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2024-07-16

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通用14篇)

篇1: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岗位名称:行政人事经理 直接上级:总经理

直接下级:文员、行政助理、人事助理等 主要职责:

一、行政方面:

1、2、协助总经理做好综合、协调各部门工作和处理日常事务; 协助参与并起草公司发展规划的拟定经营计划的编制及各阶段工作目标分解;

3、负责总公司综合性资料,组织并起草公司综合性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请示等文件;

4、负责公司通用规章制度的拟定、修改和编写工作,协助参与专用标准及管理制度的拟定、讨论、修改工作;对文件中的重要事项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导,推进公司的管理;

5、搜集和了解各部门的工作动态,掌握全公司主要活动情况,编写公司大事记;

6、负责召集公司办公会议和其他有关会议,做好会议记录,根据需要撰写会议纪要,并跟踪、检查、督促会议的贯彻实施;

7、监督执行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处理员工奖惩事宜。对各岗位及其场所的劳动、卫生、安全情况进行定期及不定期检查;

8、负责做好公司来宾的接待安排,组织、协调公司年会、员工活动,开展总评比和表彰活动;

9、负责公司内外文件的收发、登记、传递、归档工作;

10、负责公司办公用品的管理;

11、负责公司员工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12、负责公司档案管理工作;

13、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为促进相互之间的团结做好工作;

二、人事方面:

1、负责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规划,建立、执行招聘、培训、考勤、劳动纪律等人事程序或规章制度;

2、负责制定和完善公司岗位编制,协调公司各部门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人力,满足公司的经营管理需要;

3、根据现有的编织及业务发展需求,协调、统计各部门的招聘需求,编制/月度人员招聘计划,经批准后实施;

4、做好各岗位的职位说明书,并根据公司职位调整组要进行相应的变更,保证职位说明书与实际相符;

5、负责办理入职手续,负责人事档案的管理、保管、用工合同的签订;

6、建立并及时更新员工档案,做好/月度人员异动统计(包括离职、入职、晋升、调动、降职等)

7、8、制定公司及各个部门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经批准后实施; 对试用期员工进行培训及考核,并根据培训考核结果建议部门录用;

9、负责拟定部门薪酬制度和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0、制定绩效评价政策,组织实施绩效管理,并对各部门绩效评价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使绩效评价体系能够落到实处,并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11.、负责审核并按职责报批员工定级、升职、加薪、奖励及纪律处分及内部调配、调入、调出、辞退等手续;

12、做好员工考勤统计工作,负责加班的审核和报批工作

13、负责公司员工福利、社会保险、劳动年检的办理;

14、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员工思想工作,受理并及时解决员工投诉和劳动争议事宜;

15、定期主持召开本部门工作例会,布置、检查、总结工作,并组织本部门员工的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能及时完成;

16、其他突发事件处理和领导交办的工作。

篇2: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岗位描述:

行使对公司行政人事日常工作监督管理的权力,并承担执行各项制度、工作指令的管理责任,对所分管的工作全面负责。

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

1.负责公司部门月例会议的组织工作,参加或列席会议并作会议记录,视情况整理出会议纪要或办理发文事宜。

2.负责抓好公司行政文件的起草工作,包括月、季、半年、工作计划和总结报告。根据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指标,定期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公司领导和其他部门反馈信息。

3.及时处理重要外部行政单位文电信函的审阅、传递,督促检查领导批示、审核和修改以公司名义签发的有关文件。

4.负责对公司各部门制定的岗位职责的审核及各类制度、实施细则的制定。

5.对公司各类财产和设施设备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6.负责公司对门店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核及评价工作。

7.负责对公司各类档案的管理工作及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8.负责制定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并予以完善。

9.及时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主要考核指标:

1.公司制度规范性文件的起草、传递、执行情况;企业档案的完整性情况;

2.企业文化、制度、岗位职责修订完善情况;

篇3:人事行政管理应依法行为

申请人于1988年至1992年4月患病住院治疗, 1992年4月出院后曾找单位领导要求上班, 校领导因其患病身体不好无法正常安排其上班。1992年4月申请人递交了因病提前退休的申请, 因其年龄不足50周岁, 被告知只能按退职办理。至此, 被申请人既未安排申请人上班, 申请人也未办理请假手续且未到校上班。被申请人自1993年起至2002年11月期间以旷工为由扣发了申请人的全部工资, 申请人曾要求给予生活补助未成。1995年被申请人主管部门印发了《××系统教职工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该系统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 2002年11月被申请人为申请人办理退休手续, 但退休费至2003年5月才向申请人发放。申请人曾向被申请人及其主管部门多次反映无果, 引发争议。

争议焦点

申请人认为自己因病治疗好转后, 向被申请人要求上班, 被申请人一直未安排自己上班, 方才离校休息。自己有病不能上班, 被申请人知道, 应享受病假待遇, 不应扣发工资;办理了退休手续后, 应从其下月享受退休费待遇, 但被无故扣发5个月, 直至2003年5月才领到当月的退休费。故请求补发1992年底至2003年4月期间被扣发的工资及退休费65800元。被申请人认为1988年至1992年申请人患病, 履行了请假手续, 被申请人按月足额发放了其工资。1992年4月后其申请病退不成, 只能按退职办理手续, 被申请人告知其后, 直到2000年期间未见其踪影。被申请人按旷工扣发了其工资, 本应给予开除处分, 因找不到其人, 无法给予处理;2002年11月为其办理退休手续后, 已为其发放了退休费, 申请人提起仲裁申请, 超过了仲裁申请时效。

查明事实

申请人1988年至1992年4月患病治疗, 被申请人为其正常发放了工资, 1992年4月申请人要求上班, 被申请人因其有病告知其无法正常上班;申请人提交了病退申请, 因年龄不足50周岁, 不能办理病退, 只能按退职办理手续且要进行病退医务鉴定方可。自此, 申请人未提病退之事, 既未请假也未到校上班。被申请人没有对其进行纪律教育, 也没有要求其履行请假手续, 即从1993年起扣发了申请人的工资。其间申请人曾要求给予生活补助未成。1995年被申请人主管部门印发了《××系统教职工管理暂行规定》, 要求“各单位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 明确了办理请销假的具体手续。被申请人没有告知申请人请销假制度。2000年该系统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并要求所属单位“传达贯彻到全体教职工”, 被申请人没有向申请人告知, 对其仍按旷工处理, 使申请人失去了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上岗工作的机会。2002年11月被申请人为申请人办理了退休手续, 退休工资2003年5月才向申请人发放。

仲裁结果

申请人自1992年4月起至2000年2月被申请人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期间, 身体有病不能正常上班是事实, 但必须办理请病假相关手续, 方可休假和享受病假生活待遇。申请人不履行请假手续, 不应享受病假待遇, 被申请人对其按旷工对待, 扣发其工资应得到支持。但被申请人没有对其进行管理和教育, 未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应承担懈怠管理之责。2000年2月被申请人全系统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 被申请人应按上级要求通知申请人参加竞聘上岗但未向其告知, 使申请人失去了上岗机会而成为落聘人员, 被申请人负主要责任, 应按落聘人员规定为申请人发放生活费。申请人提起的工资争议是在双方人事行政关系存续期间提出的, 被申请人超过仲裁时效之辩称不成立。据此, 仲裁委裁决:1.申请人1993年1月至2000年2月期间为旷工行为, 被扣工资不予补发;2.补发申请人2000年3月至2002年11月落聘期间的生活费;3.补发申请人退休后应发的退休费。

案后思考

篇4:“骗”来的行政部经理

那年,望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投奔到外面的世界,年轻浮躁的我毅然辞去了单位的工作,带着一纸函授专科文凭孤身前往紫荆花开得正艳的东莞闯荡人生。

时值初冬,阳光洒在身上虽然是暖融融的,可此时落寞的我心里却早已凉了半截,满脑子尽是自己在人才市场求职时遭遇冷落的尴尬。自己因为学历太低,又非正规科班毕业,所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和失落。这时,对于生存我开始擔忧了:这样下去岂不是要落个食不果腹、宿不着店?

人群熙攘的人才市场大厅里,我站在一旁发愣,茫然不知所措。正当自己一筹莫展的时候,身边一位比我年龄稍长的陌生人与我搭上了话。或许是因为他看我有着与其同样的窘境,一来二去,我们的话题竟也投机了许多。他还颇为老到地为我指点迷津:“找工作不能太诚实,文凭要对口,经历要对路,以次充好也未尝不可嘛……”

这番聊天后,我的思绪被他的话搅得混乱不堪,细一琢磨,终于理解了他话中的意思。

第二天,我怀揣着做过手脚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文凭,忐忑不安地再次走进了人才市场的大门。

在一个“诚聘行政部经理”的摊位前,我停下了脚步。摊位前,坐着一个半秃微胖的中年男人,身边还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士,乍看上去颇有几分老板的派头。我振作精神挤上前去,鼓足勇气毕恭毕敬地呈上了那张掺了水的文凭和精心准备的履历。因听了那位朋友的“开导”,我把毕业证上的“函授”字样除掉了,而在履历表上堂而皇之的填上了正儿八经的大学本科学历。

两人瞄了我一眼,招呼我坐下,便分别拿起资料认真翻阅起来,嘴里还不时喃喃地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望着他们,我的心咚咚直跳:上帝保佑,他们千万别看出什么破绽,给我弄个难堪。过了一会儿,只见两人合上资料,点了点头,接着直盯着我那张强装笑颜的脸。男的说:“你认为行政部经理应具备哪些素质?”女的又问:“如果工人在厂里闹事,你怎么办?”问题提得很尖锐,甚至有些咄咄逼人,像是在审讯一个犯人。

心虚的我被问得心里有些发慌,但还是很快镇定了下来。心想,自己好歹也是函授专科毕业,于是便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气势。后来,凭借自己几年机关干事的工作经历,这两个问题竟让我一一应对了下来。面试完毕,男人想了想,然后用似乎命令的口吻告诉我:“明天上午10点来厂报到!”悬在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门外迎面一阵暖风拂来,我的后背却凉飕飕的。

当晚,我躺在小旅馆的矮床上怎么也睡不好,身如重石压胸。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那个半阴半晴的上午,我站在工厂的大门外徘徊了好一会儿,最后深吸了一口气,走了进去。

来到总经理室,里面摆着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傍桌是两张昨天已见过的面孔——梁总和他的太太汪女士。梁总斜坐在转椅上,然后往前倾了倾,礼节性地招呼我坐下。随后,他给我“约法三章”,下达指令,那口气简直就像是法院的宣判词。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家台商独资鞋厂,有近300名员工,行政部原有一个男主管和三个女文员。后来,行政部经理由于徇私情,瞒着老板招进了几位自己的老乡,误了生产,被梁总一气之下炒了鱿鱼。

至于我在工厂的角色,其实就是负责厂里的人事、后勤和厂务。总之,就是除了生产和销售之外,厂子里什么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管。上任之初,自己每天上班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一脚不慎被炒了鱿鱼。

然而,有时几个同事聚在一起,难免会提起一些陈年旧事,或向我这个“名牌大学”毕业生讨教,或问些学校里的新鲜事。每当涉及这些时,我总是敏感地把话题转移,生怕被揭穿了底细。

一想到这些,我便后悔当初不该听那位老兄的话,拿着一份掺了水的学历惹得自己如今提心吊胆、口软心亏。好几回,我都梦见自己由于工作不力而被老板痛斥,最后在一帮人的指指戳戳中被轰出了厂门,灰溜溜的像众人眼里的过街老鼠。

可是,事到如今一切担忧都是多余的,尽快适应环境与岗位才是自己的当务之急。平时,我除了虚心向同事讨教工作经验外,无论是否加班,我都呆在办公室里,有空就读《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书,从中汲取营养。我知道,唯有如此才可能为自己争取到真正的一席之地。

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不论大小事务我都竭尽全力,亲力亲为。所以,尽管有时自己难免会有失误,但见我态度积极,大度的梁总还是包容了我,有时遇事还会用长者的口吻指导我。上司的豁达与宽容给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进厂半年,自己一手重拟了各岗位工种的责任制和奖罚办法,充分利用经济激励手段,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健全了监督考核机制。事实证明,这一招果然有效:员工的能动性提高了,办公费用降下来了,食堂膳食卫生改善了,看在眼里的上司也笑了。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是这些并没能抚平我内心的愧疚,半年多来我的内心一直懊悔不已。工作中,每当同事与我交流工作,自己的心里就会羞愧不已。所以,我必须坦荡地说出来,不然心不安宁。

考虑再三,我将早已准备好的辞职书递到了梁总的桌前,他很惊讶:“为什么?”显然,他根本没有看内容。于是,我把事情的原委和感受简单地叙述了一遍,出乎意料的是,上司听后却大笑起来:“小黄,我欣赏你的坦诚和勇气,但现在这些已显得微不足道了!”见我依旧执意坚持,他突然收住了脸上的笑容,严肃地说:“你有勇气蒙我,如今又有勇气承认,难道你就没有勇气继续在这儿干下去吗?”看得出,大度的上司此时已不计前嫌,百感交集的我还能说什么呢?

篇5: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2负责公司厂房的维护,固定资产的管理

3负责公司办公用品的采购与管理

4负责公司后勤的管理

5负责公司车辆的管理

6负责公司安全的管理

7负责公司的保险和法律事务

8.负人事管理工作,包人员的招聘,调动,薪金福利,培训等等。

篇6: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2、负责制定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的贯彻执行;

3、负责公司行政费用监督与审核,有效控制成本支出;

4、管理公司重要资质证件、证照、合同管理;

5、提供公司办公空间、固定资产、会务支持、环境管理、员工福利的行政服务;

篇7: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2、负责制定人事行政管理规章制度。

3、负责招聘管理。

4、负责人力资源培训管理。

5、负责绩效考核管理。

6、负责薪酬管理。

7、负责劳动关系管理。

8、负责行政费用管理。

9、负责固定资产管理。

10、负责公文管理。

11、负责印鉴管理。

篇8:关于高校人事行政公开制度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人事行政公开,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行政公开”的概念最早也最多见于政府机关为提高人事工作透明度、完善防腐倡廉体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而制定的文件之中。近年来,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 以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 高校也开始力求“人事行政公开”。有论者将高校人事行政公开简称为“阳光人事”, 并指出:高校“阳光人事”是要求高校人事部门健全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布制度, 保证人事管理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设立合法渠道保证教职工对人事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与制约, 使人事部门的管理活动始终在阳光下良性运行。笔者认为, 事实上, 高校人事行政公开应当是以人事政务公开透明为切入口, 以进一步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主要任务, 深化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以及后勤机制改革, 以推动发展、优化服务、塑造形象为目标,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高校人事行政公开制度的核心:制度建设

施行人事行政公开, 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要遵从流程化, 强调规范性, 确保公平公正。只有确保公平公正, 学校各方面关系才能协调, 才能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稳步提升。如何确保公平公正?对于人事工作来说, 就是要遵从流程化, 强调规范性。在引进人才过程中, 目前各高校在流程化与规范性方面, 都力争做到位。比如高校通常会成立人才引进小组, 小组成员包含分管校领导、人事部门、组织部门、教务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等相关人员。流程通常是:人事部门牵头, 核准、报批人才引进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小组筛选应聘人员、组织试讲、面试——沟通职务、待遇等事宜——上报学校审批引进计划——人事部门办理引进手续。这样的流程写进文件, 成为制度, 任何人才都无法逾越其中哪一步, 也无法采用其它的形式取代或代替哪一步。这就是流程化与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再如2009年江苏省高校启动的岗位设置管理改革,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还要进行岗档的分级, 这个分级有极为翔实、严格的参照规定, 每位教师依据规定填写表格, 根据授课、科研论文、课题等综合方面进行初次选档, 再由所在院系、人事部门、科研部门进行核实, 确定后进行公示, 继而聘任并兑现待遇。这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实现了两个目标, 这也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两大重要内容, 即“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高能低”。这个过程是完全公开化、流程化的, 并有极强的规范性, 任何人情、关系等都无法运作, 真正体现了“人事行政公开”的宗旨。

第二, 要全面建立与完善公示制度, 扩大社会公开性。高校的现状是公示制度的范围还不够广, 涉及的内容不够全面, 社会影响力也远远不够。在高校, 一般干部任免、评优选拔等会采取公示方式, 另外如公开招聘, 其实也是一种公示制度。如今公务员录用的公示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向全社会公布每一步骤的结果, 让全社会都来行使监督权, 能够发现问题, 实现真正的阳光、透明与公正。因此, 高校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后, 还应确立相应的公示制度。随着高校招纳人才的国际化, 公示制度不仅要在校园网内实行, 还应通过权威媒体或相应的人事代理机构向全社会、全世界范围内公布, 充分让社会行使监督权, 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应聘方有欺骗、隐瞒、脚踩几只船的现象发生。

公示制度还可涉足的领域包括:教职工年度考核结果的公示、干部选拔任用的公示、各类奖项评选过程的网络化公开公示等。例如教职工年度考核惯例上只公布已经确定的考核优秀名单, 考核合格或不合格只是存入档案, 不合格人员体现在薪酬待遇的某些处理上, 不向全校公布。其实, 这样的操作违背了人事行政公开的宗旨:对于考核优秀与不合格人员, 应当向全校公示, 公示期内, 可以接受任何方式的争议、上诉、调查, 公示结束后, 再向全校公布最终结果。这种做法能够让全校教职工行使监督权, 真正体现了公平公正, 是高校实现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

第三, 进行制度建设要坚持基本原则, 遵循有效的运行机制。高校人事行政公开依赖制度, 制度建设则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才能有效运行, 否则, 人事行政公开则仍然可能产生“黑洞”或是“盲点”。一般说来, 进行制度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合法性原则、正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1] 。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原则主要指制度的依据、内容和运行要合法;正当性原则是指制度本身或内涵的可接受性, 又可称为合理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指制度建设必须坚持或做到成员对制度制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可持续性原则指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效率性、稳定性等系统性要素的有机统一。

笔者认为, 除此以外, 进行制度建设还应遵循现实性原则。现实性指的是我们必须思考一些关乎全局的问题:比如人事行政公开工程中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建立什么制度?要用制度约束、规范什么行为?如果不建立健全制度会不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危害或损失?等等。这些问题意味着制度建设要抓住重点, 把握关键, 符合现实需要, 解决实际问题。并且, 制度建设的现实性原则是先行原则或基础原则, 它思考的问题必须放在制度建设开始之前, 有前瞻性的因素在其中。如果缺乏这个原则, 制度建设可能会流于失控或是全盘皆输。

二、 高校人事行政公开制度的外部支撑:

去行政化与人事工作外包设想

近几年来, 大学“去行政化”的理念沸沸扬扬, 争议也非常多。有论者指出, 大学“行政化”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关系, 即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除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管理人员“指挥教授搬凳子”而不是“为教授搬凳子”外, 大学“行政化”一个重要涵义就是:“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日益强化, 大学越来越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也就是说, 大学成为政府行政机构的延伸, 过多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 失去了大学的独立性”[2] 。而大学“去行政化”, 则意指革除高校泛行政化的流弊, 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建立起自主管理和科学运作的现代大学制度[3] 。从这个概念上讲, 高校“行政化”与人事行政公开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人事行政公开的终极目标:一是要将转变观念, 变管理为服务;二是要推行政务公开, 权力透明, 最终实现教育自治。

笔者曾经提出过“高校人事工作外包”的概念, 其实, 人事外包与人事行政公开、大学“去行政化”也应当是“一卵多生”, 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高校人事工作可以尝试外包的新领域包括:薪酬福利管理、师资培训、人才招聘与引进等。而高校人事工作外包可以带来的益处是: (1) 节约成本, 节省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2) 专注于更高的师资引进与培养的战略性规划, 塑造本校教师文化特色; (3) 对他人专业能力与资源的充分利用; (4) 提升人事部门在学校的战略地位; (5) 简化员工人事手续程序, 提高员工满意度[4] 。除此以外, 从如今的大学情势看来, 部分人事工作的外包, 在更大的程度与更高层面上避免了暗箱操作, 增强了人事工作的公正性以及公开化, 阳光度更高。另外, 契合了“去行政化”的一个内涵:用更专业的人做专门化的事。高校人事外包的内涵也即如此, 利用更为专业的外部资源将部分工作做得更加完美, 用“专业化”、“专门化”规避人情纠葛及不合理的行政命令, 集中力量从事人事方面的战略性工作。而这一点, 需要整个社会外部环境的支撑, 共同建立与完善人事行政公开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同君, 秦媛媛.论高校制度建设的原则及运行机制[J].江苏高教, 2011, (3) :28.

[2]龚放.“去行政化”的关键:确立大学行政管理的科学性[J].探索与争鸣, 2011, (11) .

[3]王颖, 温惠琴.高校“去行政化”的讹传与现实反思[J].江苏高教, 2011, (3) :31.

篇9: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关键词:行政单位 人事 绩效考核 改革

一、行政单位人事绩效改革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即考核者通过与被考核者共同参与制定考核标准与内容,通过预先制定的考核程序、方法,对被考核者的综合素质、实际成绩等进行衡量、评价与考察,将考核结果作为被考核者晋升、奖惩、辞退以及调整的依据。不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人事绩效考核都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决定着单位或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推动企业或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绩效考核改革浪潮逐渐掀起,一些企事业单位逐渐对绩效考核给予重视。但是就目前行政单位人事绩效改革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重视程度与认识不足

目前,国内多数行政单位都没有将绩效考核付诸实际,还仅仅流于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行政单位中的管理者与考核者没有对绩效考核给予充分重视,且认识不足。多数行政单位中的领导为了能够使单位“和谐”发展,便在进行考核实践过程中,不对表现不好、工作未完成者进行惩罚,甚至有些考核者都是临时拼凑,考核也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年重大考核也都仅仅是填个表格就应付了事的。这些情况,必然会导致绩效考核工作的价值与作用无法发挥,也会影响到整个行政单位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心态、情绪等。

(二)考核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人事绩效考核时,考核的内容十分单一,例如一些行政单位的考核仅仅是让员工写年终总结,并不做其他考核安排,也没有按照相关制度与规定,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这与绩效考核的目标与意义是相悖的。其次,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也并不健全,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不能够反映出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从而导致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大幅降低。再次,多数行政单位中的绩效考核监督机制并不健全,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不深入到群众层次,不聆听群众的评价与呼声,绩效考核具有严重的领导个人主观色彩,影响到绩效考核结果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三)奖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多数行政单位的奖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无法达成。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让员工发挥出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切实履行好自身工作职能,通过数据、信息的方式来体现出员工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但是由于缺乏奖惩管理体系,导致上述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多数行政单位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也没有发挥出绩效考核的信息反馈功能,更加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系统的奖惩管理体系。例如绩效考核的结果并没有和员工薪酬、奖金、福利、晋升等挂钩,考核结果的重要性丧失,不与员工自身利益相关联,无法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推动行政单位人事绩效考核改革的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目前国内行政单位绩效考核改革进程缓慢,绩效考核的作用与价值无法发挥。因此,必须要改进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推动行政单位人事绩效考核改革进程。

(一)提高对人事绩效考核的认识

行政单位中的管理者与考核者,必须要对人事绩效考核具有全面的、科学的认识,认识到人事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1.加大宣传力度,从行政单位中的领导者、管理者与考核工作人员入手,通过组织讲座、进修、培训等方式,来转变员工观念与认知,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及其对自身的影响作用;2.摈弃固有认知与偏见,可以让专业绩效考核人员举办一些讲座、培训等,让全体员工参与其中,摈弃对人事绩效考核的固有认知,纠正对人事绩效考核的偏见,让全体行政单位员工都对人事绩效考核的必要性、重要性有充分认识;3.提高可操作性,通過让全体职工了解人事绩效考核的内容、评价标准、体系、流程等方式,能够让行政单位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有所提高。本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定性的绩效考核,来对被考核者的职能发挥、履行情况以及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整体性认识,然后再通过定量考核,对被考核者的工作任务细化完成程度、失误情况等进行分析,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来科学、合理的分析考核数据,这样便能够保证人事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合理性与公平公正性。

(二)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体系

行政单位人事绩效考核必须要具备全面性与科学性,行政单位的工作性质与工作任务不同于其他企事业单位,因此也不能够将其他单位的评价制度体系直接拿来使用。为了要满足人事绩效考核的全面科学性,必须要根据行政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来对人事绩效考核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的职务、职位特点与性质,来进行有类别的、细化的人事绩效考核。同时,要将能力考核放在主要位置上,将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避免考核结果掺杂领导主观成分,要保证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实现绩效考核的公平性、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

(三)构建监督问责机制

为了进一步保证人事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性,首先要保证人事绩效考核能够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制定出科学的、严格的监督问责机制。建议应当联合纪检监察、人事部门等,共同完成人事绩效考核工作的监督工作,同时要制定出全方位监督流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三方面,明确公示、举报制度与规章,并要将这些规章制度宣传给所有行政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建立起举报制度,让所有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是人事绩效考核中的一位参与者。另外,要对人事绩效考核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实行问责制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事绩效考核是行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够为行政单位中的人才培养、工资分配、职称考核等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行政单位内部建立起科学、系统、合理、公平、公证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本文对国内目前行政单位人事绩效考核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晓东.推进绩效考核体系改革[M].劳动保障世界,2011,12

[2]王芳.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1,12

[3]张建梅.浅谈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从财务,2011,02

篇10:人事行政经理岗位职责

2.负责全公司组织系统及工作职责研讨和修订;负责公司各项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执行;负责公司各类文件的管理及发布。

3.制订公司行政预算,安排办公用品采购及发放;对公司固定资产及车辆等进行管理。

4.负责公司的对外联络及公共关系,安排各类会议和接待工作。

5.负责公司资质的申报及规划;安排办理公司各类证照的年检、变更等手续。

6.负责公司的总务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

7.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建设;企业形象的建立。

8.负责公司组织架构的设计、岗位描述、人力规划编制、考勤管理的工作。

9.负责组织人员的招聘、培训和考核。

10.负责员工关系管理。

11.部门的团队建设。

篇11:人事行政经理岗位职责

2、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行政总务管理制度,优化管理工作流程,并确保有效执行;

3、负责日常行政管理事务(食堂、安全保卫、办公物品采购工作、网络运行)的处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4、负责人力资源各模块工作:招聘、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培训、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关系管理等;

篇12:人事行政经理岗位职责

1、制订、完善公司的规章制度及流程,并负责制度的贯彻执行;

2、制订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各职能管理制度、流程、权限,提出设置或调整组织架构建议和定岗定编方案;推进岗位职责说明书的完善工作;

3、定期进行市场薪酬水平调研,政策了解和内部分析,不断完善公司薪酬、福利政策、体系;

4、制订年度培养、招聘计划,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根据管理权限,负责员工的招聘、异动、任免、辞退等人事管理工作;

5、建立、完善系统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指导部门的考核及结果运用;

6、指导、管理公司各部门员工内、外部培训;

7、负责公司行政板块工作管理,审定公司印章的`刻制、使用、保管;

8、提炼公司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设,推动全体员工学习、认同、遵行公司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9、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任职要求:

1、学历:大专及以上;

2、经验要求:二年以上行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以上职位工作经验,有房地产行业管理经验;

3、专业资格:具有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经验,能有效处理企业行政事务和人员关系,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4、能独立完成文稿、通知等编撰与修改

篇13: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为了改善我国这种落后的、不公平的劳动关系, 平衡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力量, 我国在2008年1月1日颁布出台了《劳动合同法》, 这部法律总体上来说是偏向于保护弱势的劳动者利益的, 而2006年出台的《公务员法》也正是为了稳定和调整公务员机构的人事关系的, 这两部法律从根本上奠定了我国劳动关系和人事关系的总体格局。但是在我国还存在着事业单位这一社会角色, 事业单位的员工应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劳动权利或者人事权利呢?很显然, 这一点我国尚欠缺直接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仅仅存在国务院相关条例的规定, 且位阶比较低, 调整的力度自然不强。因而出现了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上面的混乱以及暗箱操作行为, 表现的比较严重的就是高等院校行政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用人机制, 是高校当前共同面临的一项现实任务。

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008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 按照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 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 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 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完善, 人才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迫切需要进一步转换高校用人分配机制, 不断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据了解, 近几年来, 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但长期建立在“单位人”基础上的用人方式造成高校教职工和学校形成用人终身制。在这种机制下, 高校想要的大量优秀人才由于编制所限进不来, 不想要的人流不走, 内部竞争机制难以形成, 很多高等院校的行政机构在用人方面主要的还是行政审批制, 也就是要用谁就得领导说了算, 人浮于事的情形很严重。因此很多教育资源被这样消耗掉了。法律的缺位是这个问题难以解决的瓶颈之一。对照公务员相关规定, 我国公务员法里面明文规定国家公务员的条件必须符合: (一)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 年满十八周岁; (三)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 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 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 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七) 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而且绝大部分非领导职位的公务员都必须经过统一的录用考试才能任职, 《公务员法》若干条文还规定了公务员的录用和管理的相关原则, 如第五条:“公务员的管理,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第六条:“公务员的管理, 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第七条:“公务员的任用, 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注重工作实绩。”《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录用进行了原则性以及具体性的规定, 从而减少了暗箱操作。公务员的录用引入了竞争机制, 很大程度上会促使公务员队伍越来越趋向于高素质、高品位。

二、高校人事代理制度的提出

笔者认为, 在有关事业单位直接立法缺位的情况下, 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和完善人事代理制度来促进高校行政机构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可以结合参照《公务员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共同制定;可以将高等院校用人制度的特殊情形与这两部法律中相关的规定相联系, 从而制定出比较适合高等院校自然公平合理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从很多学校推行的经验来看, 人事代理制度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改革方向, 他解放了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精简了学校的人事规模、减少了腐败的产生、减少了吃大锅饭的做法和思想, 增强了职工的竞争意识, 从而间接和直接地促进了高等院校行政机构的高效率。

高校人事代理制度是指高校按照法律和人事政策的要求, 对教职工的人事、档案关系由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代为管理, 高校与个人建立聘用关系的一种人事制度。实行人事代理的人员在聘期内, 高校依照聘用合同有关规定对其进行管理, 解聘或不再续聘的转回人才服务机构, 脱离与学校的关系。人事代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 高校在聘用合同的约定下享有人才的使用权, 承担相应的因使用人才而产生的按劳付酬、考核奖惩等义务, 逐步使人才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把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本单位中分离出去, 走向社会化管理。对人才个体来说, 则是实现从“国家人”向“单位人”, 最终向“社会人”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后,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各高校积极展开。其中高校人事代理制度正应符合这一潮流和趋势, 结合《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高等院校在人事代理制度方面应该做先行官。

三、高校人事代理制度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要强化宣传, 努力提升职工对人事代理制度的认识水平。

人事代理制是一种全新的人事管理方式, 很多人对这项制度还不够了解。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人事代理工作的意义和目标, 使大家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让广大教职工明白人事代理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也是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早接受, 早实施, 早受益。同时, 在高等院校的行政机构中, 很多人那种吃大锅饭的心理, 以及整天无所事事的状态也应该得到彻底的清理, 使广大的职工都应该各司其职, 提高其责任心。

(二) 要有步骤的逐步实施, 而不能“斩立决”。

历史造成高等院校用人的终身制, 使高校教职工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如果一开始就强制实行人事代理会使教职工思想观念一时难以接受, 触发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行为, 给改革增加难度。因此, 可以考虑循序渐进的方式, 对新接收的应届毕业生和新调入的教职工统一实行人事代理制。学校一方面与人事代理机构签订协议;一方面与代理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明确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使学校与代理人员形成劳动法上的人事代理法律关系, 真正的劳动关系发生在人事代理机构与劳动者之间。学校仅仅对劳动者享有使用权、调配权。聘用期满经双方协商, 代理人员可续订聘用合同;也可解除聘用合同退回人事代理机构。这样一来, 势必会引入竞争上岗机制, 解决了“内定”、内部选拔等不公平情形, 减少了腐败因素和人浮于事的弊端。

(三) 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教师的人事制度。

由于在高等院校, 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与性质不同, 同时他们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有所区别, 那么对于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应该有别于行政机构的用人制度。而且相关工资、福利待遇等也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区别, 教育资源主要应该用来增强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改良教育教学的软、硬件资源等, 而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采取人事代理制度来运作。因此, 高等院校内部实际上应该建立两套人事管理制度, 一套是针对教师的, 另一套则是针对行政机构职工的。而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能很好的适应高等院校行政机构人事管理的需要。其制度目标是:建立高校内部人才竞争机制, 提高用人效益, 逐步推行全员聘任制, 从而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的三个转变, 即从固定用工向合同用工转变, 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从计划管理向市场体制化管理转变。相信人事代理制度的引入与完善必将大大的推动高等院校行政机构人事管理制度的改观, 使得高等院校行政机构的人事管理更加适应教育事业的高度发展需要。

摘要:高等院校行政机构人事管理制度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界关注, 很多学校都已经采取了人事代理的用人新机制, 这一机制在客观上能够很好地抑制高校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 从而使高等院校有限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到最需要的领域中去。

关键词:人事管理,管理制度,人事代理,行政机构

参考文献

[1].李万山.对高校人事代理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 12

[2].胡林龙.论高校人事代理关系——一种新的法律现象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06, 6

[3].包伟平.地方高校人事代理制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2

篇14:行政人事经理岗位职责

关键词:人事档案 个人信息 内部管理行為 权利救济

一、问题之提出:档案关系人利益的不平等对待

通过对北大法宝“高法公报案例”和“裁判文书精选”两个案例库的检索,可以发现2009-2010年期间,共有五起涉及遗失人事档案的诉讼,其中,有四起诉讼是因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而引发的,只有一起诉讼是因企业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而引发的。

值得关注的是,四个因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而引发的诉讼,档案关系人全部败诉,而因企业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所引发的诉讼档案关系人则获得胜诉。在之前的因企业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所引发的诉讼中,档案关系人也大都获得了胜诉。

由此,产生了非常令人好奇的问题:为何对企事业单位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的案件,司法机关采取了保护档案关系人利益的立场,而对行政部门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案件,不同省份的不同层级的司法机关会采取了几乎相同的态度,即不赋予档案关系人获得救济的机会?如何才能找到一条改善档案关系人不能获得任何救济的困难处境的途径?

二、司法判决分析: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不同对待

(一)对企事业单位遗失所保管人事档案的判决的分析

在时间顺序上,对企事业单位遗失所保管人事档案的判决,共有四个。

在白万锦案[1]中,一审法院认为,被告经济公司收到原告档案后又不妥善保管,使其档案遗失多时,造成原告找到接收单位因没有档案而使其调动落空,给原告精神上、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被告对此应负主要的民事责任。但是该判决被二审法院以“不属于法院的受理范围”为由而撤销。

在周玉富案[2]中,两审法院均认可了原告与档案保存人达成的经济补偿协议,但拒绝原告提出补办档案的诉讼请求。

在刘甲湘案[3]中,原审法院认为:“对于刘甲湘在其档案丢失之后的相关损失,应由香山饭店予以赔偿。……这种赔偿是对刘甲湘因此受到的可预见损失的一次性赔偿,具体赔偿数额,法院将酌情予以判定”。二审法院明确表示:“有关个人的人事档案是证明个人客观经历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职工的依据,也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档案保存时间相对职工个人来说是终身的,一切单位都有义务妥善保护档案”,“香山饭店作为刘甲湘人事档案的保管单位,未尽到妥善保管刘甲湘人事档案的义务,造成刘甲湘的人事档案丢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刘甲湘办理退休手续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手续,原审法院判决香山饭店赔偿刘甲湘在其档案丢失之后的相关损失正确。”

在张淑英案中,一审法院正面回应了对人事档案的性质的看法,认为:“人事档案是记载公民个人履历,获得社会荣誉,进行就业及享受相关待遇的重要凭证,其记载的内容对公民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进而认定“本案中被告将原告的人事档案丢失,影响了原告就业及享受的相关待遇,给其取得相关利益造成了可预见损失,同时也带来了精神压力,被告应承担丢失原告人事档案的民事责任,赔偿原告损失”。[4]二审法院重申:“人事档案是记载公民个人履历,获得社会荣誉,进行就业缴纳社会保险,享受相关待遇所应具备的相关凭证,上诉人与被上诉人解除劳动关系后,未按照国家规定将被上诉人的人事档案转入相关部门,也未妥善保管而丢失,给被上诉人的再就业及享受相关待遇造成了重大影响,给被上诉人取得相关利益造成了可预见的损失,也给被上诉人造成精神负担,上诉人具有过错,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5]

综上,在因企事业单位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导致的诉讼中,有以下共同点:第一,法院均将该类案件归入平等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按照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予以处理;第二,愈是晚近的法院判决愈加正面肯定了人事档案的性质和对档案关系人的极端重要性;第三,基本上肯定了档案关系人的诉讼资格和对因遗失人事档案所造成的不利益予以扩大的权利(合法利益)救济的可能性。

(二)对行政部门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判决分析

在以前的涉及人事档案遗失的诉讼中,各级司法机关主要面对的是企事业单位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情形。在2009-2010年间,连续出现了四起涉及行政部门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诉讼。

在“天门市教育局人事档案遗失上诉案”[6]中,二审法院认为:“行政机关对本单位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行为是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从而维持了原审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

在“延津县文化教育体育局丢失档案上诉案”[7]中,二审法院认为:“可诉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的对外部产生法律效果引发的行政纠纷,人事档案管理是内部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案件的受理范围”,从而维持了驳回起诉的裁定。

在“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办事处人事档案遗失上诉案”[8]中,二审法院以行政诉讼超过2年的起诉期限为由,维持了原审法院驳回起诉的裁定。

在“安阳市龙安区交通局人事档案丢失上诉案”[9]中,二审法院以起诉主体资格不符为由驳回起诉。

综上,在涉及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的案件中,有以下共同点:第一,法院均将该类案件作为行政案件,按照行政诉讼的程序,予以处理;第二,法院均将该类案件视为不能获得司法救济的案件,尽管不予救济的理由可能有所不同。比较一致的理由是认为行政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行为属于不具有可诉性的内部管理行为;第三,法院均没有对行政部门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给档案关系人造成的包括无法进行入党政审、办理工作调动、办理退休手续、办理养老保险等不利益是否属于法律上可予救济的损害以正面回应。

(三)对涉及人事档案遗失诉讼案件司法处理的评价

从以上对涉及遗失人事档案诉讼案件司法判决的分析可以发现,针对本质上相同的案件,法院却做出了不同的处理,导致档案关系人的诉讼资格与利益保护上呈现出极端的不平等。

笔者认为,造成司法机关对待行政部门遗失所管理的人事档案与企事业单位遗失所管理的人事档案的立场迥异的主要原因,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事档案被原单位丢失后当事人起诉原用人单位补办人事档案并赔偿经济损失是否受理的复函”[10]([2004]民立他字第47号)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该复函规定:“保存档案的企事业单位,违反关于妥善保存档案的法律规定,丢失他人档案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档案关系人起诉请求补办档案、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该复函明确规定了因过错遗失所保管的人事档案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明确该民事责任的内容包括补办档案和赔偿损失,而且该类案件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处理。

但其本身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第一,没有明确人事档案的性质和意义。这个缺陷为后来各级法院的判决理由所填补,而且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人事档案是记载公民个人履历,获得社会荣誉,进行就业及享受相关待遇的重要凭证,其记载的内容对公民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第二,没有将档案关系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的利益权利化,而是停留在极端模糊的合法利益阶段;第三,最致命的,也是最根本的缺陷在于该复函将其效力范围明确限定在遗失人事档案的“企事业单位”,而没有包括“行政部门”。

因此,导致法院的行政审判组织对人事档案的性质和对档案关系人的意义认识不清,对档案关系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的利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行政审判组织从单纯的形式区分标准出发,将行政部门遗失人事档案的案件归入行政诉讼的范畴,从本质上割裂了档案关系人对自己的人事档案利益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导致档案关系人因其人事档案的管理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受到法律上的不平等待遇,更因其采用内部管理行为的定性使得档案关系人根本无法获得司法救济。

值得继续追问和思考的问题,无疑就是:如何认识档案关系人对人事档案的利益的性质?以何种途径可以达到对档案关系人的平等且有效的救济?

三、司法实践的可能改善路径:以档案关系人的利益为视角

(一)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之利益的本质

从人事档案的内容看,人事档案是由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个人情况的材料构成。即得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识别个人的信息。[11]包括: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

因此,人事档案与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其所承载的内容。通常意义上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法》第二条)。从所记载的主体而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不仅涉及个人,还涉及而且主要是涉及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而人事档案仅涉及个人,即特定的自然人;从所记载的内容而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而人事档案仅涉及个人的履历等;从选择的标准而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而人事档案侧重于公民个人的经历。

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所享有的利益,既非有形财产权,亦非无形财产权。从有形财产权的角度而言,人事档案并非档案关系人的物权的客体。人事档案的载体通常为一系列的纸质文件。此类文件是由不同的档案形成机构提供而形成的,即使说此类纸质文件构成物权的客体,也不能说人事档案是档案关系人的私有财产,而毋宁说是档案形成机构保存的公共财产。但是,从物理的角度而言,这些纸质文件本身的财产价值极其微弱。因此,可以说,人事档案的物质载体本身作为物权客体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从无形财产权的角度而言,虽然有不少档案材料是档案关系人亲自填写的,但是在立法上并不认为其对自己所填写的个人信息或者自我评价材料等内容享有著作权。

因此,可以说,人事档案的本质是个人信息,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的利益关系为个人信息权关系。个人信息权在本质上属于隐私权。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二款虽然实现了隐私利益的权利化和有名化,但是对于隐私权的概念和分类并没有给予任何规定。因此,对隐私权的概念、外延、权利内容结构、权利保护机制等有待理论上的进一步整理和开发。

(二)以私法权益保障为导向的司法政策

在本文所探讨的涉及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的案件中,司法机关从形式论的角度出发,仅仅因为档案保管部门的行政属性,而将该类案件作为公法案件来处理。

從公法与私法区分而言,该做法具有强烈的旧主体说(隶属关系说、主从关系说、支配说、权力说、服从说)的味道,以参加人的地位为根据,认为公法的识别标志是主从地位,而私法的识别标志是平等地位。相应的法律关系是支配服从关系就是公法关系,相应的法律关系是平等关系,就是私法关系。[12]

笔者认为,在人事档案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处于与私人平等的地位,在管理人事档案的行政部门与该档案的档案关系人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并不存在对人的管理或支配等不平等的从属性关系,而仅仅是对物(档案载体)和信息(档案内容)的管理关系。这一点与企事业单位所管理的人事档案并无不同。此外,从档案关系人与人事档案之间的利益而言,人事档案攸关档案关系人的重大生存利益,特别是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等重大经济和人身利益。因此,将行政部门中的人事档案管理视为不对外产生法律效果的内部管理行为,堵死档案关系人获得司法救济的机会,从根本上违反了以往民事司法判决对档案关系人与自己的人事档案的利益的基本共识,即“人事档案是记载公民个人履历,获得社会荣誉,进行就业及享受相关待遇的重要凭证,其记载的内容对公民的生活具有重大影响”[13]。

所以,应当借鉴新主体说的理论,将只适用于国家和其他特别权力主体的法律规范归入公法,即只能适用于公权力的担当者的法,即赋予国家等行政主体以权限,课以义务者才是公法,而适用于任何人的法律规范是私法,也即对所有权利主体都赋予权利和课以义务的法是私法。是否将某项法律关系视为公法关系,需考虑,该法规范是否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法律,还是作为其中的例外的“特别”法,只为公权力主体而设定。[14]

在公法与私法区分的司法政策上,鉴于我国现行行政部门享有太多的特权,为保证人民的权利,也宜扩大私法法律关系的认定。[15]具体在本文所涉及的行政部门所管理的人事档案遗失的诉讼中,司法机关不应当区分行政部门管理的人事档案和企事业单位管理的人事档案,而是将档案管理单位与档案关系人的人事档案关系,统一界定为私法上的法律关系,将该类诉讼作为民事案件,按照民事诉讼的程序进行审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16]

四、结论

面对档案关系人起诉遗失其人事档案的行政部门的案件,司法机关对行政部门有所忌惮,通过形式论的区分,将此类案件进行简单化处理,漠视了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复函保护档案关系人合法利益的本意,严格区分行政部门所管理的人事档案遗失案件与企事业单位所管理的人事档案遗失案件,将前者归入行政诉讼,将后者归入民事诉讼,并认定在行政部门中的人事档案管理属于内部管理行为,对档案关系人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从而不具有可诉性。这种做法忽视了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无论是行政部门进行管理,还是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都不存在行政法意义上的从属关系。人事档案管理的本质是对物(档案载体)和信息(档案内容)的管理,不存在对档案关系人本身的管理。

因此,从保护私权、维护人格自由发展与人性尊严价值的角度出发,应当坚持扩大认定私法关系的司法政策,将人事档案管理关系统一理解为对物(档案载体)和信息(档案内容)的管理,对因档案保管部门遗失所管理的人事档案的诉讼统一界定为民事案件,按照民事诉讼进行审理。

注释:

[1]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 “白万锦诉海南经济技术开发(集团)公司遗失其人事档案致其无法调动工作赔偿案”判决书。

[2]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周玉富与成都纸浆厂破产清算组一般劳动争议纠纷上诉案”((2008)成民终字第2739号)民事判决书。

[3]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首都旅游国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香山饭店与刘甲湘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2008)一中民终字第537号)民事判决书。

[4]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民法院“张淑英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黄支行档案丢失赔偿纠纷案”((2008)内民初字第474号)民事判决书。

[5]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黄支行与张淑英档案丢失赔偿纠纷上诉案”((2009)安民二终字第55号)民事判决书。

[6]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王先才与天门市教育局人事档案管理行为纠纷上诉案”((2010)汉行立终字第1号)行政裁定书。

[7]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吕天福与延津县文化教育体育局丢失档案行政赔偿纠纷上诉案”((2009)新行终字第135号)行政裁定书。

[8]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胡某与重庆市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办事处确认丢失档案行为违法纠纷上诉案”((2009)渝五中法行终字第281号)行政裁定书。

[9]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刘鹏虎与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交通局人事档案丢失赔偿纠纷上诉案”((2009)安民立终字第129号)民事裁定书。

[10]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6月13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事档案被原单位丢失后当事人起诉原用人单位补办人事档案并赔偿经济损失是否受理的复函”([2004]民立他字第47号)。

[11]张建文.论人事档案遗失的权利救济[J].北京档案,2009(10):18.

[12]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03.

[13]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民法院“张淑英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黄支行档案丢失赔偿纠纷案”((2008)内民初字第474号)民事判决书。

[14][德]平特纳.德国普通行政法[M].朱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94.

[15] 翁岳生.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102-103.

上一篇:部门绿化工作总结下一篇:高校金手指财会技能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