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2024-07-26

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精选6篇)

篇1: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坚持开展活动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规范申报、审批、资助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申报、审批、资助、管理等。第三条 凡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具有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培训、竞赛及夏(冬)令营活动的条件和能力,并经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认可的单位均可申请资助。

第四条 省体育局群体处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全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申报、审批、资助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五条 基本原则

(一)有条件创建原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申报、审批、资助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只有通过达标创建,具备了基本条件,并经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认可的单位方有资格申报。

(二)“优胜劣汰”原则。坚持开展创建成效检查评估,对于检查评估优秀和创建成效显著的将继续给予扶持,对于检查评估不合格的将予以淘汰,在动态管理中保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先进性。

(三)“专款专用”原则。获得资助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须严格遵守各项财务管理规定,单独立帐,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并主动配合检查审计。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六条 申报条件。申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地方体育教育等行政部门重视和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

(二)申办单位重视体育工作,具有广泛组织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培训、竞赛和夏(冬)令营活动的传统、能力和条件;

(三)场地数量充足,设施配套齐全,各项功能完好,能够满足开展活动需要,并已向周边社区居民和广大青少年开放;

(四)机构健全,有固定办公场所和专兼职人员,至少有一名以上(含一名)专职人员,有5名以上具有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的兼职教练员;

(五)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规范;

(六)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标创建活动一年以上,并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以上均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七条 有下列情况限制申报或不受理申请

(一)尚未开展达标创建活动;

(二)场地设施不满足开展活动需要;

(三)场地设施尚未对外开放;

(四)不能够提供有效证明材料;

(五)布局不合理,申报者附近地区已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第八条 申报程序

(一)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在自我评估基础上,组织填写申报书和整理装订申报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申报书和申报材料(各一式三份)报送所在地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材料包括:

1、《申报书》及创办单位承诺书;

2、创建工作计划方案。内容包括:(1)单位概况(2)申报理由(3)可行性分析(4)实施步骤(5)效益预测(6)保障措施;

3、场地设施清单和对外开放证明材料;

4、专、兼职人员基本情况和证明材料;

5、各种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

6、经费预测(须分列各项目的支出预算)。

(二)县(市、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工作部署组织申报,并依据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实认定,符合申报条件的,在规定时间内将申报材料和推荐意见报送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

(三)各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精神部署本地区创建工作,依据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和形式审查并择优在规定期限内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省体育局群体处,随文报送申报材料。当年的申报工作应由各市体育局前一年提出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

第九条 《申报书》填写的内容,必须提交有效证明材料,提交的各类材料均不予退回,请申报者自行备份;

第十条 审批程序

(一)受理。省体育局按照受理标准(同申报条件)查验申报材料。对符合受理标准且提交的材料齐全、真实、规范、有效的,填写受理意见,将申报材料转交评审人员;对申报材料不符合受理标准的,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

(二)评审。审查通过的申报材料,将由省体育局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议,并形成专家评审意见;

(三)审定。省体育局群体处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专家评审意见择优确定拟资助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名单,上报局领导审定。

(四)公布。省体育局对批准单位名单予以公布。

第四章 经费来源和使用

第十一条 省、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以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提存额共同作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的资金来源。省、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1∶1的比例投入(获的批准的团属“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单位,团省委拟将投入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

第十二条 资助标准为省级1万元,市级1万元。

第十三条 凡获得批准资助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必须举办有关部门参加的挂牌仪式。牌匾由省体育局统一制作。

第十四条 凡获得批准资助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按计划开展创建工作,若在下达批准通知超过三个月尚未启动创建计划者,按自动退出并取消资助。

第十五条 资助经费按进展情况定期拨至申报单位,受款单位须单独建帐(开具发票),专款专用,并编制财会决算。

第十六条 资助经费开支范围,包括组织开展活动、培训、竞赛等,购置器械设备、维修场地设施,资料费、广告费和宣传材料的印制费等,所有开支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凡利用资助经费组织的活动均冠以“中国体育彩票”字样。第十八条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不定期对资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义务配合并提供真实情况。

如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暂缓拨款或撤销资助:

(一)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发放劳务费;

(二)无正当理由,擅自改变支出项目内容;

(三)未按要求建立独立帐户,实行专款专用;

(四)财会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

(五)提供的资金使用信息资料严重失真;

(六)资助资金尚未启用,不作为。

第五章 监督与检查评估 第十九条 资金监督检查

(一)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资金的监督与检查,及时了解掌握资金到位、使用情况,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督促建设单位加强资金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专职财会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接受主管部门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进行的检查评估,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三)凡使用不当或违反财经纪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十条 俱乐部监督检查

(一)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办法。采取创建单位自查、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和省体育局主管部门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采取体育行政部门监管,俱乐部自建为主的方式,鼓励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定期检查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定期向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汇报建设的有关情况。

(三)县(市、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日常监管与检查评估工作,每年组织一次检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报送省体育局群体处,作为拨款和是否继续资助的依据。

(四)各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检查评估工作,每三年组织一次检查评估,在开展检查和三年评估检查的基础上,使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活动通过不合格淘汰、竞争递补的方式,在动态管理中保持先进性。

第二十一条 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如下:

(一)运作是否规范,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等;

(二)组织开展活动、培训、竞赛等情况;

(三)场地设施情况,是否对外开放等;

(四)结构设置,人员配备及资格等;

(五)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规范,执行情况如何等;

(六)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扶持资金有无截留、挤占和挪用,使用是否规范等;

(七)达标创建情况;创建措施落实情况;

(八)管理工作水平和绩效等。

第二十二条 检查评估结果的处理。对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给予表彰和器材资助,检查评估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报省体育局核准,撤销其命名。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篇2: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友谊路社区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

社区充分做好网格服务,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广度和力度。通过建立小区宣传牌、文化橱窗、阅报栏、公益广告栏等阵地,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教育、法律、科普等知识,赞颂好人好事,公布社区信息,营造以廉政文化、社校文化、法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氛围,满足青少年学生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宽互动渠道,社区注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联动性,多方结合,把社会、家庭、学校联系在一起,营造社会育人氛围。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联动,加强学生在假期的法制宣传教育。与家庭沟通联动,使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通过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四位一体”互相联动,杜绝青少年犯罪,控制违法事件的发生。同时社区实施组团式服务,社区落实了专职讲解员2人,定期举办专题展览、法律知识沙龙、维权讲座、网络法律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至今,举行专题学习10次,青少法制宣传教育在新课堂上取得了好成效,确保青少年案发率为零。

篇3: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一、网络媒体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

互联网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介化社会阶段,尤其青少年是受网络影响最为深远的群体,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巨大。

(一)青少年对互联网阅读产生依赖性,时间呈现增长趋势

根据刘胜枝《青少年移动互联网使用行为及影响研究》2015年对北京、山东1600名中学生作的问卷调查,76%城市、62%农村的青少年主要使用移动阅读,并且97%的受访者对移动阅读产生依赖性。82%的学生移动阅读使用时间呈增长趋势。青少年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移动终端阅读分别以13%、23%、15%合计51%的比例超过纸质阅读。[1]另外,据天津统计数据显示,有七成青少年依赖手机阅读,[2]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关注。

(二)互联网的高频使用形成了阅读的碎片化和浅阅读

互联网凭借着其快速、及时、交互的特点被喜欢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所迷恋,不断游走在网络世界海量的信息中,不断切换网页。这种阅读方式使青少年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接收的信息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无论阅读什么都是走马观花,冲击了他们深阅读的习惯,虽然阅读范围变得广阔,但对知识深度的掌握变弱,使青少年通过阅读收获的仅仅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在国民阅读调查对2015年全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中,2015年我国9~13岁和14~17岁青少年的图书阅读量较上一年有所减少,其中14~17岁青少年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比2014年减少了4.92本。[3]

(三)阅读方式从“读”变成了“看”,多倾向于娱乐和休闲性

随着多媒体的日益发展,数字技术使文本更加视觉化,电影、电视、网络冲浪、图像文书等网络化信息媒介的飞速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他们多采取在线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式。而互联网上跳跃的色彩聚合的图像使他们对文字的深刻阅读思考转变为对图像信息的休闲式、娱乐化浏览活动。若只是娱乐和兴趣而不追求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行为,从而就会影响青少年传统的阅读兴趣,使青少年无法感受到阅读蕴含的乐趣。[4]

二、过多的网络阅读带来的负面问题

(一)不容忽视的网络风险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侵蚀

目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和整治,但数据显示仍有84.5%的青少年网民遭遇过不良信息的侵害,[5]受到网上各种低俗信息、色情信息的不良影响。在网络媒介中一个个相对隔绝的隐私环境下,大家都隐藏在虚拟账号之后,就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也很容易遵循享乐原则,放纵自我,何况对于人格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遨游在失去监控的环境中,更容易受到网上低俗和色情信息的引诱,在网络上为所欲为。尤其是网络上一些非理性情绪的扩散,对于社会阅历浅、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更容易被卷入一些过激言论、负面信息的漩涡中,使他们在认知上产生偏差,甚至陷入单一、偏执、固化的误区。

(二)碎片化阅读弱化了青少年的思考能力

网络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在对青少年的关注力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加剧了其思维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助长了青少年心猿意马的弱点,使阅读变得缺乏耐心和长性,从而出现情绪的起伏与轻度焦躁,产生徒劳感和无力感。[6]大量碎片化信息对于缺乏整合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很难有准确且透彻的认识,更无法有自己深入、明确的想法。久而久之,凡事便只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相比于经典阅读缺乏灵魂的震撼和对于人生的思考。阅读最终的目的在于思考和把知识为我所用,这种能力在青少年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人在中小学时代读了哪些书,会影响他今后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以及人文素质。若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能力没有得到良好培养,那么,他们将来可能会面临逻辑思维能力的匮乏和读写困难。

(三)娱乐化阅读不利于青少年个人修养的提高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说过,“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7]而碎片化阅读的阅读动机娱乐化、轻松化,虽说阅读可以是有趣味的,也可以不必和深度挂钩,但安静与一本好书独处,你在理解它的同时,它也感化着你,引导着你,对你精神的滋养,的确是这种娱乐化阅读无法比拟的。因此,若阅读只追求娱乐化和消遣性,这种阅读势必会导致青少年审美品位低下,不利于青少年在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过程后的个人修养的提高。

三、建立我国青少年阅读引导机制的对策建议

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网络时代的阅读方式或许会又一次成为人类阅读史上的载体革命,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把阅读的精神传承下去,与其说是对阅读形式的责难,毋宁说是对阅读内容的不满。所以建立青少年阅读引导机制,不是纠结于读屏还是读纸质书,而是要引导青少年读好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阅读把书中的丰厚思想价值精髓吸收。因此,需要政府、社会、民间组织一起努力,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政府建立法规,引导青少年建立早期阅读习惯

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儿童早期阅读看做是教育的重要发展项目。培养幼儿早期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使他们将来更愿意和喜欢自发阅读并享受读书乐趣。2000年美国实行的《阅读卓越法》规定了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儿童阅读推广的协同推进体系,提供了儿童阅读推广的经费保障。日本提倡读书要从娃娃抓起。2001年,日本颁布了《推进儿童读书活动法》,正式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儿童读书的权利,2015年5月最新制定的《儿童读书活动推进基本计划》不仅详细规划了日本儿童从托儿所到高中各个阶段的读书目标,而且明确规定了家庭、学校、图书馆、社区、民间团体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等各自在推进儿童读书方面的分工和义务。其中,在帮助残疾儿童阅读的条例中都具体到了图书馆必须配备盲文书籍、录音资料,配有手语画面的影像资料等。因此,我国政府应尽早制定此类儿童读书规划,引导青少年建立早期阅读习惯。一是中央政府应着手从宏观层面上制订引导青少年阅读机制的相关法规,使各地方政府在开展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其成为提升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依据。二是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去阅读,早期的阅读行为主要以家庭为主要场所,所以需要家长具备这种引导意识。家中要准备大量适合孩童阅读的书籍,把读书当作一种娱乐让孩子参与其中,经常与孩子分享书中趣事,父母平时带孩子出去玩的地方除了游乐场所还要有书店和图书馆等。

(二)学校重视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阅读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受互联网影响最深远的一个群体,他们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频率高,但他们自控力和主体意识差。因此,提高他们在线阅读能力以及对信息和观点的选择力、甄别力、理解力、整合力以及批判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政府应该加强重视,通过制定法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在中小学课程中添加媒介素质教育课程。针对目前网络环境,课程设置上要贴近青少年心理,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真正达到提高青少年媒介素质的作用。例如,英国教育部在20世纪上半叶就把媒介素养正式纳入教学体系中,美国也在20世纪60年代末设立了媒介素质教育,加拿大在1999年把媒介素养作为独立的课程引入课堂。因此,这些国家的青少年对媒体的使用、信息的认知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专业眼光,对信息的管理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很强。[8]此外,山东济南、德州、威海等地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了相关探索,通过发放《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达到提高青少年们正确评判媒介能力的目的,同时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三)社会各界加强监管,净化青少年数字阅读环境

信息污染如同雾霾,已成为一种新的危害我们身心健康的污染。因此,首先需要社会各界从思想上重视不良网络阅读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和危害。政府部门要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优化日益开拓的数字阅读环境,为青少年开辟绿色网络通道,将不健康的网站进行屏蔽,推广绿色上网软件。同时规范出版行为和市场秩序。二是建立网络阅读引导机制,在互联网上设计一些个性化的阅读辅导软件,按照青少年各自不同的需求来引导其阅读和认知,保障他们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少受或不受不良网站的干扰。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传输方式把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电子图书和期刊,积极向广大青少年宣传推广。

(四)多方位引导青少年进行深阅读,培养智识素质

深阅读,仅就阅读内容来说,它的知识经过人类经验的反复验证,并被众人接受,说明它是相对准确的并且也是各专业领域的优质书籍。深阅读强调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需要与我们心中已有的知识交融,然后成为生命中新的体验。它与零碎的信息片断的获取有着天壤之别。青少年时期是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家长的有效的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阅读风气的倡导非常重要。拥有浓厚阅读氛围的校园就承担着培养青少年建立良好阅读习惯的重任。首先,学校要经常引导青少年读好书,读经典,注重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学生阅读规划,开展切合学生特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阅读实践活动,如围绕某一读书主题开展阅读交流和探讨,或定期举办读书会、演讲会、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青少年在阅读中有充分交流的平台,激发起阅读兴趣。使读书真正起到提升个人智识素质的作用。其次,家长也要做好榜样,和孩子相处时不要整天沉溺于手机,玩微信、玩微博。要在家里为孩子树立榜样,营造阅读氛围,保证一定时间的阅读。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种习惯会使他以后的人生受益无穷。最后,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在各地设立青少年阅读指导推广中心,青少年可通过与中心导师轻松沟通来寻找自己感兴趣又有价值的书来阅读,这种引导趋于艺术化和无形化,主要任务是引导青少年进行阅读。另外,中心在功能设置上可借鉴北京“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模式,加入感、视、听、触、味等体验元素,[9]使其真正成为青少年课外的活动中心。

(五)出版社创新青少年读物出版,引导青少年阅读精品

首先政府应出台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出版社出版优质青少年读物,如在缴税、贷款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等。

其次,出版社一是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倾向进行专业策划,坚持对文化使命的自觉追求,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质阅读产品,使青少年从出版的每一本新书中都能获得裨益和乐趣。二是倡导青少年读物出版社避免急于求成或急于求利。因为这种文化行为决定了这种状况。例如,台湾地区一位儿童作家只与一家出版社长期合作,出版社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作家从容创作,真正创作出既能把握住青少年心理特点,又尊重其个性特点,还能获得精神滋养的作品。三是出版社在青少年阅读方面应起到引导作用,多出版能树立文化自信和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营造传播正能量的舆论环境。青少年是一个正在成长期的特殊群体,他们从稚嫩走向成熟,尚未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因此,他们的阅读行为就显得盲从。所以,出版社也和导师一样对青少年起着重要的阅读引导作用。

最后,还要满足青少年多层次、多方面、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注重开发青少年阅读类APP,像“中国儿童文学60年典藏”等APP就很受青少年喜欢。

摘要:阅读对于青少年人格培养、文化传承、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媒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出现了一些不利的方面。因此,亟须建立青少年阅读引导机制,从幼儿开始培养青少年的早期阅读习惯;重视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阅读;加强监管,优化数字阅读环境;引导青少年进行深阅读,培养智识素质;出版社创新青少年读物出版,引导青少年阅读精品。

篇4:探索建立青少年社区实践辅导站

一、背景与目标

据统计,除了校园生活外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假期有一半以上时间段内,处于家长管理的盲区,尤其是双休日、寒暑假更为突出。孩子们每天在家里,除了做作业,就是看电视、上网,内容形式单一乏味,连见个小伙伴也不容易,更别说参加什么活动了。休息期间安全问题、学习退步、知识荒废、网瘾危害等等成为很多家长的心病。如何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利用社区资源、实践两纲教育,达成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双赢模式?

育童小学与南新七居委、龙阳特勤中队等共建单位共同建立了“青苹果乐园”青少年社区实践辅导站,是密切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沟通联谊的桥梁纽带、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未成年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

二、主要做法与过程

1.精心策划,全面落实,校社联动

学校在放假前期,走访共建单位研究制定青少年暑假活动方案。方案以居委“青苹果”开展的主题活动为主线,以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为原则,制定趣味性强的假期活动计划。方案在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后,镇社区服务中心也召开青少年暑期工作研究会议,共同讨论制订了学生假期活动方案,确保假期活动方案合理可行,也确保了活动的落实,社区青少年的广泛参与。

2.趣味引导,活动丰富,多姿多彩

为使未成年人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健康、有益、成长的假期,学校和居委会认真领会新区教育署和镇社发办下发的暑期工作意见要求,围绕上级部署要求并结合青少年实际和自有的特色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涉及文明礼仪、传统美德、民族文化、家庭教育、日常科学、志愿服务、法制安全、行为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多彩教育、小组定向、社区大型青少年主题活动。

(1)多彩课程,定向拓展

多彩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安全类有:交通安全、生活常识;健康类有:经典国学、环保创意;快乐类有:心灵手巧、角色扮演、科普文化;有益类有:绿色征文、公益服务;成长类有:世博礼仪、影视评论等。由教师志愿者、大学生、社工以案例分析、图文并茂等寓教于乐的形式,通过分发辅助教材向青少年进行授课,扎实基本功,开拓视野。

小组定向活动,主要有:社区调研类:公益环保兑换行动、帮父母打一次工、禁毒知识宣传活动等;朋辈互动类:阿拉都是上海人、读一本好书、阳光体育小组赛、文明劝导活动等;实践技能类:展览花活动、保洁护绿义务劳动等。通过调查问卷、走访面谈、集体互动等小组定向拓展形式,为青少年提供定向指导与服务,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外,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判断能力、树立团队意识,从而增加社会适应性。

(2)设立奖项,鼓励优秀

通过多彩教育课程,倡导青少年学生通过课程实践争做爱心大使、阳光少年、点子高手、才艺天使,从而体会做一个“社区小公民”重大深远的意义。为使假期活动稳步开展,更好的吸引未成年人、社区青少年、激励他们长期参加活动,学校与居委在设计大型主题活动时候,专设奖项(风尚好少年、亲子活动优秀奖等),鼓励表现突出的优秀少年,及时表彰,积极鼓励,由以往单一的物质奖励增加为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

3.巩固特色,突出亮点,深化两纲

辅导站所开展的活动是青少年学生校内教育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它融合了教育性、辅导性、人文性、开放性、实践性、公益性等多元化特点,对于未成年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不可忽视也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如何巩固原有的特色,又要将活动做新做亮,是“青苹果乐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两纲”基地第二轮创建过程中,“青苹果乐园”开展的多项活动中,有四个项目是开展的比较有特色亮点的:

(1)“绿苗苗计划”——青少年少数民族嘉年华活动。一来普及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了解;二来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民族团结的价值观;最后就是可以结合社区资源,丰富未成年人的假期生活。

(2)阳光种子行动之公益环保兑换大行动。主题为“用大家的行动,换取明天生活的更美好。”公益环保活动,让未成年人要带领身边的长辈积极参与,投入到行动中,做一个讲文明、有文化、高素质的浦东人。积极倡导环保生活的理念,树立保护环境的科学意识,构建和谐的社区生活。

(3)“经典树人”——国学传统养成教育《弟子规》学习班。“青苹果乐园”以国学经典教育与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把传统经典教育从校园延伸至社区,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视角入手,从开展“读经典、背经典、谈经典、演经典”开始,让经典融于活动之中,化枯燥为快乐。学生通过游戏互动、角色扮演来延伸学校两纲教育,在“读经明理”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道德教育,培养了青少年守规矩、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思想意识以及养成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全面提高他们的行为规范,提升了人格品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人的根基得以夯实。

(4)多彩青春健康文明行之家庭趣味运动赛。结合“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教育特色,有机地将学校、家庭、社区结合在一起,通过投飞镖、转呼啦圈、吸乒乓球、夹弹珠、传帽子、组合跳绳六个传统游戏项目比赛来吸引未成年人的参与性、尽可能地覆盖社区,让家长和学生进一步了解在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心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也增进学生与家长、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情感联络,无痕地融入了诸多生命教育的内涵。

三、成效与社会反响

1.校社互补,推进两纲

“青苹果”辅导站在活动设计上注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作用,整合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把自上而下的“菜单式”实践活动和自下而上的“需求式”教育服务有机结合,让青少年在教育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家社互动,提升两纲

“青苹果乐园”辅导站坚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活动于服务之中、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理念,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注意抓根本、抓中心、抓制度、抓关键、抓基础、抓特色,想方设法,努力营造优雅、舒适的教育环境和活动氛围,因地制宜,设立了书画、音乐、棋牌、阅览、文体等多功能、规范化的活动区域,为未成年人提供学习、娱乐、健身、交往、社区实践等多项服务。一次次的互动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强化了亲情教育,并让家长的安全感和信任度逐步提升,放心把孩子交给辅导站,有了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辅导站的活动也就开展地更为顺利,“两纲”教育的成效日渐显现。

3.共建共享,践行两纲

篇5:建立少年法院的几点设想

于建伟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司法保护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国1991年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列专章规定了司法保护,1991年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有相关内容,在其他刑事的、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更有大量关于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规定。这些规定最终要通过司法审判来保障落实。加强少年审判机构建设,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成立少年法院,是进一步做好司法保护工作的组织保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的回顾

一、少年法庭的诞生与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治理对策。为适应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依法审理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少年法庭应运而生。少年法庭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采取一些不同于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方式,摸索出一套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人的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司法界的重视和公众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到1994年,全国法院系统共建立少年法庭3369个,审判人员1万名左右。少年法庭的实践还带动了少年侦查、少年检察、少年辩护、少年管教等一系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初步实现了少年司法“一条龙”,并由此促进了社会帮教“一条龙”的形成。少年司法制度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二、少年法庭的困难与萎缩。少年审判工作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案源不足。据河南省高级法院统计,1998年以来,该省185个法院平均每个法院每年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0件左右,有的基层法院每年受理3至4件。另据北京市高级法院统计,2001年,该市18个区、县法院中,每年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50件以下的有8个法院,52至71件的有7个法院,100件以上的仅有3个法院。而该市基层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每人每年要审结80至90件刑事案件。相比之下,少年法庭普遍存在案源不足、法官工作不饱和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的法院,有的将被害人是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以及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行政案件划归少年法庭审理;有的将自诉案件交少年法庭审理;有的将调研、综合治理等工作也交给少年法庭。这些做法虽然增加了少年法庭的工作量,但冲淡了少年法庭的工作特色,由于受案范围太宽,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审判工作质量。并且少年法庭受案范围与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受案范围有重叠、交叉,容易产生矛盾。设在刑事审判庭的少年案件合议庭,在成年人刑事案件数量增加,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往往被抽调办理成年人刑事案件,造成人员难固定,教育、感化、挽救工作难深入,审判工作难以体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点。

上述问题使一部分人对少年法庭存在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在法院机构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撤销了少年法庭。1998年,全国少年法庭由1994年的3369个减少到2504个。目前,全国少年法庭有2400多个,审判人员7200多名。现存的少年法庭中还有一部分名不符实,面临被撤销的危险。

三、少年法庭的改革与探索。1999年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少年法庭作出明文规定,使少年法庭组织机构的设立有法可依,对遏制少年法庭减少的趋势,促进少年审判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巩固少年法庭的实践成果,发展少年司法制度,提高司法保护水平,一些地方进行了新的探索,最具代表性的是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行整体性的指定管辖,即将原来由数个基层法院少年法庭办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指定由一个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集中审理。这种探索最初由江苏省高级法院提出创意,于1998年5月在连云港市的新浦、海州两区基层法院试行。此举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肯定,并在上海、河南、黑龙江等地推广。由于少年法庭法官能够在相对独立、稳定的审判机构中专心办理未成年人案件,钻研业务,专业审判水平明显提高,使少年法庭法官队伍更加稳定,加强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对较大管辖区域内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态也能及时了解,并通过司法建议的方式反馈给有关部门。但这种指定管辖缺乏充分的法律根据,打破了原来的司法管辖体系,与公安、检察在协调上有一定难度,在财政保障体制上带来新的矛盾和困难等。

少年审判工作的发展呼唤少年审判机构设置的新突破;新时期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更高要求呼唤少年司法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法学界和司法界有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少年法院的建立上,并对此寄予很大的期望。

建立少年法院的必要性

一、建立少年法院,是适应未成年人身心特点,依法审理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需要。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违法犯罪的起因往往比较简单,心理品质可塑性较大,悔罪自新的愿望较强,以后的人生道路较长。因此,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作了一些特殊规定,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必须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这就要求少审法官不仅要有法律知识,能够明断是非,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依然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建立少年法院的内在驱动力。据最高法院统计,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少年法庭审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上升,未成年犯占全部刑事罪犯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7.13%。另据公安部统计,未成年人作案成员占全部作案成员的比例,由1998年的12.7%增加到2002年的13.4%。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一是暴力化犯罪倾向加剧。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抢劫罪占43.66%,故意伤害罪占9.41%,强奸罪占5.81%,此外,还有杀人罪、放火罪等;二是团伙犯罪突出。这类犯罪一般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高的达80%以上。一些犯罪团伙三五结帮,连续作案,集盗窃、抢夺、抢劫为一体,危害严重;三是低龄化趋势明显。如天津市2002年末在押的未成年犯中未满16岁的占38.4%。2002年,安徽省查处的未成年犯罪人员中,16周岁以下的比2000年增长70%以上;四是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部分未成年人作案手段隐蔽,有意破坏现场,毁灭证据,具有明显的反侦查意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困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性社会问题,有学者将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各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但不太可能在短时期内从根本上改变未成年人犯罪严重的态势,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工作任重道远。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少年审判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由少年法庭到少年法院是少年审判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建立少年法院,是扩大少年审判机构受案范围,培养专家型审判人才,提高司法保护水平的需要。少年审判机构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整合资源,扩大案源。建立少年法院,一是可以将较大区域内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集中到一个法院审理;二是可以将与未成年人权益密切相关的民事、行政案件划归少年法院管辖,如变更监护人、追索抚养费、抚育费等案件。据最高法院统计,全国法院每年受理的追索抚养费、抚育费案件就达5万多件。有利于少年审判机构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少年法院,集中审理未成年人案件,可以使少年案件审判人员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加快少年审判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审判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队伍;便于发现和掌握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未成年人案件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审判质量和执法水平、执法艺术的提高,更好地参与综合治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三、建立少年法院,是统一执法,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未成年人案件分属不同的法院审理,由于审判人员的素质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意义、方法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加上各个法院所处的执法环境不同,在对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程序上和量刑上,在对未成年被告人教育、感化、挽救的做法上都会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这种情况不利于未成年犯认罪服法,悔罪自新。设立少年法院,不受所在辖区行政区划的限制,可以对未成年人案件集中审理,统一执法,统一量刑,有利于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挽救。同时,由于少年法院的人财物都归市里管,比较超脱,不像普通基层法院那样人财物主要由所在辖区管理,很难排除辖区内方方面面的干扰。所以,建立少年法院,有利于保障审判独立,实现司法公正。

四、建立少年法院,是顺应现代少年司法制度发展趋势,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需要。在国际上,少年司法制度自建立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很多国家早已建立了少年法院。美国在1899年设立第一个少年法庭后,到1925年除两个州以外,其他各州均成立了少年法院,目前,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都颁布了少年法院组织法。德国柏林在1908年建立了少年法院,此后,在科隆和法兰克福也建立了少年法院。1923年,德国制定了少年刑法。英国在1908年制定了儿童法,并建立了少年法庭。法国在1912年建立了青少年法院,并颁布了少年保护观察法(1954年改为少年犯罪法)。日本在1948年公布的少年法规定设立家庭裁判所,它是同地方法院平等的、独立的第一审法院。我国是《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即《北京规则》)的参与制定国和缔约国。《北京规则》规定,成员国“应努力在每个国家司法管辖权范围内制定一套专门适用于少年的法律、规则和规定,并建立授权实施少年司法的机构和机关。”我国作为缔约国,应该遵守上述国际条约的规定,承担国际义务,尽快建立少年法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展示我国未成年人人权保护成果,更好地树立我国在维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良好形象。

五、建立少年法院,是少年司法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少年审判制度是少年司法制度的核心。以少年审判机构改革为先导,带动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少年司法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有效途径。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建立少年法院,有利于带动少年侦查、少年检察、少年辩护、少年法律援助、少年管教、少年矫治等一系列专门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积累和总结少年司法工作经验,加强少年司法理论研究,推进少年立法工作,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少年法院的可行性

目前,在一些少年法庭工作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大城市设立少年法院的条件已经具备。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少年法庭工作经过近20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和较规范的工作制度,为建立少年法院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少年法庭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依法充分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特别是对未成年被告人享有的法律援助、不公开审理、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等特殊刑事诉讼权利给予特别关注。坚持“寓教于审、审教结合”,开庭审理案件时,坚持在查明犯罪事实情节的同时,还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其实施被指控犯罪行为的主客观原因等情况进行调查,对于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组织出庭的诉讼参与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坚持对未成年罪犯刑罚个别化原则,注重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保护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对未成年罪犯依法多判处非监禁刑罚,尽量避免在监管场所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坚持以审判工作为中心,拓展少年法庭工作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扩大审判工作的社会效果,等等。近5年集中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尝试,为提高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水平,进一步改革少年审判机构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培养了一批热心少年审判工作、精通相关审判业务的法官。

为切实保护未成年被告人合法权利,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点,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制定了《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2001年4月,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又重新制定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程序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少年法庭工作,并于2001年专门制发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裁判文书样式。在刑事实体法解释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95年制定了《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7年,刑法修订后,针对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作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释。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将修改1995年的司法解释列为工作重点,开展了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刑法问题的专题调研,有关司法解释正在制定中。经验的积累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为建立少年法院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实践条件。第二,人民法院组织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北京规则》的有关规定,为设立少年法院提供了法律依据。1993年修改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二条对专门法院的表述是:“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一个“等”字,为设立军事法院以外的其他专门法院提供了依据(当然,设立专门法院需要一定的审批程序)。目前,我国在“等”里边的专门法院包括铁路法院、林业法院、海事法院等。成立少年法院还有更为直接和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二是我国1985年11月批准加入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规定,成员国“应努力在每个国家司法管辖权范围内制定一套专门适用于少年犯的法律、规则和规定,并建立授权实施少年司法的机构和机关。”

第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了全社会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大意义的认识,为设立少年法院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两法”)具有涉及面广、执法主体多元的特点。为协调有关方面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国务院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很多地方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多数市辖区和县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负责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一般包括教育、公安、司法、劳动、文化、广电、民政、工商等部门和法院、检察院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未保委主任由政府副职担任。不少省市还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爱心工程基金会等组织。各有关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各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各级人大加强对“两法”及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一府两院”改进执法工作,推动了“两法”的贯彻落实。各地把“两法”的学习宣传纳入“三五”、“四五”普法规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了全社会对实施“两法”重大意义的认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公众对少年司法制度的理解、重视和接受程度大为提高,不仅理论界、司法界有专家学者对改进少年司法制度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呼吁早日建立少年法院,而且全国人大代表也多次提出建立少年法院的建议。所有这些,为建立少年法院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四,青少年法学的发展和少年司法制度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设立少年法院奠定了理论基础。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理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进步较快,成绩很大。全国性的与青少年司法制度相关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如中国青少年法律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等。一些大学如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也成立了少年法学研究机构。中国政法大学设立了法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并办有青少年犯罪研究刊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召开了有关少年司法制度或少年审判工作研讨会,收到了大批有分量的论文,形成了一批热心少年司法制度研究的专家,出版了一批专著。同时,组织人员翻译出版了大量国外少年司法制度、青少年法学方面的法律、法规、专著和论文。国际性少年法学(司法)学术交流活动也已经开展起来。

设立少年法院的初步设想

一、关于设立少年法院的程序。目前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参照设立海事法院的做法,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少年法院属于专门法院,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专门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1984年11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海事法院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目前我国在上海、大连等10个城市设立了海事法院,效果很好。第二种主张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2001年3月21日印发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机构改革意见》的规定设立。该意见中规定,“因特殊需要设置人民法院,由高级人民法院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报最高人民法院审批”。

笔者认为,少年法院属于专门法院,根据法院组织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这是法治的要求。考虑到设立少年法院是少年审判机构改革的重大突破,事关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全局,而且设立少年法院比设立海事法院涉及的面更宽,情况更为复杂,需要周密计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最理想的办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若干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少年审判工作基础较好的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哈尔滨等)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或者在修改法院组织法时加以确认,然后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开。

二、关于少年法院的受案范围。根据少年法院的性质和审判实践经验,以下案件划归少年法院受理较为合适:刑事案件方面,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对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案件;民事案件方面,主要包括变更监护人、追索抚养费、抚育费的案件,一方当事人为未成年人的医患纠纷案件以及双方当事人都是未成年人的案件如校园学生伤害赔偿案件等;行政案件方面主要包括未成年人不服治安处罚的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纠纷案件等。

三、关于少年法院的内设机构。初步考虑可设“三庭”、“两室”,“三庭”是指立案庭、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涉及未成年人的行政案件数量较少,可由民庭审理,如有必要,也可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两室”是指办公室和调研室。调研室主要负责少年审判工作的经验总结,少年司法制度的理论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等。还可承担不宜由少审法官开展的案外调查及部分综合治理工作。

四、关于少年法院的人事任免。少年法院属于基层法院,考虑到其作为专门法院的特殊性,在人事任免上,可参照海事法院的任免程序办理。即:少年法院院长由所在地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审判委员会委员,由少年法院院长提请所在地的市人大常委会任免。

五、关于少年法院与少年法庭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沿海与西部、大中城市与一般城市和县情况差别很大,少年审判机构不可能采取一种模式。目前,在少年法庭的大概念下并存有四种少年审判组织形式:设在刑庭内部的少年合议庭,独立建制的少年刑事审判庭,集刑事、民事、行政等涉少案件为一体的少年综合审判庭,将若干行政区域的少年刑事案件指定由一个法院的少年法庭审理的少年指定管辖审判庭。将来,少年法院诞生以后,这种多元化的格局仍将继续。即在大中城市成立少年法院,在一般城市和较大的县法院中设独立建制的少年审判庭,在其余地方的法院保留少年合议庭。少年法院与少年法庭将长期并存,相互促进,共同担负起对未成年人实施司法保护的历史重任。

篇6: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之规定,为了广泛吸引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和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体育运动优秀人才的培养,提高各项体育运动水平,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本单位的名称为衡水市五公阳光青少年俱乐部,法定住所饶阳县五公镇。

第三条 本单位的性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四条 本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是饶阳县文化体育教育局,登记管理机关是饶阳县民政局。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五条 本单位业务范围是:

(一)指导和推动本区青少年篮球、田径、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普及;

(二)配合体育业务部门举办篮球、田径、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的训练和竞赛活动;

(三)组织和举行篮球、田径、排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业务培训、学术研讨、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教练员、教师的业务水平。

第三章 组织机构和法定代表或负责人的产生、罢免 第六条 本单位的决策机构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理事会,其成员由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校组成,其职责是:

(一)制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

(二)审定本单位工作计划;

(三)制定和修改本单位章程;

(四)审定本单位的机构、编制设置和基本管理制度;

(五)审议批准本单位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六)筹备和召开会员大会;

(七)决定吸纳和开除会员;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七条 本单位决策机构的议事程序和规则是通过每年一次召开全体会员大会并经过到会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八条本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理事长。第九条本单位的法人代表产生和罢免的程序是:经本俱乐部理事会讨论并经到位理事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条本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

(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四)在开展俱乐部工作中有较大影响。第十一条 本单位的执行机构是俱乐部秘书处。其职权是:

(一)开展本俱乐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计划;

(二)决定各单项工作人员的聘用;

(三)定期进行交流,汇报本项目开展活动情况,促进工作正常进行;

(四)俱乐部理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二条 本单位设管理小组(监事会),由县体育局、文教局有关人员组成。其职权是:

(一)监督检查日常工作开展情况;

(二)听取会员的意见,改进俱乐部工作;

(三)监督检查俱乐部经费使用报告情况。

第四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十三条 本单位的经费来源(包括资金和实物):

(一)国家体育局、市体育局体育彩票基金;

(二)体育教育行政部门专款;

(三)社会赞助捐赠;

(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第十四条 本单位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增值部分不得私自分配,财产不的私分。

第十五条 本单位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六条 本单位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十七条 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政府财税部门的监督和本单位监事机构的内部监督,接受法定审计机构的审计。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本单位的资产。

第五章 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第十九条 本单位自行解散,分立、合并,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注销,须经俱乐部理事会讨论通过决议,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二十条 本单位在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成立清算小组,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 本单位处理所有善后事宜后,向业务主管单位申请注销登记。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二十二条 本单位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的修改权属俱乐部理事会。修改后的章程,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于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俱乐部理事会。第二十五条 本章程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第二十六条 本章程自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河北省衡水市五公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远景规划(2011年-2014年)

第一阶段 巩固、充实阶段

1、确立俱乐部的合法地位,取得等级证书、收费许可证书等一系列许可证件。

2、完善组织机构和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监督机制,依法开展工作,保证俱乐部健康、正常运行。

3、完善收费制度和补助制度,培养体育消费市场,力争达到自负盈亏。4、5、6、7、完善团体和个体会员制度。

完善双休日、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组织和运行机制。完善俱乐部档案资料的管理。

初步建成高水平球类、田径类代表队,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和学习、训练、吃、住一体化的课余训练体系。第二阶段(2014年-2019年)依法建成一个完善的、成熟的俱乐部。

1、有合法的组织机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经济上可以自负盈亏,俱乐部可以健康运行,有能力可以为县、校青少年体育健身等活动开展做出贡献。

2、有稳定的团体会员、个人会员、高水平运动队、有高水平的体育辅导员队伍、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有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办法、有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健康的运行并得到社会的认可。3、4、5、有能力组织大型体育竞赛和娱乐健身活动。有能力和国内同等俱乐部交流经验、定期互访。

有能力和国外友好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交流,为我省、市、县乃至我国的对外体育交流贡献力量。

上一篇:云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假期工资待遇暂行办法范文下一篇:二年上期末教学反思