司人事部门须开具工种变更证明,报安全科备案。一人从事多工种作业的,只执行高标准劳保待遇。离职学习或外借期间,劳保用品停发。

第十条劳动防护用品费用由企业负担,统一购买,不得以实物或现金代替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

第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一经发现核实,由安全科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罚款处理:

(一)采购劳动防护用品无“三证”,或属伪劣产品的;

(二)故意损坏劳动防护用品的;

(三)不按规定使用、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的;

(四)弄虚作假骗领劳动防护用品的;

(五)个人私自购买劳动防护用品的;

(六)使用已损坏或失效劳动防护用品的。

第十二条防护用品因损伤、经测试防护功能失效或超过有效期时,应及时从作业现场清理出来,并由专人监督销毁。对销毁的劳动防护用品的品种、数量、来源、销毁原因等情况要进行详细记录,经办人员和监督人员签字后存档。报废、待销毁的劳动保护用品要单独存放,标识清晰。严禁失效的劳动防护用品外流,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事故。

山西建科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

篇2:4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一、总 则

1、为贯彻党和国家关于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施工生产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给企业员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简劳保用品),特制订本管理办法,以规范工作工作标准化。

2、劳保用品不是福利待遇,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意义,除了个人带头外,要教育员工在施工生产劳动现场必须按规定穿戴,并做到合理、正确使用。

3、对劳保用品的配发,各基层单位要认真掌握,不得任意扩大范围和擅自提高发放标准,对贯彻本办法执行情况纳入经济责任考核内容,由施工生产技术部总调度实施检查监督。

二、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

1、劳动保护用品的配发标准由施工生产技术部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本着加强防护、节约实用的原则,按照员工岗位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性质的不同编制,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2、劳保用品的采购、库存和发放由材料部组织实施。采购的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其数量根据各基层单位的需用计划、结合资金情况和适当库存严格控制。库存用品应妥善保管,防止损坏变质。

3、劳保用品分长期使用和日常消耗两大类,日常消耗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毛巾、手套等)每月5日领取、直接发给个人;长期使用的由个人保管,集体使用的上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和保管,对长期使用的劳保用品要建立登记卡,由领用人或负责人签字确认。登记卡保存在劳保用品库,由保管员管理。

4、员工在公司内部工作调动,卡物随岗位转移,待用品到期时按所在岗位新标准发放;员工调出公司(或离职),劳保用品按领用时间折旧,从结算工资扣除,不再交回,同时注销登记卡。

5、婚、事假或其它原因,停止工作一个月以上的(含一个月),停发季度性用品。

三、几种劳保用品发放的特别规定

1、安全帽

(1)根据所在岗位的特点,发给本人,但离开岗位,必须交回单位,否则按价扣款。

(2)安全帽在使用期限内经耐压冲击试验,合格的方可继续使用。

(3)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配发柳条帽,其它人员配发塑料帽。

(4)非因工私自损坏者、按折旧年限照价赔偿,故意损坏的,按原价两倍处罚。

2、雨衣、雨靴属季节时间性备用品,根据实际需要发给单位、集中保管。

(1)雨衣使用期为五年,雨靴三年,在此期间如使用人岗位变动,但雨衣雨鞋不得带走,留给所在单位。

(2)非因工私自损坏者,按折旧年限照价赔偿,故意损坏的,按原价两倍处罚。

3、特殊用品,如电焊、耐酸、耐高温手套等,按材料领取,并实行交旧领新制度,非因工损坏的照折旧价赔偿,发现与铁矿外进行交换的按原价三倍处罚。

四、其它规定

1、保安人员服装按有关规定配发,日常消耗品按铁矿机关人员标准发放。

2、外线电工配发安全带,集中保管。

五、附 则

篇3:4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从业人员,自身防护,新理念

消毒供应中心供应物品较为繁多, 涉及科室较广泛, 同时物品周转快, 工作任务繁重, 因此工作人员接触病原菌及有害因素机会较大, 尤其是去污区工作人员, 在对重复使用器具、器械及误诊进行回收、分类、清洗与消毒中, 病菌、化学消毒液、锐器等长期接触, 工作人员健康与安全受到较大威胁[1], 因此加大对护理人员防护知识的教育, 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对于减少工作人员所受损害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亦是保证医院整体医疗质量,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1 消毒供应工作中心危险因素分析

①供应室工作人员对职业损害认识度较低, 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 在工作中不能规范操作, 如在清洗过程中为了方便省事而忽视供应室规章制度及操作程序, 操作中不带手套, 或者手套破损时不能立即更换, 不戴防护眼镜等, 不注重对自身保护, 在进行灭菌消毒时, 皮肤暴漏, 病源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等进入人体, 从而导致艾滋病毒、肝炎等疾病的发生。②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对物品进行回收、清洗、消毒时, 受到针头、剪子、刀片等锐器损伤的几率较大, 患者引流液、血液、唾液、尿液等污染锐器刺入工作人员皮肤, 导致感染几率增加。临床研究显示, 由于锐器损伤造成的感染占74.5%。③噪声污染亦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灭菌设备主要为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当进行真空抽取时, 噪声强度可达90~98 d B, 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大于90 d B的环境中, 交感神经亢进, 听觉感受出现退变, 从而引起血压升高、焦躁、失眠、耳鸣等, 工作人员注意力下降, 工作中出错增加, 导致感染风险增加。而在进行消毒灭菌时, 工作室内温度较高, 工作人员易出现烫伤。

消毒供应中心常采用化学消毒剂、含酶清洗剂等化学物品, 含氯消毒剂、乙醇等具有强挥发性, 被工作人员皮肤与呼吸道吸收, 其呼吸系统、皮肤粘膜、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均受到一定的损害, 而长期与化学制剂接触则可导致细胞突变等, 诱发癌症与胎儿畸形, 严重影响从业人员的健康。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效果较好, 因此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然而易被工作人员皮肤及呼吸道吸收, 从而导致头痛、腹泻、恶心、腹泻、肺水肿等现象的发生, 严重者可导致肝、肾损害与溶血现象的出现。消毒供应室回收物品中多少会占有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传染性病原微生物。

2 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自身防护必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改变, 各类先进医疗技术在临床的推广使用,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其重要性亦更加凸显。为了适应医院现代消毒供应中心的发展需要, 消毒供应工作中心必须建立高素质专业队伍, 工作人员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 全面拓展自身多方面素质。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大多年纪较大, 身体情况较大, 知识掌握能力较差, 而部分年轻护士工作热情较低, 工作中不良情绪较大, 责任心不强, 导致其在工作中易出现失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部分为兼职人员, 专业知识较差, 在对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时, 对于各流程不熟悉, 个别人员在上岗前未接受专业培训[3]。即使培训也只是走过场, 多数工作人员在对工作中, 未在临床或手术室中工作, 对于各种医疗器械的用途了解甚少, 而对于一些更新的较先进设备并不熟知, 因此在对医疗器械的用途、性能及消毒、洗刷时, 不能准确的进行清洗、灭菌、消毒等, 从而导致感染风险的出现。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防控感染的重要部门, 对患者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大多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检测并不规范完善, 消毒中心远离临床与手术室, 而中间无清洁通道, 导致消毒过的物品、器械等被重新污染, 无菌操作无法实现, 因此医院应加大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认同与支持, 建立清洁通道, 保证无菌物品的实现。

3 消毒供应工作从业人员自身防护策略

3.1 加强理论技术知识的掌握, 加强思想教育

科室需要建立层级培训计划, 根据工作人员进入科室工作时间的不同而进行相应培训, 所有工作人员均需接受3个月的岗前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选择科内经验丰富、讲解能力较强的人员进行教育, 同时可邀请专业技术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来科室进行演示与讲解。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 消毒供应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成功与否及感染发生情况, 因此医护人员要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同时医院要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职业动机与人生观, 加强为患者服务意识, 不断培养自身爱岗敬业及责任性, 保持较高的职业荣誉感, 保证稳定的职业心态, 从而强化自身职业道德观念, 保证工作质量。

3.2 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中心清洗、灭菌时使用的环氧乙烷气体、洗涤剂等作为化学物品具有较大伤害、腐蚀性, 灭菌时使用的蒸汽、消毒时使用的紫外线毒性及伤害性均较大, 污染区内细菌大量聚集, 消毒工作中心人员长期处于此环境下, 受到伤害较大, 因此要充分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佩戴防护镜、口罩、工作帽、面罩等, 尽量减少毒物损害, 在下班时要打开通气通道保证空气流通。

4 结语

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重点科室, 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患者与工作人员的安全, 因此消毒供应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从而保证自身与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红伟.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常见的危害及防护[J].甘肃科技, 2012, 28 (24) :136.

[2]初玉云.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自身防护[J].齐鲁医学杂志, 2005, 20 (1) :82.

篇4: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管理

1 体检单位的管理

目前,从业人员体检的工作基本上是由各地疾病预防部门承担,但各地体检部门的医疗设备条件悬殊,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参次不齐,质量控制得不到保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区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从业人员的体检工作。该医疗卫生单位必须具备检测肝炎、痢疾、伤寒、肺结核、皮肤病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有专门的体检组织、配备相应的卫生技术人员。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体检单位的管理,对不具备条件的单位暂停或者取消其对从业人员体检的资格。同时还应当看到仅由疾控中心一家承担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是不够的,为方便群众应允许其他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如医院有更完备的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医疗技术力量,甚至还成立了体检中心。这样既能避垄断之嫌,又能由竞争而提高体检质量和服务态度,且能方便群众。

2 确定体检对象和体检周期

我国的卫生法律法规对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作了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参加工作。《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条例》也规定了为顾客服务和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为体检对象。此规定比较明确但有些遗漏,比如生产经营单位的技术人员和超市的管理人员虽然不是每天在一线生产或销售,但他们会经常深入车间检查、指导工作,对产品和顾客会有较多的接触,所以也应确定为体检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规定新参加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方可参加工作,并且明确规定了从业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体检,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不同的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规定了不同的体检时间,即旅店业、咖啡馆、酒吧、茶座、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游泳场(馆)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其他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体检,由于体检时间不同,随之也出现一些麻烦和矛盾: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大型超市食品组和非食品组人员的工作不定期的调整;食品和百货混卖的小商店,均有可能造成一部分人员漏检。建议制定一个统一的期限,避免漏检的发生。

3 体检项目和体检质量的管理

各地对从业人员体检的检测项目不一致,随意性较大。一般比较重视对病毒性肝炎的检测,而对肠道带菌、活动性肺结核、渗出性皮肤病等项目的检测重视不够。这样的体检,难以保证上岗的从业人员是健康合格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笔者认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项目包括:胸部X线透视(必要时拍片)、肝脾触诊、皮肤检查、粪便检查、肝功能和甲肝、戊肝等检测项目,体检单位不得随意减免检测项目。笔者建议应制定一个全国性的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体检具体项目、体检收费标准、体检评价标准等。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提供一个透明度高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是一个社会性的服务工作,体检工作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卫生安全和安定问题。实际工作中,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该做的检测项目没有做,规定检测的疾病漏检,经常影响到体检结果的正确评价。笔者认为,要提高体检质量,体检单位要保证给体检工作相应的投入,主要是资金投入、人员投入、设备投入。只有投入有效的资金、完善检测设备,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体检质控制度和控制系统,才能有效保证体检工作的高质量。

4 从业人员应体检人数和调离岗位的问题

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往往只组织部分从业人员体检。而对流动人员、临时工、新招聘人员不报检。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没有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他们中的患病带菌者接触广大顾客,应加强对从业人员及负责人的卫生知识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健康检查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加强现场健康证明的查验工作力度。从而防止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的疏漏,真正达到从业人员100%的体检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都明确规定了对体检不合格人员进行调离,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痢疾患者及带菌者、伤寒患者及带菌者、病毒性肝炎(甲肝和戊肝)、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患者和其他有妨碍公共卫生疾病等。加强执法力度确保从业人员人人持有健康证,并及时查访体检不合格者是否调离岗位,让消费者充分享受安全卫生的服务。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目前的从业人员体检状况,必须从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抓起。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强化卫生意识,提高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卫生素质,使广大业户与从业人员知法、懂法、守法,使其懂得上岗前健康体检是法律规定的,业主及从业人员必须自觉地遵守《食品安全法》,积极、主动地参加健康体检。(2)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从业人员体检管理工作,重点放在中小型食品企业上,增加监督频次,尤其在健康证的检查中,必须认真仔细,做到人证相符。对于无证上岗人员及有制造假证现象,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条款,对经营者和个人进行处罚。(3)加强对从业人员体检的档案管理工作。对餐饮企业要逐户建档,对从业人员体检情况登记,使管辖区的监督员对此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更换、随时体检、随时登记,严格把住无证上岗关。健全企业自身管理组织机构,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让经营者清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是利己利民的事。(4)卫生体检部门在对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要做到底卡、照片与本人相符,控制好每一体检环节,杜绝替检现象,发现患有禁忌证的人员要及时、准确地调离与核实,确保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严密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建云,陈晓华,孙雷.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意义和重要性[J].职业与健康,2004,20(12):77-78.

[2]张进.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4,(1).

篇5:4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劳保用品的管理,更好的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根据《国家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和《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配备发放制度

1、从业人员防护用品配备和发放必须严格按照发放标准执行。

2、各种劳保用品是根据各工种的劳动特点和条件而相应确定的,凡属于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的必须按规定发放。

3、设有专职人员管理,建立每个职工配发领取个人台帐,以备核查。

4、劳保用品的发放标准一经批准,全矿职工原则上不得额外领取劳保用品,如遇特殊情况,必须持有分管矿领导批准的领料单才能领取。

5、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和发放标准,不得人为扩大发放范围和擅自提高发放标准,特殊作业工种的防护用品要严格按照《特种劳动保护用品监督检查管理办法》执行。

二、使用管理制度

1、凡上岗操作的工作人员必须按标准配备防护用品,并按规定配戴使用,否则不允许上岗操作。

2、保管员必须认真执行防护用品入库验收制度,严把质量关,对不符合国家及特殊行业标准要求的,一律不许办理入库,防护用品要求证件齐全,所有证件要求存档备查。

3、严格各种防护用品的发放制度及时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做到不拖延发放时间,不拖欠防护用品。

4、对于特种劳保用品要指定专人、专柜管理,经常检查消毒,以保证能随时安全使用。

5、库房内要保持干净、卫生、整洁,防止物品积压、变质、霉烂。

6、做好库房内的安全消防工作,确保所有物品万无一失。

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华盖山煤矿

篇6:4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一、我区客运车辆从业人员,必须取得道路客运从业人员资格。

二、按照规定参加我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驾驶员从业资格诚信考核,考核合格才能驾驶客运车辆。

三、按照从业资格类别进行从业。

四、服从当地道路运输主管部门和主管客运公司、站场的管理。

五、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件有变更、换发和注销的,应持证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手续。

篇7: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三、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四、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五、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制度六、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七、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八、食品废弃物处置管理制

篇8:46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5~6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杭州、上海、温州三地237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岗位、职称、学历、从事现在工作年限、婚姻状况等。“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伤害及防护调查问卷”由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在文献回顾、质性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由职业伤害13个条目、管理层职业防护相关举措12个条目、自我防护行为14个条目,共3个维度39个条目组成,其余为多选题。问卷为自评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将“从来没有”、“极少”、“有时”、“经常”、“总是”或“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依次记为1~5分。邀请5位实验动物领域专家对问卷各部分条目进行审阅,并对25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进行预调查。结果显示,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通过专家法计算内容效度值CVI为0.89,Cronbach’s系数为0.788。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本人作为调查者,统一发放问卷,并向被调查者说明填写要求,问卷发放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51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为94.4%。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描述、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237名被调查者中,男126名(53.2%),女111名(46.8%);年龄在22~59岁,平均年龄(31.33±6.88)岁;工作岗位:实验动物饲养人员101名(46.8%),动物实验科研人员108名(45.6%),动物实验管理人员18名(7.6%);职称:初级153名(64.6%),中级60名(25.3%),高级24名(10.1%);学历:本科及以下126名(53.2%),研究生101名(42.6%),博士10名(4.2%);从事现在工作年限在0.5~42年,平均年限6.29±6.45年;婚姻状况:未婚及其他110名(46.4%),已婚127名(53.6%)。

2.2从业人员受到的职业伤害

2.1.1 职业伤害发生情况

见表1。

2.1.2 职业伤害与工作岗位

见表2。

2.1.3 主观认为最有可能接触的人畜共患病

38.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此“不清楚”;其余61.6%的被调查者中,分别有38.4%和30.4%的从业人员认为最有可能接触的人畜共患病是流行性出血热和狂犬病,其余人畜共患病依次为淋巴细脉络丛脑膜炎(13.1%)、布氏病(11.0%)、其他(5.1%)。

2.2 从业人员对管理层职业防护相关举措的满意度

见表3。

表1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各职业伤害条目得分(±s)

表2 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各职业伤害得分的比较(±s)

表3 从业人员对管理层职业防护举措的满意度得分(±s)

2.4 从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

被调查者对影响手套使用的归因依次为手套质量差(58.2%)、影响操作(39.7%)、工作太忙、疲于防护(13.9%)、单位没有配备或配备不足(11.4%)、其他(7.6%)和认为没有必要(7.2%)。对影响护目镜/防护面罩使用的归因依次为单位没有配备或配备不足(48.1%)、用具笨重、影响操作(46.4%)、工作太忙和疲于防护(13.9%)、认为没有必要(8.4%)和其他(7.6%)。

2.5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知识获取途径与掌握情况

被调查者认为获得职业健康与防护知识的途径依次为自身工作经验(67.9%)、单位开展的培训教育(64.6%)、与同行的交流(53.2%)、书本、文献资料(52.3%)、学校教育(44.7%)和其他(2.1%)。2.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掌握的职业健康与防护信息远远不够,56.5%认为不完全具备,仅10.5%认为自身具备。

表4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水平得分(±s)

3 讨论

3.1 从业人员职业伤害发生现状分析

研究发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面临多种类别的职业伤害威胁。一方面,实验动物行业管理层应提高对从业人员职业伤害的重视,加强实验动物人畜共患病的检测,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及有效应急预案,这与韩庆功等[1]的研究相一致;另一方面,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自身应不断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及自我防范意识。研究显示,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受到的物理性伤害得分较动物实验科研人员、动物实验管理人员高,这可能与实验动物饲养人员与实验动物接触时间最长,在饲养啮齿类、兔等实验动物时更易发生此类动物抓伤有关;而动物实验科研人员受到的化学性伤害得分较其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高,这抑或由于动物实验科研人员从事实验研究,需接触多种化学试剂如甲醛、异丙醇等,因而直接或间接接触到化学品的概率更高。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受到的职业伤害类别的差异可以成为为其提供针对性教育培训的依据。

3.2从业人员对职业防护相关举措的满意度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重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与防护,提出“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条例》也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原国家教委颁布《高等学校从事有害健康工种人员营养保健等级和标准的暂行规定》,提出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对从事有害健康的实验室相关人员发放保健津贴。然而,本研究中受调查者对管理层针对职业伤害防护相关举措满意度得分最低的两项条目是“购买职业伤害保险”、“发放保健津贴”。究其根源,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更多针对职业伤害细节问题的具体办法。如职业伤害的预防、经济赔偿、职业康复等重要环节问题法律法规的完善都理应成为职业伤害管理的重要部分。我国与职业病相关的立法只有《职业病防治法》,且规定不完善、操作性差[2]。另一方面,政府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这一特殊人群管理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我国职业伤害保险覆盖面窄,且不符合国际职业伤害保险中预防、赔偿、康复的主流发展模式,同时,覆盖面窄也导致参保率较低[3]。随着现代社会对与实验室人员、医务工作者密切相关的职业健康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与重视,在进一步落实与完善现存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出资建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预防基金,并制定这类人群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包括给予职业暴露人群营养和精神补贴。

3.3 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现状分析

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水平调查结果中,得分排在前三位的为“戴手套接触实验动物”、“化学品”及“脱手套后洗手”,但“六步洗手法”得分却偏低,提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已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对于科学、有效的六步洗手法的依从性却依然较差。文献报道[4,5],六步洗手法优于普通洗手法,洗手后手部培养菌落数更少。科学的手卫生行为可有效减少手部所携带的潜在病原体,这对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控制病原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得分排在后三位的为“定期监测血清抗体水平,必要时预防接种”、“针头不回套针帽”和“护目镜使用”。防护用具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暴露,预防接种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防护手段。实验动物行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包括上岗前的体检和工作期间的健康检查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回套针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操作行为,国内外学者[6,7]均指出,回套针帽与锐器伤的发生率显著相关。护目镜使用得分也偏低,可能与受调查者认为单位配备不足及用具舒适性差影响操作有关联,这与Chong等[8]研究相一致。而护目镜主要用于防止微粒、水、化学物质以及血液、体液等侵袭眼睛[9]。护目镜及防护面罩对于经常接触化学物质和进行动物手术及解剖的动物实验科研人员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应大力推进个人防护用具的质量与便捷性的提升,使用设计良好、舒适度好的个人防护用具。

3.4 从业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

上一篇:大学生代表开学典礼演讲稿下一篇: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