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体会

2024-07-26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体会(通用14篇)

篇1: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体会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

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小学美术教育改变原先的单调的由老师讲授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呢?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中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美好的童年》这课时,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讲自己童年的趣事,再拿出记录童年趣事的照片与朋友分享。然后,老师也给学生讲了自己在童年里记忆最深刻的一件趣事,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和自己一样,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在这样的气氛下再让学生画画,学生会感到有很多内容可画。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映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如讲《泥塑彩鸟》一课时,这位老师走进课堂一言不发,先在投影仪上出示一片森林的图片,接着在录音机里播放鸟叫的声音。起初学生都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学生不由自主随着动听的鸟声讨论开来。然后,他指着黑板上的森林说:“原来在这片森林里生活着好多鸟类,可由于当地的人们乱捕乱杀,都把鸟儿吓跑了,现在他们知道错了想请同学们帮着把鸟儿请回来,哪你打算请那些鸟回来?。”意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各抒已见。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这位老师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实践证明,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达到“曲径通幽”之效。

【三】、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美术课中,巧妙设置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也才能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比如这位老师在教《怎么画鸡》一课时提出让学生“考老师”,请学生随意说出一种形状,只要老师添上几笔,就能画出一只可爱的鸡来。学生被这句“考老师”的言语所激励,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都想以自己的绝招来难倒老师。于是学生就纷纷举手说各种形状,但都被我一一添上了鸡的眼、嘴、冠、尾、翅、腿、爪,使这些图形巧妙地变成了“方形的鸡”、“圆形的鸡”、“窄长的鸡”等等。学生感到非常有趣。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人人投入,并学会了抓住鸡的形象特征来作画的方法。

【四】、教具演示,激发兴趣。

教具的运用,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对称式纹样设计》时,老师先出示了一张对折了的剪纸,在未打

开前,用幻灯投影出来,让学生猜:打开来的时候可能是什么?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投影上,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纷纷举手猜测,很快就有同学猜对。学生对此产生了兴趣。接着,利用这一张剪纸,让学生总结对称的规律,学生因为在猜测时注意到图案的形状,所以很快就把对称的规律总结出来。这种教具的运用,就起到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作用。同时也给课堂增添了一种情趣,活跃了气氛,使课堂常规教学在愉快的游戏娱乐之中得到实施。

【五】、运用竞赛,激发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比如上《古诗配画》时,采用了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四个组为四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由各队的其中一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出一首古诗,看哪一队写出的古诗数量最多。这样一来,大家情绪高昂,都想争第一,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通过竞赛,学生即复习了很多学过的古诗,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接下去的古诗配画教学做好了铺垫。

【六】、组织讨论,激发兴趣。

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获得完美的解决,提高他们的学问积极性,使他们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萌芽了解决此问题的欲望。

讲《桌子、椅子设计》时,首先让学生来说说对现在使用的课桌椅有什么不满意的,然后提出改进意见,最后要求学生自由合成4人一组,设计一套课桌椅,并象产品说明书一样附以说明。先让各组讨论所做课桌椅款式及功能。学生一下子讨论开去了,课堂气氛一下热闹起来,学生之间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然后组内讨论得出结果。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同时也给了学生有互相交流的机会。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2: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体会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篇3:新课标小学美术教学初探

一、技法课上摆脱“像”与“不像”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你这幅画画得好不好, 画得像不像。如今, 我们应该更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的发展。如教《水墨游戏——鸟》一课时, 在讲解鸟的头部和身体形状时, 要求后一位学生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的形状, 逼着学生求新求异。通过这一活动, 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所以, 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 如想象、联想等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

二、创作课上突出“变”

创作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实际运用中会碰到问题, 如遇到有的学生根本想不出你如何的去进行铺设让他想象, 他还是“纹丝不动”。我们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进行改一改、变一变, 这样同样是一种创作。如在教《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 把大点改成小点, 把色彩变一变, 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 从而使学生也体会到通过想象得到一副满意的作品, 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工艺课上要提高动手参与能力

不少的孩子怕上美术课, 因为他们无法达到把作品做成像真正的“工艺品”那样的精致或老师期望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 使之有新鲜感, 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为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活动,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当学生失败时, 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 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四、欣赏课上要凸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美术欣赏课中, 教师以启发诱导,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摘要: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篇4:探讨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体验学习;交融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中学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多采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环境艺术--雕塑"是对不同材料可塑性的体验;"校园规划","闪亮的星空","艺术欣赏","椅子设计","网页设计",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光明的始者"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型、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

篇5: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

在本学期中,我系统的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标。小学美术新课标中很多新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下面我谈谈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课程性质,做好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这些都明确的表述了美术课程的性质,也更突出了学科的特点。

二、把握课程基本理念

美术新课程提出以下几种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新课程理念给我们美术教师指出了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培育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

生的整体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方面均衡发展,为祖国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全新、适应新时代潮流的有用人才。

三、把握学习领域,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中美术学习领域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我们教师要在美术课堂中,以四种学习领域为框架,向45分钟要效益。整体提升,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方式,那么,美术老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新的课程改革活动中,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健全的人格,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篇6: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对美术新课标的有了一些体会:

一、师生融为一体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让学生自由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抓住学生的爱好性格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篇7:新建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培训,经过学习,我对新课程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理解,更重要的是专家的讲解给我印象很深刻,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我的感觉是这次新课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略了学生思维水平,制约着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新课程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东西,经过高温概括提炼,用最简单的点线面来表现。点线面的联系,是美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不仅是用纸、用笔,还要理解材料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进行创作不能用过多的技能约束他,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对材料再加工,能让学生自己探究的,尽量让孩子去探究,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时刻为学生着想。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让师德在教育中闪光

一个学生如果失去爱和尊重,那么他将很难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理解、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基础上,为他们创设一个信任、接纳、理解、尊重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实施。为什么要加强师德建设,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

一、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不断强调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种种矛盾。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即没有与学生沟通关系的法宝“博爱之心”。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生动活泼与严肃守纪的辨证统一,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师生关系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和良好素质的反映。

二、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关键

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

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三、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

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主要从以下方面看:看他否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否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看他是否热爱学生,能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深切关注,真诚地热爱学生已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

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在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只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在课堂教学上,我带给学生是一种学习浓厚的兴趣,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丰富的社会实践,图文并茂、突出地理特色,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意识的培养,重情感交流。在新课标下,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要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内趋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我坚信,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在适应了我的授课模式以后,渐渐地从对我的课堂发生兴趣转向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我是发自内心地感动于这种良性的循环。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能够适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本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实丰富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8:新课标理念下美术学习方式初探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引用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看似颇具现代教育意识的论点竟是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 000年前说的话。3 000年前的声音, 洞穿苍茫的时空, 给我们的“填鸭”教育以无情的嘲讽。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提出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也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终端知识传授者, 转换为新形式下教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为此我重新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 课堂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教师应该是一位引路者, 更是和学生一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伙伴。因为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才能真正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

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 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 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这三者之间有所不同, 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充分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美术学习方式, 对美术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 在美术教学中, 要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即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

二、高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每一个学生应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 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 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笔者认为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合作学习既有小组活动, 也有个人活动;合作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选用, 也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于合作情境, 而且合作过程中也不排斥竞争。

在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合作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有些困难, 于是我从教学环境入手, 尝试每节课以学生自由分组变换不同的小组成员。如在“用纸造型”一课中,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 由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负责安排纸造型的设计, 组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剪切、穿插, 当时上课的场面令我很兴奋, 孩子们的创作想象非常丰富, 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的用穿葫芦的方式表现纸的起伏变化;有的用绘画的方法展现纸;有的则用镂空……我发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要远远超过我对他们的认识。通过合作式的学习, 学生会主动参与到美术活动中, 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 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美术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都是以自主为前提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有效的合作必然会加速探究的进程。可以这样说, 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的, 以合作学习为动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美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当然, 探究学习在目前还有许多困惑:如何认识在中小学开展探究学习?如何寻找探究学习的资源?如何在教学中把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如何进行探究学习的评价等。笔者认为, 通过探究学习, 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 掌握探究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从而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怀疑等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国的教育机制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不断完善其他相关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与科学、美与社会、美与生活的和谐关系。在新课标理念下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实现新的自我蜕变和跨越。

美术课绝不仅仅是完成45分钟的教学任务, 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艺术的观念和意识, 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将美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任何领域中去。

总之, 让我们迎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强势东风, 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 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吧!

(乐清市湖雾镇中学)

摘要:美术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活动, 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 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美术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这三者之间有所不同, 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篇9:探讨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中学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多采的学习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特性的体验;"环境艺术--雕塑"是对不同材料可塑性的体验;"校园规划","闪亮的星空","艺术欣赏","椅子设计","网页设计",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光明的始者"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型、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體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美丽而又方便的世界"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钟,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钟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钟在同学中展示。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时钟成功的喜悦,当欣赏钟的同时,学生体验到时间要珍惜,时钟转动的滴答声也牵动着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篇10: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选择,多元发展。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一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美术需求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打开了空间,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注重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美术学习要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让学生人人学习。如:《有小鸟的树》一课,可以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通过录像,去观察了解各种树形,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喜欢什么树?树形怎么画?然后交流。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想象、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

篇11: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开鲁三中李哲

什么样的课才能吸引学生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本好书,要吸引住读者,观众,精彩的开头是必不可少的,上课也同样如此,所以关于美术新课标学习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作为美术老师应该作好以下内容:

一、首先,巧妙安排课堂教学形式,轻松教与学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强加压力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束缚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在课中做些有益提高审美、创造美的活动,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思维创造力,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性格。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所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安排对一节的课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

二、其次,把其他学科内容带进美术教室

1、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强烈的,能调动人的情绪。

2、与文学相结合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绘画的背景、和技能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看好书,多请学生表达心中所想的东西,时间长了,学生敢说、敢想了,对画家画作的欣赏也有东西可以说了。

3、与身边发生的事相结合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美术课不仅是教学生教

材本身的内容,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道理,这种观点已经为大多数美术教师所认可。可以根据本地方、本校的一些特殊或重要的事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比如:举行大型的“书画比赛”活动时,让学生为学校设计等,给学生产生一种参与的感觉,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三、再次,增强学生自信,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单向地传递学生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为了激励学生表现自我,实习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在画纸上大胆地去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鼓励、表扬他们,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画画的时候既能自信又很富感染力与表现力。

总之,要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领悟美术教学独特的不可代替的魅力。我希望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教师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有艺术涵养,高素质的人才!

篇12:学习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沙海中心学校 赵 静

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二、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三、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2011版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四、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五、体验性学习是手段。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11 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习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3:学习贯彻新课标实现美术教学高效

关键词:美术,教学,高效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而在分目标中又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具体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又以三个学段分别阐述了每学段四个领域的不同要求,这一切都明确告诉我们教什么的问题,要想使教学教的有效,教师应该把这些具体要求铭记在心,落实在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的环节中。

《课标》提出了四个教学理念,即 :面向全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文化与生活 ;注重创新精神。

一、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灌输式,学生仿佛是一个物体、容器,机械而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至于学生能储蓄多少知识,那要看教师的“灌水”力度,和学生的容量大小。这种课堂只有教师的单向传输,没有学生的思维碰撞,只有教师卖力的表演,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缺乏“学会思考”和“生成智慧”的课堂教学价值。

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力求体现三性 :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性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使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给课堂教学带来效益。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是指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对课堂的探索是对师生生命质量的最大关怀,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是这一教学思想的最好体现。

二、准确把握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有人说教材是“金科玉律”,是“圣经”,是“范本”,是“载体”,是“例子”……不同的教师,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对教材的使用就更有天壤之别,传统的教学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课堂教学要“用教材教”。不管怎样,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根本,钻研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思考、研究,钻研到教材的内部去,钻研到自己心有所动,才能出现课堂上学生的情有所动。

1.识别教材的内容。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可以从四个领域划分(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要明确教材属于那个领域,还要研究本年段教材中各个领域的具体教学内容,分别属于哪部分知识、技能,以便依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把握教材知识点和技能要点。把握知识、技能要点,是认识和把握教材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教学设计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我们要结合美术课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仔细区别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而安排的背景教材,准确找出教材内容的要点或知识点。

3.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显的部分,所以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容易被忽视。对此,我们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应该给予特别关注。要研究素材、图片、文字、作业提示,从中领悟出教材中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以及内容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4.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明确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这是进行新的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学生学的知识是系统的,不是断层的,教材的前后都是有联系的,比如人美版教材第二册,11课是《春天的色彩》,而12课《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就是色彩知识的延伸 ;第五册是《彩墨游戏一》,而第六册则编排了《彩墨游戏二》。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与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才能从全局上把握和使用好教材。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的设计,对于上好美术课来说十分重要,多年来针对美术教学的特点,笔者研究出了简单教材丰富化,复杂教材简单化的教学策略。

1.简单的教材要丰富化。例如 :人美版第四册《绘画游戏》一课,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的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绘画,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根据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师对本课教材的理解,笔者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

(1)看线联想 :课一开始,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两条随意的线,曲线和折线。让学生观察两条线并进行充分地想象,大胆地说出两条线像什么,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入了教学情境之中。

(2)听音乐表现线条 :在看线联想的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做了一个听觉的游戏。让学生听音乐,把听到的感受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笔者设计了三段不同节奏的音乐,先是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用什么线来表现,学生便很快画出了曲线。接着播放一段回旋式旋律的音乐,学生又画出了螺旋线。最后又播放了一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学生便表现出了不同的折线。不同音乐所表现的线条效果不一样,学生表现的情感也不一样,美术与音乐学科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之中。

(3) 接龙游戏创作 :接着又安排学生分成四组,在四张相同的画面里画线,进行“接龙”比赛。在每张画纸上面只画了一个开头,请学生们在画面上,用自己喜欢的线接着画线,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的接画,游戏规则是 :按四组,每人按站队的次序,每次画一笔。以音乐计时,音乐停,则停笔。这几幅画刚开始时是一样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想象不同,他们所添加的每一笔,都表现出他们的个性,所以每一组的作品精彩纷呈。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到了音乐停时还余兴未消,久久不肯停手。

(4)火眼金睛游戏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信心,告诉他们绘画大师们一直追求儿童绘画简约、朴实的画风,同时介绍西班牙绘画大师米罗及他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位画家用线画了些什么。当学生说出画的大概内容后,把画换一个角度,启发学生进一步想象,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学生观察探究得出结论后,才告诉学生 :“任何物体,不要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它,那样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如果换个角度去观察,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获得知识,意味着发现,意味着解决疑问。在学生面前展示出直观的形象,让他们学会去观察现象间的细微差别,并结合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才能敢于去发现,深刻地去理解新事物中存在的美。

以上教学过程使本来简单的教材丰富起来,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充分体现了新的课标理念,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2. 复杂的教材要简单化。例如 :《彩墨游戏之一》是人美教材第五册,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这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讲的内容比较多。怎样做减法呢?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彩墨与宣纸特性,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然后让学生体会感受墨色的变化,对于中国画的墨色分“五色”只作简单介绍,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体验墨色的浓淡变化,用笔的几种基本方法上,至于其他的几种墨色变化和国画作品完整的表现形式,在以后教学中还会出现,所以笔者作了省略。这样的设计既突出了重点,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

另外笔者还根据多年的教学教研经验总结出了《美术高效教学六环节》教学方法,经过实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六环节教学方法根据年段不同分别进行设计。低年段六环节是指 :激趣导入、玩中尝试、感受发现、示范讲解、尝试表现、评价交流 ;中年段六环节是指 :激趣导入、探索尝试、点拨讲解、创造表现、赏析评价、拓展提升 ;高年段六环节是指 :激趣导入、自主探究、抒发感悟、表现创造、欣赏品评、拓展升华。

下面就以三年级《橙色的画》为例 :

1. 激趣导入。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曾说 :“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写文章如此,教学也是一样。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就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因为在美术这个教学过程中,新授部分只能在15~18分钟左右完成。所以,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开课伊始,以色彩新旧知识的衔接为话题在一段视频背景下讲了一个小故事 :“色彩王国里只有三种最原始的色彩……”在美丽的画面中娓娓地讲述,学生听得如痴如醉 ,在不知不觉中师生一同进入了新授知识的教学之中。

这一环节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视觉性和愉悦性的课程特点,同时也实现了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游戏激趣 ;2用歌激情 ;3设置悬念 ;4巧设魔术 ;5范作激趣等。

一般说来,导课时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针对性 ;2启发性 ;3趣味性 ;4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上介绍的只是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课方法。其实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课型,相应地选择、设计有效的导课方法。导入只是一个开头,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作用重在打开思路,调动情绪,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 探究尝试。探究尝试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重头戏,是核心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新知,习得方法和技能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段特点和学习领域来巧妙设计这个环节。

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让学生分成六组,每组桌上都放有红、黄、蓝三原色,让学生试着用三种色彩中的两种调配出橙色。通过尝试让学生知道红色和黄色能调配出橙色,在此顺势讲解色彩知识“间色”。接着,让学生观察每组已调出的橙色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发现所调出的橙色有深有浅。这时让学生用红和黄再次调配尝试,得出由于红、黄颜色的份量不同,所调出的橙色深浅会不一样的结论。

这一过程全体学生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不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面向全体、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同时为下一环节点拨讲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点拨讲解。这一环节在学生已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所学新知,并形成基本的技能。

首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橙色事物,然后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橙色和艺术作品中的橙色,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橙色带给人的感受。与此同时师生共同分析橙色作品中画面的表现方法。最后教师示范讲解怎样表现橙色画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达到巩固新知和了解用橙色表现画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美术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在这里得以体现。

4. 创造表现。这一环节对美术课来说,应该是一节课中的亮点。根据学习领域,可以设计个体性创作业和合作性创作两种 :

(1)个体性创作。1给学生一个命题,学生独立完成一幅创作作品。2实物装饰,给学生一个实物,让他们在模型或实物上设计装饰。这种作业学生很感兴趣,并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美术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同时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2)合作性创作 :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学生根据情境及教学内容,绘制一幅情景图或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表现、去创造,这样创作出的作品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橙色的画》一课,笔者选择了合作性创作的形式。根据学生已分好的六组,让他们在由六张画面组成的一幅长卷画上,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橙色来装饰表现画面。每组只完成其中一幅。学生在创作时,热情非常高,十分投入,教学效果特别好。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辅导不可忽视。教师辅导学生创作时,目的性要强,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要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鼓励优生,关注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捕捉来自学生中的信息,进行反馈辅导。因有些画画的技巧和方法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所以在学生作业时,教师可以进行个别示范指导。当然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延时评价的方法,不要在学生创作时随意打断学生的创作思路,而应在学生创作一定时间后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可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合作修改,进行全班辅导。

5. 赏析评价。这一环节让学生欣赏由他们自己创作的六幅画组成的长卷——橙色的画。根据作业要求让学生赏析自己对长卷的感受和建议,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画面色彩调和的问题。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进行点评,肯定了作品的优点,同时也客观地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后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这样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学生,为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搭建了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赏析评价一般可采用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方法进行,注意评价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1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童趣。

2评价语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对学生要有激励指导、点拨作用。

3不要一味注重绘画的结果,应注意学生创作的过程,从而在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4善用课堂评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6. 拓展提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欣赏用橙色所表现的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以及室内装饰等图片资料。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低年段采取“在玩中学”(在玩中培养美术的兴趣)的教学思路 ;中年段采用“探中学” (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教学思路 ;高年段采用“学中悟”(在学中感悟知识)的教学思路。具体的方法可采用 :情境式、游戏式、竞赛式、探究式来进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主获取新知,寻找方法和规律。

篇14: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美术课堂

一、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想还是很发散的,常设计出意想不到的作品,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要把美术的绘画技巧都告诉学生,更不能统一规范学生的绘画思路,应进行合理的启迪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使学生乐学、会学。如我在《画花样》一课时,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传统花样的线条,从花样中去感受写生的内涵及特征,以探究为主,让学生探究花样的变化,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学生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民间传统花样在造型和色彩上的特点,深刻理解其寓意,通过感官和触摸感受民间花样的魅力,能够临摹民间传统刺绣花样,感受中国民间服饰纹样的艺术价值,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民间艺术。

二、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以看画或者模仿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只是被动地看或画,学生对美术内涵的理解不深刻,缺乏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很难得到提高。但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量体现对学生的发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我在《假如我变小》一节课的教学时,让大家尽量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着笔,画出自己最想画的、最喜欢画的一切。这里的大胆想象最为重要,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想象,丰富了教学内容,发散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大小的对比关系,并能够利用对比关系创造出有情趣的画面,能够较好地组织画面和配置画面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上一篇:新员工拓展培训方案下一篇:2023年元旦联欢会校长新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