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垒高活动反思

2024-07-17

大班科学垒高活动反思(精选15篇)

篇1:大班科学垒高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垒高

设计意图:

经过很多次的观察,我发现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留在建构区的孩子总是最多的,各式各样的积木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探索能力,能主动地探索、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和能力,我设计了“垒高”这一科学活动。通过活动,幼儿探索又高又稳的垒高方法;让孩子在探索尝试、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发现垒高的多种方法,体验垒高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探索又高又稳的垒高方法,积累关于垒高的具体经验。

2、积极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能使用目测的测量方法进行建筑的比较。

3、体验垒高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1、幼儿对建筑物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垒高积木人手16块、直尺、地垫、号码牌

3、著名建筑物ppt。

4、积砖、泡沫砖、圆筒、PVC管子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做小小建筑师的兴趣。

1、出示图片:这是哪里?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2、我们来玩一个小小建筑师的游戏。

(二)第一次操作,看谁垒的房子高并探索垒稳的方法。

1、师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操作情况。

(1)讨论交流操作情况。(2)运用目测比高矮。

4、讨论探索垒稳的方法。

5、教师小结提升:要想垒得高就要尝试不同的办法,比如说:最下面一层用四块积木比较稳,在垒的时候可以把积木交叉垒高,积木与积木之间要对齐,要注意房子的重心,并且还要合理运用每一块积木,不要浪费。

(三)第二次操作,看谁垒的房子又高又稳。

1、师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操作情况:

(1)比较房子的高矮,用直尺测量。

(2)两幢房子进行比较,找出又高又稳的房子。

4、教师小结提升。

(三)欣赏著名的建筑物ppt,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四)拓展延伸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3、评价小结,结束活动。师:小朋友真厉害,能用这些不同材料垒高成功,那我们回去再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也能垒高成功,下回来告诉老师好吗?

篇2:大班科学垒高活动反思

2、认识世界各地著名的高的建筑物。

3、积极尝试垒高游戏,探索垒高的方法。

活动准备

比萨斜塔、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台北101、广州塔、迪拜塔等世界至高建筑物的图片,积木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开拓视野。

师:地球上的人口不断增加,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面容纳更多的人,所以现代的建筑物在不断地往上“长高”,加上世界各国为了追求“世界第一高”的美名,也在不断地修建更高的房子,因此好多的高楼都成为了当地地标性的建筑,同时也反映出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达的水平。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越来越来高的建筑物吧!(教师逐一出示图片)—古时代的意大利人建造了比萨斜塔,塔高56米,它是当时意大利最高的建筑,由于它建成之后是斜的,因而得名比萨斜塔。依照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我们要对意大利人竖起大拇指!

在巴黎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铁塔——埃菲尔铁塔,铁塔高312米。请幼儿说说它的造型和结构以及它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修建的房子也越来越高。台北的101大厦,高达508米,有100多层楼。

在广州有一座被当地人昵称为“小蛮腰”的电视塔,它的身高是600米,请幼儿们仔细观察,它为什么会被昵称为“小蛮腰”呢?它又是什么材料建造的?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矗立在阿联酋的迪拜塔,它身高828米。哇,该有多高呢?

二、说一说:世界上还有很多很高的建筑物,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呢?

三、比高游戏:请幼儿将比萨斜塔、迪拜塔、小蛮腰、101大厦、埃菲尔铁塔等依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看看谁排得又快又准。

四、垒高比赛:请幼儿玩垒积木的游戏,看谁垒得最高。分享交流垒高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应变

可以收集废旧纸杯进行垒高比赛,既环保,又安全,而且可以锻炼幼儿的构建能力。

活动延伸

找找自己家乡最高的建筑。

区角活动

益智区:将积木放在区域内,请幼儿玩垒积木游戏,看看谁垒得最高。

语言区:提供《地上100层的房子》中《揭秘名建筑》系列供幼儿阅读。

环境创设

将比萨斜塔、迪拜塔、小蛮腰、101大厦、埃菲尔铁塔等图片贴在主题展示区,请幼儿欣赏这些建筑的美。

家园同步

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玩垒积木的游戏,以此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随机教育

现代的建筑物越来越高,城市里的房子也是越来越高,幼儿在高层建筑物上游玩时一定要更加注意安全!

相关链接

篇3:大班科学活动:弯管之旅

上学期, 我班新增了一些幼儿喜欢的管子玩具。有一天, 我发现几个孩子这样玩管子:一个孩子用嘴透过管子往另一个孩子的头上吹, 另一个孩子的头发被吹飘起来了;一个孩子把好几个管子连接在一起, 把一个弹珠放进管子, 弹珠从另一头滚出来了;一个孩子把一块积木也放进了管子, 可是积木落下去一半, 却出不来了……《纲要》强调, 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不正是在进行“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的探索吗?于是我决定利用管子玩具, 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 了解事物的相关特性。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 乐意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获得物体穿越弯管需要具备的特性, 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操作, 大胆交流, 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弯管玩具, 螺帽 (直径小于弯管的直径) 、毛线、较长的硬钢丝、沙子、手电筒。

2.教学材料:大记录表一张 (图一) , 小记录表 (图二) 人手一张, 笑脸、哭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 弯管拼搭

教师:看, 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常玩的管子玩具, 请你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赶紧搭一根弯管, 比比谁搭得又快又有创意。 (幼儿拼搭, 教师计时。)

教师:举出你的弯管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 说说你搭的是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给予回应。)

2. 预测假设

(1) 寻找弯管共同点

教师:你们搭的弯管各不相同, 真有趣呀, 可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弯管, 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地方? (幼儿仔细观察, 允许和同伴小声交流。)

小结:弯管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 中间都是空的。

(2) 预测

教师:弯管的中间都是空的, 像一条弯弯的隧道, 今天来了许多的小东西, 它们想钻到弯管的身体里去旅行!看看, 有哪些小东西? (出示统计表, 表上有空气、沙、毛线、电筒、硬铅丝的图片。)

教师:这些东西能穿越弯管隧道吗, 它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先来猜一猜!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笑脸和一些哭脸, 笑脸表示能够穿越, 哭脸呢? (不能够穿越)

(3) 统计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 猜一猜, 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 哪些东西不能穿过弯管, 把笑脸和哭脸贴到相应的表格里。 (幼儿把自己的猜想结果贴到前面的大记录表上, 笑脸表示能穿过, 哭脸表示不能穿过。)

教师: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测结果, 你从表格上看懂了什么? (点数表格上笑脸和哭脸的数量, 把总数写在最后一栏, 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表格。)

3. 验证、记录

(1) 教师: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 那它们到底能不能穿越弯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请你们去做个实验, 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统计图上, 能穿越的打菁, 不能穿越的打菖。不要忘了每一样东西都要试一试哦!

(2)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 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 交流实验结果

(1) 空气:空气是流动的, 所以能在弯管子里通过。还有哪些东西是流动的, 也能穿越弯管呢? (风、水、声音、气味等)

(2) 沙子:颗粒比较小, 能在管子里滚动、穿过。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这样的东西呢? (米、小豆等)

教师:怎样可以快速地穿过弯管呢? (个别幼儿试验后教师小结:放入沙子后, 晃动弯管, 更容易快速穿过。)

(3) 毛线:线在穿越的时候还需要一点技巧呢!要抖一抖才能够顺利穿越。为什么线能穿越弯管呢?

教师小结:因为线是细细的, 软软的, 那为什么老师还要在线上面绑一个螺帽呢? (因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 使它能够更加方便地穿越弯管。)

(4) 光:它只能到哪里啊?

教师: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射的, 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5) 钢丝:因为长钢丝是直直的、硬硬的, 不能拐弯, 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它穿越弯管吗? (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帮助它们穿过弯管。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 (出示钢丝弹簧) , 钢丝变成螺旋形的样子后, 可以伸到长长的弯管里帮助清理堵塞在弯管里的垃圾了!

篇4:大班科学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特别喜欢玩水,感知水的流动性,探讨水的沉浮等。在某次区角活动中,一个幼儿无意间拿起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在桌子上快速地旋转起来,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兴趣点,引导孩子探索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的事件,将其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幼儿在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旋转的莲花,对水能帮助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的现象感兴趣。

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泥工板;用乒乓球制作的“莲花”;记录表;笑脸标记;水;橡皮泥球;吸管;抹布;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

四、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激趣导入

(1)韵律活动:《水仙花圆舞曲》

师:孩子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我们为他们跳支舞吧。(幼儿表演双人集体舞《水仙花圆舞曲》,舞蹈中多数为旋转的动作。)

(2)出示“莲花”,导入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圆舞曲很优雅!看,这里有许多用乒乓球做成的“莲花”,也想和你们一样旋转着跳舞,泥工板就是它们的舞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莲花”在舞台上转动起来呢?快试一试。

2.自主尝试,探究奥秘

◆第一次:自由探索,转动“莲花”

(1)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让“莲花”在泥工板上转动起来。

(2)交流分享:你用什么办法让莲花转动起来的?幼1:“用手转。”幼2:“我把泥工板前后摇动。”幼3:“我是用嘴巴吹的。”教师相机用图示记录下幼儿的方法并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转、嘴巴吹、摇动舞台等方法,让莲花转动起来。”

◆第二次:借助材料,自主探究

(1)猜想。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可以让莲花转得既快又不掉到舞台外面去。猜一猜,水、橡皮泥球和吸管,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幼1:“可能是水。”幼2:“橡皮泥球放在莲花里,可以让莲花的重心更稳。”幼3:“用吸管吹可以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

(2)幼儿分组尝试、验证。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请带着你的莲花和舞台分别用每一种材料试一试。

(三张桌子分别呈现辅助材料:水、橡皮泥球和吸管)幼儿分别试一试、比一比谁最能帮助莲花在舞台上转得又快又稳。

(3)交流探索结果。①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情况。师: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请幼儿分别介绍、演示自己的实验情况,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可引导他们进行比赛,再次观察、比较。②探索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的奥秘。师:如果再次让你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呢?生:“水。”师:为什么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莲花能转得又快又稳?生:“因为水滑滑的,可以让莲花转快。”师:是呀,水滑滑的,可以减少摩擦,让莲花转快。那为什么有了水的帮助,莲花就不容易从舞台上掉下来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感知水的神奇魔力吧。

(在玩中师幼共同小结:当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水会减少莲花与泥工板之间的摩擦,让莲花可以转快;泥工板上的水还会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水的表面张力,就像把莲花的底部紧紧地拉住,所以莲花转得很稳,不容易掉到泥工板外面去。)

◆第三次:再次尝试,转快“莲花”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圆舞曲的节奏有快有慢,要跳好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能让你的莲花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旋转吗?老师以不同的节奏说出“慢——慢——,慢慢转——”,“快快,快快,快快转,快快转”,幼儿尝试让莲花根据不同的快慢节奏来旋转。师:怎样才能让莲花转快?(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泥工板越倾斜,莲花转动得越快。)

五、活动反思

1.层层递进,自主探究

活动中,一个个层层递进、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小朋友跳舞身体的转动—莲花怎样能在泥工板上转动—借助什么材料让莲花转得快又稳—为什么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探讨莲花转的快慢与泥工板倾斜程度的关系—挑战同时转起几朵莲花。孩子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孩子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亲历者,他们在经历中思考,在发现、猜测、验证、修正、总结与反思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2.与艺术结合,活动优雅

将整个探索活动贯穿于“莲花跳圆舞曲”这个情境中,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整个活动以圆舞曲开场,以圆舞曲结束;从幼儿自身跳圆舞曲过渡到莲花跳圆舞曲;从莲花简单转起来到转得又快又稳,再到许多莲花的集体舞;幼儿的整个探索过程由浅入深,与圆舞曲的节奏、旋律巧妙结合。活动中音乐的选择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是一种隐性的引导,让孩子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探究活动。有了艺术的融合,科学活动变得更优雅:孩子探究的环境是美美的,探究的过程是美美的,探究成功后的心里也是美美的。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中,这些幼时的情绪体验说不定会悄然复苏。

参考文献:

篇5: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尝试操作多种的拼图方法,并引导他们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并通过一次次的操作验证环节对幼儿的能力进行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寓教于学游戏教学形式,使孩子乐意参加活动,并在多元、刺激的智力操作活动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教具的设计和选择非常重要。有颜色的拼图卡片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操作的兴趣。而拼图卡片上的编码则是为了方便幼儿记录,缩短记录的时间,给幼儿创设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序数概念。同种编码的卡片有重复也是为了给幼儿的操作提供更多变化的空间,使他们的操作结果能更加丰富。记录纸采用“一纸三用” 设计的节约理念,拼图底版、1号记录单和2号记录单都合并在一张纸上,中间用缝纫机踩出空点痕迹,方便幼儿折叠撕贴。这种优化常态教学质量,尽量不要配班老师帮忙的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同时也节省操作结果的展示空间。

突出同伴引领的教学方法。如拼图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是先找出一块图形,然后一个一个地去试,拼成了,再去找另一个;有的幼儿是先看图形缺口的`形状,然后去找对应的图形,再用旋转的方式来完成拼组。尽管他们都完成了拼图,显然,后者的思维水平远远高于前者,这是一个同伴之间学习策略交流的良机。又如在难易递进的两次操作环节中我都邀请幼儿示范或小结,使幼儿听到的是来自同伴的一种声音。他的经验和思维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强硬灌输的。再加上教师的提炼和概括,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拓宽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集中了幼儿学习的方向性,使他们的活动从兴趣主导的游戏转向到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

承上启下的提问激发幼儿思考。我的每次提问都是为下个环节做准备的,常常是前个问题的提出能在下个环节中得到展现或揭开谜底。使幼儿充满惊喜和期待,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的声音更响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踊跃,思维更活跃。

制造悬念,激发操作欲望。在二次操作结束后对比幼儿的操作发现:原来方块数量少的卡片组合方法多,方块数量多的卡片组合方法少。我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下次活动,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在拼图游戏发现其他更有趣的现象。

篇6: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氛围。在导入时,我把同一个土豆放进两杯一样多的水产生一沉一浮的现象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幼儿大胆想象尽量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到杯子里的水。引导幼儿猜想可能有一杯水是加了什么东西并鼓励孩子尝一尝最后得出在盐水的作用下土豆才能浮上来。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实验来验证土豆要在有一定浓度的盐水里才能浮上来,证明盐水具有很强的浮力。在操作实验中幼儿幼儿学会逐步增加数量的实验方法。

到操作并记录时,我发现有的幼儿加了三勺盐土豆就浮起来了,有的幼儿加了四勺、五勺土豆还没浮起来。才感觉到自己疏忽了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讲清加盐的过程中,舀一勺盐,要用食指在勺子口抹平,这样小朋友加盐的量就差不多,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活动中部分小朋友没按要求每加一勺盐就进行观察记录,土豆浮起来了却忘记了加了几勺盐,说明自己在介绍记录表时也没有提清楚要求,导致记录表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孩子在记录中为自己的探索过程留有痕迹,从而更加有效的帮助了孩子去对比几次实验的结果。

在教研时老师们也讲到了以上这些问题,使我深深的了解到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老师课前仔细的推敲,课后不断的反思,才能越来越进步。

篇7:大班科学活动反思

1、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每组一桌的小乌龟可以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探究。整个过程,多数的时间让给孩子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在孩子们小组探究的环节,我提供了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探究,孩子们也能在观察探究中发现自己想要了解乌龟的种种问题,孩子在活动中的专注、投入、采用的方法使我感动。

不足之处,应该如何改正:

1、在探究乌龟的过程中,虽然孩子们很专注,但是也有个别幼儿忘记了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也有的因遇到困难而转换了目标,我可以适时提醒他们。

篇8: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沙漏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幼儿园常能见到很多幼儿围着沙池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开心地用各种工具铲沙、运沙、筛沙……沙子带给幼儿无尽的快乐。怎样让沙“玩”出更高的价值,既有愉快体验,又能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呢? 我在思考之后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能主动探究,发现沙漏速度与漏口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

2.乐意参与探究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及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单孔沙漏16个(大孔、小孔各8个),多孔沙漏8个。

2.细沙、勺子、塑料瓶若干。

3. 幼儿人手一份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组装沙漏,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沙漏部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还有什么? 两个塑料瓶有什么不一样?

2. 教师组装沙漏

师:再看看,究竟是什么? (沙漏)

二、 自由装沙,探索多种方法

1. 探索多种方法装沙

师:这就是老师今天带给大家的礼物,每人都会有一个。可是,老师忘记在每个瓶里装沙了,请小朋友自己将沙子装进塑料瓶内。 (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瓶、一把勺子,尝试将沙装进塑料瓶的最佳方法)

2.说说装沙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将沙子装进瓶子里的?

三、观察比较,探索沙漏秘密

1. 幼儿组装沙漏

师: 请你们将带瓶盖的瓶子和装有细沙的瓶子组装在一起。

2. 玩沙漏

师:沙漏做好了,赶紧玩一玩,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3.比比谁最快

师:刚刚小朋友发现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我们来比比谁的沙漏流得最快。听到老师说“开始”,请小朋友将沙漏倒放,等所有的沙都流到地上的瓶子里,就请你快速站起来。

4.初步探索沙漏的秘密

师:为什么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 (有的沙漏中间的孔大,有的孔小;有的孔多,有的孔少;有的装的沙多,有的装的沙少。教师将幼儿发现的秘密一一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进一步探寻沙漏的奥秘

(1)漏口大小、多少一样,沙子多少不一样

师: 沙多的沙漏流得快, 还是沙少的沙漏流得快呢? (先请幼儿猜想,然后请一名幼儿现场示范)

师小结:原来,同样的漏口,沙少的沙漏结束得快。所以,在沙少的标记下方打“√”。

(2) 漏口大小、多少不一样,沙子等量

师:请小朋友将沙倒入盆中,现在我们在沙漏里装入一样多的沙,将沙装到红线处。

师:现在,沙一样多了。猜猜看大孔的沙漏和小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单孔的沙漏和多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

师: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现在两个小朋友一组来试一试、比一比,看看究竟哪个流得快,并在快的标记下面打“√”。

幼儿操作、记录探索结果。教师提醒幼儿手不碰到沙漏,两人同时开始,并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

师:谁来介绍一下,大孔的沙漏与小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多孔的沙漏和单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师小结:原来,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大孔的沙漏结束得快, 小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多孔的沙漏结束得快,单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四、了解沙漏的作用,比赛收材料

1. 了解沙漏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沙漏有什么用吗? (古时候人们没有时钟、手表,就借助沙漏来计时)

2. 体验一分钟沙漏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个一分钟的沙漏,一起来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

3. 说说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呢?

4. 借助沙漏比赛收材料。

篇9:大班科学活动:茶叶

1.观察、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茶叶的外形特征,感知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2.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和起源。

3.体验品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茶叶(白茶、铁观音、龙井、碧螺春、银针、茉莉龙球、苦丁茶、普洱茶),每组一份。

2.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3.记录纸人手一张、大记录表。

4.茶具一套,小茶杯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聊茶。

师:上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回家品尝爸爸或者是爷爷泡的茶,并了解茶的名称和茶的有关知识,有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茶的知识,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2.引导幼儿观察在桌面上的各种茶叶。

通过看看、闻闻、摸摸、说说、感知茶叶的形状。

师:有的小朋友为了和大家分享茶叶的知识,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茶叶,就放在边上的桌子上,请小朋友去看一看茶叶的形状、颜色,用鼻子去闻一闻味道,并完成一张记录表。

(1)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并完成记录表。

(2)请个别幼儿交流,教师作记录。

(3)小结:

教师:茶叶的形状都不相同,颜色也不太一样,有深有浅,但是闻上去的味道都是非常清香的。

(二)幼儿观察用开水泡后的茶叶的变化,谈谈茶叶的作用

1.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杯中的变化。

师:茶叶到了水中,经过开水泡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

2.小结:我们看到的是茶叶经过开水泡后,又慢慢变回刚采下来的样子,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红,茶水的颜色慢慢变绿,闻一闻真香呀。

(三)品茶

师:这么香的茶想不想品尝一下。

(四)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

师:这么香的茶是怎么制成的呢,我们张家港有一座美丽的山叫凤凰山,凤凰山上种植了许多的茶叶,前几天老师到凤凰山玩,特意去询问了当地的茶农有关茶叶的知识,拍下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了解茶叶的起源

师:人们是怎么知道茶叶可以用来泡水喝的呢?

在古代的时候,有个叫陆羽的人,有一次到山上去采药,觉得口渴了,附近又没有什么水。突然发现附近有一棵树,有很多鸟儿都在吃树上的树叶,他也摘了一片放在嘴里,顿时感觉不口渴了,而且精神也变得非常好。于是就把这种树叶叫做茶叶,用这种茶叶泡水喝,效果会比吃茶叶更好。茶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饮料,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是采茶最忙的季节,我们一起去帮茶农采茶吧。

活动延伸:

继续探究“茶”知识。

游戏活动:茶馆。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为了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进行了聊茶这一环节。后来通过看、闻、品,让孩子对三种茶有了初步的认识:看——看茶叶在未泡水和泡了水以后状态、色泽的变化;闻——茶叶的香味;品——感受几种茶叶的口味,全面地让孩子感知了解。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厚,也调动了孩子的基础经验,看到过爸爸、妈妈喝茶,和今天的学习联系后也有一些自己对茶的认识。这里将茶道的展示添加并放在延伸环节是让孩子将对茶的认识的延续,激起他们新的学习欲望。

篇10:大班科学昆虫活动反思

基于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欢昆虫,乐于搜集整理昆虫的相关知识,并愿意进行昆虫的探究活动。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2个字,正确读出各种昆虫的名称。 3、结合课文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我把识字、写字作为教学重点,把学生学习生字时能够自己总结发现形声字的规律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主要从2方面进行说明。 一、注重创设识字情境

篇11:大班科学《穿越弯管》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穿越弯管》:今天听了大班科学活动《穿越弯管》,陈薇老师在活动的设计上,规避了许多解释的`时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让孩子进行动手操作上,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活动中,还大胆采用了大胆猜测、鼓励验证、呈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交流、注重分享等教育手段。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主人。

整个活动,思路清晰,活动环节从猜测到实验到验证,最后证实,层层递进。活动设计地很巧妙,让孩子们方便理解。建议在小结:哪些能过弯管,哪些不能通过弯管时,可以分别拿一个材料示意下,直观地让幼儿看一下实验结果。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旋转器》:李丹凤老师的这个科学活动。首先取材非常简单,而是相当环保。利用身边废弃的广告纸就可以变成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活动通过让孩子们探索纸条、纸鱼和纸三角在空中飘落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旋转动态,孩子可以在探索中去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篇12:大班科学垒高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反思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弯绕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毛线团、妈妈的烫发、弹簧等都告诉我们:弯绕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适用性。从这种角度选择若干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对象,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发他们去想象和创造。说到弯曲我就想到蚯蚓,于是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活动,引导幼儿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教师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在在弯绕世界里学习、成长。

《好玩的蚯蚓》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我觉得活动有五大亮点引领我进步:

亮点一:活动目标准确,做好了整个活动的铺垫。活动目标是整个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整个活动起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发展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制定了这个本班的以情感态度为主要导向的活动目标,特别是我班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平时发言不够踊跃、思维也较局限,为培养幼儿扩散性思维,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我把重心放在了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与表达,并提出质疑,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上面,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实施作了铺垫。

亮点二:活动过程清晰,促进了教师教学的成功。活动设计由刚开始的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到通过各种感官去了解这个动物的外形特征,用多媒体这种声音、图像并茂的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了解这个动物生活习性最后发展到爱护这种动物,并以游戏结束。活动流程非常清晰,环环相扣,注意了动静交替,显得有张有驰,对整个活动的成功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亮点三:活动方法出彩,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打破了以往直接出示图片、实物或其他东西的方式,运用了猜图的形式,这个教学方法很出彩,也是活动的一个亮点。我用一支粉笔由画蚯蚓开始,在黑板上倒序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我一边画一边就听到孩子发出的小声猜测:开始画蚯蚓时孩子说是绳子,不对是伞下面弯弯的柄,到画泥土使孩子说是海蛇-----到最后画出树了,孩子高兴得大叫:“我知道是蚯蚓!”活动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亮点四:活动环境宽松,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述的愿望。首先,我在设计提问时十分注重提出一些适应不同层次、有益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提问,如:你猜猜这是什么动物?你认为这个动物在生活在哪里?等等,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特别注意保护孩子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幼儿争着说、抢着说的时候,用分组的方式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活动第二个环节,孩子对蚯蚓到底长什么样有了更多的想法,孩子都急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引导孩子根据材料的投放自由选择取图片组、电脑组、食物组,引导孩子观察、探究中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让每个孩子在有说话愿望的时候,有更多的机会说;而且,宽松的语言环境应该是愉快的,是允许出错的。我不以说完整、说对,纠正发音来打断孩子的发言,打断孩子的思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更多的是肯定孩子的想法:“说得你很有道理,你的想法很棒----”等等,使孩子在肯定中逐渐增强自信心,从而更愿意发言。再者,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语气与假设,如:在谈到蚯蚓没有眼睛它怎么寻找到食物时,孩子纷纷猜测:有的说蚯蚓是用鼻子来闻的,有的说它是用肚皮来感觉的等等,猜测的结果多种多样。整个活动中孩子的发言此起彼伏,连平时难得开口的孩子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可见,孩子们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想说、敢说、大胆说,很好地激发了幼儿语言表述的愿望。

亮点五:活动引导科学,提高了幼儿相互质疑的能力。从汉语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反映,我们的孩子疑问和质疑类言语不足,有可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造成影响,因此我把科学领域的教育语言发展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为孩子留下质疑的空间,并打破由教师一问到底的方式,积极鼓励孩子相互质疑,如:在孩子讲述自己记录的内容的时候,有的孩子说我发现蚯蚓的头部有一点尖,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提出疑问:“你知道他的头为什么是尖的吗?”另一个孩子马上就举手:“我知道,因为长成方形就不象蚯蚓了。”“我知道,我知道------”发言声此起彼伏。这样鼓励孩子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质疑,促进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活动的不足是教师对孩子平时怕不怕爬行动物关注的不够,把自己的想象强加给了孩子。我自己平时比较怕这种爬行动物,所以潜意识里觉得那些孩子也会怕蚯蚓。但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在进行第二环节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的时候,孩子纷纷提出:“老师你怎么不把蚯蚓拿来个我们看呀?这样我们才看得更清楚呀?”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才明白,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很强,他们愿意接触自己想了解的物体。今后我要更认真地去解读孩子的心灵,避免主观判断,注重课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完善活动细节,使自己的活动开展的更好。附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蚯蚓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弯绕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毛线团、妈妈的烫发、弹簧等都告诉我们:弯绕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这种形态不仅体现了物体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体的适用性。从这种角度选择若干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对象,不仅可以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更可以引发他们去想象和创造。特别是故事《曲里拐弯》后孩子对弯曲的动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基于此,我把建构教材与其它教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开展了《弯弯曲曲的蚯蚓》的科学活动,让教师与孩子一道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敏锐的心灵去体验,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在引导幼儿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弯绕世界里学习、成长。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蚯蚓的习性。

2、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与表达,并能提出质疑。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活动过程:

一、这是什么动物?

1、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

2、教师在黑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是蛇,蛇有眼睛,他没有眼睛;是伞下面弯弯的柄――――――)

二、蚯蚓长什么样?

1、介绍材料。(电脑、蚯蚓、图片)

2、幼儿根据材料的投放自由选择,分成人数不等的三组进行观察、探究,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3、每人做好记录。

4、请个别记录有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5、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蚯蚓的其他有关知识。

1、蚯蚓生活在哪里呢?它吃什么呢?蚯蚓被切断了会死吗?蚯蚓有用吗?(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针对提问,观看多媒体,获得正确的信息。

3、教师示范试验:切断蚯蚓。

四、我是一条小蚯蚓。

1、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

2、适时地抓住幼儿的为什么”,教育幼儿要爱护蚯蚓。

2、我们也来扮演小蚯蚓,来帮人们松松土吧!

3、孩子一个接一个搭肩排成4-5队,孩子模仿蚯蚓松土弯弯曲曲地走向户外。

篇13:大班科学活动:挑战一分钟

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缺乏时间观念, 做事拖拉,因此,我以“一分钟”为切入口设计了本次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时间的价值,懂得珍惜时间,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为顺利进入小学做充分的准备。

活动目标

1. 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知道宝贵的时间是一分一秒累加而成。

2. 掌握动作迅速等珍惜、利用时间的方法。

3. 日常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初步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过整点、半点,知道小时、分、秒的关系;掌握了拍球、跳绳的技能。

物质准备:教学课件(课件一:秒针走一圈一分钟FLASH动画,配有幼儿熟悉的舞蹈音乐;课件二: 生活中各类争分夺秒的视频,如医生争分夺秒抢救病人,警察争分夺秒抓罪犯,消防员争分夺秒救火), 计时闹钟一个,皮球两个,跳绳两根,16开画纸、记号笔、书包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表演导入:一分钟舞蹈

播放课件一,师:老师带来一段小朋友熟悉的舞蹈音乐,想和你们一起跳舞。

师幼一起跳舞,师:今天跳舞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看FLASH动画,发现表演时间只有一分钟,感受一分钟短而快)

二、层层探究:神奇的一分钟

1. 猜想讨论:我有一分钟。 师:一分钟的时间长吗?如果给你一分钟你能做什么?

2. 尝试发现:一分钟的能量。师:这儿有两个皮球,老师要请两个小朋友来拍球,看看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能拍多少个。

3. 对比分析:不一样的一分钟。 师:为什么一分钟里两个小朋友拍球的个数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呢?(探讨珍惜时间的方法,如加快速度,减少停顿等)

师:请两位跳绳高手来比一比谁在一分钟里跳得多,注意用上你们抓紧时间的秘诀!

三、突破挑战:一分钟自画像

1. 一分钟自画像。师:今天有个“一分钟自画像”挑战,看看谁能用一分钟在16开的纸上画出自己大大的头像。(要求尽量画大,画出漂亮的五官)

2. 自画像展(交流、分享抓紧时间的方法)。

四、生活拓展:生活中的争分夺秒

1. 观看视频:生活中的争分夺秒。播放课件二, 师:一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很多时候却关系到生死,需要争分夺秒。

2. 生活实践:整理书包。师:我们就要上小学啦,合格的小学生能够抓紧时间做事情,请小朋友在三分钟时间里,整理好学具和书包并放回学具柜中, 看谁整理得又快又整齐。

(幼儿整理书包并放回学具柜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 家园合作:请家长做幼儿的榜样,共同商讨制订作息时间表,并自觉遵守。

2. 区域及生活渗透。语言区:借助故事《龟兔赛跑》《等明天》及一些惜时守时的名人故事,让幼儿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数学区:投放计时闹钟、挑战一分钟统计表,让幼儿实践、记录、量化在规定时间内做事的效率。生活渗透:设置挂钟,根据每日各项活动的难易商讨完成的时间,再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反思

1.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着眼发展。本活动在幼小衔接主题背景下生成,内容源于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观察,因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2. 教学过程:突出探究,强化实践。活动按“感知——探究——实践——拓展”这个流程来组织。幼儿在探究环节经历“猜想讨论——尝试发现——观察对比”三个步骤,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在“尝试发现”中将抽象的一分钟通过不同形式物化、量化, 在观察对比中掌握了加快速度等抓紧时间的办法。

篇14:大班科学活动:接水管

1积极探索接水管的多种方式。

2乐意与同伴合作、探究、交流经验,并尝试运用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长、中、短PVC管若干,直、弯接头数个。

2活动室地面上标有若干水管标记。

3小区布局图板(上面标有小区楼房及水管接头)。

活动过程

1出示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观察: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它们有什么特征?

2操作探索活动

A管子拼图案

(1)提出要求:尝试用管子接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过程,并进行指导。

(3)交流与讨论:你用管子接出了什么形状的图案,你用了几个什么样的接头?几根什么样的管子?

B接断管

(1)引导幼儿观察地板上的水管标记,提出操作任务:请将断掉的水管接上。

(2)幼儿操作,鼓励幼儿互相介绍接的方法,并检验水管是否接好。

(3)交流与讨论:断掉的水管都接上了吗?用了几根什么样的管子接上的?

C帮小区接水管

(1)出示“小区布局图板”,提出操作任务:请帮新建好的楼房接水管。

(2)提出要求:水管必须连接两端水管接头,并要通过每幢楼房。

(3)幼儿操作,提醒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4)展示幼儿成果,互相参观。交流讨论:每根接好的水管是否都能通过楼房?谁接的水管最牢固?如何验证接好的水管是否能通水?

活动延伸

将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中,引导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在这次《接水管》的活动中,幼儿对操作材料很感兴趣,非常投入,能自主地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式接水管来解决问题,也能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活动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和成功后的欣喜,而在活动中,我的指导很少。或者说,几乎感觉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般的效应呢?

首先,活动的材料具有生活化、趣味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深深地吸引了幼儿,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从而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活动中所取材的管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且具有低结构材料的特点,既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动机和兴趣。让孩子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又同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三种不同长度的水管及直头、弯头、三通三种接头,操作起来富有变化,这为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其次,将教育目标隐藏于材料及操作活动中,使材料成为“第二位教师”。

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实现目标的内隐操作活动:活动一开始,先让幼儿充分接触材料。按意愿拼接水管,幼儿自己去玩、去操作、去发现;接着让幼儿根据水管标记尝试将断了的水管接上: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新建好的小区铺设自来水管道。活动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而且活动要求、目标被蕴含在材料中,间接呈现给幼儿,避免了幼儿行为、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使材料真正成为“第二位教师”。活动中,教师作为隐性的指导者,尽量不介入幼儿的探索操作,只有当幼儿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才给予指点,主要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在随时关注幼儿活动的同时,适时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思考、操作,直到成功。

篇15:《我长高了》活动反思大班科学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知道了多种测量方法并且学会了测量、比较。活动内容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学期结束时是我们两位老师帮助测量身高的,今天用毛线和粉笔来亲自量一下同伴的身高,而且通过比较毛线的长短还可比较你、我的高矮,大家兴趣很浓。我在示范时演示的比较仔细,也给每组指定了能力强的孩子做组长,负责他这一组的成员,他们也不负我所望,在比较后,他们选出的小组中个子最高的伙伴都是对的。

第二,分组测量提高了小组合作能力。差不多的身高,凭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测量的。于是他们一上一下,另一个做记号,三个人帮忙来量出一个人的身高,使孩子很自然地合作起来。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轮流、等待,期间并未发生争吵现象。在席子上测量时,有些幼儿的头没有顶在最上端,容易出错,我也反复提醒孩子们注意,孩子们也就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管理头部位置,有的负责画线,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觉得他们好像真的长大了许多。

第三,知道了必要的保健常识。间接教育了那些爱偏食的孩子。“多锻炼身体”,“每天坚持喝牛奶”,“饭吃多一些”,“样样菜都要吃”这些都是从孩子的嘴里说出来的让身体长高方法,可见平时家长和老师的教育都映入了他们的脑海里了。孩子们知道了必要的保健常识。而这些孩子建议也教育了那些爱偏食的孩子。

上一篇:企业品牌建立策划书下一篇:朝花夕拾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