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

2024-07-11

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共6篇)

篇1: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具有长周期性、复杂性、选择性、市场性特点。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轻则可以使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改进,创造出巨大的效益;重则可以使农业发展发生大的飞跃,或是诞生一个新兴的行业,促进农业高速发展,或是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发生质的改变,产生生产力以几何级数增长,社会财富成倍增加,以至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我市来看,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茶叶、柑桔、畜禽、渔业、草莓、板栗六大主导产业和莲子、笋竹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比如,我市从80年代初开始种植草莓,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草莓过江”战略推动下,草莓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到今年,全市已发展二万多亩,产值达到二亿多,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受经费、人员、体制、农民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开阔思路,丰富手段,创新方式,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切实造福于广大农民,贯彻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面,我们结合科技局实际工作,就科技局在这几年来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所作的工作作一些分析研究。

一、工作实践。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在杭州地区走在比较前面。市科委更名为市科技局后,对原有的科室也进行了调整,专门设立了农业科技科,负责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的管理。几年来,市科技局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做了一些促进推动工作,为我市发展效益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我们市科技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新技术特别是综合配套技术的开发试验。近几年来,市科技局针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积极配合市里提出的效益农业发展方向,在巩固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上下功夫。比如,我们根据市提出的“草莓过江、莲子跨乡”战略,在草莓和莲子上作文章。为加强我市太空白莲种苗工程建设,我们市科技局从九十年代初起就到中国莲子之乡——江西广昌引进新品种,至今已引进新品种十五、六个,极大丰富我市莲子良种结构,同时,又于前年,支持建立了莲子繁育中心,为莲农提供优质的莲种,推动了莲子的高产高效。针对大棚草莓是我市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我们又于2004年在杨村桥镇黄盛村开展大棚草莓套种网纹甜瓜试种试验,当年取得了显著效益,既提高了大棚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又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今年,在杨村桥镇,这种套种模式得到了良好的推广。

2、支持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得到推广应用,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只有实现规模经营,科技成果才能更快地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从2001年开始,我们与市农办共同实施了“建设十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百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点”工作,通过基地以及点上的推广应用,在全市形成一批可以学习的示范样板,从而进一步带动、辐射周边农户共同投入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当中。到2004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示范点86个。今年,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与农办又联合在全市开展了“精品农业示范园”创建活动,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一批在全市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农业精品园。精品园的创建,对农业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农业生产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以项目以为导向,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市科技局很难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推广给予更多的制约。相应的,市科技局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通过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实施、管理等给予更多的协调,通过对加大对成果推广项目的支持,来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投身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根据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特点,我们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并相应投入更多的科技资金,这几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市委[2004]4号文件,今年,市科技局用于农业科技的三项科技经费将达到总经费的三分之一。

二、存在问题。

我们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作了不少的工作,但是,受各种因素条件限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偏少。2004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862万元,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94%。市科技部门到位经费150万元,其中用于农业科技经费50.5万元。由于农业科技经费总量的相对不足,对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要解决这一问题,根子还在于财政的投入。

2、工作人员队伍力量单薄。我们科技局农业科技科设有两个岗位,但实际上只有一名科长,没有科员,连同一名分管领导,只有二人。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线长面广,只靠两人,很难在具体工作上抓深抓实。不要说对于没有立项的项目,就是对于立项的项目,由于受人力、精力限制,我们在项目日常管理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大多时候的管理比较粗放,从立项到验收缺少强有力的监管,因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效率。

3、缺乏与相关部门的相

互协调机制。大多农业科技工作者集中在农、林、水以及农业科研等部门单位,由于体制的原因,我们对成果推广只管项目不管人,一旦立项后,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在对重大成果推广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支持配合。由于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使得在推广过程中形不成整体合力,各自力战,发挥不了集团作战的优势,因而,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同样产生较大的影响。

4、基层单位认识不到位。在乡镇,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人员身兼数职,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窘境。由于部分项目实施单位领导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只重立项前的争取,不管立项后的推广,在具体项目操作中,甚至出现移用项目经费的情况,使得原本有限的项目推广资金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几点建议

从我们科技部门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导向机制。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面临的课题很多,但在每个时期都应该有该时期的工作重点,市政府要从长远考虑,及早制定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工作方向,为全市各有关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明确方向,这样,也可以集全市之力,重点在几个产业上做文章。前几年提出的“草莓过江,莲子跨乡”战略就非常好,应该对我们今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有良好地启示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成果转化需要一定的投入来支撑和保障,光靠我们市科技部门有限的投入是很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建立良好的投入机制是切实搞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整合资源,集各方之力,包括科研单位、农户、金融以及社会其他成员,促使投入能筹而有向,聚而有量,集而有度,用而有序,管而有方,努力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市科技部门是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适当调整财政分配格局,提高科技支出的比重,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要适度倾斜。

三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之于工业更需要统筹协凋。建立协调机制,就要通过协调、调节、沟通、联系、进行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内外协调、来化解矛盾,理顺关系,疏通环节,提高效率,从而使成果转化达到和谐统一,有机配合,形成合力。为此,要在全市建立好组织协调机构,统筹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突出主线,集中精力,协调处理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协调,要关注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发现问题主动微调,使得各个部位、各个步骤能够及时衔接,互为补充。

四是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机制。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针对以往工作中重布置、轻检查,重立项、轻验收的现象,抓好计划立项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注重抓好事中、事后的跟踪指导、督促落实、总结验收工作,做到有立项、有检查、有落实。建立定期项目检查制度,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重点、带一般,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计划项目实施。建立经费审计制度,每年对重点项目以及部分一般项目的经费支出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项目经费得到专款专用。建立项目验收制度,严把项目验收关,抓住重点,兼顾一般,对于实施情况好,效果明显的项目和单位在下一的项目安排、资金划拨等方面予以继续支持;反之,则降低甚至取消下一项目及经费支持力度,以此来激励实施单位的积极性。

篇2: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重点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龙头企业不断涌现,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以一产为基础,加快二三产的发展,队伍不断扩大,并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目前,我市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78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的17家,超过1亿元的6家。2004年全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15%。其中南通市级以上5家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比去年增长16.3%;实现利税4381万元,比去年增长29%;出口创汇644.2万美元,比去年增长10.5%。我市龙头企业涉及种植、养殖、畜牧、水产等多种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178家龙头企业中水产加工企业60家,占33.7%;种植加工企业85家,占47.8%;畜牧加工企业28家,占15.7%;其它加工企业5家,占2.8%。

(二)企业投入不断加大,新增长点不断涌现。2004年全市许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大胆投入,通过“办实体、抓龙头,建基地、壮龙身,联农户、摆龙尾”,培育发展了一批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受惠得益。全年新增龙头企业投入6.06亿元,申报项目75只,项目投入量在**县(市)中名列前茅。**恒昌隆公司、**方源快冻公司、**北上海有机食品公司、**田田食品公司等一大批新的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在我市落地生根,并迅速发展壮大,有效地带动促进了农民增收。如一期投入1200万元的恒昌隆食品公司,在创办之初就抢抓市场良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边建设、边收购、边生产、边销售,当年即加工速冻蔬菜4700吨,带动种植9000亩蔬菜面积。志良田田食品公司去年投入1000多万元,做到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目前产品供不应求,今年销售可望突破亿元。全市在新发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还有新安吉云肉制品公司、南通吕鲜水产公司等一批原有农业龙头企业,不甘平庸、争创一流的发展意识强,通过不断加大技改投入,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企业规模和档次不断,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如南通吕鲜水产公司,新增技改投入300多万元,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拓展醉糟系列水产品市场,目前企业已拥有13个商标、10多项产品外包装文化专利,在南通、海门、如东、启东设立了四个专营门市,并打入了上海、南通等26家大专场,发展势头较好。

(三)科技创新不断,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主要标志。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促进农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了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科技的应用与新项目的开发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双林公司不满足于龙虾资源的简单加工,而是在产品的浓度开发上下功夫,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综合利用,以工业化产品的生产促进农副业的发展。该公司与省农科所合作研究成功了从花生根、腾中提取白藜芦醇,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和合蔬菜公司为了能使蔬菜质量稳步提高,符合国际出口标准,提高菜农收入,该公司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品种上注重发展名优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注意社会效益,积极引进一些无公害蔬菜品种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园内一半的面积力争通过几年的重点培肥期,大量施用厩肥,充分改善土壤的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得以协调,发展无公害蔬菜栽培,使整个园区最终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营销上,在巩固老客户在基础上,培养更多的农民经纪人,寻找更多的新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改变产品单一的格局。海复北上海有机食品公司,该公司仙人掌种植技术等方面,积极同南京大学有关研究生联合,研制成功了一种啤酒添加剂,填补了国内一项技术空白,目前正同青岛啤酒等厂家洽谈长期供销合作事项。

(四)机制不断完善,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一批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制订收购保护价,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服务,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带动了基地化生产、城镇化发展以及三产的兴起、地方财力的增加。全市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和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合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基地建设是龙头企业的原料依托之本、发展之源。南通双林公司以乡镇为区域,在当设立龙虾的捕捉、收购、贩运。去年,公司与86位经纪人订立了协议收购龙虾6500吨,相当于农民可以从中得到3575多万元的收益。为维护农民利益,公司每天在收购点公布收购价格,防止经纪人从中渔利而伤害农民。公司平时实行随行就市价格,如市场价过低时执行保护价敞开收购,同时对经纪人收购大户采取一定的返利政策。和合蔬菜公司目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增到3万亩左右,建成13个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个科技示范区,3个工程示范区,节水灌溉面积达1200亩。大棚蔬菜年亩收入达8000-10000元,裸地蔬菜年亩均收入4000-5000元。由浙江宁波两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同投资800万元兴办的民主镇菜业制品有限公司,创办时间不长,就先后与民主镇8个村建立了协作关系,为每村垫付了榨菜种子、肥料厂5000元,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并以保护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组织收购农产品2000多吨,带动农户5000多户、种植面积5000多亩,发展较快。寅阳方源快冻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第一年,就与2000多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以上,促进了企业发展、农户增收。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对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主导产品、支柱产业不够突出,优势不明显,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体系,发展基础和竞争实力还不强。二是龙头企业产品档次偏低,研发能力弱;普通产品偏多,名牌产品偏少。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品优势不明显,产业化经营的外向度还不高,目前我市龙头企业与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的数量不多,难以融入国际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链中,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的之一,就是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我市的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涌现出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合作返利型的更少。另外,还存在着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等问题。四是政策扶持不够到位。有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我市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落实的情况来看,在企业的用水、用电、税收、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不到位现象,特别是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发挥好龙头带头作用,为我市农民收入“倍增工程”作贡献,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

二、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对策措施

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年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目标和工作重点,结合自身的职责,积极做好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力争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抓好龙头企业工作方面取得以下四个新突破:

一是抓提升,使龙头企业在发展规模上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扩大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继续加大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有效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力争使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明显的进展。今年的目标是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和投入均增长15%以上;北新恒昌隆公司、汇龙金和食品公司、寅阳方源快冻公司、志良田田食品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入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

二是抓项目,使龙头企业在发展后劲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对上衔接争取,对下服务指导”的工作方针,积极挖掘和培育农业项目,加大力度争取农业资金,力争有更多的农业大项目落户启东。在发展环境上有聚合力,为农业项目实施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要切实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经常关心了解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主动帮助基层、企业解决在项目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方式方法上有创新,坚持农业项目与优势主导产业培育相结合、与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相结合、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在项目选择上有重点,重点放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示范项目、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项目等方面,同时积极帮助龙头企业挖掘和包装农业项目,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

三是抓创新,使龙头企业在更高平台上取得新突破。利用市信息办设在我委的优势,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要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有条件的市级龙头企业也要建立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网上电子商务。并依托启东市农业服务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和农业项目申报指南等信息。同时积极支持与鼓励建立启东市名优农产品网上虚拟市场,展示我市名优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的精品,开通重点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基地、生产、技术和产品介绍,接受网上咨询和产品定购,并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相关的企业。

篇3: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0 引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基地,每年高校都有大量的新成果面世,尤其在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高校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放在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1 江西省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教育厅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江西省高校科技队伍总人数达1.85万,各类科技平台(包括国家、省部、省教育厅各级)达102个;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4个;科技研究机构79个,研究开发基地数十个;形成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5个;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仪器设备近50亿,实验室面积70万平方米。总体而言,江西省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及科研实力从软件到硬件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为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 投入持续增长,转让收入不高

高校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从数量上而言很多,但高校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厅近年来科技统计数据,高校科研项目投入的经费2005年为35068万元,到2010年增长到82616.71万元,年增长率达到18.7%。同期,江西省高校重大横向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经费投入总经费波动不大,总数维持在亿元左右规模,但重大横向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转让收入,却一直与其投入不符,仅相当于投入的一半左右,投入产出不均衡,具体数据详见表一。

1.2 成果数量多,专利产出少

反映投入产出的另一个指标是获得专利数据,专利反映了成果一定的创新和应用价值。据江西省高校科研统计数据,从2005年至2010年五年间,江西省高校科研项目总数一直维持在3000~4000项之间,但同期申报专利成功的数量与科研项目总数比长期维持在1%至2%之间,科研成果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凸显不足(见表二)。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江西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缓慢。造成科研成果投入多、产出少(科研成果多,成果转化率低)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技成果应用研究不足

当前,高校科技项目的来源主要来源于政府相关部门、事业单位,一般包括国家计划立项、政府财政拨款、高校申请研究等内容,与企业、市场应用相关的科研项目所占比例较低。此外,高校科研成果注重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又缺乏市场调研和企业的参与,因此,产生的成果尚不成熟,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研究的成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应用与实践发展研究薄弱,真正能直接转化、应用于生产的科技成果减少,致使大量科技成果因没有应用对象和形成产业化的条件或技术不成熟、配套性差、实用性不强而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

2.2 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不完善

当前,各高校均十分重视科技奖励的作用,并建立了相关奖励制度,对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效果明显。但是大多数高校的科技奖励工作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成果、轻效益”,“重纵向项目、轻横向项目”的现象。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体制中没有与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挂钩的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对科研人员分配政策含糊不清,降低了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开发的积极性,因而他们在成果出来后就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影响了高校科技优势的发挥。

2.3 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队伍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大多数科研人员擅长理论分析和科学实验,而缺乏科技成果宣传、推销及经营的经验和能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少一支专业化队伍,在企业和高校之间缺乏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大部分科研成果不被企业所了解,导致成果推不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数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难以成熟和应用,成熟的技术又难以迅速地抢占国内国际市场,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2.4 转化经费不足

江西科技投入不仅总量偏小,而且大部分经费流向重大攻关项目和领导型科研专家,分配给其它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同类的1/3—1/5,除去申请、结题、评审等费用,经费所剩无几。据保守估计,只有大约四成经费用到科研工作中,经费不足也是造成科研人员弄虚作假现象的原因之一。

2.5 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发展不成熟

江西没有专业化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中介市场。全省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仍属于低端的物业型、节税扩散型。国家级产业基地与科研机构、省内高校联系松散,科技集聚程度低,整个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从事相关领域的机构及人员较少,尚未形成良好的运作流程及管理流程。

3 加快江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

从常见的转化形式上分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因为缺乏校企合作、课题与市场不吻合、科技管理政策不完善、科研经费和中介机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因此,搞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从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入手,辅之以平台建设,实现突破。

3.1 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结合

中试生产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不可逾越的环节,是校企结合的纽带。对高校自己兴办的科技企业来说,最好的途径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中试生产转化,把有限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到“孵化”科技成果上,通过“孵化”,加快成果的推广,回收资金,再“孵化”,形成良性循环。江西省高校可以考虑通过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立科技开发研究中心,使之形成校企双方的一种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3.2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成果转化

在分配机制上,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科技成果归学校和研制者共同所有,允许研制者及所在院系按一定比例分享技术转化收入,在分配比例上研制者占大头,真正落实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同时,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对科技人员评定职称和表彰奖励上,应对从事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给予政策倾斜,以鼓励他们投身于推广应用工作中,如可学习中国农业大学的评聘“技术推广型教授”和清华大学设立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显著奖”。

3.3 建设大学科技园,构建校企衔接的平台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建立大学科技园区的方法,来实现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建立科技园是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能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大学和企业间的联系。大学科技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器”,高校科研成果进入科技园后,孵化成熟则顺利实现与社会和市场的对接;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科技园通过孵化平台实现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高校不仅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联合起来,而且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联合起来,这样,高校科学研究的方向直接面向经济发展,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也就能够适应生产、开发新产品部门的需要。

3.4 组建和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队伍,搭建校企信息交流平台

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特别是有较多的科技成果需要推广的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成果推广中介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懂得专业又擅长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入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开办后的3-5年中由学校和科技管理部门重点扶持,逐渐进入市场后再脱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活动,增加高校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大力推动高校与企业的相互联合与合作,拓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和资本来源。例如,南京市中小企业局通过组织专家企业对接活动,将南京八区百余家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项目需求和人才需求按行业编制成需求库后和高校专家、科研人员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现场交流,签订合同或达成意向,区别于以往从科技成果入手再推广给企业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5 推动高校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服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各高校均办有一定数量的校办产业,建议对校办产业进行重建,建立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剥离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校有经营性资产。剥离高校经营性资产除了化解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风险,还能解决高校校办产业历史遗留问题,统筹校办产业的发展。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发展,做大做强校办产业。健康运作的校办产业,可建设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或孵化中心,以支持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江西处于中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从中部崛起,江西高等学校必须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发挥作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建立产学研的新体系,推进大学科技园等多种形式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孵化并向社会提供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迟宝旭.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借鉴[J].科技与管理,2005,(1).

[2]龚完全,熊正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3]新华社稿.胡锦涛强调.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J].中国科技产业,2005,(1).

篇4: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管理方法

胡锦涛同志在科技大会上曾经提出“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高校近几年也产出的大量科技成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但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大约只有10%,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不到5%。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60%-70%的比例要小得多,这说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一、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简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问题也随之被提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我国科技资源的布局中,高校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现阶段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成为生产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原因是这方面的工作牵涉到的环节和受到的制约太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高等院校科技选题立项盲目,造成科技成果本身就缺乏先进性和适用性。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立项基本模式仍然是:国家计划立项-高校申报-财政拨款,高校主要以科技项目形式从国家各部委申请研究经费,预期形成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由于课题申报立项时侧重于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以求在申报中获得经费的资助,科技人员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很容易忽视市场需求,国家项目主管部门专利意识淡薄、市场信息不充分成为制约科技开发活动的瓶颈,我国高校科技开发活动的基本决策依据依然是文献调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与滞后性。这种状况从源头上决定了决策流的整体流向是从科技开发到市场的单向传输,极大地影响了成果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企业的参与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预测在研究过程中不受重视,机械地根据项目申请书的计划进行研究,课题研究跟不上风云莫测的市场变化,造成在高校的科技成果中纵向课题主要以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项目为主。横向课题虽与生产结合紧密,但一般都是企业委托研究,难以推广和再次应用,成为当前科技工作者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及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职称认定评价体制中缺少与科技成果转化挂钩的制度。绩效奖励方面,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价不是以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而是过分注重理论研究,形成了重项目立项、轻成果,基本不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教学考核及职称评审方面,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是评审中的主要内容,过分强调量化指标,而且考核内容非常详细。这样的机制虽然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在某些方面激发了教师们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但增加了短期行为,影响了真正有影响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而且容易使教师们忽视科研的社会服务价值,忽视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再次,高校本身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不够。现阶段受高校人员编制方面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还没建立起自己的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的可能性,仅有的几项鉴定成果也被送到档案馆保存。发挥高校科技优势迫切需要创新团队的建设,并且在团队中引进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推广复合型人才。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使科技转化工作展开实施,因为这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和服务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要完成这项工作就必须对技术转让做出充分的市场预测、技术评估和投资效益的分析。这一点更证明了这些工作离不开一支较强的科技成果推广复合型人才队伍。

最后,风险资金缺乏,高校R&D经费不足。国外各阶段资金的投放比例大致为1∶10∶100,而我国仅为1∶0.7∶100,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是现阶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缺少风险资金的投入,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瓶颈。高校的R&D经费不断增长,但资金短缺的呼声似乎有增无减,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资金的使用不尽合理,经费资金到账率低,很难做到全额专款专用。

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首先,课题要面向市场,从源头做起,把关科技成果转化。原国家科委主任朱丽兰同志曾指出“成果的转化在今天是非线性关系,它是一条盘旋的龙,从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要想到产业化。作为研究者要树立这个观点,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凡是应用性成果和技术开发性成果如果今后难以转化为产品的,在立项时就要考虑是否立项,过去那种高能耗、高物耗而含金量少的研究要慎重。”在项目立项审批时,就应考虑到项目周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研和市场,优先选择有市场需求的课题,把握住市场发展方向,以市场来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高校建立面向市场的课题系统,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好良好铺垫。

其次,完善具有知识型创新性的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与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密不可分,荣誉激励和经济激励并重的激励机制,能够大大加强成果转化动力。高校考核制度应当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行作为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占据一定比例的量化值,促使高校科研人员正视科技成果的应用于转化。建立公平可行的经济收益分配方案,做好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充分体现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者的劳动价值。高校应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科技成果推广奖等奖项,调动广大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再次,鼓励团队建设和学习,现代的管理制度中“团队建设”常常被人们当作一个典型的、无可替代的管理模式,因为它代表一种工作、学习方式。团队学习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种学习形式。有的高校虽然在形式上非常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团队建设和学习,但是往往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障团队学习的实施。

最后,引进社会资金,加强中试投入,建立专项开发和创新基金。在高校科技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加大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型企业、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引进社会资金,拓宽高校科技经费来源的渠道,对确实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尤其是中试阶段具有经费需求高、开发难度大、风险性高的特点,注重这阶段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另外,建议高校拨出一部分科技活动经费成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对一些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好、可靠性高的成果进行资助,帮助其完成转化及推广工作,解决后期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1]王桂月.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9,(8).

[2]薛三勋.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5).

[3]李惠.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5).

[4]张军,贾国柱.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2006,(6).

[5]McAdam R,McAdam M,Brown V.Proof of concept processes in UK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an absorptive capacity perspective[J].R&D Management,2009,39(2).

[6]Wang J.Y.&Blomstrom,M.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

篇5: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

2.1成果内容“小、散、浅”,熟化程度不够

每年我国通过验收、鉴定以及评价的农业科技成果很多,但这些成果大多数比较小或由小成果简单拼凑而成,内容形式比较散乱,研究内容比较浅显,有的只是理论推测,没有物化支持,有的只有技术方法而缺乏理论支撑。研究成果仅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获得,没有经过区域性的试验与示范,研究成果熟化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一些科技人员急功近利,科学研究以评奖为目的、以追求数量为目标,不考虑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2成果内容重复性严重,推广转化效率不高

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缺乏统一规划,造成科技项目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等问题,从而导致科技成果的复制和重复现象严重。这与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和主管部门的导向性有很大关系,有些科技人员为了晋升职称而组装、拼凑、复制成果,这些简单重复、缺乏创新的科技成果自然没有高的推广利用价值,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3成果技术内容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

年复一年、季复一季,农业是个技术重复性很强的产业。根据农业区域性特征,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农业,虽然针对这些传统和特色农业的科技成果很多,但这些科技成果技术内容缺乏规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讲的好像都很有道理,但很难达到技术统一,标准化程度低,结果导致农业生产者不知如何选择。

2.4成果片面追求“高大上”,脱离生产和产业发展实际

国情决定了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同样农情决定了我国现行的农耕制度。一些学者、专家不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片面追求“高大上”,全盘引进西化的农耕技术,不计投入、不计成本地高标准、高规格进行试验与示范,一些好看不实用的科技成果不乏有之,严重脱离了生产和产业发展实际,也违背了农业科技成果区域适宜性的特点。

2.5成果程序复杂、赘述繁琐,简约化程度不够

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通过农户来转化,从而提高农业产出的效益。不经农户使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是没有使用价值的。我国的农业主要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农村人口中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所占的比例仅有1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居民比例不超过5%,对于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严格的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就不易掌握。而我国目前的一些农业科技成果程序复杂、赘述繁琐,简约化程度不够,一些技术和方法甚至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才能进行,农户根本难以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转化和推广了。

3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五化”同步,推动成果快速转化

3.1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完熟化

完熟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经过多年多次重复观察、试验,并通过不同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下的验证,形成的具有重演性和应用价值的理论或技术,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物化的成果支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完熟化,不仅可以减少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失败对农业产业造成的损失,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者对科技成果的信任与认可,有利于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示范与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带动周边农业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3.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标准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是检测科技成果熟化程度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标准化的科技成果必须是完熟化的,既要符合农业行业标准与规范,又要与其他技术和地方政策配tao。现代农业生产强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配套、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协调、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等等,这些都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应用由模糊转变为精确化、数量化,因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就成为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通过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标准组织生产,不仅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的步伐,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而且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大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3.3加速农业科技成果集约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集约化不是将科技成果的简单累加,而是将完熟化、标准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机集成和系统融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例如,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中心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研究的科技成果汇集到以首席专家为首的体系中,通过区域试验,进行成果的集成与融合,最后形成适合区域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的科技成果,再由国家进行导向性的示范与推广,自然易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4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简约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简约化程度是指成果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难易程度,是影响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对那些一看就懂、一学即会,操作简便,便于使用的“傻瓜型”科技成果,极易完成转化。而对一些原理深奥、投资水平很高、操作环节复杂,实施条件要求十分刻薄,甚至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创新成果,很难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例如,甜樱桃产业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我国栽培面积由的1万hm2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万hm2,产量达60万t,面积增长了10倍,这得益于我国甜樱桃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和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等科技成果由繁到简的转变,以前苗木繁育和栽培技术是看不懂、摸不透,但现在通过参观与示范指导,农户很容易就能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很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樱桃好吃树难栽”已经成为历史。

3.5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智能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的出现和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而省力高效的机械化生产和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建设以机械化为主的智慧农业,就要依托现代的栽培模式和物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多功能、智能化、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科技,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智能化,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完熟化、标准化、集约化、简约化、智能化”发展,根本目的就是将深奥的科学研究转变成为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将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标准规范、操作简单、适应生产需要和经济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农业生产力。“五化”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凝练与创新、自身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篇6: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

促进科技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关于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与思考

农工党永州市委(2011年11月)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当前,在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强调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要求下,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的发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于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全面了解“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十二五”时期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打好基础,理清思路,我们于今年3—10月采取问卷调查、走访企业、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查阅有关文档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全市近5年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广泛的调查。现提出如下调研报告,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

“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省科技厅的正确指导与关心支持下,紧密结合永州实际,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全市共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000余项,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610项。引进并转化科技成果606项。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4%,科技成果转化总产值达到1148.9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1、加强组织领导,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宽松的环境。一是修订完善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十 一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了《永州市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关于推进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永州的决定》、《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若干实施意见》、《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永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等十余项加强创新型永州建设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于加强创新型永州建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突出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更注重创新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如:《永州市科技成果管理办法》中规定申请成果鉴定须提供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用户使用情况证明材料”;《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中规定市科技杰出贡献奖、市技术发明奖及市科技进步奖的授奖必备条件为申报人或申报项目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等等。2010年,我局还出台了针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评审的新办法,即将申报单位是否有市级以上科技成果或专利作为一项“门槛”指标进行审查,凡近两年内没有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或专利的单位或个人申报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二是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和宣传力度,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006年以来,我市每年都召开了高规格的科技成果奖励大会。2010年修订后的《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将市级科技成果奖励类别由2类增加到3类,奖励项目由25项增加到30项。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奖金20万元。每年全市科技成果奖励大会前后的1周内,我们都会充分利用市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对获奖项目及其推广应用的成效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报导,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项目支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经费。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应当有一定比例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永州针对自身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在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推荐安排上,始终注重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理念渗透到科技计划项目安排的各个环节。近年来,我市每年的财政性科技经费约有70%左右用于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对于那些成果预期好、产业化程度高项目,我们往往采取滚动支持的办法,使有限 的科技计划经费好钢用在刀口上,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使科技成为我市工业、农业及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优势企业如熙可食品、永州异蛇、敬和堂、时代阳光、天龙米业、金浩茶油等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熙可食品”,全称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1997年建厂之初,占地面积只有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总资产800万元,人员80人,产品只有柑桔罐头1种,年罐头加工220万吨,产值1308万元,出口创汇160万美元,上交各项税费50万元,净利润90万元。在市科技局的帮助支持下,从2000年开始走科技兴企之路。公司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研究,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研究成果“柑橘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柑橘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推进柑桔产业的工业化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增加柑桔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再创新能力,企业注重技术人才引进,并与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湖南农大、华中农大建立产业战略联盟,组建了国家柑桔工程技术中心,还建立了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力度。为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市科技局连续5年从市本级科技计划经费给予重点支持,并多次推荐企业承担国家及省级重点项目或重大专项,如:2006年承担省重大专项,获得经费30万元,2008年获得国家抗冰救灾专项和省重大专项共计经费298万元,2009年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00万元。今年,我市就创建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省厅建立专题厅市会商机制,公司的“优质柑桔苗木扩繁园建设”、“柑橘产业物联网建设示范”、“熙可果蔬食品深加工”、“杏鲍菇优良菌株选育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4个项目被列入园区十年内建设的重点项目。目前,公司占地面积28万㎡,建筑面积6万㎡,总资产5.6亿元。公司长年员工1200人,培养博士1人,硕士6人,生产旺期季员工5000余人。主要产品有柑桔、黄桃、梨、甜玉米、小黄瓜、蘑菇、草莓、杏、芒果、菠萝罐头、果冻及柑桔、梨、苹果NFC汁,产品主销美国、欧盟、日本。2010年实现果蔬食品加工7万吨,产值7.1亿元,出口创汇5237万美元,上交各项税费1458万元,净利润2029万元。

3、加强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质的服务。一是加强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示范。我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于1999年6月经省厅批准成立,2004年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单位,主要为市内企事业单位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提供服务和示范。如:中心与永州市农机研究所合作研制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并成功投放市场;与祁阳易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玉米脱粒机在国内多个省市建立了销售网点;以及与永州市阳光数码科技公司合作生产汽车防盗器,与东安县电解锰厂合作推广焙烧低度二氧化锰生产电解锰新工艺,与永州市献华中药材种植开发公司合作生产具有降糖功能的刺儿茶等等项目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二是加强了市技术市办的建设,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牵线搭桥。主要是将科技成果的宣传推介与局里的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沪洽会”、“深洽周”等招商机会,创造性地对科技成果进行项目包装和宣传推介,促进成果转化。如:我市的湖南零陵恒远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其前身是零陵发电设备有限公司,2005年经营陷入困境,通过市技术市场办搭建的科技招商平台,成功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对公司进行改制,从而使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机。目前生产的轴流式、混流式、冲击式、贯流式等多种类型水轮发电机,畅销全国,并出口到美国、伊朗、印度尼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公司年产值从招商改制前的7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亿元。同时,市技术市场办还利用自身优势为市内科技成果的转化牵线搭桥。如:2008年经牵线搭桥,使中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柑橘类果皮中果胶的提取与制备工艺》等两项发明专利、《香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柚次果、青果及果皮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研究》(湘科鉴字[2007]第052号)技术果成果作价人民币600万元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0%与 湖南省湘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联姻,组建了湖南永康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08年底注册,09年投入建设,已完成投资5000余万,目前产销两旺,并于今年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10年牵线永州市异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湖南科技学院产学研合作,使与湖南科技学院独家许可其拥有的《一种用生料酿酒的复合酶以及用这种复合酶酿酒的方法》发明专利在永州市异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使用,促使专利成功转化,已实现转化产值1100多万元。三是加强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努力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一方面提请市、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若干实施意见》,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提出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市的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的工作目标。另一方面在财政性科技经费的安排上,对注重产学研结合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推荐和安排项目。再一方面是鼓励高校兴办科技型企业或开展产学研对接,促进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目前,位于我市的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学院等高校,都通过自己兴办企业或与市内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将专利成果向企业转让等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成效。近几年我市高校的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四是加强园区建设,努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展示平台。目前我市共有工、农业园区20多个,其中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7个省级工业园区。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在园区落户,工作在园区落实,服务在园区体现”工作要求,加大了各项工作向园区倾斜的力度。特别是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于2010年通过国家科技部评审被列为永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后,促成市政府就搞好园区建设与省厅建立了专题会商机制,决心用3年的时间将其建成全国一流的农业科技园区,全省优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4、加强协作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的监管。一是加强了与经信部门的协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相结合。主要是利用经信部门每年组织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的机会,对市内企业负责人及有关科技人员开 展科技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强化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意识。为了促进我市新型工作进程,局机关还专门制定了《永州市科技局加强为基层服务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方案》,采取局领导和分管科室分片联系的办法帮助企业利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增加研发经费支出的契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二是加强了与计划部门的协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与搞好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相结合。主要是积极争取市发改委的支持与配合,将市内科研基础条件好,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企业推荐进入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的笼子,为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争取更多的政策、财力、物力等支持。三是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的运用监管。做到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与财政部门一同考察,在计划项目安排上充分征求财政部门意见,经费由财政部门直接下拨到项目承担单位,确保足额拨款,专款专用。四是加强了局机关各科室之间的协作配合,促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再创新能力。主是要各科室每年下达的所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在项目完成后,均由局成果科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特别是市级重点项目,凡没有通过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又没有专利申请或授权的,原则上不予安排下一的科技计划项目。

二、当前制约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

1、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紧张

一是财政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有限。虽然,我局每年将市本级财政性科技经费的70%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由于市本级财政性科技经费的总量较少,所以,与兄弟市州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几年,我市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均在500多万元,而全省有7个市的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已达到或超过了1000万元,长沙市的财政性科技经费已达到2亿元。二是企业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少。企业作为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由于其投入的研发经费总量严重不足,因而导致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亦相对不足。2010年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我市的研发经费投入排全 省第11位。今年1-5月份,我市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排全省第12位。据调查,企业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本身经费困难;第三方面是由于企业融资难。三是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我市地处偏远,高级科技人才缺乏,按省厅现有的重点计划项目评审规则,我市企业无论是申报材料的准备还是现场答辩,普遍缺乏优势,因此争取到的重点项目特别是重大专项太少,就是每年安排到我市的一般项目数量及经费也很有限。

2、工作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覆盖不广

一是创新机制不健全,自有科技成果的质量不高,影响成果的转化推。科技成果转化推的前提是要有高质量的成果适宜推。在我市,虽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永州”的战略目标,并逐年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自主创新表彰奖励力度,但是,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缺乏鼓励创新的相关制度,社会力量对自主创新重视和激励机制也没有形成,从而导致科技人员的科研热情不能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质量不高,适用性有限,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局限于成果完成单位或完成单位和完成人员所在的局部区域。二是宣传机制不活,科技成果的宣传展示平台与成果适用者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对接,从而造成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三是沟通协调机制不活,《成果转化法规定》的各承担科技成果转化责任的单位之间缺乏灵活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从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覆盖面。

3、高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再创新能力不强 虽然,我市现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多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8万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2人。但是,这些人才大都分布在医卫系统和教育领域,真正在企业一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博导、院士级的科技领军人才。因 此,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再创新能力不强。据统计,2006年以来,我市工矿企业专利申请量563件,授权为22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3件,发明专利仅占申请量的4.09%,授权量的10.08%。“十一五”期间,全市企业通过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的数量不足20项。

4、管理制度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不规范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法》本身的缺陷。虽然,《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工作的职责与任务,但对任务的落实情况没有明确具体的单位进行评价考量,予以落实。二是我省虽然制定出台了《实施办法》,但对各地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具体工作,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检查督促的具体办法。三是市本级没有制定出台专门的贯彻落实《成果转化法》和《实施办法》的具体实施意见,对各职能部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情况缺乏统一、规范的考量标准和有效的约束。

三、促进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

主要是加强国家和省、市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抓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抓第一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就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理念,为全社会进一关心、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增加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经费 一是政府要按照创新新国家的标准加大财政性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使财政性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及政府经常性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二是科技行政部门要按照《成果转化法》的要求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占财政科技经费的比重逐年增长,同时,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探索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经费。三是各级企业要切实履行好自体创新主体的神圣职责,一方面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另一方面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做到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自主创新成果的 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界的核心竞争力。四是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以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贷款制度,畅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3、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水平一是要加强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在职培训和职称评聘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福利待遇,避免现有科技人才的流失。二是政府和企业要建立健全引进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引进高科技人才。三是政府和企业对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做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要加大奖励的力度,促进广大科技人才努力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水平奉献智慧和力量。

4、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监管职能 一是政府要制定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要专门制定出台我市贯彻落实《成果转化法》和《实施办法》的具体实施意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监督评价机制。二是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要定期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和科技成果重点转化项目指南,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应当定期公布。三是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效。

上一篇:备课第三单元三年级下一篇:村党支部七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