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2024-07-25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通用6篇)

篇1: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

内容摘要: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它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正文: 04年6月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的课题,至今,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学习也引上了轨道,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自己对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背景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青少年儿童成为21世纪的国家的主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二期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基础教育也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切皆是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所提出来的,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大的张扬,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二,创造有效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环境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发展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综合体现.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有些学校严格控制教师每节课的讲课时间,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并认为这就是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自主学习是需要条件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更需要有条件,而以往教育没有给其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二期课改的到来,为实施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在认真领会二期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努力从以下几方面为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强调教师的“自我表现”,要让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与学生学习的质量.(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用“稳重,听话”等作为评价好学生标准,会导致学生盲从教师,盲从权威,压抑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叛逆”的学生.(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动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以阅读为主,并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等,显然自主探究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兴趣的激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道理,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在乐中成长,不至于使学习变成为苦差事.可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激发.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建构真实的问题情境.把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构建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能够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学习时积极性很高,学习时会问出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对于无法与生活建立联系的内容,他们则显得很烦恼,不愿意去接触.因此,帮助学生在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方面建立联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经,它能让学生主动地在这种相似情境中独立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学生质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质疑高于聆听,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学习力,鼓励学生“把老师问倒”.受年龄限制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值得研究.有时会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这时,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生硬地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否定,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要强迫学生接受教师预先设计的答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展的意识,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无问题可提.或者学生在提问时东拉西扯,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因而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进行提问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他们能围绕学习目标提出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问题.(五)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媒体,寻求技术支持.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很多语言文字,情境的内容难以正确感知,而投影片,录像,课件等多媒体具有境,情,声并茂的丰富内容,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它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课本中的人,物,事及抽象的情境,还能再现社会上,生活中以及自然界美好的东西来配合语文课堂教学;同时它不仅能多渠道地传递信息,唤起儿童心中强烈的真实感,更能发展其从感知到认知,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能力,进而自主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探究中还能引发学生新的见解,新的感触.三,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基于以上对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环境的研究,我们以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了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一)引导质疑,确定目标.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明确,他们投入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可见,只有当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有效地唤醒,进而在课堂上自主地阅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探究,使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我们有的时候直接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时候提出几个学习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更多的时候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教师在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说-说你想学到什么 你还想学什么 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并适时指出,你能学会,你很会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优化了目标,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然而,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思想感情的.语文阅读整体的感悟是很重要的,但是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会不深入.这就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所提的内容进行疏通整理,最终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二)自主探究,研读课文.这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学生在明确自主探究性阅读的目标之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阅读,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自主探索和研究问题结论,形成创见.在此过程中,主要分三步进行:个体探究;小组讨论;集体交流.1.个体探究.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独立阅读,带着研读目标中的问题在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对课文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问.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2.小组讨论.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在编排分组时,通常是4人一小组,组内成员一般是由4个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这样,同一组内的同学因为程度差异更能起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同时也能保证各组之间的程度接近,避免出现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小组讨论中的不平衡.3.集体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性的合作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道理,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就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通过“对话”使小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高.以上三步,体现出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再经过集体交流得以解决.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关爱差生,帮助差生;参加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进行引导,发现典型意见,新颖见解或创新火花;交流时引导学生层层深人,珍惜时间,适时进行朗读训练.(三)拓展训练,积累提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谈到语文课程的内容时曾说:“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所有的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语言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应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所以,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从课文中,报刊或网络上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利用课外资料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拓展练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总之,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要始终贯彻“主体参与”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参考文献] 1.彭霞,彭晓兰《建构主义理论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3期 2.王彦波《自主教育中师生关系探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3.程红兵《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年6月第1卷第2期

4.周家文《自主探究法教学模式初探》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12月第12卷第4期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论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人类的文明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库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钱梦龙老师提倡“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这个“人”就是学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理科教师总是向学生进行一番演算、推理或演示以后,才自然而然地得出所要证明的定理。阅读教学也应该注重这种“推理”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议论,最后得出对课文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注重了这个过程,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例如童话故事的教学,一般都从情节入手。但是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没有把情节分析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我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在师生共同产生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2、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不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例如在学习了初一语文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写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师点拨: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要注意写得有声有色;描写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要注意动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基本上都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而且还发现许多其它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再遇到写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师再多讲,会自己分析了。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所谓自由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课文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进入到自由探究阶段。这是自读的高级阶段,是“不需要教”“自能读书”的阶段。此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均能自己读懂,即能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发现获取知识,自己概括掌握规律。教师的点拨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

3、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4、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

语文是一种能力构建。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背诵,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会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对于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从“以教师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正是在探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去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类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习活动的开展促使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和探索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教学方式和探究的策略的归纳

探究活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无论是尝试发现、实践体验还是独立探究、合作讨论都能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和实验,我们在探究的方法策略上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1、营造探究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敢于创造,敢于进取。

(1)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养成发现疑问,有疑必问,有疑敢问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在褒扬和鼓励的时候,应注意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偏离主题。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中心词质疑,从文章结构质疑,从修辞手法质疑,从表达技巧质疑等。在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后再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是能够由怕发问到爱发问、会发问的。

(2)善于运用表扬的艺术。“你真行!”、“真勇敢!”“真棒!”、“真厉害!”„„这些都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表扬用语。表扬适度,使学生觉得表扬的珍贵;表扬发自教师内心深处由衷的赞赏,显出表扬的真诚。

(3)对待学生的错误要宽容。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要让学生有挫折感,但不能让学生灰心、气馁,有信心、有情趣地完成探索学习的任务。

2.创设探究情境

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但也有其特殊性和明显的学科特征。语文学习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探究,是对课本中已知结论的再探索,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探究的过程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展开。

(1)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读、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可以有老师指导性的表演,也可以是学生的参与性表演、交流性表演、汇报性表演等。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达到内化、积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言文字的能力。(2)利用我校的多媒体资源,以课件、投影等形式来创造现实情景,现代化教学媒体将为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很好的条件。

(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师要选择和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和预知的结论变成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设计问题要讲究角度和深度,要能起到带动学生,促进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对子课题的论证和实验出成果

课题组对“探究类语文学习活动”的课题分成了八个子课题(见上文)并进行了明细的分工,针对子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在全校三个年级全面展开,经过2007年8月至11月三个月的研究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教师对“一节好课的标准”的认识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已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书本知识传授”、强调“教师主导”、强调“秩序和纪律”、强调“基础知识扎实”的倾向。对教材的使用,教师已经突破了原有的视教材为圣经、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来教的做法。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不仅带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而且推动了教师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的师生关系。

二是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以下是对我校学生做的问卷调查,显示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见下页)

篇2: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在观念上接受了探究性阅读的先进理念,并且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

探究性阅读这个概念是由“探究性”和“阅读”两个关键词构成的。其核心是阅读,探究性是阅读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个体内化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经验,学会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增长智慧并培养能力”①。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和对话过程,过程和效果与读者自身的能力、采用的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初中生由于各种能力尚在提高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恰好是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探究是一种搜寻研究、调查和检验、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探求学问、真理和探求本源,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探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研究活动。

阅读活动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赏析能力,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探究性阅读更重视研究性、个性化和体验性阅读等要素,是贯彻新课改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此,探究性阅读是教师积极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探究性阅读教学因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更重视个人的知识储备、理解力、感受性、生活体验等因素,必须清晰地把握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讲,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1.把握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性。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阅读文本并尝试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性,以创造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2.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重视探究性教学法的过程分为两方面:一是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参与,一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计划、执行、反思、评价和改进。过程是结果的有效保障,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更重视过程。过程体现学生的阅读体验、讨论积极性、理解和阐释的准确性、个性化的阅读快乐性等,是考评学生参与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指标。老师真正掌控这个过程是教学自评的关键。

3.保持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法是对知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个性表达、独特思考等诸多个体因素的一次考验,教师务必充分开发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以多种形式参与,真正检验能力,促进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1.转变师生角色,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一般教学活动中,老师是教学主体、知识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扮演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整个活动的主要执行者②。这种角色转变更好地让学生从被灌输和被接受中解脱出来,在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中获得知识、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体现了问题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特征,要求老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讨论活动组织得张弛有度,使教学活动更自由、平等、有序。教师还是阅读的榜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使指导、评价和塑造更具说服力。

学生的角色实现了转变与重塑,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性阅读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但探究和实践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此完善自身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结构,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初中生的学习惰性应该由此进行修正。

2.深入挖掘文本,制订教学计划,做好教学准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待进一步系统开发,按照教材要求和已有材料,老师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结合学生各方面条件制订教学计划,为教学做好准备。

(1)有意留白,造成问题和惊喜。

文学作品中本身就有艺术性的“留白”,老师能否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要素,在探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思考留下空间和必要线索,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之后,接着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尾,让读者拥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作者和元二的友谊,西出阳关之后为什么没有故人了等问题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才能让教学生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2)寻章摘句,抓住文眼和结构。

抓住文学作品的文眼,充分把握好结构,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

首先,对关键词句的探究。阅读教学应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有价值的理解,分析文本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究关键词“直”、“圆”等字,是理解诗句的钥匙。

其次,比较探究出新意。比较阅读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享受审美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由挑选,又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然后明确界定,还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当然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题难易度灵活选择。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初中学生基础及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和方式,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此深化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是教学任务,也是研究任务。

注释:

篇3: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一、巧设情境, 营造氛围, 引领探究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将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往往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活跃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在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 紧扣教学内容, 巧妙地设计探究情境, 激活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 在探究《项脊轩志》的写法时, 笔者首先投影孟郊《游子吟》和朱自清《背影》片段, 创设氛围, 激发情意, 然后提出问题:①你认为本文在题材选取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②本文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③生活中最细小的事往往也是最感人的, 在家庭生活中有你感受最深的小事吗?这样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设问题情境, 既点燃了学生探究热情,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又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震撼了学生心灵。

二、研读文本, 深入探究, 挖掘深意

阅读的过程, 实质上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展开多元对话的过程, 只有潜心会文, 深入研读文本, 细细品味、反复推敲、认真揣摩, 才能挖掘出文本的深意, 让学生透过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 在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品味、感悟,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知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意蕴, 领略作者精神世界的深奥, 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 实现学生的情感升华。比如, 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创设了以下问题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深入探究, 多角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明确文本思想主旨, 让学生在感动中洗礼心灵, 升华精神:①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 作者却没有实写,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②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 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③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 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联系生活实际,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多向互动, 合作交流, 内化提升

互动、交流是探究性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在开展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改变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 构建多向互动、平等交流、合作研讨的探究平台,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碰撞思维, 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多向互动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促进与文本、作者的深度对话,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趋向成熟和深刻, 进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提升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譬如, 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文时, 笔者注意到“毛泽东原创手迹”中的“向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和文本内容中的“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存在一字之差, 于是笔者提出问题:自古以来, 文人作诗讲究炼字遣词造句, 往往为一个字而苦苦斟酌, 甚至捻断胡须。细读文本, 我们会发现主席诗词的细微处值得我们反复推敲。请同学仔细欣赏“毛泽东的原创手迹”, 结合文本内容, 想一想“向中流击水”中的“向”与“到中流击水”中的“到”有何区别?你认为哪个用法更胜一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对比分析、合作交流,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深化理解, 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洋溢着智慧和创造。

篇4: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文;探究;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56-01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個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探究性阅读与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探究性阅读,从根本上解决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转变问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中语文教学新形式,加强对外交流,实现我校语文教育的新突破。探究性阅读重在搜集、学习、研究、吸收有关自主性学习的理论,提高一线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并最大限度地运用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最终形成适应我校学生乃至整个高中学段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做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学生)个性为归依,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过程化学习,没有过程的结论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论;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但是,也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探究结果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其阅读水平随年级增加而逐步加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文本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不但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而且还发生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样,探究性阅读就必然会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产生渴求与同伴协作探究新知的心理欲望,在共同对话中探究,在共同探究中求知,在共同求知中发展。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是一样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的感悟,也不会完全相同,阅读的结论常常是多元的。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习惯,另一方面,自己更应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观点,发现其中的智慧、亮点和偏颇、冲突,因为这种阅读体验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探究资源。事实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点与疑惑处,教师才能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探究的终极目标奋进。

篇5: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注重学生质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结合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点,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实施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我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学生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好,但它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朴归真,追求本色。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就作品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进行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二、欣赏品味,合作探究。

全班分若干个六人学习小组,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第二流程的问题可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怎么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观点你赞成吗,为什么?学生也可不按上述问题思考,可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个流程很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给学生钻,得出的结论也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感受的权利。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作家都善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里也是如此,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定”一词表明,父亲在为儿子安排座位时,是细心斟酌了一番,最后才选择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为什么要选这张椅子呢?因为儿子带的行李多,又是一个人,父爱的深厚通过“拣定”一词表现了出来。这样层层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像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两重性,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3、对课文大胆质疑。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在独自品味探究后,教师请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听后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阐述自己或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结果。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首先鼓励其他同学修正他人的观点。如果有的学生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那么教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要予以纠正;有的思想是表面的、肤浅的,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触及课文的重难点,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四、总结评价,补充深化。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基础上,教师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探究与宣讲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生应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作提示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时候还可归纳出一些方法性的东西,供学生以后运用;对有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供研究背景而不做出结论,留下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之热情。这一环节有时也可完全由学生来完成,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以上几个流程始终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相信随着学生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篇6: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陈世荣邮编404701手机***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运用,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谐统一,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提出研究专题(或问题)→探索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研究专题→形成并运用研究成果”的基本操作框架。但是,纵观现状,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结合本学区教学教研实际,对各种问题分析诊断,选择并尝试了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及成因

(一)文本探究深度不够

1、从探究目标角度看,不少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是零星的、分散的,甚至是非语文学科本位的,与探究性阅读教学目标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教与学的目标不协合。其主要原因有二:①教师对体现语文本位的问题方法、问题过程训练不到位,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不强。②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合,形成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研究专题。

2、从探究策略的角度看,探究前对探究计划、步骤、方法的设想、预立不重视;探究中不注重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至造成中等生、学困生在探究解决问题时如瞎子摸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可供操作的方法凭借。

3、从探究过程的角度看,自主、合作学习虚拟化。教师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够。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真下功夫独立探究,合作研究合力不大,费时低效。造成优等生与学困生两极分化严重。

4、从探究结果的角度看,探究结果的总结方式不当。对研究结果的总结,教师往往越俎代疱,包办代替。没让学生自主分析、总结、内化研究结果并进行综合性的运用。

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文内容的探究,却忽视了语文的本体训练,即使是对内容的探究,它的深度、广度也值得商榷。教师能够注意到在阅读中进行探究性的启发,但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探究缺乏多元性和深入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对每件事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见解需要尊重、理解,但是更需要必要的引导。有这样一个案例,在国外的课本中有一篇《灰姑娘》文章,教师引领学生认识人物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都喜欢谁?同学们回答有灰姑娘,有王子等等。但一们同学提出了他喜欢灰姑娘的继母在一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对此加以否定,认为灰姑娘继母的形象是不可以让人接受的,是反面的、坏的形象。但是,这位外国的教师却鼓励了孩子的回答,并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评价,灰姑娘的继母虽然不好,但是她对自己孩子那种爱确实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好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灰姑娘。因此不能说她是坏母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人物。所以文本内容的探究应该多元,符合现实世界。

(二)探究内容随意性大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与文本已不缺少对话和探究,但为“对话”而“对话”,为“探究”而“探究”成了流行病。如:为了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在一篇文章中设立许多的问题,虽然课堂后发制人很热闹,但是到最后学生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就是说探究的问题没有代表性,没有在一篇文章中集中几个关键的问题来拓展,随意性很大。

(三)探究活动缺乏反思,重过程、轻结果 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学习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得到学习方法的途径,即,这种学习方法我是怎么样得到的。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教会他们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其实我们还要教会他们进行反思,就是对得到学习方法的过程进行反思,我们是怎么样得到这种学习或思考方法的。这种反思的过程在现在探究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反思过程才能对探究性阅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也要进行反思,当教师运用探究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得到答案之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反思,就是这种探究方法好吗?这种探究方法是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方法本身对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发展,是否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且还要注意探究问题本身有没有价值,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那么探究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选择

1、要在有“序”的问题过程训练中,从理解难点、表达特色等方面,发现并选定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合谐统一的,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研究专题。

这里的问题过程训练之“序”是指:阅读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形成研究专题。在这个“序”里,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开头、结尾,重点词、句、段及篇章结构入手,围绕理解与运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筛选,甚至设疑补充,最终确定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研究专题(或研究目标)。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题目与文中四次歌声的描写质疑,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后,发现并提出了这些问题:①文中的“小夜莺”是个小男孩,作者为什么以小夜莺称呼他?“小夜莺”是个什么样的人?②作者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绝妙之处?③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反复多次写到夜莺的歌声?这跟表现小男孩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后,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整合、筛选,最终确定了“《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并多次写到夜莺的歌声?”为研究目标。其余次要问题都能在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这一训练过程的展示,不仅确立了工具性(妙写歌声的表达特点)与人文性(小男孩机智勇敢爱国的情怀的感悟)和谐统一的研究专题,而且强化了问题意识、问题方法的训练。长期坚持下去,会渐渐培养起学生会疑善问的良好习惯。

2、破译研究专题(或研究目标),探讨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步骤及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专题后,教师让学生围绕研究专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研究时,不少学生往往不知怎样入手,怎样研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确研究专题的研究方向、范围及方法、步骤等。这就要求老师动脑筋、想办法,指导学生根据研究专题的自身特点、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破译研究专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如探究《夜莺的歌声》一文,在确定了研究专题(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文,作者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并多次写到夜莺的歌声?)之后,笔者指导学生根据这篇课文内容特点及这个问题的特点,制定了如下的研究计划: ①自读课文,划出文中四次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思考、体会歌声的含义。②研究文中写小夜莺四次歌声的作用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每次歌声是从哪儿来的?是怎样唱的?唱歌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③联系四次歌声的研究结果,结合课外收集的信息资料,回答研究专题(这是写人记事文,作者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反复写“小夜莺”唱歌?),感悟研究成果。

仔细分析这份研究计划,不难发现:第一步旨在让学生感知教材特点,第二、三步把教材特色与研究专题之特点相结合,把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分解成了方法性、操作性极强的几个小问题进行研究。这是探究性阅读破译研究目标(或研究专题)的一个范例。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就要让学生学会把问题“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化整为零“。

3、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真实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缺乏真实性,没有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费时低效。解决这一问题可尝试如下策略。

(1)自主探究要真,要真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并解决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探究性学习与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倡导的“渗透性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对一个问题,在还不太懂的时候,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与研究,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弄懂。可我们的教师在探究性阅读的课堂操作中悖逆这一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几分钟的自主探究时间就草草收兵,学生来不及对问题认真思考,细细琢磨,更谈不上查阅资料,深入研究。与此相反,给足学生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真下一番功夫,从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真正关注自主探究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如:哪些学生没积极动脑,还神游在外;有多少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似是而非„„他们是学习方法、知识基础、还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等),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围绕研究专题(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读书探究时,学生开始只画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部分句子,有的学生甚至画错了不少句子,更谈不上思考,批注具有独立见解的收获。此时,笔者意识到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于是以“知天文”为例,先交给了学生前后联系,课内外结合的探究方法。(①找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指导朗读体会诸葛亮、鲁肃见雾后暗喜与担心的不同心境。②联系前三天描写诸葛亮不同“动静”的句子与“雾‘”的联系,结合课外收集诸葛亮“算天”的事例,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地神算“天文”的才智。③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法:前后联系,课内外结合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指导学生用此方法自主探究了诸葛亮“晓地理”、“知人心”的神妙。

由此可见,教师对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及时发现、及时点拔,是探究性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它为学生成功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要着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研究精神。

①合作学习的分组要优势互补,分工要合理、科学。学生的个别差异客观存在,怎样分组,教师要合理组织。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情趣的不同,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分工要明确、合理,组长要有向心力、凝聚力、组织管理能力,小组成员承担的个人责任要根据特长,各尽所能,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

a、要培养组内成员的协作精神。组内成员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要帮助学困生释疑解难,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合作目标。

b、在合作探究中,要培养学生讨论、交流、批判的优良习惯。小组成员敢想敢说,充分讨论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合作学习的效果,认知的进程,讨论的焦点、难点,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争论、补充、修正、综合各种答案,形成合理的集体研究意见。

c、全班交流时组内同学轮流作主答,代表小组发表集体研究意见;组外同学要以这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最佳的集体研究成果。(3)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全面性、差异性两大特性。“全面性”是指在探究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差异性”是探究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具体操作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地安排好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教师可采用“分层导学,多步关爱”的策略实施操作。这里的“分层导学,多步关爱”是指:把学生分成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困层次的学生给予多方面的关爱、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发展。

第一层面,对优等生的研究要求是:指导他们对理解难点、表达特点等方面从多角度、多层次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体验,体悟语言现象,语言规律的神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尽量使他们成为“塔尖”人才。

第二层面,对大面积中等生的研究要求是:让他们从一至二个角度,采用一、二种方法对语言的特性感悟体验,力求达到正确解决问题为止。捕捉探究中的创新“火花”,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第三层面的学困生,要采用多步关爱的教学策略帮助学困生解决探究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这里的“多步”指教师、小助手(优生)及课外帮困小组等多步力量的合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探究方式、学习活动,弄清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从而“唤醒”、“激励”他们,点拔、引导他们。

在课堂上,教师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培养、发动小助手(优生)为学困生释疑解难,在小助手与学困生之间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如果学困生在课堂上还没弄明白的地方,还可利用课外帮困小组的力量帮助学困生。使他们在多步关爱的合力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上一篇:接待领导工作总结下一篇:探索大学生网络学习技能的培养提高终身学习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