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实施计划表

2024-07-14

学科课程实施计划表(共6篇)

篇1:学科课程实施计划表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地理·中国社团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每周六、日下午三节课后 活动地点:七(24)班教室 学生名单:见附表 授课教师:宋明月

教授内容:地理·中国相关趣闻

地理·中国社团,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为了给爱好地理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将本学期地理·中国社团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本社团成立的目的是让部分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课本以外的地理知识,拓宽这部分学生的地理常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通过地理·中国社团的活动,使学生的眼界走出课本和课堂,了解国家地理,再到乡土地理,将地理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每周六、日下午第三节课后进行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活动室;

3.社团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在活动室大声喧哗,不准做与

三、活动内容: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篇2:学科课程实施计划表

二、实施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3、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实施内容安排表(常识技能学科)

实施

内容 心灵驿站

1、爱心天使在行动

2、班级吉尼斯!

建议

课时数 4课时

时间

安排 1-5周具体目标

1、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并掌握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做到公正、互助、诚信、利他。

2、知道残疾人需要帮助,需要关爱。了解他们创造着引人注目的成绩。

3、帮助学生开展争创“班级吉尼斯”活动。

备注

三、实施内容安排表(常识技能学科)

实施

内容 亲近自然

3、无土栽培

4、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

建议

课时数 3课时

时间

安排 6-8周具体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里有与我们息息相生的山川河流,也有我们的朋友——各种动植物,它们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发展的源泉。

2、学习无土栽培知识,知道无土栽培与土壤栽培相比的优点

3、知道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备注 其中第6周国庆假日

三、实施内容安排表(常识技能学科)

实施

内容 健康快车

5、走进电的世界

6、科学使用家电

建议

课时数 4课时

时间

安排 9-12周具体目标

1、让学生学会“讲究卫生、预防疾病、安全避险、自救自护”的知识与本领,增强、提高自己应对困难、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知道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了解家用电器的使用常识,学习科学的使用家用电器。

备注

三、实施内容安排表(常识技能学科)

实施

内容 社会频道

7、拒绝“浪费”

8、民间艺术进课堂

建议

课时数 4课时

时间

安排 13-16周具体目标

1、让学生知道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学习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也为活动拓展了感性、生动和富有人情味的空间。

2、知道减少和预防浪费,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让我们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拒绝浪费。

3、知道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创造,了解本地民间艺术。

备注

三、实施内容安排表(常识技能学科)

实施

内容 制作天地

9、我的小发明

10、神奇的光纤

建议

课时数 4课时

时间

安排 17-20周具体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创新与改进中去感受创作的艰辛,体会劳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制作与探究了解神奇的光纤。

备注

四、实施措施:(包括教学措施、评价措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

1、强调具有开放性,尽量加大容量,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

4、积极探索多种实施模式,体现学科特点。把交流与指导密切结合,互相渗透,灵活运用,大胆走向社会,走进社区进行社会调查。

篇3:学科课程实施计划表

一、学科基础课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基础课的基本特点

学科基础课是某一特定学科的基础性课程,为进一步学习该学科其他课程提供基础知识背景与框架。每一学科都有相应的学科基础课,例如,经济学的学科基础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对于不同学科而言,学科基础课在内容上千差万别,但都存在着以下共同特点:其一,学生群体规模大。学科基础课作为学科基石,是该学科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在同一高校,每年往往拥有数百乃至上千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其二,参与授课的教师多。由于学生数量多,需要多位教师参与到同一门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中,且大部分高校在制度设计上也要求教师尽可能参与到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中去。其三,构成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在特定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课是该领域学生首先需要学习的课程。学科基础课让学生对特定领域的知识框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有学科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授课教师各自为政、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教师将教学简单视为一种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学校和学院也缺乏鼓励教学提升的机制和氛围,导致高校学科基础课教学存在着许多难关(见图1),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1. 从教学主体来看,教师之间沟通不足,授课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备课、上课、编写教材等都可以独自完成,造成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团队合作的理念,学校也没有形成鼓励教师在教学上开展交流的氛围。随着大学扩招,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增加,担任同一课程的教师彼此之间直接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更少。缺乏沟通的直接结果是:新教师缺乏培养,老教师缺乏创新。对于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而言,他们只能依靠自身摸索来开展课程教学,自我提升的过程相对缓慢,成效相对偏低。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缺乏沟通容易使他们故步自封,导致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下降。

2. 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边界不够清晰,课程内容不够统一。

在同一学科基础课的不同课堂,涵盖的知识内容不完全一致,全凭授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及专业兴趣,要么遗漏了重要的知识点,无法做到专业知识的全方位覆盖;要么侵犯了其他专业课的“责任田”,导致多门课程重复同样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而言,他们在备课时很有可能出现知识点的偏差。这使得教同一门学科基础课的不同教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五花八门,知识点覆盖各不相同,教学重点大相径庭,教学进度也极不一致。

3. 从教学方法来看,“形似却未能神似”的现象比较常见,不同课堂差别明显。

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运用得炉火纯青,将课程内容讲得深入浅出,而另一些教师却只能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使得教学效果相去甚远。例如,就案例讨论而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非常重要,但讨论之后教师的点评、总结更为重要,而不少教师往往在案例教学时忽略最后的点评、总结环节。就多媒体教学而言,一些教师的PPT课件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最重要的知识点做了有效的呈现,与口头讲授相得益彰;而另一些教师的PPT课件则密密麻麻都是文字,教师从之前的念教材转变成念PPT,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更有甚者,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上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效果不理想。

4. 从教学客体来看,教学效果打折扣,知识与能力不匹配。

授课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教学方法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共同影响着学科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同教师所教的不同班级,对知识点掌握的全面程度、扎实程度差别很大。特别是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具体的问题上,不同班级的学生差别更为明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重要原因在于:教学经验各异的不同教师在帮助学生由“知”转变为“行”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经验缺乏的教师不太懂得如何将学生从知识分子培养成“能力分子”。

二、课程组建设对于学科基础课教学的作用

所谓课程组是指为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由讲授同一门课程的多位教师组成的经常活动、广泛沟通的教学团队,以便参与其中的教师能够就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技巧、进度、经验、考核标准等信息展开深入的交流。课程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成员来自讲授同一门课程的多位教师,是一个灵活、非长期的教学团队[1];其二,依托特定课程设立,往往以该门课程的名称来命名;其三,其目的在于建立教师之间有效的交流与学习机制,提升特定课程的教学效果。

面对学科基础课存在的以上问题,课程组建设能够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逐一予以攻克,从而帮助教学客体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大幅度改进整体教学效果。

1.建立沟通机制,增进教师之间的传、帮、带。课程组建设为教师成长建立了固定的沟通平台。以往教师习惯单打独斗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沟通的意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虽然愿意交流、学习,但缺乏有效的渠道。课程组建设让这两个问题均迎刃而解,缺乏沟通意识的教师受到课程组团队学习氛围的影响,沟通的意愿会变得越来越强;而有沟通意愿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以往教师各自为战时,一些教师的授课内容难免单薄,但如果能充分向他人学习,就可以取长补短。同时,课程组还可以将研究领域各异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充分讨论之后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能确保多样性,实现不同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深化学生对本专业领域内不同知识的融会贯通。课程组重视团队协作和分工,突出任务与责任,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年轻教师可以充分向他们请教、学习,对授课水平有待提升的年轻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课程组沟通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会议上由若干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教学演示,也可以就某一话题展开经验交流;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堂向其他教师开放,允许他们随堂听课;资深骨干教师到年轻教师的课堂听课,并就听课感受向他们提出课堂教学改进建议。对于资深骨干教师而言,在反复被观摩、学习中得到了肯定,将大大提高自身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可以在与其他教师的不断交流中得到有价值的启发。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能激发许多闪亮的火花,有利于学科基础课的教学创新。

2.规范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针对学科基础课目前教学内容不统一、知识边界模糊的问题,课程组可以通过定期讨论的方式,统一教学计划,对学科基础课的边界范围和覆盖内容加以规范,并明确相应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如果说不同班级的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教师的水平高低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教学内容的差异则构成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课程组建设,使得学科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得以统一,避免由于授课内容偏差而导致的教学效果的差异。对于无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教师而言,明确的教学进度可以帮助他们推进课程的有序进行,避免一些教师出现前期拖泥带水、后期着急赶进度的情况;也提醒那些进度过快的教师,补充教学素材,详细展开讲解,放慢课程进度。一旦课程组建立起教学计划的定期讨论机制,教师就可以不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以便突出重点,与时俱进,让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科基础课发展、创新的需要。

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授课水平。教学内容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客观因素,而教师的授课水平则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观因素。教师授课水平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水平。课程组的建立,既可以让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之间得到更好推广,又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研发新的教学方法。基于个人学习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有效掌握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课程组这一平台的搭建,可以让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师带动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师,帮助他们更快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上流于形式、只能形似而未能神似的情况,课程组内的其他教师可以手把手讲解,帮助这些教师领会特定教学方法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课程组的建立并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可以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一般而言,如果每位教师只局限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固然有可能实现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但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要远远大得多。而且,一般人都对自己熟悉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固有的路径依赖,单打独斗的过程很难让自己摆脱依赖,使得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过程相对缓慢。课程组的建立能让教师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相互激励,相互督促,对于摆脱固有的路径依赖大有裨益。

三、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建设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利益主体,需要学校、学院、教师等多个层面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

(一)学校层面

课程组这一概念的提出,凸显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建设的组织与实施,首先需要高校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改革的方向是“教学与科研并重”,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予以落实。

1. 改革职称评聘体系。

目前,高校的职称评定主要考察的是教师任现职以来的科研情况,包括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特别是纵向科研项目)、论著出版、科研获奖等,谁的科研成果多,主持的科研项目经费多,谁职称晋升的可能性就大,而教学工作量(包括课堂教学工作量、学生指导等)只是一个基本的准入门槛,只要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并且不出教学事故,就符合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加大教师教学工作量及教学效果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职称评定的具体指标予以优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教学科研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予以区分,对于前一种类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而对于后者,重点关注教学工作量及相应的教学效果,从政策导向上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科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2. 改进教师考核体系。

在教师年度考核及聘期考核中,应同时关注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只有同时完成这两方面的指标才能视为考核合格。对于教学的考核,不仅要关注教师课堂工作量、学生指导工作量等硬性指标,而且应该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估成绩、教学督导员或院系领导对课堂教学的评估成绩、课程组参与情况及在其中的贡献等软性指标。对于连续若干年教学工作量不达标,或者教学效果差距太大的教师,应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可以考虑向教辅等岗位转移。

3. 完善教师激励体系。

当前,高校教师的绩效工资或奖金往往与科研成果挂钩,而与教学业绩没有多大的关联。完善教师激励体系的方向是将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与教师薪酬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挂钩,提升教学工作在教师激励中的权重。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学方面的评优活动,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精神上给予肯定,物质上加大奖励力度。在教学评优活动中,评优的对象不仅仅应关注教师个体,而且应该关注像课程组这样的教学团队,从机制上为学科基础课课程组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学院层面

在学科基础课课程组的建设上,学院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教学资源的支持,既能给予课程组足够大的自主空间,又能从大方向上对其发展加以把控。具体而言,学院要为课程组建设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提供充分的硬件和经费支持,在人才引进及培养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予以更多的关注。

学院应建立团队学习的文化,鼓励教师之间不仅要在科研,而且应在教学上积极开展合作,强化教师在教学上的合作意识,为学科基础课课程组建设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为了确保课程组的有效运作,要鼓励课程组经常开展深度交流,学院应该在会议室安排、案例讨论室的配备上优先满足课程组的要求。同时,学院还应考虑为课程组建设配备相应的经费支持,用于资助课程组开展各项活动,特别是案例及教材编写。对于参与课程组的新入职教师,可以令其与课程组的某位资深教师建立紧密的指导、帮扶关系,让新教师深入资深教师的课堂全程旁听整门课程,以便让新教师迅速进入角色;当新教师独立开课之后,资深教师再到新教师的课堂旁听,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这样,可以让新教师少走弯路。学院应当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以鼓励这种新老教师的指导、帮扶行为。在教师的招聘方面,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当某一学科基础课的师资出现较大瓶颈的时候,更应强调教学导向,优先招聘教学水平高的优秀师资。

(三)教师层面

学校与学院层面的努力为学科基础课课程组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课程组作用的有效发挥最终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从教师自身来说,在课程组建设的组织与实施方面,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做好工作。

1. 明确领导机制。

课程组组长是课程组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召集并主持课程组会议,安排课程组的各项活动,并协调课程组成员的分工。课程组组长的人选非常关键,是确保课程组经常活动、高效运作的基础。通常而言,课程组组长应是在该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方面资历较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具有较强的公心,深得其他教师的信赖,愿意为课程组其他教师服务。

2. 统一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统一是保障学科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基础。在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应尽可能让课程组的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选用某位资深教师所提出的教学计划作为讨论底稿,在此基础上,其他教师充分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及补充意见,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课程组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应对覆盖的知识范围、知识深度、所覆盖知识点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进度安排、考核形式、考核内容等做重点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组还应定期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3. 建立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机制。

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有助于课程组成员统一认识、交流经验、切磋技巧,实现互帮互助。这种沟通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就某一特定的主题让大家展开讨论,也可是让某一位或几位教师做教学演示,还可是由资深教师介绍经验。教师交流的话题也可五花八门,包括授课的感受与收获、教学方法的揣摩和反思、案例讨论问题的提出和探讨等[2]。课程组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家都有强烈的分享意识,有实质性内容,愿意讲真话,拒绝套话、假话。如果有可能,可以让专人将大家讨论的重点记录在案,既有利于课程组积累有价值的共同知识,又有助于每位教师事后参照、学习。

4. 建立课堂开放机制。

为了更好地强化课程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提升学科基础课教学的总体水平,课程组有必要建立课堂开放制度,鼓励课程组成员相互听课。这种听课不仅仅局限于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之间,还可以是资深教师之间、年轻教师之间,毕竟,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可能会有自己的短板,而年轻教师也可能拥有一些特定的优势,如接受新思想快、多媒体运用更熟练等。通过对课堂采取门户开放的方式,新教师可以尽快进入角色、步入正轨,教学效果欠佳的教师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资深教师可以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在教学效果上“更上一层楼”。

5. 固化教学成果,统编教材与案例。

在经过数年的磨合之后,课程组可以在教学计划基本成熟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教学成果予以固化。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每位教师立足于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各有侧重,共同编写统一的学科基础课教材。这一教材既可以用于本课程组的教学,也可以推广、运用到其他高校的同类课程。对于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获得学生普遍欢迎且效果良好的案例,可以编写成专门的教学案例,并配备相应的案例教学手册,以便其他教师能迅速掌握案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果所编写的教学案例数量足够多、能够覆盖教学计划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就可以建立该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案例库。同时,课程组还要注意定期对统编教材及案例进行更新,剔除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宜的知识点与案例,增加与新的环境相吻合的知识点与案例,确保教材与教学案例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Roger Bennett,Suzanne Kane.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 Teaching Team Effectiveness in Detached Working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14(3):400-426.

篇4:学科整合理念下生本课程实施路径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课程校本化;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36-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逐渐认识到,除智力发展外,课程还应关注情绪、态度、理想、雄心、价值等领域,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求得完整人格的成长。基于这一认识,在浙江省规划课题“1+1生本课堂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我们尝试打破语数英、品德体艺间的学科界限,从“学科内整合”深化为“跨学科整合”,以“主题”推进品德课程学习。下面,笔者以浙江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阐述我们的探索。

一、梳理课程内容

构建跨学科整合的大品德课程,首先要对品德课程本身及其他学科具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为此,我们系统梳理了品德、语文、数学和音乐等课程内容,以寻找课程整合的切入点。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一、二单元各4课,主题是始业教育和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小学生活充满无限乐趣,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帮助学生与同伴、老师之间建立友谊,建立对学校的亲密关系,形成开朗向上、负责进取的生活态度,从而使他们的小学生活更加美好(见下图)。

同样是一年级上册教材,语文、数学、音乐三门学科的初始版块也都不约而同地以新生入学、幼小衔接为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的“入学教育”包括“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写习惯”三个内容,共2课时。教材设计的四幅图画是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窗口,引导学生把观察图画和观察本校校园结合起来。

数学课程设计了4课时,共两个课题。一是“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情境图:美丽的校园)和“比多少”,二是“位置”,设计了“上下左右”。借助“美丽的校园”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音乐课程则设计了6课时,共两个课题。一是“好朋友”,包括“玩具兵进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认识图标 记住图标”“拉勾勾”四个内容;二是“快乐的一天”,包括“小组曲”(上课了,做游戏,睡觉了)“其多列”“跳绳”三个内容。在入学第一课突出“好朋友”这一人文主题,注重幼小衔接,以有趣的音乐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使音乐学习过程成为师生之间亲密交流、消除陌生感和距离感的过程。

三门学科共12课时中,直接与“你好,新学校”“我的新生活”有关的内容占46%。其中,有些是无意义的重复,有些则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为课程整合与重构提供了可能。其中,语文学科的“入学教育”、数学学科的“准备课”与“位置”,音乐学科的“好朋友”“快乐的一天”,在内容上与品德课程单元目标无缝衔接,为品德课教学设计注入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

由此,我们以各学科交叉内容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的支撑下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将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目标融入儿童生活。在品德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需要、情感变化,以品德学习促进全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提炼学习主题

课程整合旨在删繁就简、乐学高效,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但有两个基本因素需要考虑:一是学科逻辑;二是认知逻辑。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进一步分解品德、语文、数学和音乐四个学科交叉内容的课时目标,归纳其核心内容。以期提炼可以统领各学科的主题,构建课程整合纲要,并以“主题推进”为策略,将学科逻辑与认知逻辑巧妙融合在“大课程”之中。

归纳结果显示,除数学课程中“计数方法”“基本方位”,音乐课程中的“演唱姿势”“基本节奏”有着不可撼动的学科特征外,其余学科交叉内容皆与儿童当下的生活“你好,新学校”“我的新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从中提炼出四个核心内容:了解新校园、认识新同学(老师)、养成好习惯、热爱新生活。基于此,提炼出“我是小学生啦”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主题,并构建了课程整合纲要(见下图)。

“我是小学生啦”这一学习主题指向儿童当下生活与情感的“现实需求”,将“悦纳小学生活,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作为核心目标。以此为指引,我们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学习时空,设计了“背上背包去探险”“找呀找,找到好多好朋友”等五大主题活动,将各学科目标分解到每个主题活动下的基本内容中。每一项基本内容都不是孤立与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活动进行好了,游戏做完了,基本内容也就完成了。一切目标的达成都基于孩子们的经历、体验与收获,孩子们没有“上课”或“下课”的概念,均是源于童年最本真的对生活与活动的热爱。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通过这一主题纲要,很好地推进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将传统单一枯燥的学科学习与知识建构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快乐与挑战的游戏化生活,使学科教学不仅有效率、有质量,更有温度、有关怀,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与惊喜。

三、实施教师“包班”

学科间的壁垒被打破后,课程学习以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一般一个主题活动以半天(2-3个课时)为单位进行,而每一个主题活动中又融合了各个学科内容,即“大品德、全课程”。这必然倒逼传统授课方式进行变革。于是,教师“包班”成了大胆的尝试。理想的状态是一人包班,基于现实考虑,我们尝试由品德兼语文课教师A、数学教师B、音乐教师C实施分活动“包班”,具体如下表:

7个半天,主题推进,进行“我是小学生啦”5项主题活动。学生在生活化和游戏化学习中落实了学科知识,悦纳了小学生活,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由上表可见,通过课程优化整合,5个主题7个半天,转化为课时共17课时,大大减少了原分科教学的29课时。

到此为止,我们不仅完成了前一个“1”的教学,即重组教材内容后的新授课教学,而且把这个“1”由原课题研究中的“学科内整合”深化为“跨学科整合”。那么,节省来的12课时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延续《“1+1”生本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进行后一个“1”的拓展,即基于“主题教学”的主题拓展活动。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你还愿意进行哪些活动?你喜欢以怎样的方式活动?你愿意和谁一起进行活动?(见右图)

学生在学习中能选择、会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因此,在后一个“1”的开发中,我们立足课程主题和学生兴趣,尊重学生选择,以活动促学习。根据学生的选择,开发探索相关主题拓展。如:我的校园我做主——为校园的墙壁、花坛挂上自制的画框、标语等;校园数字迷宫——寻找校园数字之最,制作迷宫图;爸爸妈妈不操心——一日生活常规大PK;唱着歌儿找朋友——续编歌曲,接龙找朋友……如此,以“课程主题“为依托,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努力拓展教学时空,凸显“新颖、童趣、生活化”;对学生个性化创意与表现表示认同,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独特的活动体验基础上感受生活、感受成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创造生活。

“1+1”生本课程的建构,让品德学科走向跨学科整合,并通过主题活动层层推进,让学生站到了课程的中心,使教育的核心任务并不仅在于知识和能力,更在于精神和情怀,真正实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倡导的: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作者单位:瑞安市虹桥路小学浙江温州 325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篇5:学科德育渗透实施计划

我校2015-2016年德育工作要以《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及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素养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学生德育体系,以爱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师德教育、体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为重点,深入推进“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努力形成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的优良校风,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不断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做如下安排。

一、组织领导

任留初级中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省略)

二、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要求全体教职工以“思想素质好、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广”为目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法规文件,召开青年教师“讲师德,尽师职”座谈会,加大“十四条禁令”的执行和查处力度,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依法施教,严于律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任中教师新形象。

2、以德育人,以德修身,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构建“三结合”的育人网络,队伍建设是关键。我校努力建设一支“一高(高尚的师德),二爱(爱教育事业、爱每一位学生),三强(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科研能力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强)的德育工作队伍,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起四种德育新理念,即生活的德育观、生态的德育观、关怀的德育观、智慧的德育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工作主动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德育工作队伍,营造全员育人氛围。贯彻落实《湟中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若干规定》,使全体教师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优良率为100%。

3、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的核心就是爱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遵循两个原则:尊重信任原则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师爱的深层次是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认真制订并执行《任留中学师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及加强“廉洁从教”教育规定》的三个文件,与教师签订《教师“廉洁从教”承诺书》,并结合本校实际,围绕诸如:“师德为先、行为示范”、“为师之道大家谈”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展开师德大讨论。开展“爱与责任”师德征文比赛,整编《爱与师德》论文集,唱响“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赞歌。

4.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一要通过读教育专著、谈实践体会,案例分析和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校本培训力度,积极参加县级以上班主任培训,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二要认真做好班主任选聘工作,制定完善更加有效的班主任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提高班主任的待遇。三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交流工作,学校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年内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为召开全县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选拔推荐人才,提高班主任素质。

三、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及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1、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但往往又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程,因为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在的和外化的两次飞跃。如何让这些行为规范尽快地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把贯彻实施新《守则》、新《规范》作为德育的基础性工作,狠抓精细化管理,通过扎实有效的管理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立规矩,打基础,留痕迹”。制定并实施《文明班级、平安班级评比细则》,对班级工作进行认真全面的考核,根据考核评比结果评选“文明班级”、“平安班级”、“优秀班主任”。建立行政值日、政教处督查和值班教师三结合的检查考核队伍,按照统一要求,对常规工作进行逐日量化考核,每月总结评比。同时,以开展“学规范,争五好”活动为抓手,从起始状态抓起,要求学生做到:“三轻轻”(说话轻轻、走路轻轻、取放物品轻轻)、“三随手”(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笼头、随手捡拾废纸)、“三个不”(不乱涂乱画、不追逐打闹、不进入网吧)。狠抓以“会预习、会听课、会作业、会考试、会反思”为重点的“五会”学习习惯培养。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加大班干部培训力度,继续执行班级财产自主承包管理制度,并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住校生管理继续执行总楼长、楼层长、宿舍长分级管理制度和年级值班教师就寝检查制度,确保住校学生安全学习和生活。

四、开拓教育渠道,突出教育实效

1、发挥主渠道作用,强化育人功能。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在现代教育中,知识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总是与其学习过程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在育人的途径中,课堂教学无疑是最基本的途径。努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树立“德育即质量”的理念,提高学科德育功能。大力提倡每个课任教师做德育导师,我们教育和引导各学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树立学科教学德育功能观,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主渠道的育人质量。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我校继续发挥心理信箱和心理咨询室作用,积极开展“我和老师交朋友”活动,通过当面交谈或书信沟通,让学生向老师们敞开心扉,让老师们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座谈、心理信箱、讲座等多渠道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有益身心健康教育。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诉说,学会自我欣赏,学会尊重他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

3、关爱留守、残疾、贫困、单亲家庭学生。近年来,留守、残疾、贫困、单亲家庭学生逐渐增多,成为一群特殊教育群体,为此,我们把“关爱特殊家庭子女”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使之成为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工作实效的有力“抓手”和“突破口”。我们以“同在蓝天下,我们共成长”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亲情活动。注重情感关怀,强调人、社会、自然三者相融合,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爱”精神和同情心,教会学生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做人。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能勇于付出,乐于助人,人人争当“爱心天使”。

4、加强法纪、安全教育。学校聘请任留乡派出所所长为学校法制副校长,教导员为法制辅导员,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特殊作用,做到“校园预防”和“社会预防”互相配合。定期进行法律讲座,组织师生观看法制、安全教育录像片,并开展“观后感”作文评选活动,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意识,认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提高遵纪守法的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同时,重视日常安全教育,积极创建“平安班级”,做到“人人讲、处处讲、时时讲、事事讲”,形成“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加强环境建设,做到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处场所、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全员参与,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不断净化和美化校园环境,做到校园有花草,卫生无死角。同时,学校重视人性化教育,充分运用各种校园媒体,如“西纳河广播站”、《任中政教工作简讯》、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精神文明宣传;倡导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内化素质。广大师生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形成“以德为先,以爱为魂,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

6、开展“踏红色之旅,做优秀学生”夏令营活动。在成功举行两届优秀学生干部参加的夏令营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红色之旅”第三届夏令营活动。要求同学们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广大学生必将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美德,做一个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7、积极构建社区、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为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结合本校实际,以“学会做人”为基本目标,努力推进“我是五好小公民”的德育特色活动。积极开展以“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顺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五无”(即地上无痰迹,校园无纸屑,桌椅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为主要内容的实践体验活动。同时倡导全校同学开展献“五心”活动,把“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信心留给自己,忠心献给祖国”。积极拓展活动空间,发挥德育基地的最大功效,缩短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走进家庭,走入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会、领悟,从心灵深处去感染、熏陶、引导学生。

8、积极创建以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纠错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德育特色学校,以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每周一早读时间严格规范地举行以年级为单位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努力做到班班有歌声,继续做好各级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各类优秀学生的评优选先工作。

五、扎实开展德育主题教育。9月份:“安全教育月”;10月份:“养成教育月”;11月份:“感恩教育月”;12月份:“爱国教育月”;3月份:“师德教育月”;4月份:“理想教育月”;5月份:“心理健康教育月”。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教育的基本职责,而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如何架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使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忙而不乱,繁而不杂,从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收到实效,是我们学校和全体教师努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学校以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和自主管理为入手,创建有我们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规范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开创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任留初级中学

篇6: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当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我校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这场基础教育的革命,以创新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是新课程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呼唤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才能引导本校教师适应新课程,上好新教材,是每一所学校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导下,带领全体教师关注课改,解放思想,强化学习,加大研究,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改革,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收获,今天,借此平台,把我校近年来实施新课改的点滴做法给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仁交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校长的核心任务,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需要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师队伍管理,抓好教育科研等方面综合努力,但我认为抓好校本教研,教研并举才是有效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制高点。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1、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答案是17只。

2、王奶奶家养了15只鸭子,8只公鸡,32只母鸡,王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的算式时15+8+32等等。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 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把原先的“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这一课题研究项目,进一步修订为“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研究课题,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实施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很有必要。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浓郁的课改氛围

1、成立课改组织机构,实行领导包抓教研组制度。一位课改专家曾经说过:“课改成在教师,责在领导。”校长是一所学校课改的组织者,校长亲自参与课改,这既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导向。为了加强课改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学校领导包抓教研组,指导课改工作,参加课改活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亲自反思课改,撰写课改论文,形成了对课改工作强有力的领导。

2、真抓实干,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为确保课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校长周俊满同志带领班子成员长期深入教学一线,为我校的课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7年8月,我校新合并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发扬传统,创新思路,做到责任不变,热情不降,力度不减,把课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为了深化课改工作,进一步强化措施,明确责任,校长总体负责,重点保证课改师资和经费;副校长对课改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并及时向全体教师做情况通报,提出改进措施;教导处主任带领教研组长长期站在课改前沿,在教学中掌握课改第一手资料,负责资料搜集、整理、归档,及时小结。由于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从而形成了浓厚的课改氛围。

二、狠抓业务学习,树立课改新理念

1、抓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课改的关键。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什么课改理念、教材、教法、师生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因此,我们提出了争做“学习型教师,营造书香校园”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抓业务学习。首先,学校不惜财力,拿出经费,添置学习资源。充实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中的新课程图书。为教研组和青年教师征 2 订教学刊物,满足教师学习需求。其次,挖掘网络资源,拓展教师学习视野。我们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充分借助电子备课,网络引导教师进行学习。再次,倡导全员读书,撰写业务笔记和教育随笔,定期进行检查,组织交流。广大教师不甘落后,买书读书成为时尚,发表感想,自觉反思成了常事。爱学习、爱读书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同嗜好。

2、抓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课改的重点。为了适应课改需要,我们狠抓了教师业务培训。首先,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我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我们曾先后派出30多位教师参加区级培训,10多名教师参加市级培训,一名校长参加过省级培训,他们回来所做的报告、所上的示范课,使全体教师深受启发。其次,制订了《业务培训制度》和《业务培训计划》,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在日常培训中,我们做到“三定”(即定培训时间,定培训内容,定培训人员),一是定时间,即确定每周五放学后开展教研活动,确定双周四晚上为教师业务学习和现代教育资源应用学习,单周四晚上组织教师观看课改教学光碟;二是定内容,即确定每周的培训专题,如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安排“多媒体资源的浏览与下载”,“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三是定人员,即事先确定辅导教师或主持人,要求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扎实的学习与培训,课改新理念已在教师心中生根发芽,并形成了自己的课改风格与特色。

三、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凸显校本教研特色

1、深入教学实际,选定教研课题。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加大校本教研力度,解决教师自己的教学困惑,2007年开学伊始,在深入实际扎实调研的基础上,数学教研组拟定了《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校本教研课题,2、关注研究细节,夯实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课题组结合实际制定了翔实的研究方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步骤。根据各学段的教学特点,课题组进一步细化研究,将本组成员划分为高、中、低段三个小组,分别确定研究的子课题,子课题的研究也有负责人及研究实施方案。

为增强研究的有效性,我们加强了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力度。每学期初,课 3 题组梳理整合教师的教学困惑,制订阶段性研究方案。平时要求教师每周撰写两则教后记;每周教研会上针对困惑,做专题发言,让教师谈经验、说方法,交流感受;每月从刊物或网络上搜集一份相关资料;每月公开课后写一篇教学反思,学期末每人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课题组上交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性小结。同时还重视研究材料的收集,三年多来,数学课题组共收集材料:教师教学设计10余篇,教学案例3个,搜集相关资料20多份,专题发言稿10余篇,教学反思近100篇,教育故事5个,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制作课件39个,业务摘录笔记22本;学生数学日记100多本,数学积累100多本。这些材料都进行了分类归档,整理装订,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注重课题成果的应用。

三年多来,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数学课题组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开展了大量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我们组织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观摩活动,教师通过观摩研讨,交流心得,反思总结,共同促进,共同进步。课堂上教师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课题组大力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捕捉数学信息,将课堂教学融入生活之中,倡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开展数学生活化问卷调查活动。

四、突出重点环节,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多种原因,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曾一度处于低谷,萎靡不前。面对这一现状,我校新一届班子高度重视、冷静思考、深入调研,幸好找到了落后的根源: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方法不适应新课程,课堂40分钟效益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明白,学校只有走以研促教,教研并举之路,才能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才能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才能使学校教学质量走出困境,才能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将管理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开展“课堂为镜,以正教风”的活动。做到每学期校长听课不少于25节,教导主任不少于30节,教研组长不少于25节,任课教师不少于15节,听后及时座谈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上学年,我们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系列活动,采取理论补养、典型带动、困难帮扶、比赛拉动的做法,引导教师进行 4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端正教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进步不明显的教师,进行重点帮扶、跟踪指导,促其提高。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我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成绩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新跨越。

五、注重总结提高,锤炼出一批科研性骨干教师

五年来,在这苦涩而又甜蜜的课改之旅中,我们注重学习总结、不断反思提高。一是积极为全体一线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组织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中老年教师上研讨课。二是鼓励教师自我反思,每位教师授完课后,都要对自己所授课进行课后反思。起初,许多教师不知反思方法,反思不到位,后来,在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下,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能认真回顾自己授课时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三是采取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的办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四是积极开展集体评课活动,历次的研讨课后,教研组长都要组织全组成员进行集体评议,所有教师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认真分析教学中哪些符合新课标精神,哪些还有待于改进,最后形成小组评课分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学校正悄然发生变化,课改的花朵绽放娇艳,课改的果实压满枝头:教研氛围浓厚了,评课发言积极了,课堂结构改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素质提高了;教师业务学习更专心了,读书积累的更多了,虚心请教的也来了,主动上研讨课的多了,自觉听课的多了。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课堂成为师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锤炼了一批科研性骨干教师。

六、取得的成果 2007:

1、张学斌老师被评为“蓬江区中小学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

2、周俊满老师撰写的数学教学案例获评为蓬江区二等奖;

3、吴文初老师撰写的数学教学案例获评为蓬江区三等奖;

4、周俊满校长、胡淑娴老师、谭惠芳老师、谭惠英老师的论文在棠下镇教师论文集《滨江扬帆》上发表。5、2008年7月15日五(2)班的谭德智、五(3)班的黄汉星同学荣获2008年小学数学“育苗杯”通讯赛省三等奖。

2008: 1、2008年11月21日张雪梅主任荣获2008年棠下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2、2008年12月2日荣获蓬江区2008教学论文评比奖项的教师有:三等奖:谭惠英。优秀奖:周俊满、周惠华。3、2009年4月11日五(1)班谭佳俊、六(1)班张德安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三等奖,4、2009年5月,三、四、五年级数学竞赛有19人获区奖励:一等奖:5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8人。5、2009年4月谭子钊和张学斌老师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优秀辅导员奖。6、2009年5月侯兆庄、黄志成、邓明光、谭子钊、黄柏锐老师被评为2009年区小学数学竞赛优秀辅导老师。2009: 1、2009年12月31日,张雪梅老师获江门市第一届“江门有线宽带杯”多媒体创作大赛小学低年级组“最佳教学奖”。2、2009年12月31日,温翠平老师获江门市第一届“江门有线宽带杯”多媒体创作大赛小学低年级组”一等奖。3、2009年9月,谭惠英老师的《在体验式活动中孕育生花的妙笔》获区教育战线教学论文一等奖。4、2009年9月10日,周惠华老师的《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获区教育战线教学论文三等奖。5、2009年10月18日,侯兆庄老师获棠下镇说课比赛三等奖。

6、张雪梅主任参加棠下镇第二届中小学小学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

7、周俊满校长、张雪梅主任、周惠华老师的课件被选送区参评。

七、存在的问题与调整的措施

教师方面: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离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加强学习。备课的资料十分缺乏,在设计教案时,有设计教学教案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能用教学课件的应多采用课件,使学生通过多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我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很多不利。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应有以下方面做 工作。

学生方面:虽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得到一定的改进,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因此,很难达到老师预设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说明理由,希望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及时帮助自己的孩子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孩子具有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能力。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和今后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上一篇:pep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下一篇:甜蜜浪漫的七夕情人节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