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

2024-07-26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精选5篇)

篇1: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12——02——15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

编写人:罗洪阳

审核:

文综组

时间2012-11-3 班级

组名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内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重难点】

重点:理解“推恩令”的作用。

难点: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知识链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由嫡长子继位外,还得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封给其他子弟为侯。封国归郡管理,封号由皇帝制定。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国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基础导学】七年级历史(上)——12——02——15 【知识巩固】(B)

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今天西安市南城墙和平门以西不远处,有一历史古迹叫“下马陵”。传说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墓地,汉武帝有一次经过此地时特意下马,后来人们便把董仲舒的墓叫做“下马陵”。董仲舒在西汉历史上的贡献是()A.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提出“削藩”C.提出“推恩令” D.大败匈奴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接受了 的建议?()A.董仲舒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

4.“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

B.分割后的各小王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C.节省了政府开支 D.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5.汉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下列各项不属于所封诸侯王应享有的权力是()A 皇位继承权 B 官吏任免权 C 钱币铸造权 D 收取租税权 6.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知识提升】(C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请回答:(1)昭君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塞和亲的?

(2)材料一上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

(3)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

(4)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5)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七年级历史(上)——12——02——15 2.阅读下面材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回答:

(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七年级历史(上)——12——02——15 【当堂检测】(B级)选择题

1.汉初采取和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密切与匈奴的友好关系 B.匈奴单于主动请求 C.汉高祖对匈奴施恩

D.汉初国力不足

2.下列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A.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蒙恬出击匈奴 C.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汉武大帝》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应包含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削弱封国势力 ③强化监察制度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⑤焚书坑儒()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4.在电视剧中你能够看到这样的镜头:汉武帝有一次经过董仲舒的墓地,特意下马凭吊,后来,董仲舒的墓被称为“下陵”。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你认为理由是 A.董仲舒是汉武帝的得力大臣,有思想、有能力 B.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交情特好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董仲舒宣扬仁政思想,为汉武帝在思想上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5.《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使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的建议是()

A.“推恩令” B.加强监察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分封制

6、秦王朝没能像秦始皇期望的那样“传之万世”仅仅十余年就被一个新王朝—汉朝取代,下列不是汉朝应该吸取秦亡的教训的是()

A.严刑酷法 B 沉重赋税 C 繁重徭役兵役 D 统一思想 7.西汉“大一统”这一历史概念的核心是()

A.“大一统”即管辖疆域的大统一 B.由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而提出

C.皇帝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天下臣民皆听命于皇帝D.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课堂反思】

通过学习这课,你学到了

对本课还有那些不足之处

篇2: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

学校:龙城中学 授课教师:王芳 授课班级: 151 班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6日

一、知识链接:

回顾西汉是哪年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 播放《汉武大帝》片头曲。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略边疆等方面的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并用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会收集并处理有效信息以及论从史出的原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并学习汉武帝宽阔胸襟、雄才大略;体验并学习张骞积极进取、意志坚强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向张骞、王昭君学习,树立为民族和国家作贡献的观念。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组 :

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汉武帝。第二组:

展示学习目标部分。第三组:

1、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采纳了董仲舒的“______ ” 和 “________ ” 主张,“更化”就是________,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 _______ 和________ 等方面的有效统治。

第四组:

2、汉武帝的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削弱相权,加强________;削弱诸侯王权,加强________。

(2)加强中央的________。将全国分为13州,每州设________一人。(3)加强中央的________。废止旧币,由中央铸造________,在全国通行。

第五组:

表演短剧:汉武帝“独尊儒术”。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在________设立太学,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五经博士。

第六组:

4、汉武帝为消除匈奴对北部疆域的长期侵扰,任用________、________

等将领,对匈奴进行自卫反击战。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与卫青齐名,曾六次出击匈奴)

在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和平占主流。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汉匈民族友好的故事是什么?(昭君出塞)古人赞颂女子美貌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落雁”指的就是昭君的靓丽。

介绍昭君出塞。

王昭君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人美,心灵更美,我们要学习她的胸怀大义,为国担当的高尚品质。这对我国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七组:

5、西汉时,西域是今________及其以西地区的统称,汉武帝两次派________出使西域,后来,在今新疆设 ________________。公元前60年,汉宣帝改使者校尉为________________。

第八组:

6、在南部,汉武帝设置了________郡及________________九郡,又经略西南夷。在今________西部和云南、________北部也设置了郡县。

第九组:

7、经略边疆的意义:

(1)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________、________的交流;(2)对奠定 ________、巩固发展________的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十组:

8、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1)西汉的_______________得到加强;(2)________、________发展迅速;

(3)_______ 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本课小结: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削弱 _____________,加强皇权;削弱______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设_____________,加强中央的监察权。

2、经济:加强中央的_____________权,铸造五铢钱在全国通行。

3、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董仲舒)。

4、军事: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将领对匈奴进行自卫反击战;昭君出塞。

5、外交:_____________通西域。

五、知识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你的职权范围是()。A、负责监督皇族

B、负责州县政务 C、监督地方官员

D、负责地方军事防务

2、小红家收藏了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这一枚钱币最早铸于()。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始皇时期

D.汉武帝时期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是()。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B、接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开创“文景之治” 的局面

D、建立了皇帝制度

4、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二人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A、修筑灵渠

B、在长安设立太学 C、加强中央集权

D、统一文字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务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1)董仲舒所指的“孔子之术”是哪家学说?

(2)董仲舒的这段话和后来汉朝实行的一项国策有密切关系。你知道是什么国策吗?

篇3: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学法引导】

理解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 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具】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基础学习

1.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核心是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核心是英国。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3.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

4.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 (史称“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 (新式武器坦克的最先使用)

5.结果:1918年德国战败投降, 同盟国失败。

6.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7.特点:历时长、范围广、参与国多、破坏性大。

8.影响: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三、合作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班内展示。

四、析疑解难

谁说得更有道理?甲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乙说:“不一定。在战争中, 塞尔维亚人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 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 觊觎全球, 争霸世界,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次, 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维护民族独立,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 但并不能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

(一) 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在 (C)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初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B) A.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B.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D.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是 (A)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C.欧洲共同体和七十七国集团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4.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 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火药桶和火星是指 (C)

A.莱克星顿和莱克星顿枪声B.萨拉热窝和萨拉热窝事件C.巴尔干半岛和萨拉热窝事件

D.巴尔干半岛和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 (C) A.俄国“二月革命”爆发

B.奥匈帝国瓦解C.德国宣布投降

D、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

(二) 阅读探究

材料一、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 在战后应该审判的就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 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 应该表扬。

1.“这把枪”代指什么事件?“一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

2.材料二中关于战争中的三种势力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对, 因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 远离战争。

六、课外学习

篇4: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③认识“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②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其作用。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难点: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探究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四、学法指导

比较学习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引出课题。2.解题:介绍大一统的含义。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提纲,讲明要求。

(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2)汉武帝采纳——的建议,把——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政策。

(3)汉武帝采纳——的建议,颁布——,削弱封国势力。(4)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上,派——,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打击地方豪富。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板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结构图。

3.学生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 1.喜忧参半——原因篇

(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国力衰微。

(2)武帝之喜: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奖励耕作、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国力达到最昌盛时期,这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武帝之忧:

资料一: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通过两则史料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时期,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二是诸侯王势力大,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2.披荆斩棘——过程篇(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情景剧表演,对比了解各学派的观点,明确武帝的决断。②介绍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说,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顺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被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③理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

④了解为落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汉武帝在选拔官员和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

⑤分析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⑥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措施的异同。(2)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①西汉王国问题的产生和危机。

②议一议:当时,诸侯王势力壮大,直接威胁到皇帝的地位,需不需要削弱诸侯的势力?让学生认识到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③讨论削弱封国势力的危险性。

④列举汉景帝发布“削藩令”,引发“七国之乱”的史事,让学生认识强制削藩的弊端,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巧妙削弱封国势力形成对比。

⑤明确“推恩令”的内容,并用图形分割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推恩令”的内容,并能认识到其巧妙之处。

⑥总结“推恩令”的巧妙之处,概括其作用。(3)强化监察制度

①出示“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表”,了解汉武帝强化强化监察制度的具体措施。

②比较秦始皇、汉武帝监察制度的优劣。

③想一想: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认识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作用。

3.巩固大统——影响篇

①总结归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②补充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的功绩。③总结: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巩固和发展,为我国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④赞扬汉武帝的功绩。

(四)评价人物

①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②引导学生列举汉武帝的功与过。③同桌评价交流。④全班展示交流。

⑤布置课后作业:撰写历史小论文《我眼中的汉武帝》。

(五)趣味练习

篇5: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导学案

案3

程标准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标准解读:

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

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的讲授将与多媒体和历史小品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拟想、阅读概括、联系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初步学习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前准备

1、多媒体

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

教学设计

新导入

汉初庆功宴

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

文景之治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汉书·食货志》

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这些措施有哪些呢?

汉高祖刘邦恢复经济的措施:相比秦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景帝时的主要措施

1、奖励农桑轻徭薄赋

田租三十税一;算赋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

2、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退还千里马,下令:“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秦始皇修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成于勤俭败于奢”

3、以德化民约法省禁

改革刑法,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史称“文景之治”。

而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

汉武帝的大一统

那么,汉武帝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呢?——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大一统”,这是古人的说法。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那么,汉武帝从哪些方面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呢?——政治、思想

1、政治: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诸侯国问题的由来:汉高祖:郡国并行矫枉过正→汉文帝→汉景帝平“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削藩、酹金夺侯

①汉高祖认为“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同姓,使之成为中央的屏藩,巩固刘姓的天下

②贾谊向文帝上了《治安策》,分析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锢疾”

③晁错向景帝上了《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听从他的建议

④主父偃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这样王国自析,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

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割据势力,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治上的统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的学说?——儒家学说,即儒术

2、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是不是一回事?

“霸王道杂之”

不是。董仲舒所推崇的“儒术”是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

3、为什么汉武帝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要实现政治上的一统,就需要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初,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4、我们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把儒家学说提升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思想的呢?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大一统的历史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你所了解关于汉武帝的事例,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武帝的看法。

上一篇:难忘的老师作文600字左右下一篇:环卫一体化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