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2024-07-15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共6篇)

篇1: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就被提出,自此以后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重视,成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企业文化现象也千差万别。本文将以中日为例,探讨中日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融通之处,其融通之处是中日两国企业交流的基础,其区别则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基础。如果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能够在实践中吸取和借鉴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能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为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奠定基础。本文也将结合松下和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来展开讨论,从某种程度上说,松下和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中日企业文化的缩影。相关结论也为中国企业处理在日本发展时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日 企业文化 比较启示

正文:

1、企业文化的由来、内涵和作用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来自西方,企业文化的内容却形成于东方。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企业界开始出现了企业的经营哲学,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萌芽。到了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日裔美籍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凭借自己所兼备的日、美两国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的优势,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大内及其他学者发现一些企业中形成的特殊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总结、推广,被视为现代企业走向成功的管理意识革命,从而进入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时代。

何为企业文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说法并不统一。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本国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影响在企业中的具体反映,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由三个层次组成:

(1)最外层:即企业的物质文化层。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这是企业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和外在表现,具有物质特性,构成企业的硬文化。

(2)中间层:即企业的制度文化层。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人际关系及其为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它是企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3)最内层:即企业精神,属于企业文化的软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内核。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和精神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企业内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诸要素的动态平衡和最佳结合。其精髓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企业文化对企业和职工的行动发挥渗透、潜移、感染等作用,具有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难以相比的管理功能。它通过打破传统观念,树立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新观念,使职工理解经营战略,通过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和调整,形成强大的实施经营战略的精神动力;通过组织制度的调整,提供战略实施的组织制度保证;通过科学文化技术培训,使职工胜任战略实施的职责。大量事实证明:企业成 功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全在于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国的企业文化的特点

早在企业文化没引进中国以前,不少企业中就存在着类似企业文化的企业精神:如“三老四

严”的“大庆精神”、“鞍钢宪法”等等。80年代中后期引入企业文化理论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理论,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在当代企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强自信、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翻开中国的近、现代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民为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一刻也未停止过,中国人民也从未被帝国主义列强下倒过。不屈不挠的斗争,磨练了中华儿女的意志和毅力,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社会及当代企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将表现出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顽强精神。

(2)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产生于中国,因此在中国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论有其得天独厚之处。诸如,儒家文化中倡导人勤劳、爱国、孝敬父母、和为贵、与人为善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这也启示我们企业的领导者如何不只凭权力建立威信和征服人心,而靠“个人魅力”去影响员工,增强自身的道德、关心员工的成长等,这样才能等去获得职工的服从和信赖。

(3)“人治”、“ 情治” 与“ 法治” 相结合企业文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都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而且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所以法治化的局面并未真正形成, “人治”的成分仍然 相当多。诸如长官意志,说话随意性的和模糊性的习惯, 裙带关系等行为随处可见,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历程。

(4)个性不明显。如果从作为个体的企业这个角度进行比较, 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也并未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国外许多企业大多有自己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化企业文化, 他们各自的企业文化实质上形成自身的象征和标志。例如美国IBM 公司的“ 服务”文化, 日本SONY 公司的“开拓者” 精神等都是与众不同的很富有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实例。

以中国代表性企业----------海尔公司为例。90年代, 建立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界被广泛提及。其中最具代表性企业是综合家电厂家海尔集团公司。海尔公司在短短的20年里从一个濒临倒闭的总校企业成长为跃居世界第五位的家电厂家。海尔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增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自己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海尔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敢于创新。海尔按照广义文化观的要求, 以观念创新为引导, 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效果, 并以物质文化创新实现“敬业报国“、创世界名牌的企业精神与追求。海尔的文化管理, 是基于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 密切结合社会转型的现实, “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张瑞敏)的中国式管理的典范之一。张瑞敏认为,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主题是人, 因此人的意识和价值就有着特殊地位。海尔把人当作主体, 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在企业内部营造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你拥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就为你搭建多大的发展舞台。海尔的目标是创世界名牌, 振兴民族产业。这一理念与员工个人价值的追求完全一致, 成为企业强大的推动力。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 在创新理念引导下, 海尔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大到强, 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海尔的企业文化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代表,海尔摈弃中国企业文化中很多不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因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文化,是这种文化支撑着海尔的持续发展,我们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往忽略企业文化建设,认为文化很虚,不如领导的决策、硬制度来得实在,花人力物力去搞企业文化还不如多买几套设备,这在短期看是对企业有利的,但眼光放长远一点,这就行不通,企业也许发展四年、五年后就缺乏发展动力了,到时企业还得花更大的代价去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做得好,员工素质就上来了,潜移默化地就按照企

业文化的引导去参与企业的各项任务,而且不用上级领导不停地指示才会去做,这样企业管理成本就下来了,另一方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也高。综合来看,企业文化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百利而无一弊的,我们企业要牢记这一点。

3.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1)忠诚精神和“ 家”的 观念

“忠”和“诚”是大和民族价值观的最高境界,忠诚与否成为社会衡量个人人格的最高标准, 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企业考评员工最基本要求。以厂为家, 爱岗敬业, 企业就是员工家的缩影, 员工与企业保持家的血缘, 就是把企业当成家来看业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主要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资历等级制, 并通过这些强化企业为家的理念, 使员工与企业合为一体, 使员工对企业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心, 为企业尽忠, 对家长(企业主)感恩。日本企业广泛存在家族主义、家庭理念, 企业也在有意识地营造“家庭”气氛。在企业内, 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有着家庭成员般的感受, 把企业看成是“自家的企业”;在企业外, 员工主动维护本企业的利益和形象, 以为企业服务为荣, 以企业为家, 有着崇高的自豪感。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某一企业, 其命运就同该企业联系在一起, 企业的成败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 企业成为员工的衣食父母, 员工的经济地位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甚至员工的社会地位也取决于供职企业的地位。所以, 企业内家族式的人际关系, 使个人对企业有极大的同心力, 每一员工都主动为企业的存续和发展而奋斗。在今天的日本, 一个人全部生活的幸福,实际上仍取决于他是否受雇于一个大企业。员工以“家”的态度来对待企业, 不仅是为了企业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自身利益。从企业角度看,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经验与资历对企业的潜在贡献远比其他物质资源、资金、技术重要。企业也把员工视为家庭成员, 努力为员工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 员工不仅是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 也是企业的主人。

(2)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日本企业虽然等级森严, 但在管理、决策上仍以集体主义倾向见长。日本企业的集体主义观念外化为团队精神, 员工的团队精神是以个人加入特定企业为前提的, 个人进入某一企业, 成为企业的一员,个人利益与企业命运即成一体并维系终身。日本企业十分重视并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企业管理上的效能。因此, 企业的团队精神不仅表现外在形式上, 而且也体现在心理感知上。日本企业非常重视集体努力与协作, 推崇团体智慧, 发挥整体优势, 讲究和谐统一, 培育共存共荣的团体意识, 企业认为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企业要为员工营造一个愉快、温馨的环境, 员工也需要一个和谐、互动、认同的集体。个体被融合在团体中, 团体意识被强化, 个体要想在企业中获得成功, 必须与周围同化, 求同的企业文化客观上有利员工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团队精神的发挥。日本企业的决策方式是一种自上而平和, 自下而互相结合的集体决策形式, 既能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又能调动员工的参与意识, 使计划得到顺利落实。

(3)人本主义精神

日本文化吸收了儒学“人和” 思想, 还把它引入到企业文化中来, 并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进而升华为人本主义。日本企业管理者认为, “人和”不仅是人生哲学和伦理观念, 也是企业的管理哲学。在企业管理中, 各项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外化形式,而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群体意识和精神面貌这些是内在本质的东西。日本企业文化是在“和合”理念基础上, 经过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来培养人和使用人, 在企业生产经营诸要素中,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没有高素质人的管理, 机器、设备、各种原材料就不能发挥最大效率。“人和” 是一种精神境界, 企业不仅是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 而且应当成为满足企业全体成员人文需求的精神家园。在企业管理者、所有者与员工之间, 员工与员工之间, 除了在本职工作上的通力配合外, 还需要不断

增加相互之间的亲密感与信任感, 努力创造一个友善、愉快、和谐的氛围, 使员工拥有极大的满足感、归属感, 能在工作中体味出工作乐趣。企业不仅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为员工及家庭提供物质生活保障, 还要尊重员工的精神需求, 特别是为员工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生舞台,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员工与企业成为一个集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合二为一的命运共同体, 使员工自觉、主动地为企业工作, 为企业发展着想,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说: “日本企业的成功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 不是计划, 也不是政府政策, 而是人, 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纵观日本的大量成功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松下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日本优秀企业文化的代名词。松下的企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其中最具特色、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自来水哲学。早在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建立之初,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以自来水的供给为例,阐述了他的创办企业宗旨及经营信念。他认为,松下公司所生产的产品,首先要价格便宜,广大消费者能买得起,其次要货源充足,保证市场的大量需求,就好比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来水一样,既价格便宜又源源不断。按照松下的企业哲学,那就是社会培育了企业,企业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与此同时,企业也将得到社会的酬劳。松下的企业文化中另一重要层面就是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这点正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每当新入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时,经营者们都说这样一句话:松下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也同时制造产品,但在制造产品之前先培育人才。可以看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松下公司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才使企业经营获得了成功。

4.中日企业文化比较分析

(1)中日企业文化的共性。

中日两国同在亚洲,并且彼此毗邻,尽管中日两国企业文化的渊源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是,在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仍具有一致性,这使得中日两国企业有着许多共性文化特征。如日本企业所倡导的“工业报国”、“团结一致”、“家庭式的美德”、“人和”与“忠诚心”,以及团队精神、家庭式经营等等,与中国企业所奉行和提倡的“富强国家”、“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爱厂如家”、“识大体、顾全局”、“以诚相待、以信为本”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儒家道德道德的影子。从这点上来看两国企业文化是共通的。

具体来说,中日企业文化的共性特征表现为:

1.家族化的特性。中日社会结构都有家族化的共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日企业的经营也都具有家族色彩。日本企业的家族式或泛家族式经营、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的“铁饭碗”等等,都带有家族特征。由于家族是一个稳定的整体,不需要流动,是与生俱来的。这就促使企业员工终身全力在企业内部经营,缺乏流动性。员工把企业视为了包含浓厚道德意识的“第二个家庭”企业的经营者被拟化为社会家庭的家长。

2.稳定性。

社会结构的家族化保障了中日企业的稳定,但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束缚却使这种稳定走向了极至。中日传统伦理价值观均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诸如仁、义、礼、智、忠、孝、和等行为准则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日本社会中,“忠”被放到伦理道德准则的金字塔尖,是涵盖一切伦理标准的最高美德。员工进入公司,有一种对公司感恩报得,从一而终的感情。另外,这种忠诚还表现为对企业文化存续的认同,使得企业文化持久延续、难以变异。中国企业也有同样的特点,“铁饭碗”的观念长期使职工思想稳定,乐知天命,企业领导“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文化遵循其应有的模式一成不变。中古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平衡”也在引导企业追求平稳、中性的发展,既不激进也不萎缩,这在一

定程度上强化了企业文化的稳定性特征。

3.情感性、微妙性和亲密性。

由于中日企业文化都有视企业为大家族的特点,所以其中必然存在家族内部“和为贵”、“仁爱”、“礼让”等特征。具体来说,中国企业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以情感为基础,注重感情投资,倡导诸如“关心职工生活”、“互尊互信互助互谅”等等。日本企业常向员工昭示“礼貌谦让”、“感恩戴德”、“待人亲切”等信条,企业主、厂长、经理等扮演着严父慈母的角色,并通过自身示范和讲解,向员工传播企业经营哲学和人生价值观。

当然,作为两个相互毗邻的国家,其企业文化的共性特征远不止以上所列举的几种,只不过它们是两国企业文化中最具特点、最为明显的共性特征。这种共性特征是中日两国企业交流的基础,日本有丰田、松下这样的大公司,中国也有联想、华为、海尔这样成功的企业,有这样的企业文化共性基础,中国企业到日本发展或者说日本企业到中国发展就更有成功实现的可能性。你比如说华为到日本发展,派出中国的员工,招聘日本员工,建厂生产产品,两国员工或管理者需要交流、沟通,由于有一些共性文化的基础,沟通起来就方便自然很多,减少很多管理成本,我们很容易理解日本企业的家族化特性,因为我们中国企业也有这种特点,这样,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家族式经营我们中国公司就可以继承,完全没必要引入新的机制,同时在与其他企业的交流中,我们也能根据其文化特点推断它们的一些经营战略,这样对于中国企业参与与日本企业的竞争或合作都有利。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正是这个道理。

对于中日两国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出口进口是中日两国企业最重要的交流方式,这貌似与企业文化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产品设计、产品促销往往也体现着一个企业的文化,以产品促销来说,从本质上讲,产品的促销沟通过程也就是帮助顾客认知产品、改善产品形象的过程,从而也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过程。在沟通过程中,准确地对目标顾客的文化心理的把握,以及对其意识深层中的愿望的迎合,往往可以使产品在广大沟通受众的心目中形成夺目的晕轮,从而使本企业产品轻而易举地抢占到顾客心灵位置的制高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到日本,因为有企业文化的共性根基在,所以我们企业设计产品、在日本进行促销就有优势,产品卖得好,企业就能发展更好。当然,这种优势在在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也同样体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16日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1~6月)日中贸易”数据显示,贸易总额为1631亿5101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创上半年贸易总额的历史新高。这么大的中日贸易额也暗示这两国企业文化中强劲的共性特征。

研究中日企业文化的共性,以这种共性为基础,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为两国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两国企业要把握好这样的契机,积极需求与对方的交流,追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两国企业的双赢。

(2)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性。

尽管中日企业文化深受传统文化中家族化、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相似特征。但是由于企业文化渊源上的诸多不同,也导致两国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

1.个体与群体

中日社会结构都表现出家族化的特点,其企业文化理念中群体意识都很强。但是在企业内部,个体价值观、个性自由的体现却差异明显。日本人很早就注意到个人主义在某些方面的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极端的个人主义将会导致社会和组织协调的困难。只有将个人主义融入群体和谐之中,个人在群体中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于是,他们将个

人主义与东方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既重视个人表现,又讲究群体和谐的独具特色的日本式“个人主义”。在对待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和谐统一,但却忽视个性价值表现。特别是在传统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的氛围中,中国企业“集体主义”中的统一、整体的一面被无限夸大,群体与个体被对立起来,对外缺乏竞争与协作精神,最终形成中国企业内部活性的不足。

2.物质与精神。

中日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两国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却并不相同。中国把“仁”作为核心,常有“重义轻利”之举,即过分的追求名分道德,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被视为“利欲熏心”。这种轻视物质利益的传统观念导致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激励结构失衡,管理者一味重视“精神激励”,而轻视“物质激励”对发挥员工能动性的作用。当西方现代物质利益观念流入中国时,“传统文化中提倡伦理中心的原则又与之发生了冲突,又出现了片面追求物质刺激的倾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反映出中国企业文化中对“义”和“利”理解的不足。日本人习惯于把外来文化加以“日本式”的改造。在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方面,他们既看到了儒家文化中“重义轻利”思想对企业发展和员工激励的局限性,也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中国儒家文化中节欲、勤奋的观念,对企业发展壮大和员工激励的积极作用。他们巧妙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双重性,把获取物质利益视为人的正常需求,用物质利益激励员工去努力工作,同时教育员工应勤俭节约,不必奢侈浪费。这样,“他们既接受了中国儒教崇尚简朴、勤劳的美德,又巧妙地避开了中国文化中抑制物质欲望的观念”。二战后,日本工人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工人,但个人储蓄率却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正是日本的高储蓄率,帮助了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于中日企业文化差异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文化中的局限性,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并不成熟,日本经历二战后迅速崛起,已形成了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其企业文化也相对中国更为成熟,这使我们应该认识到的。认识到这种差异是中日两国企业文化相互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对中国而言,这种差异为我们的企业向日本企业学习提供了契机,我们要学习日本企业如何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来发挥企业文化巨大的引导作用,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来发挥巨大的激励作用,学习如何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国内传统文化相结合。。。这都是我们企业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去做的,去学习改进的。

5.结语

企业文化的机能就在于给予企业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据此能够统一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合力”,发挥出“整体效应”,企业文化的建设是现代企业走上长远发展道路的基石,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需要企业的长久积累,通过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可以为自己企业注入新的文化基因,不断升级改造原有文化中不足的方面,以此支撑为企业的长久发展。通过中日企业文化的详细比较,一方面,我们能看到两国企业文化中共性的特征,这些共性使我们两国企业交流的基础,也是交流的机会,它能促进两国经济上的发展,为双方企业提供契机,我们中国企业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发现两国企业文化中的差异要素,差异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也有其要性,因为它可以增进双方的优势互补,只要运用得当,对方优秀的企业文化完全可以用来完善自己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整体上看,日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有其先进之处,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条件,形成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是这种企业文化支撑着日本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才有了世界著名的丰田、索尼、松下……..中国企业最缺少的还是学习力,企业文化建设尤为如此,我们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固步自封了,没有学习的动力了,企业文化没有新的基因注入,老的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样的企业必然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中国的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这也能从日本文化建设中学习来,要将这种学习力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这是根本,这种学习能力注入企业文化中,必然引导企业积极寻求与外界交流,这样才能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将其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中,让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动态是相对于外界环境变化,平衡是相对于企业已建立的文化。只有如此,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只有如此,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潘承烈.中日企业文化荟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48.(2)万成博.日本企业领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1,150.(3)孙健.海尔的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9

(4)陈丽华,等.透视日本企业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2003,(3)

(5)潘承烈.中日企业文化荟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48.

篇2: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人生来就要起名,人名伴随人的一生。人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人名也是一种艺术载体和镜像。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命名文化的探析、研究,试图在一定意义上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日姓名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文化;取名艺术;取名原则;取名忌讳;取名时尚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3-0088-02

一、中日人名的渊源及传统文化内涵

人名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是具体的称代对象。人名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基础的。中华民族的命名,在文字创立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那时的人名,仅仅是个人的语言代号。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具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这时,过去人们口头上和记忆中的名字,才被记录下来。比如:盘古、女娲等,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名字早在文字创立之前就流传在民间,只是到了文字产生之后,这些神话传说才被整理出来,记录下来。

文字的创立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关于“名”的原始意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许慎《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者,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①这个意思是说,在人类的早期年代,人们本来没有名字,只是到了晚上天黑,彼此看不见对方,无法互相识别,只好用口来打招呼,相互有了一个什么称谓来称呼特定的人,由此便出现了人的名字。文字出现以后,人名可以口传也可以书写,更加方便也更加成熟了。日本人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的飞鸟、奈良时代(相当于我国的隋唐时期)是日本人名体系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名由于国家的统一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而发生了转变,为了能在更大范围交往,人名变为交流的手段。具体来讲,由于五世纪以来的语言由听觉向视觉转变的技术习得,人名当中又增加了文字这样的新的构成要素。日本的人名从单一的称呼变为称呼兼记录。飞鸟、奈良时代的日本人,受到中国成熟人名文化的刺激,在考虑本国人名传统的同时,也计划引进中国的人名文化,最为积极的是使中国的人名文化与日本的身份制度及家族制度的融合。之后经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形成了日本的人名体系。

二、中日人名的构成形式及特性

汉民族人名的结构是单名、双名并存。纵观我国人名历史,以双名为主。当今人名有一个明显的趋势:20世纪下半叶单名急剧增加,到90年代双名又迅速回升超过了单名,占据了绝对优势。②

汉族人名讲究语音上的乐感和节奏感。一是注意发音的强度,以此来区别男女性别。在汉文化中,男性常要求刚强、勇敢,女性则要求温柔细腻,人名也有同样的反映。男性人名音色较洪亮、豪放,如:亮、强、浩、超等。女性人名较细弱,如:玉、兰、花、媛、晶、云等。二是具有音乐感。利用声、韵、调的配合,形成很有乐感的人名,如:胡亥、班固、曹操、刘备、张飞等历史上有名的人名。当代更有叠音的人名,如:魏巍、倩倩、豆豆等。

汉语人名还十分讲究寓含的美好意思,这是较为普遍的社会趋同心理在起作用。如:姓名组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含义。人们在命名时为了寄托自己某种心绪和含义,使姓名连贯起来表达某种含义,如:成方圆、张帆、王洋等。这种命名方法符合汉语的特点,简便易行,从古到今有很强的生命力。

日本的人名与日语本身的特性密不可分。日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谱系上的归属还不很清楚。但日本人名形式却有一个突出特点:可以借用汉字作为人名。除妇女名字可以用“假名”字母之外,一般来说,日本男性人名都是用汉字组成的。日本人名在形式上和我们汉族人名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大部分用汉字书写。只是同样的汉字读音却与我们不同,大致有“音读”和“训读”两种方法。“音读”是模仿我国古代汉语的发音,“训读”是把汉字转换为日本固有的意思来发音。不少汉字会有很多种读音。这样,在日本人名字中,虽然使用汉字,但在读音方面却显示出与汉族人完全不同的特点。更有甚者两个人名字的汉字完全相同,读音有时也不一样。以至于日本人自己看到对方的名字时,也担心念不准往往要询问其名字的读音。中国人与日本人在一般社交场合或媒体日本人对中国人名采用日语的音读来念,而中国人对日本人名则按中国汉字的发音来念。对于不懂对方语言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这样一来就给两国人的交际带来一些麻烦。笔者认为最为可取的是记住对方人名的实际发音。

三、中日取名的艺术取向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起名。当人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时,除了它的符号作用以外,人们又赋予人名许多难以言表的内涵。每当新的生命诞生时,多少喜悦和期望都凝聚在子女的名字上。子女的名字对于父母而言,无异于一次文学创作。日本也同样重视起名,日本人名研究专家渡边三男,在其著书《日本の人名》中这样写道:“人の『名まえ』は、人間の工夫した最短最小の詩である”,人名是人们下了一番工夫创作的最短、最小的诗。

(一)取名的原则

寓意吉利是中国人取名的重要原则。中国人的名字大多蕴含一定的意义,包含一定的文化成分。有些名字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有个好名佳名本人会引以自豪也令人羡慕。从这点来说中日两国是完全相同的。

日本命名三原则是健康运、家庭环境、金钱环境。起名时首先考虑的是子女能健康成长,其次是要有一个和睦共处的家庭环境,最后就是期冀能发家致富、将来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见日本人名取向更为自然现实。

(二)取名的忌讳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命名的忌讳,但忌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中国人取名避讳与历史和政界名人重名,也避讳与家族长辈重名,这是因为中国人恪守上下尊卑与“中庸之道”的缘故。人名避讳原本是指我国古代为回避皇帝、圣人、祖先的名字而改为其他字的一种制度。当今虽然没有这样的法律制度,但这一传统逐渐积淀,已成为汉民族文化的传统内容之一。避讳,是汉族人名系统的特有现象,同属汉文化圈的日本,没有刻意继承、吸收中国的这一传统文化。另外取名还要避免使用生僻字、避免俗套雷同、避免使用禁忌词等。

取名时不注意禁忌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苦恼。使用不雅的字眼儿,无异于自己给自己起绰号,将来进入社会有可能被人耻笑,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1993年东京都昭岛市役所对“恶魔”一名不予受理,其理由是可能有损孩子的福祉,是父母权利的滥用。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极大关注。2004年,日本“法制審議会人名用漢字部会”决定从人名汉字中删除如“糞”、“癌”、“淫”、“痔”、“蔑”、“娼”、“尻”等含有贬义或者不太文雅的汉字。在日本一般禁用代表四季的春夏秋冬以及花名、植物名,认为四季变化万千,花有开有落,植物有枯萎凋谢。又因在过去没有冷藏设备的年代,常常会发生儿童食物中毒,况且无医村很多,就是有医生的地方,也没有健康保险,贫困儿童得不到及时医治,死亡率很高,老百姓非常惧怕疾病,起名时自然会考虑健康以图吉利,如:千代、久等。日本一般也不用动物名,因为它让人联想到“畜牲”。

在日本也会考虑汉字的本身意义,如“琴”字在中国是取名的常用字,但日本一般不用于人名,因为“琴”中为空洞,会让人联想到“腹中空”没有内涵没有知识的人。

(三)男女取名用字的差异

男女性别各有不同的意义的人名用字。这一差别从本质上说是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几千年来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要求男人成家立业,而对女性则要求温柔贤惠、夫唱妇随等。因而取名时男性多用勇敢、刚强、奋发一类的字眼,如:勇、文、豪、志、豪、峰、生、强、光、明、平等。女性则用温柔、美貌、贤惠一类的字眼,如:嘉、欣、莉、丽、琳、玲、贞、晶、悦、珊、娜、诗、美、兰、萍、媛等。中国人取名一般不忌讳花草名,如使用花草名时,一般为女性,如:玉兰、桂莲、金莲等。“贤”在日本一般为男性名用字,但在中国形容女子贤惠时会用“贤妻良母”一词,因此“贤”字在中国是女性名用字。日本过去也有如“栄”、“光”、“忍”、“静”、“薫”等这种男女兼用的名字,但这只是少数例外。日本名字的主流仍然是○男、○子,这样从名字的字面就可以区分男女。日本男性名字常用字如:浩、誠、浩

一、徹、剛、隆、和彦、修、浩二等。日本女性名字常用字如:恵子、由美子、久美子、裕子、洋子、幸子、智子、京子、真由美等。

平成十二年秋,日本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件。一儿子责问其父亲“你给我起了个女人名字”并将父亲杀害。为此,无论是媒体还是在民事法庭上都在谴责这个不孝的儿子,“父母原本起了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可见起名不当还招来不幸③。

四、当代中日取名风尚与文化迁移

当代人取名注重意义搭配,讲究义雅音美,追求佳名美名,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名用字最多的是“华”字。④经常见到这样的名字,如:建国、建华、国强等。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名用字中“红”的比例很大。如:红伟、红宝、永红、卫红、必红等,我大学的一个同窗叫运生,以纪念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当代人为了追求佳名还有很多创新手法譬如:以父母之姓合起来为名,或谐音、或略有变化。原单位的一位同事的孩子叫:黄楠。就是父母姓的合名。对于父母都是独生子的孩子,这种命名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有姓名合起来表示一个特定的词如:张帆、周密、温静、高原、杨征宇、彭飞等。

随着中国的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的起名也加入了一些洋的元素,如:王娜、苏姗等。日本过去也是农业国家,大多数人从事农业,代表收获的字眼如:茂、実、豊、稔等多用于男性人名。对于这一点就是日本的年轻人也感到难以置信,但就在半世纪之前,日本还是贫困与饥饿的国家,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因此农业丰收是生命攸关的大事。

过去的日本可以说也是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当今的日本这一观念逐渐淡薄,女性也学格斗竞技,男性也化妆、蓄长发,更有甚者还穿耳孔、戴耳环。在这一风潮的影响下,男女名字混同的现象有所增加,有些名字看上去很难区分男女。

五、结语

篇3:中日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比较研究

一、中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比较

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比中国发展历史长、发达程度高, 整体而言, 中国与之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从总的市场规模上进行比较, 中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只有日本的1/4到1/3。

如图1所示, 根据日本2006数字内容白皮书提供的统计数据, 2005年全世界内容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为146兆日元 (约14, 314亿美元, 93, 000亿元人民币) 。其中, 世界第一的美国内容产业的产值为60兆日元, 占世界市场的41.1%。日本文化创意产业 (即日本的内容产业, 以下同) 的国内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 产值为13.7兆日元 (约9, 130亿元人民币) , 占世界的9.4%, 在亚太地区则首屈一指, 占到整个亚洲南太平洋地区市场规模的45.4%。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数字内容白皮书2006提供的数据整理制作。

中国方面, 由于没有更新的权威统计结果, 使用了我国2006年官方首次公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数据。中国与日本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2004年, 这三个层次增加值之和为2, 464亿元人民币。按平均GDP增速10%计算, 2005年约为2, 710亿元。由于相关层主要是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 难以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进一步考察的话, 只计算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增加值, 可以得到第二种口径, 分别为1, 837亿元 (2004年) 和2, 020亿元 (2005年) 。

根据前面的介绍, 日本所定义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偏创意内容, 在游戏产业的统计范围里面也包含游戏设备硬件的制造。因此把中国两种口径的统计数据算数平均, 可得到与日本口径较有可比性的数据, 分别为:2, 150亿元 (2004年) 和2, 365亿元 (2005年) 。在这三种计算方法下, 中国的文化创意市场规模约为日本的1/4到1/3, 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日本总务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推算制作。

在世界范围内比较, 200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4.6兆美元, 创意内容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2%;中国的这个数字为1.8%, 如表1所示。可见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都不高, 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美国的水平相差不少。

资料来源:日本、美国、世界的数据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内容产业课提供资料整理。中国数据据国家统计局。

二、中日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结构比较

如表2、图3和图4所示, 中日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资料来源:出版业、动漫业数据来源于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统计资料;电影业数据来源于2007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游戏业数据来源于2007年iResearch艾瑞咨询公布的统计资料。产业总规模使用的是300亿美元的约数。

表2考察了中国目前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行业。出版业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将近占到产业整体的一半, 可见传统业界形式依然是我国消费者接触文化创意内容的主要途径。这一点在日本也是相同的, 如图3所示, 2001年到2005年, 日本印刷类产业的总体占比几乎一直稳定在43%左右, 跟中国的数字非常接近。

日本排名第二的行业是影像类, 包括电影、电视剧、动漫等, 占到产业总体的35%左右, 且近年有上升的趋势。中国则没有相应的专门分类统计。据报道, 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动漫产业的整体规模约200亿元, 占全体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到10%;2004年电视剧交易金额约为43亿元, 即使加入这个数值, 此类产业也只刚过总量的10%, 其地位远不能跟日本的同行业相比。另外我国对音乐类产业的统计几乎缺失, 如果用音像制品的数据来代替, 那么只约占全产业的1.5%, 而日本对应的数值为15%, 反映出本质上的差异。

此外, 中国游戏产业在全产业的占比约5%, 而且目前发展迅猛, 不可小觑, 估计未来几年会成长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游戏产业一直饮誉全球, 总量上也不过占总体的10%弱, 说明经过这种形式传播的创意内容含量仍然有限。

另外, 如图4所示,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相关层”、即文化相关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增加值很大, 甚至超过了文化创意产业中间层、外围层的产值;相应的, 上述影像类、音乐类行业占比低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产业内部结构, 反映出我国创意内容的制作能力比日本差, 仍然以简单的制造、复制为主的现状。

三、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

(一) 市场需求。

如表3所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 可以简要估计一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规模:2005年城镇居民在文化教育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占比为13.82%, 农村居民的支出比例为11.6%;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 943元, 农村居民的该数据为2, 555元。按2005年城镇人口56, 212万人、农村人口74, 544万人计算, 2005年中国居民在文教娱乐服务方面的实际消费需求为8377.7亿元人民币, 这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如果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占到其中一半的份额, 也可以达到4, 000亿人民币之巨。另外,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正在稳步下降, 2005年, 这一系数降到了36.7%。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历史经验表明, 恩格尔系数水平低于40%时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因此, 可以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市场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之下。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制作。

反观日本, 虽然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年产值和市场规模远远大于中国, 人均消费更是几十倍, 然而近年来市场规模扩张不大, 仅算得上持平或微增而已。

如图5所示, 2001年至2005年的内容产业的国内市场增长率为年均0.7%。数字内容产业市场上, 以DVD、互联网下载等影像为中心大幅伸展。然而, 这仅占内容产业市场全体的18%, 还达不到引领整个市场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 电视放送、电影发行、杂志、报纸等大宗的传统型市场正处于向电子型内容产业转变的过程中, 大致不增不减的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数字内容白皮书2006整理制作。单位:兆日元。

分析其原因, 日本的基本国情-所谓“高龄少子化”, 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增长的客观因素。随着日本生育率的逐年下降, 老年人口增多, 年轻人的群体逐渐缩小;而文化创意是个求新求变、追逐时尚的产业, 目标受众是年轻人, 即使他们的人均购买力上升, 而基数的下降也会抵消增长的作用。

这说明日本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已经到达一个瓶颈期。除非有新的、大型的消费热点, 或者新的客户群体 (中老年人群) 的成功开拓, 再或是技术上的突破, 指望内需来提高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作用, 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日本转变了发展思路, 成立了“内容产业国际战略研究会” (コンテンツグローバル戦略研究会) , 专门对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海外推广研究、制定战略, 期望用日益增长的外需拉动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迅速扩大的中国市场, 是他们盯住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 生产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这里的生产能力, 既指市场供给水平, 也指产业的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对比。

在创意内容的市场供给方面, 在质和量上, 中国都要逊于日本一筹。如前所述, 在总量上, 提供到市场上供消费的文化创意产品, 中国的规模约是日本的1/4~1/3;质量上而言, 中国提供的产品中, 很多是“产业相关层”里面的文化用品和设备, 与从业者的创造力有关的创意内容的比重, 大大低于日本的水平。

在文化资源方面,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内都扮演着文化输出的角色, 影响着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诸国, 形成了独特的东亚文化。而日本一直以来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 在文化底蕴上丝毫无法与中国比肩。但是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性, 使他们消化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和欧美流行元素后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 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广受欢迎的时尚消费品, 能够有一定的消费带动能力。虽然这种文化是更接近于“快餐”式的, 可能不够登大雅之堂的世俗文化, 但是在快速生产、快速消费的现代大规模生产方式下, 比起一般的无差异商品来, 还是有着更高的附加价值。

在产业的资金支持、技术实力、科技水平方面, 与中国相比, 日本的优势显然更明显。日本是亚洲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最发达的国家, 在文化创意产业上亦体现出其有利之处。拿日本动漫制作举例, 日本是CG技术的最早使用者之一, 1996年的《咯咯鬼太郞》是日本最早的数字动画作品, 除了原画、动画以外, 所有的制作步骤全部数字化。从技术上来讲, 多幅赛璐珞重叠之后, 会降低透明度, 导致背景变暗, 甚至变色, 但数字技术能够容纳1, 670万色, 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难题。这些技术进步、技术创新, 是维持日本在动漫产业中领导地步的重要保证。

但是放眼未来,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前景广阔, 增速大大超过日本。根据加速度原理, 即, 现代生产中资本变动大于产量变动或投资的变化速度大于产量变化, 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新一轮投资热点。目前, 有越来越多的实业家把投资目光投向文化产业, 各地产业园区纷纷落成;人才培养也加紧了步伐,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不少富有创意和活力的年轻人追逐的梦想。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一直不缺乏投资, 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增长平台期以及高龄少子化等经济发展瓶颈的制约, 未来发展并不像中国那么乐观。根据普华永道公司预测, 到2015年, 世界文化传媒将以年均7.3%的速度增长, 而中国将以年均14.2%的速度增长, 并有望在近两三年内取代日本成本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文化传媒市场。

参考文献

[1].日本经济产业省コンテンツ课的统计报告

[2].日本2006数字内容白皮书

[3].日本总务省公布的《媒体.内容的制作及流通的现状》2006

[4].内容产业国际战略报告书2007, 日本经济产业省

[5].支菲娜.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现状分析.视听界, 2006, 2

篇4:中日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食文化;中日异同;新年食物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中日各种异同的比较,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例如文化方面的比较,像茶文化、食文化、酒文化等;中日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中日文学作品各文本的比较,像《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蛇性之淫》、《长恨歌》与《竹取物语》、《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等等,从故事构成到写作手法的借鉴研究。本人再一次画蛇添足,对中日都具有永久历史、在各自食文化中充当重要角色的过年食物做一比较,我想对中日两国人民来说都充满了好奇和美妙的色彩。

中国春节

众所周知,中国过得是农历年,俗称春节,和其他国家在时间有很大的不同。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开始,进入“小年”,到阴历十五“元宵节”,整个中华民族盛大的新年才算结束。

据史料记载,春节的风俗习惯始于殷商时代,当时的人们结束了一年辛苦的农作,人们将获得的谷物和牲畜供奉给神灵和祖先,为感谢神明和大自然的恩賜,同时也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汉武帝开始正式将阴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沿用此纪年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中通过了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旧历一月一日为“春节”的决议。而从最早开始的各种祭祀活动也转变成民间的娱乐活动。

日本正月

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日本的传统节日深受中国唐代影响,像一月一日的元旦,三月的春分,五月的端午等等。在日本最盛大的节日就是“正月”,从公历的一月一日到一月三日,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正式采用欧洲的西历,将新年确定下来。进入十二月二十五号圣诞节以后,家庭主妇开始大扫除,最重要的开始准备新年三天的食物,新年三天是不开火的。一年的头一天,人们经常去寺庙,迎接岁神,祈求一年的平安,被称为“初旨”,意为新年的首次参拜。然后就是各种走亲访友。

中国春节食物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少数民族春节食俗都不尽相同。例如蒙古族,除夕守岁时,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向长辈敬献“辞岁酒”后,开始享用烤羊腿和煮水饺。维吾尔族的新年食物有由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熬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还有与汉族的馄饨比较相似的酸辣“曲曲尔”。此外还有各种本民族传统糕点和美味小吃。藏族当然是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满族,大年三十的家宴相当丰盛并且隆重。主要食物是用糯米粉和面的饺子皮、火烧和豆包等;比较传统的过年菜肴诸如血肠、煮白肉以及深受东三省人民喜爱的酸菜氽白肉,当然少不了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到了十二点,还要再吃一顿除旧迎新的肉馅水饺。

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跨度大,春节代表性食物也稍有不同。中国南方很多地区喜好饮茶,春节更甚。正月里走亲访友,特别是有长辈的家庭必定要专门登门拜年。客人到来,往往招待三道茶。第一道是甜茶。祝福客人一年从年初甜到年尾。甜茶一般是用糯米、锅巴、糖泡成的,既香又糯,十分可口。第二道茶是熏豆茶。熏豆茶共有六种配料,熏青豆、胡罗卜丝、腌制过的桔皮丝、芝麻、少量嫩芽茶。这种茶配料讲究,既味美可口又富有营养。

第三道是一杯清茶。在饭后饮用,可清除肠道油腻。所以新春三道茶,既合乎礼仪,又合乎健康原理。

不论南北,还是多少数民族,让大家难以忘怀的还是春节的饺子、鱼、年糕。

(1)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在立冬和过年吃饺子,那是中国雷打不动的习俗。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也喜欢用饺子招待。饺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食物,大年三十全家人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饺子是中国广大地区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被赋予了许多寓意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

首先,饺子馅很有讲究。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水晶水饺、香菜水饺等等。在包饺子的时候,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等包进馅里。能吃到的人新的一年福气多多、日子甜甜美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到枣的人早生贵子。饺子形状也有讲究,特别是三十包制的饺子,多捏成“元宝”形,预示着新的一年财运滚滚来。不仅饺子馅和形状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说法。年三十的饺子要先在中间摆放几个,然后绕着中间一圈圈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称“圈福”。

(2)年糕

过春节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作为一种传统食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地域不同,用各种米制成,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的代表性美食。

(3)鱼

春节的食物不在于多美味,而在于人们对他们寄予的深深希望。“鱼”,通“余”,人们在合家团圆的年夜饭上,或蒸、或炖、或红烧等等,总要摆放一条完整的鱼,寓意新的一年“年年有余”。故而有云“无鱼不成席”。

日本新年食物

日本新年的传统活动受近邻中国影响深远,传统的新年食物有年越荞麦、御节料理、杂煮年糕、年糕红豆甜汤、年糕麻糬、七草粥等等。

年越荞麦是日本人在除夕吃的食物,在每年在最后一天,全家人把所有过年的准备工作做完后团集在一起吃过年食物,寓意来年身体健康。同时,荞麦苗条细细长长,也隐含了人们希冀长寿的美好愿望。

御节料理最初是新年首日供奉神灵和祖先食用的饭菜,第二天撤下来后家里人分食,神灵享用过的食物也会给家人带来好运。御节料理的摆法很有讲究,专用的饭盒里一共有三层,多是有谐音寓意的菜式。例如,红白萝卜代表吉利喜庆,海带卷代表欢乐愉快,萨摩芋茸栗子代表甜蜜人生,黑豆代表勤劳工作,鲱鱼籽代表子孙昌盛等等。

年糕是日本人家家户户在新年时必备的食物,做好的年糕一部分供奉给年神,这个叫镜饼,还有一部分在元旦那天被做成一种叫杂煮的年糕汤。杂煮是在年糕里放汤,汤料因地区而不同,关东用鸡汤煮,关西用白味噌煮,配料有素菜、萝卜和海鲜等等。年糕在日本人心目中是过新年必不可少的一样食物。

中国对食物味道的完美追求、日本对食物器皿的美意识,都被世界称赞和追捧。以过年代表性食物为研究,更能体现其文化内涵。中日流传千年的新年食物,更是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越趋丰富多彩,但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的真髓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的。(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注:本论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论文,项目名称:将延边的美食推向世界—中国传入日本代表性食物及其文化的比较研究”项目合同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71号。

参考文献:

[1] 梅原忠夫.『文明の生態史観』.中公文庫,1974.

[2] 和辻哲郎.『風土』.岩波書店,1979.

[3] 野村浩一.『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研文選書,1981.

[4] 南博.『日本人論の系譜』.講談社新書,1980.

篇5:中日茶道文化比较

摘要: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日本人的饮茶习惯形成于8世纪左右,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文化是沿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茶道是种生活礼仪,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体现。

关键词: 饮茶,茶道研究,茶道思想,发展历史,精神 引言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文明的茶道国家。虽说茶道都是两国文明的一方面,但是在茶道上也存在着一些的文化差异。以下是本人对于两国茶道方面的看法。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对茶道的解释自古以来也是见仁见智的。大体来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中国的茶道文化的形成有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主要为以下几个时期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而相比之下,日本茶道的起步相对晚很多。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1191年,他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明惠把茶种种在栂尾山上,后来这成为日本闻名遐迩的“栂尾茶”。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随后,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 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1 4世纪室町时代以后,茶树的栽种已普及起来。把饮茶仪式引入日本的是大应国师,后有一休和尚。品茗大师村田珠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饮茶礼仪,创造了更为典雅的品茗形式,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后来茶道又不断得以完善,并作为一种品茗艺术流传于世。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是在16世纪后期由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的。他继承了前辈创制的苦涩茶,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建筑茶室,讲究茶具的“名器之美”。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碗小巧,木竹互用,形成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

1591年,千利休被武将丰臣秀吉逼迫自杀,他的技艺由其孙子继承下来。到江户时代,建立了“家元制度”,使茶道“传宗接代,不出祖流”。这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里千家最有名,弟子最多,另外还有表千家,宗宋、石川、织部等流派。虽然各派都有自己的规矩和做法,但各派之间互相学习,和谐共处。概括来说日本茶道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从茶道的发展历史相比来看,中国茶道的发展比其日本来讲更为久远。但在现在的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茶道精神的比较,茶道精神是茶道的根本所在,虽然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而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

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 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无常)才更有情趣。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日本茶道的主流派有〞千利休〞与〞三千家〞

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为,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日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お茶を一杯 む”。“竹田默雷禅师说:„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

总的来说,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而说到区别,则有以下几点: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不难看出两国的茶道虽然有一定的继承,但各有不通。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相学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分别在发展史及精神方面做了一定的介绍,自己也从此对中日茶道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中日两国继续将古人的茶道文化发扬。

篇6:中日企业文化之比较

中日企业文化之比较

比较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人们会发现,他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如果我国能够在实践中吸取和借鉴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对我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具有促进作用.

作 者:金雄 JIN Xiong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学生处,吉林,延吉,133002刊 名: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8(1)分类号:G04关键词: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上一篇:安全法制副校长的述职报告下一篇:办公室督查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